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金回收 » 央行杠杆率提升
扩展阅读
类似于金条 2021-03-31 20:26:33
何兰黄金市厂 2021-03-31 20:26:32
蒲币对人民币汇率 2021-03-31 20:26:27

央行杠杆率提升

发布时间: 2021-03-18 15:31:48

⑴ 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带来的积极意义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杠杆

一系列政策在多个领域共同发力。市场化债转股、处置僵尸企业、调整考核评价标准……多措并举之下,截至今年6月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

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为去杠杆、防风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6月末,我国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

一系列旨在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强监管政策出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大幅萎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去杠杆重点领域的不规范融资减少。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贷款比重较上年低1.9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等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将有较大改变,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力度也在加大,预计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刘世锦说。

风险可控 去杠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金融

随着去杠杆工作稳妥有序推进,风险防范的藩篱正在逐步筑牢。

一度持续攀升的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企稳向好的态势。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远低于国际水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83%,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遏制,截至5月末,银行业在保持12%以上信贷增速的同时,总资产规模少增20多万亿元;同业理财在上年减少3.4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缩减1.2万亿元,已累计削减三分之二以上。

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金融机构,去杠杆,正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产生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传统产能过剩领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聚集。

“我们对钢铁、水泥、煤炭等五大产能过剩行业融资余额较2013年末高峰时点下降近五成。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对先进制造业贷款增长超过10%。”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全国情况看,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比同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5个百分点。

“集中抽贷和蜂拥授信都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吸取前些年的教训,虽然我们的资源在往新兴产业方面转,但也不能一哄而上。”一家城商行行长助理表示。

去杠杆,也正在潜移默化影响企业的发展理念。

“国家去杠杆的决心和力度很大,不会是一阵风,企业应适应形势,先把自己的‘泡沫’挤掉。”人福医药融资主管李阳帆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做资产剥离,把精力聚焦在发展医药主业上,出售资产带来的收益改善了公司的资产结构和现金流,公司发展更有底气了。

根源治理 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尽管已初见成效,但去杠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需要通过有力但有序的措施,使宏观杠杆率逐步回落到合理水平。

去杠杆,国有企业是重中之重。但高杠杆的国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去杠杆与去产能、补短板等任务相交织,情况复杂。

“市场化债转股和兼并重组应成为重点攻坚方向。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陆续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未来应扩大到更多负债率较高、产品有市场、有竞争能力的企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去杠杆,要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如果企业自身不走出过度扩张、过度负债的传统路子,不主动聚焦核心业务,那么去杠杆就成为金融企业的独角戏,成效不会明显。”一名银行业人士表示。

高杠杆的形成,与我国的金融、财税和国企等体制机制紧密相关。去杠杆要坚持着眼长远、深化改革,强化根源治理。

在金融领域,要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在财税领域,明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在国企领域,要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从根源上去杠杆、防风险,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去杠杆从本质上来说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董希淼表示。

守住底线,才有底气。只要我们直面挑战,主动作为,就一定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来自新华网

⑵ 从中国经济杠杆率看央行未来会采取哪些动作

面临目前的经济情势,央行的货币政策还需继续宽松。为防止宏观加杠杆,一年存款利率需降至1.00-1.25%,实际存款准备金率需从现在的13.5%降至10%左右。我们预计今年还会有一次降息和一次降准。
同时,中国还面临杠杆率高企,大量资金沉淀在产能过剩的低效部门,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我们认为央行需要辅助使用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曲线的、定向的量化宽松方式,激活信贷市场,盘活存量资金,使其流向实体经济真正需要的部门。比如定向降准、对商业银行抵押再贷款+抵押品扩大、注资政策性银行+定向放贷、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刺激银行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放贷意愿,其中,通过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来处置银行三农、小微企业等的不良贷款是重中之重。同时配以强改革破旧立新,堵住三大资金黑洞,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加快新经济替换老经济的速度。

⑶ 房贷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杠杆率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杠杆率是一个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从侧面反映出公司的还款能力,杠杆率的倒数为杠杆倍数。

