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金储备 » 印度储备银行禁令
扩展阅读
类似于金条 2021-03-31 20:26:33
何兰黄金市厂 2021-03-31 20:26:32
蒲币对人民币汇率 2021-03-31 20:26:27

印度储备银行禁令

发布时间: 2021-03-25 17:21:14

1. 印度有中国开的银行吗

2011年5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获得印度储备银行颁发的营业牌照,这是中国工商银行在印度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标志着中国工商银行以首家大陆中资银行的身份正式进入印度银行业市场。
依据印度储备银行批复的业务范围,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在印度可以开展包括公司金融、零售金融、投资银行等在内的全功能银行业务,能够为印度当地各类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银行金融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目前按一级资本排序的全球第一大商业银行。通过持续努力和稳健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迈入世界领先大银行行列,拥有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业务跨越六大洲,境外网络扩展至4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17,245个境内机构、329个境外机构和1,903个代理行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等分销渠道,向473.5万公司客户和4.32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综合化、国际化、信息化的经营格局。2013年,中国工商银行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首,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中,成为全球最大企业,并首次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性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将依托其领先的市场地位、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卓越的品牌价值,突出印度市场内首家大陆中资银行的先发优势,紧抓中印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经贸往来日益增多的有利契机,为印度当地的中印资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努力搭建中国和印度两国经贸双边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声明:依据1949年《银行监管法》第22章之规定,印度储备银行向我行颁发营业牌照并批准开展银行业务。我行完全理解,印度储备银行颁发此牌照,并不对我行财务状况、任何报表或观点主张的正确性承担任何责

2. 印度百万银行职员为什么罢工

据报道,8月22日,由于不满印度政府的银行政策,印度近百万银行职员正在全国范围内参与大罢工,以抗议国立银行私有化、抗议银行合并乱象,反对银行不注销不良资产的行为。

在此次大罢工的影响下,大部分国立银行持续关门歇业,银行的存取款、支票清算、跨境转账等业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印度银行协会(IBA)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银行采取措施,尽量减少罢工对银行分支机构的打击和影响。

近期,印度罢工事件频发。8月7日,印度大约3800名公共汽车司机举行罢工,超过300万孟买上班族受到影响;8月18日,印度港口工人称“政府当局的歧视性行为一直在增加,并削弱了港口工人的基本权利”,宣布开始无限期罢工;8月20日,印度铁路承包商罢工抗议高额消费税。

