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怎么写意象
《南齐书·乐志》曰:“《碣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一曰《观沧海》,二曰《冬十月》,三曰《土不同》,四曰《龟虽寿》。”《乐府解题》曰:“《碣石篇》,晋乐,奏魏武帝辞。首章言东临碣石,见沧海之广,日月出入其中……四章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碣石”这一地名就是从此开始进入了诗歌的领域。在其第一章中开篇就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但是在这篇诗歌之中,“碣石”只是一个地名,还没有成长成一个文学意象。
“碣石”成为文学意象,还是在唐诗中成长起来的。“碣石”在《上山虎·禹贡》中是表示一块指示航海方向的石头。但是在唐诗中,“碣石”拥有了几个意思。第一个是由原意引申出来的碣石山和一些由变迁所产生出来的地名,并且作为边地的代称。第而个是由边地而引起的一种具有超越性质的遥远的称号。第四个是墓碑,这是重新回到“碣”的原意。其实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未曾超越的,作为地名的存在。
高适的《燕歌行》可以作为第一种用法的代表:“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同样的用法还在别人的诗篇里得到体现。卢照邻《关山月》云:“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高适在《别冯判官》云:“碣石辽西地,渔阳蓟北天。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云:“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在这些诗篇中,“碣石”是作为一个地名在使用的,但是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名的,它里边已经蕴含了历史的感觉,它可以用来指边地的任何一个地方,它超出了“碣石”这个地名本身,却没有超脱到地名以外。
走出具体地名的限制而进入到起时空的隔绝和超越是由卢照邻开始的。他在其《明月引》云:“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浮云卷霭,明月流光。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在诗篇中正式把“碣石”抽象出来,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一种超越的,一种无法企及的东西,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能勉强的想想。但是他开创的这样一个意象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才真正发展到成熟。
在张若虚那篇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中,这个意象更是被放大。“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碣石”这一地名已经超过了它本身的承载,和“潇湘”联系在一起,一南一北,于是留下了想像的空间,“碣石”和“潇湘”都变成了代名词,变成了一种无限性。还有了一种超越的意味。此篇的“碣石”所具有一种超越之感,和潇湘对立,用两个边地的地名来表现遥远、天涯阻隔。古诗十九首云“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但是却说得直白。此处虽有此意,却表现得婉转一些,还有一种迷幻的感觉。因为他所要表现的不光是人的天各一方,他还有一种超越于人世的气象。而有了一种宇宙四方的超脱,而且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时空的超越。所以前文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但是在“碣石”的使用中,由于它本身的限制性。所以他在使用时只能和别的一些名称对应使用。这种对应有时是对立,有时是联合。在表示边地这一概念时,它是和别的一些地名联合起来使用的,比如和祁连、辽西这样的地名联系起来,共同表示边地。而在表示一种超越的时空的概念时,“碣石”却总是和“潇湘”对立起来,用一南一北的地名的遥相呼应来表明这种超越关系。
司空图在张若虚之后,却走上了和张若虚不同的道路,他回到碣石的传统,也许却比张若虚走得更远了一些,至少他不需要用一个一个别的地名来对应。司空图《偶诗五首》有句云:“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碣石”这个意象,直接触及到了生与死这个问题。在司空图笔下的“碣石”,其含义是墓碑。这是使用了“碣”的原始意义。“碣”的原意是圆顶的石碑。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自己的超越,一下子把生和死两个世界给划开了,也一下子使它们完成了一种统一。他背离了曹操以来使用“碣石”作为意象的传统,直接把自己跨越到广远的历史中去,但是终究没有超出去。他所使用的“墓碑”这个意象,也只能成为他的“孤篇绝唱”了。
