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有哪些影响
(1)汇率不稳,加深西方国家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某些发达国家汇率不稳,利用货币贬值,扩大出口,争夺市场,引起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或实行货币贬值,或采取保护性贸易措施,从而产生贸易战和货币战,破坏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国际经济走上良性循环。(2)汇率不稳,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由于某些储备货币国家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不断贬值,汇率不断下跌,影响它的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如英镑、美元;而有些国家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黄金外汇储备充裕,通货稳中趋升,因此其货币在国际结算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如日元和欧元逐渐成为主要储备货币。因而汇率不稳促进了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3)汇率不稳,加剧投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又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由于汇率不稳,引起外汇投机的盛行,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如1993年夏,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就是由于外汇投机造成的。与此同时,汇率不稳与动荡不安,加剧了国际贸易与金融的汇率风险,又进一步促进期货、期权、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出现,使国际金融业务形式与市场机制不断地创新。
㈡ 欧元,美元 国际交易货币多元化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储备货币必须具有以下及格性质特征:
第一:该货币具有强大的经济载体
第二:该货币要具回有强大的军事政治载答体
第三:该货币所在组织(国家)稳定统一
第四:该货币具有很强的保值行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欧元无法取代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
㈢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哪些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的影响:
1、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2、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3、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3)多元化的国际储备制度对世界经济有哪些影响扩展阅读:
其他影响
1、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2、国际贸易的增长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4、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5、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6、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7、贫富差距确实扩大;
8、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9、各种文化的融合及创新;
10、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11、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㈣ 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国际资本流动对流入国和流出国的经济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通常是双重的。
1、对资本输出国来说,国际资本流动(资本流出)对经济的影响:
(1)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①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②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
(2)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是: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2、对资本输入国来说,国际资本流动(资本流入)对经济的影响:
(1)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是:①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②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③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资本流入的消极作用是: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由于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故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㈤ 文化多元化对世界有哪些影响
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因此,文化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但总的来说,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民族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增强生命
事物相异相合、相辅相成,不同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也就是说,多样性有利于事物取长补短,创新发展;单一性使事物没有活力,经常会导致生机窒息。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源泉。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有赖于对不同文化元素的重新组合。一个社会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就越丰富,人们的选择就越多,就越能诱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性,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创造、发明就越是丰富,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这完全适用于全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文化规律。中国文化也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而印度佛教也在中国发扬光大。可以说,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舞蹈、音乐、文学、绘画、工艺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没有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就不可能成就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维护平衡
