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價格 » 張奇書法價位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張奇書法價位

發布時間: 2021-03-31 20:19:58

⑴ 肅寧,地理位置,氣候特徵,名勝古跡,地方特產,家鄉名人,礦產資源

肅寧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總面積為52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其中城鎮人口10萬。地處滄州市最西端,東與河間市交界,北與高陽縣接壤,西與蠡縣為鄰,南與饒陽縣和獻縣毗連。縣境地處北緯38°16′—38°32′、東經115°42′—116°02′之間。肅寧現在為省級園林縣城,國家級平安縣,其中尚村鎮被評為「中國裘皮之都」的稱號。
歷代名人編輯魏忠賢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
魏忠賢
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國號天啟。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前88年),西漢武垣縣(治所在今肅寧縣城東南7.8公里處)人。漢武帝東巡過武垣,被選入宮。因貌美聰敏,善於歌舞受寵,為其修「鉤弋宮」號「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擅長纂拳藏閻游戲,又稱「拳夫人」。後晉封為趙捷妤。
劉完素
劉完素(1110—1200),字守真,乳名天喜,自號「通玄處士」,金代傑出醫學家。
劉完素生於洋邊村(今肅寧縣師素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因水災隨母逃難,定居今河間縣十八里營村(今劉守村)。故時人又稱其為「劉河間」。
哈攀龍
哈攀龍(約1707—1760),清朝肅寧縣城人,回族,生於武術之家。自幼勤學苦練,武藝超群,努力過人。其平時練功器物乃一百二十斤大刀、一百三十斤鐵鞭、三百六十斤石鎖。
劉春霖
劉春霖(1872—1942),字潤琴,肅寧縣北石寶村人,末科狀元,被後人譽為「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
劉春霖家道貧寒,世代為農,其父先後在濟南、保定府衙當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僕。劉春霖幼年時跟隨父母在濟南,因生活困難,6歲時被送回老家,托靠哥嫂扶養,8歲時人私塾讀書。他天資聰穎,學習刻苦,深受老師喜愛。後來,父親把他帶至保定,入蓮池書院讀書,連續攻讀十餘年,學業長進很快,頗得院長吳汝綸賞識。光緒三十年(1904)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歸國後,歷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范學校監督等職。
畫眉張
「畫眉張」原名張增財,已故著名口技雜技表演藝術大師。河北省肅寧縣沃北鎮大王莊村人。在年少時行走江湖,結交「口技大師尹世林」並拜師學藝,盡得其真傳。在鄚州廟會,曾與真畫眉對叫得勝,故得藝名「畫眉張 」。 在抗戰期間帶領後代和徒弟活躍在部隊和群眾中間。解放後又在縣政府扶持下成立了肅寧雜技團,培養了幾百名雜技後代,發展了雜技藝術,肅寧大王莊也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雜技之鄉」。
肅寧近現代名人
韓文卿,1922年生,河北肅寧人。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肅寧縣糧食局局長、中原臨時人民政府財經部科員。建國後,歷任湖北省商業廳辦公室副主任、省財貿辦公室處長、省人民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省財政局局長、省財貿辦公室主任,湖北省第五、六屆政協副主席。
馮慶森,馮氏骨傷科醫院創始人,名譽院長,中共黨員。於1937年5月出生於肅寧縣梁村鎮白家村,自幼學習馮氏祖傳正骨舒筋術,系馮氏正骨第五代傳人。1952年參加工作,先後晉升為骨傷科醫師、主治醫師,1987年任副主任醫師,1982年任肅寧縣中醫正骨醫院院長,1992年退居二線任名譽院長,2003年晉升為骨傷科主任醫師。
賈又福
河北省肅寧人。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太行豐碑》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1990年北京國際藝苑基金會授予首屆美術獎,《無聲的呼喚》獲中央美術學院首屆學院獎。曾在中國美術館、日本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日本橫濱美術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等地舉辦個展。作品《太行豐碑》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有《賈又福畫語錄》、《鏡真樓畫談—賈又福談話錄》、《賈又福畫集》、《當代中國美術家—賈又福》、《賈又福新作集》、《賈又福中國畫集》、《賈又福水墨畫集》、《賈又福88-95作品集》。