无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

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

这种债务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称为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影响的是企业的税后利润而不是息前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率等于息税前利润与营业利润之比,反映由于固定的债务存在,财务费用(利息)对保险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负债的程度和企业偿债能力,财务杠杆率越高反映利息费用越高,导致ROE指标越低。

(3)央行杠杆率提升扩展阅读

1、杠杆率的优点

一是反映股东出资的真金白银对存款人的保护和抵御风险的作用,有利于维持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水平,确保银行拥有一定水平的高质量资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润)。

二是能够避免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的复杂性问题,减少资本套利空间。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如果商业银行利用新资本协议的复杂性进行监管套利, 将会严重影响银行的资本水平。有关数据显示,一些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杠杆比率出现背离。2008年年末,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1% ,但杠杆比率只有2.9%;UBS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5%,杠杆比率却只有2.6%。通过引入杠杆率,能够避免过于复杂的计量问题,控制风险计量的风险。

三是有利于控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快增长。通过引入杠杆率,使得资本扩张的规模控制在银行有形资本的一定倍数之内,有利于控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快增长。

2、杠杆率的缺点:

一是对不同风险的资产不加以区分,对所有资产都要求同样的资本,难以起到鼓励银行有效控制资产风险的目的。

二是商业银行可能通过将资产表外化等方式规避杠杆率的监管要求。

三是杠杆率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定义, 同时对会计准则有很强的依赖性。

⑷ 央行允许宏观杠杆率提升对股市利好吗

嗯,到目前为止他是偏向于利好的,你看如果他的政策好还是不好,你首先看股市,股市就是经济的晴雨表。如果它涨了,说明他大家大部分的投资者对这个政策是认可的,所以股市会涨,因为它是利好还是?何立坤他在古诗词上就会立马会显现出来。

⑸ 2020年央行如何宏观调控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2020年宏观经济怎么走?财政政策如何与货币政策更好地协同发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日前在发布的报告中表示,2020年仍需要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以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顺利实现“决胜小康”目标。同时,报告还指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体现稳增长的底线是防风险。

专项债仍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抓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增长3.8%,增幅同比回落3.0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6463亿元,增长7.7%,高于收入增幅3.9个百分点。

“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抓手仍为地方政府专项债,预计2020年专项债限额在2.8-3万亿之间。”报告指出,2019年9月4日,国务院提前下达了2020年专项债新增额度。今年年初专项债发放额度将会大幅超过去年。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颜色表示,虽然今年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是由于从2019年七月份开始中央就一直强调储备一批大项目,因此预计今年便会有部分已准备好的战略性项目提前落地,专项债规模扩张叠加专项债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比例下调政策的影响,其对基建投资的撬动作用将显著加强,对经济拉动作用或于今年二季度开始见效。

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稳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认为,2020年央行货币政策风格或将有所转换,宽松信号也将更加明确。

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与之前的“松紧适度”有所不同。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定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经济下行与通胀压力并存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度调节。另一方面,对于通胀,由于结构性通胀扩散能力有限,预计物价虽然在今年上半年仍会维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为货币政策风格的调整提供了空间。

报告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流动性的表述仍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对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提出要求,要“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另外,国常会明确提出2020年要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加之我国中小银行风险上行,均为央行进一步降准提出了要求。

颜色也表示,相较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因此仍有较大降准空间。除此之外,今年财政政策稳增长的发力点为专项债,规模较大,货币政策需要通过降准来保障流动性充裕,从而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需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报告还提出,中长期看,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经济能否完成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为重要。

“而全要素生产率能否继续提高,取决于能否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以及如何有效释放新动能。”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过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结构性力量。

第一,中国经济的“再工业化”,进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驱动产业的变革,可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

第二,“新基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变革、产业互联网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云计算设备等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三,大国工业还有发展空间。未来诸如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集成电路等的发展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注入可能。

第四,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术外,“制度改革”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能形成制度红利空间,让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增速

