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战略性人才储备
这个应该可以理解为对管理层、业务层的储备,季节性储备人才,以期达到目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B. 储备战略和战略储备有什么区别
储备战略是储备的根本性方略(如总原则、大纲等等);
战略储备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储备的物资和人才等等。
C. 对今后中国战略储备的看法
无论是抗击冰雪,还是汶川抗震救灾,最需要的就是物力资源。充足的物力资源,不仅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工作的需要, 在战争中也是实施快速动员打赢战争的需要。目前,我国物力资源储备实行的是国家和军队两条线,容易造成部分物资的重复建设和储备,为了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应着眼应急应战的需要,对部分应战物资和应急物资进行协调管理,使各类物资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双应”物资信息数据库。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对各种储备物资的种类、型号、性能、数量、分布以及存储环境、运输条件等信息进行搜集、储存、处理和传输,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综合集成和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实施动员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其主要任务是及时给决策者提供准确的物资资源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决心。建立“双应”物资信息数据库主要建立各种资源数据库,对各类物资进行统一编码、规范包装、射频标签和自动货单系统,制定物资信息统计体系与分类代码、电子数据交换和信息流程标准,运用智能技术对物资信息进行监控,逐步实现物资采购、储备、管理、保障过程的自动化、可视化和标准化。为了实施精确投送,对应急应战通用物资包装袋、托盘或集装箱上附加条形码或射频卡,在野战仓库、机场、码头等物资中转站,用扫描器、询问机等自动识别装置,快速读取和传输物资装备信息,再依托信息网络传输到各级应急应战物资指挥控制中心,以提高保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科学确定物资储备范围。目前,我国应战物资储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是两条线,为避免物资资源的重复储备,可将军民通用性大、适应性强、应急应战共同需用的物资进行有机整合,统一储备。储备的物资范围根据需要可分为生活物资和通用物资。生活物资是指保证从事应急应战人员生存必需的物资,如给养、被服、日用品等;通用物资是指具体应用于应急应战中的物资,通常包括军民通用的车辆、机械设备和随其配套的仪器、器材、备件,饮食装备,药品、医疗器材,液体燃料、润滑油、润滑脂、特种液及油料装备,以及营具、帐篷、照明器材,各种金属、非金属原材料和机电产品等物资。其次,国防工程中的一些设施、设备也可被列为储备范围为应急服务。如各类人防设施、战备公路、滚装码头、交通迂回线等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在和平时期可以为应急提供服务。
构建合理的物资储备结构。建立和完善物资储备体系,是一项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来服务于应急工作的系统工程。由于不同地区发生突发事件的类型和担负的作战任务不同。因此,在进行物资储备时,要本着“平时不易筹措的物资多储,易于筹措的物资不储或少储;高新技术的物资多储,一般技术的物资少储;消耗大的物资多储,消耗小的物资少储;抢运、抢救、抢修器材重点储,其他非常用物资器材有选择地储”的原则,科学制定物资储备结构。按照量化、细化、具体化要求,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强储备。重点储备: 即有选择的储备战略物资,就是要着重搞好遂行应急应战任务所需的动员资源储备。重点搞好交通运输、通信设备、医疗器械、药品、油料和其他高新技术物资、器材和设备的储备。合成储备:就是要着眼应急应战任务的不同需求, 按照计划科学、种类配套和功能匹配的原则,对于平时消耗量少,不易贮存管理,战争时期或发生突发事件等非常时期需要量又大的物资,均采取平时储备少量成品,适当储备生产能力和技术资料的方法,为提高快速动员和遂行应急任务提供有力保障。特需储备:就是结合不同地区应急应战的特点,突出抓好特殊环境下需要的特需物资储备。如“非典”急需的供氧设备、高寒地区需用的防寒保暖被服、高原炊具、野战医疗设备、野战净水装置、野营保暖帐篷等特殊情况下需要的物资。另外,根据反恐怖等特种作战需要,还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特种作战物资,确保急需。
科学规划物资储备布局。由于应急应战保障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在各个层次管理的物资集中起来,重点建设若干个战略储备基地,统一调度使用,以满足不同方向、不同任务的需要。首先,建立物资综合储备基地。立足我国军事战略和应急情况的需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实际,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交通运输、资源状况、经济发展、联勤保障等因素,依托现有国家、军队和地方仓库群,集中力量建设若干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具有全方位保障能力的大型综合性保障基地。真正解决好储什么、如何储、储多少、哪里储、“双应”调用怎么方便等问题,以适应“双应”的保障需要。其次,改进物资储备管理方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追求低投入、高效益已成为物资储备必须把握的原则。要依托市场建立军民结合开放型、流通型的物资储备机制,减少库存,加快周转,降低损耗,精简管理层次,压减行政消耗性开支,努力提高物资储备效益。第三,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轮换制度。大部分的储备物资都存在一个时限问题,过了时限,物资的使用价值就会降低甚至失效。因此,在储备管理过程中,应在保证一定储备规模的情况下,加快储备物资的轮换,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D. 战略思想是指什么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施诈”。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战略思想是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以及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等完整的观点。是制定国防政策、战略方针、作战原则和军事训练的理论基础。它随着战争指导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当某一战略思想为最高当局所采纳,就成为某一国家或军事集团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思想的价值,取决于反映战争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程度。先进的战略思想对夺取战争的胜利有着。
战略思想是关于战争全局指导方面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在军事方面的体现,是制定战争政策、战略方针、作战原则的思想依据。战略思想的确立或改变,取决于敌多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条件的现状和发展。
E. 什么叫石油战略储备
人们常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若人体中血液不够,轻则致病,重则有生命危险。对于石油进口较多的国家,如果没有石油战略储备,那么一旦石油进口中断,在缺乏石油供应的地区必然会对各行各业产生灾难性打击,飞机不能飞,汽车不能跑,交通瘫痪,生产停滞。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能源的不断供给来保证。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0%,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国某报上有幅漫画,画了“9.11”3个竖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阴影却形成了“oil(石油)”三个字母,生动地揭示了美国“反恐倒萨”是为石油而战。中东石油占世界石油储量的2/3,号称“世界油库”,谁能控制中东石油,谁就能支配世界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改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国内原油产量增长近期明显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家计委统计表明,20世纪9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7%,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77%,而石油供应年均增长只有1.67%。1993年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共进口石油7000 万吨,2003年进口石油已超过8000万吨,成为美国、日本之后的第3大石油进口国。