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海发展饲草产业提高冬季抗灾保畜能力吗
11月2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饲草料加工厂的工人在进行饲草料加工生产。近年来,为提高冬季抗灾保畜能力,青海省大力建设规模化饲草生产基地发展饲草产业。通过优质饲草基地和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饲草料生产、加工、储备体系。目前,青海省饲草料贮备库建设面积达到2.11万平方米,年饲料贮备能力达到3.5万吨以上。
Ⅱ 草场与畜牧资源
一、资源概况
(一)草场资源
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有天然草地984.24万公顷,占地区土地总面积的83.4%,其中可利用面积723.93万公顷,占全新疆草地可利用面积的14.5%。天然草地中季节放牧草地为其主体。按季节草地轮牧是阿勒泰地区草地畜牧业历来的经营方式,全区草地基本上按夏牧场、春秋牧场和冬牧场三季轮牧,只有喀纳斯小块地区按夏和冬春秋两季轮牧。
夏牧场:分布于气候凉爽的中高山带,主要利用亚高山草甸、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类型草地,利用时间约为3个月。
春秋牧场:春秋牧场分布于中山带山地,主要利用山地温带草甸和温带草原草地,春秋两季利用时间共约3个月。
冬牧场:大多分布于低海拔盆地温暖缺水的平原荒漠区,少部分位于低山逆温带的背风向阳地段,利用时间约为6个月。
喀纳斯小块森林区草地,按夏场和冬春秋场两季轮牧。冬春秋场分布于有割草条件的中山山地草甸带,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季节都可利用,利用时间长达9个月。阿勒泰地区各季节放牧草地的面积和载畜能力(表6-15)。
表6-15 2009年阿勒泰地区季节放牧场的面积与载畜力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数据,2009
阿勒泰地区各市县间拥有的季节牧场面积的差异也很大。吉木乃县表现为夏季牧场不足,其春秋牧场的载畜容量是夏牧场的6.3倍,冬牧场的载畜容量是夏场的10.6倍。夏季,吉木乃县的草地牲畜被分散到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3县的夏牧场放牧,冬季上述3县的牲畜则到吉木乃县萨吾尔山低山冬牧场放牧、越冬。
(二)畜牧资源
在畜牧业方面,阿勒泰地区是以草原畜牧区为主的大农业经济区,有四季可利用草场723.93万公顷,是新疆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阿勒泰地区的畜种资源有哈萨克土种马、白头牛、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中国荷斯坦牛、哈萨克马、新疆(北疆)双峰驼、阿勒泰羊、新疆(北疆型)白绒山羊、新疆青格里绒山羊、新疆西细毛羊,其中阿勒泰细毛羊是本区畜种结构中的主体畜种,2008年存栏249.84万只,同比增长19.82%。
2005年阿勒泰地区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528.23万头(只),2010年为433.48万头(只),分别为1978年的1.9倍和1.6倍,显示出增幅很快的态势,但也削弱了阿勒泰地区草原的承载能力(图6-2)。2010年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值21.97亿元。
图6-2 1949~2010年阿勒泰地区牲畜最高饲养量变化
1949~1965年,为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期,牲畜最高饲养量由1949年的43.22万头(只),增长了1965年的316.79万头(只)。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牲畜最高饲养量持续增长,1955年突破100万头(只);1961年突破200万头(只),达到220.57万头(只)。
1966~1986年,为平台发展期。这一时期,牲畜最高饲养量有升有降,但大体保持在227~247万头(只)之间。1982年牲畜最高饲养量为这一时期的最高值,为347.32万头(只)。这一时期的平均值为288万头(只)。
1967~2005年,为上升期。牲畜最高饲养量由1967年的282.7万头(只)增加到2005年的历史最高值528.23万头(只)。尽管在1993年和1994年有小幅下降,但之后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2006年至今,为下降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由于原草承载力所限,加之地区调整畜牧业结构,使畜牧最高饲养量不断减少。2006年阿勒泰地区牲畜最高饲养量为519.71万头(只),2010年减至433.48万头(只)。可以预测至2020年牲畜最高饲养量还会减少,最终达到1966~1986年平台发展期的均值,大约维持在300万头(只)为佳。
二、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的特点
阿勒泰地区是一个纯牧业地区,草场面积辽阔、可利用面积大,牧草品质优良,中优等牧草种类比重大,毒害草及不食草少,各类草场中可食草均在95%以上,牧草利用率高。
全地区草地呈多样性状态,其中平原荒漠草地面积最大,占可利用总面积的60.65%,单位生产力最低为1.76公顷/羊;高寒草原类面积最小为53公顷;低地草甸类和平原沼泽类生产力最高为0.12公顷/羊。按利用方式分四种类型(表6-16),冬牧场面积为345.52万公顷,春秋牧场面积260.25万公顷,夏牧场面积101.58万公顷,春冬秋牧场面积16.59万公顷。
表6-16 2008年阿勒泰地区四季牧场面积与载畜量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畜牧局,2009年
从表6-16可以看出,按可利用面积分,冬牧场、春秋季牧场各为夏牧场的3.4倍及2.56倍,而理论载畜量只是夏牧场的77.00%及59.00%。冬春秋牧场数量极少,载畜量也少。夏牧场是本地区的优势,有潜力,但一年内只能利用80天;冬牧场虽然地域辽阔,但缺水、草质低劣,且自然条件恶劣,冬季漫长;春秋牧场由于超载放牧过度,草地退化,亟待改善。
从放牧角度看,一方面,四季草场很不平衡,冬牧场为夏牧场理论载畜量的77.00%,春秋牧场为夏牧场理论载畜量的59.00%,冬春秋牧场只有夏牧场理论载畜量的4.00%,这种不均衡给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冬牧场草层稀疏低矮,每至大雪年份牲畜无法啃食,“夏壮—秋肥—冬瘦—春临死”、“遇灾就减产”成为游牧生产难以逾越的关隘。
综上所述,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的基本特点是草地放牧畜牧业,逐水草而牧,靠天养畜,生产活动随季节放牧、经营,具有强烈的规律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四季草场的均衡程度、草场的优劣、贮草的多少、气候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三、草场及畜牧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草地退化严重、超载过量
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单位面积载畜量的增加以及缺乏科学的放牧管理等原因,致使草地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草畜矛盾尖锐(表6-17)。
另据2009年11月12日《阿勒泰日报》的一篇名为“裂变的阿勒泰草原”的特别报道称: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为954万只羊单位。2009年末,阿勒泰地区实际载畜量为1688万只羊单位,超载734万只羊单位,平均超载率75%。夏牧场可利用面积1524万亩,可载畜473万只羊单位,现有牲畜659万只羊单位,超载186万只羊单位,超载率达39.00%;春秋牧场可利用面积3904万亩,可载畜249万只羊单位,现有牲畜617万只羊单位,超载368万只羊单位,超载率达148%;冬牧场可利用面积5183万亩,可载畜231万只羊单位,现有牲畜412万只羊单位,超载181万只羊单位,超载率达71%。已有7934万亩草原不同程度退化,退化率达73%,夏牧场、春秋牧场及冬牧场退化率分别为58%、89%、72%,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4430万亩,占40%。
表6-17 2009年阿勒泰地区草地超载及退化情况
