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敖向北京大学捐钱…………
“1500倍的人情”
9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李敖展开了他“神州之旅”的第一场演讲。
不可避免地,在这场演讲中,他多次提到了一个和他、和北大都有深厚渊源的人——胡适,并在结束时表示:“今天我做个样板给大家看,我捐了35万元人民币是在北京立铜像,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胡适思想是最温和的,对我们中国人最有利的,现在我们开始知道立个铜像给他,当时胡适在我穷困的时候送了1000 元给我,今天我相当于用1500倍来还这份人情。”
李敖一次性拿出100多万元新台币,并非一时冲动。早在今年2月份的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栏目中,他就提出要为胡适立像的想法,并出示了和凤凰卫视签署的续约中的有关条款:“第3期应付款为新台币1385280元整。乙方须于2005年5月31日交付,该款应交由乙方刘长乐先生,凤凰电视台刘长乐先生,代表李敖先生,捐赠北京大学作为胡适先生制作铜像的专款专用建设基金。”
李敖的父亲和李敖在台大的老师姚从吾都是胡适的学生。而李敖自己也与胡适相识相交,对胡适及其思想学术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他所以扬名文坛,也源于为胡适辩护而发起的“中西文化之争”。因此,胡适之于李敖,当然不止是资助过1000元的恩情。
演讲结束后,记者在北大校内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一位历史系的研究生认为,胡适是近代思想文化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对北大贡献最大的3位老校长之一,立像是早就该做的事。一位新闻专业的学生认同李敖所说“胡适的思想是最温和的”,并表示这正是当今中国所需要的。
在北大未名BBS上,学生们对于李敖的这一建议都表示认同。其实,在北大校内为胡适立像,李敖并非第一个提出。在北大未名BBS的精华区,可以查到两次学生自发呼吁捐资树立胡适像的记录,这两次呼吁都曾经成为热门话题。
而来自北大的最新消息是:有关立像的具体事宜还在商讨之中。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北大港澳台办的潘庆德说:“李敖说北大有蔡元培的像,有唐·吉德的像,就是没有胡适的像。此言差矣!”据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刚建成的新馆阳光阅览大厅内,有名人雕塑墙,其中一幅就是胡适,工作人员还专门带李敖参观了这个浮雕。
“胡适先生应有的地位,北大已经给予了。”潘庆德说:“胡适先生为北大的发展,为北大图书馆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名人雕塑墙正是为了纪念他以及蔡元培等老校长而修建的。”
潘所说的雕塑墙就在位于新改建的图书馆南门入口处,由于在工作区一侧,不是很醒目。墙上刻有9个头像浮雕,以纪念为图书馆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老校长和老馆长。
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北大校内塑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雕塑应有一定的历史涵义和指向,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具有特殊身份。据介绍,自1998年以来,校内开始控制户外大型雕塑的设立,目前批准的只有百年校庆期间在湖心岛建立的校庆标志和“北大星”两座雕塑。
这位工作人员并未说明所谓的“历史涵义和指向”以及“特殊身份”具体有什么标准。如果他所言不虚,那么,燕南园55号前面于1998年落成的陈岱孙像应该是最新树立的室外人物像。
除了陈岱孙像,北大校园内的人物雕像还有77、78级学生捐资的蔡元培像、李大钊像,西班牙捐献的塞万提斯像,法学楼前的马寅初像,中国文化研究所前的老子像。置于室内的人物像就更多了。
胡适归来之难
在北大107年的校史上,共有过29任、28位校长。但至今为人传颂的,不过四五位而已。在这几位中,胡适是任期最短的,只有3年多,但是他和北大的渊源、感情,却是无人可比的。虽然他并非北大毕业,却一直将北大当作自己的“第一母校”。
1929年,去沪3年的胡适回到刚刚复校成功的北大,写了这样一首诗:
三年不见他,
就自信能把他忘了。
今天又看见他,
这久冷的心又发狂了。
我终夜不成眠,
萦想着他的愁、病、衰老。
作者: 德先生999 2006-5-30 20:45 回复此发言
--------------------------------------------------------------------------------
2 为胡适立像 李敖捐赠成北大难题?
