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是国家间货币采用固定兑换比率进行交换的制度。一国政府把本国货币的价值固定对应单一其他国家货币,或一揽子其他货币,或者另一种衡量价值,例如黄金。固定汇率制度可以分为1880-1914年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两个阶段。
优点
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一个想稳定其物价的高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选择加入固定汇率体系来恢复央行的信誉。
缺点
缺乏灵活性。由于每个国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背景不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各个国家来说未必是最佳的。
固定汇率有时会变得不稳定,汇率水平会突然变化。如果一个国家迫于市场压力放弃原先的目标汇率而实行新的汇率,则被称之为汇率的再安排。之所以实施汇率再安排,有时是为了解决长期性的经常项目赤字或盈余。汇率再安排可以是本币的升值,也可以是本币的贬值,但如果对汇率的再安排过于频繁,那么汇率制度将丧失了可信性,而且浮动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仍然存在。
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与 “固定汇率制度”相对而言,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根据供求关系自由波动的汇率。当供过于求时,汇率就下浮; 求过于供时,汇率就上浮。
特点
一,汇率浮动形式多样化,包括自由浮动、管理浮动、盯住浮动、单一浮动、联合浮动等。
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并不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会对汇率进行或明或暗的干预。
三,由于汇率的变化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因此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波动要频繁,而且波幅大。
四,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汇价成为汇率制度的组成部分
(1)汇率制度的利扩展阅读:
金本位制度下,参考物为黄金,各国货币规定含金量,铸币平价是汇率决定的基础,汇率围绕铸币平价汇率上下波动,并受黄金输送点的制约。
二战至1973年间,纸币本位制度下,参考物为黄金、美元,此间的固定汇率制度是通过国际间的协议人为建立起来的。各国货币当局通过虚设的金平价(固定比价)来制定中心汇率,而现实汇率则是通过外汇干预 或国内经济政策等措施被维持在狭小范围内波动。
1973至今,参考物多为各种主要货币,如美元、欧洲货币单位、特别提款权等。注意的是,1973年后,浮动汇率制诞生,一国采用固定汇率制,仅意味着该国货币与参考物(如美元)之间保持固定比价,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否固定取决于美元与该货币之间是否固定。这有别于1973年之前的固定汇率制。
2. 分析浮动汇率制度的利与弊
固定与浮动汇率祗是两种不同的汇率制度,无所谓对或错,祗是在两种制度下个人、企业及宏观经济的行为及调整方式不一样。在某个阶段、相对某个经济结构,固定汇率可能比浮动汇率更适合。但在另一个阶段,另一种经济结构下,浮动汇率可能更合适。因此,在比较固定与浮动汇率制度的利弊时,需要对两种汇率制度的本质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及结构有透彻理解。
固定汇率制度的最大好处是政府帮助个人及企业消除了汇率风险,降低了国际贸易及投资的交易成本。二次大战后,由凯恩斯等经济学家设计的国际货币体系,包括监督执行这一体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是一个固定汇率制度。由蒙代尔倡导的欧元体系在欧盟各国之间也是一个固定汇率制度。港币与美元的挂钩及人民币与美元在1994-2005年期间的挂钩,也属于固定汇率制度。显然,固定汇率制度对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功不可没,中国的外贸及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主要发生在1994年实行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之后。
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固定汇率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帮助建立一个更符合市场规律的相对价格体系。在计划经济里,工资及吃、住、行、教育、医疗等的相对价格幷不真实地反映商品及服务的成本与效益,改革初期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是花在吃上面,而住与医疗几乎不花钱。这样的相对价格体系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各种商品及服务的相对价格体系很不一样,显然需要调整。固定汇率使得中国各行各业相对价格的调整更容易、更顺利。
固定汇率的另一个好处是对本国的货币政策加以限制,使得本币的利率及通胀与国际主要货币的利率与通胀不会无缘无故地相差太多。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开放型、以国际贸易及资本市场为主的经济体,固定汇率有利于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及容易预测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及执行能力还不成熟时,固定汇率也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及宏观经济环境。1994年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之后,中国的通胀预期很快就得到控制。
但是,固定汇率对货币政策的限制也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当中国由于制造业等行业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而导致住房、医疗、教育及服务业成本及价格上涨过快时,央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就无法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减缓通胀压力。因此,在中国没有出现严重的由于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而产生的非贸易商品价格高涨之前,固定汇率制度对中国是基本适用的。但是,一旦持续的生产率增长导致较明显的通胀,特别是非贸易商品(如住房)价格的上涨,浮动汇率下的人民币升值就有必要。