据统计,1995年国内所需石油的6.6%靠进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这个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进口石油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石油进口,保障石油供给。为此就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动地接受“国际油价”,必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以应付突发事件。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的开发和进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缓解石油危机和调节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由21个原油进口国组成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建议,至少储备90天的原油进口量。美国20世纪末的石油储备量高达1.6亿吨,日本石油消费的99.6%依靠进口,因此石油储备更多,达到160天的原油进口量。储备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设大型油库。 水库在雨季多水时储水,在旱季缺水时放水,以调节江河水量和稳定发电。石油储备库的作用类似,当产油地区动乱或运输通道不畅而无法正常供油时,可动用储备石油满足国内需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当国际油价波动较大时,可低买高卖,谋求国家经济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中,我国基本上没有石油战略储备,因此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库,既是未雨绸缪,也是当务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在“十五”期间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从2003年开始,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建设陆地石油储备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希望采纳
F. 战略储备
这是什么意思 麻烦再清晰一些 我可以帮助你!!
G. 战略储备的战略储备的概述
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阿富汗军事打击的持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现代战争在很大意义上打的是一场经济消耗战,参战各方经济实力的强弱,战略资源的富贫,物资储备的多少有可能直接影响战争最终的结局。因此,某些人士戏称,战争是在比谁烧的钱多。
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而在于抑制油价的上涨。此外,战略石油储备还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二、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会受到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从1996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目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国家信息中心2008年9月22日发表了题为《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国内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4.25亿吨和5.7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55%和66%。 应该说,我国的物资储备体系是比较成功的,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很大作用。我国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始建于1953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国家物资储备局、储备物资管理局(办事处)和基层单位的三级垂直管理体制,建设了完善的储备仓库体系,储备了一定规模的国家物资。国家物资储备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职能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国家物资储备政策和发展方针;研究提出国家物资储备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及储备物资轮换计划等。国家物资储备局制定的管理原则是,规模适度,储存安全,调用方便,定期更换和保障战时需要。应该说,国家发改委对国家物资储备局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即着眼于“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50多年来,国家物资储备在支持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抗灾救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H. 战略和战略思想有区别吗
是肯定有区别的。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施诈”。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战略思想是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以及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等完整的观点。是制定国防政策、战略方针、作战原则和军事训练的理论基础。它随着战争指导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当某一战略思想为最高当局所采纳,就成为某一国家或军事集团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思想的价值,取决于反映战争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程度。先进的战略思想对夺取战争的胜利有着。
战略思想是关于战争全局指导方面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在军事方面的体现,是制定战争政策、战略方针、作战原则的思想依据。战略思想的确立或改变,取决于敌多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条件的现状和发展。
I. 什么是战略思想十大流派
(1)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19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设计学派的观点
战略是对公司内部实力和外部机遇的匹配,是首席执行官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该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该模型考察了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以及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战略产生于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过程,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战略应该是明确简单的,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佳成果之一。
对设计学派的评价
设计学派提出了战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的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说明性学派基础的观点。但是该学派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优势劣势的评估问题、战略和结构的问题、战略的明确性和灵活性问题以及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问题。
(2)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计划学派的观点
同设计学派相似,计划学派也把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但它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正规、受控的计划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并有分析技术来支持,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便于通过细致的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得到贯彻。基于这样的理念,计划学派引进了许多数学、决策科学的方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战略计划模型。