历史流淌到宋代,“碣石”在宋词中竟然销声匿迹了。这种消逝是因为“碣石”所表现的特质同宋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特质有着强烈的对抗。词本身带有一种浓郁的女性特征(金铮《宋词综论》),具有一种阴柔之美,具有蕴藉空灵的特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妙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缪钺在《论词》一文中说到词有四种特质:一曰其文小,二曰其质轻,三曰其径狭,四曰其境隐。在说到其文小时,他这样表述:“而词之所用,尤必取其轻灵细巧者也。言地理,则“远峰”“曲岸”,“烟渚”“渔汀”。”基于词的这种特质,“碣石”未能在词中得到应用也是正常的。另外,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在论及秦观的诗时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秦观本人作诗,没有脱出其词的影响,使得诗的表现范围同词一样,所以遭到元好问的讥讽。而其讥讽恰好是使用一个在诗中能够应用的劲瘦的意象来和词中所用的意象进行对比进行的。
再回到“碣石”上来,它本身含有一种苍凉、坚韧的意味,还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而且其所表现的是一种阳刚的,向上的力量。这从他在唐诗的运用中就可以看出来。“碣石”一词在唐诗里主要是被应用在古体诗和乐府诗中,而不是唐诗中的新体裁,绝句和律诗。而在诗歌风格中,更倾向于边塞诗。如卢照邻和高适就多次使用。
碣石作为一个意象,显得劲瘦、苍凉,包含着无数的历史嗅味。在其间,历史的感觉扑面而来。它本身所能传递出来的不光是一种空间上的遥远了,还有一种时间上的超越。一下子拉近了同古代的关系。于是在唐诗中,它还能保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可以给凭吊兴亡提供一个契机和言说方式。他应用到边塞诗、古体诗时,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一种回忆、对昔日盛世的缅怀。而石头坚韧性格的强烈感觉,又会引起对边塞艰苦生活的关注。而这些并不是词的内容和特质所要求涵盖的。正是“碣石”这一意象的内涵特质和词的特性有着如此强烈的对照冲突,它们才不能够有机的融汇到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碣石”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文学意象。他首先折翅于唐诗中,因为只有在唐朝的一部分诗歌中它才具有生命。但是在宋词那里,“碣石”是完全夭折了。于是“碣石”的意象也只能让后人像凭吊那块指示航向的石头一样凭吊一下。“碣石”为什么会如此快的走完它的文学旅程呢?我想这和“碣石”本身的历史蕴涵是有关的。
一个文学意象的形成是有其特殊条件的。首先应该是有出处,在我们这样一个“信而好古”的国度里,有出处可是一个很好的出身,这可比白手起家方便多了。“碣石”毫无疑问是满足这个条件的,而且出身还不错,它出于《尚书·禹贡》,这可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碣石”能够混进文学的圈子来,应该说它功不可没,要不是《禹贡》记载了这块石头,它怎么可能成为魏武帝的登临之地而在文学中获得第一次登场的机会呢?
第二个条件是文学意象的可解释性,即是说文学意象应该有可供阐释的空间。“碣石”的含义和其所指的模糊性,使得“碣石”在被作为文学形象阐释时可以超脱于具体的物事,而能够产生新的阐释可能。但是文学意象本身不可能被无限的阐释,它总得有一个标准,只有在那个标准之下它的存在才是合理的。它得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如前所述,如前所说它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出现于《禹贡》之中,已经带有了一种苍劲、厚重、坚硬的特性。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使得其不符合词这个文学体裁的表达需要的。另外,文学意象的阐释受到经典诗篇的限制。一个文学意象在经典诗篇中产生以来,就带有了一种特质,而这种特质使得它在后来的运用中难以超越。就如“碣石”这一意象,大家在诗词里第一次接触是从曹操的开始的,在这首诗中,就有了一种阔大的气势,并且生出一种对时空的兴叹。所以在后来的诗篇中,自然很难超越出去了。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更是强化了这种阔大的气势和时空的意象。而词这种体裁所表现的女性细腻的,使得碣石这种苍凉阔大的意象很难进入其间,于是势必使得“碣石”走进文学意象的冬天。
② 黄金老母是金身老母吗
十二老母根据各地庙宇供奉的有所不同,西莲寺老母殿供奉的有:西天老母,背后是观音老母,左边是无声老母。 泰山老母,送子老母,金身老母,出山老母,右边是劈山老母,托天老母,文殊老母,普贤老母,地藏老母。 。
③ 很想去河北昌黎的黄金海岸(沙漠与海的吻痕) 那的沙滩风景和消费是怎样的 谁去过请告诉我 非常感谢
呵呵,我是昌黎人,素有沙漠和大海吻痕的黄金海岸就坐落在我们昌黎县。如果您想现在去的话,我建议您还是抓紧时间来吧,因为现在快进入九月份了,不是很热了,海边也不是很晒了,如果在过段时间的话可能会有点凉了,不太适合下海玩耍了。 黄金海岸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海滩,没有任何杂质的海滩十分的柔软,具有沙细,滩软,水清,潮平的特点,在这里您可以海水浴、阳光浴、沙浴、森林浴、空气浴的理想地点。而且我们昌黎距离南戴河,北戴河都很近,可以专线游玩的,另外,现在的季节我们昌黎的另一旅游特色葡萄沟正是旅游旺季楼主可以吃住农家院,吃葡萄,尽情享受我们昌黎的风土人情。 总体来说消费不是很高的,玩的时候,我建议楼主住县城的宾馆,一般标间的话不超过二佰吧,县城离海边有专行公交车 不到半小时就会到了!消费总体来说不是很高,不过这就要看您的消费观念了,总体来说过,我们昌黎是一个旅游胜地,欢迎您来旅游、度假、观光,不会让您失望的! 呵呵!!! 累死我了 写了这么多!