固定汇率能够成功实行的前提是政府有能力守住固定的汇率,这对日本、中国及香港特区这些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及贸易顺差的经济体不是一个问题,但对拉美及亚洲一些常年拥有贸易逆差的国家就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条件。阿根廷、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家在金融危机时无法守住官方汇率,就是因为它们持续的贸易逆差导致外汇储备流失,不得已只能让汇率浮动。
浮动汇率的主要好处是为央行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通胀,但成本是个人、企业、银行必须承担汇率风险,包括市场投机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斯坦福大学麦金农教授对日本及中国实行浮动汇率的风险研究得最透彻。他提出了一个道德矛盾及冲突的理论。日本及中国都持续多年拥有大量贸易顺差,也就是不断积累美元净资产,这本来是一种勤俭储蓄的美德。可是,当日元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形成幷实现时,本国居民将普遍不愿意持有不断贬值的美元而更愿意持有不断升值的本币,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及冲突:本国居民通过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净美元资产但却不愿持有美元资产!结果是官方外汇储备大升,幷导致本币发行量大增,本币利率下降,甚至开创零利率时代,也称“货币流动性陷阱”。
麦金农的道德矛盾及冲突理论的一个基本经济学原理是:在市场环境下,投资不同货币资产的回报在调整风险之后应该相同。比如,给定同样的风险,投资人民币资产的回报主要体现在人民币名义利率,而投资美元资产的回报则体现在美元名义利率。但在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时,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回报还包括人民币的升值率,人民币名义利率+人民币升值率=美元名义利率。
如果美元名义利率是6%,而人民币每年升值率达6%,在中国开放资本流动的条件下,人民币名义利率就可能被压至零。这就是为什么麦金农教授不希望人民币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原因。
在没有通胀时,麦金农的分析完全正确。可是一旦有了通胀,人民币名义汇率(人民币实质利率+中国通胀率)就可以比零高很多。而一旦有了通胀,由于通胀与升值的替代关系,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升值率也必将相应减小,人民币名义利率跌至零的风险,即落入“货币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也会减小。可见,维持一个适当的由生产率快速增长导致的通胀率,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导致零利率的风险,也可以减低升值的压力。
3. 什么是浮动汇率制度对经济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鉴于各国对浮动汇率的管理方式和宽松程度不一样,该制度又有诸多分类。按政府是否干预,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按浮动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按被盯住的货币不同,可分为盯住单一货币浮动以及盯住合成货币。
对经济的有利影响
⒈防止外汇储备太量流失。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没有义务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当本币汇率下跌时,不必动用外汇储备去购进被抛售的本币,这样可以避免这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
⒉节省国际储备。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着外汇供求的涨落而自动达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支配,减少干预行动,国家需要的外汇储备的需求量自然可以减少。这就有助于节省国际储备,使更多的外汇能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
3.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根据市场供求,汇率不断调整,可以使一国的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均衡,从而免除长期不平衡的严重后果。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本国通货就会开始贬值,这种情况对出口有回将同时分布在盈余国和赤字国身上。
4.有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
浮动汇率制度使各国可以独立地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的上下限,必须尽力保持其外部的平衡。如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往往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减少进口和国内开支,使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这样国内经济有时还要服从于国外的平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在一国发生暂时性或周期性失衡时,一定时期内的汇率波动不会立即影响国内的货币流通,一国政府不必急于使用破坏国内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
5.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限度。
贸易上有密切联系的国家间容易通过固定汇率传播经济周期或通货膨胀。1971年至1972年发生的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就是同固定汇率制密切相关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若一国国内物价普遍上升,通货膨胀严重,则会造成该国货币对外货币汇率下浮,该国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涨便会被汇率下浮抵消,出口商品折成外币的价格因而变化不大,从而贸易伙伴国就少受国外物价上涨压力。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各国不得不经受相同的通货膨胀。
