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杠杆收购的历史
你好,杠杆收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当时公开市场发展迅猛,向借贷专人敞开了方便之门,允属许他们借贷数百万美元去购买那些本来是很勉强的项目(先前是绝不可能的)。在杠杆收购发展之初的1980年,被认为是杠杆收购之基的四大并购项目,其累计交易额就达到了17亿美金。1988年是杠杆收购的发展巅峰时期,当时累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880亿美金。这些通过大举借贷完成的交易行为,必然会导致极大的风险,也就是那些利率极高的“垃圾股”。这些所谓的垃圾股,之所以风险极大,是因为它们往往用高利率去吸引股东,而其背后却无支持力量。所以,毫不奇怪,一些80年代的项目最终演变成了灾难,并以借贷人的破产收场。
B. 请教:有用并购项目作为募投项目的案例吗指IPO
没有规定说IPO募投不能用于收购吧,但需要至少签署收购意向书,证明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现实性;新产品项目当然可以做了,募投可研报告要充分论证,以应对监管机构的重点审核。
C. 什么是杠杆收购
是一种以小博大、高风险、高收益、高技巧的企业并购方式。LBO的突出特点是,收购方为了进行收购,大规模融资借贷去支付大部分交易费用,通常为总购价的70%甚至全部,同时,收购方以目标公司资产及未来收益作为借贷抵押。借贷利息将通过被收购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支付。 来源LBO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当时公开市场发展迅猛,向借贷人敞开了方便之门,允许他们借贷很大数额的现金去进行风险很高的项目,在LBO发展之初的1980年,被认为是LBO之基的四大并购项目,其累计交易额就达到了17亿美金。 演变1988年是LBO发展的颠峰时期,当时累计交易额已达1880亿美金。这些通过大举借贷完成的交易行为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就是那些利率极高的垃圾股,往往用极高的利率去吸引股东,背后却没有强有力的后盾,所以很多项目演变成灾难,导致了借贷人的破产。 应用杠杆收购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其优点在于: 1、 对并购项目所需的资产和现金要求很低 2、 能产生协同效应,将生产经营延伸到企业之外 3、 使企业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4、 改进企业的领导力与管理 5、 产生杠杆作用,当债务比率上升时,企业收购融资的股权就会做一定程度的收缩,使得投资公司只要付出整个交易的20~40%就能购得目标公司。 杠杆收购的缺点是 1. 并购公司通过盗用第三方财富来获得目标公司的额外现金流 2. 被收购公司由于支付利息而享受了免税政策,但股东分配到的股息享受不到这样的优惠。如果收购公司管理不善,或遇到金融危机、政策变化等不可预知的因素,通常会导致股东利益的损害。 杠杆收购在国外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收购融资工具,在中国同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因为中国大多数国企负债比例高,不良资产多,需要合适的融资途径来解决资本运营环节的大量资金,即使少数有条件以自有资金购并的国企,也成考虑适度融资,以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降低收购资金成本。但LBO也非万能良药,收购不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企业在选择这种方式时需要格外慎重。 案例香港中策集团公司一方面通过国际金融资本,另一方面采用压低收购价格、分期付款、拖延付款等方法降低资金支出,大举收购中国国有企业,并转手出售所购的国有企业股权。 深圳宝安收购延中股份,数年后又减持股份回收投资并从中获利。 武汉大地集团曾以分期付款方式兼并了有九十八年历史且规模比自己大一部的国有企业武汉火柴厂。