注:夏牧场、春秋牧场以最高饲养量计算,冬牧场以年末存栏数计算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畜牧局,2009
2007年对阿勒泰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草地资源调查,主要的9个草场大类数量没有减少,但牧草的生物量、高度及优良牧草比例下降明显,尤其在山区分区的山地草甸、草甸草原类、山地草原类、草原化荒漠类退化尤为严重,(表6-18、表6-19、表6-20)。山区草地面积约为全区总草地面积的25%,但草地的实际载畜量却高达57.00%。
表6-18 1982年与2007年严重退化区生物量与高度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数据,2009
表6-19 1982~2007年草地轻度退化区生物量与高度比较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数据,2009
表6-20 1982年与2007年主要草地类型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数据,2009
森林减少、草场退化。据不完全统计,从1969年到1989年20年间,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林减少了48.7万亩,2009年仍以每年1万~2万亩的速度递减。与此同时,农牧民为扩大耕地面积,对农田外围的林木进行砍伐,加之牲畜啃食树枝、树皮和林木幼苗,致使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不断下降,森林面积日趋减少。受气候异常影响,雪线上升,冰川加剧融化,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河谷次生林大面积死亡,区域内湿地面积锐减,森林涵养水源功能衰退,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草原火灾、森林火灾连年发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二)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
在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的生产中存在较多的自然灾害,牧业生产依然是经营粗放,靠天养畜,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饿死”的情况一直在恶性循环。冬春饲草料短缺造成了牧业生产抗灾能力低下,尤其遇到大风、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饲草料储存短缺,形成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被动局面,造成损失非常之大。
(三)易遭受虫鼠危害,且很严重
阿勒泰地区历来是虫鼠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蝗虫鼠害发生面积均在13.33万公顷以上,约占全部草地面积的15%以上。其中蝗虫严重发生面积为5.33万公顷以上。在一些鼠洞密集地区,洞洞相连,地表下被挖掘一空,地表上的牧草、灌木植株枯死。
(四)干旱缺水造成草原面积减少
2009年全地区缺水和严重缺水草地面积为603.88万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和草地总面积的51.20%和61.40%。这些缺水草地主要分布在春秋牧场、冬季牧场(缺水面积已达80.29%),以及额尔齐斯河南北两侧的低山丘陵区、两河平原、乌仑古河以南的平原荒漠及沙漠冬牧场,造成大面积的草地根本无法利用或不能充分利用。
(五)盗挖药材、乱采滥挖矿矿产资源等人为因素,导致草原破坏严重
1.人为盗采药材、矿产导致草原破坏严重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生态认识不足,保护意识差,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大量的毁草种粮、种植经济作物,并有一些草地被撂荒。另外,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居民生活用地、矿业开发等也占据了不少草地,致使被开垦破坏的草地难以恢复。近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大肆采挖麻黄草、大芸、甘草等野生植物,屡禁不止,使本来就很脆弱的荒漠和半荒漠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历史、自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阿尔泰山区和主要河流流域非法采金、采矿和乱采滥挖中草药的行为一度猖獗,阿勒泰地区多个冬、夏牧场的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很多地方已是面目全非,一时难以恢复。
自2001年1月起,阿勒泰地区开始制止在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道采挖黄金。经过整治,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但是,由于高山草原乱采滥挖中草药的行为屡禁不止,阿勒泰特有的植物岩白菜、柴胡、秦艽、芍药、麻黄、甘草等珍稀中草药十几年来遭到了灭顶之灾。
在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受利益驱动,来自外地的不法分子,每年春夏之间非法进入保护区,盗挖冬虫夏草。所到之处,大面积草场植被一夜间就变成了黑土裸露的荒地。当地林业部门每年都能从保护区内清理出上百名盗挖虫草的不法分子。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对这些不法分子只能抓了放,放了再抓,使盗挖行为屡禁不止。
近年来,随着矿业开发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高强度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更有部分矿业企业开采工艺和设备落后,尤其是一些小型矿业企业采选落后,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加之无序开采矿产资源,占用草场面积较广,对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威胁和安全隐患。
2.超载过牧
这是造成草地退化最为主要的原因。由于过分强调草原的经济功能,单纯追求牲畜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掠夺性地使用造成草原严重退化。目前,阿勒泰地区夏牧场超载率12%左右,春秋草场超载率在20%~35%之间,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
3.草原建设滞后
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不给草原以休养生息的条件,草地退化现象日趋严重。
(六)管理问题
管理模式陈旧,以个体饲养、分散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模式主导着本地区畜牧业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满足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目前,基层畜牧管理部门还存在年龄老化、知识僵化、素质低等现象,部分新加入畜牧队伍的年青人员,既未进行过系统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又忽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和业务钻研,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Ⅲ 日本在抗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转自一篇文章--“日本防震抗灾启示录”
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这是一个在日本家喻户晓的警句。
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日本及其周边大陆架的面积,只占全球总面积的0.1%,但是这个地区却积蓄了占全世界10%左右的地震能量;全世界的地震,约有15%发生在日本。
统计显示,日本每年发生近千次有感地震,强度在7级以上的大地震,大约每年发生一次;强度在8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大约每10年发生一次。
