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油储量不足的德国,二战为何不进攻中东夺取石油
说起二战时候的历史,当时的德国实力确实非常强大,尤其是战争前期的时候,德国人凭借他们的闪电战术,一举征服了大片欧洲的土地,更是差一点就将整个欧洲都拿下来,连当时强大的苏联,面对德国人的时候,都被打的焦头烂额。
其实严格来说,德国人也并非没有打过中东石油的注意,只不过在北非战场上,他们最终还是败给了英国人。如果当时他们真能占领埃及的话,那么巴基斯坦的英国人肯定会选择撤退,当时候伊朗的石油资源自然可以通过海运以及陆运迅速运到德国人手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历史或许就要改写了,说不定就是德、美、俄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㈡ 德国在二战中使用的石油从哪来的
如果我无法得到足够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希特勒
“一战”最后两年,德国经历过严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来源是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鲁登道夫当时指出:“罗马尼亚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足以改变德国石油短缺的整体局面。”而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918年8月占领巴库,被鲁登道夫称为“对我们的沉重打击”。
纳粹上台第一年,经济战略专家便指出:一旦发生战争,对原油进口的严重依赖将是制约德国军事行动的一个关键瓶颈。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凯琳大厦计划”要求1944年初实现石油产量1100万吨,但希特勒显然等不到这个时间,他的战略是先通过储备打响战争,然后在战争中解决石油来源。1939年上半年,德国石油进口达到顶点,最大来源是罗马尼亚。尽管9月后欧洲以外的来源断绝,德国当年仍进口石油516.5万吨,比1938年全年还多20万吨。1940年5月27日,德、罗两国签订石油协定,当年德国进口的207.5万吨石油中有97.4万吨来自罗马尼亚,另外根据《苏德贸易协定》,进口近65.7万吨。1941年,从罗马尼亚的进口增至100.7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3万吨。
德国在上半个世纪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自己的丰富能源——煤。在三十年代末,煤约占美国能源总量的一半,但对德国来说,却提供了能源的90%——而石油大约仅占5 %。可是,希特勒在1932年已经在为未来筹划,石油对于他的雄心壮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1933年1 月,他成为德国的总理,一年半以后他又攫取了全部权力。他不失时机地发动了一项他称之为“德国汽车交通史上一个转折点”的汽车运动。不受时速限制的单向高速公路贯穿全国。1934年,制造一种新型汽车的计划开始。它被称为“人民的汽车”,亦即“大众汽车”。
但对于希特勒企图将整个欧洲置于纳粹帝国——以及他本人——统治之下的宏伟计划来说,这些仅仅是枝节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他迅即开始整顿经济,加强国家对大企业的控制,并建立纳粹的战争机器——包括轰炸机、战斗机、坦克和卡车,所有这些都需要石油。因此,法本公司正在进行的合成燃料生产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固体的煤为什么可以液化变成类似于石油的液体呢?这是煤和石油的成分决定的。煤和石油同属化石燃料,煤是由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前地球上生长的某些树木埋藏在地层中,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过地温、地压等的作用,逐渐变化而来的。石油是由低等的动物经过与煤相似的过程变成的。煤和石油的主要组成元素都是碳和氢,但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构成的烃类小分子,而煤的成分主要是碳氢构成的较大的有机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大约是石油的10倍;煤中氢碳的比值小,大约是石油的一半。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增加煤炭中氢的含量,使煤和石油中碳与氢的比值基本相同时,固体的煤就有可能变成类似于石油的液体燃料。这就是煤炭液化的基本思想,而煤炭液化的关键就是如何将氢加入到煤炭中。
煤炭的液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认为,煤首先被分解成—种称为“沥清烯”的中间产物,接着再与氢反应变成与石油的成分类似的物质,由于煤炭中含有杂质,液化装置内的物质是十分粘稠的,经固液分离后,得到的液体即为煤炭液化生成的油类,是一种暗褐色的液体,再经过分馏加工,去除重质部分,就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煤炭液化产品。
煤炭的液化技术,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制成煤浆,然后在高温、中压状态,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氢裂化生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即“合成石油”,直接液化的效率约为65%~75%,每吨煤可生产0.3~0.4t液化油。间接液化是把煤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作用气化,产生合成气(CO,H2等),然后合成气通过催化反应生成性能优良的液态醇类、烃类等。间接液化的效率一般较低。
