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准備收藏普洱茶,一般買多少價位的
同年份的新茶,自然是價格越貴的山頭或者寨子的茶越值得收藏了。
但最主要的還是根據個人口感和消費能力,我收藏500-1000元這個價格段的布朗山區的大樹茶。
B. 哪一年普洱茶收藏價值
近年「生普洱」收藏與品飲之風漸起,青餅、青沱、青磚等茶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有了很多議論,有人說「熟茶可以喝,不值得收藏;生茶值得收藏,不能及時喝」;面對目前生普洱茶(青餅等)的加工現實,是否能挖掘傳統工藝,製造能及時喝也值得收藏的傳統普洱茶呢?同時,也有不少海外朋友建議,雲南原產商是否不要太急功近利,把曬青毛茶實時就加工成團餅茶,也不要採用濕水渥堆工藝,而是讓曬青毛茶自然陳化與發酵一個較長的時間後,再行作餅, 這可能才是傳統普洱茶的真諦。因而,探尋普洱茶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的秘密,成了筆者最大的沖動。 雲南作為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自然條件優越,制茶歷史悠久,近幾百年來,普洱茶更是嗤聲海內外。歷史上所指的普洱茶,是指用「傳統工藝」加工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加工整理而成的各種雲南茶葉的統稱,即通常所說的「生普洱」。當然,「生普洱」的概念也是不準確的,用「生普洱」只是為了與採用 「渥堆」工藝的製成的現代普洱茶(即熟茶)相區分、呼應而已,用「生普洱」容易給人們造成誤解,以為「生茶」不能喝,熟茶才能喝。事實上,「生普洱」並非是生的不能喝,特別是傳統工藝的普洱茶,過去准確的傳統名稱是「滇青茶」或「雲南青茶」,而最古老的名字為「普茶」,這就是傳統工藝的普洱茶。雲南歷史上生產了很多這樣的茶,不止雲南民間喝,藏區及海內外都大量消耗,目前剩餘的老茶數量稀少,價值不菲也就這個道理。 現代普洱茶(熟茶)的渥堆工藝是1973年左右採用的,普洱熟茶產品有其特點,茶性醇和,贏得了不少消費者。可以說普洱熟茶,是在「傳統普洱茶」基礎上再加工的一個分支產品,優缺點不言自明,暫時不在本文討論范圍。 近年「普洱茶」收藏與品飲之風漸起,爭議也多了起來。首先是「生與熟」之爭,以及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之爭。 「生與熟」這是一對矛盾,為了生茶(特別是青餅等)的快速陳化,有人採用了「濕倉」的方法,因而就有了「干倉與濕倉」的爭論與較量;現代化殺青、揉捻、與烘乾設備的使用,為了茶葉條索與香氣,或其它的原因,就有了滇青與滇綠(烘青綠茶)之爭。有些人不懂普洱茶,也有的是為了商業利益,弄出了「普洱綠茶、普洱紅茶」,或者是烘青餅茶、烘青沱茶,更使初入普洱茶道的消費者一頭霧水。於是乎,大家迫切想知道: 普洱茶是如何起源與傳承的? 什麼才是傳統的普洱茶? 傳統普洱茶的加工工藝是怎樣的? 什麼樣的普洱茶會越陳越香? 普洱茶傳播的過程中,那些環節導致了普洱茶的自然發酵呢? 普洱茶如何選購收藏? 面對上述這些議論和問題,促動著,也深深吸引著筆者去探尋普洱茶起源、傳統工藝以及自然發酵的秘密,這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 那是什麼造就了歷史上神秘的普洱茶?是上天的恩賜,亦或是地設的機緣,或者是雲南少數民族的智慧與心血,或者是陳化的歷史,也可能是茶馬古道上馬幫,還可能是茶馬文化即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等等,太多的理由讓我心潮澎湃,太多的角度值得我們去探尋。 筆者所探尋的,也許只是傳統普洱茶的一部分,通過不懈的努力,筆者悟到的是:普洱茶可以說是雲南民族文化與歷史的積淀。只有神秘的彩雲之南,才造就了傳統的普洱茶,離開了雲南的天、地、人,普洱茶就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復存在。 要摸索「什麼是傳統普洱茶」,為什麼普洱茶會越陳越香,可以從(1)茶區、茶箐,(2)粗製工序(傳統的曬青毛茶工藝),(3)再制工序,(4)運輸,(5)存儲消費等環節來考察。然後,在研究雲南歷史文化與民族茶文化的基礎上,在「制茶學」與「茶葉化學」的指導下,作探尋研究。 在「2002年中國普洱茶國際研討會」專家小組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前所長程啟昆教授指出:「普洱茶必須是用雲南少數民族茶區傳統的製作工藝製成的曬青茶為原料製成的茶品」,也就是說不以雲南茶箐為原料,不採用雲南傳統曬青工藝的,都不能稱其為普洱茶。這也和我們探尋的要點「雲南茶箐、少數民族、傳統工藝」不謀而合。 