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4年我國主要石化產品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煉油產量,成品油產量,乙烯產量分別達到多少噸
你好:2014年,我國煉抄油能力達7.6億噸,成品油產量3.17億噸,乙烯產量1704.4萬噸,主要石化產品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煉化產業總體發展水平還有不小差距,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一些關鍵技術裝備依賴進口,能耗與減排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油品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
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❷ 中國每年石油進口量是多少,以及自產量又是多少
2010年,我國石油進口量約為1.7億噸,占屆時石油總需求量3.7億噸的45%。進口占同時期國際石油貿易量的6.3%,石油進口平均每年增長率僅4%。
❸ 成品油的供需情況
預計2013 年,我國汽煤柴三大成品油產量將達到約2.97 億噸,同比增長5.3%左右,將上半年下降0.3 個百分點,表觀消費量將達到約2.87 億噸,同比增長3.6%左右,較上半年下降0.1 個百分點,市場供需保持寬平衡狀態。其中,3 季度產量約為7349.3 萬噸,表觀消費量約為7126.8 萬噸。
依據一:經濟繼續增長,增速相對較低從世界經濟指標和權威機構分析看,下半年世界經濟緩慢復甦,增速不理想。
中國經濟指標也顯示增速難以較大幅度回升。國家可能對經濟政策進行微調,但力度可能不大,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有限。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相對穩定,增速相對較低。
依據二:煉油能力繼續擴大,產量保持平穩增長2013 年國內煉油能力將新增4050 萬噸/年,出現5 年來的最大增量:主營單位將有5 家煉廠擴建,新增煉能1850 萬噸/年;四川石化和中化泉州新建煉廠將於2013 年陸續投產,新增煉能2200 萬噸/年。
2013 年包括主營煉廠和部分地煉在內的煉油能力將突破5 億噸/年。根據新增產能的投產節奏,並考慮到需求增長幅度對開工負荷的影響,預計2013 年國內成品油產量約為2.97 億噸,同比增長5.3%左右。
依據三:促消費政策持續實施和汽車銷售的透支效應共同作用,汽油需求有望持續增長但增速有所回落2013 年,節能汽車補貼政策仍將繼續落實,第二輪「汽車下鄉」政策有望在局部地區實施,節假日高速路通行免費措施的延續,以及日系品牌汽車銷售的缺口逐步被其他品牌填補,均將對汽車市場的增長提供支撐。
但另一方面,2009 年、2010 年中國汽車銷量45%和32%的爆發式增長對後期汽車銷售的透支作用仍將延續到2013 年,加上大中型城市限制汽車出行的力度仍將加大,均將限制汽油需求的增長。
依據四:航空出行增加,煤油需求將穩定增長2011 年1 季度以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已經連續8 個季度高於國內機票價格的增長。考慮到2013 年國家對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將會落到實處,以及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各項措施繼續實施,預計民航國內客運市場將維持高速增長。
另外,世界經濟略好於2012 年也將帶動國際商貿往來活動的恢復,國際航空貨運量增長有望加快。
依據五:柴油用油需求將實現增長,柴油市場將溫和回暖結合對柴油用油行業發展趨勢的分析,預計 2013 年十大柴油終端行業中的公路物流、農業、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建築業、工礦企業、商業民用等七大行業的用油需求較2012 年將實現增長,這些行業約占柴油終端消費量的90%,柴油市場溫和回暖的方向明確。
國內成品油市場需求增長減緩。隨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能源效率的提高,國內油品的市場需求增速減緩將成為長期趨勢。截至2013年末,我國一次性原油加工能力逾7億噸/年,已顯現過剩的跡象。2006~2012年,我國原油表觀消費量年均增幅為6.8%。根據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變化情況,智研咨詢預計2013年國內原油表觀消費量約4.89億噸,同比增長約3%;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約1645億立方米,增長15.5%;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約2.87億噸,增長3.5%,其中柴油表觀消費量約1.70億噸,與上年大致持平。預計2014年,原油表觀消費量約5.1億噸,同比增長4%;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約1880億立方米,增幅15%;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約為3.02億噸,增幅4.5%。
國內成品油價格主要隨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其中,0#柴油年均價在8510元/噸上下,同比持平;93#汽油均價約9950元/噸,微漲0.2%。
❹ 中國一年能產多少噸石油
中國石油母公司中國石油集團近日宣布,公司2007年海外原油年產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10%,達到6023萬噸。
公司稱,海外產量主要來自公司三個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大型油氣田:其中蘇丹1/2/4區項目「持續保持原油生產高效運行」,產量達到1350萬噸;蘇丹3/7區項目年產達到1002萬噸;哈薩克PK項目年產逾1000萬噸。
❺ 中國一年要消耗多少汽油,柴油 我國的石油產量還夠全國使用幾年
每年消耗2億多噸,但是石油產量還夠幾年這個有點誇張,實際就我在大慶四年經歷了解情況,應該可以維持到建國100周年,也就是還能維持接近40年,這種資料只有國家領導知道,咱們掌握的只能是猜測
❻ 中國解放前的石油工業是怎樣的,成品油都有哪些來源
「誰佔有石油,誰就能控制世界,特別是控制靠東方提供石油的歐洲。」1955年夏天,第四屆世界石油工業大會舉行時,法國《震旦報》如是評論。
