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城的格局及职能是什么
一、北京城周边的风水格局
北京的风水被历代堪舆家所称颂。分析北京风水形势的文字始于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益,他说:“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平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山、恒山、太行山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干河、易水并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于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挟朔漠,真天下都会。形胜甲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 宋代朱熹也说过:“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调比也。” 《金史·梁襄传》对北京形势分析是:“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着坐堂隍,俯视庭宇。” 《读史方舆纪要》说北京是“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城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见《太宗实录》)。
清人吴长元分析北京城附近的风水形势曰:“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玄武水为湿余,高粱、黄花、镇川、榆河,俱统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北京位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由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屏障。北京南面有大河,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成永定河。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至京西陡然冲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这样的地形,用风水术语来说,是“藏风聚气之地”。
二、北京城内的风水格局
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明清两朝代,当权者按照风水理论,对北京城进行了整体风水调整,使其更加雄伟美丽,与自然合谐统一。
1、外城与内城的布局
从近代测绘的“北京城区地图”可明显地看到原都城为四面用墙围起来,呈一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由于《易》及八卦图在方向安排上,上为南,下为北,与现代地图的方位标志上下相反。因此原规划设计是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外城在上,为南;内城在下,为北。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符合九宫八卦之说:上南为乾,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乾天包坤地,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内城原是“地”位,为坤,为阴。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纯属阳宅。故在格局上为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乃老阳之数)。南有三门,正阳门居中(即俗称之前门,它建造时的高度为九丈九尺,九为老阳之数),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为文东、武西),东二门南朝阳北东直,西二门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门东安定西德胜。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北设二门为偶,为阴。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城用九门,外城用七门。另外,自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鼓钟二楼是一条笔直的十五里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而设。九宫矩阵的南端为九宫,中央为五宫,北端为一宫,三数之和为十五,中轴线之总长正为十五里。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显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征着统驭四面八方之权威。
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的象征。
中国古都城门的设计,其文化象征意义也往往出自《周易》。元大都的城门有十一个,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种种说法。美国有的华人学者说这是刘秉忠太保设计时取义于哪吒神,哪吒有三头、六臂、两足。我倾向于设计者是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天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将天数的中位数“五”和地数的中位数“六”合而为“十一”。引寓为天地和合,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尽在其中。
2、北京城各建筑所体现的阴阳平衡与向心取正观念