㈢ 二战,德国的海陆空各有多少人
1、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大搞经济。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6、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开战时属于国民政府的陆军,其编制为49个军,182个步兵师,46个独立步兵旅,9个骑兵师,6个独立骑兵旅,20个独立骑兵团,总兵力高达170余万人。抗日战争开始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方军阀部队纷纷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开赴抗日战场,蒋介石嫡系部队也扩大编制,很快,总兵力达到200万人。 中国空军共有侦察机251架,战斗机212架,轰炸机257架,此外,直属军政部的还有炮兵旅4个,坦克、装甲车600辆,军舰只有能够在内河与沿岸活动、小型、陈旧的舰艇57艘,总吨位五万九千吨。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㈣ 二战中的高加索石油之争情况如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内燃机取代了战马和以煤为燃料的机车,从而确立了石油作为国力因素之一的重要地位。在远东和欧洲,石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都至关重要。日本人在攫取东南亚石油资源的同时,攻击珍珠港以保护侧翼。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最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
1942年7月1日,在德军大举进攻苏联一年之后,希特勒在德国法西斯南方集团军总部会议上称:“如果我得不到迈科普及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应结束这场战争。”同时,高加索的石油对当时的苏联能否顶住法西斯进攻并取得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到1942年夏季,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顿巴斯等地区的失陷,苏联的经济基础严重地被削弱了。在当时局势下,保卫高加索对苏联来说具有第一位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苏联战前在高加索已经建立起了大型的燃料能源基地,北高加索与外高加索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全苏联总产量的86.5%和65%。巴库地区的原油产量占全苏联总产量的75%。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巴库的炼油厂生产着红军及其他作战技术装备所需的特种燃料油。
为了占领高加索产油区,希特勒德国制定了代号为“爱琪尔维依”的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占领高加索产油区以及进一步夺取近东石油。与此相配合的还有“土耳其计划”、“东方计划”等。希特勒在计划中拟定了具体的路线、方向和目标,包括翻越高加索山脉,夺取迈科普、格罗兹尼、巴库等产油区,并于1942年9月占领伊朗—伊拉克边界的山隘,以便进攻伊朗和伊拉克,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
苏德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时,苏联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1942年夏季高加索军事形势不利于苏军,红军退却,所以如何使敌人无法得到高加索的石油,就成为苏联领导人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
当时,不仅德国人要夺取高加索,同盟军也想插手高加索。1942年3月初,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讨论高加索的防务问题。1942年夏末至秋初,英美力主将自己的军队部署到高加索。而印度战区的英军指挥官也担心高加索一旦被德军攻占会直接威胁到印度英军的右翼,进而再次提出进军高加索油区的要求。
苏联方面为此做了详细的部署,随着战线向西高加索山前的推移,苏军的抵抗也愈来愈猛烈。苏联的石油工业第一副部长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石油工程师和苏联内务部的爆破专家,拟定了石油开采的停产工艺及油井长期封闭的方案。有关参加此项计划的人员事后回忆说:“如果让敌人得到石油,我们就将被枪毙;如果石油产地在尚不会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破坏,我们面临的也将是同样的命运。”因此,在战时,对油田的保卫与破坏的工作,都必须在组织工作非常精确,并完全符合前线局势的情况下,才能适时、准确地进行。
1942年8月间,德军突入高加索产油区,德国人想方设法试图用高加索石油来补充自己。在迈科普油区,德军原以为能采取大量石油和燃料油储备,但他们什么也没找到。所有燃料油储备都被事先转运走了,油井被堵塞了,设备被埋藏起来或者运往后方。德军在占领库班的半年时间里,无法得到一滴石油。
