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继电器实物接线图
接线图如下:
5和6是一对公共端子,1和 2是一对常闭触点,3和4是一对常开触点。7、8不通电时,5—6和1—2接通,通电后就会断开1—2,而5—6不断,再和3—4接通。
中间继电器工作原理:
线圈通电,动铁芯在电磁力作用下动作吸合,带动动触点动作,使常闭触点分开,常开触点闭合。
线圈断电,动铁芯在弹簧的作用下带动动触点复位,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某一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速度、压力等)达到预定数值时,使它动作,以改变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既定的控制或保护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中间继电器主要起了传递信号的作用。
(1)欧姆龙中间继电器实物接线图扩展阅读:
中间继电器的作用:
1、代替小型接触器
中间继电器的触点具有一定的带负荷能力,当负载容量比较小时,可以用来替代小型接触器使用,比如电动卷闸门和一些小家电的控制。这样的优点是不仅可以起到控制的目的,而且可以节省空间,使电器的控制部分做得比较精致。
2、增加接点数量
这是中间继电器最常见的用法,例如,在电路控制系统中一个接触器的接点需要控制多个接触器或其他元件时而是在线路中增加一个中间继电器。
3、增加接点容量
中间继电器的接点容量虽然不是很大,但也具有一定的带负载能力,同时其驱动所需要的电流又很小,因此可以用中间继电器来扩大接点容量。比如一般不能直接用感应开关、三极管的输出去控制负载比较大的电器元件。
而是在控制线路中使用中间继电器,通过中间继电器来控制其他负载,达到扩大控制容量的目的。
4、转换接点类型
在工业控制线路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控制要求需要使用接触器的常闭接点才能达到控制目的,但是接触器本身所带的常闭接点已经用完,无法完成控制任务。
这时可以将一个中间继电器与原来的接触器线圈并联,用中间继电器的常闭接点去控制相应的元件,转换一下接点类型,达到所需要的控制目的。
B. 24V继电器实物接线图接法怎么接
继电器上基本上都有13,14接电源,一般13接+24V,14接负极,可以反接,只是指示灯不亮,1,5,9;是一组,一常开一常闭,4,8,12是一组一常开一常闭,如果是十四脚的是三组。直流24V继电器的线圈的接法分正负极。
继电器一般都有能反映一定输入变量(如电流、电压、功率、阻抗、频率、温度、压力、速度、光等)的感应机构(输入部分);有能对被控电路实现“通”、“断”控制的执行机构(输出部分);在继电器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之间,还有对输入量进行耦合隔离,功能处理和对输出部分进行驱动的中间机构(驱动部分)。
作为控制元件,概括起来,继电器有如下几种作用:
1)扩大控制范围:例如,多触点继电器控制信号达到某一定值时,可以按触点组的不同形式,同时换接、开断、接通多路电路。
2)放大:例如,灵敏型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等,用一个很微小的控制量,可以控制很大功率的电路。
3)综合信号:例如,当多个控制信号按规定的形式输入多绕组继电器时,经过比较综合,达到预定的控制效果。
4)自动、遥控、监测:例如,自动装置上的继电器与其他电器一起,可以组成程序控制线路,从而实现自动化运行。
C. 中间继电器(实物)接线图怎么看
姆龙的中间继电器, MY4NJ HH54P上面有四组常开和常闭触点。
13 14是线圈 1.5.9一组 2.6.10一组3.7.10一组 4.8.12一组,其中9 10 11 12为公共端,1.9、2.10 、3.11、 4.12为常闭触点,5.9、 6.10、 7.11、 8.12为常开触点。
一、继电器选型需要考量的要素
1、 地理位置气候作用要素
主要指海拔高度、环境温度、湿度、和电磁干扰等要素。
考虑控制系统的普遍适用性,兼顾必须长年累月可靠运行的特殊性,装置关键部位必须选用具有高绝缘、强抗电性能的全密封型(金属罩密封或塑封型,金属罩密封产品优于塑封产品)中间继电器产品。
因为只有全密封继电器才具有优良的长期耐受恶劣环境性能、良好的电接触稳定、可靠性和切换负载能力(不受外部气候环境影响)。
2、 机械作用要素主要指振动、冲击、碰撞等应力作用要素。
对控制系统主要考虑到抗地震应力作用、抗机械应力作用能力,宜选用采用平衡衔铁机构的小型中间继电器。
3、激励线圈输入参量要素主要是指过激励、欠激励、低压激励与高压(220 V)输出隔离、温度变化影响、远距离有线激励、电磁干扰激励等参量要素,这些都是确保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可靠运行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
(3)欧姆龙中间继电器实物接线图扩展阅读:
结构
⒈线圈装在"U"形导磁体上,导磁体上面有一个活动的衔铁,导磁体两侧装有两排触点弹片。在非动作状态下触点弹片将衔铁向上托起,使衔铁与导磁体之间保持一定间隙。
当气隙间的电磁力矩超过反作用力矩时,衔铁被吸向导磁体,同时衔铁压动触点弹片,使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完成继电器工作。
当电磁力矩减小到一定值时,由于触点弹片的反作用力矩,而使触点与衔铁返回到初始位置,准备下次工作。
⒉本继电器的"U"形导磁体采用双铁心结构,即在两个边柱上均可装设线圈。
对于DZY、DZL和DZJ型只装一个线圈,而对于DZB,DZS,DZK型可根据需要在另一个铁心上装以保持线圈或延时用阻尼片等。从而使线圈类型大不相同的继电器都通用一个导磁体。
3.中间继电器原理和交流接触器一样,都是由固定铁芯、动铁芯、弹簧、动触点、静触点、线圈、接线端子和外壳组成。
D. 中间继电器接线图
说清楚啊,就交流电路中常用的中间继电器来说,有好几种啊,比如说电压有220伏和380伏的,只是说常用的,再就是辅助触头也有很几种组合,JZ7-44表示有4常开4常闭 JZ7-62表示有6常开2常闭 JZ7-80表示有8个常开没有常闭。
中间继电器经常用在信号的扩展上面,它起的作用就是用来传递信号或同时控制多个电路,也可直接用它来控制小容量电动机或其他电气执行元件,它的结构和交流接触器基本相同,只是电磁系统小些,触点多些。
至于接法啊,跟交流接触器也没有什么区别啊,你要把它用在什么电路中,主要想用它来控制什么?