之一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區 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其歷史淵源,茶區面積是比較大的,這里介紹與討論的是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當然,這里並無褒貶誰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難免。 古「六大茶山」之於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在要准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區,它們是幕後英雄,產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無聞。實際上,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為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茶的淵源自不必說,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製造貢茶的歷史,有人說「普洱不產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很長的期間,普洱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為核心,以普洱為中心的思茅地區,制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歷史文獻說,運輸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說茶山距離是「周八百里」。可見,普洱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為永昌府,是雲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蠻」(唐代,雲南南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蒙舍詔人)的起源與重要活動區域,可以說滇西茶區(現代的臨滄、保山茶區及德宏茶區)過去是古茶區,近現代則是下關茶廠(前期康藏茶廠)的主要原料供貨商,也可以說是雲南緊壓茶的重要支柱之一。下面的論述摘自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見一斑: 《制茶學》(主編:安徽農學院陳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雲南緊壓茶」 「雲南是我國的古老的茶區,也是世界茶樹原產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質量極佳。歷史上以生產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義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西藏和本省藏族地區,年產量近10萬擔。」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茶廠加工,猛海、昆明茶廠也有部分生產,但下關茶廠產量最大,年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74%左右。」 上述這段摘錄,反映的是70年代雲南緊壓茶的一個片斷。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最具代表意義。因而,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認為西雙版納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產地,都是十分片面的。可以肯定地說,這四大茶區(或更廣泛一點的相臨周邊區域)都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洱茶是雲南民族傳統工藝茶,從雲南民族文化歷史來看,四大茶區的少數民族的遷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總之,筆者認為,雲南南路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茶區)與西路茶區(臨滄、保山及德宏茶區,以及大理南澗等地茶區),都屬古老茶區,沒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信息,誤導消費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區域,打壓其它區域。