④ 古诗词默写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__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⑤ 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黄金狗为什么要用这几种动物
清光绪年间,在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把南浔的富商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据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
南浔的富商都以湖丝发家,湖州的蚕丝有悠久的历史,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湖州外开贡丝布”,由此可见,早在唐开元年间,湖丝已成为贡品,并形成为一大产业,在《宋史·食货志》中称:“茧箔山立,续车之声连屋相闻。”反映了湖州蚕丝的盛况。从南宋开始湖丝已出口国外,在《嘉泰吴兴志》中就有:“湖丝遍天下”之说了。而南得的辑里湖丝更驰名于国内外,因为辑里湖丝质地洁白细匀,富有拉力,优于其他湖丝,正如《南林报国寺记》中所载:“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古称南林)。当时的湖丝生产和质地就数南浔了,清道光年间的诗人董蠡舟在《蚕桑乐府》中赞道:“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在那种资源丰富,得天时地利之优的条件下,南浔以经营蚕丝发家的富商,在光绪年间形成了“四象八牛”的豪绅大户。
刘镛为“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当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顾福昌(1796一1868),字成之,号春池,是南浔的四象之一,国学生,因排行第六,创业后,被称为顾六公公。顾福昌早年的家境也属清贫,弃学从商,起初摆个布摊。后至南浔邻镇江苏震泽开小布店为生,兼营蚕丝后发家,与洋人往来后,遂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经理洋务。并开设顾丰盛丝号,属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
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又经营了当时-亡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成了怡和洋行买办和怡和打包公司经理,还大做房地产生意,被誉为四象中“顾家的房子”之美称。
顾福昌有三个儿子,长子顾寿松,字容斋;次子顾寿藏,字子嘉;三子顾寿明,字颂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以顾寿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有名的爱国教育家顾乾翰先生就是顾福昌的曾孙。
张颂贤(1817-1892),字竹斋,祖藉微州休宁,其父张维岳在南浔开一小酱盐店为生。张维岳有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
张颂贤善经营,遂从事丝业后,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开设了“张恒和丝行”,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为盐业界巨头,据张謇《乌程张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贩充斥,引滞课绌,盐法太坏。巡抚召商集议,颂贤连约诸商,收余姚岱山之私,轻课减价,以阴敌缘江并海之私。于是商利益滋,官课以充,而家亦日益丰大。”张颂贤还经营了南浔镇周围方圆五十里的酱园,如张恒泰、张恒昌、张元春、张启泰、张义隆等规模都是比较大的酱园。
张颂贤还购置庄田、开典当、钱庄、办通运公司等。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占四象之第二位。
张颂贤有二个儿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次子张宝善,字定甫。
张钧衡,字石铭,系张宝庆的独生子,张颂贤的长孙。由于其父早卒,由母操办当时南恒和的一切事务,故把宅第立堂名为“懿德堂”,张钧衡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丽的园林“适园”内,为母建佛堂,供玉佛,让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权书《金刚经》。该园在抗战期间已遭完全破坏。现张石铭的宅第已成为南浔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号称“江南第一巨宅”。该宅第占地4792平方米,有中西式楼房150间,尤为宅内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另号卧禅,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排行第二,故镇里人都称他为二先生。
张静江早年参加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张静江任过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当选过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出任过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由于张颂贤的两个孙子在学术和政界有名望,故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之美称。
⑥ 黄金台的历代诗句
黄金台
陈子昂(唐)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回马复归来。答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一作“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
年代: 宋 作者:陈昌时
峨峨燕中台,悠悠易上水。
怀哉燕昭王,招彼天下士。
士贵相知深,岂为多黄金。
筑台置黄金,自是君王心。
黄金台
王绂(明)
黄金此地能延士,极目平川夕照斜。
水绕易城流霸业,田连督亢属农家。
苍茫暝色烟中树,飘渺晴光雨外霞。
千古荒台遗旧址,西风残柳集寒鸦。
燕途怀古
岳正(明)
督亢陂荒蔓草生,广阳宫废故城平。
秋风易水人何在,午夜芦沟月自明。
召伯封疆经几换,荆卿事业尚虚名。
黄金不置高台上,似怪年来土价轻。
黄金台
蒋超(清)
鸡跖泉边草乱埋,荆高终不负燕台。
不知马骨埋何处,风雨蛟龙夜夜哀。