⒍已缓解国际游资的冲击。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要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会使汇率与货币币值严重背离,各种国际游资竟相追逐可以用来保值或用来谋求汇率变动利润的硬货币,这会导致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单方面转移。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因国际收支、币值的变动等频繁调整,不会使币值与汇率严重背离,某些硬通货受到巨大冲击的可能性减少。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外流会使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这种贬值又会使该国的生产者更容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
4. 固定汇率制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利弊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具有相对稳定性,汇率的波动范围或自发地维持、 或人为地维持,这使进出口品的价格确定、国际贸易成本计算和控制、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都能比较稳定地进行,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此外,汇率比较稳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投机活动。因此固定汇率制度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⑴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⑵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要维持汇率不变,必须处理好内外平衡问题: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便能够使汇率维持不变和控制总需求以便接近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的状态。实行真正的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各国付出很大的调整代价。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不能及时地通过汇率变动使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平衡,而往往引起该国大量黄金外汇外流,国际储备大大下降。此外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会在国际间传导通货膨胀。因为价格一律是商品交换的普遍规律,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该国货币对内贬值而由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不能及时调整汇率,必然因国内物价上涨引起其他国家向该国大量出口,导致出口国出现贸易顺差,这样出口国货币供给量因外汇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国一方面商品供应减少,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极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与固定汇率制度密切相关。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法定平价及汇率波动的上下限都是确定的,因此汇率并不能总是正确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通过干预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必然使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脱节,影响到币值对内和对外的同时均衡。
⑴汇率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⑵为维护固定汇率制将破坏内部经济平衡。比如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本币汇率将下跌,成为软币,为不使本币贬值,就需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但这种会使国内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失业增加。
⑶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和混乱。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就是一例。
5.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利
一、联系汇率制度简介
(一)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
香港的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是融为一体的,在发展为贸易和金融中心期间,实行过不同类型的货币和汇率制度。
1.银本位时期。英国在1841年开始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当时中国采用复本位货币制度分两个层面实施:红铜、青铜或铸铁钱币-制钱用于小额交易;银锭用于大额商业交易、交税及储存财富。此外,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银元也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交易媒介。香港是贸易中心,银元被普遍采用,早期的港英殖民地政府曾经试图推广英镑作为香港的官方货币,但由于英镑并不普及而且供应短缺,无法以英镑收税,,港英政府遂于1863年宣布当时的国际货币-银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并于1866年开始发行香港本身的银元,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
2.与英镑挂钩时期。1935年11月,由于美国及其它地方银价飙升,后来由于全球白银危机,港英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度,并于1935年11月9日宣布港元为香港本地货币,与英镑的固定汇率为1港元兑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与英镑挂钩。根据1935年颁布的《货币条例》,银行须向外汇基金交出用于支持该银行发行纸币的所有白银,以换取负债证明书,外汇基金则把受到的白银投资于英镑资产,这些负债证明书成为发钞银行发行纸币的法定支持。实际上,这种安排就是货币发行局制度。发钞银行日后若增发纸币,必须以英镑购买负债证明书。
