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湾有没有外汇管制
台湾没有外汇管制。
1987年七月,台湾“政府”正式宣布取消自1949年以来长期实行的外汇管制并披露了有关细节,即任何人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外汇。
允许公众持有全部外汇收入,并可以使用这些外汇直接、自由地在海外房地产、证券和其它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取消外汇管制将使台湾有可能成为亚洲新的金融中心,是香港、东京金融中心潜在的竞争力量。台湾已连续十一年对外贸易顺差,1986年贸易顺差155亿美元。
台湾的经贸自由化始于一九八O年代中期,除降低关税管制、积极开放内部市场之外,更表现在解除外汇管制与开放对外投资等重大经贸决策之上。
(1)台湾的外汇储备政策扩展阅读
外汇管制基本方式
一: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
在出口外汇管制中,最严格的规定是出口商必须把全部外汇收入按官方汇率结售给指定银行。出口商在申请出口许可证时,要填明出口商品的价格、数量、结算货币、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并交验信用证。
二:对进口外汇的管制
对进口外汇的管制通常表现为进口商只有得到管汇当局的批准,才能在指定银行购买一定数量的外汇。管汇当局根据进口许可证决定是否批准进口商的买汇申请。有些国家将进口批汇手续与进口许可证的颁发同时办理。
三:对非贸易外汇的管制
非贸易外汇涉及除贸易收支与资本输出入以外的各种外汇收支。对非贸易外汇收入的管制类似于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即规定有关单位或个人必须把全部或部分外汇收支按官方汇率结售给指定银行。
为了鼓励人们获取非贸易外汇收入,各国政府可能实行一些其他措施,如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居民将个人劳务收入和携入款项在外汇指定银行开设外汇账户,并免征利息所得税。
Ⅱ 台湾、香港、澳门的外汇储备有多少钱
台湾:3601.2忆美元(全球排名第四)香港:2562.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七)澳门: 195.3亿美元(未进入前十名)
Ⅲ 台湾经验的主要的措施
第一是土地改革,50年代初,国民党人遵照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进行了土地改革,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农业体系,全省自耕农及半自耕农在总农户数中所占的比例,由1949年的61%增加到1953年的92%,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土地问题。通过耕者有其田,实现了农业的强劲增长和经济基础的稳定。台湾土地法第十三条规定“农地所有权转移时,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为必要条件”,在土地私有的基础上保证了自耕农制度。??
由于存在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台湾农业人口逐年递减,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50年代为54%,60年代为42.9%,70年代为26%,1988年为13.8%。通过都市平均地权,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的原则,防止了地价高涨和土地投机,在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了2000多万人居者有其屋,住宅自有率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住房质量也不断得到改善。?
第二是经济增长,台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生为首要,致力于把经济这块蛋糕做大,保持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从1953年到1992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平均国民收入由50年代的100多美元提高到90年代的1万多美元,在一个资源短缺、人口激增和国防费用负担沉重(郑竹园)的孤岛上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裕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是均富政策,台湾坚持走三民主义路线,坚持推行民生主义经济政策,始终根据“民生第一”的原则,制定经济计划,发展经济。民生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是,在稳定中求成长,在成长中求均富,在均富中求和谐。所谓均富,就是在努力增进财富的同时,采取预防财富集中的措施以求财富的平均分配,建立民生主义经济制度。台湾收入最高的2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收入差距,由1952年的20.47倍,缩小到1980年的4.21倍;基尼系数由1961年的0.46,下降到1980年的0.30。台湾成为继北欧国家之后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地区之一,实现了均富目标。???
第四是物价稳定,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保持了物价的长期稳定,维护了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台湾指导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稳定中求成长,成长中求稳定”,始终注意“稳定”与“成长”的关系,并随时加以调整。台湾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一切施政均以维持物价稳定为首要任务”(徐育珠)。每当经济出现困难,首先采取措施平抑物价,消除不稳定因素后再求经济增长,最终以经济增长摆脱危机。中央银行不仅控制货币的发行额,同时控制货币的供给额,按照国民生产值增长1%,货币供给额增长1.5%,最高不超过2%的标准掌握。1953—1992年物价指数年均上涨率只有5.6%,如果扣除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物价指数年均上涨率只有3.4%。?
