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易市场 » 汇率缺调
扩展阅读
类似于金条 2021-03-31 20:26:33
何兰黄金市厂 2021-03-31 20:26:32
蒲币对人民币汇率 2021-03-31 20:26:27

汇率缺调

发布时间: 2021-03-15 01:06:38

A.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就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生成逐渐走向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尽管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上符合中国国情,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实事求是地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存在着以下缺陷。 建立银行结售汇制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银行结售汇制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构成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关系。但从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由于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点,即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扭曲,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
(1)银行结售汇制的强制性。结售汇这种制度安排具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企业出口所得外汇必须无条件卖给外汇银行。企业不能持有外汇账户(以后虽允许大型外贸企业持有部分外汇,但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自主选择适当的出售时机和数量。至于企业的外汇需求,在经常项目下的贸易用汇通过外汇银行的售汇来满足,而经常项目下的非贸易用汇则受到较为严格的外汇审批控制。在这一制度下,企业无法意愿地持有外汇,由此“强卖”而形成的汇率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2)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和严格管制。银行间外汇市场即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建立该市场的初衷是为了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然而从实践来看这一目标并未达到,这是因为该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第一,封闭性而非开放性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作为市场主体的外汇指定银行其会员资格的获得,须经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局的审批,必须符合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从而使该市场失去开放性而成为封闭的市场。
第二,严格管制的市场。由于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持有外汇的额度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外汇指定银行不能意愿地持有外汇,也难以根据本、外币资产的合理组合来实现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的收益最大化和规避外汇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中,由于中央银行实际上处于垄断地位,即中央银行具有对外汇银行的额度控制权以及中央银行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权,从而使中央银行对该市场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中央银行在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使政府的意志自然而然渗透在汇率之中。
第三,被动干预的市场。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干预的地位,当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不能完全匹配时,由中央银行弥补不足头寸,以保证整个市场的“出清”。这种被动干预保证了市场的有效运转,但也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采用迫不得已的被动干预,极大地限制了中央银行采取灵活的干预模式,其结果使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仅有管理而缺乏浮动,人民币汇率趋向僵化。毫无疑问,这种状况对人民币体现外汇资源价格的真实性和代表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市场配置外汇资源效率的进一步发挥。
第四,单调的市场。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币种仅限于美元等少数几种货币,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为主,而且几乎不存在远期、期货交易,除了少数几家银行有资格办理人民币远期交易外,几乎没有其他衍生工具。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状况对外汇交易量有重要的影响。不言而喻, 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交易主体,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从而具有相当的交易规模。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活跃的外汇市场,也就不可能生成合理的市场汇率。 在客观因素以及一部分主观因素的作用之下,我国于1994年初开始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固定汇率安排。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承载了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沉重负担,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稳定亚洲经济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稳定的极其重要的标志。正因如此,人民币汇率已经陷入僵化即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丧失了调节功能。
缺乏灵活性或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成为危及我国金融安全的严重隐患,最突出地表现为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汇率长期窄幅波动,不仅制约了市场引导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并导致市场忽视汇率风险。在基本固定的汇率安排下,使市场和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淡薄,在经营与投融资活动中很少考虑和顾及风险,从而出现和累积了一定的风险,如大量不良债务的产生,而这些风险的累积则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
由于人民币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在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下,由于汇率浮动区间处在狭小的范围之内,这种状况使汇率难以对其他货币间汇率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特别是对美元和其他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做出反应,其结果往往是表面上名义汇率保持稳定,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与之发生偏离。
在我国的贸易结构中,与美元区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50%左右,而与非美元区即日本、欧元区和东南亚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我国的现行汇率政策只是重视保持与美元区汇率的稳定,而对非美元区贸易伙伴的汇率稳定则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出现了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相应地也导致了这些货币的升值。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趋降。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时,我国规定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天的波幅为中心汇率上下0.3%, 而实际上人民币汇率每天波幅不过几个基本点。人民币汇率窄幅波动这种格局,较大程度是由于中央银行作为银行间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几乎每天都参与市场交易,平补市场买卖差额,影响汇率生成。这就形成了中央银行与市场博弈的格局,造成了汇率变动的政策敏感性。如果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向市场传递的是政府纵容或操纵汇率贬值或升值的政策信号,从而使得汇率波动从政策上变得比较敏感,这反过来制约了汇率政策操作的弹性。 1996年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并对资本项目下严格管制,从而使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决定于贸易项目。而货币的购买力则是与贸易相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需要选择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理论模型。但是,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固定汇率安排的情况下,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人民币与美元的均衡汇率存在着重大缺陷,如购买力评价理论的前提条件(例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为零、关税为零)几乎完全不能满足,而且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般物价水平既包含了贸易品又包含了非贸易品,其计算结果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显而易见,从理论上来看,现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缺乏充足的依据。