⑦ 有关带树的成语,诗句,对联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一年树谷,十年树林,百年树人
树大招风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
树欲静而风不宁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江云渭树 〖解释〗比喻深厚的离情别意。
积基树本 〖解释〗缔造基础,树立根本。
百载树人 〖解释〗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指育才是百年大计,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同“百年树人”。
坐树无言 见“坐树不言”。
坐树不言 《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因以“坐树不言”、“坐树无言”谓功高而不自矜。
指树为姓 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云树遥隔 谓两地相隔遥远。
玉树琼枝 ①形容树木华美。②喻贵家子弟。
玉树临风 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因树为屋 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银花火树 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
⑧ 秦皇岛昌黎黄金海岸
七天啊,可以把秦皇岛都玩遍了
可以第一天:金沙湾沙雕大世界 翡翠岛专
第二天:南戴河国际娱乐属中心
第三天:天下第一关古城,老龙头
第四天:祖山
第五天:鸽子窝公园 ,野生动物园,碧螺塔酒吧公园
第六天:仙螺岛,集发农业观光园
第七天:休息,石塘路市场自有购物
如果有精力就玩吧,具体可以在线问我
⑨ 黄金兵锋VS一般兵锋 有何区别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历史》初中七年级课本(第一册)第73-74页说:“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三分史实,七分虚构’不能当真正的历史书读”。“曹操原是三国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但小说却夸大了他奸诈狡猾的一面”。从中学历史课乃至语文课,我们仅仅知道小说与历史不同,小说是允许虚构的,所以小说中的曹操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不一致。那么“源”是否就是小说呢?如果说“源”就是小说,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不把刘备写成反面人物呢? 而《三国演义》又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显然,通过对这一历史小说中曹操人物形象与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不一致原因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一历史现象和文学现象的根本原因,掌握认识这种现象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提高历史问题的研究能力,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术界对曹操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 1999年新版《辞海》如此评价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要》、《孙子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这样评价曹操:“他在政治上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寒微的阶层,他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得到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制度的强有力的维护者,合乎地主阶级的需要。因此他在政治上迅速取得了成功,统一了北中国,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指出:“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1959年1月,郭沫若先生发表了《淡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给曹操以很高评价。郭老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曹操)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的一大歪曲。”“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员,在今天,要替他恢复名誉”,并指出“曹操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大的贡献”,“长远地把一位好人作为反面教员总是不大妥当的。但我们并不主张把《三国演义》烧掉,把三国戏停演或者一一加以修改,我们都希望有人能在用新观点见到的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新的塑造。新旧可以共存,听从人民选择。” 郭沫若的新剧《蔡文姬》问世以后,曹操的舞台形象得到改变,渐渐地接近历史真实。 1959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发表了《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说:“最近我们高兴地从新编的《赤壁之战》中看到曹操的脸色已经有了一点变化,在他那苍白的脸上已经透出了一点红色,虽然透出的红色是很淡很淡的,但是戏剧家敢于在曹操的脸上涂了一点红色,这就说明了曹操在政治舞台上翻身已经有了一线希望了。” 影响《三国演义》以曹操为反面形象的因素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确是拥刘反曹的,作者奉刘备为正统,以曹操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其塑造人物典型有所谓三绝,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着力表现曹操是一个“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乱臣贼子”。《三国演义》的这种思想倾向来自哪里呢?