第五是均衡发展,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促进了农工商配合及均衡发展,并以工业力量支持农业现代化。台湾经济由发展农业开始,以农业培养轻工业,以轻工业推动重工业,发展基础稳固,保证了经济的健康成长。在工业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及时支持农业增长,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台湾农业总产出持续增长,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力在亚洲保持领先。通过均衡发展,实现了经济结构现代化,1994年,台湾GDP总额比例农业占3.6%,工业占37.3%,服务业占59.1%,进入了成熟的工业化阶段。???
第六是中小企业,台湾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号称中小企业的王国,到80年代末,中小企业占台湾企业总数的98%以上,产值占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50—60%,就业人数占台湾总就业人数的70%,中小企业始终是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台湾建立了中小企业8大辅导体系,包括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发展、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和市场行销,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台湾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使台湾经济经受住了使亚洲遭受重创的97金融风暴。(民生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因此积极培养中小企业,防止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上。)?
第七是义务教育,从50年代初开始,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台湾即从法律上保证6—11岁儿童必须接受六年国小免费义务教育,就学所需学费、杂费由政府提供。1960年适龄儿童就学率已高达96%,1968年又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台湾为了保证教育经费,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教育支出在政府的年度总预算中不得低于15%,省不得低于25%,县不得低于35%,实际支出中,各级政府的支出比率通常要高于这一数字。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开发,为经济增长、工业升级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第八是充分就业,60—70年代台湾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充分就业,长时期保持低失业率,为世界失业率最低的地区之一。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及时调整政策,促进工业升级,发展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初级的、简单的、低层次的、附加价值小、能源消耗大的加工装配工业,升级到高级复杂的、多层次的、附加值大的、能源消耗小的高级加工装配业,促进了工业结构的变化,加强了国际竞争力。
第九是对外贸易,50年代初,台湾建立外销推广基金和外销品退还税捐办法,积极扶持对外贸易,并努力到海外设立各种商情网和据点,增强外销能力,开拓外销市场,目前出口已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贸易总额为2442亿美元,以一岛之力占世界第14位。2003年4月底外汇储备170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第十是文官制度,台湾经济的起飞,与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密切相关。由于考试权分立,实行开放的文官考试制度,政府部门集中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负责任的文职官员谨慎决策、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维持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这是在台湾创造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保证。台湾能在政治专制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崛起与腾飞,实现民生和均富,无不依赖于良好的文官制度体系。
Ⅳ 台湾经济如何
台湾经济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以台湾日治时期的农业与轻工业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以中小企业引导投资的小型资本主义经济体,辅以台湾政府主管投资大部分的公营事业体、以及众多国外投资所引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至今,台湾的多方面经济还正在持续增长中。
在1951年至1988年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7%,1988年至2008年间为6.1%,2008年至2015年间为2.8% 。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5%。传统人力密集型工业已经渐渐由电子产业替代。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一定数量的电脑或电子零部件都是在台湾所生产的。对外的贸易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在过去美国和日本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台湾的前两大贸易伙伴,现在则是将市场与人才的重心转移至中国大陆,在中国大陆有五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属则有上百万人之多。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其中以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为主要投资国家。
在2008年,随着台湾二次政党轮替,重新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在政策上缓和两岸关系并加强与中国大陆的经贸交流关系,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根据台湾财政部统计自2000年以来对中国大陆贸易出口总额增加了约25%,而对美日的出口总额则减少了约18%,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占了台湾贸易出口总额的40%,在2013年时启动两岸货币清算机制,金融业在新台币与人民币的汇兑转换上,不再透过美元做为中间货币,台湾对中国大陆地区贷总额达2.7兆台币,是高风险贷款,这显示台湾经贸已相当依赖中国大陆。
台湾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亚太经合会(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东南亚国家中央银行总裁联合会(SEACEN)的成员,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观察员。台湾在2010年排名前五位的贸易伙伴分别为大陆、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台湾的外汇储备目前为止是世界第五。
2011年台湾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2022年台湾人均将达到3万美元。
台湾正积极推动FTA(自由贸易协定),目前台湾已生效的是巴拿马、瓜地马拉、尼加拉瓜、萨尔瓦多等国的FTA,台湾优先推动和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联盟的FTA。
而且根据台湾现行的基本工资制度依据《劳动基准法》及《基本工资审议办法》,现行基本工资为月薪新台币23100元也就是大概人民币五千元,时薪新台币150元也就是大概三十块钱人民币。
总的来说发展的还是不错的,毕竟搞起了那么多东西,只是最近几年进步不大而已。
Ⅳ 台湾的经济发达吗
台湾是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情况