从实践上来看,现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也缺乏准确的依据。在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时,这一市场十分狭窄,而且仅限于由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派生出的外汇供求,但由于一方面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央银行无法获取准确定价所需要的完全信息;另一方面,由供求偏好变化而造成的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央银行管制定价的时间滞后,甚至发生判断错误。在信息不对称和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管制定价的中央银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难以计算出一个“出清”供给与需求均衡的汇率水平。当中央银行管制定价无法确定均衡的汇率水平时,汇率水平的调整不得不主要依赖于经验以及有关黑市汇率水平、出口换汇成本等参考指标,使调整的准确性大为降低。 维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成本较高,需要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的难度。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将没有自主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只能被用于维持汇率的稳定;而在资本管制条件下,资本难以自由流动进行套利活动,利率平价理论将不再发挥作用,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因此而重新获得自主性。但是,我国的实践表明,由于受资本控制有效性和货币管理当局冲销手段的限制以及贸易平衡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使在资本管制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依然受到较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发生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
(2)增加财政负担。当美元相对于主要货币保持强势的情况下,如果维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绝对稳定,势必增加我国出口增长的难度,而扩大出口又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为了刺激出口,我国采取了提高出口退税比率、对出口商品贴息等措施,其结果:一方面是保持了出口的增长,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并诱发了出口骗税等道德风险。
(3)增加外汇管理成本和难度。为维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政策操作上我国不得不在一定程度借助外汇管制的力量来实现既定目标。在1998年以前,为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中央银行加强了银行结汇管理,明确规定中资企业借用的国际商业贷款不得结汇成人民币使用;在1998年以后,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的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又加大了对银行售付汇管理的真实性审核力度。毫无疑问,严格的管制势必增加管理成本。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下,由于人民币汇率基本固定、汇率无风险,当国内外利率存在利差时,必然导致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制之下,这种套利活动有一定的成本,但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套利仍会通过非法逃套等形式进行。这种状况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
(4)外汇储备增加的成本与风险。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框架下,强制性结售汇的实施、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及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外汇头寸额度控制,银行、企业与居民都不能意愿地持有外汇,而中央银行则以国家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相当数量的外汇。这种状况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超速增加,由1994年初的212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持有如此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尽管可以看作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重要标志,或者说为市场提供了一个稳定与信心的重要标志,但是持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突出表现为:
首先,支付巨大的成本。既然外汇储备是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进行外汇交易和国际债务清算、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资产,而且这种重要资源又必须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前提条件,因此外汇储备属于暂时闲置或只能获得很低收益的资产。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外汇储备的规模越大则意味着资源利用的效率就越低,同时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政府的短期债券和在境外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其资产收益率大大低于对外借款所支付的利息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付出的成本。我国在持有大量低收益外汇资产的同时,又以高成本从国际金融市场大量借入外资,造成巨额的资源浪费,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其次,承担汇率风险。我国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就不可能向其他微观经济主体分散,必然由中央银行独自来承担,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特别是美元储备资产将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5)增加社会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下,必然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使交易成本提高,而成本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对交易真实性的审核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管理费用的支出,而且随之产生的效率下降也意味着社会成本的增加;第三,在结售汇制度下,对外汇的超额需求是外汇市场的重要特征,因外汇超额需求而出现的大量的行政审批则又是产生寻租、腐败等问题的重要根源。这样不仅降低了外汇资源的使用效率、造成效率损失,而且又要为此支付监管的成本。所有这些,无疑会加大社会交易成本,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我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对外贸易扩大、外资流入增加、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及其业务增加,外汇市场日趋活跃,致使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压力逐渐增大。伴随上述重要变化,资本的流动性在我国逐渐提高,稳定汇率的难度越来越大,外汇管制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人民币汇率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B. 高手指点:为什么会有“汇率超调”现象