1994年至2003年之间全世界发生了960次震级为6级以上的地震,其中220次发生在日本及其周围地区,更占到世界总数的22.9%。
日本大地震后,有专家评论说,在人类的抗震史上,日本“3·11”大地震必定是又一个可供科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中国
健全的抗震救灾法律
有这么几个时间点值得高度关注:
3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9.0级强震。日本气象厅迅速向北海道太平洋沿岸、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千叶县发出大规模海啸警报,并同时向周边国家发出海啸警告。
日本国土交通省气象厅发布余震警告,呼吁民众警惕余震尽快逃往高处避难。
几分钟后,日本全国已发布大海啸警报,冲绳县称,在宫古岛可观测到4米高海啸。东日本铁路公司随即宣布,其下属所有新干线停止运行。
15时许,日本NHK电视台的航拍画面上已经显示,海啸正急速奔袭冲向日本本岛。
15时20分许,日本首相菅直人在首相官邸发表讲话,希望日本全国团结一致,政府将会尽全力救灾,以帮助灾区民众,并呼吁民众冷静、互助,共同度过这场灾难。
15时25分,日本政府告诉民众,已派遣所有停泊在横须贺基地内的舰艇出发,前往宫城县附近海域。
在仙台等地的民众纷纷向高处撤离的同时,东京等大城市的民众也从摇晃的大楼中走出,从停驶的地铁上下来。电视画面显示,乘客从地铁尾部下来,先出来的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人们在警察引导下,有序地沿着铁路高架步行走到地面。
这是140年来日本发生的最大的地震,强度超过了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而当时的关东大地震,震级为7.9级,造成东京地区逾14万人死亡。1995年1月17日清晨5时46分发生的“阪神大地震”(震级为7.9级),也造成6437人死亡或失踪。
截至记者发稿时,在此次地震以及海啸中丧生和失踪的人数已经超过5000人。而如果没有海啸,死伤人数会少得多。
日本华人教授会议支援抗灾委员会成员、日本神户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王柯对日本的地震和抗灾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告诉记者:“日本作为一个地震大国,千百年来积累下许多抗震救灾的珍贵经验。”
面对着突然袭来的巨大震灾,受到巨大冲击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应对。王柯对记者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奇迹,首要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制定了涉及社会、经济、金融、文化、教育、生活、福祉、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而且互相具有整合性的复兴政策体系。
而上述时间点的准确把握和信息及时公开,也是民众“淡定”的重要原因。
王柯以“阪神大地震”为例,对记者说,地震以大自然的猛烈威势,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认识,知道了无论具有如何发达、如何高度机能的现代都市,都有它脆弱的一面。
据王柯介绍,在“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和当地政府建立了一个为期10年的复兴计划,其基本理念是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共生社会”。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复兴体系中,包括了“建设21世纪福祉街区的各项措施”、“建设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向世界开放的街区的各项措施”、“推动产业升级,促使下一代产业活动具备竞争力的各项措施”、“建设多中心、网络化都市圈社会的各项措施”等。
据介绍,防震救灾经验丰富和健全,首先体现在立法上。日本关于抗震救灾的立法涵盖了地震如何预防、地震发生后如何救灾、灾难过后如何重建等关键环节。
1947年,日本制定了《灾害救助法》,这是最早的应对灾害的法律。1961年,制定《灾害对策基本法》。这两部法律不是专门针对地震灾害而制定,但其中包含有应对地震灾害的内容,比如明确了日本各级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责任,其他公共组织应扮演的角色,规定了应对灾难各个阶段的财政金融措施。
1978年,日本制定《大规模地震特别措施法》,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同时强化地震后的救援措施,希望以此实现地震损失最小化。1995年,制定《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主要是规定如何建设避难地点、避难路径以及建设消防设施等,同时规定日本应建立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加强对地震的调查研究。
在上述法律的指导下,日本建立了一套应对地震灾难的机制。根据1961年《灾害对策基本法》,内阁建立中央防灾会议,由首相担任会长,成员包括内阁大臣和地震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在中央救灾会议下面设若干地震预防调查委员会,它们的任务是提供调查报告咨询意见。根据1995年《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内阁设立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这个部门下设地震调查委员会,对活跃断层和海沟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中国
细致入微的应急体制
每年1月17日前后,日本各区政府检查区内储备食品和物资,如有数量不足或食用时间过期、质量不合格者,即向产业局订购
除了这几部主要的法律之外,日本还通过《建筑基本法》和《建筑物抗震改进促进法》,要求施工方在施工前应向政府提交结构设计报告书,证明准备施工的建筑符合法律规定的抗震强度标准;后者要求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建筑物增加抗震强度。
据介绍,日本政府早些年就明确规定,学校、政府、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建筑物的抗震级别要达到8级以上。
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要求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加强房屋抗震性。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补强施工。
如在“阪神大地震”后的复兴计划中,就明确提出通过房屋重建,提高地域抗灾能力。为了提高地域抗灾能力,神户地方政府紧密结合和灵活运用城市整体规划,在建设具有高度抗灾能力的街区和消化旧式木质住宅集中街区的同时,通过启发和普及日常维修管理住宅活动,提高包括现有住宅在内的所有住宅的抗震和防火性能。
复兴计划提出,为了防止灾害引起损失或者将其控制到最低限度,同时迅速而准确地对城市进行修复,构建坚固而美丽的城市,要贯彻实施有关治山、治水、防沙、海岸修复等土地保护方案,加强公共设施为主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耐火性,导入太阳光发电等新能源利用系统。尤其既要考虑减轻对环境的负荷,同自然共存共生,又要把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得舒适而有情趣。另外,还要推进交通网及水、电、煤气、通信、运输网络的多重化,构建能够抗击灾害的信息通信网络,确保居民生活后援功能。
此外,日本还特别注重建立和完善灾害医疗体系。以现行的急救医疗体系为基础,在每个二级医疗圈范围内,建立收集和提供受灾医疗信息,对医疗部门和运送部门发出指令,提供急救医疗保障、运送患者、储备医疗用品的综合体制。同时,创建以全区域为对象的灾害医疗核心设施。
日本在防震抗震上也有制度性的安排,《抗灾应急体制手册》就专门就食品和物资供给做了详细的规定:“提供的食品原则上主食为饭团、盒饭或者面包。”“提供食品的标准为每人1200日元/天。”“提供食品的期限,原则上持续到电、煤气、自来水等生命线功能,以及灾区周边的商店的商业机能得到恢复为止。”