战争进行到1942年11月下旬,苏军有效地抑制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消耗了他们的有生力量,不久就从战略防御转入决定性的反攻。德国法西斯不得不承认对苏战争的主要战略企图彻底失败。“爱琪尔维依”计划流产了。1943年1月1日至4月4日,苏军解放了北高加索及罗斯托夫的大部分地区,油田全部回到苏联人民手中。
在苏联红军赢得这场战争的丰功伟绩中,高加索的石油工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据战争统计,自1942年7月25日至1943年4月4日,北高加索及外高加索前线的苏军共消耗了18.4万吨燃料油,其中高辛烷值航空汽油4万吨,70号汽油及70号煤油2.07万吨,汽车用汽油9.74万吨,柴油0.59万吨,重汽油及煤油2万吨。在高加索战役反攻期间,前线苏军每天消耗燃油804吨,这些都是在崎岖山路、运输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由高加索产油区的石油工人提供的。
1943年1月初,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终于受命撤退,但他们已被苏联红军团团围住。剩下的燃料油只够德军的坦克行进32千米,但它们必须冲击48千米才能获救,所以,在1943年1月至2月初之际,陷入重围不能自拔、饥寒交迫又因缺少燃料而失去灵活运动能力的德军终于缴械投降。
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与亚洲战场的形势表明:现代战争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重。到战争结束时,德国人和日本人的燃料油罐都已枯竭。而战后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战争中,石油已成为核心问题。
㈤ 纳粹开战前有多少石油储备他们战前进行了几年的战略石油储备开战后历年产量有多少(包括合成)
先提供二战期间(1939—1945)德国的基本产能数据:钢铁1亿9000万吨、石油4800万吨、煤炭35亿吨、粮食1亿8000万吨、发电量4140亿千瓦时;
再具体说说石油。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进口石油207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除德国外,意大利和匈牙利也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加,对德石油供应减少,1942年向德国提供了100多万吨石油。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后罗马尼亚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国供油,1943年向德国提供了240万吨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轰炸严重破坏了罗马尼亚油田,8月份油田被苏军攻占,对德石油供应被切断,1944年罗马尼亚只向德国提供了约100万吨石油。
另外,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国闪电战击败波丹挪荷比卢法七国,从这些国家缴获了880万吨的石油储备。从表面上看收获颇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国家被德国占领后同样成为被英国的封锁对象,无法进口石油。德国要维持占领区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应,此后几年这些国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这批缴获的油德国净赚得并不多。不过这些问题最初还未表现出来,至少就当时而言,德国手上的石油储备大增,成为发动对苏战争的重要资本。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德军又趁机缴获了意大利北部的几十万吨石油储备。
下面是德国历年油料获得量(石油产量包括奥地利,石油进口量和缴获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内)
1939年:石油产量约90万吨,进口石油517万吨。
1940年:石油产量约160万吨,进口石油207万吨,缴获石油880万吨(包括1939年缴获波兰);
1941年:石油产量约180万吨,进口石油237万吨。
1942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420万吨,进口石油100多万吨。
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
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
PS:德国战争初期的石油消耗
1939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其中10万吨消耗在波兰战场,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次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发动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50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只是其估计必须花费的500万吨石油的四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的不少于150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石油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
㈥ 二战中德国扩军备战过程中有哪些不足 请详细回答