實際上,四大茶區的茶箐、地理環境與民族加工工藝各具特色,才構成了的燦爛的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結晶,後面筆者要談到的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可以證實這一點。 二、普洱團餅茶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說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里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於唐代,在三國的《七誨》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而要說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說普洱茶的成型,我認為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於說更早的關於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史料。古滇國、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陸羽《茶經》里沒有直接記載雲南茶區,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而且南詔初期,雲南之地是少數民族部落割據的,後來南詔與唐朝的關系,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爭戰不斷。 《蠻書》記載「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級的曬青茶工藝,採摘不講究,製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曬,在樊綽(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看來,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制茶工藝(蒸青制茶)相比而言的。 在雲南民間走訪,許多少數民族不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說曬青茶,他們卻十分熟悉,並稱之為「老黑茶」,是他們「原生與本土」的重要飲料,以及重要的經濟來源。可以說,一千多年以來,積淀、傳承與發揚的曬青茶工藝是普洱茶的基礎。而曬青茶古老的品飲方式,目前在雲南少數民族中仍有流傳,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鍋茶,白族的「三道茶」,納西族德「龍虎鬥茶」等。 筆者認為,南詔時由於地理與人文環境,少數民族粗陋的曬青茶工藝,交通運輸不便等諸多因素影響,蒙舍蠻作為南詔政治中心的王族,他們在獲得團餅茶的知識後,結合對外交流的需求,推動了他們採用初制曬青毛茶,「蒸而團之」製造緊壓茶的歷史。 唐朝時,散茶加薑桂混合烹飲的方式是一種大眾習俗,而團餅茶的品飲則被認為是一種進步與時尚,蒙舍蠻會模仿這些時尚,製造餅茶,但由於茶山山高路遠,加工運輸困難,因而形成了「曬青餅茶」的加工方式,而不是唐朝的蒸青餅茶。 蒙氏的南詔國,在統一洱海地區後,在洱海之濱建太和城,設上下兩關,上關為龍頭關(即現在的大理古城),下關為龍尾關(也稱龍尾城,即現在的下關城)。蒙氏開創了「曬青餅茶」,古永昌地區、洱海地區也就成為了重要的產茶與制茶基地,也為下關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後來,南詔勢力擴充到銀生節度,雲南的四大茶區也就初步成型了。 蒙氏帝王傳了十三世,共二百五十年,而後被鄭氏、趙氏及楊氏篡位。接著南詔的通海(現玉溪地區通海縣)節度使段思平,在滇東南三十七蠻部的支持下,討伐楊氏成功,開創了段氏大理國時代,段氏仍然以大理為國都。據《道光雲南志鈔》載:大理國傳了幾代後,宋興,宋太祖干德三年,王全斌平蜀,欲取滇獻之,宋太祖鑒於唐南詔之禍,覺得「南蠻」不易統治,才有了宋揮玉斧的典故(宋太祖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此,段氏得以久居雲南,中國竟以外域視之,不知所謂大理國矣。因而大理國就成了南詔國的延續,蒙氏的「曬青餅茶」加工方法自然得以傳承。 