一、《三国演义》创作素材中“尊汉抑曹”正统论思想倾向的影响作者罗贯中是依据晋朝人陈寿著的《三国志》和南朝人裴松之采集的有关三国时轶事传闻,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的有关史实,同时吸取了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故事和舞台上的三国戏,经过综合熔裁编写出来的。应该说,《三国志》等正史对于曹操还是持史家之公正的。裴松之就评价曹操说:“百战败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陈寿则由衷地称赞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显然,《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并不是《三国志》中曹操的翻板。那么,我们就必须研究《三国演义》其它的创作素材——即民间三国故事和舞台三国戏的思想倾向了。首先,我们来看民间“说话”艺术中关于三国故事的思想倾向。宋代“说话”艺术兴盛,有了“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苏轼《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这时三国故事拥刘反曹的倾向已很鲜明。再者,我们来看有关三国故事话本的影响的思想倾向。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一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它的情节不受史实约束,而是根据民间作家的朴素想象而大胆进行的虚构,表现了浓厚的民间传说的色彩。如说曹操劝汉献帝让位给曹丕,这并不符合史实。据历史记载,谢绝旁人劝他自立,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假使能称帝,他又何必等到他儿子?他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说明当时的政治野心家很多。可以看出,曹操如果代汉,必然引起国家分裂。事实上,曹操死后10个月,曹丕称帝,吴蜀跟着建立国家,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操不但反对分裂,制止分裂,而且自己也避免制造分裂。当然,这不是说曹操客观上不想做皇帝,而是当时形式使他不敢做,也不能做。所以司马光说他“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态之不欲哉”。又据《曹操评传——乱世英雄的足迹》一书的统计,《全相三国志平话》80多个段子中,90%以上写的是蜀汉故事,着重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物的悲惨壮烈。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继承了《全相三国志平话》的这些重要情节。这样,《三国志平话》里“尊汉抑曹”的思想也被罗贯中全部继承了下来。最后,我们来看三国戏的思想倾向。远在《三国演义》产生之前,舞台上已经出现许多三国戏。据史料记载,宋元南戏有《单刀会》《跳檀溪》;金代院本有《赤壁鏖兵》《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等;元杂剧中的三国戏有四十多种,象桃园结义、三战吕布、三顾茅庐、诸葛祭风、秋风五丈原等重要情节,元杂剧中都具备了。今天留下的剧本有关汉卿的《单刀会》《西蜀梦》,无名氏的《隔江斗智》《连环计》等。到元朝,有关三国故事的杂剧,也毫无一例外地都站在“尊汉抑曹”这种观点一边,把曹操当作一名反面人物(原因详见下文分析)。因此,《三国演义》吸取舞台三国戏的同时,三国戏中“尊汉抑曹“思想倾向也被继承了下来。 二、南宋汉族统治阶级集团正统论的历史影响据目前对曹操庙历史的考证和诗歌文学的研究,在唐朝和北宋以前,在上层统治集团和封建士大夫阶层名声还是很好的。唐朝时大诗人杜甫有一首名为《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诗。诗中说:“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杜甫明确地称曹操为英雄。 曹操故乡为沛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建有曹操庙,一直保存到北宋时期。有一次,宋真宗经过亳县(当时称亳州),看见庙貌已旧,就命令重修。左丞相穆修写了一篇《亳州魏武帝帐庙记》。文章中颂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先显盛大之业于来世”,并说这个庙是由于“为乡里人所爱,后思怀其德,共自尊祀之,遂传于今不息”。然而,当金人入主中国北部以后,女真统治者自以为是“地处涵夏,人传正朔”的正统王朝,把南方的赵宋政权当作僭伪。他们把自己的位置比作曹操在魏,把南宋的地位比作刘备在蜀。金朝统治者根据历史上的传说,年年派人给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扫墓,他们赞成“帝位寇蜀”的正统论。 与之相对的南宋统治者,为了对自己有利,则大力宣扬“尊汉抑曹”的正统论。那时的文人,出于对女真统治者恣意蹂躏的反抗,也在文学作品中有意识地扬刘抑曹。南宋初年的爱国诗人王十朋的作品只要涉及三国古迹,思想感情总是站在蜀汉这一方面。当采石抗金胜利后,身为知州的王十朋不仅修建了昭烈(指刘备)庙和武侯(诸葛亮)庙,而且在纪念刘备的文章中说:“我虽有酒,不祀曹魏。”曲折地反映了南方人民抵抗女真践踏的思想感情。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五言诗《书愤》中,则公开把金朝比作曹魏,把南宋比作蜀汉,并表示要“帮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到了罗贯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汉族人民早就把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比作曹操了。罗贯中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也不可能不受到这双重思想的影响,及南宋统治阶级正统论的历史的影响和汉族人民反对少数民族统治者思想的影响。可以说,罗贯中吸取以“尊汉抑朝“的民间平话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双重思想影响的折射。 三、作者本人政治思想的影响综上所述,三国故事曾经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或多或少地贯注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概括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三国演义》根据历史真实,同时集中民间传说,明确地划定了敌我界限,强调大汉正统,以艺术加工加重了人民的爱憎感情。它不但有一定的历史根据,而且有群众基础。