就像地球需要保持多种生物才能达到生物平衡一样,人类文化的正常发展也需要多样性的传统与智慧。人类每一种文化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积淀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经验和智慧、它们的信息库藏都是其他的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与异质文化交流与接触,并对异质文化作出选择过程中发展的。在现代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的今天,每时每刻都不知道有多少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在消失。一种落后的地方传统文化的消失,谁也不会注意,谁也不会感到惋惜,但当一批文化群落消失的时候,文化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我们面临的是自然生态破坏、自然资源减少的问题。①因此,保持文化的多元化才能避免文化走入“特质化”道路,“保持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性,就如保护濒临绝灭的稀有种属一样,是为了人类全体文化的永续存在而保存”。②文化多样性给文化进化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更大的可能,而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
抗拒霸权
当今世界的文化霸权主义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将本国文化强加于其他国家的一种做法,其实质就是维护文化一元化。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著文宣称:“虽然美国的流行文化和消费品席卷全世界,渗透到最边远和最拒斥的社会……在经济、意识形态、军事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压倒优势”,但美国“要想重新唤起较强的国家优越感,还需要战胜美国存在的崇尚多样性及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③他得出结论说:“如果多元文化盛行,如果与开明的民主制度的共识发生分歧,那么,美国就可能同苏联一道落入历史的垃圾堆!”为了维系这种“共识”,“增强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就必须制造一个假想敌”。亨廷顿清醒地看到,非西方国家(比如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已日益成为西方文化之外的另一种强大力量。为此,他才提出要学会与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的非西方民族和谐相处的文化对策,并主张要尽力去辨认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存在的共性因素。未来世界只能是不同民族共存的世界,时代要求每个民族不得不学会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否则就会丧失自己的利益,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化解冲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当今世界并不安宁,民族冲突时有发生,如阿拉伯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冲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愈演愈烈。化解民族矛盾,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和睦相处的重要条件,而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础。因为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都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都应该是平等的。而在每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对异质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应该得到尊重、理解和认同。
影响
当然,要实现这一过程,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首先就是一个悖论。“文化多元化”还是一个前瞻性的远景,还是一个仅局限在知识分子群体内谈论的话题,而“全球一体化”则是一个既成事实。虽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包括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都在批评西方中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西方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关系问题,但其理论术语、思维空间、批评指向等,仍然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进行的,仍然局限于西方知识体系之内。在赛义德那里,东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西方人自我主观性的投射、权力的反映,他对西方的解构与批判,仍然是西方话语,而并非是“有关东方的真正话语”。 因此,要真正实现“文化多元化”,或者更确切一点说,在何种意义上实现“文化多元”,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这要取决于全球化的实际进程以及发展方向。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多方面的。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在京所作的题为《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的学术报告中,曾谈到其中的三个重要影响:第一个是“自18世纪以来作为政治与社会组织的统治形式的单一民族国家完整性与权力的下降。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商业全球化,因此,作为传统的经济组织所在地的单一民族国家在逐渐失势”;“全球化的第二个影响是它带来了许多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潜在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以及新的团体”;第三个影响是对人自身的影响,他援引W·本杰明的话说,“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这些19世纪工业化带来的变化,使人类产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全新的感性,随之而来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概括一点地讲,这三个影响分别对应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次。全球化当然首先会对国家的政治权力产生制约,会实现“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过渡。随之而来的则是政府让渡出来的直接管理经济的权力,将越来越被跨国性经济组织所接替,例如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所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可以明显地说明这一点。全球化对人自身的影响涉及到文化问题,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都无不以对人的关怀为自己的主要职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的通讯交通工具、新的娱乐方式、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将越来越明显,对人的主观感受也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总而言之,民族国家的衰落;新的电子通讯的发展、超空间的团体;可能产生的人类的新的感性、导致感性体验变异、产生新型的超时空的人”, 这都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