D. 杠杆并购为什么要叫杠杆并购 急急急!!!!
1) 杠杆收购作为收购的一种形式主要强调其收购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借款而非自有资金。
2)财务杠杆不牵涉到收购,只是企业自身日常经营中,在一定范围内的负债经营。经营杠杆和上述两个概念距离最远。因为和借款没有关系,只是针对生产成本中的固定成本边际效益递增的探究。
换句话说应该可以将经营杠杆归为规模效应的范畴。而前两者是企业融资范畴,区别在于融资后的用途不同,一个用于收购,一个用于自身经营。
E. 杠杆并购的特点烛什么
一!全球并购浪潮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可以看作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
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 亦即
世界范围内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
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
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现象%&!"# $%%&’( 它
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科技和
社会生产力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
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
并不断完善的一种历史过程(
推动全球化的因素很多#比如#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
科技革命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
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日益加强) 产业迅速在国际范围内转移使产业结构优化#
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大量涌现#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和产业
结构调整的新浪潮正在兴起)对外开放"贸易投资自由化
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主流)区域经济合作大大推动了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发展)国际范围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管
理的趋势加强#等等(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目前世界上不可
逆转的发展趋势# 企业并购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浪
潮(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全球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各国间贸易壁垒逐渐减少# 资本跨国界流动更加便利#这
为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
’( 世纪%( 年代# 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轮大规模的企
业兼并浪潮( 分析本轮并购出现的原因#首先是与全球经
济一体化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的#它实际是全球一体化程度
加深"国际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加快而带来的一次跨国重
组和结构调整#并又反过来促进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和
技术进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
出现#更多的国家加入)*+# 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
赖程度越来越大#在全球贸易中关税壁垒越来越小#商品
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所受到的关税壁垒的阻碍越来越小( 但
是其他的非关税壁垒在国内市场保护中所起的作用越来
越大( 例如各种技术标准的出现#环保的不同要求#配额的
限制等( 非关税壁垒"文化的差异限制了跨国公司的产品
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也增加了直接投资的成本(
全球性竞争的加剧是推动企业兼并的主要动因( 全球
竞争激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超越国界#跨国公司的规
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了确保竞争优势#获得更广阔的
生存空间#各国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资本集团纷纷采取了
通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来扩大资本实力#培育核心竞争能
力的做法#同时力图通过全球化战略#在世界范围内重构
生产体系#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获取最廉价的
生产要素和最有利的生产销售场所#最终为获取高额的垄
断利润服务( 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跨国公司还可避开无形
的壁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各种无形的壁垒与贸
易保护的兴起促进了全球化的并购的兴起与出现(
经济全球化直接导致了跨国并购的兴起和发展中国
家卷入并购浪潮( 发展中国家加人企业并购浪潮的动力主
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适应各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
要#加大力度发展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本国的竞争力(
二是对来自外国企业的竞争挑战做出回应#加快国内企业
的并购和资产重组( 全球著名市场数据提供商托马斯财经
的数据显示#亚洲地区在全球并购市场的重要性已变得越
来越明显( 而我国内地是亚洲地区并购业务最活跃的国
家#’((- 年公布的并购个案达到了. /(0 宗# 并购金额共
达到’1023 亿美元#较’((’ 年增加了&4%5( 如果按实际完
成个案计算#升幅更高达/3215( 韩国位居第二#并购宗数
和涉及金额分别为6-3 宗和.-1 亿美元( 香港地区则排名
第三#并购宗数和涉及金额分别为/3& 宗和.(640 亿美元(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对中国电信固网资产的收购是亚洲最