对计划学派的评价
参谋部门接管了战略计划的制定,参谋部门过分地重视分析和预测,缺乏真正的战略洞察力,存在预测的谬误、分离的谬误,形式化的谬误(可参见明茨伯格《战略规划的兴衰》一文)。
(3)定位学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197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定位学派的观点
定位学派在否定了设计学派战略独特性的同时,发明了一套分析方法,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所处行业的赢利能力,即行业吸引力和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最有赢利潜力的行业,其次还要考虑如何在已经选定的行业中自我定位。该学派为企业提供了五力模型、价值链等一系列分析技巧,帮助企业选择行业并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竞争战略。
对定位学派的评价
定位学派为战略管理学术研究开辟了许多条途径;为战略实践分析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定位学派同样存在着思考与行动的分离,同时以对目前的形势判断展望未来,强调行业的稳定性和把战略制定过程和内容过分地正规化和通用化,因此,定位学派偏爱“呆在那儿”,而不是“去那儿”。
(4)企业家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195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
企业家学派的观点
企业家学派该学派认为,具有战略洞察力的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许多成功企业没有系统的、成文的战略,但它们同样经营得很好,这与管理者对企业基本价值以及存在原因的信念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家学派的最大特征在于强调领导的积极性和战略直觉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将战略制定归功于个人直觉;另一方面认为不存在规范的战略制定过程。这一学派核心概念就是远见,它产生于领导人头脑之中,是战略思想表现。战略既是深思熟虑的,又是随机应变的:在总体思路和对方向的判断上深思熟虑,在具体细节上可以随机应变,在战略的执行过程中灵活地进行变更。
对企业家学派的评价
强调个性化领导能力的作用和战略远见。但企业家学派将战略的形成过程看作一个被掩埋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黑匣子,没有告诉企业如何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企业家才能。同时片面地夸大企业家的超人能力来取代实质性的组织建设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5)认识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194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
认识学派的观点
认识学派认为战略形成过程是一个认识的基本过程,它是沟通较为客观的设计、计划、定位和企业家学派与较为主观的学习、权力、环境和结构学派的一座桥梁。它提出,战略实质上是一种直觉和概念,战略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战略家心里的认识过程;由于战略者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输入的信息在认识之前要经过各种各样的歪曲的过滤,因此战略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偏重实用性而不是最优化。
对认识学派的评价
认识学派提醒我们战略家在认识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会对他们追求的战略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了解战略形成过程,最好了解人的心理和大脑。但对战略管理研究的贡献却是极为有限的。
(6)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195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
学习学派的观点
学习学派认为组织环境具有的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特性,战略的制定首先必须采取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不可辨别。这种学习过程更多表现为集体学习,领导的作用变得不再是预想深思熟虑的东西,而是管理战略学习的过程。
对学习学派的评价
学习学派带来了研究战略形成过程这样一个现实,而这一点正前面学派所缺乏的:战略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企业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制定战略。但它可能导致战略的分散问题,比如没有战略、抛弃正确的战略、学习的无目的性。
(7)权力学派(The Power School)(197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
权力学派的观点
组织是不同的个人和利益集团的联合体,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在相互冲突的个人、集团以及联盟之间讨价还价、相互控制和折衷妥协的过程,无论是作为组织内部的过程还是作为组织外部环境中本身的行为。
对权力学派的评价
战略制定是有关权力的,但它不仅仅是关于权力的问题,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还有利益共同的一面,这种共同性就表现为其它战略学派观点。
(8)文化学派(The Cultural School)(19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
文化学派的观点
文化是人类全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创造的一种共享的意向,它的形成不仅是通过纯粹的社会活动,还通过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而形成,包括它们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所使用的资源。战略形成是社会交互过程,建立在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战略首先采取了观念而非立场的形式,观念植根于集体意向之中,并在深藏着资源或潜能的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受到保护并且用做竞争优势。
对文化学派的评价
如果说定位学派的的缺点是人为的精确性,那么文化学派的缺点就应是概念的模糊性,它赞成战略管理的连贯性。但是文化学派引入了社会过程中的重要的集体思维,确立了组织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同等地位,有利于建立整体观念。
(9)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al School)(197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
环境学派的观点
将注意力转移到组织外部,重点研究组织所处外部环境对战略制定的影响。环境作为一种综合力量是企业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企业必须适应这些力量。领导由此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因素,负责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企业完全与之适应。拒绝适应环境的企业终将死亡。
对环境学派的评价
环境学派将战略管理完全变成了一种被动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自己对环境的完全适应。两个组织在一个类似的环境中怎么能够成功地采用完全不同的两种战略。
(10)结构学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19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
结构学派的观点
战略管理的关键就是维持稳定,或者至少大多数时候是适应性的战略变化,但会周期性的认识到转变的需要,并能够在不破坏组织的前提下管理混乱的转变过程。相应的战略制定过程也就既可以是一种概念性的设计或者正规计划,又可以是系统分析或者领导的远见,也可以是共同学习或者竞争性的权术,集中表现在个人认识、集体社会化或者是简单的对环境的反应,但每一种都有自己存在的时间和自己的内容。换句话说,这些战略形成的思想学派自身就代表了特别的结构。
对结构学派的评价
结构学派提供了一种调和不同学派的方式,认为不同学派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位置,为战略管理的研究带来了秩序。“选择合适的结构程度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动,经理们即必须避免平庸和避免结构太少的混乱,同时还不能过于迷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