我们需要考察全球化带给人自身的另外一个结果,即全球化带给人们的认同危机。的确, 全球化不仅使人的感性体验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异,而且还随之带来了人的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曾发生在工业化之后,大工业化生产产生了人的异化,而信息时代所产生的人的孤独感一点也不比过去减少,甚至有加大的趋势。虽然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看电视、在电脑互联网上搜索来建立与他人更广泛、更直接的联系,但毫无疑问,靠这种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联系都无不带有一种欺骗性、虚假性,人们得到的是一大堆言语的、听觉的、视觉的现实幻影,而失去的则是作为感性与理性统一体的自我的真实体验。缺失就是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向往一片纯净的私人空间,自然会追寻那个安适的精神家园。近代诗哲们追问的问题是“我们是谁?”而人们可能会对“我们属于谁”这样的问题更加敏感。因此,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私人空间、精神家园的丧失,而且也产生了对私人空间、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这样,人们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同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正像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说的那样:“文明是最大的‘我们’,在其中我们在文化上感到安适,因为它使我们区别于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种他们’。”我认为,文化多元化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正是基于全球化所带来的人的一种精神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正是根置于全球一体化这一现实土壤之中。
理解
文化多元化的含义也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它也意味着在某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最重要的是,文化多元化还是一种新思维,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法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从绝对论转变到相对论。
要谈文化多元化,自然逃不过“文化是什么”这个头疼的老问题。迄今为止,有关文化的定义已经超过150种,在将来,数量肯定还会增加。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与文化这个概念的多义性有关的;而文化概念的多义性又最有可能与文化本身的多层次性有关,人们很可能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上来界说文化,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接受的是那种无所不包、无限泛化的文化概念,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认可文化整体性概念,即将文化看成是一个整体性结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这个整体性结构中,一定存在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别。构成文化核心的深层结构是那些在全球性范围内将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区别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质,这就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所说的:“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 。如果是从这个方面来看待文化的根本性问题的话,那些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等等自然会被排斥在文化核心之外。在我们看来,即使真有那么一天,人们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的房子,也不会使文化导向单一的一种。正像一首被广大华人所传唱的歌所说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化核心、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流淌在每个民族的心灵中、体现着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同时它还包括民族信仰和价值趋向等;而语言、艺术、宗教、哲学等则是它主要的客观性载体。
作为深层结构的核心文化也不同于那种在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的概念。这种文化概念,其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必须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由此产生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诸如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在我们看来,这些文化形态只是文化结构的表层,而在这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的东西,它们是封建主义时代的文化、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化。个人主义可能是资本主义文化,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对于前者而言,它与政治、经济体制密不可分,对于后者而言,它却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会随社会体制的改变而改变。赛义德认为,文化首先“意味着那些所有的惯例,诸如艺术的描写、传达和再现等,它相对独立于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常常存在于审美形式之中,其中一个原则性目标是追求快乐”⑹。 作为“相对独立于政治、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文化,虽然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它同意识形态的关系绝不是线型决定论式的关系,它还具有着一些超意识形态的特质。一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会致力于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但这决不会妨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决不意味着它对传统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的拥护。
