⑴ 价格调查报告怎么写
市场价格调查报告
概念解说
市场价格报告是企业对行业内目标市场的产品价格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向上级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商业文书。
编写要点
通常来说,市场价格调查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目标市场价格现状。
②预计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程度。
③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范文
××石油公司对中国深圳市成品油市场价格调查报告
自1999年11月份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对成品油的市场中准价进行了4次调整。4次调价的时间分别是1999年11月5日、2000年2月5日、2000年5月5日、2000年6月5日。其中第2次只调整了成品油的批发价,对市场影响不大。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深圳市成品油主要有0#柴油、90#汽油、97#汽油等几个品种,其价格是按照中国调整的价格正常运行的。当然,3次调高成品油的零售价对运输部门及相关单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几次调价前后深圳市的成品油市场价格
表3-1近期深圳市成品油价格表
单位:元/升
1995.11.5前
1999.11.5
~2000.5.4
2000.5.5
~2000.6.4
2000.6.5后
批发价零售价批发价零售价批发价零售价批发价零售价
0#柴油2.1742.302.2602.402.5522.702.6462.80
90#柴油2.1972.352.2912.452.5252.702.7582.95
97#柴油2.7412.902.7122.902.9773.153.2603.45
上述零售价格来源于深圳市石油公司和深圳市燃料有限公司,批发价根据市石油公司提供的换算方法:批发价=零售价×0.945,其中90#汽油的批发价=零售价×0.935。1999年11月5日~2000年5月5日期间,石油系统内部又于2000年2月调整过批发价,但没有调整零售价,市物价局也未正式发文,故这列数字仍按上述方法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深圳市成品油的市场价格是按照国家调整的价格运行的。
二、几次调价对深圳市的影响
3次调整成品油的零售价对深圳市公交、出租车、私车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随着油价的调高,公交车的运输成本也随之上升
据公交公司提供的数字表明,1999年11月5日的调价使公交公司的用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从12.65%提高到14.18%,单台车平均每天增加成本4元;2000年5月5日的调价促进其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又上升了1.4本4元;2000年5月5日的调价促进其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又上升了1.4个百分点,单台车平均每天增加成本达7.2元。
表3-23次调价对深圳市公交集团公司的影响情况表
1995.11.5前
1999.11.5
~2000.5.4
2000.5.5
~2000.6.4
2000.6.5后
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12.15%14.18%15.58%
单台车平均每天行驶公里数
—224km224km224km
单台车平均每天耗油量
—76.4升76.4升76.4升
单台车平均每天增加成本
—32元56.5元64.18元
(二)调价对出租车的影响
深圳市出租车1999年11月前平均每天行驶450km,耗油55升,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是19.8%,据此并结合调整的价格估算出下表。
表3-33次调价对深圳市出租车的影响情况表
1995.11.5前
1999.11.5
~2000.5.4
2000.5.5
~2000.6.4
2000.6.5后
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19.80%20.64%22.75%24.86%
单台车平均每天行驶公里数
450km450km450km450km
单台车平均每天耗油量
55升55升55升55升
单台车平均每天增加成本
—5.5元19.25元33元
(三)油价调整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深圳市用的燃气是进口的液化石油气。从1999年7月开始,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深圳市的燃气价也跟着上涨,详见下表:
表3-4深圳市燃气价格一览表
调整时间
商用管道气民用管道气瓶装气
元/立方米元/立方米元/瓶(14.5kg)
1999.7.110.48.050
1999.8.111.28.654
1999.9.113.110.163
1999.10.113.110.163
1999.11.113.110.163
1999.12.112.89.859
2000.1.113.510.362
2000.2.114.511.066
2000.3.115.011.570
2000.4.115.011.570
2000.5.114.611.2568
2000.6.114.611.2568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9年7月开始,石油气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总的趋势是在涨,居民的生活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在深圳,私营企业多,有一些私营企业是用油发电的。据调查分析,油价上调会促使这些企业并入电网,从而减少对油的需要量。
综合来讲,整个深圳市为这几次调价已经多付出了大约1.2亿元,从本月开始,以后每个月将多付出460万元左右。
三、建议
油价上涨给深圳市带来很大的影响,对本公司来说,迎接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机遇,针对深圳市的现状,公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一)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尽管深圳市对石油的总需求会受到抑制,但市场需求仍呈上升趋势。
(二)树立公司节能型石油形象
宣传本公司产品的特性价比,突出节能性。
(三)完善对本公司加油站点的管理
提高各站点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⑵ 加油站经营分析报告
我们的就是在油品给顾客优惠,另外就是大力宣传,加油有奖,送成本低的奖品。比如水,裟手套等等…
⑶ 加油站市场调查报告怎么写 要一定准确的, 别搞一大片来, 谁的好 分给谁!