台湾被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等机构认定为发达经济体, 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按国际汇率计算,2014年台湾GDP5170.19亿美元,为世界第25大经济体,居中国省级行政区第6名; 人均GDP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台湾GDP9770.88亿美元,为世界第20大经济体,人均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 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五。 2013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882,居世界第21名,处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台湾经济于196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现今当局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 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
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全球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已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降至2%,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合计比例过半。
为降低生产成本,台湾许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也造成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台湾已投资大陆超过1500亿美元, 在大陆有8万多家台资企业,常住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已超过100万人。
Ⅵ 请求有关国家外汇储备的知识!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外汇储备又叫外汇存底,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国硬通货数量。预计今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将达到9130亿美元,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也预计,到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很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海关总署前日公布的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近40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320亿美元。其中,尽管去年我国出口的基数已经很大,而且近来亚洲其他地区的出口有所放缓,但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依然创出增长超越30%的新纪录,这比此前市场预计的24.6%强劲许多。 贸易顺差的增多,让业界调高了对今年我国外汇储备的预期。王志浩昨日撰文称,预计中国外汇储备年底将达到9130亿美元。他表示,前5个月外汇净流入较去年同期上升47%,预计上半年外汇净流入达到1140亿美元。巨额外汇流入,使得央行不得不面临对冲压力,估计上半年人民银行对68%~71%的外汇流入进行冲销,目前央行票据市场十分巨大,达到gdp的12.5%,这将给央行带来利率风险。 钟伟预计,今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将达到8500亿美元。但他表示,下半年会有很多贸易争端,可能导致出口有所回落,但同时,进口的增长也将呈现迟缓状态,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有所转冷,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不会太大。如果事态如同上述经济学家所料,中国可望在今年底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钟伟表示,截至2004年末,日本外汇储备接近8500亿美元,但近来日本外汇储备呈现缩小态势,因此,中国在今年年底很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但贸易顺差的增加,并未增添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钟伟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转冷,导致进口增长放缓,这是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对人民币汇改的呼声已经转淡。
我国外汇储备自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就一直呈快速增加的趋势。2001年末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05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再增2089亿美元。截至2006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迅速增加并达到空前规模的外汇储备,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喜还是忧,对此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和吸引外资,缓解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保持宏观经济继续快速稳定发展;有助于我国政府更从容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防范货币贬值,应对突发的金融风险,确保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也有利于支持中国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施“走出去”战略。但必须看到,对经济高速成长的中国来说,持续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对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当前重要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运用问题。
国家外汇储备合理水平及用途的国际比较
外汇储备合理水平的国际比较
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掌管的外汇资金。从所有权角度看,外汇储备是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盈余积累,是确保每个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其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保国际贸易进口支付能力,二是确保对外偿债能力,三是起到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经济稳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家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是指国家外汇储备的额度要确保能满足于其基本功能所需外汇储备数量的正常水平。根据国家外汇储备的三个基本功能及其所需的外汇储备数量,我们可以大体估算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
