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我影响是川军枪法比八路的大大的好,也难为了红军北上抗日多数也倒在了川军的抡下。
以百仗关战役为列说明吧!
张国涛仗着红四8万人马,另立中央,拒绝北上战略,想率部南下打到“成都吃大米”,在雅安的名山百仗关主动与川军决战,这时的川军是两头受气(红军和中央军),可红军捣成都无疑是要川军的老命,于是川军空前团结,战斗力也是大大提高。张国涛不懂军事,没想到仗越打越大,成了名副其实的消耗战,而川军已经增加到2,30万人,还有中央军背后督战,红四只好硬着头皮死扛,红四的主要首长全部亲临前线,面对极大的伤亡,最后极好面子的张老大也不得不下令退出战役,被迫北上。此战以后,红四由8万锐减到4万,是红军至湘江战役以后第二大损失。川军也是元气大伤,正所谓蒋的“一石击二鸟”策略的成功运用。
红军一,四方面军在与川军对垒中,经过土城,会理,百仗关战役后,部队大量减员,深感川军的战斗力,而川军也是元气大伤,双方都尽量避战。而贺胡子的红二,就根本不敢和川军对阵,远远绕道滇西和西康,他那一万多人马有一半是为避战在过草地而活活饿死的。
而北上抗日是1934年7月15日由毛泽东、朱德等署名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次提出“北上抗日”的
2. 谁知道抗战时期川军所拿的两杆枪是哪两杆
一把是汉阳造,另一把是大烟枪
3. 抗战中川军作出了多大的贡献为什么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
这不是厉不厉害的问题,川军的抗战精神才是最为珍贵的,他甚至成为了中国人民的脊梁和精神支柱。“川军不负国,无川不成军”这两句话就是对川军团最好的体现。
- 川军团的历史
川军为四川地方部队的统称。清末时期,清政府在四川操练新军,也是川军的前身。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使得川军从清政府控制下脱离出来,没有了领导,四川军阀也孕育而生。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川军一直处于军阀混战的时代,期间爆发的混战多达450次。
川军不仅在战场中大量击杀日军,并且成为了一股精神气鼓励着人们抗战,这是川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他也将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行。
4. 川军血战到底中的红枪会
齐爷带领众弟兄进入川军以后,真心改过,决心杀敌。在大刀英雄的带领下,他们学会了用大刀的本领。成为了川军独立营的大刀队成员,但是孙和不放过他们,经常为难他们,有一次叫他们大刀队顶上日本的军队,结果死了不少原来红枪会的弟兄,在与日军的肉搏战中,齐爷也不幸失去了一个胳膊。再后来川军独立营退守韩家寨,被日军追击,齐爷带着众乡亲逃到老果岭,最后川军从地道逃出。齐爷与剩下的兄弟与前来进犯的日军同归于尽。
关于藤县保卫战,历史上有记载的,这一战牺牲了不少川军士兵,比较有名的有王铭章将军,他就是在孤立无援,一心报国的情况下壮烈牺牲的。正是有藤县的保卫战,才有利的保证了第五战区整个的战略部署,为接下来的台儿庄战役以及徐州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不成气候的川军,创造了历史,史称“台儿庄大捷”。川军在抗战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被誉为“血性川军”。正如李宗仁在个人日记中写的一样,“没有藤县川军的死守,怎会有台儿庄大捷”。结局就是这样,请给分吧。
5. 历史上的川军抗曰配备什么武器
1937年9月,十多万川军将士出川向东,从此开始到抗战结束,四川输出了超过300万将士。这300多万人在战场上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武器,与日军的装备相比优劣何在?在建川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抗战时期,出川军人穿戴过的粗布衣服、斗笠草鞋,用过的中正枪、汉阳造,也见到了日军的钢盔制服,三八大盖;并请建川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杨建朝,解读川军的抗战装备,和与日军的对比情况。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以刘湘为总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分两路纵队。从9月7日起,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杨建朝介绍,这时川军的装备“极为简陋”。