刚闭上了一双倦眼,
又只见他庄严曼妙。
我欢喜醒来,
眼里还噙着两滴欢喜的泪,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你总是这样叫人牵挂!”
如果没有提示,又怎能让人想到这首“情诗”竟是一位著名学者写给一所大学的?胡适自己也知道“说出来只怕也没有人相信”,直到1951年才发表了这首诗,发表时还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近百字的“短跋”。
胡适对于北大的感情,其来有自。1917年,刚刚回国的胡适,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毅然谢绝多方邀请,来到北大任教,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在北大,他声名鹊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北大成就了他,他也和北大结下了终身情缘。
此后30年间,胡适除了出国考察和公干,大多数时间都在北大任教,历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长、校长,为北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直至去台之后,他也“虽在远,决不敢忘北大”。说起来,他的去世也和北大有关——在欢迎杨振宁、李政道等外籍院士的酒会上,他谈到自己和杨、李的师祖饶毓泰的师生情缘,过于激动而心脏病突发。最后,他的遗体覆盖着北大校旗下葬。
可是,胡适对于北大的贡献,因为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埋没了——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另一位对北大贡献巨大的老校长蒋梦麟。就在胡适发表那首 “情诗”的同时,北京大学正在带头开展轰轰烈烈的“批判胡适反动思想”运动。在大陆的他的老友、学生乃至长子,都被迫加入了批判的浪潮。
理解了这段历史,才能理解北大人对于老校长的特殊感情。这是一所大学能否面对自己的历史、传承自己的传统的问题。23年前,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北大人——82届毕业生集资树立蔡元培像,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只是胡适的归来比之蔡元培要艰难得多。
于是,有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台北胡适墓前的叹息:“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他回来后在一篇题为《我为胡适说几句话》的文章里写道:“我认为胡适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反对共产主义,但是拿他那一把美国尺子来衡量,他也不见得赞成国民党。季羡林晚年决心回国定居,说明他还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因此,说他是美国帝国主义的走狗,说他‘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北大校史专家、学者陈平原写道:“作为北大人,我对适之先生总有一种歉疚感。”
毛泽东:“50年后再给他平反”
在北大45号甲学生宿舍的走廊上,挂着北大著名学者的画像,其中胡适的介绍开始就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曾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说胡适曾被中共列入“战犯”名单。但是欧阳哲生说,他并没有找到任何直接的文件说明这一点。胡适地位的突变,主要来自建国后的两次“胡适大批判”。
第一次批胡运动从1951年11月至1952年1月,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就是所谓的“洗澡”——的形式出现的。稍后又有“北京文艺界整风学习运动”。这场运动虽然规模不大,却开了对“旧知识分子”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改造”的先河,其方法为后来的一系列运动所继承发展,直至反右、文革。
而1954~1955年间由“《红楼梦》事件”引发的第二轮批胡,则更加轰轰烈烈,可以说动员了整个知识界的力量。运动中撰写的批判文字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八大卷的《胡适思想批判》。从此,胡适和他的思想被彻底赶出了大陆思想文化界。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胡适大批判”是必然的。作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和核心人物,胡适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中国独立知识分子的领袖。不仅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这样“学界领袖”的角色众人都认为非胡适莫属,甚至在知识界的“总统民意调查”中胡适也遥遥领先。其影响可见一斑。
胡适能得到这样的地位,并非偶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每个领域,几乎都绕不开胡适。虽然他的白话文写作水平不高,但是却为千万文人乃至亿万中国人打开了新语言的闸门;他的《红楼梦考证》,不论结论如何,却为文学研究树立了科学方法的典范;史学、政治学……乃至第一个提出建立原子研究中心的,也是他。
作者: 德先生999 2006-5-30 20:45 回复此发言
--------------------------------------------------------------------------------
3 为胡适立像 李敖捐赠成北大难题?