在南宋、元将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人民时常处在外族凌辱的痛苦境地,“人心思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为普遍的爱国热情。罗贯中是一个接近社会下层的作家,他收集整理了民间创作的大量生动的故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民间创作原有的思想意义,这是值得我们予以肯定的。 同时,罗贯中毕竟是一个封建文人,儒家纲常名教在他的世界观中仍然根深蒂固,尽管,罗贯中在思想方面有关材料保存不多,但今天只能从他的创作中,看出他的一些社会政治思想,如同在《三国志演义》里,他把刘备美化成为一个平生不做利己妨人之事的封建主;在他创作的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中,他把北宋皇帝赵匡胤歌颂成“晓夜无眠想万方”,一心一意关注着百姓困苦的皇帝,说赵匡胤是“勤俭开基,这是天数轮回”,“真龙出蛟蜃潜藏,大风起云雾齐飞”,而把黄巾军称为贼,这些都清楚表明了罗贯中封建正统思想的浓厚。而这种思维倾向必定会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统治阶级的思维是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思想从以上分析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憎(包括汉族人民反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思想)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大胆的推理:从艺术吸引力的角度看,罗贯中在他的三国演义中是不可能不反对曹操的,因为如果他写的《三国演义》不继承人民群众创造的民间说话艺术中有关三国的故事和舞台三国戏中的“尊汉抑曹“的思想,那么他写的演义是不可能有多少读者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早在北宋苏轼《志林》就记载民间“说话‘艺术三国故事就有拥刘反曹的思维倾向,而这时根本不存在金人入主中国北部而汉族人民把北方 的少数民族比作曹操的问题。(这可以推理出结论,因为苏轼生卒年代为公元1037年——1101年,而金的纪年从公元1115年开始)显然,有关三国故事民间文学的这种思想倾向是统治阶级长期灌输忠、孝、节、义之类的所谓正统思想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期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关于意识的生产》一节中曾阐明了这样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从宋元民间“说话”艺术三国故事——《全相三国志平话》话本——舞台三国戏——小说《三国演义》的发展轨迹中,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始终起着影响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 : : :结论至此,全文的结论可以用下面的图示加以概括: 简而言之,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论思想的影响和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的影响,是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为“乱臣贼子”为反面形象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与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不一致的根本原因。这部作品的人物事迹,大多是实有其人其事,但也有不少是虚构的。很多情节在具体描写时,作者是经过充分的补充和发挥的。
<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故事
“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割发权代首”
曹操的写的诗歌
短歌行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禾巨〕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秋胡行
其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负□(“拚”的“厶”改为“合”,音“演”)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沈吟不决,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正而不谲,辞赋依因。经传所过,西来所传。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其二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关。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愚,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善哉行 其一
古公□(“擅”去提手旁,音“胆”)甫,积德垂仁。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其三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步出夏门行
艳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昆鸟〕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博改金旁)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艹丰〕〔艹赖〕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谣俗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董逃歌词,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上台下木,音“喜”)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⑩ 银杏树赞美诗句
描写银杏的诗句:
宋 葛绍体 《晨兴书所见》
等闲日月任西东,
不管霜风著鬓蓬。
满地翻黄银杏叶,
忽惊天地告成功。
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叫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