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币折算中折算方式选择平均汇率如何折算
外汇折算,折算方式为平均汇率时,取值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平均数。
中间汇率亦称“外汇买卖中间价”。它是不含银行买卖外汇收益的汇率。银行在买卖外汇时,要以较低的价格买进,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从中获取营业收入。
中间汇率常用来衡量和预测某种货币汇率变动的幅度和趋势。
计算公式为: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 2
月度平均汇率=(月度初汇率+月末汇率)/2
季度平均汇率=(季度初汇率+季度内三个月月末汇率之和)/4
半年度平均汇率=(期初汇率+半年度六个月月末汇率之和)/7
年度平均汇率=(年初汇率+年度十二个月月末汇率之和)/13
Ⅱ 汇率超调理论的汇率超调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县一级的基层单位构成了我国的经济基础。因此,我国商品市场仍然是一个分割程度相当高的市场,分割走向统一需要较长的历程。在分割的市场中,信息的流动不是充分的,且是有成本的,一价定律不成立。这样商品价格的调整速度就具有更大的滞后性和迟缓性。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其生成和发育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引进先进技术设施的基础上更易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目前,中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竞价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虽然整个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还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但信息的流动相对充分,且成本较小,一价定律基本满足,价格的调整也就相当迅速。所以,在统一市场中资产价格的调整速度要大于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可能产生汇率超调。
当前我国与美国还存在一定的利差,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供给持续增加,市场预期人民币将保持小幅升值 。国内金融市场为套利资本流入所提供的风险报酬是本、外币利差扣除汇率预期变动的那部分,导致了“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随着热钱的内流,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进一步增加,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利率尚未市场化,而人民币升值会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中央银行采取措施进行抑制,致使人民币汇率对外汇供需的变化缺乏弹性。因此,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在瞬间实现充分的升值以令市场形成对人民币汇率将要贬值的预期,来抵消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所形成的风险报酬。
汇率超调模型说明,均衡汇率的形成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和升值幅度的讨论同样可以认为升值幅度可以由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决定。从长期看,均衡汇率的决定取决于相对经济实力。而我国GDP 虽然稳步增长,但国情决定我国的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由人民币随预期浮动升值为时尚早。可见,多恩布什的标准汇率超调理论并不能解释人民币汇率目前的情况。但其揭示的汇率超调并不是源于市场中的群体效应,而是由于国内商品市场的价格粘性在当今社会的存在。因此在我们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时,多恩布什关于汇率超调和商品市场价格粘性,资本市场价格弹性的思想仍然在起作用,并且对我国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短期应对策略: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既非完全意义上的固定汇率制,也非真正意义上的浮动汇率制,而是政府根据市场变动状况相机抉择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机制虽考虑了市场因素,但最终决定汇率的过程非常复杂。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更为市场化的形成机制。
1、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2、逐步过渡到自由结售汇制
3、慎重处理好各种关系
4、稳定市场环境
5、健全金融体系
长期规划:一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二是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
Ⅲ 转什么是汇率三难选择
拿人民币购买外汇,用银行的实时现汇卖出价.
Ⅳ 汇率制度中选择关键货币的原则有哪些
各国在制定汇率时必须选择某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对比对象,这种货币称之为关内键货币。
选择容关键货币应注意的三条原则:
1、必须是该国或地区国际收支中,尤其是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多的货币;
2、必须是在该国或地区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货币;
3、必须是可自由兑换的,它在国际上可以普遍接受的货币。
Ⅳ 外币交易折算汇率的选择有哪些
一般就是及时汇率
Ⅵ 什么是汇率三难选择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624/jj/jr/200406240038_268701.jpg ■一个国家的汇率随着该国经济的崛起而调整,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日德的经验表明,浮动汇率、放开资本管制,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大国经济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会遇到汇率升值的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能否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该国的宏观稳定和持续增长,对于该国顺利实现经济崛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日本引发通膨和泡沫经济