到了元朝,元世祖平雲南後,元朝派王族到雲南執政,少數民族也被迫遷移,有的到了更邊遠所謂充滿瘴氣的邊疆,蒙氏加工方法與習俗則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流傳。 在明代,明王朝大力援助雲南,雲南經濟獲得長足發展,雲南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有了廣泛的交流,蒙氏「曬青緊壓茶」在雲南得到大普及。明朝謝肇制的《滇略》才有了「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由於雲南地處西南邊地,交通不便,消費習俗轉換也沒有中原地區快,明朱元璋下詔廢除團餅茶興散茶,並未影響雲南的緊壓茶,因而,雲南緊壓茶得以保留。 明朝以後,人們對普洱茶養生保健效果的逐步認識,名著《紅樓夢》中就有了記述的普洱茶消食保健的功效,甚至,燜一罐普洱茶成為一種時尚;而科技著作《物理小識》、《本草綱目拾遺》等也有了相關記述。這樣,普洱茶不僅沒有隨其它團餅茶衰落,反而在清朝得以發展,甚至成為了貢茶。 以上就是普洱茶(團餅茶)繼承唐朝餅茶歷史,而在明清兩代得以發展的歷史脈絡。 三、盛唐、南詔與普洱茶 很多普洱茶史的研究者在提到《蠻書》時,只注意到了「茶出銀生城界諸山」,他們只注意到了地域概念----什麼地方產茶。而忽視了其它四個重要的環節: 加工工藝 品飲習俗 民族:蒙舍蠻 歷史背景:盛唐與南昭國 通過對這些方面的研究,我們會獲得許多有趣的結論。 關於蒙舍蠻 秦漢以來,雲南為益州郡,而益州包含滇與巴蜀之地,益州郡為益州的一部分。據《滇考》載,「漢武帝平滇,初置益州郡,益州刺史治成都,兼理滇、蜀。至三國,諸葛亮南征,破孟獲平南中,改益州郡為建寧,以別於益州之名。諸葛亮班師,立南征碑紀念其功績,立鐵柱鎮諸蠻,後分設建寧、興古、永昌、雲南四郡, 「永昌」即現在的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雲南」為現在的大理地區。 永昌以其悠久的哀牢文化孕育了蒙舍詔。「詔」者王也,據《雲南志》載,蒙舍詔自言源於永昌沙壹,而永昌的哀牢人有北遷至巍山者,久而久之,與原居此地的昆明人融合始稱為「蒙舍蠻」。巍山也成為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詔發源之聖地。南詔初期,滇西有六詔,蒙舍詔在其它五詔之南,所以稱為南詔。 唐王朝為了遏制吐蕃勢力,採取了扶持地方勢力的策略,永昌與吐蕃最為接近,蒙舍詔自然就獲得了青睞與大力扶持。經過一系列的征戰與兼並,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統一洱海為中心的滇西地區,唐冊封皮羅格為雲南王,天寶七載,閻羅鳳冊襲雲南王。隨後,閻羅鳳奉唐朝之命,兼並滇池區,統一雲南。貞元十年,唐置雲南安撫使司,並冊封異牟尋為雲南安撫使司的土長-----南詔王,至此南詔稱雄於中國西南邊疆。 關於銀生城界諸山與雲南古茶區 《蠻書》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而後來的《普洱府志》又雲: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以自唐時。這劃定了普洱茶大致的產地范圍。據《蠻書》的歷史背景,銀生為南昭國的八大行政區之一銀生節度,也稱開南節度,銀生城為現在的思茅地區景東縣,開南城則位於現在的景東縣文井鄉開南村,銀生節度轄區為:西雙版納、思茅,另外還有臨滄的部分地區。 南昭政權的行政轄區:十賧區(貞元十年前後為六賧)為南昭的直轄區(洱海地區);永昌節度(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銀生節度亦稱開南節度(銀生城為思茅景東縣,銀生節度含思茅、西雙版納諸地,以及臨滄的部分地區);弄棟節度(今楚雄、姚安等地區),其下有會川都督(會理至大渡河一帶);寧北節度,後改劍川節度(包括洱源、劍川、鶴慶、蘭坪等地);麗水節度(伊洛瓦底江上游兩岸);鐵橋節度(迪慶、麗江地區及鹽邊諸地);拓東節度(昆明、曲靖、昭通),其下轄通海都督(紅河、文山)。 關於「西蕃之用普茶,以自唐時」,說明雲南與藏族地區的普洱茶貿易,始於唐朝雲南地方政權的南昭國時期。而此時期的八大行政區中,十賧區(洱海地區,今大理下關地區)為直屬區;鐵橋節度為今迪慶、麗江地區及鹽邊諸地,鐵橋節度的主要民族為么些、西蕃。通過十賧區、鐵橋節度的普洱茶貿易之路,也就是著名的「大理、麗江、迪慶、西藏」茶馬古道之一,目前為大家所周知。 南詔在統一洱海區與滇池地區後,與唐朝的交往,即通過拓東節度(玉溪、昆明、曲靖、昭通)的滇、川、藏及滇、川、長安的古道,是另外一條重要的茶馬古道。 由於蒙舍詔從永昌到巍山,再到洱海,建立以大理為都的南詔國,加之,後來段氏大理國的傳承,銀生節度、永昌節度以及巍山地區,自然都成了雲南產茶與制茶的重要區域。