3. 印度的基本经济制度

印度在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与转型前一直实行的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实际上,印度是最早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印度早期的经济体制里,公私营经济并立,国营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印度独立后混合经济体制的变化趋势来看,私营经济成分不断扩大,市场化趋势日益加强。
一、混合经济体制确立时期(1947~1965)
1947年11月,印度国大党全国委员 会就声称“我们的目的应当是逐渐形成一种使行政效率和个人自由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逐渐形成一个实行最大限度生产而不发生私人垄断资本集中和财富集中的、使城乡经济保持适当平衡的经济结构。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可以替代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私 有制经济和集权国家的严密控制”,主张走“ 第三条道路”。与此同时, 国大党全国委员会还指定了一个以尼赫鲁为首的经济规划委员会,该委员会建议“国防工业、关键工业以及公用事业中的新建企业必须实行公有”。
1948年4月,印度政府根据上述建议公布了一项工业政策决议,规定印度要实行公私营部门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决议将工业分成四类:第一类为武器弹药、原子能和铁路运输等,由国家垄断;第二类为煤、钢、飞机、造船、电讯设备等,新建企业只能由国家经营;第三类为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管理的工业,包括盐、汽车、机床、有 色金属、化肥、水泥等;第四类为以上三类没有包括的工业,均向私营企业开放。决议还规定,在必要时,政府有权将第二、三类工业中的私营企业收归国有。
1950年10月,印度政府又颁布了工业发展和管理法,规定除资产在10万卢比和工人在100名以下的小企业外,新企业的建立和原有企业的扩建必须向中央政府申请许可证。以上政策法规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印度混合经济的雏形。
1955年1月,印度国大党阿瓦迪年会在尼赫鲁主持下通过了一项“关于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进一步奠定了印度混合经济体制的政治基础。该决议宣称印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经济”,提出国家必须在计划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特别是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1)创办和经营提供各种服务的大型工 程, 如电力、运输等;(2)对各种资源、社会目标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的控制;(3)保持战略性控制,防止私人垄断,维持劳工和生产标准, 以避免工业发展中的无政府状态;(4)对基本的和宏观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管理。这项决议实际上是主张国家通过发展计划和政策控制整个国民经济,把私营经济 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据此,1956年4月,印度政府颁布了新的工业政策决议,进一步扩大了公营经济的范围。该决议将所有工业部门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武器弹药、原子能及其原料、钢铁及其铸锻件、重型机械和电机、电讯设备、煤、沥青和矿物油、重要矿产的开采和加工、航空和铁路运输、飞机、 造船、电报电话、发电和输电等。这类工业完全由政府负责上产和经营,私营企业只有经过政府同意才能兴建或扩建,而且只能限于自身需要或作为副产品。第二类工业包括机床、化肥、合成橡胶、基本化工产品、重要药品、特种钢和工具钢、海运和公路运输等,以公营为主,同时允许私人经营,作为公营的补充,但在必要时政府将其收归国有。除此之外的工业部门属第三类,完全向私营企业开放。从此,这项新的工业政策决议和1951年的工业许可证制度成了印度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混合经济体制发展时期(1966~1979)
1966年英·甘地就任总理后,继承和发展了尼赫鲁“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基本思想。这一时期印度混合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取大规模国有化措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1967年6月,英· 甘地在国大党召开的全国委员会上提出了“十点经济纲领”,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实行控制,普通保险业国有化,扩大国营进出口贸易,加强公共分配系统,制止垄 断和经济权力的集中,进一步实行土地改革和规定最低工资等。1975年7月,英· 甘地政府又颁布了“二十点经济纲领”,主张消除贫困,并对采煤、炼油和石油销售业等进行国有化。上述纲领的颁布使印度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大规模 的国有化浪潮。1969年7月,政府颁布了国有化法令,其后议会通过了《1969年公司银行法》,将占全国贷款56%的14家私营大银行收归国有,从而国营银行控制了全国银行存款的83%、贷款的84%和分支行总数的82%。1971年进一步将64家本国和外国普通保险公司收归国有。在70年代,英· 甘地政府还将石油、煤炭和1/3的纺织业收归国有。此外,公营企业还进入汽车制造和旅馆业,在粮食、糖、食油和化肥等主要商品的批发贸易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经过这些国有化措施,公营经济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制高点。
二是放宽对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促进二者相互渗透。1967年 政府放宽了工业许可证的限制,取消了42种工业生产许可证,该政策规定基础工业、关键工业和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除了按1956年政策决议规定由公营部门经营的项目外,均向私人资本和外国公司开放,同时还允许公私合营。新的工业许可证政策扩大了国营企业投资范围,使之可以向消费品投资,同时也使大财团得以进入核心工业部门。因此,这一政策使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由板块式的结合转向了有机的结合,改变了混合经济的基础。