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进口和出口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970年代以前的贸易平衡时期和1970年代以后的贸易顺差时期。
战后经济重建时期,日本国内投资需求旺盛,带动了投资品进口的大量增加。为满足投资品进口需求的增长,日本政府一方面采取外汇管制措施,一方面鼓励出口换汇。这个时期日本对外贸易基本保持平衡,成功地保持了开放、平衡的经济增长路径。
1970年代以后,日本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日本对外贸易由贸易平衡转向持续贸易顺差,这既来自于进口部门替代能力的增加,也来自于出口部门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造成了日元升值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相对于日本与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巨额的贸易逆差与资本外流让美国难以继续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美国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协商美元贬值,但是遭到拒绝。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日本的主流看法是,日本经济还很脆弱,日元升值会损害国内的经济发展。对于美欧对日元低估的批评,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过国内政策措施缓解这些外部压力。
日本政府曾于“尼克松冲击”之前宣布了“八点计划”,以降低国际收支顺差,缓解日元升值压力。这些计划包括:增加进口自由化;对不发达国家采取优惠关税;消减关税;推进对内对外的资本投资;降低非关税壁垒;加强对外经济援助;评价出口税的刺激作用以及引进“秩序化的市场”等。
除此之外,日本大藏省与日本银行还极力劝说国内私人银行更多持有美元资产,这样有助于国内货币当局减少持有美元资产,进而减少货币供给高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危险。
遗憾的是,“八点计划”并没有消除日元升值的预期,私人银行也根本靠不住,关键时候他们还是根据市场信号办事。尼克松讲话之后,在美元贬值的普遍预期下,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大量抛售手中的美元资产。
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彻底中断了美元和黄金的兑换承诺,同时单边向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这意味着其他货币对美元升值了10%。市场随即出现了美元贬值的强烈预期和对美元的大量抛售。
最初,日本银行不愿放弃360日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但要维持这一汇率,日本政府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吸纳外汇市场上所有的超额美元供给,无论这些美元是来自贸易顺差、美元资本的流入还是国内金融机构抛售的美元资产。事实上,尽管日本当时对资本账户还保持严格管制,但在尼克松讲话后短短两周内,日本的外汇储备就因为吸纳美元而增长了50%,由此导致基础货币供给新增1.5万亿日元(当时基础货币供给总规模为24万亿日元)。日本面临着货币供给失控和通货膨胀的严重威胁。
大量日元突然流入市场必然会带来货币追逐商品的局面,通货膨胀在劫难逃。经过1-2年时滞阶段,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0年代中期,日本通货膨胀最高达到了接近25%的水平。
1980年代,日元再度面临升值压力。这次日本政府用利率政策为日元升值减压,不料这种做法起到了为日本1980年代末期的经济泡沫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本储蓄率非常高,高储蓄率同时也支撑着非常高的投资率。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元骤然升值了三分之一,这让日本的贸易品部门突然难以像过去那样通过出口为巨大的资本创造利润,资本流向何处呢?
日本国内金融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为这些过剩资本找到合理的出路,于是,大量资本涌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经济一触即发。
紧要关头,日本银行大幅下调利率,希望能藉此缓解日元升值压力,减少汇率升值带给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遗憾的是,扩张货币政策不仅没有阻挡日元升值趋势,反而刺激着洪水般的资本涌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经济更加严重。
德国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
1960年代到1990年代,德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成了战后世界经济最突出的亮点,也都经历了持续的贸易顺差。1960到1990年的30年间,德国的对外贸易几乎无一例外地保持顺差,而且顺差规模在1965年以后逐步扩大。与日本不同的是,德国的对外贸易更多地在欧洲国家占据较大比重,对美顺差远不如日本那样集中。
在持续的贸易顺差的推动下,马克持续升值。从1960-19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17∶1升值到1.49∶1,期间内累计升值1.79倍。同期马克经过贸易加权的名义汇率升值1.43倍。无论是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还是贸易加权的名义汇率,同期马克升值的幅度都超过了日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前,马克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德国经济相对美国经济走强。固定的汇率无法反映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变化,为了保持和美元固定的汇率,德国货币当局不得不在市场上购入超额供给的美元。货币当局美元资产的不断增加威胁到了国内的物价稳定。尼克松冲击以后,对国内通货膨胀深恶痛绝的德国货币当局放弃了当时4马克兑换1美元的固定比价,马克开始连续升值。
尽管马克升值,但是德国的贸易顺差并没有因此减少。当时的贸易顺差几乎与马克升值并驾齐驱,持续的贸易顺差不断推动马克的进一步升值。1980-1985期间的马克贬值主要是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危机过后,马克再次回到以往的强势路径上去。
德国货币当局政策旗帜鲜明,重心是国内,尤其是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马克汇率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在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难选择之间,德国货币当局同样选择了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让马克汇率自由浮动。
