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物黄金 » 朱提银实物图
扩展阅读
类似于金条 2021-03-31 20:26:33
何兰黄金市厂 2021-03-31 20:26:32
蒲币对人民币汇率 2021-03-31 20:26:27

朱提银实物图

发布时间: 2021-03-26 22:55:33

Ⅰ 云南盐津什么地方好耍。

推荐以下几处:盐津县是一块古老文明、秀丽神奇的宝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交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这块土地景色宜人,自然景观众多,奇景纷呈,秀丽俊美,构筑成引人入胜的山水画卷。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给盐津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资源和财富是最具开发价值的。盐津人民用勤劳、善良、好客描写着一个个动人传奇的故事。 人文资源 1、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悬棺;历史悠久的秦开五尺道;造型别致的东汉岩墓群;玲珑精致的清代观音阁;历经战火洗礼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乌蒙山脉的宋代阿杓墓;史料价值极高的明代摩崖、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镇;南丝绸之路上的古高桥;保护完好的明、清、民国的石牌坊;曾历经硝烟战火的李兰义军战场遗址;中原入滇的第一个天主教堂串丝经堂。 2、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至今的汉族锄禾民歌打鼓草;古朴典雅的僰人舞蹈;新颖、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苗族传统的口弦;气吞山河的关河号子;诸葛亮挥师入滇;石达开强渡朱提江;袁滋绝壁留胜迹;朱德夜过石门关;李兰义军出雄关等民间传说。 自然资源 雄奇壮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石门关;神奇独特的三股水;景色壮观的万古老黎山;别致一格、千姿百态的天然莲花洞和长胜溶洞;秀丽清澈的白水江;笔立千仞的新华白岩壁;碧波荡漾的峡谷朱提江;气势雄伟、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桥;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测的正沟喊泉;昆水线上具有“小重庆”特色的盐津县城;灵气鬼诡的椅子活石头;动、植物繁多的朝天马、罗汉坝、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 盐津县豆沙镇石门关风景区,距县城22公里,位于云南省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起伏地带,乌蒙山脉关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 自那时起,这块闭塞落后的荒凉之地,就进入了喧嚣沸腾的开发时期。尤其是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开发进程。有史记载:豆沙镇诸葛亮南征后始见繁荣;隋史万岁南征后闭石门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为南通州石门县治;南诏时就置石门镇;公元794年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时开路置驿;清雍正九年为昭通镇标左营豆沙讯,派把总,驻兵;清乾隆时为转运京铜岸站之一;清宣统三年为大关厅豆沙乡。 豆沙关景区已创下国家级文保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现正在争创豆沙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国防教育基地两大名牌。 豆沙古镇遗存文物众多。在豆沙古镇10平方公里以内遗存的历史,史料价值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悬棺,距离最长、保留最完好的秦开五尺道,维修复原,屹于关隘的隋代古城堡,闻名遐迩的唐代袁滋题记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观音阁,玲珑精致的清代三观楼塔,老木城西侧马蹄石上的十余个极深且大的马蹄迹,石门关五尺道上大小243个马蹄迹,石门关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间铁钟、大鼓等。列其主要历史文物资源如下: 僰人悬棺 位于豆沙镇石门关口,关河南岸悬崖绝壁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高处的一天然斜洞内,洞内现存有悬棺九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据史料:僰人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骁勇善战,善骑射,周武王伐纣时,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封其首领为僰侯。在今四川宜宾建“僰侯国”。僰人分为:南广河流域支系;横江流域支系;南盘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属横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个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后为农耕民族,农业畜牧业都较发达,尤精于种植果木。在战国时期就以富有著称于世。在明朝万历年间,封建统治者对僰人发动灭族大战后,僰人就改名换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绝壁上的悬棺。这些高高在上的悬棺,历经百年的风雨倾洗,千秋岁月的磨砺,更显现了一种精深玄奥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 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于豆沙古镇南约500米处的五尺道间,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形势,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古城堡在50年代毁后,一九八二年仿原状修复,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形城门,在城堡的门额上,书写着“石门关”三个古朴雄军的大字,系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先生所书。 在干戈扰攘征战频繁的岁月里,这古城堡巍然屹立于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发挥它独特的关隘作用。今天,虽然已为历史的陈迹,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军事作用,但是,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仍然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奋力拼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在关河北岸,豆沙石门关口巨石悬岩上,唐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异牟寻为南诏,途经石门关,为纪其行,特摩崖题纪。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按摩崖史实纪载,学者称为“民族友好的标志”,并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讹误,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 1963年拨款修建保护摩崖的风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风雨亭重修,改作钢混结构、磁镶宝顶脊,翘角飞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对摩崖亭进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贞元十年 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 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纪之袁滋题”。 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 在豆沙石门关口。有开凿于秦代,经历代续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坚硬坎域的石阶磨得乌里发亮,马蹄印迹突里,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风雨,绵延至今。