为防范大规模灾害(受灾人员20万人)发生,建立健全由一般家庭的“市民储备”、商业机构的“流通储备”、国家及其地方政府的“救援物资”及各防灾点的“现货储备”构成的综合储备体制,确保灾害发生后3天时间所用紧急食品。其中,防灾据点要储备灾害发生后第一天10万人与第二天5万人所用食品。
储备的食品、物资包括饮用水、干化米、咸饼干、罐头等可以长期保存的食品,以及毛毯、褥子、生理用品、纸尿布(婴儿用及成人用)、奶粉(带奶瓶)。
每年1月17日前后,日本各区政府检查区内储备食品和物资,如有数量不足或食用时间过期、质量不合格者,即向产业局订购。产业局在接受任务后,负责对储备食品和物资进行更新和补充。
地震之后,民众又是怎样获得信息的?据记者了解,日本各级政府早就有“如何收集和通报灾害信息”、“如何向居民提供信息”的预案。
在信息收集方面,《抗灾应急体制手册》就规定,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收集信息的内容包括区政府周围受害情况(人身、设施、火灾、建筑物、地基等)、派出机构周围受灾情况,来自监视录像的信息(火灾、房屋倒塌等全面的受灾信息)、公共广播电视信息(气象信息,包括有无海啸、受灾全面信息)、防灾中心的信息等。
《抗灾应急体制手册》规定,灾害发生后,政府机关、避难所等灾害应急现场的职员应立即通过所有可能的手段收集情况信息,通过行政信息传达系统及布告栏中张贴的方式提供给居民。并且应积极认真对待大众传媒的采访,尽量提供情况信息;职员应随身携带政府公报等以便能够随时为市民提供情况信息。
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对高龄人士、残疾人士、外国人士提供给他们各种具体细致的情况信息。
记者还注意到,日本高度重视灾害发生后媒体的作用。如《抗灾应急体制手册》规定,灾害发生后,政府应立即在大会议室设立媒体发布中心,通过记者会及散发资料等方式,向公共媒体统一提供情况信息;灾害发生最初阶段中抗灾指挥部信息中心收集到的受灾情况信息,要通过媒体发布中心发布;为了应对外国媒体,向总务部要求派遣翻译;发布会后,发布人应留在会场内,以便应对追加采访;建立因特网政府发布系统,灾害发生时如系统没有受损,应积极用于发布和提供信息,政府网页也要起到发布和提供情况信息的作用。
中国
建设防灾抗灾文化
在“阪神大地震”以及“3·11”日本大地震中,每个个人的自助,居民、企业、志愿者、专家、行政人员的互助,以及由行政部门组织的公助,三者的有机结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灾害对策上,培养自助、互助、公助意识十分必要。”王柯对记者说,在“阪神大地震”以及“3·11”日本大地震中,可以发现,每个个人的自助,居民、企业、志愿者、专家、行政人员的互助,以及由行政部门组织的公助,三者的有机结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良好的防震救灾全民教育。据考察过日本防震救灾的国内专家介绍,日本在长期的防震救灾实践中积累的首要一条经验,就是加强防震救灾教育工作。
一是全民教育。每年9月1日是日本防灾日,8月30日至9月5日是日本防灾周。在防灾日和防灾周,日本社会各界都要举行防灾知识讲座、防灾演习、防灾新产品推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各行各业为抗震救灾献计献策。此外,日本商店大都销售“常备灾害应急物品袋”,袋中有饮用水、压缩食品、收音机、常用药品、常用器械、简易帐篷、便携马桶等。
二是学校教育。日本的成功做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防震救灾意识和技能。日本的小学每月都要进行防震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时不但不慌乱,而且懂得如何规避和救助。
三是地震体验。日本全国各地设有许多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中心内有模拟地震的震动平台和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供市民亲身体验6级地震的状态。
专家指出,正是在这种经常性和专业化的教育之下,日本民众的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家里稍高一些的家具,为了防止它们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都有专门把这些家具与墙壁或天花板固定的装置。摆放的音响、电视或容易损坏的工艺品等,在其四角都有固定防滑的胶皮垫。
记者根据王柯和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的介绍,还总结了几条“3·11”日本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经验:
地震发生后,没有因流言谣言而引发混乱。因为在通讯网络混乱、信息难以掌握的情况下,倘若有人听信流言而擅自行动,就有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因此,不去盲目相信不负责任或出处不明的流言,努力掌握准确的信息非常关键。
非常时期也要考虑到其他受灾者的利益,节制自己的行为。当大规模的灾害或事故发生、都市功能受到损害时,人们的心理会发生动摇,甚至可能发生社会恐慌和暴乱。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之时,但却没有发生大的混乱。人们排队等候车辆、排队在超市购物、排队领取救援物资、排队等待供水的场面,感动了全球的观众。有专家表示,地震等灾害发生后,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不要只考虑自己,还要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处境。正因为是在灾害时期,自己处境危险,他人同样处境危险。应该节制自己的行为,相互鼓励和相互帮助,以便共渡难关。
社区与邻居一起进行的救助、消防活动效果巨大。地震发生后,很多人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面,需要立刻得到救援。在救援器材和人手都极为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人因当地居民的及时救援而得救。为了能够集结地区居民的力量,在地震中和火灾中进行救助活动和初期灭火活动以保护生命,就要在平时多举行和参加自主防灾训练活动。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无法凭自己的力量避难,也要靠地区居民团结一致进行救助,并把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
企业和店铺很快恢复营业,支撑了刚刚受灾的城镇。地震中,自选商场、便利店等也受到了很大损失。但有一部分店铺,尽管受灾,仍然通过摩托车、小型卡车、船舶等确保货源,马上恢复了营业。卡车协会、出租车协会和许多企业,也积极配合运输救援物资和人员。在灾害发生之后的混乱时期里,企业和店铺很快恢复营业,成了受灾地区居民的心灵支撑,对于早一天开始城市的复兴和受灾居民的生活重建,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此外,这次“3·11”日本大地震的经验还包括强化广域防灾体制和灾害体制的建立;迅速地把握受灾状况以及进行受灾认定调查;迅速地确保道路与恢复生命线系统等等。
Ⅳ 怎样减轻牧区“黑灾”对牧业生产的影响
“黑灾”是指依靠积雪解决冬季牲畜饮水的牧场,当积雪过少或无积雪使牲畜缺乏饮水的灾害。“黑灾”发生年份还为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了条件,严重时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因此牧区要积极防御冬季“黑灾”气象灾害,以确保牲畜安全越冬。防御措施有:
(1)提前做好越冬饲草料的储备和调运工作,加快牲畜出栏。
(2)推广塑料暖棚养畜等措施,以增强抵御冬季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
(3)根据天气预报和当年积雪分布情况,加强牧饲管理,合理进场和转场;秋季及时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畜群抗灾能力。
(4)有条件的地方利用井、坑、渠蓄水,摆脱饮水靠天然积雪的局面。
(5)加强对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畜群抗病能力。
Ⅳ 我国有哪些草原
新疆伊梨的那拉提草原,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的锡林浩特草原
新疆伊梨的那拉提草原
那拉提草原,地处天山腹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东端,巩乃斯河蜿蜒流过,可谓是“三面青山列翠屏,腰围玉带河纵横”。那拉提的意思是太阳初升的地方。在这美丽的地方,你可以看到不同于任何一个地方的日出和日落。你不会感到寂寞,因为有蓝天,白云陪伴着你,还有那热情、好客的哈萨克人们,他们是一个“走路最勤,搬家最多”的民族,有着“天山儿女”之称。
