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楚时的货币是什么。怎样来计算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史载“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一般认为这就是秦国初铸半两钱的年代。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中国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以后一直沿用到清末,通行了两千多年,影响极其深远。
爰金取象于龟,除钤印“郢爰”外,还有钤印“陈爰”、“[]锾”、“鬲阝]爰”、“卢金”等币文与无字金版、金饼等。以银为币,是楚国独创。1974年在河南扶沟出土了18块铲状银币(银布)(《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一大批楚金币》(《文物》1980年第10期)),就是楚国制造银币的物证。币成铲形,是中原地区货币的特点,从此可见楚国与中原各国商业贸易的密切。金银币,属于称量货币,需要切割使用,故非等量货币。但它已属“初级铸币”,“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黄德馨《楚爰金研究》),反映了楚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活跃。在金银币发展的同时,楚国的度量衡器具已日趋齐备。据《淮南子·人间训》载,白公胜在夺权斗争中,为了笼络人心,曾以“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为号召,可见春秋时期楚国的度量衡已出现了。但在考古发掘中所见到的实物,都是战国时期的。度器,目前见于考古发掘资料,一是寿县楚幽王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铜尺,二是长沙战国楚墓中也出土了一件铜尺,长度分别为22.5厘米和23厘米。量器,主要是在安徽、江苏等地发掘的几件铜量器具。衡器,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都出土了不少天平和法码,其中以湖南最多,时间为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江陵雨台山410号战国初期楚墓出土的四枚铜法码,是已知最早出土的法码。从出土的法码看,均为环形,故称“环权”。出土的环权个数不一,1945年长沙近郊出土的一组环权,共10枚,应是最完整的一套法码。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1958年常德德山墓分别出土了一件木杆铜盘天平,是迄今所见最完整的两件天平。
B. 郢爰的历史变迁
中国广泛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是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 -前221年)时代。这时,商品经济的持续飞跃发展,促使各诸侯国纷纷铸造金属钱币。当时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通常流通的是铜质的蚁鼻钱、银质的铲状布币、金质的郢爰等金属钱币。
金币是楚国(当时的一个小国)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史称楚金币为印子金、版金、金版、饼金,等等。现在一般将楚金币称做爰金。爰金,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已著录的最早的黄金货币。在已发现的爰金中,钤印有“郢爰”的占绝大多数。因此,通常又以郢爰代指爰金,也就是楚金。
1974年,在中国河南省扶沟古城村出土金币392块,总重量8183.3克。1979年,在安徽省寿县花园村出土爰金十八整版和一小块,重5187.25克。1971年,在湖北江陵郢城也曾出土一块郢爰,重17.5克。这些楚金币的含金量多少不一,一般都在94-98%之间,少量的仅为85%左右。
楚金币的称谓甚多,主要根据金币上钤刻的文字命名,如“郢爰”、“陈爰”、“融爰”、“卢金”等,“郢爰”是楚金币中出现时代最早、当今出土最多的一种,因而人们多以它作为楚国黄金货币的代表。“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
楚金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金饼上多无印记,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形状酷似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楚金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外,绝大部分来自于窖藏财富。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使用时动辄百金、千金,至少为一镒。
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都是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而且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
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金币是选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块熔铸而成。
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铜铸币和黄金。铜铸币分布币、刀币、圆钱、贝四种。布币主要流行于韩、赵、魏三晋地区、刀币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圆钱主要流行于周、秦及赵、魏两国沿黄河的地区,铜贝主要流行于楚。战国的黄金货币主要流行于楚,分饼金和金版两种,金版多标印记.
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距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金货币。“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进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多为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经过流通的“郢爰”能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间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
