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理財 » 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

發布時間: 2021-03-17 21:02:35

1. 以前朝廷管錢的地方叫什麼部

——戶部

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

例如清代戶部總的執掌是管理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財政等事宜,其機構按地區劃分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4個清吏司,並設有八旗俸餉處現審處、飯銀處、捐納處、內倉等機構,辦理八旗俸餉、捐輸等事。

其部內的行政事務則由南、北檔房、司務廳、督摧所、當月處、監印處分別管理。

隸於戶部的機構還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寶泉局

掌庫藏的戶部三庫

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2. 古代掌管財政的是什麼官員

秦朝【地官大司徒】

東漢【大農令】

西漢【尚書民曹】

三國至唐朝【度支、左民、右民,等】

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
五代十國至清朝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

然後在清朝的時候還專設了一個【內務府/會計司】每年戶部會劃分一部分賦稅專門被作為宮廷用度,劃歸內務府管理。例如皇帝 妃子 太監宮女之類的奉銀,還有皇宮柴米油鹽之類的 衣物布料這些 宮內的開銷統統算是內務府管

3. 古代有類似央行的機構嗎

中央銀行是指某國或地區負責貨幣政策的銀行。在古代使用貴金屬貨幣,不需要中央銀行。歐洲中世紀的聖殿騎士團有類似央行的機構,其支付信用受到廣泛接受。中國元朝則由政府負責發行紙幣。以上都是中央銀行的原型。
但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家真正的中央銀行,是荷蘭於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緊接著,第二家中央銀行是英國人於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它是蘇格蘭商人帕特森應英國政府的要求組建的,目的是幫英國政府籌備戰爭經費。

4. 以前在古代有6個部門. 哪6個

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1.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

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復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2.戶部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3.禮部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

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4.兵部

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5.刑部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

6.工部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4)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台設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宋公元1086年,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後習慣上常統稱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並,如公元1129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農部等,還省並若干寺監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進一步省並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勛,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遼代南面官系統中,設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官同於宋制。

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1380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5. 古代地方上管理財政的官員名稱

布政使
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長官為布政使,官品為從二品,為明清兩朝的地方行政機關,專管一省或數個府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並負責溝通督撫與各府縣之間的稅收,政務等事宜。

6. 唐朝哪個部門管財政的

戶部准確的說,不是掌握國家財政大權的,因為它只是行政執行機關,而不是權力決策機關。 所以,這里簡要介紹一下唐朝中央的官制: 唐在確定中央政府的體制時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所設的三師、三公僅是虛銜,中央政府實際的權力掌握在三省六部手中。 三省為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三省的長官集體出任宰相,與皇帝共同決定軍國大政的方針、決定官吏任免,甚至有權決定皇位繼承的人選。皇帝的一切詔、敕、制書,均須在宰相聯席會議上討論研究,決定是否頒布;頒布時,還需宰相副署,蓋上「中書門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則,就是違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門可以不予執行。 唐代在實行宰相集體負責制的同時,明確劃分三省的許可權,使之各有側重,互相牽制。中書、門下兩省為中樞決策機關。中書省專門負責批答各機關的公文、奏章,起草詔命、頒發制書。門下省負責審核奏章、文書以及詔旨。各級機構上報皇帝的奏章、公文,首先經門下省審閱,然後才能送達中書省。門下省還擁有重要的封駁權,以皇帝名義發出的詔令由中書省起草後,送至門下省審閱,如果門下省認為內容有不妥之處,即可封還中書省,由其重新擬定。 尚書省為最高行政執行機關。皇帝的旨意及中書省、門下省議定的事項均由尚書省組織實施,由中書省起草的皇帝詔令經門下省審核後,亦由尚書省下發中央各機構及地方各級政府。 根據行政事務的性質,尚書省下設六部二十四司。吏部主掌對全國各級文職官員的管理,包括官員的薦選、任免、考核、升降、賞罰、勛封等。戶部主掌對全國戶婚田土的管理,包括對戶口、土地、財政、賦稅、錢糧、賑災等方面的管理。禮部主掌對全國的禮儀教育的管理,包括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兵部為全國的最高軍事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武官的薦選、任免、考核、升降、賞罰及軍事。刑部為全國的司法行政管理部門,掌管全國的司法行政,並參與重大案件的審理。工部主管全國的農林水利、工程營建及對各類工匠的管理。

7. 財政部對應古代六部的哪個部

戶部
古時的戶部主管財政,人員和土地。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另外還做一下國土資源和人口普查等工作。雖然工部管的是錢,但是錢是國家的,六部的各類經費都得往戶部報,如果國力強盛,事物還算輕閑,如果整個國家沒錢,基本上戶部尚書每天都是苦大頭。

8. 在古代歷史上掌管財政的是哪一方面的官員

秦朝【地官大司徒】

東漢【大農令】

西漢【尚書民曹】

三國至唐朝【度支、左民、右民,等】

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
五代十國至清朝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

然後在清朝的時候還專設了一個【內務府/會計司】每年戶部會劃分一部分賦稅專門被作為宮廷用度,劃歸內務府管理。例如皇帝 妃子 太監宮女之類的奉銀,還有皇宮柴米油鹽之類的 衣物布料這些 宮內的開銷統統算是內務府管
滿意請採納

9. 古代在管理財務的地方叫什麼

【唐朝為戶部。】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為度支,龍朔二年改為司元,咸亨元年復為戶部。光宅元年改為地官,神龍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唐代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龍朔年間曾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漢為 治粟內史 ,大農令,大司農.】 秦代所置掌管穀食錢貨的官吏,為九卿之一。漢初因襲。《漢書·百官公卿表》:「治粟內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劉啟)後元元年(前143)更名大農令,武帝 (劉徹)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上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稱三公。

10. 古代皇宮管財務的官叫什麼官

大司農。

大司農是漢朝廷管理國家財政的官職。

秦及漢初,設治粟內使管理國家財政,漢景帝改治粟內使為大農令,武帝又改為大司農。大司農下轄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分別負責掌理糧食庫藏,物資供應,物價調節,國庫出納,皇帝親耕田等事務。此外鹽鐵專賣業務亦屬大司農主管。

元代也在朝廷設大司農,但其職權僅負責農桑水利事。

清代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10)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擴展閱讀:

魏制的大司農

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司農秩為中二千石﹐下面有兩丞。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藉田五令﹑丞﹐還有斡官鐵市兩長﹑丞。郡國的都倉﹑農監﹑都水也屬大司農。

東漢時大司農下的屬官僅有太倉﹑平準﹑官三令﹑丞﹐其餘都被省減﹐或改隸於郡國。大司農成為單純的中央財政主管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