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时值春日,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乏不堪,不想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云开日出,夕阳如血,人们不由的大叫“那拉提(有太阳),那拉提”于是留下了这个地名。
那拉提草原位于新源那拉提镇东部,218国道经过草原北部,距新源县城约110.0公里,是发育在第三纪古洪积层上的中山地草原。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缘山脚冲沟深切,河道交错,森林茂密,莽原展缓起伏,松塔沿沟擎柱,还有毡房点点,畜群云移,是巩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场。
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走进那拉提,满山的绿色层层叠叠的。就是一幅巧夺天工的风景画。墨绿的松树屹立在山脊,翠绿的小草铺满大地。白云围绕着山腰,各种野花恰到好处的点缀在草地上,路边的小河里流水孱孱,远处的羊群像天上的星星,撒落在银河里,骏马三五成群的集聚在一起悠闲的吃着草,翠绿绵亘的草原上,山花烂漫的山坡上,到处都点缀造型别致、独具风格的牧民住宅—— 哈萨克毡房……这一切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遥望河谷两岸,绿色山脊与飘忽不定的白云相拥,蓝天无比洁净,纯洁得没有一丝渣滓。一位哈萨克牧民清脆的鞭子声划破寂静的天空,那鞭子声的回音接踵而来,不绝于耳。那珍珠般的羊群洒落在草地上,迟迟不肯移动,牧人挥动着鞭子,俨然一个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屹立在山脊上,构成一道异样别致的风景。
眺望远山,山顶白雪皑皑,终年不化。无数山峰傲视群雄,巍然屹立。用他们融化的雪水浇灌着,滋润着那拉提草原。才有了草原的俊美,才有了松林,灌木,小草,野花,牛羊,牧人感恩的回报。
内蒙古的锡林浩特草原
7月的草原长林丰草、牛羊遍地。儿时就熟知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诗句描绘的草原风光一直令我们全家向往。经过周密计划,我们一家四口终于自驾车踏上了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之旅。7天的旅程中,我们由家出发经北京到塞外内蒙古高原再转到河北坝上进入承德,一路行程2880公里,领略了八达岭长城的雄伟,浑善达克沙漠的浩瀚,锡林郭勒草原的辽阔,达里诺尔湖的宁静,坝上白桦树的挺直,避暑山庄的宏伟,久居喧嚣城市的烦躁心情也随着车轮的行进逐渐融入大自然后而轻松舒展起来。
D1:早6点潍坊上济青高速,里程表回零。中午12点到达北京大羊坊收费站,一路高速,行程612公里。沿五环路继续北行上八达岭高速,下午1点从昌平西关出口下高速,与在石油大学上新东方学英语课的儿子汇合。稍事休息后驱车前往长寿山,拜谒明十三陵之首的长陵。
D2:早6点由昌平沿八达岭高速继续北进,里程表显示700公里。八达岭高速蜿蜒起伏,大货车巨多,40公里的路程用时近一个小时,6点50分到达康庄收费站,一路高速,9点到达张北收费站,出高速后右转上207国道。注意此路口常有交警检查外地车辆,出门一定带齐车辆证件,否则既耽误行程又破坏心情。10点钟车行至207国道边的巨大的马头琴雕塑处,标志着已进入内蒙古界内,此后一路领略大草原风光,里程表显示980公里,下车拍照。在距桑根达来收费站2公里处,我们停车架帐篷午餐,偶然发现草地上生长很多干枝梅,该花永不退色,永不凋谢,被誉为不枯的鲜花。我们采集了几株捎回,以作纪念。途中经过平顶山、成吉思汗雕像,3点50分我们到达今天的目的地草原城市锡林浩特,住草原明珠宾馆,参观贝子庙,贝子庙附近有很多小店铺,可购买当地土特产。晚饭到著名的手把肉一条街品尝牧羊人手把肉。里程表1279公里。
D3:早上8点启程前往著名的草原湖泊-达里湖。出锡林浩特东收费口就进入茫茫草原,303国道象一条玉带伸展在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上,汽车行驶其中,扑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绿色大毯子和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牛羊散落草原四周,此时人们会感到自然的浩瀚与伟大,人在其中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伴着“草原之上”的歌声,我们此时充分感受着辽阔草原、美丽山岗、悠悠白云、群群牛羊组成的一幅美妙画卷。见到草原上巨大的风车群后有条右拐柏油路直通达里湖,路况极好,湖的南岸开发较好,可骑马、射箭,住湖边山上的曼陀山庄。里程表1490公里。
D4:睡到自然醒后8点起床,草原的清晨空气清新凉爽,二个孩子兴奋的在草地上踢球,我与俺家LP用凉爽的山泉水给爱车洗了个澡,9点沿小路上303国道往经棚方向走,目的地是红山军马场。到经棚镇后过内蒙省级大通道直行上经山公路,该路120公里穿越群山,落差大,全程柏油,沿途高山草甸风光可与欧洲媲美。到桦木沟景区,路两边是成片的桦树,象少女般亭亭玉立。下午1点到达乌兰布通景区收费站,每人收费65元,感觉现的景点都在比赛看谁抢钱多。住红山军马场凤泽山庄,四人间收费240元,里程表1702公里。
D5:早上8点起床,驱车在军马场的几个景点游玩,敖包边拜祭,欧洲风光草原上纵马,影视基地览胜,五彩山远眺,红松湖边野餐。红山军马场位于大兴安岭余脉和阴山山脉交汇处的坝上地区,属典型的丘陵式草原, 平均海拔1500米,红山军马场风景优美,景观独特,素有欧洲风光之美誉。夏季,蓝天白云、绿草茵茵,气候凉爽。下午2点离开军马场前往围场赛巴罕国家森林公园,在内蒙河北交界处遇到警察戒严,原来是遇到小班禅要到内蒙,我们停下车,让小班禅先行,同时感受一下佛光的照耀。进河北地界要交公园门票,每人80元,感觉又被抢劫一把。住林场赛坝罕园林酒店,四人间360元,镇上的烧烤摊很多,考的羊腿既好吃价格又公道,记住要烤熟。
D6:早8点离开酒店,沿途看一下森林公园后就奔赴承德,路程240公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可玩的地方不多,著名的有月亮湖、七星湖、泰丰湖等景区,其实草原湖泊基本一样,达里湖归来不看湖。公园通往景区门口的路有5米多宽,全是柏油路,路两边是开满各色的小花,再往里是人工种植的茂密森林,在高处俯瞰公园里的森林,感到非常壮观。也许此处更适合秋天过来,体会一下层林尽染的感觉。下午2点到达承德,游览避暑山庄,里程表2022公里。
D7:上午8点游览普宁寺,9点30分上京承高速,在巴什克营出口下高速,走一段山路,12点30分经五环路到大羊坊收费站上京津塘高速,晚7点回到可爱的家。里程表2880公里。
巨大的马头琴石雕,标志着已进入内蒙境内,此后一路便是草原风光。
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
经济参考报1月17日讯(记者 丁铭)入冬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出现了10多次较大范围的降雪。特别是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3日,全区出现了罕见的雪暴和沙尘暴天气,形成了有记载以来最大的白灾。1月4日至7日,记者深入受灾最重的锡林郭勒盟,实地采访了在特大暴风雪中呻吟的大草原。
"走傲特尔"的悲哀
"走傲特尔"是内蒙古牧民过去走场放牧的称呼,也就是游牧。过去牧民在走傲特尔时,用勒勒车拉上吃喝用物品,赶着牲畜边走边牧,看到草好的地方就支起蒙古包,扎下营寨,直到牲畜把草吃光才迁移他处。然而在牧民已实现定居的今天,记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又见到了走傲特尔的牧民,并目睹了雪灾给他们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在距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锡林浩特市100多公里的阿巴嘎旗,记者走访白音查干苏木额尔顿宝力格嘎查走傲特尔牧民胡日查。胡日查的走场点在呼锡公路旁一座山脚下,他正在用镐从羊圈里向外刨死羊。这个不到篮球场大的露天羊圈,被1米多厚的"雪沙"牢牢压住,刨起来格外费劲。
胡日查中等个儿,脸色黑黑的,看上去有40岁左右。他定居的家离这儿不到30公里,但为了省草省料,他便赶着羊群来到这里走傲特尔。据胡日查讲,他一共赶来700多只羊,被雪活埋了430多只。这些羊是专门留下繁殖的基础母羊,去年秋天配的种,并怀上了羔儿,死一只顶两只,400多只母羊将损失10多万元,他悲痛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成了穷光蛋!"