“由于这部分川军严格说来是地方军阀的武装改编为的中国正规军,部队的装备、军事素质和待遇,都不能和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杨建朝说,川军是杂牌军,整体装备都非常不好,士兵每人仅有粗布单衣两套、单被一条、草席一张、草鞋两双、斗笠一顶,又多在黄河以北地区作战,几乎不能御寒。
武器上,就更低劣了,“汉阳造”都不多,很多是满清留下来的“老毛瑟”,和大量四川土造的“单打一”七九步枪。满清留下来的“老毛瑟”年久失修,四川土造的七九枪械故障率等重要指标上,远远达不到要求。有些土造的步枪有时候打两枪就拉不开枪栓。质量上不合格还只是一个方面,数量也是一个短板。一个连也配不了一挺机枪,每个师仅有十多挺。重机枪是一个师仅一二挺。火炮方面,每师只有几门土造的迫击炮,山炮、野炮整个川军中也只有几门。更没有交通、通信、补给、卫生等装备和器材。出川前,还有下面的旅长团长自筹资金或自掏腰包在市场买枪买炮,补充武器。
那么其他川军情况如何呢?杨建朝说,所有的川军中,要数主力刘湘的部队装备最好。刘湘在1928年以后曾经三次大规模进口外国武器,在汉阳兵工厂购买数千支步枪及几百万发子弹,还通过自己的武器修械所和地方工厂自造和仿造过大量武器。有学者计算,刘湘的每个师平均下来应该有迫击炮60门左右,轻机枪约130挺,在川军中就比较突出了。
川军出川抗战前,国民政府承诺给予武器、装备加强。实际上,川军出川后即被分散处置,刘湘的“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的计划未能实现,出川前所要求的武器、装备补充,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及时到位。而川军薪饷待遇仅及“中央军”的一半。
雪上加霜的是,川军有个别的旅团长以为中央已答应配换和补充武器,就将部队中能用的枪提留起来,作为自己失败后“重起炉灶”的后路;更有拿废枪换好枪,径自私运回家,以致一连之中,仅有一两支枪打得响。至于机关枪一项,一个团或一个旅才有两三挺;手榴弹每兵只有三四颗;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还是靠“背插一把大砍刀”。川军到达西安时,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拒绝补充物资,并让他们找阎锡山。阎锡山推诿了。
抗战后期,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特别是美国的军事援助通过滇缅公路、空中航线及其它通道运送到中国战场,驻印远征军和驻滇远征军更是装备了美式武器。杨建朝说,中国士兵在这里头一次扔掉老式“汉阳造”,换上美制M4“汤姆式”冲锋枪,头戴防弹钢盔,配发进攻型手榴弹。每个步兵班配备轻机枪若干。这样,中国驻印军在武器装备和机动能力上已经达到当时发达国家军队的A级标准,步炮比例达到三比二,第一次从武器和火力上压倒日本人,从而使打败日军成为可能。
1944年10月至1945年2月,约3万四川青年参加远征军,飞赴印度作战。以他们为例,单兵装备就有:咔叽布战斗帽、钢盔各一顶;钉有铜钮扣的咔叽布军服(夏冬装)各两套;羊毛衫夹上衣一件;棉织内衣内裤两套;短袜、衬袜及呢绑腿各一副;帆布胶鞋、大头皮鞋各一双。还有毛毯、橡胶雨衣、橡皮垫褥、水壶、手电、遮风镜、防蚊头罩、毛巾、铝饭盒、行军背囊等,是1937年出战的川军当时不敢想的。
6. 川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实力装备如何
1935年1月整编前的各路川军编制如下:
第20军,军长杨森,辖6个混成旅共18个团。另一宪兵大队,一精练司令,一机炮指挥,一手枪大队,共6个团。第21军,军长刘湘,辖9个师,5个独立旅,四路边防司令,叁路警卫司令,两路警备司令,一城防警备司令,一独立支队,共125个团。另有:一宪兵大队,一机枪司令,一炮兵司令,一警卫大队,一税警总队;一航空司令,飞机10架;一川江公安舰队,炮舰2艘;一战车大队。第23军,