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相结合的代表作。《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易道深刻而又广泛,玄妙而又精湛,揭示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规律,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哲学理论。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对中国古都的选址、布局和形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从《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入手,是找到了分析中国城市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向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与地理风水中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观点相一致。《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九经、九纬”就是以中心轴为对称轴,“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正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为国家土地的象征。前后左右阴阳对称的中点,就是风水穴。在风水理论看来,阴和阳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则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就是对称、明朗。
国都一般选择在当时认为风水最好的地方。宫阙主殿又建在城市的风水穴上,这里被认为是“生气”聚集的地方。紫禁城位于城市东西、南北交叉轴的中心。紫禁城大量使用的紫红色,以象征着天体的中心——北极星所处的紫微垣。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着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有须弥座,它的九层台,象征着九重天。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这里又是阴、阳谐调,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为了把一地方渲染得更加神圣无比,古代建筑设计师们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征成为宇宙的中心。
3、由院落空间布局所表现的韵律起伏
皇城的中轴线从永定门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于清初重建的鼓楼与钟楼,全长15华里。沿着这条中轴线,修筑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要见到两旁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8华里到前门,很快进入正阳门,时不久即到大明门(清改“大清门”,民国改“中华门”,在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入“T”字型宫廷广场,名曰“天街”。广场的南部收缩为单调的“千步长廊”,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广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两组高大的建筑群对称排列于“T”字形广场的东西两侧。迎面耸立着雄传的“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白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的河水,两旁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华表。行人至此,但见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建筑布局给人的第一个高潮。步入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两旁是一个封闭的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时气氛顿然凝重。过了端门又进入一个狭长、深远的空间。左、右两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一直引向宏伟壮观,令人赞叹的午门,此为第二个高潮。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广的正方形庭院两则,有崇楼高阁对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阔64米,深37米,高35.05米。它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布局森严。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布满精致的白云、龙、风浮雕,把大殿装点得极其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立于太和门台基上,行人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高、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震撼力,此为第三个高潮。
4、法天象地的五坛
都城除皇城、宫城之外,占地最大、有着显著地位的建筑尚有五坛。所谓五坛,就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社稷坛。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侧。它的建筑形状是圆形的。天坛的位置和形状,体现了南为天,为乾、为阳的思想。地坛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于北方,在内城的外侧。它的建筑形状是方形的。地坛的位置和建筑形状,体现了北为地、为坤、为阴的思想。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它们都在内城之外。社稷坛在内城的中央。日坛、月坛和社稷坛都是方形的。五坛的配置和设计,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阴阳、九宫八卦理论为基础的。