假如我们将这两种文化都看成是构成文化整体的东西,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在文化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体制文化构成为文化结构的表层,而体现着民族特性的文化则居于文化结构的核心(深层)。当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变革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引发文化表层结构的变化,并在核心周围构成一道保护地带,这个保护地带起着将冲击力引向自身的作用,保护着文化的价值核心不受到摧毁。只有在一个民族的价值信仰以及思维、行为模式彻底发生变异的情况下,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核心也遭到破坏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彻底断裂了,消亡了。
正是基于文化深层结构的稳定性,它才在全球性范围内为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在不同的时代,文化核心、文化的深层结构会面临不同的挑战以及作出对挑战的积极回应,但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在保证本民族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可以无顾虑地吸收与融合来自异质文化的对本民族的整体性文化发展有益的东西,从而实现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文化的多元化。或者还可以走得更远些,在保证本民族文化主导性地位的前提下,对于异质文化、他者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本民族国家的存在也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只要它不构成对本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侵害。而要做到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有赖于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方法。
应对
不可否认,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确开始被迫走上了西方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已认识到,中国要自强、自立,除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外,别无其他法门。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 的原因,一面也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片战争后渐渐发动,……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唯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经历的时间比较的很长,--从甲午战役到民国六、七年间止。……这二十年间,都觉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二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了。”
梁启超在此所说的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分别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对应。这形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循环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但也不能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五四已彻底断裂了。林毓生在《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一文中,曾就五四与传统的辩证关系发表过很好的意见,他用思想“内容”和思想“模式”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指称五四对传统的批判性和继承性。也就是说,五四的反传统是在“思想内容”这一层面上进行的,而在“思想模式”这一层面上,五四却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这种在“思想模式”上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中国传统中的“实践理性”仍被五四代表人物所继承。这种“实践理性”也就是林毓生所说的“真实(reality)的超越性与内涵性具有有机的关连”,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并不追求超越现象的本质真实,而是在现象中追求本质,在现实的人生中内涵着超越的意义,所以不关心身后之事。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深刻含义。二是五四精神中蕴涵着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直接上承儒家思想所呈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的,它与旧俄沙皇时代的读书人与国家权威与制度发生深切“疏离感”,因而产生的知识分子激进精神,以及与西方社会以“政教分离”为背景而发展出来的近代知识分子的风格,是有本质区别的⑼。由此看来,向西方学习,并不一定会带来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这是我们在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 发展在经历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西方化循环之后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我们也似乎正在重复着这个循环。不过顺序有所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接受西方文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而政治层面的改革则显得稍微滞后。我在此所说的政治层面的改革当然不是指政治制度的改变,而主要是指管理制度的改革。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摆脱贫穷的问题。所以,现代化将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国发展的目标。从现实的要求出发,经济改革要进行得顺利一些,管理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相应的,人们的一些法制观念、公民意识、财产权、工作的敬业精神等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也理应得到加强和改善。如果传统文化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东西,向西方学习便是必要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放弃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呢?决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放弃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核心价值的东西。