C. 寿州城墙导游词,急!!!!
各位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安徽省,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王萍,很高兴能和大家见面。我会用我的真诚去服务各位,用我的笑容去感染大家,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愉快。 今天,小王要带大家穿越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淳朴的民风。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在安徽中部八公山下淮河南岸有座美丽的古城,这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远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的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都曾建都于此。这里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这里拥有闻名中外的安丰塘、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珍宝汇聚的楚文化博物馆,全县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全县文物古迹160余处,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前方就是寿县古城了,大家可以看见一座壮观雄伟的古城墙,寿县古城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城垣的修筑。现存的城墙是北宋熙宁年间修建的,整个城墙呈方形,周长有7147米,高有7米多,城墙基以块石圈切,中间用黏土夯实,外面再贴一层特大青砖,这还不够,在砖石的缝隙,人们用桐油,糯米汁拌石灰浆加以填满。这样高质量的工程让寿县在历史上享有“打不坏的寿州城”之说法。寿县城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分别是东门宾阳门,北门靖淮门,西门定湖门,和我们面前的南门通淝门。现在我们去保存最好的东门宾阳门去看一看吧。 东门名宾阳,意思是东门每天第一个迎接的嘉宾是万物景仰的太阳。走进城门我们能看到它里面还有一个瓮城。什么叫瓮城呢?据说取自瓮中捉鳖之意,在城门外再修一座小城垣,构成两道城门。用来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我们寿县的瓮城还有一个特点,大家仔细看应该发现了,翁城的内外门并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大家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告诉大家,这样安排是有其特殊用意的,一来当敌人攻入瓮城后,易在短时迷失方向,便于城墙上的守兵乘机围攻。更重要的一点,寿县地处淝水入淮口,地势低洼,四面临水,据寿州志记载,自宋到清,寿县总计发生水灾80多次。面对如此严峻的洪涝威胁,必须做好防洪工作。而内外门位置偏离正起到了防洪的功能,当来势凶猛的洪峰冲破外门进入瓮城后,水流受挫,由直线冲击转为瓮城漩涡,减轻了洪水对瓮城内门的压力。如此精巧的设计,可见古人的良苦用心。门口的东淝河就是过去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东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胜了貌似强大的前秦,取得了胜利。并留下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 参观完古城墙,我们再到寿县博物馆看一看,寿县博物馆在文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国家重点博物馆,在安徽省的地位仅次于合肥的省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西大街繁华地段,与孔庙隔街相望。寿县博物馆以收藏寿县本土的历史文物为主,上自新时期时代,下至近现代,各类藏品多达80000多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62件,二级文物163件套。下面我们就走进寿县博物馆,去感受一下寿县城博大精深的历史。我将向大家展示寿县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
大家这边请,这是我馆的第一件镇馆之宝——越王者旨于赐剑,它是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兵器。1996年1月出土,剑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组成。喇叭状剑首,柄上有两道箍,其上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在剑格的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空心鸟篆铭文:“越王者旨于赐”。剑身通长54.5,宽3.5至4.6厘米。“卧薪尝胆”这个历史典故可谓家喻户晓,这把剑就是越王勾践他儿子的剑,后来被转赠于蔡国,成为两国友谊的象征。当时寿春是蔡国的国都,这把剑也光荣的见证了这段历史。 下面这个展厅为楚都寿春,楚国给寿春留下了大量的珍品,珍品中的代表作就是这边我馆的第二件镇馆之宝——楚金币。我馆收藏的楚金币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多,总重量达41斤,大大小小竟有200多块,为全国之最;二是种类全,有郢爰、卢金等,它每块的重量都控制在250克到280克之间,用起来也是十分方便的,把他切割下来放在后面的天平上,用砝码等量来使用,这种钱币都是过去在皇宫内所使用的钱币,所以又通称为上币,而且它每一克的含金量都在98%以上。 这是我馆的第三件镇馆之宝——金棺, 大家看,它不光工艺精细,造型讲究,而且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牡丹图案。金棺重91.5克,纯金制造,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是1977年拆除报恩寺内一座塔时在地宫里发现的。当时两平方米不到的地宫中间放着一个石匣子,石匣子里面奇迹般地放有一件银棺。在考古人员打开银棺之后,发现里面居然还有一口金棺。同时更让考古人员觉得神奇的是,金棺里居然装满了舍利子。但是关于这些舍利,没有更多的记载,它是哪位高僧留下的,目前也无从知晓。 走出寿县博物馆,我们今天的寿县之旅就全部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一路配合和理解,如果小王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含。再次感谢大家。最后祝各位在今后的生活里,六六大
D. 寿县导游词600字