五坛之中,天坛位居第一,以下重点对天坛所体现的古文化含义进行分析。明清时北京天坛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坛,这是一座圆形高三层的石坛,共5.33米。每层四面出阶各9级。上层坛面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坛面周围有石栏板环绕。三层坛面栏板总数为360块,总计环坛的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石板、石块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周易》谓“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奇数也叫天数,偶数也叫地数。九是最大的“天数”,是阳数之极,用它来表示天体的无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数”,不杂“地数”。坛面之上铺有青石。上层坛面直径为23.6米,坛正中央的一块圆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递增9块,到第9圈则为81块。中层从第18圈铺到第27圈。下层从第27圈铺到第81圈。每层都以汉白玉石雕为护栏。望栏、栏板的数目也各取天数。由此可见设计者在几何图案上的精巧构思,其象征意义皆出自《易经》。
Ⅱ 五台山灵应寺的历史概要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庆年间(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二○○一年,灵应寺再度扩建和维修。新建文殊殿五间、龙王殿三间及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石砌筑。大殿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一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龙王殿置於两米高的高台上,面阔三间,拱卷式门洞,也是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汉白玉石雕护栏,护栏栏板浮雕各种各样的花卉、草叶纹饰,极为壮观。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後,後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Ⅲ 翻译这段话
本社は汉白玉石制品の制造业务を请负います、専门デザイン技师はお客様の希望により各种汉白玉石制品を仕上げます。
会社理念:质、価额、お客様をもとい诚実提携する。
商品名未翻译,多此一举
ご参考まで
Ⅳ 北台顶的位置
景区相关资料
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灵应寺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庆年间(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二○○一年,灵应寺再度扩建和维修。新建文殊殿五间、龙王殿三间及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石砌筑。大殿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一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龙王殿置於两米高的高台上,面阔三间,拱卷式门洞,也是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汉白玉石雕护栏,护栏栏板浮雕各种各样的花卉、草叶纹饰,极为壮观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後,後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灵应寺的布局结构简单,山顶占地面积为一千平方米的寺院内,立有十余间楼殿房舍。然而,从观景角度看,这里是总览台怀腹地风光的极好处所。清水河上下十几里,据此可一览无余,碧山、南山二寺,兼而瞻顾,毫无阻隔之感。过去,梵仙山登高放乐马,吸引着许多游人。原来,这里将红、黄、白、蓝、绿五色纸,剪成小方块,印上马拖元宝的图案,这些纸张就叫乐马。寺庙南门外有块平地,处在崖壁之上,在此处将印有马拖元宝的纸块,抛向空中,使纸块借着风力飞起来,就叫放乐马。
Ⅳ 汉白玉石雕栏杆一延米多少钱
汉白玉的栏杆的市场价格本来就是一个浮动的,只能给出一个大致范围,一般汉白玉栏杆在900-1500之间一米。当然规格不同,材料不同,还是有价格出入的,最主要的大理石栏杆的栏板雕花,栏板厚度,工艺越简单价格也越便宜
Ⅵ 五台山北台龙王殿看龙王浻是什么意思
创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庆年间(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灵应寺
二○○一年,灵应寺再度扩建和维修。新建文殊殿五间、龙王殿三间及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石砌筑。大殿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一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龙王殿置於两米高的高台上,面阔三间,拱卷式门洞,也是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汉白玉石雕护栏,护栏栏板浮雕各种各样的花卉、草叶纹饰,极为壮观。
隐峰塔
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後,後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Ⅶ 解读故宫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故宫的前世
一 北京古城的前身——蓟城的几度变迁
蓟城——两周诸侯国的王城
幽州城——汉唐州郡的治所
辽南京城——建于旧幽州旧城的辽国陪都
金中都——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元大都——体现儒家文化的城市
二 明初三都
吴王宫营建概况
明代临濠(凤阳)中都城营建概况
明代南京大内营建概况