彭金章
1937年11月出生於河北省肅寧縣寨南村。現任甘肅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會員、甘肅天水師范學院客座教授。具有進行田野考古發掘的領隊資格。曾任教於武漢大學歷史系,在武漢大學歷史系任副主任兼考古教研室主任、湖北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調任甘肅期間,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主任、蘭州大學兼職教授等職務。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大項目《中國藏西夏文獻》副主編、《中國藏西夏文獻·敦煌研究院藏卷》主編。
劉金凱
字山 沨 ,號望山堂主, 1957 年 9 月生,河北肅寧縣人。研究生,編審,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出版編輯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書協主席團委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省直分會副主席。現任河北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書法作品先後入選全國第七屆書法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展以及「敦煌杯」全國書法工藝術展,榮獲全國首屆大字展三等獎及「中日韓」三國書法展金獎。出版有《劉金凱書法作品集》。
王國防
1952年9月生,河北肅寧人。藝名墨晗。二級書畫師。系名人認定委員會高級專家及「名譽總裁」。作品及傳略入編《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
哈明虎
河北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哈明虎,男,1963年11月生,河北肅寧人,回族。中共黨員,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力學博士後,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省管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河北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李士庄
李士庄(1909年2月-1986年5月),河北省肅寧縣路家莊村人。1936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肅寧縣區農會抗聯主任,縣農會改善部部長,抗聯農業部部長,實業科長。1947年7月,根據革命事業的需要南下到湖北歷任工作組組長,潛江縣稅務局、工商局局長、副縣長,漢江修防處副處長。漳河工程施工期間先後擔任林家港、煙墩渠首、副壩等工程指揮部指揮長,漳河工程管理局副局長、顧問等職。1983年12月離休(享受副地級待遇)。1986年5月在原籍肅寧縣因病去世,終年78歲。並葬於梁村鎮路家莊村南。
李士庄參加革命工作40多年,在抗日救亡斗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善戰,轉戰南北,在極其艱苦復雜的環境中臨危不懼,堅持游擊戰爭,殲滅日寇,為黨的事業出生入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長期奮斗在水利工程第一線,為荊州地區和漳河水利工程建設事業付出了辛勤勞動。1960年1月,正當林家港工程 (包括清靜庵、黃家塝,姚家沖三大明槽和林家港、王家灣兩座大壩)施工處於緊張時刻,李奉命擔任該工程施工指揮部指揮長。他率領鍾祥、江陵兩縣民工2萬多人,身先士卒、吃住在工地,苦戰八個月,完成了明槽石方開挖。做到按時通水,確保觀音寺大壩安全渡汛。1961年,先後轉戰煙墩渠首、副壩等工地和全工地臨時工棚建築工程,都不折不扣完成了任務。
李士庄一貫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圖名不圖利。1966年他從施工轉入管理,首先下到石灰場工作,和工人一樣,天天搬石灰,運石灰,從不叫苦叫累。1969年回管理局工作,他帶領林業工人年復一年堅持開荒100餘畝,植樹5萬多株,為管理局機關和工程綠化打下了重要基礎。1971年為了開辟機關副業生產至1975年又走出機關,搬到和豬屋連在一起的住房住了五年,給局直機關喂豬養魚,從無怨言。
李士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艱苦奮斗的一生,1953年他就是15級幹部,從不亂花一文錢,1960年自己做的一套衣服穿了26年還未丟,1974年任副局長時,他己年過花甲,領導上為了照顧他的生活給他配了一部自行車,放在家裡三年,僅騎了一次,最後還是嶄新的退還了公家。在這期間他的孫子上學多次要求騎,他一次也未允許。他是團結同志、聯系群眾的模範。在他身上體現了黨的幹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品德。特別是在他晚年,仍然關心單位建設,在生活難以自理的情況下,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任何個人要求,保持了革命晚節。