第一部分 行业概述及发展环境分析 1
第一章 加油站行业概述 1
第一节 加油站的发展历程 1
一、汽车加油站的诞生 1
二、汽车加油站的发展 1
第二节 加油站的经营模式 2
一、国外公司加油站经营模式 2
二、国内经营模式 5
第三节 我国加油站发展历程 8
一、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化 8
二、社会各业加油站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9
三、经营由单一品种向多种经营延伸 9
四、由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化 10
第二章 加油站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2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2
一、世界经济发展概况 12
二、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16
第二节 政策环境分析 19
一、我国原油与成品油市场作价机制 19
二、出口退税的影响分析 20
三、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影响分析 21
第三节 加入WTO对我国出口退税的影响 23
一、加入WTO对我国出口退税产生的影响 23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完善 24
第四节 2006年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 25
第三章 成品油销售策略分析 32
第一节 2006年国内市场成品油的销售情况 32
一、两大集团频举价格杠杆 32
二、民营油企的乐与忧 33
三、外资低调策略悄改变 34
第二节 成品油零售条件 35
一、从事成品油零售经营应当具备条件 35
二、国内成品油市场态势 35
三、外资缘何关注成品油销售 43
四、成品油零售加油站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 45
第三节 前瞻成品油批发市场 48
一、市场竞争主体多样化 48
二、企业改革发展当自强 49
三、政府法制监管要跟上 50
第四节 信息化在成品油销售中的作用 51
一、用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1
二、用信息化支撑专业化营销体系建设 51
三、用信息化加强对销售业务的控制 53
四、用信息化促进销售业务流程增值 53
第五节 成品油零售市场竞争分析 54
一、零售竞争 54
二、跨国石油巨头在华成品油零售渠状况 55
第六节 壳牌大规模介入加油站 58
一、壳牌捷足先登 58
二、三大石油巨头的野心 59
第二部分 行业运行分析 60
第四章 国内加油站经营与成品油消费概况 60
第一节 国内加油站总体经营状况 60
一、民营加油站苦撑"负毛利" 60
二、多元化经营成为我国加油站未来发展主要方向 61
第二节 我国成品油消费进入较快增长期 62
第三节 影响成品油消费的几个不确定因素 64
第四节 2006年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65
一、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65
二、近期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67
三、落实《可再生能源法》,鼓励替代能源发展 68
四、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存三大悬念 69
第五节 广东"油荒"分析 71
一、三大因素制造"油荒" 71
二、化解"油荒"之道:提价 72
第五章 2007年我国成品油需求及价格预测分析 73
第一节 2007年成品油需求预测分析 73
第二节 2007年成品油价格预测分析 74
一、投机因素主导原油价格 74
二、2007年需求及供给预测 74
三、2007年原油价格继续回落 75
四、中国油价走势 75
五、2006年美油价预测 76
第三节 2007年成品油消费量预测 77
第四节 2007年美国轻质原油期货平价预测 78
第五节 我国油品分销分析 80
一、目前我国油品分销领域存在的问题 80
二、打破油品分销垄断格局 81
第六章 国内加油站企业经营情况 83
第一节 国内特许经营加油站的现状与发展 83
一、国内加油站特许经营现状分析 83
二、发展加油站特许经营的战略思考 84
三、发展特许经营的指导原则和工作程序 86
第二节 市场催生自助式加油站 90
一、建立自助式加油站的必然性 90
二、正视现实,把握时机 92
三、自助式加油站的特点及功效 94
第三部分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96
第七章 外资加油站在华发展动态 96
第一节 国外零售巨头抢滩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 96
一、市场利益驱动 96
二、改变投资战略 96
三、市场开放催化价格机制变革 98
第二节 荷兰壳牌石油大规模介入中国加油站 99
第三节 外资紧逼加油站酝酿变局 100
一、成品油零售三路资本虎视眈眈 100
二、加油站布局先天失衡酝酿变局 101
三、政策瓶颈抢占山头束手束脚 102
第四节 跨国石油公司开展在华业务新动向 103
一、外资石油公司在华业务的新表现 103
二、外资石油公司在华业务发展新趋势 106
第八章 国外加油站行业的经营模式 108
第一节 德国加油站的特色便利店 108
一、经营方式 108
二、经营特色 108
三、外部环境 109
第二节 英国加油站 110
一、英国成品油零售市场现状 110
二、科学合理的建设 111
三、规范高效的管理 112
四、游刃有余的营销策略 113
五、对我国加油站发展的几点思考 114
第三节 欧洲加油站经营策略 115
一、欧洲加油站特点 115
二、加油站降本增收策略 116
三、积分制盛行 117
四、开展油品集中配送 118
五、自动化、信息化引领 118
第四节 欧洲加油站对我国的启示 119
一、网络化观念 119
二、市场化观念 119
三、信息化观念 120
四、细节服务观念 120
五、HSE观念 121
第五节 韩国加油站经营策略 122
一、OKMart:向社区延伸的价值链 122
二、Speedmate:被拓展的汽车服务网络 122
三、OKCashbag:新增值服务下的蛋 123
第六节 美国和日本的油品定价机制 124
一、美国成品油高度市场化 124
二、日本油品市场放开不久 125
第七节 美国加油站的经营特色 126
一、填补了空缺 126
二、价格高点我不在乎 127
第八节 壳牌公司的油品产销 127
一、壳牌油品在中国的投资与业务概况 127
二、壳牌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情况 128
第九章 加油站数量分析 130
第一节 加油站数量现状 130
一、我国加油站数量基本满足需求 130
二、壳牌在华加油站数量翻番 130
第二节 相关因素分析 132
一、我国汽车产销总量 132
二、成品油市场需求分析 133
三、国外加油站发展趋势分析 135
第十章 加油站竞争力及策略分析 139
第一节 提高低效加油站销售业竞争力 139
一、低效加油站成因分析 139
二、低效加油站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视 140
三、整治低效加油站提高经营效益 141
第二节 加油站竞争方式 142
一、送礼竞争方式 142
二、经营方式竞争 143
第三节 加油站竞争策略 145
第四节 德国加油站的商战策略 147
一、统筹规划,科学选址 147
二、立站之本,安全为先 148
三、合理定价,有章可循 148
四、多种经营,广开财源 148
第四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 149
第十一章 加油站行业发展预测 149
第一节 2007年经济发展预测 149
一、我国经济发展预测 149
二、英国经济形势及2007年经济展望 152
三、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156
第二节 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思考 157
一、中国经济面临潜在通货紧缩和投资增长速度反弹的双重压力 157
二、保持稳健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158
三、适时把握稳健的货币政策 159
四、汇率政策与改革 159
第三节 加油站布局规划 161
一、张家港市加油站规划 161
二、加油站规范化 167
第十二章 加油站投资价值分析 171
第一节 加油站经济 171
第二节 加油站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172
第三节 加油站收购中的投资分析 179
一、投资可行性目标分析 179
二、投资可行性方法解析 181
三、投资测算 182
第十三章 加油站投资策略 184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184
一、人口因素 184
二、经济环境 184
三、社会文化 184
四、政府政策 184
第二节 市场机会分析 185
一、认识市场特征 185
二、进行市场细分 185
三、分析市场因素 185
四、评估市场潜力 186
⑷ 工商部门怎样对成品油进行日常监管
一是突出质量安全宣传。
二是突出油品质量抽检。按照省工商局、市工商局关于对成版品油质量抽检要权求,明确了成品油质量抽检的工作目标和标准,依法对93家加油站分为两个批次不定时对销售的汽油、柴油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对油品抽检的"取样、封存、检测报告送达"三公开,让当事人与抽检人员现场签字共同确认,保证油品抽检程序合法有效。
三是突出案件顶格处罚。在油品质量抽检结果出来后,及时送达到加油站负责人手中,针对油品质量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的,执法人员将遵守顶格处罚的规定,严格控制好对案件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保证对加油站处于案值3倍以下罚款,让那些销售不合格油品的加油站受到应有的处罚,不得再次销售劣质油品。
四是突出限期整改时效。依据文件要求,对第一次油品质量抽检不合格的加油站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他们在接受处罚的同时,认真组织开展自我整改活动,严把成品油的质量关,向正规的炼油厂购油。同时,还要对第一次抽检不合格的加油站进行二次抽检,凡是第二次抽检再不合格的将采取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许可证)的方式,保证对成品油市场监管力度到位、效果明显。