石门关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荡漾,清乾隆年间多次疏浚,规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银都从石门关下起航运往北京,年转运京铜一项就达395吨,商贾云集,盛极一时,码头遗迹,依稀可见。 解放后,50年代末修筑的昭(通)——筠(连)公路、70年代中期修筑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经石门关下,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动工,1997年复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内昆铁路,火车汽笛响彻峡谷,经石门关下飞奔而去。 至此,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成一线,四条动脉各自互动,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门关古今四道(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并行的交通风景线奇观。 清代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的神像,阁内金碧辉煌。在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朝圣观光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清代三官楼石塔 三官楼石塔矗立于豆沙镇驻地北约150米处的山腰,背靠万丈崔嵬的老君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朱堤江。塔为沙石质的密檐仿楼阁式五角形五级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层檐直径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底部一边长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层均有叠涩的塔檐,出檐较长,转角处略微翘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朴优美。角柱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第二、三层浮雕人物、动物、花草,第四层空雕几何图文,造型独特。 三官楼石塔上雕刻的各种花卉、草虫、动物、人物及几何等图案,栩栩如生,各尽其妙。三官楼石塔建于清代,是清代盐津石塔建筑的实例,也是盐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 五尺道上的马蹄印迹 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古道至今犹存。 一段约350米长的不甚规整的石头路上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其中约10厘米深的39个,这些马蹄印迹很有规律,曾有人牵马从五尺道上走过,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残留的马蹄印迹上。而距石门关约5公里的老木城马蹄石上有8个最深最大的马蹄印迹,更为凹显,堪称马蹄印迹之最。 [编辑本段]优势资源 水能资源 全县河流众多,其中常年不断流的有78条,主要河流有关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温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积在于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流量稳定。全县水资源总量17.8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前景。 矿产资源 盐津主要有煤、铁、铅、锌、硫磺、铜、盐、银、硅等十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高灰特低硫优质无烟煤探明储量达6.5亿吨,年产量达100万吨;铜矿已探明49个点,D级储量585万吨,E级储量7972吨,矿层厚度为0.23—1.98米,矿石品位2.73—40%,含量为1.92—3.2%;铅锌矿点8个,D级储量502万吨,铁锌含量6.24%,锌含量12.5%;重晶石矿D级储量4288万吨;硅石矿D级储量2866万吨;绿石岩矿D级储量56360吨;陶瓷原料矿D级储量95570吨。还有储量达20亿吨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另外,还有方解石、澎润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生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小麦、豆类、洋芋、红薯等。年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产量1.8亿斤以上,是云南省粮食基地县之一。 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籽、蚕桑、茶叶、花生、麻类、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产量达350万公斤,是云南省油菜基地县之一。盐津茶叶素来以汤色好、味色正而闻名遐迩,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为全国10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载入《中国名特优新产品精选》一书。目前,全县有茶园7.1万亩,大小精、粗制茶厂60多个,茶叶产量1600吨;蚕桑是我县的一项优势产业,桑园面积已达2万多亩,年产干茧20吨,是云南省蚕桑基地县之一。 全县林业面积120多万亩,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万亩。现有用材林、经济林14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41.1%,森林蓄积量56.2万m3。用材林以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松、栎、楸、杨、桦、桤木、榕树、泡桐等。较为珍贵的树种有植物王国中“活化石”美称的杪椤树和红豆杉,还有银杏、香樟、珍楠、鹅掌杉等。经济林果有油桐、枧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壳、柿子等。 五倍子是盐津的优势资源,全县有倍林15万多亩,年产干倍400吨,是生产单宁酸、苯甲醛等系列化工产品主要原材料。 盐津竹类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头黄竹、罗汉竹、黄皮竹等。较成片的竹资源有7万亩,每年可产鲜笋10000吨,干笋220吨,远销台湾、香港。各种竹产品年产量达20000吨。 盐津县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山清水秀,青饲料丰富,饲养畜牧以生猪为主,其次是黄牛、水牛和羊,全县肥猪年出栏19万头,生猪存栏28万头,育肥率达60%以上,家禽主要是鸡,其次是鸭、鹅、肉鸽等。全县养鸡普遍,鸡的品种较多。 盐津乌骨鸡系地方优良鸡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滋补作用,经科研测定,属国内营养价值最高鸡种。有“肉之冠、药之首”之赞誉,已载入《云南家畜家禽品种志》,其赖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我国著名的江西泰和乌骨鸡,1987年被列入云南省科委基础应用课题。全县乌骨鸡年出栏可达100万只。 人力资源 盐津现有总人口82656户365864人,其中男188366人,女177598人。农业人口72686户339102人,占总人口的92.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3‰,劳动力资源数173821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力65000人。有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678人,其中大专以上93人。 从专业需要看,盐津目前共需专科以上人才180余人,涉及建筑与设计、法学、英语教育、经济管理、工程管理、农学、林学、计算机及其应用、农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电算化会计、初等教育、旅游开发、资产评估等近20个专业。 [编辑本段]盐津 豆沙古韵 素有“滇川门户”之称的豆沙古镇,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特。境内有先秦古道五尺道、中原巴蜀“入滇第一关”石门关、唐袁滋题记摩崖、古城堡、僰人悬棺等历史、文化古迹和观音阁、三官楼、僰人回音、天外飞泉、老君祝福和古道、水路、铁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五道并行”等自然、人文景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特色旅游城镇、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五项桂冠。是秦五尺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Ⅱ 盐津哪里好玩