1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在东乌珠穆沁旗北部中蒙边境走傲特尔的牧民阿日布和的牧点。他家的羊圈已被积雪吞没,30多只骨瘦如柴的绵羊围着羊圈"咩咩"哀叫,周围没有一捆牧草。主人居住的一顶破蒙古包外,只剩三四块煤炭,包内也仅有半袋炒米。阿日布和全身灰尘,脸冻得又黑又紫,出现了明显的冻伤症状。他沉痛地说,全家800多只羊仅有30多只躲过了这场雪灾,其余的全都被雪压死在羊圈中。现在,家里既无草料也缺吃烧,剩下的这30多只羊恐怕也养不活了……
据锡林郭勒盟畜牧局提供的数据,全盟像阿日布和这样走傲特尔的牧民共有1200户,走场牲畜超过百万头(只)。目前,这些牧民和幸存的牲畜还在寒冷的风雪中等待救援。
锡林郭勒盟副盟长朝伦巴特尔告诉记者,"走傲特尔"是草原上最传统的一种放牧形式,主要是"逐水草而牧"。碰上风调雨顺年头、草场长得好就撞上一次,遇到灾年就连本亏尽。过去好多牧民走场时一大群羊,回家时就剩几辆空勒勒车。盟里早已不提倡走傲特尔了,但一些牧民始终存有侥幸心理,仍然坚持走。这场雪灾使他们尝到了苦头。他们说:"走傲特尔太不保险,今后说什么也不干了,宁可花钱买草买料饲养牲畜,也不冒这种风险了。"
"黑"、"白"交替的警告
没雪成黑灾,下雪变白灾,"黑""白"交替几时休?记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灾区采访时,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中。
近年来,锡林郭勒草原几乎每年都发生"黑""白"灾,特别是去年,从春夏开始就出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旱灾,天然草场大部分减产7成以上,致使草场青黄不接,存栏牲畜膘情普遍不好,出现黑灾。这次又遭受了罕见的白灾,使原有的灾害进一步加重。
是什么原因造成"黑""白"灾不断呢?锡林郭勒盟畜牧局局长阿迪雅一针见血地指出:"主要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以这次雪灾为例,牲畜损失严重的多是那些没有棚圈、缺少饲草料储备、管理跟不上的牧户。"
1月6日,记者来到锡林浩特市白音苏木白音淖尔嘎查牧民朝克图家。这是一户看上去还很不错的牧民家:一栋砖瓦房,外加砖砌的仓房和暖棚圈。身穿蒙古袍的朝克图两眼通红,他说:"这些棚圈本来可以抵挡这场暴风雪,但由于棚圈不结实,在暴风雪中倒塌,圈内的185只羊没有一只跑出来,全部被雪压死。"
年近半百的朝克图木然地将我们领到倒塌的棚圈前,只见被压死的绵羊多数被埋在积雪下,个别羊只露出个头,有的只能看见腿,一些羊还死不瞑目,令人惨不忍睹……
离开朝克图家,记者又走访了东乌珠穆沁旗额吉诺尔苏木团结嘎查牧民巴芒柱和安朴瑞的牧包。由于两家都缺少像样的暖棚圈,巴芒柱家在这次雪灾中死亡牲畜300多只,丢失600多只,安朴瑞家冻死30多头牛、50多只羊,两户均已缺料断草。在安朴瑞家,记者目睹了骨瘦如柴的母牛由于冻饿而倒在地上呻吟,一双无神的眼睛乞怜地看着它的主人……站在一旁的牧民介绍说:"牛只要一倒下就难以救活了。"
锡林郭勒盟盟长陈朋山对记者说,这场雪灾还将持续100天左右。也就是说,今后的3个月内,像这些没有暖棚圈、缺少草料、靠天养畜的牧户损失会越来越大。
在锡林郭勒草原,记者还采访了西乌珠穆沁旗杰仁苏木都尔不勒吉嘎查32岁的牧民巴特尔。与记者看过的其它几户牧民相比,巴特尔家既有比较舒适的住宅,也有标准很高的永久性暖棚圈,这次雪灾几乎没遭受什么损失。这位长着一双黑亮亮大眼睛的小伙子对记者说,暴风雪过后,他立即在棚圈周围垒起1米多高的两层雪墙,并不分昼夜地清理周围的积雪和羊圈,加固暖棚,针对牲畜无法采食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喂养牲畜,保证牲畜膘情不下降。虽然劳动力少,但目前他家的400多头(只)牲畜无一死亡,膘情也很好。
想想前两户缺棚少料的牧民,再看看眼前这户有棚有料的牧民,记者不由得颇为感慨:"黑""白"灾交替的现实警告人们,如果再延续靠天养畜的粗放生产方式,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将难以在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中生存下去。因此,若想战胜自然灾害,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运用科学的饲养方法,走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道路,实现定居抗灾。
"万贯"畜群的教训
多少年来,"家有万贯,带毛不算"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内蒙古草原牧民的生产经营观念。记者这次到锡林郭勒盟采访雪灾,发现家有几百只甚至几千只、价值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的羊群随处可见。
位于锡林郭勒盟西部的苏尼特草原,去年春夏遭受了特大旱灾,牧草大部分没返青,整个草原枯黄一片,风沙四起。然而,记者1月4日乘车经过这里时,看到仍有大群大群的牛羊在刨食。
记者感到很疑惑:那些牛羊在吃什么?带着这样的谜团,中午在苏尼特右旗打尖时,记者询问了苏尼特右旗的领导。他们说:"牛羊是在刨食'混凝雪'下的草根。"在记者的印象中,路上似乎没看到什么雪,那么'混凝雪'又是什么呢?苏尼特右旗的领导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前几天遭受了伴有沙尘暴的暴风雪。你们之所以看不到白色的雪,是因为雪和沙在空中就掺和成了'混凝雪',落下来后又黄又硬。"
北方草原上下雪并不奇怪,但下"混凝雪"还是头一次听说。下午途中停车时,记者试着用脚踩了踩这种冰雪家族的灰黄"怪胎",竟能支撑住记者70多公斤重的身体。路旁的一位牧羊人说:"这算啥,骑摩托车在这种雪地上跑都不留车轮印儿。不过这种雪可苦了牛羊,为了吃雪下面的草根,把蹄子都刨破了。"
这种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深思:"混凝雪"的出现,既与这一带去年春夏遭受旱灾有关,同时也说明这里超载过牧,草场退化、沙化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已相当严重。
在锡林郭勒盟北部乌珠穆沁草原,记者还听到了这样一件事:60年代,乌珠穆沁草原山青水秀,牧草过膝。当地牧民自豪地说,我们的羊只吃草尖,不吃其它,否则品种退化;70年代,牲民的牲畜逐渐增多,嘴多了,草少了。牧民就退一步说,我们的羊只吃草梗,不吃别的;80年代,牲畜更多,草梗也不够吃了。牧民则说,我们的羊只吃站着草,不吃躺下草(指干草);90年代,越来越多的牲畜不但把青草吃光了,连干草也不足了。牧民又说,我们的羊只吃草,不吃料;现在,这里的牲畜连料也吃不饱了,牧民们再也无话可说了。
这件事说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大量超载过牧,给草原生态带来严重后果。据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统计,内蒙古草原现在一般超载牲畜30%。大量超载过牧不仅加快了草原退化、沙化速度,造成草场质量下降,还使"黑""白"灾频繁发生。目前,内蒙古草原每年约有2000万亩草场发生不同程度退化、沙化,各类草地产草量比50年代下降30%到50%。此外,全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黑""白"灾发生。其中,近40年就发生较大的"黑""白 "灾50多起。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副厅长赵存发对记者说,现在国家对生态建设极为重视,但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不够。以国家在西部开发中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为例,只对退耕有优惠政策,却没有退牧的优惠政策。只有把草原建设纳入到整个生态建设系统,放到与天然林保护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彻底解决草原超载过牧,草场退化、沙化,草原生态恶化的问题。
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
在祖国的北疆,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呼伦贝尔。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一首优美的歌,一片真挚的情,呼伦贝尔是个迷人的地方。
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和着鲜花、白桦、绿草、羊群,在草原、在湿地、在水域、在森林,用博大的胸怀、独特的风姿、好客的微笑和优美的歌舞,演绎着粗犷、憨厚、真诚和热情,呼伦贝尔是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金秋时节,大地渐渐褪去绿装,草原开始披上金黄,随着北风飘来雪花,旷野变得五颜六色,桦树林中,山谷之间,如梦如幻,不是仙境胜似仙境,呼伦贝尔是个使人难忘的地方。
蒙古包、敖包、驯鹿苑和狩猎、游牧文化、乌兰牧骑,到处感受魅力无穷的民族风情,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一阵阵动听的歌声,叫人迷恋、陶醉,呼伦贝尔是个令人回味的地方
Ⅵ 农村怎样养牛节约成本 肉牛饲草料怎样储备 草料青储
巨菌草为多年生的禾本科直立丛生植物,有非常强的分蘖能力,一般一株可以分蘖成15-30株左右,最高可到45株。是一种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的一种高产优质牧草,巨菌草富含粗蛋白和高糖份,可以提高牛羊的出栏率。同时植株最高可达7米,抗逆性强,产量高。近年来受到不少养殖朋友的追捧和推崇。同时巨菌草与其他牧草不同的是,巨菌草每年可以收割8次左右,并且为多年生,一次种植,收割20年都不成问题,亩产量在南方地区可达25吨以上。在成本和人力上来说,为养殖户节省了不少资源。有条件的农户不妨尝试种植。
Ⅶ 颗粒状饲料和粉末状饲料有什么区别