中國這個東方國家,其石油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北宋。一個叫沈括的官員在他的作品《夢溪筆談》中,記述了他在西北發現的一種可燃燒粘稠液體,並命名為「石油」,稱「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1859年美國小鎮梯特斯維爾鑽成了世界上第一口現代油井,現代石油工業就此拉開序幕。而此時,清朝統治者們正忙著四處賠款割地。而石油工業幾乎無從談起,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油之戰正式開啟。
玉門關部隊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共和國的石油工業,正是發軔於王之渙詩中的這片荒涼悲愴的大漠。
甘肅玉門油田,早在1939年就已投入勘探開發,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員工最多和工藝技術領先的現代石油礦場。解放前的產量占舊中國石油產量的95%以上。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石油職工只有1.1萬人。其中,石油地質工作者僅有20多人,鑽井工程師10餘人。
1952年8月1日,是石油工業史的第一頁。
是日,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近8000名將士改編為「中國石油師」,集體轉業到石油戰線。
尋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風霜萬里,顛沛流離,兼之物質匱乏,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我們是脫下軍裝的解放軍,不怕死,更不怕苦。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沒有一個做逃兵。」原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秦文彩談起那段歷史,依然激動不已。
在那個艱苦的歲月,「石油師」指戰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參加了迄今為止我國所有油田的開發會戰。當時的石油部部長宋振明,副部長張文彬、陳烈民、秦文彩、李敬等都來自「石油師」。
1952年底,玉門油田原油產量達14.26萬噸,成為新中國最大的油田。1953年,玉門油礦被列入國家「一五」計劃。此後,大批的技術專家、工人、學生從四面八方向玉門匯集。1957年,玉門油田的原油年產量達75.54萬噸,佔全國石油總產量的87.8%。當年12月,新華社發布消息: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甘肅玉門建成。
作為中國石油工業的大學校、大試驗場、大研究場所,玉門油田擔負起了「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的歷史重任。一批批玉門人南下四川,北上大慶,東去慶陽,西進吐魯番。每一個油田建設的主戰場上,都留下了玉門人的足跡。著名詩人李季對此賦詩盛贊:「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從貧油到石油大國
1958年,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揭鍋。沒完成計劃的,只有石油部。
彼時正值冷戰,西方國家用石油「窒息紅色中國」。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獨臂將軍余秋里臨危受命,出任石油部長。
1959年9月26日,松嫩平原大同鎮附近,一座名為「松基三井」的油井裡噴射出黑色油流。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獻給新中國的厚禮。此後,這個「工業學大慶」的「大慶」在新中國早期工業化建設中,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
1960年2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1952年奔赴祖國各方的石油師人,在大慶重新集結。沈陽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的3萬退伍兵也加入到會戰的行列。之後,中央軍委又給大慶分配了3000名轉業軍官。
在共和國經濟發展歷史上,只有石油工業是這樣一直由轉業、退伍軍人做主力援軍。或許,是因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業格外艱難。
20世紀60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數萬石油大軍挺進東北松嫩平原,克服無路、無糧、無房以及天災人禍等重重困難,在松遼地區展開了艱苦卓絕的石油大會戰。
苦難磨礪下的石油行業,從來不缺少英雄。王進喜尤為知名。
這個連小學都沒上過的放羊娃,從甘肅玉門帶領1205鑽井隊來到大慶,發出了「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的豪邁誓言。零下十幾度的嚴冬里,他跳進井場的泥漿池用自己的身體當攪拌機。這個「鐵人」形象,被永遠定格在石油工業發展的史冊上。依靠鐵人精神,大慶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從此,西方不再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
1970年,47歲的王進喜因病逝世, 「鐵人」真的拼去了20年。但這個朴實的工人直到今天仍享受著大慶的尊敬。大慶為他建立起一座漂亮的紀念館,對大慶勞動模範最崇高的稱呼是「新鐵人」。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周恩來總理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原油產量大增,基礎薄弱的煉油工業,發展則是迫在眉睫。
1972年,杭州灣北岸的上海金山衛。中國石化的前身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在這片「潮來一片水汪汪,潮去一片白茫茫」的鹽鹼沙灘上迅速崛起。
此後,中國的煉油工業在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地新建了7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上世紀70年代後又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其他地方的大中型煉油廠,多達十餘個。
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
至此,中國用實際,從「貧油」一直證到了「石油大國」。
航母的變身
如果說,前30年的石油工業,是一部浴血創業團,之後的30多年,石油行業逐步變身為一搜現代企業的航母。