⑸ 成品油仓储可行性分析报告怎么写
成品油仓储可行性分析报告可以按照下面的格式来编写,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1章 成品油项目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1.1.2项目承办单位
§1.1.3项目主管部门
§1.1.4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1.1.6研究工作依据
§1.1.7研究工作概况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1.2.1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2.2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2.3厂址
§1.2.4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2.5环境保护
§1.2.6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1.2.7项目建设进度
§1.2.8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9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10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4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2章 成品油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2.1.2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2.2项目发展概况
§2.2.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2.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11
§2.2.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2.4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2.3投资的必要性
第3章 成品油项目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3.1市场调查
§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3.1.4替代产品调查
§3.1.5产品价格调查
§3.1.6国外市场调查
§3.2市场预测
§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3.2.3价格预测
§3.3市场推销战略
§3.3.1推销方式
§3.3.2推销措施
§3.3.3促销价格制度
§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4.1产品方案
§3.4.2建设规模
§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⑹ 加油站消防调研报告
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对外放开已近5年。作为成品油销售最前端的加油站被推到了内市场最前沿,如容何在市场日益开放的大环境下守住或争夺这块阵地,无疑是各大成品油贸易销售企业最为关注的重点问题。纵观行业上下,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来源:2013-2017年中国加油站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⑺ 成品油市场销售策略报告 主要是在直销方面的 高分求高手帮忙~~~~~
隆力奇
一共四篇,链接两篇,下面文字两篇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2003年工业生产增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各项改革也有序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一、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去的显著成绩
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容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控,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赢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速度达到8.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财政收入增收较多。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原煤和电力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不断推进,畜牧业和养殖业较快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六小”工程、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3%。国债投资进一步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技术进步等重点领域倾斜。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继续提高,民间投资更趋活跃,投资自主性增长因素有所增强。居民消费受“非典”冲击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过后很快恢复,预计全年增长9%。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用于汽车、通讯、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8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和服装、鞋类等传统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原油、成品油、钢材和汽车等进口增加较多。全年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通过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和改善投资环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扩大。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分业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得到加强。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稳步实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开始启动。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增加国债投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发展在一些领域又取得重大成果,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2004年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从国内来看,国民经济仍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1)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2)对外开放继续扩大,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不断拓宽;(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使一些多年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潜力将得到更好地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4)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更加丰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一些地方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就业需要,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三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倾向比较明显,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开发区的问题比较突出,能耗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粗放经营的状况比较严重,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信贷投放偏快,贷款投向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公共服务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六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大了我国扩大出口的难度,利用外资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