这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即我们如何看待文化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样一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即把文化看成是一种思维与行为模式,看成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趋向,那么我们可能会对日益发展着的现代化的趋势宽容一些,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消除我们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焦虑。因为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如果吸收和融合的是那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改善的属于西方体制文化层面的成分,这并不会导致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改变。而且处理得当的话,反而会加强对核心文化传统的认同。一个明显的实事是,极力宣扬中国文化价值的人常常是那些经历了西方文化熏陶的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国外华人比我们这些生活在国内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对中国文化的需求。道理很简单,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信念只有靠在与文化“他者”的对比中才更容易确立起来。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即使我们能够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又不致使我们丧失自己文化的认同,我想在这一问题上大家应该是有共识的。
所以,我们既没有必要因担心中国传统的丧失而反对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及管理制度,也没有必要因为要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去反对和放弃我们的文化传统。因为说到底,文化的根本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是本质不同的两种系统,两者不能用谁决定谁的单向思维来看待。我们尽可以参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没有必要担心这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思想应该统一,但是,思想的统一只是个方向,它和两平行线相交于无限远一样,是在有限时间内无法实现的东西。思想是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思想的多元化是文化多元化的核心。思想的多元化有的来自世界的一体化,有的来自现实的思维。前者属于历史的积沉,后者来自社会的现实发展。
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落后会制约文化的发展,同样,文化的落后也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不排除文化的发展在某一方面脱离经济的制约超常发展的情况。如果这种超常的文化发展与具体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那么,这种超常的文化发展同样也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人类社会只有平衡发展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文化的多元化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不管是文化的整体还是在文化的哪一个具体方面都不能过快走向单一化,都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多元化相适应,更应该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方向
保留现有文化、吸取外来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多元化就是不要把文化搞得单一枯燥。
动力
文化的基本原则就是表现,这种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表现,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表现。因此,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性同现代社会在经济上的利益分化、政治上的个体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都是文化多元化的动力。
㈥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问题及其对世界经济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专付所依据的一属套安排和惯例。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确定世界及各国货币的汇率制度;二是确定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或建立有关协调和监督机构;三是确定资金融通机制;四是确定主导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五是确定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及履约束机制。
国际货币体系最显著的特征:首先表现为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快速扩张;其次,资本的跨国流动还引起了各个国家金融市场的逐渐统一;最后,金融全球化具有明显的等级之分。
当前,资本的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使得全球区域经济协调与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使得金融全球化、金融资本与现实的脱离、汇率不稳定、美元为中心与国际收支不平衡、区域货币合作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
㈦ 国际储备多元化的国际储备多元化的影响
国际储备多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摆脱了对美回元的过分依赖,使各答国外汇储备的价值不再只受美国经济变化左右。
2)减缓了外汇储备的汇率波动风险,同时使得各国货币当局在储备资产的选择中获得较高的收益。
3)当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时,可促使储备货币所在国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
2、不利影响
1)外汇储备货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2)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加大了各国货币当局进行国际储备管理的难度。
3)储备货币多元化增加了国际储备的供给,使储备货币总额过分增长, 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㈧ 国际储备多元化利和弊
1.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有利方面
(1)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由于国际储备多元化减少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从而减轻了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义务和压力,其次减少了因美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恶化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2)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情况下,各货币发行国可以进行公平竞争,避免或减轻了在单一储备体制下货币发行国操纵或控制储备货币的供应所形成的霸权主义,便于各国进行政策协调和主动选择所需的储备货币。