大规模的收购案#涉及金额%341 亿美元(
二!全球并购浪潮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并购将成为未来企
业并购的主要动机(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几次兼并浪潮后#
企业从以往单纯的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的短期盈利#发
展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战略性并购( 目的在于追求竞争
上的长期战略优势#追求兼并后企业能否真正发挥.7$86
效应#做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并购过程重在外部资源内
部化#强化企业内部的全球性计划资源配置#使并购双方
获得共同的发展前景与市场利益下的技术!资源与人才共
享"形成更强大!鲜明的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横向并购较多"混合并购
日益减少’ 现代西方企业家逐渐认识到多元化经营并不是
完全对企业发展有益" 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企业资源"
使企业不能更好地保持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
业大多追求规模经营和全能专业化的经营方式" 由此"在
企业并购问题上更多地表现为横向并购或纵向并购’ 企业
并购基本是在同行业进行的" 由此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企业进行这种合并的目的在于市场占有!在于产品与服务
的全面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 年以来"全球
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钢铁!汽
车!金融!电信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 在同行业并购
中"信息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并购案件最多’
%$&企业在并购其他企业的同时把不利其战略发展的
部分分拆出售’ 如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兼并美国哥伦比亚
广播公司%%&’&后不久"就让诺思罗普一格鲁曼公司以()
亿美元兼并其电子防御业务"真正做到存量的合理调整’
%(&盲目追求短期财务盈利的并购已不多见’ 通过发
行(垃圾债券)杠杆收购大公司后把被收购企业当作仇敌
一般进行肢解的敌意收购行径"已不受欢迎"且日益遭到
被收购企业的有效抵制’ 在这次浪潮中所见的大型收购
战"善意收购已占多数"交易双方倾向于结成战略联盟"对
双方都有利"因而成功率也较高’
%*&并购企业越来越重视并购后的整合问题’ 并购并
不能真正创造价值"只有在并购整合过程中"整合实现了
并购的价值创造’整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
工程"西方很多企业每当并购交易结束就立即
投入到并购企业整合过程中’ 通常任命整合经
理协调具有异质性的两个企业的整合"目前西
方企业并购中规划出详细整合计划的企业逐
渐增加’ 并购整合是以企业并购战略为基础+
在战略指导下"融异质企业文化为一体"处理
好两个企业组织! 资源和经营流程的衔接关
系"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占有市场的目
的’
趋势之二$企业并购规模庞大"企业趋向巨型化!全能
化’
$,世纪", 年代以前的企业并购很少有超过-, 亿美
元的案例"之后"尤其是进入$- 世纪以后"企业并购的价
值甚至超过了千亿美元’ 巨型并购交易案增多是$, 世纪
", 年代全球企业并购的一大特色" 说明在激烈的国际竞
争中"跨国公司非常重视规模效益"企图通过强强联手占
领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以优势互补"大大增强研究与开
发能力"协同研制开发新一代高新技术产品"共享市场"维
持相对的垄断地位’ 美国汤姆森金融证券数据公司的统计
数据显示"-""" 年全球宣布的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 万
亿美元"远远超过-"". 年的/0 万亿美元’ 而/,,, 年全球
企业并购金额达(*. 万亿美元"高于-""" 年的(* 万亿美
元+创下历史新高’
趋势之三$ 跨国企业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把
并购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这是未来企业并购逐
渐显示出来的一个明显趋势’
第五次并购浪潮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在第五
次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得到迅猛的发展"目前并购投资
已经取代新设投资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最为主流的方式’
/, 世纪", 年代初新设投资仍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形
式"但是西方发达国家自-""* 年以来"全球跨国投资中跨
国并购已超过投入新设项目的(绿地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的绝大多数都是有跨国并购构成"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比例
更高"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 年) 月/1 日公布的统
计数字显示"/,,, 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金额总计达-- *(.
亿美元"比-""" 年的1 )), 亿美元增长了近0,2’ 在这些
跨国投资中"/,,, 年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间相互完成的跨
国并购金额为-, 1*- 亿美元" 占当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
的"(3"2’ 而且跨国并购有渐增之势"-""( 年时并购投资
在世界总投资中所占百分比为()30-2"/,,- 年这一数据
已经高达.,31"2%45%678"/,,/&’
跨国企业并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在全球行业的
整合’ /,,- 年(英国保诚保险集团合并合众美国通用保
险)!(安联保险公司收购德累斯顿银行)!(花旗银行收购
墨西哥国民银行)!(第一联合银行收购瓦霍维亚信托银
行)等四起并购案显示了西方国家银行业从定位于发达经
济的全球并购市场正在向发展中经济区域扩张’ 此外"(欧
洲三大钢铁公司大合并)也表达了传统行业进一步以规模
压低制造成本"提升工艺科技含量’。
F.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杠杆并购能带来什么效应
lz您好!