很多人说德国轰炸机不好,但是问题在于德国的战术特点就是空军负责制空权和对地支援,对手的兵站,补给站,交通枢纽,工业区是交给地面快速前进的坦克部队完成的,四引擎轰炸机在当时的确用处不大。很多人说德国的机械化程度不高,那么我想问问他们,你给德国提供石油吗?德国的炼油厂全开也根本满足不了德国那些巨大的战争机器。其实我倒觉得德国在这些方面都做得不错,他们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去做那么那么多事情,德国人几乎把自己手头的资源运用到了极致。
如果说不足,我倒觉得是这几点。
首先,步兵武器的自动化程度太低,在苏联的城市战中,大批经验丰富的德军士兵因为火力不足(毛瑟98K射速慢,MP38/40有效射程50米)憋屈死了。
第二、步班,排级别的支援武器不足。其实也是城市战火力问题,德军迫击炮数量很少,铁拳装备的晚,早期除了少数突击炮,根本没什么步兵攻坚武器,全靠德国士兵用生命堆,导致世界上最训练有素,而且也是经验最丰富,纪律性最强的德国老兵大量损失在无意义的地方。
第三、战术思想有问题
1、空军没有做好打海战的准备,在法国失败后,如果德国的空军进行过海上攻击的训练,最多10天,德国强大的陆军就能在空军的支援下登陆。
2、对于北非军团的重视力度不够。如果给隆美尔和英国北非军团对等的支援(这里还有空军对海上作战不重视的问题……),隆美尔可以拿下亚历山大港,可以拿下苏伊士运河,甚至拿下阿拉伯半岛和小亚细亚,到时候石油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全军坐装甲车都有富余……
3、基本是第一个的后续,没有拿下英国就攻击苏联,导致后来本土工业被袭击,在和苏联对抗最紧要的关头,工业掉链子了……
4、对抗苏联的时候,战略思想有问题,北方的列宁格勒围困了900多天,围而不攻,导致数十万德军和大量的空军被钳制在北方,如果这些军队加入斯大林格勒战役……估计苏军就熬不到亚洲区军队的到来……
㈦ 二战中消耗石油大概多少吨啊!!!!!
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石油是武器装备的动力源泉
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装备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首先,石油是武器装备机动力的来源。武器装备的机动能都是由石油的化学能转化而来。没有石油,飞机上不了天,舰艇出不了海,坦克、汽车无法行驶。其次,石油是武器装备操作力和控制力的来源。装备操作与控制需要能量,而这种能量大都源自石油。因此,可以说石油已成了武器装备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换句话说,离开了石油,武器装备的战斗力将无法发挥,甚至成为一堆废铁。1942年,英军严密封锁北非德军的油料供应线,造成德军500余辆坦克因断油、不能机动而被歼。1944年至1945年,苏联红军和同盟国军对德国80几个炼油厂和石油供应线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轰炸,使德军油料供应严重不足,大批飞机、坦克不能作战。石油是战争的“血液”当人类战争进入机械化、摩托化乃至信息化时代,之所以大批先进的飞机、舰艇、坦克、战车、自行火炮驰骋在陆、海、空立体战场上,发挥着强大威力,一次次赢得战争胜利时,正是由于不停地给装备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正是石油这种特殊的“血液”在战场上流淌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仅为3600万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已达3亿多吨,占各类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38%。近几次局部战争中,石油的重要性体现得更为充分。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军消耗石油达60万吨,占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60%;42天的海湾战争,美军消耗石油625万吨,占物资消耗总量的70%以上。
石油是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要因素
战争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石油绝不仅是简单的后勤保障问题,它已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近代战争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二战时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后,正当巴顿将军率领的第三集团军横穿法国腹地,准备全歼德军主力时,油料供应突然中断,机械化部队无法行进,使德军死里逃生。1945年8月,在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远东战役中,由于战役准备阶段石油储备不足,加上缺乏运输车辆和储油容器,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坦克集团军在战役第三天就几乎耗尽油料,其他机械化部队也严重缺油,使部队行动严重迟缓,直至日军宣布投降,苏军地面部队仍未到达预定位置。