据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总额为14221.2 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601.2亿美元;从确保我国3~6个月左右的进口支付能力分析,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1500亿~3000亿美元。根据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6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2661.76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其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48.2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6.9%,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413.4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3.1%。从确保我国对外偿债能力角度分析,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1500亿~2000亿美元。
从满足外汇储备基本功能所需的储备水平来看,以确保进口支付与对外偿债两项功能合计,2005年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3000亿~5000亿美元;在确保以上两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平时用于干预汇率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再预留1000亿美元左右的额度,估计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比较合理的保有水平应当维持在4000亿~6000 亿美元左右,即可满足外汇储备基本功能所需的储备水平。
如果从外汇储备占GDP10%的国际公认的规模来衡量(日本占GDP的比重大约是 12%左右),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的水平也就是2000亿美元左右。由于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纯债权国行列,即使这样,我国目前拥有8751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已超过一年的进口规模,占GDP的比例约40%,再考虑到中国的资本账户目前尚未开放的因素,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远远超出其合理水平,估计超出保守的合理水平为2000多亿美元。
国家外汇储备用途的国际比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全球的外汇储备比上一个季度增加了950亿美元,为4.041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为7690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加了580亿美元,为全球外汇储备增量的61%。从整个情况看,2004年末日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六个国家和地区,其外汇储备合计为21202亿美元,占世界的55.2%。
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使用情况来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截至2005年1月,黄金占各国国际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美国外汇储备2005年6月仅为771亿美元)为61.1%,意大利为55.8%,法国为55.1%,德国为51.1%,荷兰为50.5%。在美元持续下跌,油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俄罗斯通过出口石油赚取了大量外汇。俄罗斯对快速增长的外汇收入采取了以下手段:一是大量购买黄金,提高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而截至2005年1月,中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只占1.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黄金储备的水平。
从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比较来看,为了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目前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的使用仍主要以购买流动性比较好的黄金和政府债券等为主。鉴于近两年美元的持续贬值,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其外汇储备构成如何多样化的问题。
关于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用途的建议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并超出了合理的保有水平,导致了我国大量的经济资源闲置或低效率的利用,从而给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何使庞大的外汇储备在符合我国外汇储备始终遵循的“安全、流动、增值”原则的前提下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增加收益,控制风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解决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储备过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外汇储备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主流,两个支流”的国家外汇储备运用体系。“一个主流”即继续以目前投资流动性强的国际债券为主渠道;“两个支流”即进一步扩大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投资功能和研究创设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形成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用途的两个新渠道,争取在实现国家战略性投资目的的同时,积极谋求获取具有竞争性的投资回报。
进一步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优化外汇储备政策体系
通过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有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带来的压力和风险。
鉴于我国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加大,国内市场资金已经表现为一定富余,今后我国引进外资要改变过去“重量轻质”的局面,要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适度提高引进外资的门槛,通过创造更宽松的投资环境而有选择地引进外资,逐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内外贸易发展严重失衡,今后要积极启动扩大内需的政策,逐步改变内外贸易发展的失衡状况,减小我国经济对外的过度依赖,努力做到国际收支平衡。
鉴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要从外汇管理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出发,逐步改变多年来业已形成的“藏汇于国”的模式,进一步放松我国外汇管制政策,在已经允许企业保留一些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基础上,逐步放宽国内企业和居民的用汇条件及范围,进一步放松对企业和个人使用外汇数额的限制,加大企业和个人用汇额度及银行外汇周转头寸,变强制结汇制度为按比例结汇制度,最终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通过藏汇于企业和藏汇于民,分散外汇储备的经营风险。
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取消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要求的限制,在继续支持大公司、大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也要积极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办企业,逐步拓展资本流出渠道。
要选择目前资金过剩的有利时机,抓紧推出“两税”并轨的具体措施,逐步减少资本项目下外汇储备的流入。
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主流,两个支流”的国家外汇储备运用体系