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和经济运行调节,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确把握政策的力度和重点。2004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区别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考虑到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推进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要求,应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发挥国债资金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六小”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在建重大国债项目的建设。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重点向“三农”、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遏制一些地方建设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研究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投资机制,形成稳定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投资资金来源,逐步解决多年来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欠帐过多的问题。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注重“预调”和“微调”,促进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
(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全国性的基本农田保护执法大检查,制止乱占滥用耕地。(2)坚决纠正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现有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建设的投入,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主销区也要保护基本农田和保持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优质化和区域化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储备、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4)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重点做好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国家支持的农村项目建设投资中要专门列支农民报酬一项。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草税外,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力争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税费负担比上年有所减轻。
(三)加强引导和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加注重运用信息手段加以引导,经济手段加以调节,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完善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推进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企业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用地管理,对不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达不到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4)加强金融机构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对有市场、有效益、符合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建设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审贷。
(四)将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住置,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落实中央已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1)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2)在税收、融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3)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业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分流职工。(4)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
(五)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行医疗服务价格、非义务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动存量住房交易。鼓励居民汽车消费。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电信消费。继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发展体育和文化产业,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
(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引导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经济发展中单纯追求速度、急于求成、过度消耗资源的倾向,切实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1)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2)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做好电力调度,增加电力供应;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合理调配运输能力,加快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建设。(3)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节水、节能技术改造。
统筹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完善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支持中西部加快改革和发展。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调整改造。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七)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1)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紧缺人才培养。(3)做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4)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引导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5)做好人口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
(八)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年。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1)进一步做好进出口宏观调控。培育国内优势品牌,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革进出口商会体制,完善对企业的服务。加强重要商品进出口的平衡和管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加强对外谈判工作,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注重提高引资质量,把利用外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研究规范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3)加强对境外投资合作的规划指导,推动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全面落实并逐步完善内地与我国港澳地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九)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会会的部署,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利用当前经济增长较快、发展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要协调好改革进程中各方面利益,注意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1)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和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邮政、铁路等行业的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2)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投资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3)稳步推进财税、金融和价格改革。