1、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悬棺;历史悠久的秦开五尺道;造型别致的东汉岩墓群;玲珑精致的清代观音阁;历经战火洗礼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乌蒙山脉的宋代阿杓墓;史料价值极高的明代摩崖、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镇;南丝绸之路上的古高桥;保护完好的明、清、民国的石牌坊;曾历经硝烟战火的李兰义军战场遗址;中原入滇的第一个天主教堂串丝经堂。
2、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至今的汉族锄禾民歌打鼓草;古朴典雅的僰人舞蹈;新颖、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苗族传统的口弦;气吞山河的关河号子;诸葛亮挥师入滇;石达开强渡朱提江;袁滋绝壁留胜迹;朱德夜过石门关;李兰义军出雄关等民间传说。
自然资源
雄奇壮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石门关;神奇独特的三股水;景色壮观的万古老黎山;别致一格、千姿百态的天然莲花洞和长胜溶洞;秀丽清澈的白水江;笔立千仞的新华白岩壁;碧波荡漾的峡谷朱提江;气势雄伟、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桥;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测的正沟喊泉;昆水线上具有“小重庆”特色的盐津县城;灵气鬼诡的椅子活石头;动、植物繁多的朝天马、罗汉坝、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
盐津县豆沙镇石门关风景区,距县城22公里,位于云南省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起伏地带,乌蒙山脉关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
自那时起,这块闭塞落后的荒凉之地,就进入了喧嚣沸腾的开发时期。尤其是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开发进程。有史记载:豆沙镇诸葛亮南征后始见繁荣;隋史万岁南征后闭石门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为南通州石门县治;南诏时就置石门镇;公元794年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时开路置驿;清雍正九年为昭通镇标左营豆沙讯,派把总,驻兵;清乾隆时为转运京铜岸站之一;清宣统三年为大关厅豆沙乡。
豆沙关景区已创下国家级文保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现正在争创豆沙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国防教育基地两大名牌。
豆沙古镇遗存文物众多。在豆沙古镇10平方公里以内遗存的历史,史料价值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悬棺,距离最长、保留最完好的秦开五尺道,维修复原,屹于关隘的隋代古城堡,闻名遐迩的唐代袁滋题记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观音阁,玲珑精致的清代三观楼塔,老木城西侧马蹄石上的十余个极深且大的马蹄迹,石门关五尺道上大小243个马蹄迹,石门关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间铁钟、大鼓等。列其主要历史文物资源如下:
僰人悬棺
位于豆沙镇石门关口,关河南岸悬崖绝壁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高处的一天然斜洞内,洞内现存有悬棺九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据史料:僰人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骁勇善战,善骑射,周武王伐纣时,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封其首领为僰侯。在今四川宜宾建“僰侯国”。僰人分为:南广河流域支系;横江流域支系;南盘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属横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个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后为农耕民族,农业畜牧业都较发达,尤精于种植果木。在战国时期就以富有著称于世。在明朝万历年间,封建统治者对僰人发动灭族大战后,僰人就改名换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绝壁上的悬棺。这些高高在上的悬棺,历经百年的风雨倾洗,千秋岁月的磨砺,更显现了一种精深玄奥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
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于豆沙古镇南约500米处的五尺道间,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形势,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古城堡在50年代毁后,一九八二年仿原状修复,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形城门,在城堡的门额上,书写着“石门关”三个古朴雄军的大字,系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先生所书。
在干戈扰攘征战频繁的岁月里,这古城堡巍然屹立于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发挥它独特的关隘作用。今天,虽然已为历史的陈迹,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军事作用,但是,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仍然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奋力拼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在关河北岸,豆沙石门关口巨石悬岩上,唐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异牟寻为南诏,途经石门关,为纪其行,特摩崖题纪。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按摩崖史实纪载,学者称为“民族友好的标志”,并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讹误,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
1963年拨款修建保护摩崖的风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风雨亭重修,改作钢混结构、磁镶宝顶脊,翘角飞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对摩崖亭进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贞元十年 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 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纪之袁滋题”。
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
在豆沙石门关口。有开凿于秦代,经历代续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坚硬坎域的石阶磨得乌里发亮,马蹄印迹突里,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风雨,绵延至今。石门关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荡漾,清乾隆年间多次疏浚,规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银都从石门关下起航运往北京,年转运京铜一项就达395吨,商贾云集,盛极一时,码头遗迹,依稀可见。
解放后,50年代末修筑的昭(通)——筠(连)公路、70年代中期修筑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经石门关下,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动工,1997年复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内昆铁路,火车汽笛响彻峡谷,经石门关下飞奔而去。
至此,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成一线,四条动脉各自互动,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门关古今四道(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并行的交通风景线奇观。
清代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的神像,阁内金碧辉煌。在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朝圣观光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清代三官楼石塔
三官楼石塔矗立于豆沙镇驻地北约150米处的山腰,背靠万丈崔嵬的老君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朱堤江。塔为沙石质的密檐仿楼阁式五角形五级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层檐直径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底部一边长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层均有叠涩的塔檐,出檐较长,转角处略微翘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朴优美。角柱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第二、三层浮雕人物、动物、花草,第四层空雕几何图文,造型独特。
三官楼石塔上雕刻的各种花卉、草虫、动物、人物及几何等图案,栩栩如生,各尽其妙。三官楼石塔建于清代,是清代盐津石塔建筑的实例,也是盐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
五尺道上的马蹄印迹
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古道至今犹存。
一段约350米长的不甚规整的石头路上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其中约10厘米深的39个,这些马蹄印迹很有规律,曾有人牵马从五尺道上走过,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残留的马蹄印迹上。而距石门关约5公里的老木城马蹄石上有8个最深最大的马蹄印迹,更为凹显,堪称马蹄印迹之最。 [编辑本段]优势资源水能资源
全县河流众多,其中常年不断流的有78条,主要河流有关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温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积在于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流量稳定。全县水资源总量17.8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前景。
矿产资源
盐津主要有煤、铁、铅、锌、硫磺、铜、盐、银、硅等十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高灰特低硫优质无烟煤探明储量达6.5亿吨,年产量达100万吨;铜矿已探明49个点,D级储量585万吨,E级储量7972吨,矿层厚度为0.23—1.98米,矿石品位2.73—40%,含量为1.92—3.2%;铅锌矿点8个,D级储量502万吨,铁锌含量6.24%,锌含量12.5%;重晶石矿D级储量4288万吨;硅石矿D级储量2866万吨;绿石岩矿D级储量56360吨;陶瓷原料矿D级储量95570吨。还有储量达20亿吨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另外,还有方解石、澎润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生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小麦、豆类、洋芋、红薯等。年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产量1.8亿斤以上,是云南省粮食基地县之一。
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籽、蚕桑、茶叶、花生、麻类、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产量达350万公斤,是云南省油菜基地县之一。盐津茶叶素来以汤色好、味色正而闻名遐迩,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为全国10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载入《中国名特优新产品精选》一书。目前,全县有茶园7.1万亩,大小精、粗制茶厂60多个,茶叶产量1600吨;蚕桑是我县的一项优势产业,桑园面积已达2万多亩,年产干茧20吨,是云南省蚕桑基地县之一。
全县林业面积120多万亩,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万亩。现有用材林、经济林14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41.1%,森林蓄积量56.2万m3。用材林以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松、栎、楸、杨、桦、桤木、榕树、泡桐等。较为珍贵的树种有植物王国中“活化石”美称的杪椤树和红豆杉,还有银杏、香樟、珍楠、鹅掌杉等。经济林果有油桐、枧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壳、柿子等。
五倍子是盐津的优势资源,全县有倍林15万多亩,年产干倍400吨,是生产单宁酸、苯甲醛等系列化工产品主要原材料。
盐津竹类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头黄竹、罗汉竹、黄皮竹等。较成片的竹资源有7万亩,每年可产鲜笋10000吨,干笋220吨,远销台湾、香港。各种竹产品年产量达20000吨。
盐津县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山清水秀,青饲料丰富,饲养畜牧以生猪为主,其次是黄牛、水牛和羊,全县肥猪年出栏19万头,生猪存栏28万头,育肥率达60%以上,家禽主要是鸡,其次是鸭、鹅、肉鸽等。全县养鸡普遍,鸡的品种较多。
盐津乌骨鸡系地方优良鸡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滋补作用,经科研测定,属国内营养价值最高鸡种。有“肉之冠、药之首”之赞誉,已载入《云南家畜家禽品种志》,其赖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我国著名的江西泰和乌骨鸡,1987年被列入云南省科委基础应用课题。全县乌骨鸡年出栏可达100万只。