各位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安徽省,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王萍,很高兴能和大家见面。我会用我的真诚去服务各位,用我的笑容去感染大家,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愉快。 今天,小王要带大家穿越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淳朴的民风。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在安徽中部八公山下淮河南岸有座美丽的古城,这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远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的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都曾建都于此。这里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这里拥有闻名中外的安丰塘、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珍宝汇聚的楚文化博物馆,全县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全县文物古迹160余处,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前方就是寿县古城了,大家可以看见一座壮观雄伟的古城墙,寿县古城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城垣的修筑。现存的城墙是北宋熙宁年间修建的,整个城墙呈方形,周长有7147米,高有7米多,城墙基以块石圈切,中间用黏土夯实,外面再贴一层特大青砖,这还不够,在砖石的缝隙,人们用桐油,糯米汁拌石灰浆加以填满。这样高质量的工程让寿县在历史上享有“打不坏的寿州城”之说法。寿县城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分别是东门宾阳门,北门靖淮门,西门定湖门,和我们面前的南门通淝门。现在我们去保存最好的东门宾阳门去看一看吧。 东门名宾阳,意思是东门每天第一个迎接的嘉宾是万物景仰的太阳。走进城门我们能看到它里面还有一个瓮城。什么叫瓮城呢?据说取自瓮中捉鳖之意,在城门外再修一座小城垣,构成两道城门。用来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我们寿县的瓮城还有一个特点,大家仔细看应该发现了,翁城的内外门并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大家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告诉大家,这样安排是有其特殊用意的,一来当敌人攻入瓮城后,易在短时迷失方向,便于城墙上的守兵乘机围攻。更重要的一点,寿县地处淝水入淮口,地势低洼,四面临水,据寿州志记载,自宋到清,寿县总计发生水灾80多次。面对如此严峻的洪涝威胁,必须做好防洪工作。而内外门位置偏离正起到了防洪的功能,当来势凶猛的洪峰冲破外门进入瓮城后,水流受挫,由直线冲击转为瓮城漩涡,减轻了洪水对瓮城内门的压力。如此精巧的设计,可见古人的良苦用心。门口的东淝河就是过去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东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胜了貌似强大的前秦,取得了胜利。并留下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 参观完古城墙,我们再到寿县博物馆看一看,寿县博物馆在文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国家重点博物馆,在安徽省的地位仅次于合肥的省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西大街繁华地段,与孔庙隔街相望。寿县博物馆以收藏寿县本土的历史文物为主,上自新时期时代,下至近现代,各类藏品多达80000多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62件,二级文物163件套。下面我们就走进寿县博物馆,去感受一下寿县城博大精深的历史。我将向大家展示寿县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
大家这边请,这是我馆的第一件镇馆之宝——越王者旨于赐剑,它是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兵器。1996年1月出土,剑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组成。喇叭状剑首,柄上有两道箍,其上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在剑格的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空心鸟篆铭文:“越王者旨于赐”。剑身通长54.5,宽3.5至4.6厘米。“卧薪尝胆”这个历史典故可谓家喻户晓,这把剑就是越王勾践他儿子的剑,后来被转赠于蔡国,成为两国友谊的象征。当时寿春是蔡国的国都,这把剑也光荣的见证了这段历史。 下面这个展厅为楚都寿春,楚国给寿春留下了大量的珍品,珍品中的代表作就是这边我馆的第二件镇馆之宝——楚金币。我馆收藏的楚金币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多,总重量达41斤,大大小小竟有200多块,为全国之最;二是种类全,有郢爰、卢金等,它每块的重量都控制在250克到280克之间,用起来也是十分方便的,把他切割下来放在后面的天平上,用砝码等量来使用,这种钱币都是过去在皇宫内所使用的钱币,所以又通称为上币,而且它每一克的含金量都在98%以上。 这是我馆的第三件镇馆之宝——金棺, 大家看,它不光工艺精细,造型讲究,而且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牡丹图案。金棺重91.5克,纯金制造,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是1977年拆除报恩寺内一座塔时在地宫里发现的。当时两平方米不到的地宫中间放着一个石匣子,石匣子里面奇迹般地放有一件银棺。在考古人员打开银棺之后,发现里面居然还有一口金棺。同时更让考古人员觉得神奇的是,金棺里居然装满了舍利子。但是关于这些舍利,没有更多的记载,它是哪位高僧留下的,目前也无从知晓。 走出寿县博物馆,我们今天的寿县之旅就全部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一路配合和理解,如果小王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含。再次感谢大家。最后祝各位在今后的生活里,六六大顺,安康和美。谢谢。
E. 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郢爰”是怎样由来的
中国广泛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是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代。这时,商品经济的持续飞跃发展,促使各诸侯国纷纷铸造金属钱币。当时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通常流通的是铜质的蚁鼻钱、银质的铲状布币、金质的郢爰等金属钱币。
金币是楚国(当时的一个小国)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史称楚金币为印子金、版金、金版、饼金,等等。现在一般将楚金币称做爰金。爰金,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已著录的最早的黄金货币。在已发现的爰金中,钤印有“郢爰”的占绝大多数。因此,通常又以郢爰代指爰金,也就是楚金。