进一步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的用途,在争取实现国家战略性投资目的的同时,积极谋求获取具有竞争性的投资回报,还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有机结合:一是债券储备与实物储备要有机结合,即把流动性强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国际金融组织债券等金融资产与关系国家安全的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实物储备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即期交易与远期交易要有机结合,即把能源类股权及股票投资与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能源类期货及股票指数期货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要有机结合,即投资国内大型能源企业以分享中国经济高增长带来的高收益与投资国外具有世界级的大型能源企业以获取超额垄断收益有机结合。
第一,进一步优化构成外汇储备的货币与资产结构,继续巩固完善以流动性强的资产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体系。
鉴于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和个人外汇存款中主要是美元,且在外汇储备资产中也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国政府和公司债券,为了适应我国“一揽子”汇率政策的调整,今后我国要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资产体系。在增加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和资产的同时,考虑到我国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过低,建议选择合适的时机,逐步提高黄金在我国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以有效控制和分散外汇投资组合风险,进而通过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来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
第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产融结合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投资功能,建立将外汇储备资金转化为产业投资资本的新机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跨国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来势凶猛的竞争势头,当前如何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已成为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理论上和政策导向上,寻求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协调推进,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产融结合试点,谋求建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这已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企业战略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美、日两国经济起飞和高速发展阶段,也正是两国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如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美、日的财团以及20世纪50~70年代的日本企业集团在推进产融结合的过程中,美国和日本的国民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
近两年来,国家通过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开创性地运用了外汇储备中的600亿美元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进行注资,以化解金融风险,获取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国家尝试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金融企业获得了可预见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用途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和经验,而且也为我们今后研究如何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用途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和模式。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既然可以向即将上市的金融企业注资并获得了可预见的成功,那么我们只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抓住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使其同样也能够以国家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向一些即将上市并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竞争力的大型产业公司进行注资,在获取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的同时,以全面发挥国家外汇储备资产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基于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的考量,研究创设“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创新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模式。
为了进一步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的用途,分散国家外汇储备的经营风险,中国必须把石油等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进行通盘考虑,把单纯的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战略能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国家外汇储备对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确保经济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目前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就是在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国家能源办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协调部分国内大型能源集团公司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产业投资公司的形式共同发起成立 “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旨在高效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对受托管理的部分外汇储备资金保值增值负责,并逐步起到平抑国内外能源市场价格的作用。一旦日后国家出台“产业投资基金法”,可将之改制成规范的产业投资基金公司,以进一步扩大其受托管理的外汇储备资产。
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在国内外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新能源等相关领域进行战略性和策略性投资。考虑到由部分外汇储备出资设立的能源产业基金对于分散投资风险的安全性要求,对一个能源子行业的投资配置一般不宜超过20%,对一个公司的投资也不宜投入大量资金而谋求控股地位。应建立规范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机制,公开招募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既有能源产业背景又有金融产业背景的优秀专业人士加盟产业基金管理团队。通过这样的投资组合和制度安排,来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和比较收益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 刘 钊)