将农作物秸秆通过成型设备,挤压成形后,即可制成秸秆成型饲料。秸秆饲料成型后后,其体积较以前缩小15至20倍,密度大,方便贮藏和运输。成型饲料也被称为“千层饼”或“压缩饼干”,具有如下特点: 1、秸秆或牧草通过高温高压由生变熟,秸秆、牧草细胞倍组织打破,释放出草香味和微甜味,通过高温高压粗纤维得以细化,粗蛋白含量提高6%,木质素糊化水溶性糖类增加,易于消化吸收,比玉米秸秆铡切后直接饲喂其消化率提高25%。增加了反刍动物的适口性,采食率为100%,节约了饲草。 2、秸秆或牧草通过高温高压,杀毒杀菌,降低了牲畜发病机率。使分散的秸秆变成牛羊的压缩饼干,可直接饲喂,也可提前10分钟喷水,待起散开后再行饲喂。 3、秸秆压块饲料可存储1—3年,体积缩小,降低储存空间,运输十分方便,并具有防火等特点,减少了管理费用。 4、秸秆压块饲料实现了草业史上的一次革命,成为一种商品走入千家万户,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保证。为“闭牧舍饲”和“抗灾保蓄”,提供主要的饲草料来源,减少精饲料用量。确保科学管理、科学养殖(定时、定草、定料),减少用工,降低了养殖成本。
Ⅷ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大草原,它们的现状如何
中国最美七大草原
呼伦贝尔东部草原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辖世界著名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宝库之称的大兴安岭于一体,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同蒙古国交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1723公里。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啼晨报晓的雄鸡,那么呼伦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
呼伦贝尔总人口269.6998万人,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等35个民族在这里和睦聚居,这里的许多少数民族仍继承和保留着各自的文化遗风和生活习俗。浩瀚森林覆盖着的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于中部,成为呼伦贝尔东西部的天然分界线。东侧是黑土平原—松嫩平原,西侧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未受污染,被称之为“绿色净土”,也被人誉之为“北国碧玉”。以牧草为主的植物多达1300余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观。大兴安岭林海无边无际,风姿隽秀。地面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栖息着400多种兽类和禽类。地下则蕴藏着40余种矿产。新世纪的呼伦贝尔,无论无垠绿土,还是碧水蓝天;无论胡马长嘶,还是雪漫河山。它都浑然天成,到这里旅游度假,您会发出“天上人间”的感叹,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伊犁草原
无论是声名在外的那拉提,还是后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传统的牧场巩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现出超然绝美的气质与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尔不群,逶迤千里,生机无限。
那拉提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东部,即新源县那拉提镇镜内。那拉提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地处楚鲁特山北坡,发育于第3纪古洪积层上的中山地草场,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
缘山脚冲沟深切,河道交错,森林茂密。那拉提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载畜量很高。在历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称。这里也是巩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场。
那拉提草原系亚高山草甸植物。中生杂草与禾草构成植株高达50-60厘米,覆盖度可达75-90%。仲春时节,草高花旺,碧茵似锦,极为美丽。这里还生长着茂盛的细茎鸢尾群系山地草甸。
锡林郭勒草原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境内,面积107.86万公顷,198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丛生禾草枣根茎禾草(针茅、羊草)温性真草原,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东部草原亚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类型独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能全面反映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过程。目前,区内已发现有种子植物74科、299属、658种,苔藓植物73种,大型真菌46种,其中药用植物426种,优良牧草116种。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动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区系特点,哺乳动物有黄羊、狼、狐等33种,鸟类有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鹳、大鸨、玉带海雕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草原雕、黄羊等21种。本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占有重要的空间位置和明显的国际影响。
鄂尔多斯大草原
鄂尔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鄂尔多斯草原,正是镶嵌在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03年,内蒙古宏胜达建筑公司着手调研、策划、论证,准备兴建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经杭锦旗及锡尼镇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3月开始正式兴建,同年8月初正式交付运营,短短两年,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不仅已经成为响誉中外的特色旅游景区,并且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无限福音。到目前为止,该景区用于牧民补贴、征地、修路、大本营建设及配套设施、广告宣传、旅游促销、员工培训等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企业自筹。鄂尔多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神奇的传说和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誉满全球。鄂尔多斯草原以其宽阔的胸怀、一望无际的自然属性和蓝天。绿草、白云、羊群的优美意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鄂尔多斯草原的真实写照。
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地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距杭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锡尼镇9公里。东距世珍日旅游区70公里,北距夜鸣沙旅游区80公里,自然形成黄金旅游一条线。这里被银川市、乌海市、临河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所拥抱。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区由一个蒙古大营和100多个蒙古包组成的蒙古包群:设计独特,别具一格。按功能区划分为歌舞表演、餐饮娱乐区,住宿休息区、骑马射箭动动区、洽谈会务区、庙宇、敖包祭祀区、体验蒙古民族风俗休闲区等;景区日接待能力上千人,过夜留宿接待力300余人。天时的特色加上人性的管理和优质服务,使鄂尔多斯的发展象翱翔的雄鹰、腾飞的骏马!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永远张开热情豪放的臂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川西高寒草原
这里所说的川西包括了雅安及西边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条民族迁徙的走廊,也是自古以来汉藏彝等民族交流通商的要道所在地,也是世人寻找的香格里拉核心区。笔者在2002年出版的《香格里拉之旅》中曾为康定取了一个名字叫香格里拉之门,进了康定,香格里拉就不再遥远。
自汉朝起,茶叶和马匹就是汉藏地区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线是:成都→临邛(今邛崃) →雅安→严道(今荥经) →翻过大相岭至旄牛县(今汉源县)渡过大渡河到达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桥一带),然后从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尔,这就是世所闻名的茶马互市,其所经道路被史家和学者命名为茶马古道,为这一道路命名的是云南学者李旭先生,他曾花了5年的时间重走了茶马古道。
沿古道行进是一件颇有历史意义的旅程,除少部份路藏于山中被弃用,大部份路段便是今天公路所在。
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便是今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二郎山两边虽相隔数十千米却有着大相径庭的气候,很多时候东面阴雨绵绵而二郎山以西却是丽日晴天。如果要深入体验康藏文化与风情,那最好是去到关外,所谓关外是康巴人对于自然地理的一个表述,也就是出康定往北翻过高高的折多山便是到了关外。关外是更为雄奇俊美的天地,草原辽阔,雪山高耸,牧歌悠扬,蓝天下是盛开的喜悦的心灵之花。