(3)有利于调节国际收支。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对本国的国际收支进行调节。而在单一储备体制下,为调节国际收支而采取变更汇率措施时,必须事先征得基金组织同意后才能实施。
(4)有利于防范汇率风险。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情况下,各国可以根据外汇市场变化,适当调整其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以防范或减轻外汇风险和损失。而在单一储备体制下,当单一货币宣布贬值时,必将遭受难以防范的损失。
2.国际储备多元化的不利方面
(1)加剧国际外汇市场的动荡。国际储备多元化以后,外汇市场上各种储备货币受储备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往往会引起更多的不稳定性。这种状况给外汇投机活动以可乘之机,从而进一步加剧外汇市场的动荡。
(2)增加了掌握储备数量和组合的难度。国际储备多元化以后,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储备货币持有国需求不一致,以及国际间经贸发展情况不同,都会影响储备货币地位的变化和汇率的涨跌,从而增加了掌握储备货币数量和组合的难度。
(3)加深了国际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国际储备制度的稳定是建立在多种货币稳定的基础上。由于世界还没有为储备多元化建立起权威的协调和约束机制,因此,当储备货币发行国中的任何一国的经济发生波动时,都会影响其货币的变动,从而加深国际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
㈨ 国际储备多元化的影响
促进国家的各项政策更加透明吧。
还有,您现在也可以炒一下国际黄金。
http://blog.sina.com.cn/tensengold
在投资市场上,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品种十分丰富。为什么要选择黄金投资呢?黄金投资与其它形式的投资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①在税收上的相对优势
黄金可以算是世界上所占税项负担最轻的投资项目了。其交易过程中所包含的税收项目,基本上也就只有黄金进口时的报关费用了。与此相比之下,其它的不少投资品种,都存在着一些容易让投资者忽略的税收项目。例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如果需要进行股票的转手交易,还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比例的印花税。如此计算下来,利润将会成比例的减少,如果是进行大宗买卖或者长年累月的计算,这部分的费用可谓不菲。
又比如说,您进行房产投资,除了在购买时需要交纳相应的税收以外,在获得房产以后,还要交纳土地使用税。当您觉得房价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出售获利的时候,政府为了抑制对房产的炒作,还会征收一定比例的增殖税。这样算下来,收益在交纳赋税以后,收益与以前所比,真的会有很大的差别。
在进行任何一种投资之前,都应该对所投资的项目的回报率进行分析(投资回报率=投资净收益/起初的投资额)。这里所涉及到的投资净收益,是交纳赋税以后的收益。也许您开始觉得自己大赚特赚了一笔,但是当支付了一定比例的税收后,您的收益也许让您会感到少的可怜。尤其是在一些高赋税的国家里,投资前的赋税计算就变得及其的重要,否则可能会是您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②产权转移的便利
假如您手头上有一栋住宅和一块黄金。当您打算将它们都送给您的子女的时候,您会发现,将黄金转移很容易,让子女搬走就可以了,但是住宅就要费劲的多。住宅和股票、股权的转让一样,都要办理过户手续。假如是遗产的话,还要律师证明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并且交纳一定的遗产税,这样您的这些财产就会大幅度的缩水。
由此看来,这些资产的产权流动性根本没有黄金那么的优越。在黄金市场开放的国家里,任何人都可以从公开的场合购得黄金,还可以像礼物一样进行自由的转让,没有任何类似于登记制度的阻碍。而且黄金市场十分庞大,随时都有任何形式的黄金买卖。
③世界上最好的抵押品种
很多人都遇到过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解决这种窘困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就是进行典当,第二就是进行举债。举债能否实现,完全看您的信用程度,而且能借到的能否够用也不能确定。这时,黄金投资者就完全可以把黄金进行典当,之后再赎回。
可以用来典当的物品种类很多,除了黄金以外还有古董、字画等等。但是由于古董、字画等投资品的赝品在市场上实在是不少,因此在这方面来看,黄金进行典当就要容易的多,需要的只是一份检验纯度的报告。正是由于黄金是一种国际公认的物品,根本不愁买家承接。一般的典当行都会给予黄金达90%的短期贷款,而不记名股票、珠宝首饰、金表等物品,最高的贷款额也不会超过70%。
不过在银行方面用黄金进行抵押就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在香港的银行就不习惯接受黄金作为抵押品,可能是不欲进行检验或者是风俗方面的原因吧。但是在法国这种黄金文化比较深厚的地方,银行都欢迎用黄金进行贷款,而且贷款的比率能达到百分之百。
④黄金能保持久远的价值
商品在时间的摧残下都会出现物理性质不断产生破坏和老化的现象。不管是房产还是汽车,除非被某个名人使用过,不然经过岁月的磨练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贬值。而黄金由于其本身的特性,虽然会失去其本身的光泽,但是其质地根本不会发生变化。表面经过药水的清洗,还会恢复其原由的容貌。
即使黄金掉入了他的客星“黄水”里,经过一连串的化学处理,它仍然可以恢复其原有的容貌。正是由于黄金是一种恒久的物质,其价值又得到了国际的公认,所以从古到今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经济角色。
⑤黄金是对抗通涨的最理想武器
近几十年间,通货膨胀导致的各国货币缩水情况十分剧烈。等缩水到了一定的程度时钞票就会如同废纸一般。此时,人心惶惶,任何政治上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人们纷纷抢购各种宝物的自保行为。比如当时在南美的一些国家里,当人们获得工资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跑到商店里去购买各种宝物和日用品。很大面值的纸币连一个鸡蛋都买不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黄金却会跟随着通涨而相应的上涨。因此,进行黄金投资,才是避免在通涨中被蚕食的最佳方法。
⑥黄金市场很难出现庄家
任何地区性股票的市场,都有可能被人为性的操纵。但是黄金市场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金市基本上是属于全球性的投资市场,现实中还没有哪一个财团的实力大到可以操纵金市。也有一些做市的行为在某个市场开市之处,但是等到其它的市场开始交易的时候,这些被不正当拉高的价格还是会回落,而又再次反映黄金的实际供求状况。也正是由于黄金市场做市很难,所以为黄金投资者提供了较大的保障。
⑦没时间限制,可随时交易
香港金市的交易时间市从早上9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30分(冬季是3点30分),投资者可以进行港金和本地伦敦金的买卖。香港金市收市,伦敦又开,紧接着还有美国,24小时都可以进行黄金的交易。投资者可以随时获利平仓,还可以在价位适合时随时建仓。另一方面,黄金的世界性公开市场不设停板和停市,令黄金市场投资起来更有保障,根本不用担心在非常时期不入市平仓止损。
黄金投资的优点如此之多,应该成为投资人士门投资组合中的一部分。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tensengold