汇率超调
汇率超调(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Rudiger·Dornbusc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汇率超调的前提条件是商品价格具有粘性。

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基本假设:

①在短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即由于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调整是渐进的,而资产市场反应却极其灵敏,利息率将迅速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②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能够成立;③无抛补利率平价始终成立;④以对外开放的小国为考察对象,外国价格和外国利率都可以视为外生变量或假定为常数。

核心思想:

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恩布什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部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C. 现在汇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一来国汇率贬值,一般情况是会引自起出口商品数量增加。因为本币贬值意味着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下跌,从而使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这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导致出口增多。但受其它相关因素的影响,汇率贬值对出口的作用则会呈现出一种复杂状态。

汇率贬值意味着用本币表示的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导致其竞争能力下降,所以进口数量会减小,但与出口情况相似,由于有众多的其它因素参与汇率贬值对进口支出影响这一过程,所以汇率贬值对一国进口支出的影响有时又出现不确定情况。

D. 最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调整,会导致什么后果

阅读本篇文章只要抓住这个起点,就会很容易理顺思路;两行上市-妄动储备-外汇储备与中央财政-解决经济上思路混乱也就是国家处理局部表面问题时忽略了基本的经济概念:外汇储备和中央财政代表的不是一个主题,前者是国家根本宪法后者只是一般法律问题而已,用改宪法的办法解决一般法律问题十分可笑!其他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结合了实际情况生发的议论。准确与否就见仁见智了!
1)最初的时候,市场上有10万亿人民币,也有10万亿物资,物资和货币一一对应,所以每一元钱能买一斤大米。
2)由于保持了固定汇率,中国人民央行,就必需有责任和义务,无限制地按8.27买入/抛出,美元兑人民币。假设现在有一个美国商人,手持4000亿美元,来找中国央行,要求兑换成了人民币。中国央行本没有钱,便只好新印刷了32000亿人民币,交给美国商人。于是市场上有13.2万亿人民币,却只有10万亿物资。从理论上来讲,13.2万亿人民币,争夺10万亿物资。必然导致了通货膨胀,市面上的物价上升。
但其实不然,等式实际的平衡,是:13.2万亿人民币vs10万亿物资+4000亿美金从理论上来讲,外汇储备既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中国央行完全可以用4000亿美金,去国际市场上购回了小麦,黄金。从而使等式平衡到:13.2万亿人民币vs13.2万亿物资。仍然是一比一。当积蓄外汇储备时,国内市场的物价是上升的。但只要国家愿意动用外汇买东西,外汇减少,则物价自然下跌。外汇储备减少到零,物价恢复到一比一。
不幸的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央行也是个土财主,守财奴,只进不出。3)第三步。更糟糕的是,人民币汇率其实是被低估的,美金汇率其实是被高估的,美元并不值得1:8.27的固定汇率,或许只能值1:7至1:5。4000亿美金,在国际市场上买不回了32000亿公斤的大米小麦。在这种情况下,等式永远无法配平,原公式:13.2万亿人民币vs10万亿物资+4000亿美金。等式永远配不成:13.2万亿人民币vs13.2万亿物资,可能只有:13.2万亿人民币vs12.8万亿物资,甚至只有:13.2万亿人民币vs12.0万亿物资当美金的实际购买力只有1:5时,外汇储备增加得越多,人民币被摊薄得越快,人民币贬值越厉害。