Ⅲ 钱币是怎样由来的

钱币的由来:
古钱币——宋钱4枚钱币铭文反刻范内,经浇铸取出铜币,范即毁坏,一范只用一次。币材多为青铜,含铜70-80%,余为锡、铅、锌等。晚期布币多为各诸侯国所铸,铸有城邑名称,初要在本城邑内流通,后范围逐渐扩大。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这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次发行人民币。

钱币交易名称的由来
以币面文字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明刀”,汉、魏、晋、南齐等时期的“五铢”以及唐朝以后的“元宝”、“重宝”、“通宝”等,都是因币面的文字而得名。
以币面图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铸银元,因钱币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洋”。
以币体形状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针首刀”、“圆首刀”、“三孔布”,汉代的“荚钱”,以及秦后的“方孔钱”,都是根据币体的不同形状而命名的。四、以币体重量命名。秦始皇时全国统一铸币“半两”和开始铸于汉文帝五年时的“四铸”,都是以当时每枚钱币的实际重量命名的。
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发行的货币,都在本区内流通,故称“边币”。
以译意命名。维吾尔语“普尔”译意为钱,“普尔钱”由此得名。
以通称命名。“番饼”是旧时对流入中国的银元的俗称。过去在广东通称外国为“番”,中国旧称银币为银饼,故对外国银币称“番饼”。
以币材产地命名。朱提银是汉代一种白银名称,产于云南昭通的朱提山。后世称银为朱提,即由此而来。
以币材与币形结合命名。“马蹄银”因其制作材料为银,又形如马蹄,故名。钱:周朝有一种铲形的耕具叫钱,它的形状和汉字“大”差不多,古人经常把它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后来金属货币又仿它制
光绪元年马蹄银
齐刀币
造,“钱”就成为货币的通称。
泉:汉代统治者出于聚敛财富的愿望,将“钱”改称为“泉”。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
白水真人:王莽代汉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刘”字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皆指繁体字),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泉”字由“白、水”两字组成,故称“白水真人”。
青蚨:这是虚构出来的一种虫,见于晋干宝的《搜神记》。据说其虫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无论远近。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买东西,无论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这则传说寄托了钱久用不减的心愿。
孔方兄:又称“孔方”、“家兄”,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
没柰何:宋人洪迈《夷坚志.支志》记载,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盗取,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
老官板:我国明朝时把坏钱叫做“板儿”,称好钱为“老官板儿”,简称老官板。此典出于官局铸钱每板为六十四个,板板一个模样,故有此别名。民间谚语中给予了新的含意,用“板板六十四”来形容拘泥呆板不善随机应变的人。
1999年版的人民币五元
除上述古钱别称外,尚还有很多代名词如紫绀,错刀和赤仄等。铜钱,则是民国时期对历代古钱的称呼,上海人侧读作铜细的,以来区分民国流通的铜元,直到今天,还被广泛地作为财富的象征,钞票的代用词,成为我国古钱称呼中家喻户晓至今尚在使用的钱币代用词。
空首布币:布币是春秋时期除齐,楚以外普遍使用的货币。早期的布币形体较大而无文字,以后多铸有纪数、纪地、纪干支、纪币或币值的文字。
春秋时期空首布币有:
“吴”空首布:“吴”,地名,即虞山,属晋,在今山西省虞乡。
“智”空首布:“智”,地名,即智城,晋邑,在今山西省解县。
“高”空首布:“高”,地名,即高都,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晋城县东北。
“周”空首布:“周”,地名,即平周,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
“留”空首布:“留”,地名,即屯留,属晋,在今山西省屯留县。
“示”空首布:“示”,地名,即示邑,属晋,在今山西省祁县。
“同”空首布:“同”,地名,即“同是”,亦即“铜鞮”,晋邑,在今山西省沁县。
“雨”空首布:“雨”,地名,露的省写,亦即潞,晋邑,在今山西省潞城县。
“吉”空首布:“吉”,地名,晋邑,在今山西吉县。
“文”空首布:“文”,地名,属晋,在今山西文水县。
“耒”空首布:“耒”,地名,即耒邑,晋地,在今山西黎城县。
“吕”空首布:“吕”,即晋吕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侯”空首布:“侯”,地名,即晋温邑,今河南武陟县。
“南”空首布:“南”,地名,魏地,今河南南阳。
“于”空首布:“于”,地名,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武”空首布:“武”,地名,赵邑,在河南省北。
“甘”空首布:“甘”,即甘丹,地名,亦即邯郸,赵邑,在河北省。
“向”空首布:“向”,地名,春秋时郑地。今河南洧川县西南。
“是”空首布:“是”,地名,即“同是”。见上释。
“贞”空首布:“贞”,即贞阝,地名待考。
“戈”空首布:“戈”,即武的省写。
“木”空首布:“木”,即木门,地名,属晋。
“尚”空首布:“尚”,地名,即邬,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介休县。
“西”空首布:“西”,即西都,地名,本属晋,后属赵。