原因:为了获取或控制其他公司。
效应:
并购项目的资产或现金要求很低。回
产生协同效答应。
通过将生产经营延伸到企业之外。 比较: Horizontal Integration[横向整合]
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驱除过度多元化所造成的价值破坏影响。
改进领导力与管理。
杠杆作用。 当债务比率上升时,收购融资的股权就会做一定程度的收缩,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只要付出整个交易20%-40%的价格就能够买到目标公司。
G. 杠杆收购有哪些特点
杠杆收购的主体一般是专业的金融投资公司,投资公司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是以合适的价钱买下公司,通过经营使公司增值,并通过财务杠杆增加投资收益。通常投资公司只出小部分的钱,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抵押借款、机构借款和发行垃圾债券(高利率高风险债券),由被收购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量及收益作担保并用来还本付息。如果收购成功并取得预期效益,贷款者不能分享公司资产升值所带来的收益(除非有债转股协议)。在操作过程中可能要先安排过桥贷款(bridge loan)作为短期融资,然后通过举债(借债或借钱)完成收购。杠杆收购在国外往往是由被收购企业发行大量的垃圾债券,成立一个股权高度集中、财务结构高杠杆性的新公司。在中国由于垃圾债券尚未兴起,收购者大都是用被收购公司的股权作质押向银行借贷来完成收购的。
优势
杠杆收购方法的典型优势在于:
并购项目的资产或现金要求很低。
产生协同效应。
通过将生产经营延伸到企业之外。 比较: Horizontal Integration[横向整合]
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驱除过度多元化所造成的价值破坏影响。
改进领导力与管理。
有些管理人员管理公司的方式(通过控制、回报等管理手段来提高个人权威),往往是以牺牲公司股东利益和公司长远优势为代价的。通过并购可以让这些管理人员或者立马出局,或者遵守“规矩”。 高额利息偿付的压力,迫使管理人员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运营绩效和生产效率。头脑里紧紧绷着“债务”这根弦,他们的注意力不得不时时集中在各种提高绩效的行动上,如剥离非核心业务、缩减规模、降低成本、投资技术改造,等等。注: 由此而言,借贷不仅仅是一种金融手段,而且也是一种促进管理变革的有效工具。
杠杆作用。
当债务比率上升时,收购融资的股权就会做一定程度的收缩,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只要付出整个交易20%-40%的价格就能够买到目标公司。
H. 杠杆收购要付出哪些成本呢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s),是指收购者用自己很少的本钱为基础,然后从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筹集、借贷大量、足够的资金进行收购活动,收购后公司的收入(包括拍卖资产的营业利益)刚好支付因收购而产生的高比例负债,这样能达到以很少的资金赚取高额利润的目的。这种收购战略曾于20世纪80年代风行美国。
目录
1基本信息
▪ 简介
▪ 复兴
▪ 操作过程
▪ 杠杆购并在中国
2好处
▪ 对管理人员有激励效应
▪ 其它好处
3适用条件
▪ 稳定的现金流量。
▪ 稳定而富有经验的管理层。
▪ 充裕的成本降低空间。
▪ 一定规模的股东权益。
▪ 收购前较低的负债。
▪ 易于分离的非核心产业。
1基本信息
简介
杠杆购并(leveraged buyout)起源并风行于美国。今天,在变革的中国,其生命力已初露端倪。杠杆购并就是收购方主要通过借债来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即借助财务杠杆作用完成购并活动,因而被称为“杠杆购并”。杠杆购并资金来源于风险资本,即称为风险杠杆购并。
复兴
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购并”在美国由来已久,但为什么从70年代后期开始,杠杆购并会在美国复兴呢?它兴起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总的来说,主要是由于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美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这一时期发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通货膨胀对公司资产的价值和运用都有直接的影晌。第一,通货膨胀使公司资产的名义价值超过其历史成本。美国1981年” 经济复兴税法” (ERTA)允许企业对新购进的旧资产和全新资产采用加速折旧。企业利用这一机会收购资产,可以在较大基数之上从头加速提取折旧.而且,依据美国1986年税制改革以前的税法,全盘收购对企业税赋更为有利,因为税法规定;清算中的企业出售其资产可免缴资本收益税.第二,通货膨胀使企业实际债务负担减轻.因为债务利息率是固定的,并不随物价指数上涨而升高,从而通过举债可以获得通货膨胀带来的部分收益,进而转移债务负担。