⑹ 中国的债务杠杆到底有多高

240%,这是东方汇理银行的高级经济师高大力给出的一个预测值。这个数值意味着,到2013年底,中国这个经济体中的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家庭债务的总和,也就是债务总额,相对于中国经济全年的GDP而言,比例将达到240%。也就是说,债务是收入的2.4倍。

虽然很多人关心政府债务,而地方债在去年底也有了一个官方说法,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债务水平缺乏概念。高大力的预测,应该算是我能看到的最新预计,因为2013年才刚刚结束。

简单看到240%这个数值,会发生很多误读。你的第一感觉应该是太高了,难道1元钱的GDP需要2.4元的债务来支持吗?这种感觉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比例的确不小,说不对是因为你可能从来没有对债务GDP比例有过认识,超过100%的比例你都可能认为不妥。

我们需要做一些对比。高大力认为中国需要大规模的债务重组,因为如果他的预测正确,240%就不是一个好兆头,“在欧债危机高潮期,欧洲债务总量占GDP的比例约为250%”。这是横向比,纵向比呢?2012年底,中国所有债务的总额已占GDP的216%。因此到2013年的预测值240%,杠杆上升的势头依然很猛。

216%这个数据来自哪里?高大力没有说清楚来源,但我能找到的一个近似数据是215%。这个数据是上月刚刚发布的,来自于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强调,中国全社会的杠杆率已经很高,“去杠杆”在所难免。

李扬认为,从总量上看中国的总债务水平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但比南非之外的其他金砖国家都要高,尚处于温和、可控阶段。鉴于中国的债务水平近年来上升较快,应当保持警惕。从风险视角来看,李扬指出,国家资产负债表近期的风险特点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信贷、地方债务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等项目,而中长期风险则更多集中在对外资产、企业债务以及社保欠账等项目。无论哪类风险都和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应对办法还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李扬说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高大力说的大规模的债务重组有什么不同?我看没有什么不同。李扬说的是方式,高大力说的是方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不可避免地就是大规模的债务重组。

从李扬2013年底公布的2012年底的债务GDP比例215%,到高大力2014年初预计的2013年底的债务GDP比例240%,这是一个怎样的增速?如果你还是认识不够,我们再看看之前的数据。

在我可以查到的说法中,渣打银行[微博]的王志浩2012年11月时曾经预计当年年底中国债务占GDP比重将超200%。现在来看基本没错。而当时王志浩还提及了他掌握的两个数据,“(中国的)信贷扩张在2009年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整体杠杆率从2008年底的153%增加到2009年底的185%。”

如果王志浩的数据基本准确,而高大力的预测基本靠谱,那么中国经济的整体杠杆率,相当于从2008年的153%涨到了2013年的240%。

正因为这样的势头,所以高大力说“如果这个步调持续下去的话,十年以后债务占GDP的比例可能会达到500%。如果到了这么高的杠杆率,比较疲软的企业和政府必然会违约。在接下来五到十年,中国必须要有大规模的债务重组,否则违约风险将大增”。

2014年开始,我已经在《地平线》专栏中写了三篇文章,分别是“2014年看好中国的最大理由”、“索罗斯的中国难题”、“央行的算盘:紧而不慌的‘去杠杆’”,加上今天这篇“中国的债务杠杆到底有多高?”半个月我都在讨论中国经济的杠杆率。

这里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列举了各方面对中国杠杆率的分析和预测。有乐观一些的,也有悲观之极的。但是,所有人都会承认,一个仅仅依靠债务杠杆支持的GDP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大家的分歧只不过在于,中国经济的杠杆过程到底在什么位置?是在一个上升过程中,还有增加的余地?还是到了一个顶点,即将反转?还是说已经开始反转,开启了去杠杆化的过程?

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位置将强烈暗示着央行货币政策的不同操作。如果杠杆还在上冲,意味着市场主体主动加杠杆的欲望还在,那么央行就应该从紧甚至加息;如果杠杆已经开始收缩,一个债务收缩的过程已经开始,央行反而应该为了稳定需求放松银根,比如降低存款保证金率甚至减息。

央行有没有答案?在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中,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9.7%,达到17.29万亿元的年度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8.4%。而央行的表态是,“2013年M2和贷款数据基本达到调控要求,今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不会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

不收紧不放松,这就是央行对杠杆位置的判断吗?