於輝
於輝,女,河北省滄州市肅寧人,曾為肅寧電視台主持人,河北電視台優秀節目主持人,播音部主任助理,播音指導,金話筒獲得者。1988年從肅寧電視台主持人崗位考入河北電視台任主持人,1988年至今,她曾擔任新聞、綜藝、社教、戲曲等類型欄目的主持工作,主持各類大型晚會、重大活動六百多場次。多次代表河北電視台與中央電視台、台灣中視等多家媒體合作。於輝主持的《春節聯歡晚會》、《戲苑鄉音》等節目多次獲得「星光獎」等國家級大獎。1992年榮獲中國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一等獎;2006年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節目主持人獎;2009年獲得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2011年獲得了「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
裴艷玲
裴艷玲,女,原名裴信,1947年8月生,河北省肅寧縣人。一級演員,著名京劇武生表演藝術家。自幼隨父練功並師承李崇帥。5歲登台,9歲開始先後在樂陵、靈壽、束鹿京劇團挑梁。1960年入省河北梆子劇院,拜李少春、侯永奎、郭景春為師。主演《寶蓮燈》《哪吒》《鍾馗》已拍成電影藝術片。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北省京劇院名譽院長,河北省京劇院裴艷玲劇團團長等職。
賀國英
華斯集團董事長 河北毛皮協會會長 全國人大代表 華斯農業創始人,經濟師,現任華斯實業集團董事長兼黨支部書記。 掌管公司總體戰略,計劃和業務發展在中國裘皮服裝服飾行業擁有近40年的行業經驗。
1993年成立肅寧華斯裘革製品有限公司
2001年-2006年連續獲得全國優秀企業家稱號
2002年度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
2002年當選為「全國第十屆人大代表」
2004年當選為「中國皮革協會毛皮委員會副會長」
2006年當選為「河北省毛皮產業協會會長」
2007年當選為「全國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華斯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經濟特種動物毛皮深加工和裘皮服飾的製造,是帶有明顯的農業屬性的毛皮鞣製及製品業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集「原料收購—鞣製加工—染色加工—服飾設計生產—銷售貿易」完整產業鏈條於一身,主營業務包括經濟特種動物毛皮的深加工和裘皮服飾的設計、製造,具體包括水貂、獺兔、家兔、狐狸、羊皮、貉皮等動物毛皮的收購、鞣製、漂染;裘皮皮張的印花、剪拔深加工和裘皮面料製造;水貂服裝、其他裘皮服裝、裘皮編制服裝和裘布服裝和飾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公司資產總額2億4981萬元,凈資產1億2748萬元,2008年度利潤總額達2858萬元。
公司實施工業化帶動農業戰略,以農戶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託,是「建於農村,聘用農民工,加工農業養殖產品」的「三農」企業。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經營,把農業產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產業系統:直接向農村收購動物毛皮作為主要生產原料,密集使用農村勞動力,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為基地化大生產,大力推廣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和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深度加工農畜產品,依託OEM、ODM、OBM並重的經營模式將毛皮製品和裘皮服飾推向國際市場,實現了新型的農業產業鏈升級和農業縱深發展。
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河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農產品加工流通大型企業」、「全國誠信守法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先進鄉鎮企業」、「河北省輕工業50強企業」、「河北省出口創匯十強企業」、「河北省科技型企業」等榮譽稱號,穩居我國裘皮行業龍頭地位公司近年來相繼被國家和省、市相關部門評。
4歷史文化編輯皮草之鄉
中國尚村皮草,源遠流長、享譽中外,素有「皮草之鄉」的
肅寧縣[1]
美譽。肅寧皮毛產業形成了皮毛動物養殖、市場集散、原皮硝染、裘皮加工、制衣製件、出口創匯的的龍型產業發展格局,成為強縣富民的第一支柱產業。預計2004年產值達28億元,實現稅金6500萬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肅寧被中國皮革協會確定為「中國裘皮基地」、被河北省政府認定為「省級裘皮服裝出口基地」[2] 。
雜技之鄉