3.浮动汇率时期。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其后,港元一度与美元挂钩,由1972年6月开始,发钞银行可以港元购买负债证明书。1974年11月,由于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虽然浮动汇率制度实施后的最初两年运做很顺利,但自1977年开始,由于货币及信贷过度增长,导致贸易逆差扩大,通货膨胀高企,港元汇率持续下降,加上投机炒卖的活动 出现了少有的抢购商品风潮,令港元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港英政府遂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稳定港元的新汇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二)联系汇率的运作
1.货币发行局制度。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透过严谨和稳健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得以实施。
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发行局,纸币大部分由3家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发行。法例规定发钞银行发钞时,需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并记入外汇基金的帐目,以购买负债证明书,作为所发钞纸币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纸币时,金管局会赎回负债证明书,银行则自外汇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经金管局发行的纸币和硬币,则由代理银行负责储存及向公众分发,金管局与代理银行之间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以美元结算。
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资金流入或流出会令利率而非汇率出现调整。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出售与本地货币挂钩的外币(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换取本地货币(即资金流入),基础货币便会增加,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购入外币(即资金流出),基础货币旧会收缩。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会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会自动抵消原来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影响,而汇率一直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完全自动的机制。为了减少利率过度波动,金管局会通过贴现窗提供流动资金。
2.金管局。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构内负责货币及银行体系稳定的机构,于1993年4月1日合并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业监理处而成立,由于香港没有中央银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银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领导为金融管理专员(总裁),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委任,金融管理员依据《外汇基金条理》、《银行业条例》、《存款保障计划条例》、《结算及交收系统条例》及其它有关条例及法规行使职能和权力。在金融管理专员所获转授或赋予的法定权力下,金管局的日常运作高度自主。
3.外汇基金。香港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是融为一体的,货币制度的核心是稳定港元的汇率,而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外汇基金,外汇基金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管理和支配的,用以控制港币发行,调节和稳定港元汇率的政府基金。
最初是港英政府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制时根据《货币条例》设立的。根据该条例,发钞银行需将库存的白银、银元及有价证券上缴外汇基金,换取外汇基金开出的负债证明书,才能发行港元纸币,这种货币制度是以100%英镑为准备金的英镑汇兑本位制。1974年港元与英镑脱钩自由浮动后,发钞银行该为记帐方式换取负债证明书而发行港币,港币发行时往往没有充足的外汇准备。1983年联系汇率制度建立之后,外汇基金为了维持港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承诺无限量地买卖港元现钞,成为了港元的实质性发行机构,发钞银行实际上只是扮演外汇基金代理人的角色。
根据《外汇基金条例》,财政司司长授权金管局管理外汇基金,财政司司长掌握外汇基金的控制权,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就外汇基金的投资政策和策略向财政司司长提供意见。外汇基金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合来管理,分别为支持组合及投资组合。支持组合为货币提供支持,投资组合则保障资产的价值及长期购买力。外汇基金雇佣全球外聘基金经理负责管理外汇基金约三分之一的总资产及所有股票组合。
4.外汇基金的运作机制包括“六项来源”、“四种用途”:“六项来源”是港元发行准备金、硬币发行准备金、拨入的财政储备、银行体系结算余额、外汇基金票据发行额、投资利润滚存。“四种用途”是调节港元汇价,充当最后贷款人,挽救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
二、联系汇率制度的巩固
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和考验,联系汇率制度日趋完善。为巩固联系汇率制度使其可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抵御外界冲击,金管局在1987年开始陆续推行了多项货币改革措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是:1998年9月推出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的七项技术性措施,以及2005年5月推出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三项优化措施。