虽然有人惋惜胡适“政治上天真”却非要参政议政,但胡适面对动荡的时代,显然不能袖手旁观。在《人权论集》的序中,他写道:“今天正是大火的时候,我们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人,我们不过尽我们的一点微弱的力量,减少良心上的一点谴责而已。”胡适自认为其议政并非代表某个党派阶层,更非坚持某一主义(政治上的“主义”和他信奉的实验主义哲学是对立的),而是坚持独立的立场,进行问题的批判。
当然,从新文化运动中走出来的共产党人包括毛泽东,并非不知道胡适的意义。1955年,在怀仁堂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表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是有功劳的,我们对他现在要批,50年后再给他平反。”
正如季羡林先生抱病所写的《胡适全集》序言的题目,50年过去了,是否应该“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走进北大校内的博雅堂书店,在推荐台上赫然可以看到《胡适杂忆》、《胡适晚年口述自传》、《胡适的声音》等一系列关于胡适的书。据不完全统计,近 20年来大陆出版的胡适专著已达30余部,胡适本人的作品、学术著作出版多达几十种,翻译了大量美国出版的胡适研究专著,还出现了两本胡适研究的专刊。《胡适全集》也在出版之中。在三联书店,有胡适图书的专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胡适系列”的责任编辑曹凌志认为:“我们原来一直在读鲁迅,港台却在读胡适。他是被打倒的对象,但是现在,我们走出了那个时代,应该重新认识胡适,他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改造了文化中的很多成分。”
这股“胡适热”,最直接的原因是随着学术自由的落实,学界开始对一些近现代人物进行重新评价。而根本原因则是,要理解近现代中国,胡适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阳哲生曾说:“如果要列举一位最能代表‘五四’以来中国文化趋向的历史人物,我认定胡适是最具挑战意义的人选。”
今天的大陆学界力图还原胡适,也出于建立中国文化传统的需要。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是几千年的儒家等“旧传统”,也包括在新文化运动中建立的新的文化传统。被“文革”打破和中止的,不仅是旧传统,也有新传统。今天各种“读经热”、“国学热”兴起,但是继承新传统也同样必要。而新传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把新旧文化理解得最好的,正是胡适。
只是,为胡适立像似乎不被认为只是个学术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教授谢春涛认为:“胡适跟国民党去台湾,在政治上被认为是属于敌对阵营。后来在政治上批胡适,但否定其他贡献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核心是政治,给这样的人物平反,是北大决定不了的,还得由北大之上的机构定。”
“但是那么大的党,党内的认识肯定是不一致,老人们转变观念是不容易的。”谢春涛说。
② 李敖的诗有哪些
李敖的诗最著名一首:《只爱一点点》。其余的有《情人的吵架》、《请把恋爱终止》、《然后就去远行》、《忘了我是谁》等。
③ 谁能告诉我李敖有多厉害
李敖不但学问很深,我觉得他的历害是真实。就连玩女人,他也敢大胆承认,举一例说明李敖聪明。有一次李敖有一情人过18岁生日,李敖送了17朵玫瑰,女孩问,我18岁生日,你怎么只送了17朵花,李敖说,那一朵是你自己。女孩听后喜不自禁。
④ 李敖 送花怎么写的
额,不知你指的是哪个?
是指李敖和胡因梦离婚的时候,李敖还送她玫瑰花,还是指李敖给一个过18岁生日的女孩送17朵玫瑰花,然后说:“另外一朵就是你”的故事呢?
网络——李敖研究网,提供最全李敖资料!
或是到网络——李敖吧!
⑤ 李敖为何捐钱为胡适立铜像
2005年,李敖在北大演讲,说:“我捐了35万块人民币是为胡适在北京立铜像,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胡适思想是最温和的,对我们有利的,现在我们开始知道立个铜像给他,当时胡适在我穷困的时候送了1000元台币给我,今天我相当于1500倍的人情来还”,李敖此举仅仅是知恩图报吗?北大该为胡适立铜像吗?