⑺ 中国经济杠杆率真的偏高吗

中国无疑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年代。回头看2015,很多一致预期被证明是一致错误:央企没有等来激进的混改,却等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合并;地方政府没有等来期待的财权,却等来一堆来去无踪的置换债,人民币没等来美联储加息,但还是来了一次出其不意的暴贬……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快。带着2015的经验,我们对2016年的中国经济作出以下判断:1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6.5%,实际增速略高于目标2015全年保7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以往4次下调目标的历史来看,如果当年没有完成目标,一定会导致增长目标下调,比如1998和2014年。以此推断,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是大概事件。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目标可能定在6.5%,但最终的实际增速可能略高于6.5%。2CPI继续“1”往无前,PPI连跌超过50个月,通胀有惊无险2016年预计CPI同比1.6%,较2015年略有回升,但仍然有惊无险。预计明年PPI累计负增长将超过50个月,但同比跌幅将收窄。假定明年油价涨4.5%,其它因素影响不变,则PPI跌幅可能收窄2.5-3个百分点左右。3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资本加快“走出去”,人民币再现一次性贬值美联储加息的条件已经具备,现在只是何时扣动扳机的问题。目前看,12月加息的概率已经达到70%,即便12月没加,明年也会至少加一次息。对人民币来说,美联储加息也好,加入SDR也好,其象征意义都已经大于实质意义,人民币的长趋势拐点已经形成。尽管短期央行可以通过量价干预维稳,为加入SDR护航,但贬值压力只会推迟,不会消失,最终达到临界点,央行可能不得不再次允许人民币一次性贬值。4货币政策从主角变配角,降息空间明显收窄,降准次数不少于今年2015年货币政策是绝对的主角,2016年可能逐步退居配角。货币宽松的方向不会变化,但思路上会有所调整,从主动到以被动对冲为主,政策重心逐步转向财政政策和供给侧改革。根据我们的预测,2016的通胀会高于今年,降息的次数会明显减少,而降准的次数不少于今年。2016年专项金融债等公共融资工具会继续放量,这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特别国债,如果只是从存量池子里拿钱,那可能会使稳增长的效果大打折扣。5财政赤字至少扩大到2.5%,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政策性金融+PPP配合政府大幅加杠杆财政政策将逐步取代货币政策成为主角,财政赤字率至少会扩大到2.5%。近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称要反思财政政策,其中特别提及“3%的赤字率是不是绝对科学,值得探讨”,暗示中央已经开始反思积极财政不积极的问题。财政政策主要有两个抓手:扩大政府发债规模+结构性减税。而明年更重要的是财政政策的配套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和推广PPP配合政府加杠杆。今年是PPP项目的招标年,明年才是签约年,3.4万亿的存量PPP项目中的签约规模将超过1万亿。6注册制推动股票供给放量,股票市场不会有惊心动魄的疯牛,只有摇摇晃晃的慢牛2016年大概率推出IPO注册制,注册制长期是利好,但短期可能加剧市场波动。总体来看,2016年股市不可能重复今年的疯牛,摇摇晃晃的慢牛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成本下行可能放缓,二是需求端尚未完全企稳,三是供给端产能尚未开始消化。因此支撑市场还是只能靠估值,而这样的市场一定是敏感和反复的。7信用风险加速爆破,国企违约成为常态,无风险收益率继续下行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约为123%,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未来去杠杆的五种途径中,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传统产业都不得不选择最后一种道路:信用违约。基于这种逻辑,2016年信用风险会比2015年更频繁。只要看不到经济复苏或大规模债务减记,2016年信用违约事件会进一步蔓延。政府为守住金融风险底线,仍会去保一部分存量债务,但失去保护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国企违约将成为常态。此外,信用风险的释放有助于推动无风险利率继续下行。8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加速落地,美丽中国成为最大亮点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美丽中国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亮点。十三五规划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并首次提出“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和“美丽中国”概念。生态环保作为一个产业已经站在了更大的风口上。第一,监管体系从属地管理转向垂直管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第二,通过市场化的交易、融资和管理机制来激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9国企改革1+N方案陆续落地,国企整体上市加速推进,央企合并步伐放缓2015年是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改革方案出台,1+N的顶层设计逐步成型,2016年将进入落地之年。首先,央企层面主要看整体上市,合并步伐会低于预期;第二,地方国企改革重点看混改,主要是资产优质的发达地区。10房地产销售结束回光返照,地产投资第一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国家住房银行提上日程房地产销售在2015年回光返照,2016年将再次回到现实。30大中城市的高频销售数据9月就已开始回落,全国的商品房销售也在10月首次出现回落,政策宽松带来的短期效应正在逐步消散,地产身上的镣铐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们认为,房地产投资的情况要比销售更糟。2014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2015年施工面积负增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出现全年负增长。所以,房地产政策的核心是消化库存。此外,作为激发合理需求、构建住房融资体系的关键,国家住房银行有望加速提上日程。