今年的现实情况是,美国人蜂拥进入中国,手持着一大堆白纸美钞,纷纷要求兑换成了人民币。整个2003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1600亿美元,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打个比方,1949年建国,一直到1976年毛老逝世,中国的外汇储备仅只有80亿美元。英明伟大的邓小平,改革开发20周年,至1999年时,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达到了1600亿。整个2003一年,外汇储备增加,相当于建国五十年总和!
在这新增加的1600亿外汇之中,仅只有450亿是真正的FDI,既我们所谓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国人拿着钱来中国建厂办实业,出口外销,增加了中国的劳动就业。也转让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所以这是善意的,即使把美金高估一点,招商引资,权当是优惠折扣罢了。而另外更可怕的,国际金融系统,居然有人拿着了1200亿的美金,来要求中国央行,按8.27强行收购。如果按照美金实际购买力仅1:5,每兑换1美金,中国人就损失3元钱人民币。兑换了1200亿美金,中国人就损失掉了3600亿人民币。
拿着了这些钱,美国人可以来上海花天酒地,可以买最高档最豪华的别墅,上海二幢房子算什么,把目前市面上供应的所有房源都买下来,也不过800亿人民币。(80万*10万套)这二年上海的劳动人民呼声挺高,因为他们发现物价上涨,而手中的终身积蓄正在缩水。是什么让我们陷入贫穷,是炒家和奸商么,炒作只能坚持一会,而不可能导致长达三五年的绵绵不绝。其背后必定有持续的购买力和财富支持。有人说工资并没有获得增加,问题是,新增印的钞票,都是在美国人的手中,而不是中国白领。
小布什正在大印纸钞,过高的联邦赤字债务,亚洲国家的一万五千亿美金借款,正让这个莽撞的西部牛仔,丢抛弃掉最后一分的羞耻心。当随着全世界各大国纷纷调低美金汇率,美元一贬再贬。仅只有中国,迄今仍保持着了对弱势美金的固定汇率。这固然使中国的出口获得了极大优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随着450亿FDI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还再有1200亿兑汇美金也涌入了中国。规模是实体经济的三倍。要知道,美金是用白纸印的,无论上海的房子是卖10万还是100万,对美国人来说,成本为零。
这新印的10000亿人民币,摊薄了人民币原有的币值。正是在联系汇率下,美国人越来越富裕,中国人越来越贫穷。很多事其实并不难解释,便宛如一串珍珠,只需要了一根绳子将其串联起来。为什么三外购房特别多,因为新印刷的人民币本来就在外国人手中。为什么房价离本地消费群体越来越远,因为钞票都在外国人的手里。为什么投资性购房已到警戒线,因为预期货币贬值。为什么房价和房租偏离,因为预期货币贬值。为什么新房空置如此高昂,因为预期货币贬值。为什么购买第二第三套住房,因为预期货币贬值,有300万身家就必须买三套来保值。。。
是什么让我们陷入贫穷。要讨论上海房价今后是涨是跌,是升是降,只需要很简单地回答二个问题:小布什会不会停止大印钞票(至少在2004年11月美国大选之前)中国会不会放弃固定汇率如果你对这二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的话。货币狂潮还得继续,人民币会越加泛滥。继续手持现金,只能够使你变得更贫穷。就算不买房子,至少也得买点黄金。4)比第三步更更糟糕的情况,13.2万亿人民币货币所对应的,不仅仅是打折后的美金,而是。。。没有,什么也没有。4000亿美金就这样平空消失了,就仅剩下了3550亿。明明放在中国央行保险库的外汇储备,怎么会没了的呢。4000亿外汇储备,又怎么又会变成3550亿的呢。原来,据闻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亏损严重,为了拯救濒临破产的中国银行体系,财政部政府决定从外汇储备里面取出450亿美金。
给二大银行注资,不良贷款率减少一半,利国利民云云。哦,原来困扰了中国银行系统数十年,最最难的不良贷款问题,这么好容易解决。中国有4000亿外汇储备,拿450亿出来,就救活了二家银行,照这样算,别说四大国有银行,即使是十大国有银行,也不在话下。更进一步讲,下岗职工,国企改革,矿山改制,社保基金,什么问题都易办。所谓新世纪中国十大难题,只需要各从外汇储备划几百亿,很轻松全都解决了。真的这么简单地么,历届中国高层精英全都是笨蛋,一直到今天才发现外汇储备的大金矿。困扰了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几十年的大难题,聪明的中国财政部全都可以解决?关键的关键,外汇储备不是财政部的钱,不是央行的钱,不是国务院的钱,这是人民的钱!是你的钱,是我的钱。财政部是不可以动用外汇储备的,央行也不可以,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可以。前面已经讲到,人民币必须和物资一一对应。有多少人民币,则必须有多少物资。