1910年胡适顺利通过了庚款留美考试,并于年底赴美修学。在美国期间,他先在康奈尔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后又投入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哲学家杜威门下完成博士学业。1916年他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了“文学革命八条件”,不久后写成《文化改良刍议》一文,发表在《新青年》上。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揭起“文学革命”大旗,胡适也因此而闻名国内。
1917年胡适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9月4日,蔡元培校长签发了聘请胡适为北大教授的聘书,9月10日,胡适到达北京,开启了他在北大的十年教学生活。胡适一到北大即教授中国古代哲学、英文学、英文修辞学三门课程。他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课,抛开尧舜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这种“截断众流”的讲法,在当时震动很大,经补充后成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时洛阳纸贵。
胡适初到北大即受到蔡元培校长的赏识,1917年胡适被任命为北大新成立的哲学门研究所主任,1918年他当选为英文部教授会主任,同年10月,又被推举为北大评议会评议员,1920年他出任北大出版委员会委员长,两年后即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除此之外,胡适于1922年先后两次到济南参加全国教育会议,参与推行国语教育、英国日本赔款用途等问题的讨论,提出调和学制会议原案与广州议案的主张,倡导新学制的改革
1922年,胡适致力于北大研究院国学门和北大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的谋划工作。2月28日,胡适被推举为国学门《奖学金章程》起草人及国学门杂志主任编辑。不久,胡适出任《国学季刊》主编。1923年1月,胡适在《发刊宣言》中提出“整理国故”的三个要点。(1924年9月,胡适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同人合影。前排左起:董作宾、陈垣、朱希祖、蒋梦麟、黄文弼;二排左起:孙伏园、顾颉刚、马衡、沈兼士、胡鸣盛)
胡适回国后,继续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等相关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创办《新潮》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支生力军,胡适被聘为顾问。1920年3月,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适之体”风靡一时。同时,他亦开始对古典白话小说的考证研究,其中尤以《红楼梦》考证影响最大,成为“新红学”的开山之作。
1926年,胡适从北京启程赴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议,回国后留在上海执掌中国公学,直到1930年11月30日,胡适再次回到北平。1931年初,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胡适和傅斯年是蒋梦麟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胡适积极网罗人才,经他联系引进北大的学者有孟森、钱穆、汤用彤、魏建功、俞平伯、梁实秋、叶公超、丁文江、饶毓泰等。在他出任文学院长期间,他改革了新生考试制度,主张文、理科入学考试应有所偏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形势严峻。9月26日,胡适与钱端升等人到达美国旧金山,试图通过民间外交的方式得到国际声援。此后直到1938年7月,整整十个月间,胡适马不停蹄地奔走于美国、加拿大等各地发表演讲,宣传中国抗战,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1938年10月,胡适被正式任命为驻美大使,除正式外交工作之外,他还在美国各地发表演讲,力图使美方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抗战。
胡适卸任之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利用难得的清闲完成《中国思想史》的写作。1943年11月8日,胡适在收到王重民书信中所附《跋赵一清校本〈水经注〉兼论戴赵全赵两公案》一文后,决定重审“《水经注》案”,以至于他此后在美国以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此案的重审上,写出的校勘考证文字有二百多万。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京大学校长。未回国前由傅斯年暂时代理。胡适在美期间也一直牵挂着北大,他曾给杨联?、邓嗣禹等人写信,希望他们到北大任教,此外他还曾约请钱学森到北大创办工学院。1946年6月5日,胡适乘船离开纽约,结束了8年零8个月的在美生活,开始归国旅程。
1946年7月29日,胡适抵达北平,傅斯年、郑天挺、汤用彤等北大同仁到机场迎接。8月16日,胡适主持北大行政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北大新建院系和教师聘任问题。9月20日,他正式接任北大校长,聘任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总务长,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并完成了各系主任的聘任工作,战后北大走入正轨。
1946年10月10日,胡适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新北大提出希望,“希望教授、同学都能在学术思想、文化上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大的贡献,把北大做成一个像样的大学;更希望同学都能独立研究,不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1948年11月,解放军包围北平,南京政府有意将北大南迁。11月22日,胡适在蔡孑民纪念堂主持校务会议,最终决定不迁校。12月14日,南京派飞机将胡适与陈寅恪接走,临行前他留下便笺给汤用彤、郑天挺:“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托你们几位同事维持,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这句话竟成了他与北大的诀别之言。
⑥ 李敖2005年捐35万要求北大立一尊胡适雕像,至今没有立起来,为什么
2005年9月21日,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在北大演讲时说,他将捐赠人民币35万元,在北大为胡适竖立一座铜像。然而,这座铜像至今尚未在北京大学竖立。为什么?