從臨滄地區發現眾多的野生古茶樹群落,甚至在離南詔發源地----巍山不遠的南澗縣保華擁正鄉都發現了野生大茶樹群落,可以說明這一點。 總之,南詔以來的雲南古茶區,包含了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德宏及大理的部分地區,這些地區現在也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只是清朝置普洱府轄西雙版納、思茅以來,這兩地的名氣稍大而已。 雲南曬青毛茶的誕生 《蠻書》記載「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制茶用的是曬青茶工藝,且是散茶形態。那雲南曬青工藝是如何誕生的呢?據朱自振先生《茶史初探》一書解析,曬青工藝來源於雲南少數民族的原始的燒茶與曬茶加工方法。 原古的茶葉加工,首先可能來自茶葉的直接曬干,利於存儲,而且曬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經常的實踐。另外,人們在經常飲用中發現和為了克服茶樹鮮葉的青苦氣味,產生了對茶葉的簡單加工,燒茶就是最簡單的一種。燒茶遺俗現在雲南的傣族、佤族中間還有流傳。傣族、佤族所謂的燒茶,也即把茶樹上採摘的一芽五六葉的新梢,先放在火上燒烤到葉色焦黃,然後再投入到壺中煎飲。燒茶也就是殺青工藝的原形。燒茶所用器具,從最先的石器、陶器到鐵器,雲南少數民族中都有採用。 「燒茶」的傳承,最原始的,目前雲南還有佤族的鐵板烤茶,傣族、基諾族的竹筒烤茶等。佤族鐵板烤茶用的是鐵板為「燒茶」容器,用茶樹鮮葉在鐵板上烤制到焦黃,然後再煮飲;而竹筒烤茶則是就地取材,用鮮竹筒作為「燒茶」容器,將茶樹鮮葉塞進竹筒,封住筒口,然後扔到火塘中,待烤制到竹筒焦黃為止,破開竹筒,取出茶葉煎飲。 把燒茶與曬茶這兩種原始加工方法結合起來,即將鮮葉先放在火上略烤一下,然後再把它攤曬至干,就正式形成了曬青茶的製造工藝。這就是雲南曬青茶的來歷。 「燒茶」的習俗,後來在雲南少數民族中發展成了烤茶的傳統。為了方便與實用,不再用茶樹鮮葉,而是用加工好的曬青茶作為烤茶原料,這也就由「燒茶」的簡單加工方法,發展到了雲南烤茶的存貯加工方法。在蒙舍蠻統治的中心地區---洱海地區,烤茶習俗更為普遍,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也由此而來。隨著南詔與大理國的傳承,烤茶成了雲南很多民族與地區的傳統。傣族、基諾族的用鮮茶樹葉的竹筒烤茶,也發展成了用曬青茶加工的雲南竹筒茶產品。 蒙舍蠻的品飲習俗 《蠻書》記載「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及之前也是一種大眾習俗。而餅茶的製造與品飲,則是陸羽認為更高階或高級的方式。經陸羽總結、提高後,團餅茶在唐宋得到了大發展。 《茶經》六之飲曰:「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荑、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陸羽認為,茶與薑桂和烹,這樣的茶水就像倒入下水道的廢水,但是,市民已經習慣喝這樣的茶了。另外,陸羽之前,晉人劉琨在給其刺南兗州侄子的信中曾寫道:「前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需也」,《茶史初探》的作者朱自振先生認為,干茶即是散茶,由此看來,茶與薑桂和煮而飲之的喝茶方式,晉朝就已經流行。從晉朝到唐朝,這種習俗流行了幾個朝代。 總之,蒙舍蠻的品飲習俗,與上述中原漢文化的大眾習俗是一致的。為南詔誕生團餅茶打下了基礎。 雲南團餅茶的誕生 從歷史來看,有了盛唐之世,才有了絢麗多彩的南詔文化。南詔吸收盛唐文化,並使之地方化,民族化,推動了雲南餅茶的誕生。 大唐與南詔有和親的歷史,而蒙舍詔王族弟子經常到長安朝貢,不斷頻繁接觸盛唐文化,甚至直接接受盛唐文化的教育,並將所學的東西不斷轉換為南詔的制度與文化。 結合茶文化的角度來看,從「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到陸羽認為比較時尚的餅茶的品飲,因該說都是蒙舍蠻所為。蒙舍蠻造通過學習大唐的團餅茶技術,追隨大唐時尚,開創了雲南的團餅茶的先河。 另外南詔國是地方政權,與大唐的關系,也是分分合合,頗為曲折,歷史上就有南詔叛亂等諸多史實。兩次天寶年間洱海戰爭,就有十幾萬內地漢族士卒流落南詔。另外,太和三年(829年)南詔從成都擄掠而回的「子女百工數萬人」(女人與技工),也基本融入到了蒙舍蠻中。上述這些士卒與技工中,肯定不乏飲茶人與制茶人,他們也可謂是雲南團餅茶製造、品飲的先驅之一。 所以,蒙舍蠻活動的洱海中心地區、永昌節度(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以及銀生節度(思茅、版納),都是古普洱茶的原產地。