三是经济的福利性质加强。政府不仅对某些商品的价格进行控制,还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万家“平价店”控制了各种生活必需品的零售活动,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了严重制约。
三、经济自由化时期(1980~1990)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银行将贷款与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相联系的做法,促使印度在80年代悄悄地进行了一场旨在使经济朝自由化方向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
1980年英· 甘地度执政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1) 放松对私人垄断资本和外资的限制。1980年的工业政策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放松了1956年工业政策决议对私营企业的约束,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大财团向铝、机床、药品、化学、电力和重型电力设备等工业投资;允许私营企业在5年内自动扩大生产能力50%;无需政府批准的工业由15种增加到34种;对面向出口和需要很多开发设备的企业,,即使属于垄断范围也允许它们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允许私营企业兼并病态的公营企业。1982年4月又向私营部门开放煤炭制品、 高压钢管、橡胶、印刷等5种工业。1983年5月还将化肥、新闻纸、水泥、计算机、电子元件、炼铁等行业列入可以自动扩大生产能力和建立新企业的范围。与此同时,还允许外国私人投资进入采煤、石油勘探、炼油、石油化工、煤气、火电站、水电站、化肥、钢铁和机械等行业。
(2)改善国营企业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减少国家干预和对国营企业的补贴。成立国营企业管理局监督管理国营企业,并成立专门小组对长期亏损的企业进行整顿。
(3)放宽对进出口贸易的直接控制,实行进口替代和促进出口相结合的对外贸易政策。给出口厂商进口原料、设备和技术的方便,并规定出口生产不受工业许可证政策的限制。
1985年拉· 甘地任总理后,采取了更加激进的、以经济调整和改革为内容的新经济政策。针对印度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和管理机构臃肿腐化的现象,拉· 甘地采取各种措施放松经济管制,提高私营企业的作用,以及通过放松进口管制把竞争机制引进国内市场。这一时期的经济调整与改革仍然主要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的:
(1)进一步放松对私人资本和外资的控制,允许这些资本进入更多的工业部门。1985~1986年度,印度政府宣布特种钢等25种工业投资不需要许可证,垄断企业和外资合营企业,只要不是向保留给小企业的工业投资,也可以享受此规定。1985年6月宣布82种基础药材取消许可证,垄 断企业和外资合营企业须经政府特别批准的27种工业有22种采用一般许可证。1986年1月,政府又宣布28种工业产品的生产多样化无需重新申请许可证,并把垄断企业的资产限额由2亿卢比提高到10亿卢比。1989年进一步将生铁、肥皂、电子元件等83类产品列为私人资本可以自由进入的领域,取消许可证管制。
(2)进一步改革国营企业,引进竞争观念。首先,改革国营企业董事会,规定除财政部官员可以继续留在董事会外,政府部长不能再兼任董事长或董事,企业负责人需聘请专业人才担任。其次,扩大企业自主权。1988年印度在较大范围内试行了《谅解备忘录》办法,即由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直接谈 判确定企业经营目标,记入“谅解备忘录”,然后据此考察企业实绩,视完成情况予以奖惩。这种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3)继续执行进口替代与促进出口相结合的战略,除对出口生产在财政等方面给予优惠外,还规定为扩大出口而新建企业或扩大原有生产能力不需要申请许可证。政府还加强了工业与贸易的协调,如向出口工业按国际市场价格供应钢、橡胶、铝等原材料。
印度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自由化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首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GDP增长率从1965~1980年的3.6%上升到1980~1988年的5.2%,其中工业生产从4.2%上升到7.6%。其次,进出口贸易大幅度上升,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分别从1965~1980年的3.7%和1.6%上升到1980~1988年的4.7%和5.4%。最后,通货膨胀状态并没有因为经济自由化而恶化,年平均通胀率1965~1980年为7.5%,1980~1988年为7.4%,稳中略降。
当然,印度80年代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几十年来一直实行的以公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混合经济体制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因此与这种体制直接相关的弊端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1)在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官商勾结,“寻租”和地下经济活动盛行,腐败行为弥漫全社会。(2)公营企业效益低,病态企业大量存在。据印度议会公布的材料,1979年病态企业为2.07万家,1985年达11.96万家,拖欠银行贷款从110亿卢比增加到427.03亿卢比。据估计,80%的病态企业是计划错误、管理不善和贪污浪费造成的。(3)经济福利化现象非常严重。在中央预算总支出中各项补贴支出不断上升,1980~1981年度为191.2亿卢比,1989~1990年度上升到827.2亿卢比,增长了3.3倍。(4)公营范围过于广泛,而政府财力又非常有限,结果一方面迫使政府向银行大量借款和举借外债,直接加剧了通货膨胀态势,另一方一面又限制了私人资本向基础产业投资,造成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尤其是煤、石油和电力等基础产业滞后,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商品供给能力的增长。(5)价格管制和价格双轨制依然存在,一部分商品的生产、流通或价格仍然处于政府的行政控制之下,没有真正形成统一的、竞争性的国内市场。(6)贫富悬殊扩大,两极分化加剧。庞大的济贫计划消耗了政府相当大的财力、物力。
