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朝廷管钱的地方叫什么部
——户部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例如清代户部总的执掌是管理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财政等事宜,其机构按地区划分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清吏司,并设有八旗俸饷处、现审处、饭银处、捐纳处、内仓等机构,办理八旗俸饷、捐输等事。
其部内的行政事务则由南、北档房、司务厅、督摧所、当月处、监印处分别管理。
隶于户部的机构还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
掌库藏的户部三库;
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2. 古代掌管财政的是什么官员
秦朝【地官大司徒】
东汉【大农令】
西汉【尚书民曹】
三国至唐朝【度支、左民、右民,等】
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
五代十国至清朝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
然后在清朝的时候还专设了一个【内务府/会计司】每年户部会划分一部分赋税专门被作为宫廷用度,划归内务府管理。例如皇帝 妃子 太监宫女之类的奉银,还有皇宫柴米油盐之类的 衣物布料这些 宫内的开销统统算是内务府管
3. 古代有类似央行的机构吗
中央银行是指某国或地区负责货币政策的银行。在古代使用贵金属货币,不需要中央银行。欧洲中世纪的圣殿骑士团有类似央行的机构,其支付信用受到广泛接受。中国元朝则由政府负责发行纸币。以上都是中央银行的原型。
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家真正的中央银行,是荷兰于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紧接着,第二家中央银行是英国人于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它是苏格兰商人帕特森应英国政府的要求组建的,目的是帮英国政府筹备战争经费。
4. 以前在古代有6个部门. 哪6个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2.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3.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
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4.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
5.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6.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4)古代管理财政的部门扩展阅读: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宋公元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如公元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
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5. 古代地方上管理财政的官员名称
布政使
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为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关,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并负责沟通督抚与各府县之间的税收,政务等事宜。
6. 唐朝哪个部门管财政的
户部准确的说,不是掌握国家财政大权的,因为它只是行政执行机关,而不是权力决策机关。 所以,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唐朝中央的官制: 唐在确定中央政府的体制时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所设的三师、三公仅是虚衔,中央政府实际的权力掌握在三省六部手中。 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集体出任宰相,与皇帝共同决定军国大政的方针、决定官吏任免,甚至有权决定皇位继承的人选。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须在宰相联席会议上讨论研究,决定是否颁布;颁布时,还需宰相副署,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可以不予执行。 唐代在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的同时,明确划分三省的权限,使之各有侧重,互相牵制。中书、门下两省为中枢决策机关。中书省专门负责批答各机关的公文、奏章,起草诏命、颁发制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奏章、文书以及诏旨。各级机构上报皇帝的奏章、公文,首先经门下省审阅,然后才能送达中书省。门下省还拥有重要的封驳权,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由中书省起草后,送至门下省审阅,如果门下省认为内容有不妥之处,即可封还中书省,由其重新拟定。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执行机关。皇帝的旨意及中书省、门下省议定的事项均由尚书省组织实施,由中书省起草的皇帝诏令经门下省审核后,亦由尚书省下发中央各机构及地方各级政府。 根据行政事务的性质,尚书省下设六部二十四司。吏部主掌对全国各级文职官员的管理,包括官员的荐选、任免、考核、升降、赏罚、勋封等。户部主掌对全国户婚田土的管理,包括对户口、土地、财政、赋税、钱粮、赈灾等方面的管理。礼部主掌对全国的礼仪教育的管理,包括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兵部为全国的最高军事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武官的荐选、任免、考核、升降、赏罚及军事。刑部为全国的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掌管全国的司法行政,并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工部主管全国的农林水利、工程营建及对各类工匠的管理。
7. 财政部对应古代六部的哪个部
户部
古时的户部主管财政,人员和土地。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另外还做一下国土资源和人口普查等工作。虽然工部管的是钱,但是钱是国家的,六部的各类经费都得往户部报,如果国力强盛,事物还算轻闲,如果整个国家没钱,基本上户部尚书每天都是苦大头。
8. 在古代历史上掌管财政的是哪一方面的官员
秦朝【地官大司徒】
东汉【大农令】
西汉【尚书民曹】
三国至唐朝【度支、左民、右民,等】
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
五代十国至清朝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
然后在清朝的时候还专设了一个【内务府/会计司】每年户部会划分一部分赋税专门被作为宫廷用度,划归内务府管理。例如皇帝 妃子 太监宫女之类的奉银,还有皇宫柴米油盐之类的 衣物布料这些 宫内的开销统统算是内务府管
满意请采纳
9. 古代在管理财务的地方叫什么
【唐朝为户部。】 户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书事。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依功作,当工官之任。三国魏置左民尚书,掌财政。晋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时有右民尚书。东晋及宋、齐并置左民尚书,梁、陈并置左户尚书,并掌户籍,兼知工官之事。后魏、北齐有度支尚书,亦左民、左户之任。后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称度支部,开皇三年改为民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高宗显庆元年改为度支,龙朔二年改为司元,咸亨元年复为户部。光宅元年改为地官,神龙元年复故。后历代沿称。
唐代户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户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仓部主事三人。龙朔年间曾改户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仓部曰司庾。天宝十一载改金部曰司金,仓部曰司储。
【汉为 治粟内史 ,大农令,大司农.】 秦代所置掌管谷食钱货的官吏,为九卿之一。汉初因袭。《汉书·百官公卿表》:“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刘启)后元元年(前143)更名大农令,武帝 (刘彻)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上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称三公。
10. 古代皇宫管财务的官叫什么官
大司农。
大司农是汉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
秦及汉初,设治粟内使管理国家财政,汉景帝改治粟内使为大农令,武帝又改为大司农。大司农下辖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分别负责掌理粮食库藏,物资供应,物价调节,国库出纳,皇帝亲耕田等事务。此外盐铁专卖业务亦属大司农主管。
元代也在朝廷设大司农,但其职权仅负责农桑水利事。
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10)古代管理财政的部门扩展阅读:
魏制的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司农秩为中二千石﹐下面有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藉田五令﹑丞﹐还有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的都仓﹑农监﹑都水也属大司农。
东汉时大司农下的属官仅有太仓﹑平准﹑官三令﹑丞﹐其馀都被省减﹐或改隶於郡国。大司农成为单纯的中央财政主管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