Ⅳ 昭通历史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2.3万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区位特殊,地处要冲。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昭通居于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钟灵毓秀,物产丰饶。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开发潜力大。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102.27亿吨,昭通盆地褐煤储量达81.98亿吨,为我国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铅锌矿已探明储量166.92万吨。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资源富甲云南,水能蕴藏量为208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612万千瓦,国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内规划有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昭通苹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

Ⅳ 昭通市的确切人口是多少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2.3万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昭阳区)10县(巧家县、鲁甸县、永善县、大关县、彝良县、威信县、镇雄县、盐津县、绥江县、水富县)172个乡镇(办事处)。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区位特殊,地处要冲。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昭通居于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钟灵毓秀,物产丰饶。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开发潜力大。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102.27亿吨,昭通盆地褐煤储量达81.98亿吨,为我国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铅锌矿已探明储量166.92万吨。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资源富甲云南,水能蕴藏量为208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612万千瓦,国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内规划有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昭通苹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
昭通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热土。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市各族人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10.5%;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67.18万人减少到39.98万人。全市主要发展指标创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定了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基本消除贫困,为后十年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并力争有更大发展,达到全省中等发达地区小康社会水平,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备,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良好,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市委、市政府提出,在2020年前,把昭通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历史文化
一、昭通历史文化悠久
昭通这块古朴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1982年,昭通市北郊过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说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约六千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拥戴,当了蜀王,号“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经略云南,派常颔将李冰开凿的焚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渐,今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得风气之先,是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
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重开“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扩大中原与西南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在今昭通市设朱提县(郡),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运销,汉文化影响蔚然成风,昭通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治,或为郡治,或为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治所,前后达800余年。其间,汉晋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灿烂的青铜文化特别是白铜的发明、闻名全国的朱提银、儒学的兴起和传播,表明朱提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这从汉孟孝琚碑和晋霍承嗣壁画墓等的出土发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尤其是汉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之美誉,著名学者梁启超、罗振玉、袁嘉谷、黄膺、赵藩、方树梅、谢饮涧等学者对此碑纷纷进行过考证,该碑是迄今为止云南所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其碑图、碑石、碑文为研究云南古代文化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证。霍承嗣壁画中的“夷汉部曲”的写实画像,是现存晋代壁画的唯一,对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汉晋时期云南民族关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朱提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荆楚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表现的主要文化特征仍然属于成熟的汉文化体系。也就是说,朱提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包容了多种周边文化因素的复合型、地域性文化。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先后称雄于云南地区,昭通既与中原文化疏离,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唐豆沙关袁滋题纪摩崖,是作为封建统一国家的唐中央政权与南诏地方政权关系史中一项重要的实证文物,又是唐贞元间中原、巴蜀与云南交通史的真实记录。学术界认为袁滋题纪摩崖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阙,正载籍之误、留袁书之迹”六大历史价值。已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在今盐津县豆沙镇境内,刻石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计一百二十二字,释文为:“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严,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宋封乌蒙。元置乌蒙路。明代置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上溯唐、宋两代行羁縻之治时中断中央政权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称“乌蒙”(阿猛)前后千余年。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渐完备,因用兵、屯田、民族迁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值得关注,同样是昭通历史文化资源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历雍正、乾隆、嘉庆三代,实施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的方针政策,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又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兴修水利和高产农作物引进种植为代表的农业开发;朱提银铜的再度辉煌;因大规模铜运而推进的水陆交通建设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儒学的日渐复苏;非本土宗教文化的进入等等,昭通历史文化仿佛又走进了繁荣的朱提文化的又一个轮回。可惜,匆匆而来的晚清咸同年间的动乱,又一次断送了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好前程。
民国时期的昭通,成为云、贵、川三省边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时有“小昆明”之美誉。昭通涌现出了中共早期云南地方组织领导人刘平楷、李国柱,中国中央军委确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昭通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
二、昭通历史文化文化遗存多样
昭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全市有新石器遗址20余处,著名的有鲁甸野石山遗址、马厂遗址和巧家小东门新石器遗址,时代在四千年左右。据1983年中国科技大学科研处编的《科研情况简报》第六期及有关论文公布,对安阳殷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检测,说明距今三千年前殷朝铸造青铜器的铜矿来自今天云南的永善和巧家一带。战国至秦汉,许多墓葬出土的器物,有的具有滇文化因素,有的含巴蜀文化因素,有的近似邛都文化。有意义的是,昭通市盘营、水井湾、白沙地出土的陶器不少有“刻画符号”,或者是一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著名的《孟孝琚碑》出土就与“粱堆”相关;崖墓分布九个县(区),近千座,为云南之最。昭通市北坡,镇雄县城北,现存东汉以来彝族乌蒙部、芒部部分遗址。盐津豆沙关、威信棺木岩、永善桥湾,遗留着众多悬棺墓。石板墓分布于巧家、绥江、盐津、大关、镇雄、彝良、威信,早至新石器时代,晚至明代。