C. 普洱茶的價格一般在多少
1、從幾十到上千、上萬不等,各級普洱茶的價位很難定位。具體看普洱茶的口感、原料、加工工藝、年限和倉儲。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
2、普洱生茶顏色以青綠、墨綠為主經過時間陳化之後部分轉為黃綠、黃紅色。湯色以黃綠、黃紅、金黃為主。新茶葉底以綠色、黃綠為主,陳茶為紅黃或棗紅色。生茶有苦、澀、甘、甜等口感,香氣比較明顯,經自然陳化以後茶性就會慢慢變成溫和、褐栗色的茶。
3、普洱熟茶顏色以紅褐色為主。香氣有明顯渥堆味。熟茶茶性溫和,口感醇厚。發酵充足的熟茶,湯質濃稠水甜而滑口,幾乎不苦澀。發酵度較輕的,有回甘,香氣明顯。湯色發酵輕者多為深紅色,發酵重的以紅黑色為主。葉底多為紅棕、深褐色。
4、一直喝溯岳茶坊的普洱茶,感覺很好。現在也時不時的和他們的茶藝師張慈一起聊天,受益良多。gdgd800 是她(wēi)微(xìn)號。她人很好,有什麼不懂的都可以問她。
5、喜歡普洱茶不是一時的激情,也不是隨聲附和,不過是時間,日久生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D. 哪種普洱茶適合收藏,市場上價錢多少
普洱茶是越陳越香,適合長期收藏,但不要收藏散茶,要收藏磚茶、沱茶、餅茶這些緊壓茶,建議收藏普洱第一品牌「大益」茶,上淘寶看看價錢吧。
E. 普洱茶為什麼有收藏價值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雲南瀾滄人,出生於制茶世家。先後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製作經驗。目前以淘寶企業店鋪「哲思堂古茶坊」為載體,宣傳推廣普洱茶。歡迎關注陳老師。
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現在許多人都喜歡收藏普洱茶,那麼為什麼普洱茶能夠收藏,為什麼出現普洱茶收藏熱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為什麼普洱茶能夠收藏的原因。
加工工藝
一是加工工藝決定了普洱茶'陳性循環'的特性。陳性循環,使普洱茶存放時間越長,其內香及活力亦發顯露和穩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年代越久,品質越優,價值越高越珍貴的特性。
2017年邦崴古樹野生古樹紅茶
圖片提供:哲思堂古茶坊
來源:網路梳理編輯:大橈
F. 收藏了14年的普洱茶大概什麼價
呵呵 那得看是生茶還是熟茶了 還得看是什麼品質的茶 品質不高的茶收藏的時間再就價值也不高 另外熟茶收藏的價值不如生茶 缺少了茶品收藏期間的那種變化的韻味 老實說吧我從來不收藏熟茶 千篇一律放得再久還是那個味道 沒有香氣了 具有收藏價值的是那些品質較高的野生茶餅 升值空間比較大 比如說 車順號 同慶號 宋聘號 匯峰號 福元昌 可以興 以及現在的一些品牌 下關、大益、勐庫戎氏、老同志等等 還有就是現在 雲南有幾家私坊 像是鄭四隆那樣的手工生產高端茶餅的 是極具收藏價值的 如果你想了解你手中茶品的價值 需要把茶的詳細信息 最好是圖片 包裝 內飛 大票和茶的局部高清 拍照發上來 可以幫你看看 共同研究下的
G. 普洱熟茶有收藏價值嗎
普洱茶收藏有誤區
一、盲目追求年份。普洱茶收藏者李國勇告訴記者,其實存放20年以上的普洱茶目前已經很少了,三四十年以上的普洱茶更是罕見。現在市面上部分賣價達千元的「陳餅」,其實是某些商家用出廠僅一兩年甚至幾個月的茶葉蒸制的。
二、認為收藏陳化茶可賺大錢。其實個人收藏普洱茶的難度很大。因為普洱茶的陳化受時間、光線、溫度、空氣、濕度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所儲存的環境和溫度不同,茶葉的品質便會有很大的差異。
三、認為年代越久越值錢。上世紀70年代故宮百年的「人頭」團茶經過泡飲鑒定,發現該陳茶只有暗紅的湯色,滋味全無。這是由於年份太久,茶葉已「陳化」過度了。
四、以為發霉的普洱茶才是好的。現今,想藏茶的人大多數都不懂茶,他們一般以茶餅外包裝、品牌、顏色等來判斷普洱茶的質量,甚至有人認為,只有茶餅上長了厚厚一層毛、發霉的才是好的普洱茶。其實不然。李國勇說,選擇普洱茶必須親自試茶,再結合茶底等來進行判斷。另外,原料、製作工藝、儲藏的得法與否都會影響茶的品質優劣。
收藏普洱茶要得法
「陳」字是普洱茶的核心,所以藏之得法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是選購。如果你是打算收藏,待品質提升後過幾年品飲,可選購熟茶;如果你是打算長期收藏以待升值,最好選購生茶;如果要選購那些用料精良、品質穩定的廠家的茶品來收藏,那麼,最好選古茶園所產的茶品。