三 明代迁都北京始末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四 明代北京城和紫禁城修建始末
明永乐时期
明正统时期
明嘉靖时期
明末时期
明代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布局特色
五 清代北京皇城与紫禁城
清代皇城
清代紫禁城
第二章 故宫的营造法式
一 中国古代宫城的设计思想
遵循¬周礼古制的王城规划思想
非壮丽无以重威
象天法地,以显帝王之尊
天子居中而立
阴阳五行,以求吉祥
尊祖孝亲
天子至尊的礼序
二 古代宫城的基本规制
古代宫城基址规模之制
城中城之制
“三朝五门”之制
“左祖右社”之制
“前朝后寝”之制
中轴对称之制
四隅之制
郊坛之制
三 紫禁城单体建筑的等级差别
台基形式与等级
高台与建筑等级
面阔间数与建筑等级
丹陛桥与建筑等级
宫门前建桥与建筑等级
木材的材质与建筑等级
柱色与建筑等级
房顶形式与建筑等级
蹲脊兽的数量与建筑等级
琉璃瓦颜色与建筑等级
门色、门钉与建筑等级
建筑彩与建筑等级
四 督建官员和著名工匠
明代督建官员和著名工匠
清代著名工匠
第三章 故宫的建筑形制
一 城池建筑
紫禁城城墙
紫禁城角楼
紫禁城护城河
内金水河
二 紫禁城四门
午门
东华门
西华门
神武门
三 重要的宫门
太和门
协和门、熙和门
乾清门
景运门、隆宗门
四 宫廷广场
太和门广场
太和殿广场
乾清门广场
五 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六 外朝三大殿的辅助建筑
体仁阁与弘义阁
文华殿
武英殿
七 内廷后三宫
乾清宫
乾清宫东、西庑房
交泰殿
坤宁宫
养心殿
八 太子宫、皇子宫
毓庆宫
重华宫
乾清宫东五所
南三所
九 后妃寝宫
景仁宫
延禧宫
承乾宫
永和宫
钟粹宫
景阳宫
永寿宫
太极殿
翊坤宫
长春宫
储秀宫
咸福宫
十 紫禁城中的御花园
御花园
宁寿宫花园
建福宫花园
慈宁宫花园
十一 紫禁城中的佛寺、佛堂
雨花阁
英华殿
慈宁宫大佛堂
十二 紫禁城中的道庙
钦安殿
天穹宝殿
城隍庙
四神祠
十三 皇帝家庙和斋宫
奉先殿
斋宫
十四 太上皇宫和太后宫
宁寿宫
慈宁宫
寿康宫
寿安宫
十五 宫廷藏书楼
文渊阁
藻堂
十六 其他建筑
内阁大堂
南薰殿
箭亭
断虹桥
井亭
内金水桥
第四章 故宫建筑装饰细节
一 屋顶装饰
琉璃瓦
正吻
垂兽和戗兽
蹲脊兽
殿顶跑龙
宝顶
二 斗拱
室外斗拱
室内斗拱
三 外檐装修
金扉金锁隔扇门和槛窗
金丝楠木门窗隔扇
支摘窗
横披窗
雀替
楣子与坐凳栏杆
匾额
楹联
垂花门
垂花柱式窗罩
四 内檐装修
彻上明造
天花
盘龙藻井
隔扇
壁纱橱
各式雕花木罩
仙楼
垂花柱式门罩
五 建筑彩画装饰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
六 宫廷陈设
太和殿陈设
中和殿陈设
乾清宫明间陈设
养心殿明间陈设
七 展示皇权威仪的露天陈设
日晷
嘉量
江山社稷金殿
鎏金铜缸
铜香炉
铜鹤和铜龟
铜门狮和鎏金铜门狮
铜龙、铜鹿
铜凤
铜麒麟
露陈墩
玉璧铜座屏
仪仗墩、品级山
八 影壁
八字形琉璃影壁
随墙琉璃影壁
五彩琉璃九龙壁
木屏风
大理石屏风
九 墁地和墙体
御路
金砖墁地
磨砖对缝
十 叠石山和奇异峰石盆景
堆秀山
海参石
诸葛拜斗石
木变石
十一 石雕装饰
御路石
汉白玉石螭首
浅雕云纹石台阶
汉白玉石雕花柱头
汉白玉石雕花栏板
汉白玉石雕夹旗杆座
Ⅷ 关于石雕栏杆的理解有哪些
石雕栏杆,安装在台基四周、桥的两侧、楼梯两侧、廊柱两侧、亭榭周边等处的石质雕刻栏杆,主要功能是起到防护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分割空间。尤其在园林建筑中,石雕栏杆是最不可少的,既可以拦隔围护,将不同的区域分隔开来;又不会割断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栏杆上雕刻的图案还起点缀环境的作用。石雕栏杆的历史发展:在汉族传统建筑中栏杆的材料有多种,以木、石最常用。早期出现为木栏杆,石栏杆出现于隋唐时期,起初多仿木结构。至宋代,石栏杆已很普遍。
石雕栏杆的主要组成部分:柱头、立柱、栏板、报鼓、地铺石。石雕栏杆也可以和其它材料搭配,如立柱和铁索。石雕栏杆材料种类:石雕各种石材、石料都可制作,有线雕型栏杆、浮雕型栏杆、几何型栏杆、立体雕塑型栏杆。常见的石雕栏杆有青石石雕栏杆、花岗岩石雕栏杆、汉白玉石雕栏杆。石雕的设计要求:石雕栏杆的规格大致上是以下几种数据:柱子:8*8*68、10*10*100、12*12*110 14*14*135、15*15*150、18*18*165、20*20*165、22*22*165、25*25*160 26*26*160、28*28*165、30*30*16一般数据都是以双数为柱子的小边长,高度则是灵活的,根据自己场地,作用定制。栏板的厚度则是:6、8、10、12、14、15、16、18、20、21、23具体的数据得看具体情况而变化。栏杆柱的间距一般为0.5米——2米,高度则是根据柱子的高度按比例协调制作。
Ⅸ 文庙的保护
1990年太和县委、县政府开始对文庙大成殿进行落架大修。1992年,文庙一期修复工程竣工验收,新建和修复了大门、泮池、泮桥、月台、大成殿。大成殿为单檐竭山顶宫殿式建筑,阔五楹、深三间,黄色琉璃瓦,殿内宽敞明亮。雕有汉白玉孔子像一尊,像上悬挂“万世师表、“斯文在兹”、“德侔天地”、“道贯古今”等多块匾额。金柱分别挂有“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等楹联。殿前月台、栏板、御路系白色汉白玉石雕,御路雕有二龙戏珠,栩栩如生。
2009年,文庙二期修复工程工程竣工验收,并逐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历时两年,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县政府投资560多万元,新建和修复了大门、泮池、泮桥、尊经阁、东西厢房、廊房、围墙、西侧门面房,整修了地面,进行了绿化,东西廊房镶嵌了太和书法名家的作品碑刻,大成殿、尊经阁内绘制了孔子为主题的壁画。文庙二期工程整体建筑与文庙广场、太和公园有机的连为一体,为弘扬传统文化、见证历史、宣传太和将产生积极影响。
太和历史上文人辈出,与太和长期以来“尊儒重学”是分不开的,而文庙正是太和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保护好太和文庙,对于传载传统文明具有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太和文庙的文化历史内涵,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永远展现她的无穷魅力。
Ⅹ 新乡市汉白玉栏杆经营商家有哪些
我厂经营雕刻石雕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