年,在中国河南省扶沟古城村出土金币392块,总重量8183.3克。1979年,在安徽省寿县花园村出土爰金十八整版和一小块,重5187.25克。1971年,在湖北江陵郢城也曾出土一块郢爰,重17.5克。这些楚金币的含金量多少不一,一般都在94-98%之间,少量的仅为85%左右。
楚金币的称谓甚多,主要根据金币上钤刻的文字命名,如“郢爰”、“陈爰”、“融爰”、“卢金”等,“郢爰”是楚金币中出现时代最早、当今出土最多的一种,因而人们多以它作为楚国黄金货币的代表。“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
楚金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金饼上多无印记,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形状酷似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楚金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外,绝大部分来自于窖藏财富。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使用时动辄百金、千金,至少为一镒。
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都是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而且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
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金币是选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块熔铸而成。
F. 一枚楚国金币的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钱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古钱、纸币、铜元、金银币等绚丽多彩的钱币门类。
中国商代就已经掌握了黄金冶铸技术。最早的金币铸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但中国古代早有金币,如《竹书纪年》所载汤铸金币;《管子》载汤以庄山之金,禹以历山之金铸币。先秦史籍及青铜器铭文中,"金"有些是指铜,也有明确记载是黄金的,如《管子》说:"黄金刀币,民之通货也。 "西周初期,"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 "虽然考古发掘迄今未见西周黄金货币,但史籍中有关使用黄金货币的记载,至少能够证明黄金的货币职能已在当时发挥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形态,由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进入到金属铸币阶段。青铜铸币始终是多元化货币中的主流。周、晋铸行铲币,齐、燕铸行刀币,秦国铸行圜钱,而吴、越、宋等国直至灭亡时仍在使用实物货币和称量货币。由于楚国境内盛产黄金,使楚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盛行黄金铸币的国家,现存最早的金币就是楚国的"郢爰"。
"郢" 乃是先秦时期楚国国都,"爰"则是重量单位或楚国金币的专有名称。其铸造于公元前241-223 年之间,目前所见均系考古出土文物。此币呈板形,币面铸有供分割成小块的印痕,使用时凿下小块支付,每小块重约15克左右。其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9%,也有少数含量仅80%。
"郢爰"的出土范围较大。据统计,1950年以来,在安徽、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渐江、陕西等地,发现"郢爰"金币700多块,总重量4万多克,其中95%以上出土于原来的楚国疆域之内。1982年江苏盱眙南窖庄出土的窖藏金版中,有一块"郢爰"呈长方形,重610 克,正面钤印54个,加上6个半印,钤印总数有60个,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郢爰"金版。 从安徽寿县等地出土实物上保留的刻划数字连文看,有百位数、千位数、直至万位数,应是金币铸造时的数字编号,加上秦汉以来,历代熔毁、改铸以及至今尚埋藏地下未被发现等因素,楚国金币铸造和流通的总量应该是相当大的。
G. 寿县旅游攻略
在美丽富饶的淮河中游南岸,有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她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
寿县北依八公山,南接江淮分水岭,与省会合肥、煤城淮南、珠城蚌埠相邻,面积2986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27万。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早在夏禹九分天下时,这里属扬州。西周和春秋时期,蔡国和楚国先后迁都于此。西汉时刘邦之子刘长和刘长之子刘安为淮南王,在这里建都。东汉末年,袁术在寿春称帝。随后,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州置府,名噪江淮。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名胜古迹繁多,历史文化厚重。其所独具魅力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享誉海内外。
1.钟灵毓秀八公山
八公山古称肥陵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远在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招致方术之士数千人,以求长生不老之术。一日八公求见。门吏见是八个白胡老人,认为他们不会长生不老之术,不愿通报。八公大笑,顷刻变成八个童子。门吏大惊,赶忙禀报。刘安顾不上穿鞋,赤脚出迎。八公留下后,与刘安登山修道炼丹。不久仙丹炼成,举行大祭,刘安服丹后,遂“白日升天”,与八公飘然而去。余药在器,鸡犬舐食,尽得升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从此流传了下来,肥陵山也因此改名八公山。
八公山建有森林公园。公园内溪流潺潺,松涛呼啸,披金叠翠。“楚山重叠矗淮氵贲,堪与王维立画勋。”李白、王安石、苏轼都曾在这里驻足,留下不朽的诗篇。八公山上的人文景观,有惊马坡、古渡口、谢公祠、石门潭、涌泉庵、吕蒙正寒窑、刘金定梳妆台、十八连珠寨等名胜古迹;而自然景观,以寿阳烟雨、西湖晚照、东津晓月、紫金叠翠、珍珠涌泉、硖石晴岚、茅仙古洞、梨乡雪海为最佳。这里还有一座紫金山,山上石质细腻如玉,呈紫红色。用此石制成的紫金砚,集石坚、润泽、发墨于一体,倍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
八公山有名泉24眼。珍珠泉涌珠串串,咄咄有声,又称“咄泉”。人立泉旁,大喊则泉水大涌,小喊则泉水小涌。阳光映射下,一池清泉,五光十色,串串涌珠,光彩夺目。这绝世奇观,如千古之谜,引得多少游人叹为观止!