㈩ 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建立的深远影响
一、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建立的积极影响1、缓和了国际储备资产供不应求的矛盾。在美元一黄金储备体系或以美元为中心的储备体系下,美元是单一的储备货币,但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元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无法满足,造成了国际储备资产供不应求的矛盾,这显然不利于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下,同时以几个经济发达国家的硬货币为中心储备货币,使各国可使用的储备资产增加,为各国提供了满足多样化需求和灵活调节储备货币的余地。
2、打破丁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在美元一黄金储备体系下,美国可利用其特殊地位,推行对外扩张的经济政策,操纵国际金融局势,控制他国经济。多元化体系的建立,使美国独霸国际金融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各国经济不再过分依赖美国。同时因国际储备货币多样化,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一国利用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而强行转嫁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此外,多元化储备货币的付诸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为了维持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健康发展和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各国必须互相协作,共同干预与管理。这些都有利于各国加强在国际间的金融合作,改善相互间的经济关系。
3、有利于各国调节国际收支。一方面,各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种硬货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逆差,这比起只有单一美元储备可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方便得多;另一方面,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处于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环境中,在此制度下,各国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国际收支,但在单一储备体系下,各国为调节国际收支而需变更汇率时,须征得IMF同意后才可进行。
4、有利于各国调整储备政策,防范、分散因储备货币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这是因为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可为各国提供有效组合储备资产、规避风险的条件,即各国可根据金融市场具体的变化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储备资产结构,对其进行有效的搭配组合,从而避免或减少因单一储备资产发生危机而遭受的损失,保持储备价值的相对稳定,并尽力获取升值的好处。
二、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带来的难题
多元化储备体系的积极作用,使该体系多年来经受住了多事经济危机的严峻考验,如两次石油危机、两次严重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国际债务危机等。但该体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
第一,国际储备资产分散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世界性通货膨胀的一个导因是国际储备货币总额的过分增长,而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恰好能“制造”出更多的储备货币,促使国际储备总额成倍增长。如国际储备在1969年底才397.93亿特别提款权,至1980年底却增长了7.4倍,达2 931亿特别提款权,每年平均增长逾20%,大大超过60年代平均增长7.5%的水平。而1985年更达到4 368.66亿特别提款权,从而使西方国家的通膨胀率,由60年代的平均2%~3%增加到70年代的两位数以上(平均),直至80年代中后期,才使通货膨胀率回落至4%左右。
第二,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国际储备资产分散化以后,储备资产的稳定如何,就成了国际性问题。因此,一国在管理国际储备时,必须要密切关注诸多储备货币国家的政治经济动态,密切关注外汇市场上这些货币汇率的变化,根据各种储备货币的外汇风险和利息收益,不断调整储备资产的货币构成,而这需要极发达的通信系统、灵敏的判断力以及过硬的操作技术,因此增加了储备货币管理的难度。
第三,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尚无法彻底平抑外汇市场投机,甚至有时还会刺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扩大了储备供给,同时增加了世界储备总额,但与此同时,市场短期资本或游资也在成倍增长。国际游资天生有两个特性--趋利性与投机性,且“光速般”地流动。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表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储蓄和其他短期证券至少有7.2万亿美元,约等于全世界经济产出的20%。此外,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而这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又对短期资本的流动起了乘数作用,使其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国际储备尽管也一直在增长,但仍然有限,因此就一国来说,是无法抵御庞大游资的冲击的。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国际社会在1985年成立了联合干预机制,以期通过联合的力量来捍卫主要货币。但从现实来看,货币汇率危机仍不断出现。90年代以来发生的重大货币危机,都与国际游资在全球的“游击”密切相关。
由于国际游资的存在和制造机会赚取高额利润的投机家处处可见,因此就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来说,一旦该体系中某个储备货币因某种原因日益坚挺时,就会在市场出现竞相抛售其他货币而抢购此硬货币的行为,其结果就会导致储备中的相对软货币去“追逐”硬货币的现象,导致储备货币的汇率大起大落,当市场投机力量过大时,就会刺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此外,这种资金的流动又会给各国经济政策的运用带来负效应。如一国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了紧缩信用的措施,提高利率,使大量游资流入,并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一国经济的增长,但很显然,大量游资的流入,又抵消了紧缩的经济政策效力,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可见,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具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困难。因此,如何利用这些优点,克服它的缺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储备政策与管理体制,是摆在各国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