(二) 税法的变动是促进杠杆作用兼并的另一重要原因。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联邦所得税率(适用于公司营业收入)与资本收益税率之间差异较大,相比而言,美国联邦所得税率偏高,而资本收益税率偏低,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股票市场的繁荣。70年代后,国家对税率进行了调整:所得税率下降为50%,资本收益税率 的上限提高至35%。两者税率差距缩小,使得股票交易在70年代处于“零增长”时期,很多股票不得不以低于公司帐面价值的价格出售。股票的上市与发行也不活跃,企业主要以借债来融通资金。而且,持续的通货膨胀及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借债更为合算。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法”使得职工持股计划(ESOP)更具吸引力。职工持股计划,是一项鼓励职工购股、参股,增强职工参与意识的计划方案。利用该计划,可以从银行贷款购买公司股票,并且在利率和本金偿付上享有优惠。因而,公司通过ESOP计划借进贷款更加有利可图。
(三)购并活动需要巨额资金,金融机构的贷款是购并资金的重要来源。由于政府对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金融机构自身取得资金的成本也在上升,这使得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努力寻找放款渠道。1978年以前,为杠杆并购提供贷款的只是少数大保险公司。而现在,各种金融机构都设置有专门的并购部门。据估计,并购所需资金90%是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贷款的数目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多。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税制修改、充足的金融市场是促进杠杆购并的三个宏观经济条件。为适应宏观经济变动,企业纷纷采取措施,期望从中获得好处,杠杆购并随之兴起。
风险杠杆购并与一般杠杆购并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债务资金不是来源于银行贷款,而是来源于风险投资资金。而且风险杠杆购并的资金运用也与一般杠杆购不同,它是用于富有创新精细和潜在市场的风险企业。
操作过程
下面以杠杆购并的一种典型形式,即把已上市的公司通过杠杆购并转为非上市公司为例,介绍一下杠杆购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筹措接管所需要的资金,以及设计出一套管理人员激励体系。通常情况下,由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员或接管专家们领导的收购集团提供10%的资金,作为新公司的权益基础。以股票期权或认购权的形式向管理人员提供基于股票价格的激励报酬。这样,如果企业经营得好,管理人员(不包括董事)的股份额将不断增加,一般最终会高于30%。所需要资金的50%到60%通过以公司资产为抵押向银行申请有抵押收购贷款。该贷款可以由数家商业银行组成辛迪加来提供。这部分资金也可以由保险公司,或专门进行风险资本投资或杠杆收购的有限合伙企业来提供。如果资金来源为风险投资,这样的标杆收购就叫做风险杠杆购并,其他资金以各种级别的次等债券形式,通过私募(针对养老金基金、保险公司、风险投资企业等)或公开发行高收益率债务(也就是垃圾债券)来筹措。
第二阶段:组织起来的收购集团购买目标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股票(购买股票形式),或者购买目标公司的所有资产(购买资产形式)。为了逐渐偿还银行贷款,降低债务,公司新的所有者将公司的一部分出售,并大力降低库存。
第三阶段:管理人员通过削减经营成本,改变市场战略,力图增加利润和现金流量。他们将整顿和重组生产设备,增强库存控制和应收账款管理,改变产品质量、产品线及定价,调整雇员工作,并努力与供应商达成更为有利的条款。为了按时支付大大膨胀的债务,他们甚至将进行裁员,并削减在研究和新厂房设备方面的投资。
第四阶段:如果调整后的公司能够更加强大,并且该投资集团的目标已经达到,该集团可能使公司重新变为公众持股公司,称为反向杠杆收购。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权来实现(这一发行通常称为第二次公开发行)。这样做的一个原因就是为现有股东提供流动性。此外,一项针对1976年到1987年间72家进行反向杠杆收购的企业进行的研究揭示了86%的企业打算用第二次公开发行筹集的资金来降低公司的杠杆率。进行反向杠杆收购的大多数是成功的杠杆收购公司。以上除第一阶段以外,风险杠杆购并与一般杠杆购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杠杆购并在中国