1978年底,改革開放開始,石油工業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中國原油產量巨增,資源利用的效率卻不高。即使是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原油利用率也只有26%,這個數字甚至不如印度。當時部門和地方分割的管理體制,阻礙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1億噸石油的加工企業由3個部門,20個省、市、自治區分頭管理,不能全面規劃、充分利用。要消除這些障礙,必須打破管理體制的分割狀況。
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原來分屬石油部、化工部、紡織部管理的39個石油化工企業被劃歸總公司領導。
1988年8月,石油部撤銷,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同時,1982年成立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分立,直屬國務院領導。
30年來的的石油工業領導格局、管理體制,有了第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中國石油工業也基本形成以陸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為基礎、各自獨立經營的格局。
1998年,國務院決定實施石油石化戰略大重組,原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石化總公司改組為兩個大型石油石化集團公司,實現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經營,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實現了從政府向企業的轉變。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1993年,我國再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有意思的是,這一年,中國的石油企業第一次走出國門。
中石油中標泰國邦亞區塊,首次獲得海外開采權益。此後,類似的「走出去」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國石油工業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業體系。
2000年,中石化股票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香港三地同時成功上市。中石油、中海油緊隨其後。至此,我國以大型企業為主體的石油工業體系形成。
20年後的2013年,中海油對加拿大尼克森的151億美元收購完美收官。這是中國企業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筆海外並購。
新中國石油工業短短64年的發展歷程,和世界石油工業史相比,相差近百年。但它卻創造了諸多令世界矚目的奇跡。
如今,雄踞世界500強多年的中國石油企業,已成為全球大公司陣營和世界石油工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未來全球石油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中國石油工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仍將繼續。對於石油人而言,新的征程,永遠未有窮期。
❼ 中國石化年產量多少
至此,中國石化已成為具有年原油綜合加工880萬噸,年產乙烯85萬噸、成品油及化工產品420萬噸、合纖原料及合成纖維115萬噸、合成樹脂91萬噸生產能力的,高度綜合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
2007年以來,中國石化又重點開展了以優化結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線的結構調整工程建設。該項工程是中國石化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新台階,整個工程建成後,中國石化年銷售收入將大大增加,產業鏈更加合理,從而使公司的整體競爭實力邁上一個新台階。2008年。在由全球領先的財經雜志《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權威的企業競爭力研究機構--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了2008年(第五屆)「中國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獎」評選活動中,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同時,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積極申請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獎」活動。
❽ 我需要了解幾個有關中國石油現狀的幾個數據。
據工信部消息,中國2011年1-5月原油進口依存度為55.2%,已超過原油進口第一大
國美國(進口依存度為53.5%),並且原油消費增速(10.3%)超過GDP增速(約為9.6%)。
然而,中美計算原油因口依存度的方式有區別,據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
任林伯強教授介紹,中國把原油凈進口量和國內原油的產量作為國內原油的表觀消費,而
美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採用三種方法計算:第一種指原油的凈進口量占國內石油產品消費量
的比重;第二種在第一種基礎上加上進口原油在煉油過程中產生增量占國內石油產品消費量
的比重;第三種指原油凈進口量占國內用於煉油的原油凈投入的比重。如按照中國的統計口
徑計算,美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為61.1%,仍然高於中國的水平。當然,由於我國基本上還
是依靠原油提煉成品油,而美國的生物燃料等已經在石油產品的消費中佔有一定的地位,所
以採用我國的統計口徑,美國的依存度數據有一定高估的成分
2010年中國大陸地區三大類成品油消費2.46億噸,增長12%。2010年,全國汽油消費全年大約7118萬噸(增長7%),基本上為汽車消費;柴油全年消費約15729萬噸(增長13%),按汽車消費51%計算,為8000萬噸。2010年汽車消費成品油1.5億噸以上,全年成品油產量2.52億噸,相當於60%。2010年全國汽車相當於消耗原油3億噸。2010年交通運輸替代車用汽柴油不到600萬噸(其中CNG300萬噸/LNG5萬噸/電動汽車5萬噸),佔全年總成品油消費量不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