石油是许多战争的起因和战争打击的目标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石油往往还成为战争的起因和一些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也成了战争打击与破坏的主要目标之一。1940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石油和控制石油资源。20世纪的四次中东战争,基本都是以石油为背景,为控制和夺取石油资源而发生的。海湾战争是因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石油资源之争而引起,而美、英等国的军事介入,主要动机就是为了控制海湾丰富的石油资源,以保证其经济利益。美国以反恐的名义积极发动阿富汗战争,除了打击以本·拉丹为首的恐怖主义、推进全球战略部署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准了中亚地区存在的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想借反恐之机在中亚地区建立军事存在,以达到控制全球和控制中亚地区石油资源的目的。
此外,现代战争中,作为战争重要潜力的石油,已成为敌对双方打击与破坏的重要目
标。1980年的两伊战争中,石油及其设施成了打击破坏的重点目标。双方都将对方的油田、油管、炼油厂、石油装运站及其他石油设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就伊朗而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为伊朗提炼2/3原油的炼油厂被夷为平地;152个储油罐全部被摧毁或损坏;石油日产量由战前的600万桶锐减到50万桶,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亿美元。伊拉克8个炼油中心一半遭受袭击;出口石油的两个主要港口被严重破坏,无法运营;境内的所有油库及油田均遭袭击,破坏严重;石油日产量由350万桶减到100万桶,出口全部陷于停顿,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美元。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为消除南联盟的战争潜力,对其油料生产、储存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了精确打击。仅4月13日一天,就轰炸了南联盟的7个油库。空袭结束时,南联盟的炼油能力全部丧失,炸毁或严重破坏了南联盟41%的军用油库和57%的民用油库,连接前后方的所有油料补给线被切断,南联盟的油料供应量减少了70%。
有人说,石油是黑色金子,是软黄金;还有人说,石油是大地之血,胜利之血;我认为,石油既是和平的血脉也是战争的血脉。
㈧ 请问大家目前德国有多少油田
全德国共有44个油田。去年RWE公司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平均的日开采量为33000吨。法国天然气公司已经着手在柏林以南选址开采。但实际上,德国北部的石油蕴藏是最丰富的。例如:北部的下萨克森州每年的采油量为120万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的年产量约为220万吨。德国RWE Dea公司生产的几乎三分之二的石油来自北德海岸浅滩。德里克·默舍尔说:“德国产石油的大部分都来自德国最大的油田--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的西海岸。这个油田就是我们公司经营的,我们的石油年产量在200万吨左右。” 然而这个建于1980年、深达2000米的油井不用多久就会被开采一空。德里克·默舍尔说:“我们预计,在现有的油田中还能再开采出3000到3500万吨的石油。但是在这一油田的周边地区可能还有一些小型石油蕴藏,蕴藏量在1400万吨左右。” 在北海石油平台周围,已经有 5 个新的勘察钻井在运作。但是 RWE Dea 公司也积极地在陆地上寻找更多的油层。比如在下萨克森的吉弗恩以北大约150平方公里的范围以及在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施泰因州普伦地区约400平方公里的大范围区域。类似这样的钻探不仅很昂贵,而且前景未卜。 在德国这样的勘探成功率仅为40% 。仅仅钻井可能就要耗费近3000万欧元。此外还通常要为地震勘测耗费上千万欧元的资金。可以预料的是,原油的价格很快又会涨价到每吨600欧元以上。因此RWE Dea公司和其他能源公司在本国探寻原油时,都不会为高额的前期投入所吓倒。德里克·默舍尔总结说,尽管投资高昂,但从中期来看,这不会是一笔亏本的生意:“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做到效益经营。 ”
由于有了新的开采技术,人们也需要考虑对现有的石油储备作重新估计。据估计,在德国还有至少 5亿6000万吨的石油埋藏于地下,而目前为止都还因开采太过困难而无法利用。 德里克·默舍尔表示, RWE Dea 公司在寻找和开发新油田的同时,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前景与盈利。他说:“在此我们还要强调,德国每生产一吨石油都可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且还能提高德国石油供应的安全性。” 但这也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因为本土开采的石油仅能满足德国石油需求的4%。但是鉴于全球石油资源有限,以及石油价格上涨的趋势,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小数目了
㈨ 二战开始时德军的战略储备都有多少当时德国年产飞机多少架(战斗机轰炸机) 坦克军舰 潜艇呢
德国的煤,钢,都能自产,但是稀有金属缺乏,钼,镍,锰都不多,对钢材质量有较大影响,储备的解决不了问题
德国战前一直没能进行全民动员,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老百姓不答应,因此产量都很低,飞机,坦克就是几千的样子,军舰更可怜,大型舰每年1艘也不能保证,潜艇,驱逐舰等还凑合,也不多
这样就造成了德国的精兵思想,对士兵训练做的很好,但是,在二战这种残酷的消耗战场,精兵思想大错特错的
适当的训练保证数量优势,是绝对能压倒精兵思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