Ⅵ 朱提银的发展概况

乐马银厂带动了本地采银业的发展,形成采银盛况。方国瑜先生主编的《云南地方史讲义》提到昭通银业时列举了较多银厂。杨履乾、包鸣泉二先生编辑的《昭通乡土志略》注释称:“昭在往时,商业繁盛,乾嘉年间,落(乐)马厂、长发洞、金沙厂皆相继大旺,出银甚多。商于厂者,贩一车米去,即以一车饼(未经精炼的银饼)运回。”
朱提银之名,则直到清代一直沿袭。朱提银的盛名在文学作品中亦常见吟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赠崔官立之》诗中有:“我有双饮盏,其银出朱提。”可见古时朱提银在全国使用之广。

Ⅶ 盐津哪些地方好耍

1、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悬棺;历史悠久的秦开五尺道;造型别致的东汉岩墓群;玲珑精致的清代观音阁;历经战火洗礼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乌蒙山脉的宋代阿杓墓;史料价值极高的明代摩崖、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镇;南丝绸之路上的古高桥;保护完好的明、清、民国的石牌坊;曾历经硝烟战火的李兰义军战场遗址;中原入滇的第一个天主教堂串丝经堂。
2、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至今的汉族锄禾民歌打鼓草;古朴典雅的僰人舞蹈;新颖、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苗族传统的口弦;气吞山河的关河号子;诸葛亮挥师入滇;石达开强渡朱提江;袁滋绝壁留胜迹;朱德夜过石门关;李兰义军出雄关等民间传说。
自然资源
雄奇壮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石门关;神奇独特的三股水;景色壮观的万古老黎山;别致一格、千姿百态的天然莲花洞和长胜溶洞;秀丽清澈的白水江;笔立千仞的新华白岩壁;碧波荡漾的峡谷朱提江;气势雄伟、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桥;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测的正沟喊泉;昆水线上具有“小重庆”特色的盐津县城;灵气鬼诡的椅子活石头;动、植物繁多的朝天马、罗汉坝、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
盐津县豆沙镇石门关风景区,距县城22公里,位于云南省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起伏地带,乌蒙山脉关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
自那时起,这块闭塞落后的荒凉之地,就进入了喧嚣沸腾的开发时期。尤其是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开发进程。有史记载:豆沙镇诸葛亮南征后始见繁荣;隋史万岁南征后闭石门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为南通州石门县治;南诏时就置石门镇;公元794年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时开路置驿;清雍正九年为昭通镇标左营豆沙讯,派把总,驻兵;清乾隆时为转运京铜岸站之一;清宣统三年为大关厅豆沙乡。
豆沙关景区已创下国家级文保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现正在争创豆沙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国防教育基地两大名牌。
豆沙古镇遗存文物众多。在豆沙古镇10平方公里以内遗存的历史,史料价值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悬棺,距离最长、保留最完好的秦开五尺道,维修复原,屹于关隘的隋代古城堡,闻名遐迩的唐代袁滋题记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观音阁,玲珑精致的清代三观楼塔,老木城西侧马蹄石上的十余个极深且大的马蹄迹,石门关五尺道上大小243个马蹄迹,石门关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间铁钟、大鼓等。列其主要历史文物资源如下:
僰人悬棺
位于豆沙镇石门关口,关河南岸悬崖绝壁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高处的一天然斜洞内,洞内现存有悬棺九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据史料:僰人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骁勇善战,善骑射,周武王伐纣时,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封其首领为僰侯。在今四川宜宾建“僰侯国”。僰人分为:南广河流域支系;横江流域支系;南盘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属横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个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后为农耕民族,农业畜牧业都较发达,尤精于种植果木。在战国时期就以富有著称于世。在明朝万历年间,封建统治者对僰人发动灭族大战后,僰人就改名换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绝壁上的悬棺。这些高高在上的悬棺,历经百年的风雨倾洗,千秋岁月的磨砺,更显现了一种精深玄奥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
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于豆沙古镇南约500米处的五尺道间,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形势,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古城堡在50年代毁后,一九八二年仿原状修复,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形城门,在城堡的门额上,书写着“石门关”三个古朴雄军的大字,系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先生所书。
在干戈扰攘征战频繁的岁月里,这古城堡巍然屹立于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发挥它独特的关隘作用。今天,虽然已为历史的陈迹,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军事作用,但是,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仍然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奋力拼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在关河北岸,豆沙石门关口巨石悬岩上,唐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异牟寻为南诏,途经石门关,为纪其行,特摩崖题纪。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按摩崖史实纪载,学者称为“民族友好的标志”,并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讹误,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
1963年拨款修建保护摩崖的风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风雨亭重修,改作钢混结构、磁镶宝顶脊,翘角飞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对摩崖亭进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贞元十年 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 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纪之袁滋题”。
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