军长刘邦俊(原为刘存厚),辖1个师,6个团。另一特务大队。
第24军,军长刘文辉,辖4个师,一屯殖司令,共27个团。
第28军,军长邓锡侯,辖5个师,一特科司令,一警卫司令,共42个团。另一宪兵司令。
新6师,师长李家钰,辖7个旅,共19个团。另一特科司令。
新23师,师长罗泽洲,辖4个旅,共12个团。另有特科叁大队。
以上新6、新23师及24军独立,其他统归刘湘指挥。共有兵力约340个团。
1935年3月,整编后的川军编制序列如下:
第20军,军长杨森,编为第133、134、135叁个师,计6个旅14个团。
第21军,分编为21、23、44叁个军,以唐式遵、潘文华、王缵绪分任军长,统归刘湘直辖。共计83个团。第24军,军长刘文辉,编为136、137、138叁个师,共16个团。
第28军,改45军,邓锡侯为军长,编为125、126、127、128、131五个师,共24个团。
第29军,改为41军,军长孙震,编为122、123、124师,共19个团。
新6师,改为104师,李家钰任师长,编为3个旅9个团,另一独立团。
整编后,川军缩编为不到170个团。
7. 国民党为什么不给川军换装备
国民党蒋介石是有给川军换装备的,比如王铭章师1万人,在山西死伤了一半,到了山东,还剩5000人,李宗仁求蒋介石给补充武器,蒋介石最终给了1000步枪,5000人给1000枪算不错了。王铭章师属于邓锡侯、孙震集团军,这个集团军出川时,很多团级、营级将领听说国民党给换武器,于是把本就不多的好枪大部分运回老家藏起来准备卖钱,导致一个连只有几支好枪。王铭章是个个人品格高尚,其实川军在内战里早就糜烂了,王铭章师一半是西北军的旅,也不是四川人。川军最初出川的两个集团军6个军,3个军是邓锡侯、孙震、杨森,这几个军阀比较穷,所以军队都是烟枪步枪双枪兵、步枪陈旧、缺乏重火力、缺棉衣,火力只有日军的10分之一,但是战斗意志很强,不怕死,在山西、山东、上海打的很英勇。另外3个军是刘湘的,刘湘有钱,火力基本等同中央军里的普通部队,也就是火力是日军的一半,但是战斗意志很弱,武汉会战中,王陵基军团及第三十军团孙渡、张冲两军,均因素质太差,甫经接触即溃不成军;而滇军卢汉所部,未经接触,仅闻敌机之声亦即溃散——以致连累素质较优的部队也无法达成任务,而造成全盘的失败。
8. 民国时这几款栓动步枪哪个最适合中国军队
首先看哪支部队,像川军和共军,基本没有后勤来源,子弹打一发少一发的,最好的是三八大盖,缴获子弹能直接用,拼刺刀合适,用98k拼刺刀等死呢
现实中中央军配置的中正式就是国产的98k众所周知的表现不好,而且德国不再向中国交付枪体毛坯之后质量也是比较差的
如果是后勤比较好的中央军和桂军最好的是莫辛纳甘,射速也比较快,最主要的是对加工要求低,二战中的苏联工业崩溃期间都没停止莫辛纳甘的生产,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
备注:莫辛纳甘原装刺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棱刺,也是比较高配的近战了
9. 川军战斗力如何,
很强。
川军倒是真跟红、军硬干过,先是土城,后是会理,再是百仗关,川军在死守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时,战斗力不可小视,硬是让红、军啃崩了牙也没有得到便宜:
(1)土城战役:是遵、义、会议毛、大帅重新掌权,亲自指挥的一场血战和败仗。对手是刘湘部川军潘郭二旅,尤其是郭勋琪旅悍是顽强,连朱、老总也亲临一线,最后把陈、赓的干部团也用上了,结果是红军惨败,不得不撤出战斗,土城战役是红、一、方面军至湘、江战役以来遭受的最大的一次重创,人数由3万多锐减到不足2万。此战,郭勋祺晋升中将师长。
(2)会理战役:红、一、方面军打会理原本是为了筹粮,没想到川军刘文辉部刘元瑭旅跑是死,不是被红军打死就是被军、法、处、死,不跑死、守也是死,如果红军不以强攻对死守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收拢部队,一把火烧光了城墙外房子。
于是乎,红、军一攻城,全城百姓不分老幼敲盆打锣、呐喊助威,那同仇敌忾的场面想来煞是壮观。仗着高大的老城墙,刘元瑭战法原始但有效:红、军一爬城,城头上煮沸的开水、稀饭就往下泼;红、军一打洞就灌水,使炸药作用大打折扣,战斗中城墙两次被红、军炸坍,刘元瑭满脸是血提着指挥刀总在最危急的地方督战、堵缺口,以千余人枪死扛彭、德、怀勇猛的红、军团,打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