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問題:商品的價格由什麼決定
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的價值決定的,會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
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在經濟學及營商的過程中,價格是一項以貨幣為表現形式,為商品、服務及資產所訂立的價值數字。在微觀經濟學之中,資源在需求和供應者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價格是重要的變數之一。
在現代市場經濟學中,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互相影響、平衡產生的;在古典經濟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價格是對商品的內在價值的外在體現。事實上,這兩種說法辯證地存在,共同在生產活動中起作用。
(1)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擴展閱讀:
價格的作用
1、價格是商品供求關系變化的指示器
藉助於價格,可以不斷地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調節資源的配置方向,促進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在市場上,藉助於價格,可以直接向企業傳遞市場供求的信息,各企業根據市場價格信號組織生產經營。
2、價格水平與市場需求量的變化密切相關
一般來說, 在消費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市場上某種商品的價格越高,消費者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商品價格越低,消費者對它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而當市場上這種商品的價格過高時,消費者也就可能作出少買或不買這種商品,或者購買其他商品替代這種商品的決定。
3、價格是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
價格所顯示的供求關系變化的信號系統,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了信息。一般來說,當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幅度預示著這種商品有缺口時,國家就可以利用利率、工資、稅收等經濟杠桿,鼓勵和誘導這種商品生產規模的增加或縮減,從而調節商品的供求平衡。
2. 「價格」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
價值決定價格,並且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
高一經濟學中,詳細的講述了這個道理
3. 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
要知道價格由什麼決定,就得先知道什麼是價格。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價格是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了,知道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搞清楚價格的決定因素了。 那麼是什麼決定著價格的高低呢?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是商品的成本或商品的價值決定了商品的價格,我則不這么認為,我認為是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了商品的價格,價格和成本、和價值沒有絲毫關系。 何謂供求關系? 商品交換中,每個商品生產者都是「供」方,都向別人提供自己的產品,而每個商品生產者又都是「求」方,都需求別人的產品。作為「供」方,每個生產者都向別的生產者提供一定數量的產品,而作為「求」方,每個生產者都需求別的生產者一定數量的產品,這就是供求關系。這個供求關系就決定了各種產品的交換比例,即決定了價格。 如果只有供,沒有求,就沒有交換,也就沒有價格。比方說農民向外供糧食,可是大家都吃飽了,一時不需要,那麼農民的糧食就一時賣不出去。如果只有求,沒有供,也沒有交換,也就沒有價格。比方說,災荒歲月,一個財主拿很多錢到處買糧食都買不到,這時糧食就沒有價格。如果需求某種商品的一方是窮人,那麼這種商品就不可能賣高價。比方說,你是個賣自行車的,有錢人家裡都有自行車了,他們不需求了,只有我沒有自行車,而我又非常窮,不能向你「供」很多錢,那麼你的自行車要賣給我,價格就不能高,除非你不賣,只要你賣,價格就必然很低,低到我能接受的程度。 上面只是大概地說說價格的決定因素,下面再定量地說價格的高低為什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分幾種情況說明: 一 在絕對壟斷的情況下: 我們從最簡單的情況開始分析。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農民,一個是裁縫。農民生產糧食,裁縫做衣服,這時沒有第二個生產糧食的,也沒有第二個做衣服的,這就是絕對壟斷狀態。而且這個時候,整個世界只有糧食和衣服這兩種商品,是最簡單的情況。 假設農民經過半年下來生產大米500斤,自己吃掉200斤,還剩餘300斤;假設裁縫在半年內共做了3件衣服,自己穿了1件,還剩餘2件,而且還假設裁縫是邊種地邊干裁縫的,沒有完全分工出來,否則他這半年就沒什麼吃了。半年後的情況是:農民手裡有300斤大米可用於交換,裁縫手裡有2件衣服可用於交換,但是他們誰也不知道對方的底細。下面他們要進行交換了,交換的時候自然要討價還價。 可是,不管他們怎樣討價還價,裁縫要想拿1件衣服換400斤大米是不可能的,因為農民最多隻能提供300斤;而農民呢,最多隻能換2件衣服,因為裁縫最多隻能提供2件衣服,所以這時兩種商品的最高價格都受到了對方產量的限制。簡單捷說,假設他們商討到最後,以1件衣服換200斤大米成交(當然你也可以假設是其他的比例,不過這無所謂),這時1件衣服的價格就是200斤大米,200斤大米的價格就是1件衣服。 這個就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因為這時農民可以向裁縫提供200斤大米,求1件衣服,而裁縫也足可以向農民提供1件衣服,求200斤大米。 假設裁縫換了200斤大米後,他看這200斤大米足夠他吃半年的了,他很滿意,就乾脆不種地了,專門做衣服。假設半年後又做了5件,而且這時200斤大米也基本吃光了,這時他就急於和農民交換糧食。而農民呢,經過半年勞動,又節余了300斤糧食。當裁縫拿衣服來換糧食時,裁縫當然還想依照老價錢,1件衣服換200斤,可是這時的情況已經與上次不一樣了,因為農民的那件衣服還沒有穿壞,他不再需求衣服了,這就是西方經濟學常說的邊際效用遞減,所以裁縫的衣服就換不出去了(當然,這種情況下,農民也會把衣服的價格壓到很低,不過這種情況就不討論了),這時衣服就沒有價格了,糧食也沒有價格。 這個時候衣服為什麼沒有市場了,是不是邊際效用決定的?可以說是的,但是更准確地說,還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因為這時雖然有供衣服的,但是沒有求衣服的,所以衣服沒有價格。所以邊際效用也在供求關系的范圍之內,邊際效用只能解釋局部的現象。 因為沒有成交,所以這時衣服和糧食都相對過剩了,裁縫可以一天換三四件衣服穿,甚至可以把衣服扔了,但是就是餓得去挖野菜充飢,而農民則可以用饅頭喂狗,出現了很不均衡的現象。 我們接著再來分析,是什麼原因造成上面的供求不平衡的。是商品的生產時間和使用壽命不協調造成的上面的供求不平衡。1件衣服的使用壽命很長,可以是好幾年,而200斤大米的使用壽命只有半年,可是裁縫一開始想用衣服換足夠他吃好幾年的糧食是不可能的,因為農民只能提供200斤,最多300斤,所以這就造成了後來的供求不平衡,從而影響了價格。 二 在有競爭的情況下 上面討論的是絕對壟斷的情況,而真實的社會不是絕對壟斷的,所以上面討論的與真實社會有差距,現在我們再來討論有競爭的情況,逐漸和真實社會接近。這時還假設只有兩種商品的簡單情況。 因為這時討論的是有競爭的情況,所以我們假設社會上有若干農民,只有一個裁縫,那麼在商品交換時,農民和農民之間就有了競爭。 既然社會有若干農民,那麼這些農民的貧富情況肯定不都一樣。那些勤勞、體壯、土地肥沃、技術好的農民的產量就高,節余的也多,那些懶惰、體弱、土地貧薄、技術差的農民,產量自然就低,節余的也少。我們就假設一年下來,最富裕的農民節余了300斤糧食,其他的農民依次節余了250斤、200斤、150斤,最窮的農民沒有一點節余,而且我們還假設他們互不知道底細。
4. 商品價格由什麼決定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值決定價格同時受供求關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