在豆沙石门关口。有开凿于秦代,经历代续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坚硬坎域的石阶磨得乌里发亮,马蹄印迹突里,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风雨,绵延至今。石门关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荡漾,清乾隆年间多次疏浚,规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银都从石门关下起航运往北京,年转运京铜一项就达395吨,商贾云集,盛极一时,码头遗迹,依稀可见。
解放后,50年代末修筑的昭(通)——筠(连)公路、70年代中期修筑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经石门关下,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动工,1997年复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内昆铁路,火车汽笛响彻峡谷,经石门关下飞奔而去。
至此,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成一线,四条动脉各自互动,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门关古今四道(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并行的交通风景线奇观。
清代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的神像,阁内金碧辉煌。在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朝圣观光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清代三官楼石塔
三官楼石塔矗立于豆沙镇驻地北约150米处的山腰,背靠万丈崔嵬的老君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朱堤江。塔为沙石质的密檐仿楼阁式五角形五级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层檐直径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底部一边长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层均有叠涩的塔檐,出檐较长,转角处略微翘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朴优美。角柱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第二、三层浮雕人物、动物、花草,第四层空雕几何图文,造型独特。
三官楼石塔上雕刻的各种花卉、草虫、动物、人物及几何等图案,栩栩如生,各尽其妙。三官楼石塔建于清代,是清代盐津石塔建筑的实例,也是盐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
五尺道上的马蹄印迹
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古道至今犹存。
一段约350米长的不甚规整的石头路上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其中约10厘米深的39个,这些马蹄印迹很有规律,曾有人牵马从五尺道上走过,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残留的马蹄印迹上。而距石门关约5公里的老木城马蹄石上有8个最深最大的马蹄印迹,更为凹显,堪称马蹄印迹之最。 [编辑本段]优势资源水能资源
全县河流众多,其中常年不断流的有78条,主要河流有关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温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积在于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流量稳定。全县水资源总量17.8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前景。
矿产资源
盐津主要有煤、铁、铅、锌、硫磺、铜、盐、银、硅等十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高灰特低硫优质无烟煤探明储量达6.5亿吨,年产量达100万吨;铜矿已探明49个点,D级储量585万吨,E级储量7972吨,矿层厚度为0.23—1.98米,矿石品位2.73—40%,含量为1.92—3.2%;铅锌矿点8个,D级储量502万吨,铁锌含量6.24%,锌含量12.5%;重晶石矿D级储量4288万吨;硅石矿D级储量2866万吨;绿石岩矿D级储量56360吨;陶瓷原料矿D级储量95570吨。还有储量达20亿吨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另外,还有方解石、澎润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生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小麦、豆类、洋芋、红薯等。年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产量1.8亿斤以上,是云南省粮食基地县之一。
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籽、蚕桑、茶叶、花生、麻类、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产量达350万公斤,是云南省油菜基地县之一。盐津茶叶素来以汤色好、味色正而闻名遐迩,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为全国10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载入《中国名特优新产品精选》一书。目前,全县有茶园7.1万亩,大小精、粗制茶厂60多个,茶叶产量1600吨;蚕桑是我县的一项优势产业,桑园面积已达2万多亩,年产干茧20吨,是云南省蚕桑基地县之一。
全县林业面积120多万亩,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万亩。现有用材林、经济林14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41.1%,森林蓄积量56.2万m3。用材林以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松、栎、楸、杨、桦、桤木、榕树、泡桐等。较为珍贵的树种有植物王国中“活化石”美称的杪椤树和红豆杉,还有银杏、香樟、珍楠、鹅掌杉等。经济林果有油桐、枧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壳、柿子等。
五倍子是盐津的优势资源,全县有倍林15万多亩,年产干倍400吨,是生产单宁酸、苯甲醛等系列化工产品主要原材料。
盐津竹类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头黄竹、罗汉竹、黄皮竹等。较成片的竹资源有7万亩,每年可产鲜笋10000吨,干笋220吨,远销台湾、香港。各种竹产品年产量达20000吨。
盐津县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山清水秀,青饲料丰富,饲养畜牧以生猪为主,其次是黄牛、水牛和羊,全县肥猪年出栏19万头,生猪存栏28万头,育肥率达60%以上,家禽主要是鸡,其次是鸭、鹅、肉鸽等。全县养鸡普遍,鸡的品种较多。
盐津乌骨鸡系地方优良鸡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滋补作用,经科研测定,属国内营养价值最高鸡种。有“肉之冠、药之首”之赞誉,已载入《云南家畜家禽品种志》,其赖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我国著名的江西泰和乌骨鸡,1987年被列入云南省科委基础应用课题。全县乌骨鸡年出栏可达100万只。
人力资源
盐津现有总人口82656户365864人,其中男188366人,女177598人。农业人口72686户339102人,占总人口的92.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3‰,劳动力资源数173821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力65000人。有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678人,其中大专以上93人。
从专业需要看,盐津目前共需专科以上人才180余人,涉及建筑与设计、法学、英语教育、经济管理、工程管理、农学、林学、计算机及其应用、农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电算化会计、初等教育、旅游开发、资产评估等近20个专业。