所有这些弊端产生的后果是:一、直接恶化了财政、金融和国际收支状况;二、收入大量跑漏,“黑钱”数剧增,收入分配失控;三、增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成本,形成了“高成本经济”。
四、经济改革时期(1991~ )
1991年拉奥政府上台后,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改革,从此印度经济进入了转型时期。印度政府对其长期实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进行了结构性改变,主要体现在:
(1)改变混合经济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印度政府大幅度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总体上自由但又不放弃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新体制,同时把半封闭的经济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具体做法是整顿国营经济 部门,削减公营企业经济的规模,对长期亏损的公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将一些公营企业的股份向经济团体和个人出售,促其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增强竞争 能力,使公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取消对公营企业的保护性政策;允许私人开办银行,提高国有银行在股市出售股资的比率,使银行在市场经济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2)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促使经济向国际化转轨。拉奥政府执政以来,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实行新 的外资管理政策,把外资在印度所占企业股份的最高限额由原来的40%提高到51%;简化外资企业的审批手续;成立专门机构,协助外商到印度直接投资;逐步 废除进口许可证制度,颁布新的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公司税与关税;开放外汇交易市场,宣布降低卢比汇率,使卢比逐步成为可兑换货币。为更好地利用外资,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从以贷款为主转变为以直接投资为主,并鼓励外资优先投入电力、通信、运输、电子等基础工业设施与高技术领域;在给予外资优惠待遇 方面,注意防止对本国企业产生消极影响,避免出现不公平竞争。印度政府还大幅度削减关税。
(3)加速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市场化的需要。印度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一直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为了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在财政上开源节流,精简政府机构,减少行政开支,并出售了31家国营企业20%的股票,收入约300亿卢比,批准16家国营企业发行债券605.8亿卢比。政府将上市公司的公司税由51.75%降到46%;公司投资的长期资本增值税由40%降到30%。印度政府通过改革间接税体制,将中央的产品税和邦的销售税合并为邦的增值税或实行中央和邦的两级增值税。印度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减少政府对银行系统的干预,促进合理竞争,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印度政府调整银行管理机构,在印度储备银行内部成立了独立的金融监督局,负 责信贷管理、分类资产管理;通过转移银行间的欠债,对银行进行彻底的整顿,同时逐渐降低政策性优惠贷款的比重;修改邦银行法,简化印度邦银行股东的注册手续,允许印度国营银行股票上市筹资,股票可转让49%。
印度经济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印度的经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放在只有600万人口的工业部门,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6亿农民(1991年)几乎没有从改革中受益。虽然各种经济指标有所上升,但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普通群众没有从改革中得到较大的实惠,对改革怨声载道,不少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表示失望和不满,经济改革尚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国内动乱成为影响改革进程的政治因素。激烈的教派冲突和一些邦的政局不稳使地方党同执政党之间在某些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发生摩擦和冲突,影响中央政府对改革的推进。反对党的不同主张也成为改革的制约因索。印度人民党主张“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反对“经济文化入侵”,在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间题上坚决抵制,致使几个电力开发项目遭到非议。各党派的政治分歧可能会影响到改革政策的连续性。
最后,经济体制上的弊端给改革带来了消极影响。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政策和机制,国内货币市场遭受冲击,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和债务负担。截至2009年,印度的外债余额已经2513.84亿美元,负债率为20.39%,中央政府公共债务余额达319713.5亿卢比,占GDP的比重高 达53.6%,加上邦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重在60%左右,每年仅支付的债务利息就占国家全部净收入的54%左右。