1998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香港金融市场承受了巨大的投机压力,银行同业拆借利息飙升,市场上广泛流传人民币将贬值及联系汇率不保的消息。金管局于1998年9月及时推出了七项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技术性措施:其中两项主要的措施是:提供总结余的弱方兑换保证,即金管局保证在港元转弱至指定水平时,可以按固定汇率把港元兑换为美元;另一项是调整贴现窗机制,贴现窗指银行向金管局买出证券,以借出金管局隔夜港元的机制,过程中双方协定将由银行按照协定价格及日期回购该证券。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利率过度波动及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
2003年底到2005年期间,由于美元疲弱,同时市场估计人民币升值及香港经济强劲复苏,大量资金流入香港。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港元利息均低于同期美元利息,仍无明显的资金流出。为了加强利率调节功能,金管局于2005年推出三项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运作的措施,包括:推出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强方兑换保证,即金管局保证在港元转强至指定水平时,可以按固定的汇率把美元兑换为港元;将弱方兑换保证的汇率定为7.85港元;金管局可在兑换范围内(即7.75~7.85之间)进行符合货币发行局原则的市场操作。
三、联系汇率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香港属于小规模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体,商品及服务贸易总额约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三倍,其中外资和外贸在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践表明,联系汇率制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初“政治应急”的作用,而发展成为使香港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外部的金融震荡和政治冲击的经济手段。对香港而言,由于其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对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本地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情况下,维持联系汇率制度非常重要,香港能受惠于美国大致稳定的货币环境及其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和合同的缔结以及国际资本的积聚。在这种情况下,用港元钉住美元,稳定汇率,减少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及经济合同的缔结及国际资本的汇集,从而给香港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些也可以说是导致联系汇率制度得以产生并持续下来的内在根源。
但联系汇率制度也有对香港的不利影响。首先,在联系汇率制度下,货币管理当局不能推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运用汇率变化作为经济调节机制,与实施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情况比较,香港面临竞争对手的货币大幅贬值或出口市场经济衰退等情况时,香港的产品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局面;还有就是香港要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但由于香港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却可能不一致,香港的利率水平可能会不大适应本地的宏观经济形式,港元利率短暂偏离美元利率,产生利率差,而利率差波动有时可能会影响货币稳定,甚至被投机者操控以图利;港元在货币上继续与美元挂钩,同时香港经济和金融市场却受内地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香港现行货币政策愈加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协调性,像热钱涌入,息口差距扩大正是这种不协调性的集中表现。
联系汇率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在80年代中英谈判前后和90年代香港回归过程中,联系汇率制度就起了积极的稳定作用。
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分析如下:
首先,港币的发行是以100%的美元现钞为储备金的,而现钞只是最狭义的货币(M0)。现钞之外,加上各种存款,共同构成广义货币(M3)。目前,香港流通中的现钞为820多亿港币,香港的广义货币(M3)为28000亿港币左右(1997年三季度数字),其中有16000多亿港币存款(约占广义货币的60%)和相当于11000多亿港币的外币存款(主要是美元存款,占广义货币的40%)。 所以,香港虽然有超过7000亿港币的外汇储备,但是,如果有某种强大的外来冲击使公众信心动摇,从而有相当比例的港币存款要挤兑美元的话,香港就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第二,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货币当局丧失了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在货币政策方面, 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以来的香港货币当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丧失了运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能力。譬如,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有过热现象,货币当局应适当调高利率,使经济降温,健康发展。但是,因为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套利行为迫使香港货币当局无法调高利率。港币的利率只能大体等于美元利率。所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联系汇率制度的薄弱环节就会变得明显起来,也就容易成为投机者进攻的对象。