Ⅷ 昭通为什么叫滇东北

一、昭通历史文化悠久 昭通这块古朴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1982年,昭通市北郊过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说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约六千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拥戴,当了蜀王,号“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经略云南,派常颔将李冰开凿的焚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渐,今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得风气之先,是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 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重开“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扩大中原与西南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在今昭通市设朱提县(郡),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运销,汉文化影响蔚然成风,昭通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治,或为郡治,或为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治所,前后达800余年。其间,汉晋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灿烂的青铜文化特别是白铜的发明、闻名全国的朱提银、儒学的兴起和传播,表明朱提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这从汉孟孝琚碑和晋霍承嗣壁画墓等的出土发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尤其是汉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之美誉,著名学者梁启超、罗振玉、袁嘉谷、黄膺、赵藩、方树梅、谢饮涧等学者对此碑纷纷进行过考证,该碑是迄今为止云南所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其碑图、碑石、碑文为研究云南古代文化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证。霍承嗣壁画中的“夷汉部曲”的写实画像,是现存晋代壁画的唯一,对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汉晋时期云南民族关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朱提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荆楚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表现的主要文化特征仍然属于成熟的汉文化体系。也就是说,朱提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包容了多种周边文化因素的复合型、地域性文化。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先后称雄于云南地区,昭通既与中原文化疏离,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唐豆沙关袁滋题纪摩崖,是作为封建统一国家的唐中央政权与南诏地方政权关系史中一项重要的实证文物,又是唐贞元间中原、巴蜀与云南交通史的真实记录。学术界认为袁滋题纪摩崖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阙,正载籍之误、留袁书之迹”六大历史价值。已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在今盐津县豆沙镇境内,刻石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计一百二十二字,释文为:“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严,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宋封乌蒙。元置乌蒙路。明代置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上溯唐、宋两代行羁縻之治时中断中央政权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称“乌蒙”(阿猛)前后千余年。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渐完备,因用兵、屯田、民族迁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值得关注,同样是昭通历史文化资源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历雍正、乾隆、嘉庆三代,实施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的方针政策,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又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兴修水利和高产农作物引进种植为代表的农业开发;朱提银铜的再度辉煌;因大规模铜运而推进的水陆交通建设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儒学的日渐复苏;非本土宗教文化的进入等等,昭通历史文化仿佛又走进了繁荣的朱提文化的又一个轮回。可惜,匆匆而来的晚清咸同年间的动乱,又一次断送了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好前程。 民国时期的昭通,成为云、贵、川三省边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时有“小昆明”之美誉。昭通涌现出了中共早期云南地方组织领导人刘平楷、李国柱,中国中央军委确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昭通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 二、昭通历史文化文化遗存多样 昭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全市有新石器遗址20余处,著名的有鲁甸野石山遗址、马厂遗址和巧家小东门新石器遗址,时代在四千年左右。据1983年中国科技大学科研处编的《科研情况简报》第六期及有关论文公布,对安阳殷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检测,说明距今三千年前殷朝铸造青铜器的铜矿来自今天云南的永善和巧家一带。战国至秦汉,许多墓葬出土的器物,有的具有滇文化因素,有的含巴蜀文化因素,有的近似邛都文化。有意义的是,昭通市盘营、水井湾、白沙地出土的陶器不少有“刻画符号”,或者是一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著名的《孟孝琚碑》出土就与“粱堆”相关;崖墓分布九个县(区),近千座,为云南之最。昭通市北坡,镇雄县城北,现存东汉以来彝族乌蒙部、芒部部分遗址。盐津豆沙关、威信棺木岩、永善桥湾,遗留着众多悬棺墓。石板墓分布于巧家、绥江、盐津、大关、镇雄、彝良、威信,早至新石器时代,晚至明代。 三、昭通历史文化发扬显著 昭通市继20世纪50年代初以汉砖、石室墓为主的考古发掘后,在70年代以来,先后发掘了大关县岔河崖墓群、昭阳区象鼻岭崖墓群,鲁甸县马厂新石器时代遗址,昭阳区洒渔营盘村战国西汉土坑墓群和小弯子崖墓群,水富县楼坝、箭刀湾崖墓群,以及张滩坝战国西汉土坑墓群,巧家县小东门新石器时代石棺墓群,鲁甸县野石新石器时代遗址,威信县瓦石、旧洞悬棺葬。这些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对研究云南、昭通的历史,甚至在中国考古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四、昭通历史文物众多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野石山遗址、孟孝琚碑、罗炳辉故居、扎西会议旧址、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铁炉红军标语、鲁甸拖姑清真寺、观斗山石雕群、霍承嗣壁画墓等。 五、昭通馆藏文物丰富 市文物管理所和11个县(区)的文管所、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的馆藏文物有1749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例如:“孟琴”三联子母铜印、“建初元年”双鱼铜洗、巫师陶俑等;国家二级文物10件,例如:骑鹿铜俑、带盖提梁铜壶、驮羽人宝瓶青铜朱雀、天王镇小鬼铜像等,国家三级文物278件,一般文物517件。昭通已是云南省文物藏品富集的地区。 六、昭通人文历史璀璨 从古至今,昭通人文历史群英荟萃。杜宇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说,孟碑被誉为“海内第一石”,“天下绝”的观斗山石雕,近现代史上名垂青史的刘平楷、罗炳辉、龙云,卢汉和国学大师姜亮夫、著名学者肖瑞麟、邓子琴、张希鲁、谢饮涧,时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使昭通山水殊胜,人文增辉。 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为昭通文化产业的开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也是昭通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也给现在的昭通人以丰厚的文化营养,昭通这块土地现在形成昭通作家群现象,不是偶然的,与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气息的滋润是分不开的。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