在河北省,提起雜技之鄉,人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吳橋。不過,你可知道,在肅寧,還有一個「全國雜技之鄉」大王莊村。這個稱號可是由國家有關部門在2001年正式命名的。
今日,走進大王莊村,隔著房就能看到各院中的練功大桿。走進院子,總能看到的是學員們練功的場景,就是門口街邊,也常見挖個坑就翻跟頭的孩子們。全國各地人士也紛紛慕名前來學藝、交流,「雜技之鄉」的稱號,名不虛傳。
教輔基地
河北鄉,距肅寧縣城約20公里。這里有著河北省最著名的書業文化園。
在河北村西北部,佔地22畝,總投資500萬元,建築面積8700平方米。該書業園集編排、儲存、發行等功能於一體,可容納近百戶書商入駐。書業園的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為民營書業的更快發展搭建起廣闊的平台,把河北鄉打造成了全國最大的教輔圖書印刷發行基地。
5名勝古跡編輯武垣城遺址
武垣城遺址位於今縣城東南偏北7.8公里處。銨有縣即有城之說,此城當建築於戰國時期。古城分內、外兩城,皆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為1.75公里,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內城也稱子城,位於城中心,每面各長0.5公里。城內建築已盪然無存,僅內城東南隅保留漢武帝鉤弋夫人廟遺址,高約2米,寬35米,長45米。內外土城牆已平毀,只外城西、北兩面較為完好。北面牆現存長1444米,高7.4米,寬10米,可見夯土層6。16厘米不等;西面墒現存970米,最高處6米;東培只存400餘米;南城牆基略高於地面,依稀可辨。內城則存西牆一段160米,北牆一段長100米、寬4米、高2.9米,南牆、東牆地上遺跡全無。
古村落遺址 位於西是堤村北100米之小白河西支岸西,面積9000平方米。該地址高於周圍地面,磚瓦遍布,有弦紋灰陶器皿,外繩紋加沙紅陶,外繩紋、內布紋灰筒瓦,網紋陶片等,皆為漢代遺物。
敕賜禮拜寺
坐落於肅寧縣城王街的「敕賜禮拜寺」,建於明朝。當時,師素鄉南李家莊有:—李姓回民御廚,經皇帝思准,改變了穆斯林不接觸大肉的習俗。為表示對伊斯蘭教的虔誠,修了這坐西朝東的清真寺。
古碑、坊
興花撣林寺碑 位於杏園村北,青白石科,碑座為四方體,雕白鶴向日,碑身高2.54米,厚0,82米,寬0,87米,碑首呈四角鑽尖,四龍翹首,碑頂飾石寶葫蘆,寺碑通高3,74米。祟幀八年(1635)由僧人如亮募化而立。碑文銘刻興花禪林寺始建、重修、廟產等。張奇柱撰文,韓振唐書丹,來世花刻石。碑側刻載捐款重修興花禪林寺之村莊、姓名及款數。此碑至今尚存。
進士坊 坐落於城內大街東端(今石坊路農機招待所前),跨街而立,明祟幀初建成,為進士張奇柱(寨南人)立。清康熙《肅寧縣志》載:「思榮石坊一座,為戊辰科張奇柱立在東大街」,即此坊。
此坊由漢白玉石料構成,四柱三拱五沿,燈塔造形,脊沿端、頂、角均雕有張嘴石獸,方椽、方檁、方柱及台墩上凸刻雲、龍、飛禽走獸,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唯大橫梁中央凹刻「進士坊」三個大字。1966年初拆毀。
現代文物烈士塔
民國35年(1946)6月,建於原文廟(今肅寧一中),磚木水泥結構。塔基、塔座、二層塔樓均為六棱體造形,通高12米。二上丁字水泥台階各12級,台階及塔座平台有鐵花欄桿圍護。塔樓門額懸「雖死猶榮」木匾1塊。兩層塔樓除一層樓門一面外,每層每面各有花欞圓窗1個。塔頂為六面鑽尖形,上裝寶葫蘆。一層塔樓內迎門並排石碑兩座。東碑額篆刻「萬古流芳」,碑陽銘刻紀念文,碑陰刻「英氣長存」4個大字;西碑銘記抗日犧牲烈士姓名、性別、籍貫、職務。該塔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產業特色鮮明
全縣形成了皮毛皮革、針紡服裝、食品加工、圖書印刷發行等特色主導產業。
皮毛產業方面:目前,全縣有5萬多人依靠皮毛業發家致富,平均不到7人中就有1人從事皮毛業,皮毛業已經成為促進肅寧縣域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為國家創匯的支柱產業。2003年,肅寧被中國皮革協會確定為「中國裘皮基地」,被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確定為「國家級標准化特種動物養殖示範區」,被河北省政府認定為「省級裘皮服裝加工出口基地」;尚村皮毛市場被河北省發改委認定為「省級示範市場」,並躋身全國十大分類市場行列,成為「全國第二大土畜產品市場」;2005年10月,肅寧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裘皮之都」的榮譽稱號。
主要產業:皮毛皮革、裘皮服裝服飾、針紡、食品加工(玉米澱粉、蛋白粉、纖維、麥芽糖、糖果、糖漿)、圖書印刷發行、外貿、狐、貂、狐、貉、獺兔、家兔、灰鼠、黃狼、牛、馬、羊、鴨、蔬菜、鴨梨、蘋果。

⑵ 張奇儉字體簽名有幾種

中國的書法最早被發現應該是甲骨文字體,它與金文、小篆合稱為古文字體。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慢慢形成的,使用於秦之後不同時期的主流字體。所以,如果要問中國古文字體流傳下來主要有哪幾種的話,就是上面提到的了。如果要把古代書法家自創的字體與現代的印刷體都算進去的話,那就多了,而且現在的字體隨著科技的發展還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