4. 印度发布101种武器进口禁令,这是为何

印度此次之所以发布了101种武器的进口禁令,就是为了避免印度军队严重的依赖进口,因此而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而日本国防部表示之所以会发布这一条新闻,是为了避免印度军队拥有良好的军事武器,结果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而此次的这项措施也是为了让国内的国防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准备去慢慢的制造这些武器以及系统,并且国防部还表示可能在未来这个清单会继续扩大或者更新,那么就意味着现在印度已经想摆脱依赖进口的现状了,想自己进行武器的制造。

5. 印度是否有中国的银行

2011年5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获得印度储备银行颁发的营业牌照,这是中国工商银行在印度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标志着中国工商银行以首家大陆中资银行的身份正式进入印度银行业市场。

依据印度储备银行批复的业务范围,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在印度可以开展包括公司金融、零售金融、投资银行等在内的全功能银行业务,能够为印度当地各类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银行金融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目前按一级资本排序的全球第一大商业银行。通过持续努力和稳健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迈入世界领先大银行行列,拥有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业务跨越六大洲,境外网络扩展至4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17,245个境内机构、329个境外机构和1,903个代理行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等分销渠道,向473.5万公司客户和4.32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综合化、国际化、信息化的经营格局。2013年,中国工商银行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首,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中,成为全球最大企业,并首次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性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将依托其领先的市场地位、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卓越的品牌价值,突出印度市场内首家大陆中资银行的先发优势,紧抓中印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经贸往来日益增多的有利契机,为印度当地的中印资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努力搭建中国和印度两国经贸双边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声明:依据1949年《银行监管法》第22章之规定,印度储备银行向我行颁发营业牌照并批准开展银行业务。我行完全理解,印度储备银行颁发此牌照,并不对我行财务状况、任何报表或观点主张的正确性承担任何责

网页链接

6. 印度封杀中国 App,国内都有哪些大企业要遭殃

印度首先是封杀中国的产品,但是没有封杀住,其次是中国的APP,关键是印度基本上没有什么数字化的设备,所以国内企业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7. 中国软件被禁竟影响印度数百万人生活他们会解除禁令吗

当这一事件发生时,它在印度当前的社会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些印度媒体声称,印度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多款应用的禁令可能会影响到数以上百万没有收入的印度人。

一些网民评论说:这些中国互联网应用软件在印度投资了大量资金,这次禁止了中国应用。这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回应了印度最近对中国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歧视性做法。高峰指出,印度的相关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和印度在世贸组织的承诺,希望印度立即纠正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歧视性做法。

8. 印度采取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气储量不到7000亿立方米,也只能维系20多年的开采量,而且天然气生产中喷发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

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③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虽然印度国内拥有一个由3亿中产阶级构成的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消费热潮并没有启动,大多数耐用消费品构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印度的机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重载设备、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纺织和珠宝加工的机械长期依赖进口。但是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动以建筑机械为主的机械及部件市场的发展。

(3)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

① 计,中国输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扶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

②资本金融服务部门——开放的金融环境形成了较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

③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印度旅游业在2004年接待外国游客达337万人,比2003年增长23.5%,旅游外汇收入为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虽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啸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到印度的“旅游热”,预测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④公共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 “硬件”、“软件”一齐抓。

为弥补基础设施滞后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2010年,至少投入170亿美元用于提高国内道路、机场和港口水平,鼓励外资或私人财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为了解决印度能源危机,政府积极寻求与沙特、伊朗、俄罗斯等国的能源项目合作,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教育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视培养和保护高素质科技人才,鼓励外流人才回归。医疗卫生方面,通过建立三级医保网络(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社区保健中心)改善饮水供应等措施,促进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印度对外经济状况

1.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情况——贸易逆差、外资利用率低

(1)对外贸易方面

尽管印度卢比对美元持续升值, 2004-2005财年前9个月印度出口53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23%。印度本财年的出口目标是比去年增长16%。印度对外贸易中,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阿拉伯、中国、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法国,主要进口国家为中国、美国、比利时、瑞士、澳大利亚、阿拉伯、英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出口产品有纺织品、宝石及珠宝、化工产品、石化产品、农渔产品、皮质品、电子产品及地毯等,主要进口产品则有原油、黄金、宝石、钢铁、化学产品、机械及电子产品。