八公山自古便是寻仙求道者的理想栖身之地。
有朱柱碧瓦的道观号称“淮河第一名观”。相传,泰山碧霞元君云游至此,看中了这方宝地,埋下绣花鞋,从太上老君手中抢得了这座山头,建造了帝母宫。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庙会,方圆百余里的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虔诚朝拜。一时寿县城里城外、八公山山上山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类宾馆饭店应接不暇。
传说远在西汉时期,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这里修得正果,太上老君拜为司命真君、定禄真君、保生真君。他们当年潜心修炼的茅仙洞,深不可测。秉烛洞游,可以领略曲径通幽的奇特感受。
八公山形势险峻,有虎踞龙蟠之势,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383年9月,前秦苻坚恃强凌弱,一心想吞并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派遣90万大军兵分几路,向南杀来。
晋军太傅谢安,以非凡的气度指挥战役,派出谢石、谢玄率领8万精兵迎击秦军。
秦晋两军隔淝水而列阵。谢玄用计,大败秦军,开创了古今中外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围棋赌墅、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
“八公山下古战场,牧童捡得旧刀枪”。一千六百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直到现在,人们还可以于不经意间,在古战场上拾得箭簇甲片以志纪念。
2.名冠华夏安丰塘
安丰塘坐落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古称芍陂,号称“神州第一塘”,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被誉为“水利之冠”,比都江堰还早300年,属国家级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古时候的安丰塘,“经百里,灌万顷”,“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自安丰塘建成后,历史上凡有眼光的君王,都很重视在这里屯田积谷,并皆“大获其利”。公元241年,三国名将邓艾进驻寿春,以5万兵卒在安丰塘畔屯田。经过六、七年经营,积谷7000万斛。至今存在邓艾当年屯田时开凿的“大香门”、“大香渠”遗址。
现在的安丰塘,周长50余华里,属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蓄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灌田83万亩。
“黄山归来不看岳,芍陂归来不看塘”、“不似西湖,胜似西湖”,这是游人对安丰塘优美的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的赞誉。古塘水面清光粼粼,碧波荡漾。游人泛舟塘上,置身于一片湖光水色之中,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能够真正领受到画中游的意境。
“蓬莱仙境”塘心岛,座落于古塘中心,岛身长400米,宽250米。远远望去,袅袅烟水中小岛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其上主要景点有芍荷双池、人间仙境、金陂钟声、霞映桃园;人立岛上,飘飘欲仙,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油然而生。
安丰塘堤上堤下垂柳依依,合欢花闹,亭台楼榭掩映其间。漫步堤上拂柳观景,令人流连忘返;塘堤四周的映日莲花、平原绿浪等田园风光,为古塘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江淮明珠寿春城
寿春城,历史上曾四次为都。历尽沧海桑田,几经风雨变幻,现在的寿春城留下几多文化遗存!
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呈平面方形,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周长7147米,高约10米,顶宽6~10米。城有四门,称作“宾阳门”、“通淝门”、“定湖门”、“靖淮门”。城墙以瓮城、城门、护城河、吊桥、敌楼、警铺以及城垛的了望孔和射孔,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在冷兵器时代,人们称它“固若金汤”,是毫不夸张的。无怪乎历史上素有“铁打寿州城”之说!
宋金以后,黄河夺淮,依傍淮河而建的古城墙,又成为一道抵御洪水的坚固防线,为当地人民的安居乐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991年那场大水,寿县人只是将城门一关,便保得城内10多万人安然无恙。
寿县城内的古迹遗址,遍地皆是。
据调查,全县拥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其中古城区达36处。上起殷商,下迄明清,几乎每个朝代的兴衰,在这里都能够找到印迹。
黉学,又称孔庙,始建于唐代,占地2万平方米,有泮宫坊、快睹、仰高、泮池、大成殿、明伦堂等大小建筑物。
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坐西向东,总面积5600多平方米。寺内有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正中是无像宝殿。
坐落于西大寺巷古城东北隅的“江淮名刹”报恩寺。
报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朝洪武年间改为今名,鼎盛时期拥有僧侣数百人。报恩寺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进得报恩寺山门,便是宋塔地宫的所在地。这里出土的文物价值连城,其中银棺、金棺堪为绝世珍品。
银棺。四周棺壁上模压佛家升天图,人像虔诚庄重,惟妙惟肖。
金棺。金光四射,玲珑剔透。彩绘图案,细密精巧,生动美妙。
正殿大院,千年银杏,历经风雨,枝繁叶茂,浓绿蔽日。沐荫树下,游人无不感叹“身处闹市,却有深山幽林之趣!”