川西高原的主体民族除雅安有大量的汉族外,其余大部份居民是康巴藏族。藏族在形成过程中历经数百年的岁月,至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藏族人们也就是在那时成为一个有共同文字与信仰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的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但由于山高路险加上当时各部族与种姓间有一些土著语言,因而在藏语发音上有很大区别,故而依据方言的不同,藏族分为拉萨方言区、安多方言区和康方言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份便属于康方言区。康方言区的人自称康巴,巴中康方言里的意思与汉语的人大致相同。民间流传着一句著名的话:“康巴人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走进川西高原将会是一次歌舞之旅。
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带着雪山草地的气息由北向南流淌。由青藏高原山脉的走向也大至由北向南延伸,在地理上我们一般将这一地带称作横断山区。关于横断山区我会在地理一节中会作专门讲述。地理与气候原因促成了这一方土地独特的景观和复杂的高原气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真实写照。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整个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怀抱之中,西边的达尔果雪山,东边的布吉雪山,形似两头猛狮,守护着这块宝地。这片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西高,中平,东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
那曲地区属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52.6-2881.7小时,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间,是干旱的刮风期,这期间气候干燥,温度低下,缺氧风沙大,延续时间又长,5至9月相对温暖,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期间气候温和,风平日丽,降雨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约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这时的草原一片青绿,万物茂盛,人欢畜旺。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镇是青藏公路的必经之路,又是西藏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藏历6月)举办的赛马节是藏北草原的盛会,届时,旅游观光的游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贩等云集此处。旅游者可以领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风光、节日气氛和民族风情,还可以参观游览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区境内,辽阔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无人区,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区,栖息着野牦牛、藏羚、野驴等许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宰湖纳木错位于拉萨市的当雄与那曲地区的班戈县之间,每年都有许多前来转湖的游客和信徒。
那曲镇是被西藏列为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在此举行,观光群众、各业商贩、嘉宾游客纷纷云集而来。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蓝天、白云、彩虹、牛羊和绿色织就的锦缎画,旅游者都会在这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的松山,西到当金山口,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祁连山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岭和谷地组成,一般海拔3000-5000米,主峰海拔5547米。爱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形成的冰川达2859条,总面积1972.5平方公里。冰雪融化成为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的源头。年径流量72.6亿立方米,是河西人民赖以自下而上的命脉,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威、张掖两地区和金昌市部分地区,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2653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草原植被。区内有高等植物1044种,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是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以及零星的山杨和桦木;灌木主要有金露梅、箭叶锦鸡儿、吉拉柳等。林地面积约11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较低,但是在整个干旱区域内,却显得异常重要和珍贵。正是由于祁连山森林的存在,才使得冰川融水及降雨蓄存下来,缓慢地补给江河,起了调节径流、削减山洪、保证年径流量相对稳定的作用。对水源林的重要作用,古人早有清楚的认识,把它概括为"雪山千仞,松杉万本,保持水土,涵源吐流"。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有兽类58种,鸟类140多种,两栖、爬行类1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野驴、野牦牛、盘羊、雪豹、斑尾榛鸡等几十种。这里还是我国珍贵药用动植物麝的重要产地之一。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自然生境和动植物区系,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杰欣 2009-07-17 18:29:10 我国草原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108 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如果从我国的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也就是从东北的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为止,可以把我国分为两大地理区: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离海洋较近,气候温湿,大部分为农业区;西北部分多为高山峻岭,离海洋远,气候干旱,风沙较多,是主要的草原区。
我国草原一般可以划为五个大区: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
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部,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
蒙宁甘草原区包括内蒙古、甘肃两省区的大部和宁夏的全部,以及冀北、晋北和陕北的草原地区,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0%。本区大多为高原地带,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本区气候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湿多雨,春秋气候多变。其中的牧草种类丰富,优良牧草有200多种,如羊草、披碱草、雀麦草、狐茅、针茅、早熟禾、野苜蓿、冷蒿等。牲畜主要有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内蒙古草原是本区的主体,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等。
新疆草原区北起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界山,南至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本区距海洋十分遥远,周围高山环耸,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牧草种类有羊茅、狐茅、鸭茅、苔草、光雀麦、车轴草等。主要牲畜有新疆细毛羊、三北羔皮羊、伊犁马等。
青藏草原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北至昆仑山和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接帕米尔高原,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全部和甘肃的西南部,以及四川和云南两省的西北部等,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2%,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草原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盛产牦牛、藏羊、黄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