第三,且不谈港币利率高对香港经济的抽紧作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对港币的影响也有两重性。一般说来,港币利率高有利于稳定港币。但是仔细想一想,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港币为什么能比美元利率高?回答是,港币的风险高,公众认为联系汇率有可能失守,港币与美元的利差是对港币的风险补偿。如果注重于对港币汇率的分析,不妨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利差:假设港币与美元利率相同,而港币汇率偏高(港币贬值),即,在浮动汇率的条件下理解联系汇率(固定汇率)下港币利率偏高的问题——对真实浮动汇率的压力被转移到利率上去了。这样算来,港币与美元的利差越大,说明港币的汇率风险越高,联系汇率制下的港币所面临的累积的贬值压力越大。所以提高港币利率一方面对港币有稳定作用(揽存港币),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关于港币风险累积程度的预警指标(Indicator)。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利差过大,港币利率偏高不但不能稳定港币,反而会动摇公众对港币的信心。
四、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未来
联系汇率制度制度自1983年实施以来,港元汇率经历了1987年全球股灾、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风波仍能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香港经济具有的几个特点:
1.香港的经济结构灵活性,能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香港金融体系健全、资金充裕、交投活跃、效率高,而且金融基础设施先进,金融监管标准高,能有效应付因实施联系汇率制度而可能出现的利率波动情况。
3.香港奉行审慎的理财政策,税制简单且税率低,公共开支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0%,特区政府的外债极少,积累了庞大的财政赢余,并以平衡预算为中期目标,汇率制度不会因为要支持政府赤字而受到不利影响。
4.香港官方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为联系汇率提供充分支持,这些储备由外汇基金管理,2005年9月底达到1,228亿美元,达到本地货币基础的3倍以上。
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适应任何经济体系,一个经济体不管推行何种汇率制度,都必须适应与其整体的宏观经济政策。每当香港的出现财政和经济问题时,人们对联系汇率的讨论就越热烈,并建议推行其它汇率制度,包括与另一种货币如欧元或人民币挂钩、与一篮子货币挂钩、港元自由浮动、港元美元化等。在目前香港经济刚刚开始复苏,宏观经济形式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不论采用任何一种新的汇率制度,势必会引起香港货币和经济结构的剧烈震荡,严重打击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触发大量资金流出,影响香港经济的长期发展。所以,联系汇率制度制度是香港货币制度的最佳选择,联系汇率制度必将持续运作下去。
6. 谁能告诉我固定汇率制度的利和弊(可以任挑几点回答哦)
固定与浮动汇率只是两种不同的汇率制度,无所谓对错或优劣之分。在某个阶段、相对某个经济结构,固定汇率可能比浮动汇率更适合。但在另一个阶段、另一种经济结构下,浮动汇率可能更合适
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争论持续了多年,总体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及分析。因研究国际金融而获诺贝尔奖的蒙代尔教授与斯坦福大学专门研究日本及中国汇率制度的麦金农教授认为:现阶段最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与美元挂钩。而几乎所有其他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学家,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资银行界,及国际学术圈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人民币应该浮动。
其实,固定与浮动汇率只是两种不同的汇率制度,无所谓对或错,只是在两种制度下个人、企业及宏观经济的行为及调整方式不一样。在某个阶段、相对某个经济结构,固定汇率可能比浮动汇率更适合。但在另一个阶段,另一种经济结构下,浮动汇率可能更合适。因此,在比较固定与浮动汇率制度的利弊时,需要对两种汇率制度的本质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及结构有透彻的理解。
固定汇率制度的最大好处是政府帮助个人及企业消除了汇率风险,降低了国际贸易及投资的交易成本。二次大战后,由凯恩斯等经济学家设计的国际货币体系,包括监督执行这一体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是一个固定汇率制度。由蒙代尔倡导的欧元体系在欧盟各国之间也是一个固定汇率制度。港币与美元的挂钩及人民币与美元在1994-2005年期间的挂钩,也属于固定汇率制度。显然,固定汇率制度对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功不可没,中国的外贸及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主要发生在1994年实行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之后。
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固定汇率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帮助建立一个更符合市场规律的相对价格体系。在计划经济里,工资及吃、住、行、教育、医疗等的相对价格并不真实地反映商品及服务的成本与效益,改革初期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是花在吃上面,而住与医疗几乎不花钱。这样的相对价格体系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各种商品及服务的相对价格体系很不一样,显然需要调整。固定汇率使得中国各行各业相对价格的调整更容易、也更顺利。
固定汇率的另一个好处是对本国的货币政策加以限制,使得本币的利率及通胀与国际主要货币的利率与通胀不会无缘无故地相差太多。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开放型、以国际贸易及资本市场为主的经济体,固定汇率有利于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及容易预测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及执行能力还不成熟时,固定汇率也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及宏观经济环境。1994年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之后,中国的通胀预期很快就得到控制,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甚至出现轻微的通缩。