歇山重檐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神台上伫立着清代乾隆年间装修的泥塑十八罗汉,或坐或立,或喜或怒,或闭目凝思,或抬头远望,姿态各异,生动而传神。
报恩寺在建国后,一直作为县博物馆的所在地。2001年,寿县县委、县政府从发展旅游角度出发,投资2000多万元,搬迁博物馆,建成“寿县之魂,名城之胆”的古城标志性建筑——寿春楚文化博物馆,用以集中展示寿春文物文化的魅力。这座全国重点县级博物馆,陈列着从新石器时期至建国初的历代文物,其中国家一、二级稀世珍品数百件。
楚大鼎。毛泽东1958年观看这口鼎时感叹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呵!这件青铜器在参加英国伦敦国际展览会展出时,被世界考古界推崇为“世界之最”。
鄂君启节。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给大商人鄂君启的水陆通行证。郭沫若、商承祚、司徒越等文物专家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大府铜牛。大府是楚王冶藏之长官,这个器物是他所铸造的珍贵收藏品。
郢爰。就是楚国当时的金币。寿县出土的郢爰,占全国总出土量的70%。
人们说,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是全国罕见的“地下博物馆”。寿县,本身就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楚文化宝库啊!
寿县还有正阳、隐贤、瓦埠三座古镇,与寿春古城互为犄角,相映成辉。
正阳镇古名颍口、羊石,位处淮、淠、颍三水汇流处,素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这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明清时代的古民居随处可见,玄帝庙、大王庙等庙宇建筑气势恢宏。风格各异的57条街巷,至今仍可窥见昔日淮上重镇的辉煌。
隐贤镇原称“百炉镇”,为三国时曹操在此筑炉132座铸造兵器而得名。唐代时,贤士董昭南厌恶官场生活,隐居于此读史作赋,百炉镇遂改名隐贤镇。现在,隐贤镇所存古遗址主要有泰山庵、孝感泉、董郎读书台等。
瓦埠镇是一个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宓子贱在此病逝,瓦埠镇因此古称“君子镇”。现在,这里四条老街仍然保存明清原貌,民居青砖小瓦,雕梁画栋,格局古典;小街青石铺路,车辙深陷。这里人们的质朴,田园的恬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都给人一种古风犹存的感受。它使我们忘却了都市中的喧嚣和拥挤,仿佛真的置身于世外桃园了。
4.独领风骚寿州人
寿县地灵人杰,精英荟萃。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宰相。在他辅佐楚庄王的时间,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三军严肃,百姓无扰,使楚国一跃而成为春秋诸侯中的军事大国。孙叔敖节衣缩食,励精图治,理国安民,尤其是他修建了芍陂,竭尽了全力,耗尽了家财。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悲”,死后家无余财,妻儿靠卖柴、卖草鞋度日。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安丰塘畔建了这座孙公祠。
刘安。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当年招集门客集体编著的鸿篇巨制《淮南子》,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民俗、哲学和文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惊人贡献,受到古今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和哲学史上的不朽名篇。他首创了“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他炼丹时还意外地创造了豆腐制作法,八公山因此成为中国豆腐的发源地。这里生产的豆腐,质地优良、味道鲜美,闻名海内外。
廉颇。战国时期的名将。他与蔺相如演绎的“将相和”,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晚年因受奸佞排斥,来到楚国都会,怀着忧愤躺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古墓之中。
时苗。东汉时期,任寿春县令。上任时,他坐着一辆牛车而来。卸任时,那条老牛已经生了一条小牛。临行,时苗把牛犊交给寿春老百姓,说:“令来时本无此犊,犊为淮南所生有也。”百姓怎么也不肯接收,可是,清风惠政、刚直清廉的时苗,执意留下牛犊走了,留下了“时苗留犊”的佳话。
孙家鼐。咸丰九年中状元,光绪四年授光绪帝读书,任内阁大学士,擢工部侍郎,光绪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创办了北京大学前身的京师大学堂。晚年回乡捐资助学今寿县第一中学前身的循理书院,该学校仅建国后就培养出专家、学者等高级知识分子500余人,素有“教授摇篮”美誉。
方振武。1885年出生于瓦埠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冯玉祥的国民军,任第五军军长。1929年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1932年日本侵占东北后,方振武成立了抗日救国军,出任总指挥。1933年又与冯玉祥、吉鸿昌在长城内外组织抗日同盟军,任前敌总司令。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他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捷报频传。
曹蕴真。1901年出生于瓦埠乡,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寿县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出任特支书记,直属党中央领导,在皖西地区燃起了熊熊革命烈火。
铁笔张树侯、革命先驱薛卓汉、淮上英杰柏文蔚……。寿县古往今来有史记载的仁人志士、文人骚客,共有1464人之多,真可谓洋洋大观!