Ⅶ 台湾的经济如何
台湾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GDP总计4.21万亿元人民币(2019年);人均GDP17.88万元人民币(2019年)
中国台湾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于199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在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领先全球。
(7)台湾的外汇储备政策扩展阅读
台湾省是依靠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为集成电路出口和电脑零件出口。
大力鼓励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新技术产业,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现今当局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Ⅷ 现在的台湾经济发展的什么水平
台湾经济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以台湾日治时期的农业与轻工业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以中小企业引导投资的小型资本主义经济体,辅以台湾政府主管投资大部分的公营事业体、以及众多国外投资所引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至今,台湾的多方面经济还正在持续增长中。
在1951年至1988年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7%,1988年至2008年间为6.1%,2008年至2015年间为2.8% 。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5%。传统人力密集型工业已经渐渐由电子产业替代。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一定数量的电脑或电子零部件都是在台湾所生产的。对外的贸易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在过去美国和日本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台湾的前两大贸易伙伴,现在则是将市场与人才的重心转移至中国大陆,在中国大陆有五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属则有上百万人之多。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其中以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为主要投资国家。
在2008年,随着台湾二次政党轮替,重新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在政策上缓和两岸关系并加强与中国大陆的经贸交流关系,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根据台湾财政部统计自2000年以来对中国大陆贸易出口总额增加了约25%,而对美日的出口总额则减少了约18%,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占了台湾贸易出口总额的40%,在2013年时启动两岸货币清算机制,金融业在新台币与人民币的汇兑转换上,不再透过美元做为中间货币,台湾对中国大陆地区贷总额达2.7兆台币,是高风险贷款,这显示台湾经贸已相当依赖中国大陆。
台湾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亚太经合会(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东南亚国家中央银行总裁联合会(SEACEN)的成员,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观察员。台湾在2010年排名前五位的贸易伙伴分别为大陆、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台湾的外汇储备目前为止是世界第五。
2011年台湾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2022年台湾人均将达到3万美元。
台湾正积极推动FTA(自由贸易协定),目前台湾已生效的是巴拿马、瓜地马拉、尼加拉瓜、萨尔瓦多等国的FTA,台湾优先推动和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联盟的FTA。
而且根据台湾现行的基本工资制度依据《劳动基准法》及《基本工资审议办法》,现行基本工资为月薪新台币23100元也就是大概人民币五千元,时薪新台币150元也就是大概三十块钱人民币。
总的来说发展的还是不错的,毕竟搞起了那么多东西。
Ⅸ 台湾 上世纪80 年代 货币政策 的 评价
20世纪80年代,台湾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一方面,使得台湾的货币政策面临较大专的通货膨胀压力属,而"中央银行"进行对冲操作虽然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其负面效果是银行贷款能力的削弱,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贸易顺差扩大推动新台币的持续升值,造成直接投资的外移和热钱的大量流入,至而导致产业投资的萎缩,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80年代中后期台湾当局调整了经济发展方向,适时地放松其外汇管制,变"宽进限出"为"限进宽出";开放岛内市场,实现贸易自由化;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缓解货币升值的压力。
Ⅹ 台湾金融业发展概况
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是台湾金融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称为台湾金融业封闭期。这一阶段政策目标重心是金融稳定,金融效率被放在次要位置上。因此,政府对金融业采取高度管制的措施,金融机构以公营为主。与此同时,政府也小幅度开放民营金融业。六七十年代,华侨投资的几个银行和一些民营的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票券公司相继成立。尽管如此,台湾金融服务的供给仍明显不足,既无法满足贸易自由化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日益富裕的消费者对金融保险的需求。20世纪九十年代是台湾地区金融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称为台湾金融业的开放期。在这一时期,台湾的GDP增长率、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都处于高位。由于经济的自由化、对美贸易失衡的压力和政治上的解禁,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台湾一系列的金融保险业得到开放,比如1986年成立的美商保险公司台湾分公司和1988年开放的证券公司。但是1992年商业银行开放才是台湾金融业开放期真正起点。从1992年到1999年,除商业银行外,投资信托公司、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票券金融、期货公司和工业银行等领域相继开放。金融业的开放,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品质,加速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并吸引了大量国际人才的加入。
2000年以后,台湾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整并期。为了解决开放期所导致的过度竞争、利润下滑等问题,也为了迎接金融竞争全球化和混业经营趋势等外在挑战,台湾进行了第一次金融改革,通过了一系列金融法案。最重要的法案是2001年6月通过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它标志着台湾金融政策的重心由“自由化”转向“整并”。金融改革和金融法案催生了十四家金控公司,带动起台湾金融业的并购风潮。当时,全球金融业的规模化扩张和混业化扩张,创造了许多金融业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