当存在外汇储备的情况下,有13.2万亿人民币,却仅只有10万亿物资。但也不要紧,4000亿美金去国际市场上,购回来大米小麦也就可以了。外汇储备,其实就代表着了物资,代表着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代表着市场上的大米小麦牛羊食盐。正因为人民币的背后有物资,有外汇。我们才相信人民币,才愿意拿3000元的工资,才愿意摆面摊卖5元一碗的牛肉面,才愿意辛辛苦苦一辈子,只为了银行存款里的几位数。外汇储备,不是财政部的钱,不是央行的钱,是人民的钱,是人民托管在中央银行保险库的一笔财富。
中央银行身受人民的重托,诚惶诚恐尚且都来不及,怎可侵犯人民的利益,将人民的钱拿走,这是背信弃义,监守自盗。450亿美金,相当于3600亿元人民币。或居民存款的3%。每一元钱的人民币,购买力少了3%,相应贬值到了0.97元。银行里十万元的储蓄,便自动贬值至97000元。从外汇储备里划帐450亿至财政部,相当于往每一个人的头上抽收取了3000元的《现金税》。这么天一样大的事情,怎么就没人说哼了一声,说划就划了呢。这么天一样大的事情,每个老百姓,便交了3000元的税。中国国有银行的亏损,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厂长经理贪污腐败,毫不吝惜,毫不爱国。而贪官污吏的腐败挥霍,贪官一个都不抓,一个都不追究责任。银行亏损漏洞,却让十三亿人民来买单,问人民每人抽取3000元税。贪官喝酒,却要百姓买单,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为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这件事做得了很不漂亮,整件事非常地缺乏透明性,也再让人质疑政府的信誉和文明度。划走450亿后,人民币已经永久性地贬值了3%,然后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又再是6%。
若加上对人民币信誉的伤害,简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的央行官员,完全辜负了人民的重托。央行的职责,在于维护发钞行的信誉,捍卫人民币的信用度。央行官员的守则,在于誓死捍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不惜付出生命荣誉职位代价。而当人民的财产被划走,货币信誉颜面扫地,央行官员不站出来说半句话。只想着妄想用技术面手段调控物价,简直都是玩火自焚。货币必须和物资一一对应,一个国家的财富,不可能从印钞机里面产生,这是最基本的守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定律。当然从货币到物价的传递有一个传导过程。但技术面永不可能取代基本面。调节利率、央行准备金、积极或消极的财政政策、这些都只能微调于一时,延缓于一时,堤防筑得越高,洪水也就越强。中国的货币/物资比例(M2/GDP),已经达到了十分可怕的220%。而国际社会一般常规,仅只有在70%。
或者说,在目前不变的情况下,物价至少还要再涨三倍,才可以完全消除掉货币里面的泡沫。想当年,居民存款在五万亿的时候,朱老总深切地感叹到,这是一只吃人的猛虎,一经下山,会将市面上的物资全部扫光。而今五年以后,货币更翻了几倍,而市面物资增长有限。颟顸短视,怎么就不知脚下面的火山呢。拉美的一些国家,也曾有过大发纸币,再靠技术面调节的事情。当时一些军阀官僚以为高枕无忧,技术面可以超越基本面。但结果他们是住在了洪河堤下,一旦顽疾累深,金融系统终有一天无法支持,大量货币再也封锁不住,当第一笔货币进去流通系统时,便会引起雪崩,物价飞涨不可收拾,几倍,几十倍,货币信誉荡然无存。用技术面调节货币泡沫,压得越久,弹得越大。
还是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房价是太低,不是太高,远远地太低太低太低。房价上涨,是一个《挤泡沫》的过程,挤掉的是货币系统里面的泡沫。政府应该有次序地,温和地,尽快地让物价上涨。尽量让货币泡沫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在具体地价格体系调整中,可以考虑剥削内贸补贴外贸。尽量地让房地产,公交,教育,医疗,水电煤等费用上涨。让房价上涨五倍,十倍,独自承担掉所有的货币压力。把所有的货币压力宣泄口都放在了房价上面。而采取补贴,税收,技改等方法,让外销外贸类部门,成本尽量不上涨,少上涨。剥削国内百姓补贴外贸。中国仍然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出口贸易高于一切。如果房价不涨,而货币压力流窜到了纺织,电子,机械等出口类部门上面,那可真的是误国误民,万劫不复的了。

