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平
(2) 1 0.2阻力臂×阻力= 动力臂×动力
❷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1)小强经历了如图甲的实验步骤:A、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______位
(1)(2)调节杠复杆两端的螺母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目的是为了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取力臂的大小;
(3)调平后,在探究平衡条件的过程中,只能通过调节力或力臂的关系使杠杆平衡,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所以D不可以;
(4)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
(5)由图中可以看出,测力计拉力方向未与杠杆垂直,所以此时的力臂为OC,而不是OA,因此出现了小强的现象.
故答案为:(1)水平;(2)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取力臂的大小;(3)D;(4)F1L1=F2L2;(5)阻力臂测量有误,不是OA而是OC.
❸ 下面是小明验证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杠杆右端高左端低,为使其
(1)杠杆重来心右移应源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挂钩码处杠杆的长度即为力臂长度,方便的测量力臂;
(2)图中,拉力F1的方向与水平杠杆不垂直,只有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时,力臂才能从杠杆上直接读出来,小明误把杠杆的长度OA当成了拉力的力臂,所以小明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3)只有在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时,力的力臂才等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4)由F2=1.5N,OB=20cm,OC=10cm,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OC=F2?OB,
∴F1=
=
=3N.
方向竖直向上.
故答案为:(1)右;力臂;(2)把OA的长度当成了拉力的力臂;(3)拉力方向与杠杆垂直时;(4)竖直向上;3.
❹ 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
(1)杠杆重心右移,应将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右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
(2)设杠杆分度值是L,一个钩码重是G,所以4G×3L=nG×2L,所以n=6(个);如果再在A、B两处各加挂一个钩码,5G×3L>7G×2L,所以杠杆左端下沉.
(3)设杠杆上每格长度是L,每个钩码的重力时0.5N,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ALA=FCLC,则FB=
=
=3N,则C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由图示可知,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弹簧测力计拉力F的力臂L
C变小,F
A=4G,L
A=3L保持不变,由杠杆平衡条件:F
AL
A=FL
C,可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变大.
故答案为:(1)右;排除杠杆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2)6;左
(3)3;变大;拉力F的力臂减小.
❺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如图所示,下面是他所设计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步骤:①把杠杆的中
(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应先进行的是杠杆的组装与调平,第①步骤专中,只描述了杠杆的属组装,没有调平的步骤,因此是不完整的;
(2)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在第1组实验数据中,2N×0.3m≠1N×0.4m,而是2N×0.3m=1N×0.6m,所以第1组数据错误,阻力臂实际值为0.6m;
(3)因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所以设计的拉力方向不要与杠杆垂直即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不再是力臂,这样做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得到结论就不能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故杠杠施加的力的示意图和这个力的力臂如图所示:
.
故答案为:(1)第①;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2)0.6;(3)见上图.
❻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他这
(1)实验时,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消除杠杆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小强每次都要将杠杆调到水平位置静止,这样做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2)这组同学的猜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没有意义,且实验数据只有一组,应多做几次实验,得到多组数据,分析找到结论.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3)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2×0.3≠1×0.4,所以第一组数据错误,并且综合1、2两组数据可得: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4)在A处距支点4个格,B处距支点3个格,A处挂有3个钩码,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则B处应挂4个钩码.
设OA=4,则OC=2
A处3个钩码的重力GA=mAg=3×0.2kg×10N/kg=6N,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OA?GA=OC?F
∴4×6N=2F
解得F=12N.
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倾斜拉杠杆,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1)水平;消除杠杆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2)实验不能只凭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3)1;0.6;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4)4;12;变大.
❼ (2011日照)小强在验证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
(1)杠杆重心左移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版臂为零.权
(2)图中,拉力F1的方向与水平杠杆不垂直,只有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时,力臂才能从杠杆上直接读出来,所以小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3)由F2=1.5N,OB=20cm,OC=10cm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OC=F2?OB
∴F1=
=
=3N
由于支点不在动力和阻力中间,因此动力和阻力方向相反
∴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4)由F
2=1.5N,OB=20cm,OA=30cm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OA=F
2?OB
∴F=
=
=1N
故答案为:
(1)左(外)、重力、0;
(2)把OA当成了F
1的力臂(或把F
1的力臂弄错了);
(3)竖直向上、3;
(4)1.
❽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如图1所示:下面是他所设计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步骤:①把杠杆的
(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应先进行的是杠杆的组装与调平,第①步骤中版,只描权述了杠杆的组装,没有调平的步骤,因此是不完整的;
故答案为:第①、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2)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在第1组实验数据中,2N×0.3m≠1N×0.4m,而是2N×0.3m=1N×0.6m,所以第1组数据错误,阻力臂实际值为0.6m;
故答案为:0.6.
(3)因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所以设计的拉力方向不要与杠杆垂直即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不再是力臂,这样做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得到结论就不能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故杠杠施加的力的示意图和这个力的力臂如图所示:
(4)∵重物G和a点到O的距离不变;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钩码的重力与b点到O的距离的积是一个定值,
即:钩码的重力与b点到O的距离成反比.
要使杆保持水平,b点挂的钩码个数(各个钩码质量相同)和b到O的距离成反比例关系,图象应该是第一象限内的曲线.
故选B.
❾ 小强在验证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要使其
(1)左(外) 重力 0 (2)把OA当成了F 1 的力臂(或:把F 1 的力臂弄错了) (3)竖直向上 3(4)1
❿ 小明在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A: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B:把钩码挂在杠杆
(1)实验步来骤中,把杠杆的中自点支在支架上,就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数据的测量,没有考虑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所以“把钩码挂在杠杆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之前漏掉一个重要步骤: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设一个钩码重为G,杠杆上一个小格代表1cm,所以,2G×4cm=nG×2cm,解得n=4,因此在杠杆B处需要挂4个钩码; (3)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在第3次实验数据中,4N×0.03m≠6N×0.04m,而是4N×0.03m=6N×0.02m,所以第3次数据错误,阻力臂实际值为0.02m. 故答案为:①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4; ③3;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