(2)外商投资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准的外商投资金额近783亿美元,主要投资国家为美国、瑞士、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和阿曼等,主要投资领域有石油、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电讯和饭店旅游业等。但是资金实际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进一步提高海外企业对印度本地移动电话公司的投资上限,从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对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国内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大多数基础设施领域面临投资不足问题,预计下一步印度会有更广阔的领域进一步放开。
对外投资方面,按照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字,印度2003-2004财年对外投资增加了15亿美元,总投资额达到66亿美元。

2 中印贸易情况——中方逆差,但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

近10年来,中印贸易发展较快,印度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有铁矿砂、铬矿石等。1992年中印边境贸易恢复,以易货为主,每年边贸额约500万元人民币。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中国同印度贸易总额为75.9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3.6%,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3.44亿美元,进口额为45.51亿美元。200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36亿美元。据印方统计,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总额在2002—2003年度印度进口额中,已跃居第3位,仅次于美国及比利时。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额也已位于第6位,仅在美国、阿联酋、英国、中国香港和德国之后。从中印双方经贸地位的提升可以预测两国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50年前,两国都是比较的落后的农业国家,进入21世纪初,两国都取了长足进步,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

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而印度则相反,它重视的是服务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印度想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例如,2003年有2万美国人的税表财会统计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万个税表被送到印度作财会统计。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开放,而此时与开放初的中国大不一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虽然文盲的比例较高,但它却是一个人才大国。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而确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国的地位。印度的大学为印度培养了数量仅次于美国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依靠这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英等国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当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印度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发展滞后,问题重重;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国内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贮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东南部,运输压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灌溉面积则高居世界之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二)对外经济战略:

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印度从独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重的贸易政策;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印度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由于频繁实施反倾销调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银行认定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很低,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
2004年,印度的双向贸易总额只有15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年份额不到1%,而到2003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5.8%,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3%。2004年,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额与GDP之增长70%以上。而印度的贸易额与GDP之比只增长23%。

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股权、投资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对要大一些。印度由于民族、教派矛盾复杂、政局动荡、议会反对党力量强大、非政府组织影响大,制约了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国,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有一些跨国企业工厂转移到了印度,印度成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印度的优势得到了凸现。

1. 人才优势。不仅是大量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优势。印度的国家机器和法律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显得相对比较健全、稳定,法律制度比较完善。

在与世界主要大国、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的联系上,1997年,印度对APEC21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48.0%,依次为欧盟15国(24.7%),北美自由贸易区(20.3%),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18国(18.9%),海湾合作委员会(7.1%),东盟10国(6.8%),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合作组织,即BIMSTEC-4(4.5%),南亚地区合作组织(4.1%),其中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贸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点

在《迈向2050年》报告中,高盛公司预测印度在未来50年里,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许多学者看好印度未来的发展,他们认为印度的经济制度与市场结构更能保证长期的发展潜力。

圣雄甘地、建国之父尼赫鲁等印度政治家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显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学者认为印度选择了一条比中国更健康、更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如果说以“硬”为特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的,属于汗水(inspiration)驱动型;那么,所谓“印度模式”,就是以“软”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础设施与企业家精神(aspiration)来塑造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筑物(包括厂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见的,而印度的经济实力则由它的潜力决定,是软的。 这里的“软”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广义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为豪的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软件业。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计算机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3月9日发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说“软”只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那么,它的深层次的力量来自于内生体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备的体制演进比较优势(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从甘地开始,印度经济上实行的是与前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更偏向于像欧洲的那种议会社会主义。拉奥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印度的经济发展要走“中间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实行自己的经济模式”。

印度的金融体系延续了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它的银行体系有130年历史,印度银行多数都是民营银行,运转良好,坏帐率很低,整个银行体制比较健全,具有较佳的国际信誉。股票市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 孟买的证券交易所世界闻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超过6000家。

印度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支持了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崭新的企业家精神。国际投资者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对投资者更友好的竞争体制。如塔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