E. 求中间继电器常用实物接线图
你可以搜索 元则继电器 它们是一家专门研发有着生产基地和研发团队,也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F. 欧姆龙中间继电器 MY2NJ的接法问题
绿色指示灯不良是因为你继电器线圈极性接反,14脚接24V,13脚接0V,看看你的接线是否正确。对机器的话没有影响,线圈极性接反唯一的问题就是绿色指示灯不亮
G. 欧姆龙(OMRON)MY2NJ继电器怎么接线呀,
欧姆龙(OMRON)MY2NJ继电器接线如下图:
1、这个继电器分为线圈部分和底座部分。接线是接在底座部分。
2、接线要按照线圈部分的标识来接图上的端口与底座的接线柱是一一对应的。
3、这个继电器是多功能的。具体接法需要根据你的实际需要来接。即你想实现不同的功能时就有不同的接法。
4、继电器原理都是一样:一个输入端,两个控制端(线圈)一个输出端,当控制端有电流流过。线圈产生磁力拉动了触点吸合或者断开。从而实现了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导通与断开。因为控制端是用低压,而输入输出可以接高压,所以它也是一种实现低压控制高压的器件。
(7)欧姆龙中间继电器实物接线图扩展阅读
继电器是由线圈和触点组两部分组成的,所以继电器在电路图中的图形符号也包括两部分:一个长方框表示线圈;一组触点符号表示触点组合。当触点不多电路比较简单时,往往把触点组直接画在线圈框的一侧,这种画法叫集中表示法。
电符号和触点形式:
继电器线圈在电路中用一个长方框符号表示,如果继电器有两个线圈,就画两个并列的长方框。同时在长方框内或长方框旁标上继电器的文字符号“J”。继电器的触点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把它们直接画在长方框一侧,这种表示法较为直观。另一种是按照电路连接的需要,把各个触点分别画到各自的控制电路中,通常在同一继电器的触点与线圈旁分别标注上相同的文字符号,并将触点组编上号码,以示区别。
触点形式:继电器的触点有三种基本形式:
1、动合型(常开)(H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断开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闭合。以合字的拼音字头“H”表示。
2、动断型(常闭)(D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闭合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断开。用断字的拼音字头“D”表示。
3、转换型(Z型)这是触点组型。这种触点组共有三个触点,即中间是动触点,上下各一个静触点。线圈不通电时,动触点和其中一个静触点断开和另一个闭合,线圈通电后,动触点就移动,使原来断开的成闭合,原来闭合的成断开状态,达到转换的目的。这样的触点组称为转换触点。用“转”字的拼音字头“z”表示。
H. 中间继电器(实物)接线图怎么看
1、接触器的主触头可以通过大电流,而中间继电器的触头只能通过小电流。所以,它只能用于控制电路中。 它一般是没有主触点的,因为过载能力比较小。所以它用的全部都是辅助触头,数量比较多。
2、新国标对中间继电器的定义是K,老国标是KA。一般是直流电源供中间继电器作用是用来传递信号或同时控制多个电路,也可直接用它来控制小容量电动机或其他电气执行元件,它的结构和交流接触器基本相同,只是电磁系统小些,触点多些。
3、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某一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速度、压力等)达到预定数值时,使它动作,以改变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既定的控制或保护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继电器主要起了传递信号的作用。
(8)欧姆龙中间继电器实物接线图扩展阅读
中间继电器在电气传动和控制线路中经常作为辅助继电器使用,以增大被控线路的容量及允许“切断”容量,选用中间继电器时应考虑以下的参数:
1、触头容量:触头的额定电压及额定电流应大于控制线路所使用的额定电压及控制线路的工作电流;
2、触头的种类和数目应满足控制线路的需要;
3、电磁线圈的电压等级应与控制线路电源电压相等;
4、应考虑继电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频率;
5、应适合使用系统的工作制(长期、间断、反复工作制);
6、地理环境,气候位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