寿县还是淮河岸边著名的“书画之乡”,诗书昌盛,书画名家辈出。
一座碑廊,充溢着翰墨风香,大都出自名家之笔。
司徒越。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名誉主席。他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饮誉中国书坛。在草书方面,他力求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刚健豪放、婉转流畅风格,为海内外所推崇。
还有刘蔚山、李家馨、王家琰、孙子连、余国松、朱宝善等,他们的书画都被收藏家识为精品。
今天,从七旬老人到孩童孺子,习文练字蔚然成风,成为古城文化的独特景观。
寿县不仅有名山、名水、名城、名人,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不论是过年过节,不论是庙会赶街,只要你看到哪块锣鼓家什响了起来,说不定就是哪家的民间文艺团体兴致所至,表演起来了——
这里有周恩来总理称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表演者全都是八公山乡的农民。他们的唱词都是即兴编出。
正阳关肘阁。肘阁是在汉民族社火仪式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素有“空中舞蹈”、“空中舞台”美称,被海外戏剧专家称作“无言的戏剧”。
涧沟唢呐。像这样一家老少三代几口人能够同时上台表演各类吹打乐的,在其他地方已经不多见了。
人们表演的是“寿州锣鼓”,节目名叫“寿阳春”。
你听:那紧凑响亮的鼓锣声,时而似急风骤雨撼人心魄,时而又像雨打芭蕉抚人心灵。这不正是淮河人既有北方人的粗犷豪迈、又有南方人的细致入微性格的真实写照吗!
这些艺术,是劳动者自己创造、自己演出的艺术,是散发着浓厚泥土芳香的艺术,是我们民族真正的大众艺术!在这些艺术面前,你能不倾心折腰吗?
寿县,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地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个旅游大县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油料、水产跻身全国百强县,林业、水利、科技、体育、司法、广播电视和教育“两基”工作位忝全国先进县行列。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进入新世纪,寿县县委、县政府决心带领全县人民,按照“加快发展、富民强县”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科技进步、扩大开放为动力,依托资源、区位、名城三大优势,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治水兴利、名城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实现全县稳定小康,创造出一个充满魅力、充满活力的新寿州!
寿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美丽的风光,这里有动人的传说,勤劳、淳朴、善良的寿县人,热忱欢迎你到这里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H. 古代金币含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钱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古钱、纸币、铜元、金银币等绚丽多彩的钱币门类。
中国商代就已经掌握了黄金冶铸技术。最早的金币铸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但中国古代早有金币,如《竹书纪年》所载汤铸金币;《管子》载汤以庄山之金,禹以历山之金铸币。先秦史籍及青铜器铭文中,"金"有些是指铜,也有明确记载是黄金的,如《管子》说:"黄金刀币,民之通货也。 "西周初期,"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 "虽然考古发掘迄今未见西周黄金货币,但史籍中有关使用黄金货币的记载,至少能够证明黄金的货币职能已在当时发挥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形态,由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进入到金属铸币阶段。青铜铸币始终是多元化货币中的主流。周、晋铸行铲币,齐、燕铸行刀币,秦国铸行圜钱,而吴、越、宋等国直至灭亡时仍在使用实物货币和称量货币。由于楚国境内盛产黄金,使楚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盛行黄金铸币的国家,现存最早的金币就是楚国的"郢爰"。
"郢" 乃是先秦时期楚国国都,"爰"则是重量单位或楚国金币的专有名称。其铸造于公元前241-223 年之间,目前所见均系考古出土文物。此币呈板形,币面铸有供分割成小块的印痕,使用时凿下小块支付,每小块重约15克左右。其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9%,也有少数含量仅80%。
"郢爰"的出土范围较大。据统计,1950年以来,在安徽、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渐江、陕西等地,发现"郢爰"金币700多块,总重量4万多克,其中95%以上出土于原来的楚国疆域之内。1982年江苏盱眙南窖庄出土的窖藏金版中,有一块"郢爰"呈长方形,重610 克,正面钤印54个,加上6个半印,钤印总数有60个,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郢爰"金版。 从安徽寿县等地出土实物上保留的刻划数字连文看,有百位数、千位数、直至万位数,应是金币铸造时的数字编号,加上秦汉以来,历代熔毁、改铸以及至今尚埋藏地下未被发现等因素,楚国金币铸造和流通的总量应该是相当大的。