当前,中国经济改革正全方位进行,然而重中之重在于企业改革。在企业改革中,“购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越来越爱到政府和各届的重视和青睐。 中国现代的经济结构以及企业制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到了必须进行调整和升级的阶段。一些历史累积问题只有通过比较剧烈的手段才能解决。例如,对一些包袱沉重且缺少存在必要的企业实行破产或兼并。但是,中国目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不容许企业大规模破产,而将众多劳动者抛向街头。因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需要主要运用兼并和资产重组这种比破产更温和的手段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由政府推动的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活动始于1984年,到1988年达到一个小的高潮。1989年经济紧缩后逐渐终止。1993年开始的经济软着陆使政府重新起动购并与重组。十五大召开后,企业改革力度加大,步伐加快,再加之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这一切都为企业购并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可以说,企业购并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购并形式的一种,杠杆购并在中国具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我国目前存在大量应该被收购的企业,这些企业拥有相当数量的有形无形的资产,便资产运营效率较低,迫切需要进行重组,寻找出路。
第二,除了极少数实力相当于雄厚的公司之外,大多数优势企业无法完全靠自有资金进行购并活动。况且,即使资金雄厚的公司,出于资本结构优化等方面的考虑,也可能通过举债实现购并。
第三,我国金融机构存在数万亿的存款,这些存款急待寻找有效率的投资渠道。
综上所述,尽管在实际运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与困难,但“杠杆购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调整方式,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国的风险杠杆购并也将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方式。
2好处
对管理人员有激励效应
下面主要分析一种典型的杠杆收购(把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的杠杆收购)杠杆收购,尤其是管理层收购(以目标公司管理层为主要推动力量的杠杆收购),使管理人员持股增加,从而增加了他们提高经营业绩的动力。首先,一些高效益的投资项目需要管理人员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因此,只有在管理人员获得与该项目收益相应的收益时,该项目才会被采纳。但是,外部股东可能会认为对这些管理人员报酬合同“过于慷慨”。在这种情况下,将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有助于报酬协议的达成。其次,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可能浪费资源,以在潜在的竞争者和外部的股东面前保住自己的职位。他们可能进行一些利润并非最高、但收益比较容易受到外部人士注意的项目。转为非上市可以消除这类成本。一般说来,按管者持有大量股权。因此,他们会密切关注接管后的企业管理。这将减少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通畅、不对称现象。从这种角度来说,杠杆收购导致的“股权集中”反映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再结合,这必然会降低代理人成本。再次,自由现金流量往往促使管理人员进行奢侈的支出,而不是将其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通过杠杆收购而增加债务,可以迫使这些现金流量被用于偿还债务。此外,杠杆收购是支付股息的有效替换方式。相对于股息的发放来说,管理人员对于偿还债务的自由选择余地就比较小了。因此,债务的增加减少了管理人员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分配权;杠杆收购减少了自由现金流量引致的代理人成本。债务的增加也会给管理人员带来压力,并促使其加倍努力,以避免公司破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杠杆收购代表了一种债务约束行为,对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下面两组数据可作为上述理论的经验证据。第一,在管理层收购后,管理人员持有股权比例大大增加。一项1980年到1986年间对76例管理层收购的抽样表明,接管前,总裁和管理人员的持股份额比例分别为1.4%、5.88%。按管后,分别变为6.40%和22.63%。因此,管理人员所有权在接管后增加了三倍。第二,杠杆收购企业的经营业绩。研究人员通过对重新上市的公司的第二次公开发行公告书的发现,超过2/3的企业(72家中有54家)揭示了在杠杆收购后至少进行了一项重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重新调整资产(生产设备重组以及资产剥离等等)、采取成本降低计划、改变市场策略(包括产品线、产品质量、定价以及客户服务)等等。作为这些重组活动的结果,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了很大改善。在35例可以获得相关数据的案例中,对于中等规模的企业,在杠杆收购后到第二次公开发行前这段时期(平均为29个月)中,以不变价格衡量的总销售额增加了94%,毛利润和经营利润分别上升了27.0%和45.4%,成果是比较显著的。
其它好处
(1)对被收购方而言:
由于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变化,本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可能已不再适宜继续经营,那么可以通过杠杆收购卖出股权同时保全自己员工的利益,避免劳资冲突。另外,如果股票市场不活跃,很多股票的市价低于其资产净值,而杠杆购并却能在市价基础上为其支付一笔溢价;对于那些“烟囱工业”(夕阳产业)来说,因为发展前景不乐观,这种溢价效应更加明显。
(2)对于收购方而言:
a.杠杆作用,以少量的投资购得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并充分享受高额负债带来的杠杆作用。
b.纳税优惠,高杠杆带来更多利息避税。帐面资产价值增加带来较高折旧;如果被收购方是亏损企业,还会产生亏损递延等等作用。
(3)对债权人而言:
可获得高于优惠利率3-5个百分点的利率好处,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接受抵押、担保,参股等多种形式降低贷款风险。
(4)对政府而言:
前面提到参与杠杆购并的公司可以获得纳税优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财富由国家转向企业,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在杠杆收购中出售的股票,股东要为相应的资本利得缴纳所得税;另外,如果以后企业变得更加强大并重新公开上市,公司将会交纳更多的公司税。
为什么国家和企业均可受益,原因就在于杠杆购并往往会带来价值创造的过程。这在前面所述的管理人员激励效用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另外一个价值源泉可能来自杠杆购并带来的资产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3适用条件编辑
何种企业适合杠杆购并很难一概而论。然而,一般而言,并购目标对并购方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稳定的现金流量。
债权人对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尤为关注,在他们看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甚至比其数额大小还要重要。
稳定而富有经验的管理层。
贷款方对于收购目标的管理人员的要求往往比较苛刻,因为只有管理人员尽心尽力,才能保证本金和利息如期偿还。人员的稳定性一般根据管理人员的任职时间长短判断。管理人员就职时间愈久,则贷款方认为他们在完成收购后留任的可能性愈大。
充裕的成本降低空间。
杠杆收购后目标公司不得不承担新的负债压力,如果公司可以比较容易地降低成本,那么这种压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冲,可能的降低成本措施包括裁员、减少资本性支出、清理冗余设备、控制营运费用等。据统计,美国公司发生并购后,行政人员的平均裁减比例为16%,而生产线上的工人的裁减比例则微乎其微。
一定规模的股东权益。
目标企业用于抵押的资产可以为债权人提供某种保护,再此基础上,如果收购方能够做一定数额的权益投资,如增加一定的股本金等,那么债权人的风险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缓冲。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贷款方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有所增强,因此对收购方权益投资比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收购前较低的负债。
如果目标企业在收购前的负债低于可抵押资产的价值,那么收购方在收购该企业后就可以承担更多的债务。而如果目标企业已经是负债累累以至资不抵债,那么收购方就不能获得新的负债能力。
易于分离的非核心产业。
如果目标企业拥有较易出售的非核心部门或产业,那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出售这样的部门或产业,迅速地获得偿债资金。这是能够吸引贷款方的优势之一。
I. 杠杆收购的优势
杠杆收购方法的典型优势在于:
并购项目的资产或现金要求很低。
产生协同效应。
通过将生产经营延伸到企业之外。 比较: Horizontal Integration[横向整合]
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驱除过度多元化所造成的价值破坏影响。
改进领导力与管理。
有些管理人员管理公司的方式(通过控制、回报等管理手段来提高个人权威),往往是以牺牲公司股东利益和公司长远优势为代价的。通过并购可以让这些管理人员或者立马出局,或者遵守“规矩”。 高额利息偿付的压力,迫使管理人员不得不想法设法提高运营绩效和生产效率。头脑里紧紧绷着“债务”这根弦,他们的注意力不得不时时集中在各种提高绩效的行动上,如剥离非核心业务、缩减规模、降低成本、投资技术改造,等等。注: 由此而言,借贷不仅仅是一种金融手段,而且也是一种促进管理变革的有效工具。
杠杆作用。
当债务比率上升时,收购融资的股权就会做一定程度的收缩,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只要付出整个交易20%-40%的价格就能够买到目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