二是儲藏。收藏名茶對收藏室的要求也很高。收藏室內部溫度應保持在25℃,濕度要控制在75%左右。對於一般家庭藏茶,除了通風、避免陽光直曬以外,還不能讓其他有異味的東西靠近茶品,因為茶葉的吸附性很強
H. 什麼樣的普洱茶才有收藏價值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普洱茶會有今天的盛況,全國各地都在熱銷。『盛世普洱』時代即將到來!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600多噸上升到如今的近5萬噸,可以說,普洱茶產銷量的增長幅度已經是我國各特種茶之冠。談起普洱茶的熱銷,自己從1996年開始涉足茶業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過賺多少錢,當時作為港澳、東南亞的普洱茶茶葉供應商,自己只能賺點加工費。可是現在不同了,自2000年開始,海外市場逐漸飽和後,普洱茶在國內市場又開始引領風騷。
據了解,當年,普洱茶的市場僅僅局限在東南亞一代,曾經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國內,就連普洱茶的原產地——雲南也很少人喝普洱茶。1997年,外地客商到雲南五星級酒店提起普洱茶,也還是無人知曉,因為當地人都只喝滇紅、滇綠。
自2000年開始,隨著人們對普洱茶的了解,這種情況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普洱茶的主要市場開始轉向國內。
普洱茶在國內的興盛,和粵、港商自己喝普洱、賣普洱、再到自己發酵做茶以及幾代人的海外推廣密不可分。最早的發酵普洱茶就是在香港出現,其發酵工藝和收藏價值是粵、港商在多年的喝茶、賣茶經驗中摸索出來的。
一個真實的笑話:
上世紀90年代,有一個熟知陳年普洱茶價值的港商到國內尋找老普洱茶,終於在雲南一個即將倒閉的國有茶廠找到了一批已經存放了十幾年的普洱茶,港商很高興,馬上找來老廠長打算出高價全部買下來,然而廠長卻被港商的豪爽嚇壞了,因為當時的普洱茶都被認為有「保質期」,一般為三年,現在港商要的這批普洱茶早已過了「保質期」,吃死人怎麼辦?耿直本分的老廠長堅決不同意,最後在港商不斷加價的壓力下,為絕後患,當著眾人的面當場將所有的茶倒入河裡……
由於普洱茶的獨特功能與價值,現在的普洱茶消費群體已經從中老年向年輕一代轉移,許多發燒友不僅自己喝茶,還投巨資收藏,因為作為發酵茶,普洱茶的價值是不斷提升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的口味出現,老茶和新茶相比,澀口的感覺會減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醇厚的濃香,湯色也由原來不透亮的黃色變成透亮的紅色。其次,找到一個好的茶餅可以給發燒友一種成就感、滿足感。
普洱茶雖然熱銷,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經營好普洱茶,只有真正懂普洱茶的人才能經營好普洱茶。
茶源是茶質的保障,所以要做好一家茶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原料的收購。「因為茶葉是農產品,它是許多個分散的茶農一點點交過來的,本來質量標准就很難控制,更不要說還要經過茶販這一中間環節。質量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因為源頭茶葉魚龍混雜,各種情況都有,如果有的水分超標,雜質很多,一年下來,就會給茶廠帶來很大虧損。而且茶廠的生產規模越大,虧損就越大。所以從利潤的角度考慮,茶源至關重要。」
對於外界盛傳的「普洱茶越老越好」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只有雲南大葉種、曬青綠毛茶,經手工精製整理或蒸壓成型後,長年貯存陳化獲得的產品才有收藏價值。
I. 生普洱有收藏價值嗎
聚寶龍專業普洱收藏機構勸大家: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普洱茶越陳越香,被譽為「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具有巨大的收藏價值和增值空間,普洱茶年代越久價格越高,口感越好。聚寶龍根據多年觀察得知,品質好的普洱茶,每年能以10%至15%的增長率升值。生茶的收藏即把未經過人工發酵工序的茶,通過干倉陳放,讓其與空氣接觸,自然變化而產生後發酵,儲存時間越長,茶質越醇,價值越大,一塊重350克 、存放了50年的普洱茶餅,身價甚至貴過一輛本田車。熟茶的發酵已經定性,儲存時間長短不會改變茶質本身,因而收藏價值不能和生茶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