I. 文物研究的基本资料
ISBN: 9787030290694开本: 16开
定价: 108.00元 论秦简“日夕分”为地平方位数据
巫与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皖北地区考古收获和意义
以薛家岗早期墓葬出土的陶鬻为例——兼谈马家浜至崧泽早期长江中下游鬶的源流
试论洹北商城的布局、年代和性质
越族文化习俗初论
汉墓神画中伏羲、女娲图像的配置及样式源流考
两汉龙穿璧纹与伏羲、女娲交尾纹的相关性
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卮及相关问题
东魏北齐墓葬陶俑的分区特征
考古发现
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新郑市铁岭墓地M458发掘简报
河南郑州市鸿城服饰广场3号东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郑州市上街区四座晋墓
河南郑州市永威鑫城唐墓发掘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上湖东晋墓群发掘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九井山东晋墓发掘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寺门口东晋墓发掘简报
安徽淮北煤师院工地汉墓发掘简报
宁连高速公路天长市釜山取土场西汉墓群发掘简报
安徽长丰县王大包汉墓发掘简报
沿江高速公路安徽铜陵段墓葬发掘报告
安徽怀宁县团山清墓发掘简报
考古学理论技术方法
山东龙山城墙解剖经验略谈
古建保护与文物科技
蚌埠双墩1号墓青铜器群范铸工艺的研究
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出土部分青铜器产地分析
一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陶质彩绘骑俑的保护修复
考古遗址出土家养黄牛遗骸的判断标准
徽州古建中三雕艺术的文化解读
忠孝节义——徽州牌坊的“文化史”
千古六安南门塔
文物研究
皖南出土甬钟年代分析
怀远出土的楚金币——郢爰
刍议天长纪庄西汉木牍
望江县近年出土的宋代青白瓷器
含山出土的弘治年青花人物罐
学术动态
书讯
课题
会议
《文物研究》启事 《文物研究(第19辑)》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考古学会编,分为:考古研究、考古发现、古建保护与文物科技、文物研究等几个部分,收入了《汉画像“鸟啄鱼”图像述论》《安徽长丰县古城遗址发掘报告》《蒙城县小涧镇春秋战国青铜器》等论文。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9月1日)
目录
考古研究
史前“八角星纹”原型探析 ——徐峰
初论史前彩绘石刀的发展——刘文强
蚌埠双墩一号墓的文化“潜信息”——金锐周群钱仁发
潜山彰法山、彭家岭战国至西汉墓群略述——李丁生
汉画像“鸟啄鱼”图像述论——刘立光
考古发现
安徽淮南市山南地区先秦遗址调查简报
安徽长丰县古城遗址发掘报告
安徽临泉县沈子国古城遗址调查报告
安徽宿州市邱园战国至汉代墓群发掘简报
安徽淮南市唐山战国至汉代墓葬发掘报告
安徽天长市槽坊汉墓群发掘简报
安徽宁国市“八路一桥”建设工程中墓葬及窑址清理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秀山新区宋墓发掘简报
安徽广德县南塘村宋一清代墓葬发掘简报
河南新郑市铁岭元代水井发掘简报
河南郑州市卫生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明墓发掘简报
安徽蚌埠市仇岗明墓发掘简报
安徽蚌埠市方沟明清吴氏家族墓发掘简报
安徽黄山市徽州区田干明清墓地发掘报告
安徽寿县新城区八座清墓发掘简报
安徽铜陵龙干、鸡笼山、破塘宋代和明清墓地发掘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小山明清墓地发掘简报
古建保护与文物科技
光谱技术在史前陶器研究中的应用述评——郎爱萍
从三槐村王氏宗祠看岳西古祠堂的四个基本特征——陈铎
文物研究
蒙城县小涧镇春秋战国青铜器——蔡凌凯
合肥绩溪路出土北宋刻花端石印盒浅识——夏腾
安徽含山褒禅寺大塔地宫出土文物——石建城
枞阳文物管理所藏寿州窑黄釉印花枕——吴得华
明汤和与汤和墓——钱仁发
淮北出土《前乡贡进士扬州府儒学训导蛰庵任公墓志铭》考释——解华顶
池州摩崖石刻“金公避兵处”的发现与考析——张邦启
天长市博物馆馆藏明清铜镜——
学术动态
书讯
课题
校勘
《文物研究》启事
J. 寿春博物馆有哪些历史文物
寿县博物馆是以收藏本区域内出土的历史文物为主,侧重收藏楚文化回体系文物,同时以兼藏答近、现代传世文物和革命文物为辅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馆藏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青铜器、陶瓷器、金银玉杂器、字画、善本古籍等各类藏品近万件。
其中战国楚金币藏量居全国之首;
一级文物220余件(套),藏量居安徽省各级博物馆第二位;
“越王者旨于赐”剑、青铜三足羊首尊、青铜鹿首鼎、嵌宝石八龙金带扣、金棺、银椁等,
都是寿县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