比日本幸运的是,借助欧洲区域内的货币联动机制,欧洲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马克升值的压力,德国马克汇率较少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
欧洲共同体国家于1972年达成协议,区域内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波动幅度保持在2.25%以内。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以后,这一区域内的汇率联动机制也被延续下来。欧洲货币联动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把对马克升值的投机资本转移到了那些货币联动机制中相对较弱的货币身上。无论是来自美国的压力,还是来自德国自身某项关键经济指标的变化,当市场普遍预期马克相对美元要升值的时候,投机资本并不直接冲击马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对马克较弱的里拉、英镑或者是其他欧洲国家货币身上。
在投机资本的冲击下,欧洲汇率联动机制经历了芬兰马克、英镑等货币与马克的脱钩。但是,欧洲货币联动机制最终保持下来。无论如何,汇率联动机制更有利于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而且,钉住马克也有利于保持国内更加稳定的物价水平。另外,谁又能保证,如果没有欧洲汇率联动机制,这些国家的货币不会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呢?毕竟,汇率联动之间让联动机制内每个国家的货币相对美元都强大了很多。
不能让货币政策成为附庸
通过以上对日本、德国1960-1990年汇率波动历史的回顾与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国经历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遇到货币升值的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汇率必然要随着这种趋势进行调整。汇率升值一方面反映了平衡外部收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重新调整国内经济资源配置结构(由贸易品部门转向非贸易品部门)的需要。
汇率调整的最佳方式是缓慢地渐进调整。经济基本面的调整往往是缓慢渐进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汇率的调整最好也是缓慢渐进的,这样的调整过程最符合经济基本面变化的要求,最有效率。另外,渐进的调整过程有利于国内经济资源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面临非常突然的大幅汇率调整,国内投资会一下子找不到出路,这部分资本如果大量涌向资本市场,很可能引发泡沫经济。
浮动汇率、放开资本管制,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大国经济的必然选择。在资本自由流动、独立货币政策和固定汇率的三难选择之间,德国和日本先后都选择资本自由流动、独立货币政策,放弃了固定汇率。
一个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新生力量崛起,必然要求该国的汇率作出相应调整。放开资本管制有助于让市场更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在市场找到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是渐进调整汇率的必要保障。一般情况下,不必过分夸大资本项目开放后投机资本对于货币的冲击。德国比日本更早地开放了资本项目下的管制,其货币也经历了不断的投机性冲击,但并不足以威胁国内的物价和产出稳定。
对我国而言,在政策目标的取舍方面,要强调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绝不能让货币政策成为汇率政策的附庸。
日本试图利用货币政策保汇率,最终汇率没保住,反而触发了国内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德国的经验表明,只要货币当局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汇率浮动和资本项目开放并不足以破坏国内经济。
在一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要防止某些大国经常性地指手画脚,就必须给予外界坚决维护国内货币政策自主性的明确信号,同时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如果在非常严重的时期也可以诉求于突然的资本管制)缓解国际压力。
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区域内强国减少投机资本冲击,减少汇率升值对贸易品部门的负面影响。利用欧洲货币区的汇率联动机制,德国把投机资本引向了区域内那些弱国货币的身上,同时又借助于区域内的汇率联动减少了该国货币在区域内的升值,保持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稳定。
Ⅶ 如何选择汇率制度
Fischer(2001)将以上的汇率安排归纳为三组:“硬”的钉住制(包括1和2,共有47个成员),中间汇率制度(包括3—6,有59个成员),和浮动汇率制度(包括7和8,有78个成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到2001年3月底,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经济体,这其中大多是发展中经济,实行的是中间汇率制度。Fischer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硬”的钉住制和浮动汇率制在比例上超过“软”钉住制,中间汇率制度正在逐步消失(见图1,在1991年实行硬钉住制的国家有25个,占16%,而到1999年则上升到45个国家,占24%;同样,在1991年,实行中间汇率制的国家有98个,比例为62%,而到1999年数目下降到63个国家,比例为34%;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数量在1991年为36个,比例为23%,到1999年的数量则为77国,占42%)。他预期“两极论”将适用于新兴市场经济。而在硬钉住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的选择则根据经济体的特征,特别是他们的通货膨胀历史而定。硬的钉住制对于有长期的货币不稳定历史的经济体或者对在资本与经常帐户交易几乎与其它经济体实现了一体化的经济体适用。Summers(2000)的研究也发现最近的货币危机的根源不是财政赤字和经常帐户危机,而是银行和金融部门严重的脆弱性和短期资本的流入。他指出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的表现是非常糟糕的,他认为选择正确的汇率制度就意味着“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这样的中间汇率向两极汇率制度(浮动和固定汇率制),如果必要的话可通过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来支持”。