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主人士,胡适并未能与新中国共进退,而是选择了一条与他前半生完全相反的道路。作为一名政治学者,他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的政治成就远远不如他的文学和思想成就。时至今日,胡适仍是北大极具争议的校长。所以胡世立想成为北大校园的一尊雕像,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胡适一生成就斐然,在北京大学任教20多年。他倡导的自由主义教育哲学对北大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北京大学最需要胡适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胡适虽然一刻也没有忘记北大,但他的选择已经让自己产生了永恒的仇恨。
⑦ 李敖为什么会坐牢
第一次,1967年,时年32岁,案由是妨害公务。说来荒唐,事件竟因14年前的一桩旧案引起。当时李敖18岁,正念高中三年级,他的老师地下共产党员严侨被捕。李敖因师生之谊对师母和三个小孩多有关照。到了1966年,李敖发表《历史与人象》《教育与脸谱》《上下古今谈》《乌鸦又叫了》《孙悟空和我》等书,为当权者所厌恶。于是旧事重提,把他1953年与严侨老师合谋偷渡大陆一事翻出来,并于1967年4月8日提起公诉。此事后被判刑1年,但由他的恩师多方奔走,没能入监执行。这大概就是有的文章说他入狱2次,有的说3次的原因吧。实际上这次并没有“入狱”。
第二次,1971年3 月19日晚上被捕,时年36岁。案由是台独。事件的起因是被称为台独教父的彭明敏偷渡外逃。当时台独势力还处于萌发阶段。参与彭明敏台独活动的主要干将是他的两个学生谢聪敏和魏廷朝。李敖与他们过从甚密,参与了他们的一些活动,以至被他们作为“外省人也参加台独”的实证到处宣扬。当时蒋介石还在世,对台独活动采取严厉镇压政策,彭、谢、魏等人东躲西藏,李敖给予一定资助。彭终于1970年1月当局抓捕之前偷渡出境,随后谢、魏被捕。他们在审讯中供出了李敖。情报部门经过了长期的软禁、跟踪,最后将李逮捕,并于1972年2月28日以叛乱罪判刑10年,褫夺公权6年。李敖没有提出上诉。1975年蒋介石去世,台湾实行大赦,李敖获减刑,于9月22日改判8年6个月。1976年11月19日出狱,时年41岁。实际坐狱时间为5年8个月。
第三次,1981年,时年46岁,案由是背信和侵占。事件的起因还得从《文星》杂志说起。这是由原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之子萧孟能于1957年创办的一份自由主义月刊。1961年26岁的李敖从国军退伍,萧大胆启用,委以重任。李敖以《文星》为阵地发表《老年人和棒子》、《传统下的独白》等有影响的作品,从而声名鹊起。1965年《文星》杂志被查禁,文星书店被迫关闭,债权人盈门,萧不得不逃往岛外暂避。行前他将超过2000万元的家产托付最信任的李敖代管,不想半年后萧孟能回国后,李敖却将所托之财产悉数据为己有,以至萧不得不与之对簿公堂。经两审,李敖侵占罪名成立,终审判决入狱6个月。1981年9月 10日入狱,1982年3月10日刑满出狱。
李敖三次被控,两次入狱,坐狱时间总共6年另两个月。两次入狱的案由分别是台独和侵占他人财产。大陆媒体所谓三次入狱,累时20年,因言获罪,叛国罪,颠覆国家罪,等等,纯系子虚乌有。至于传播“自由、民主、开明、进步”等观念就根本就扯不上干系。
⑧ 李敖送130万台币给北大为胡适盖个铜像,盖了吗
没有。北大的每一寸土地上要盖东西,都是要经过各个“有关部门”审核的,【挡中.央】怕一不小心丢了自己的脸。
⑨ 李敖的藏品是怎么来的
有部分是自己机缘巧合“骗来的”(用李敖自己的话说)。
有的是买的
有的是别人送的。
有的是自己很早时候收藏的,时间久了就成稀罕货了。
藏品主要包括名人字画、古董书籍、刊物、古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