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健全金融企业监管机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出台电价改革配套办法,完善水、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十)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在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规范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做好灾区和贫困户的税费减免,切实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3)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4)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引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篇: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讨论述评
[摘要]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不同判断
大多数争论不休的问题,多半与问题的含义或边界不清晰有关。这次关于是否“经济过热”问题的争论也是这样。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看,宏观经济是“过热”还是“不过热”,即总需求(增长)是不是超过总供给(增长),只能有两种不同的判断。但是,当前对这个问题却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观点可概述如下:
1.认为经济存在着过热的趋势或苗头
最初引起对经济过热问题争论的,就是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其背后则是货币供应和贷款增加偏多。如到2003年7月底,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23.2%,均达到了偏高水平。对此,连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于2003年7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国会听证会上明确提出,中国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同时,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国外经济学家也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的兆头。
2.认为经济只出现局部过热
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只是出现了局部过热,而不能说是全面“过热”或总体过热。局部过热的主要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建材、汽车等)投资和发展过热;很多地区的开发区建设(圈地)过热;地方政府主导性投资过热。这种观点可能是比较主流的观点。大多数国外报刊和国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评论也倾向于这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过热主要是一种投资性过热。
局部过热论的另一种看法是过量供应的货币流向了资产市场,导致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市场过热和价格上涨,而消费品市场则不出现过热和价格上涨问题。
3.认为当前的经济过热是一种“非典型”过热
有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过热状态,但这种过热与过去不同,与世界多数国家的过热也不同,是一种无通胀的经济过热。
这种观点提出,不要笼统地讲经济过热,要将经济过热区分为合理性经济“过热”和非理性经济过热;要弄清究竟是合理性经济“过热”占上风,还是非理性经济过热占上风。并且,从目前经济“过热”的微观机理看,内生性的市场推动型是主要的,外生性的政府推动型是次要的,这是此次经济过热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从总体上看,目前出现的经济“过热”既有合理性也有非理性,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它既属于内生性的市场推动型的经济过热,又属于外生性的政府推动型的经济过热,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它既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很大不同,又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某些相同,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因此,是一种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较大区别的非典型性的经济过热。
不过,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将“经济过热”问题这种对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增长的客观现象的判断,转变为一种主观的、微观的分析,似乎已经偏离了宏观经济学的分析轨道,不完全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
4.认为经济不存在过热问题
不同意或坚决否定经济存在过热问题的,也有一大批经济学家。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依据如下:
----现在说经济过热不符合实际。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水平,根本不存在着过热的问题。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投资空间,开发西部现在只是起步阶段,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才刚刚开始,如此广阔的市场完全可以使投资增长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这一轮扩张,与10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2003年与1992年经济扩张的机理不同;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尚未达到改革开放以来9.4%的年均水平,不能对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做出“过热”的简单判断。炒作经济“过热”对经济的运行非常有害。
----判断经济过热的依据不存在。如: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能力;价格上涨水平仍然较低;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处于低迷状态,股票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资料价格的短期内上涨属于恢复性上涨;最终消费增长乏力,居民消费倾向较弱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资金供给没有出现紧张,利率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贷款增长快是前几年因惜贷而导致的存贷差太大的结果,是贷款紧缩后的恢复性增长,而货币供应(从M0到M2)的变化离开贷款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问题;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没有引起投资价格的明显上涨;国民经济运行整体的供求格局仍是供大于求;除了电力、钢铁等供应相对较紧张外,没有出现明显的“瓶颈”制约;经济运行领域没有出现明显的“泡沫”;处于高增长期的房地产、汽车、钢铁等产业供求协调增长,发展速度虽高但没有出现过热,更没有引起经济运行的过热;个别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有特定的原因,更多的是结构问题,而不是经济过热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过程本身否定“经济过热论”。理由是: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相对于前几年增长速度的连续下降,现在的反弹是经济自身发展规律性的表现,不能人为地回避甚至违背这种势头;看宏观经济形势不能只盯着一年、一个季度,不能对短时间的变化妄下结论,而应看到长期趋势;要在今后20年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保持年平均7.2%的增长速度,而有些年份高速增长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不能拿我国经济的增长同国外简单类比,我们的经济增长中有水份,有重复计算的问题;目前的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五个同步现象,包括: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同步、与经济效益提高同步、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与涉外经济增长同步
⑻ 93号汽油有问题 如何检测
可以到济南市的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部门),这是省一级的最权威的检测部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