⑻ 央行房贷新规:去杠杆、降负债是大势所趋

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要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目的是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继2020年8月20日“三条红线”出台后,又一针对房地产融资的政策,在刚刚过去的2021“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上,我曾说过:“2020年全年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政策一直在持续的收紧,哪怕是在疫情最严重的上半年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公开场合说过要给房地产金融助力,一直到8月20日,这是所有地产人应该记住的日子,‘三条红线’的相关政策给整个行业特别是给房地产金融行业理清了未来的政策脉络和思路。”

  在当时我给出的十大预测中,提到未来金融政策还将趋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全年金融政策持续收紧的2020年的最后一天推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对金融政策趋紧的预测,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的主基调不变。

  01

  大部分银行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

  从近期发布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具体要求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类型分档,其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各档不高于40%、27.5%、22.5%、17.5%及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各档不高于32.5%、20%、17.5%、12.5%、7.5%。


  若结合居民杠杆率与债务收入比来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居民杠杆率逐年提升至33%,较2015年增加13.7个百分点,债务收入比升至55%,较2015年增加24.5个百分点。而在疫情阴霾下,居民收入预期大概率将有所下滑,偿债能力进一步减弱,由此看来现阶段有序引导企业负债率、居民杠杆率逐步回归到“安全线”以内,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仍是重中之重。

03

  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

  2020年,房地产政策层面前松后紧,中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期调控目标。上半年房地产信贷政策中性偏积极,央行三度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并两度下调LPR利率中枢,5年期以上LPR累计降幅达15个基点。

  但下半年央行设置“三道红线”分档设定房企有息负债的增速阈值,并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时值年末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房地产行业将稳杠杆乃至去杠杆的强调和加强。

  联系到郭树清发文强调,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我们认为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已是大势所趋。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答记者问时同时表示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十四五”规划也已定调:房地产事关民生消费和投资发展,助力经济内循环。

  我在2021“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上说过“房地产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因此,我认为政策基本面依然“稳”字当头,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强化并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

  同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发布,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对行业步入无增长时代新逻辑的验证,过去若干年,房企高歌猛进,资金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时至今日,在“三条红线”和“央行房贷新规”的要求下,资金被限制,由于没有更多的资金进入,整个行业再往上走的动力被大大削弱,因为整个行业的主体是房企,缺乏资金的支持,会使得企业动能不足,从而使得行业动能不足,就将步入无增长的时代,这也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我所讲到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

⑼ 怎么降低杠杆率

之前在中大咨询的官网上了解了一些国企改革的内容,对于企业部门去杠杆的可能路径,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包括:核销部分“僵尸企业"不良贷款以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发挥好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破产重组和债务处置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合理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权益融资的比例;对部分产品具有市场、生产成本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按市场化、法制化原则,由银企双方自主协商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的债务水平;加大改革力度以硬化国企和地方平台类企业的预算约束,降低这些企业过度负债的冲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