E. 为什么汇率不稳定,由什么因素决定

汇率不稳定的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收支:当一个国家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或贸易逆差时,说明本国外汇收入比外汇支出少,对外汇的需 求大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上涨,本币对外汇贬值;反 之,当一国处于国际收支顺差或者贸易逆差时,本币对外 。汇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

  2. 利率水平:当一个国家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流入,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大,使本币升值,外汇贬值;反之,当一国降低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从本国流出,由此对外汇需求增大,使外汇升值,本币贬值。利率水平变动还会引起远期汇率变化。高利率货币会引起市场上对该货币的需求,以期获得一定期限的高利息收入,但为防止将来到期时该种回避汇率下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人们购进这种货币现汇时往往会采取掉期交易,即卖出这种货币的远期,从而使其远期贴水;

  3. 通货膨胀因素:一国通货膨胀率上升,高于其余国家时,货币购买力下降,纸币对内贬值引起对外贬值;

  4. 财政货币政策:短期而言,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会使本国货币贬值;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减少财政支出,稳定通货,而使本国货币对外升值。但财政、货币政策对汇率的长期影响,则要视这些政策对经济的长期影响而定,如果扩张性政策能最终增强本国经济实力,促使国际收支顺差,则本币升值;如果紧缩政策导致本国经济停滞不前,国际收支逆差扩大,那么本币对外币价值必然逐渐削弱即本币贬值;

  5. 投机资本:投机资本对汇率的作用是复杂多样且捉摸不定的。有时,投机风潮会使外汇汇率跌宕起伏,失去稳定;有时投机交易则会抑制外汇行市的剧烈波动;

  6. 政府的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在市场上大量买进或抛出本币或外汇的公开市场业务,会在短期内改变外汇供求关系,促使汇率发生变化;

  7. 一国经济实力:一国经济实力强弱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较长期的。较强的经济实力不仅形成本币币值稳定和坚挺的物质基础,也会使外汇市场上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增强。反之,一国经济实力差,本币就失去稳定的物质基础,对外不断贬值。经济实力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水平、国际收支状况、外汇储备以及经济结构、贸易结构等指标表现出来 ;

  8. 其它因素:一些非激光机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有关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秩序和经济前景,从而改变人们的心里预期,引起外汇市场波动。此外,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它投资品市场价 格变化也会引致外汇市场汇率的变动。

F. 什么是“汇率超调”现象

汇率超调
汇率超调(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Rudiger·Dornbusc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汇率超调的前提条件是商品价格具有粘性。

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基本假设:

①在短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即由于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调整是渐进的,而资产市场反应却极其灵敏,利息率将迅速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②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能够成立;③无抛补利率平价始终成立;④以对外开放的小国为考察对象,外国价格和外国利率都可以视为外生变量或假定为常数。

核心思想:

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恩布什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部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G. 政府怎样调节汇率

在我国,中央银行是外汇市场的调节者和管理者,他通过买卖外汇来干预外汇市场。专当外汇供给过度时,属为了防止外汇汇率从下降,本币币值被提高,中央银行将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促使外汇的供求达到政府所需要的平衡水平上。反之,为防止本币贬值,政府将卖出外汇,直到外汇的供求在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下保持平衡。这就是既要实现与国内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变动相一致的汇率目标,又要适应国际汇市的变动。

H. 固定汇率制的缺陷有哪些

固定汇率的缺点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要维持汇率不变,必须处理好内外平衡问题: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便能够使汇率维持不变和控制总需求以便接近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的状态。实行真正的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各国付出很大的调整代价。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不能及时地通过汇率变动使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平衡,而往往引起该国大量黄金外汇外流,国际储备大大下降。此外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会在国际间传导通货膨胀。因为价格一律是商品交换的普遍规律,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该国货币对内贬值而由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不能及时调整汇率,必然因国内物价上涨引起其他国家向该国大量出口,导致出口国出现贸易顺差,这样出口国货币供给量因外汇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国一方面商品供应减少,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极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与固定汇率制度密切相关。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法定平价及汇率波动的上下限都是确定的,因此汇率并不能总是正确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通过干预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必然使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脱节,影响到币值对内和对外的同时均衡。
⑴汇率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⑵为维护固定汇率制将破坏内部经济平衡。比如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本币汇率将下跌,成为软币,为不使本币贬值,就需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但这种会使国内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失业增加。
⑶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和混乱。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