但也有人反对以上的“两极论”观点,因为两极论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分类标准来进行研究的,但是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特别是1998年以前的分类方法,可能只简单的反映了成员国汇报的法定汇率制度。然而,基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实际运行的事实上的汇率制度可能更准确。一些经济学家就是根据事实上的汇率制度研究来反对“两极论”的。Levy-Yeyati和Sturzenegger(2000,2001)根据汇率波动率(以一年中名义汇率平均每月的绝对变动百分比计算)、汇率变动的标准差(以汇率每月变动率的标准差计算)、以及外汇储备的波动率(以国际储备相对前一月的货币基础的每月平均变动率计算)这三个宏观经济变量,将经济中的汇率制度分为四类:浮动汇率制、中间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和其他汇率制。这一分类方法又称为LYS分类方法。按照他们的分析,归为“中间汇率制度”的经济体的数量仍然超过所有经济体的四分之一。Masson(2001)还指出中间汇率制度还将继续构成实际汇率制度一个可观的部分。另外,Frankel(1999)也强调,两极汇率并不是对所有国家普遍适用的,它只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些国家适用。
Ⅷ 三元悖论下货币的政策选择:两位央行行长讲话有何深意
三元悖论原则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但是,该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只考虑了极端的情况,即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完全的固定汇率和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并没有论及中间情况。正如弗兰克尔指出的,“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为什么不可以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个目标的抉择中各放弃一半,从而实现一半的汇率稳定和一半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不能不说是“三元悖论”理论在具体目标选择问题分析方面的局限。蒙代尔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根据“三元悖论”原则,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的组合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是这一组合在现实中有效的前提是在假设一国外汇储备无上限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实际上,现实中一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无上限,一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再巨大,与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相比也是力量薄弱的,一旦中央银行耗尽外汇储备仍无力扭转国际投资者的贬值预期,则其在外汇市场上将无法继续托市,固定汇率制也将彻底崩溃。因此,一国即使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巨大的国际游资压力下,往往也很难保证固定汇率制度能够得以继续。[1]
Ⅸ 各国的汇率是怎么定的
汇率是以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汇率下跌可以反映货币的一种贬值
我现在在读金融,通俗解释一下吧:
《假如》一模一样的两个物品,一个生产在中国,价格6块,另一个生产在美国,价格1美元,所以说,一美元等于6元,汇率就是6:1=6
汇率的高低是由
1、利率(决定性作用);2、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基本因素);3、通货膨胀;4、经济增长速度; 主要影响的。
1、利率:我国利率提高,将导致我国货币升值,反之,我国货币贬值;
2、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在国际贸易中,如果货币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按上面的《假如》,比如一共支出了5块钱,一共收入1美元,则净收入是1美元减去5块钱等于1块钱),便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是国际收支逆差。发生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该国货币对外汇率上升,反之,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时候,是不是感觉钱没有以前值钱了?按上面的《假如》来说,就是现在的6块钱其实比不上原来的6块,即是说比不上1美元,所以说,通货膨胀会导致我国货币汇率下跌
4、经济增长速度:根据凯恩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的观点,GDP的增长会引起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会引起本币升值,反之贬值;
所以关于现在的人民币贬值。。。楼主应该明白了。。。
希望能够帮到你~要是我没说明白,欢迎楼主追问哈~
Ⅹ 进口货物入账汇率按什么确定
进口货物入账汇率按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确定:
依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外币折算》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
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已在交易发生日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10)汇率三选二扩展阅读: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记账汇率可以是外币业务发生当日的汇率,也可以是当月1日的汇率。记账汇率一经选用,在登记入账时不得随意变更。具体应用时,对于取得以外币结算的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可以采用外币业务发生时当日的汇率或当月1日的汇率记账。
对于以外币投入的资本:
1、合同或章程有约定汇率的,就按约定的汇率入账。
2、合同或章程未约定汇率的,如果注册货币与记账本币一致的,可采用当日汇率记账;如果注册
货币与记账本币不一致,应当按第一期第一次收到出资额时的汇率记账。对于投入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按投入当日或当月1日的汇率入账。
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人员为了方便或者已有的习惯,往往各行其是,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内部如果采用不同的记账汇率,在购货或销货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同的购货成本、不同的销售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