但是,固定汇率对货币政策的限制也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当中国由于制造业等行业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而导致住房、医疗、教育及服务业成本及价格上涨过快时,央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就无法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减缓通胀压力。因此,在中国没有出现严重的由于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而产生的非贸易商品价格高涨之前,固定汇率制度对中国是基本适用的。但是,一旦持续的生产率增长导致较明显的通胀,特别是非贸易商品(如住房)价格的上涨,浮动汇率下的人民币升值就有必要,也比较容易被社会接受。特别是在通胀环境下,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通缩的风险。
固定汇率能够成功实行的前提是政府有能力守住固定的汇率,这对日本、中国及香港特区这些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及贸易顺差的经济体不是一个问题,但对拉丁美洲及亚洲一些常年拥有贸易逆差的国家就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条件。阿根廷、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家在金融危机时无法守住官方汇率,就是因为它们持续的贸易逆差导致外汇储备流失,不得已只能让汇率浮动。
浮动汇率的主要好处是为央行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通胀,但成本是个人、企业、银行必须承担汇率风险,包括市场投机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斯坦福大学麦金农教授对日本及中国实行浮动汇率的风险研究得最透彻。他提出了一个道德矛盾及冲突(conflictedvirtue)的理论。日本及中国都持续多年拥有大量贸易顺差,也就是不断积累美元净资产,这本来是一种勤俭储蓄的美德。可是,当日元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形成并实现时,本国居民将普遍不愿意持有不断贬值的美元而更愿意持有不断升值的本币,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及冲突:本国居民通过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净美元资产但却不愿持有美元资产!结果是官方外汇储备大升,并导致本币发行量大增,本币利率下降,甚至开创零利率时代,也称为“货币流动性陷阱”。
麦金农的道德矛盾及冲突理论的一个基本经济学原理是:在市场环境下,投资不同货币资产的回报在调整风险之后应该相同。比如,给定同样的风险,投资人民币资产的回报主要体现在人民币名义利率(=人民币实质利率+中国通胀率),而投资美元资产的回报则体现在美元名义利率(=美元实质利率+美国通胀率)。但在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时,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回报还包括人民币的升值率,因此:人民币名义利率+人民币升值率=美元名义利率。
如果美元名义利率是6%,而人民币每年升值率达6%,在中国开放资本流动的条件下,人民币名义利率就可能被压至零。这就是为什么麦金农教授不希望人民币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原因。
在没有通胀时(如日本在1990年代),麦金农的分析完全正确。可是,一旦有了通胀,人民币名义汇率(人民币实质利率+中国通胀率)就可以比零高很多。而一旦有了通胀,由于通胀与升值的替代关系,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升值率也必将相应减小,人民币名义利率跌至零的风险,即落入“货币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也会减小。可见,维持一个适当的由生产率快速增长导致的通胀率,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导致零利率的风险,也可以减低升值的压力。
因此,我认为中国今后的通胀率应该至少高于美国目前的通胀率(大致2%-3%)但低于日本1950-1970年间的平均通胀率(大致5%-6%),低通胀对工薪阶层及退休职工的影响则可以通过工资/退休金与通胀指数挂钩等方式来解决。
7. 请问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利弊是什么谢谢
A楠思思 你搞错了 不是抄人民币盯住美袭元 而是美元盯住了人民币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挂钩 就是引进了债务与通货膨胀 因为美元说到底是一种债务型的信用货币 每一张美元都没有黄金或白银做为违约保障 国家赚取的每一张美元都是欠条 万一美国欠债不还(已经开始不打算还债了) 国家外汇储备中的60%就要成为废纸 中国的巨额财富都进了美国人的钱包了 所以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挂钩千害无一利 。
8. 与固定汇率制度各自的利弊是什么汇率
作品鉴赏编辑艺术特色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5]
9.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有什么利弊
联系汇率制度、一定程度上能稳定港元汇率。是界于挂钩美元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之间,对现行的香港起着积极作用,就好像以上人士所说,联系汇率一定程度上会让香港失去一些金融主权,但是现行的经济环境下及中央政府的影响下,实行自由浮动利率是不太可取的。
10. 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各自的利弊是什么汇率市场是否意味着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制 具有微观性,能细微的自动的调节汇率,缺点是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固定汇率制 具有宏观性,可以使货币相对稳定,但不能对经济等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映,一般情况下会阻碍经济发展
汇率市场 是浮动汇率制,但国家等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干预,是比较可行的汇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