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銀珠寶 » 玉器錯金銀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玉器錯金銀

發布時間: 2021-03-29 15:35:06

⑴ 錯金帶鉤是什麼有什麼用途

一、帶鉤的用途
帶鉤,一言以蔽之,就是古人所系腰帶的掛鉤。古代帶鉤首先是實用品,主要用來結帶之用。有關帶鉤是實用品的文字和實物,歷史上都有大量記載,在大量古墓挖掘中也得到印證。戰國時期,秦軍作戰的策略首先是消滅敵人,然後是保存自己。所以軍人裝備盡量做到輕裝簡行。當時士兵下身不穿鎧甲,凡是不利行軍打仗的裝飾一律不帶,帶鉤是必備必用之物,常掛於腰間。1995年陝西省咸陽市新建石油鋼管廠,征地90畝,挖出秦代墳墓500座。出土了大量裝遺骨的大型陶罐和眾多精美的錯金錯銀的帶鉤。據專家分析,這是埋葬戰死秦軍的墓葬群。秦軍將士死後,經過兩千多年的侵蝕,只留下身上唯一遺物銅鎏金帶鉤和盛殮他們遺骸的大型陶罐。將士陣亡後,帶鉤一般都被系在主人腰間隨葬,可謂跟隨主人寸步不離。這充分印證了帶鉤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實用品。

前些年,在陝西漢陽陵漢景帝的陵墓中出土了大量僅有兩厘米長的小型帶鉤,在一座墓葬中出土數量如此之大、體型之小的銅帶鉤,在其他墓葬中還沒有出現過,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考古人員從同時出土的大量無臂陶俑身上找到了答案:這些陶俑當年身穿鮮艷絲綢衣裳,隨著歲月流逝,木製手臂和絲織衣裳已盪然無存,只剩下赤條條的陶身。據此推斷,原先每個陶俑身上應該都有一個系腰帶的小帶鉤,衣裳木臂腐爛,帶鉤脫落俑體,但實物保存至今。這又一次證明帶鉤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另外,有一些帶鉤,其紐本身就是一個印章,這種帶鉤也叫帶鉤印,一物兩用,既是帶飾,又是印章,帶在身上十分方便,真是一舉兩得。1979年,河南固始縣侯古堆一號墓出土一枚玉帶鉤,長僅2.1厘米,鉤首如鴨頭狀,鉤身遍琢蟠虺紋、渦紋和S型紋。類似帶鉤在陝西省鳳翔縣高庄春秋晚期秦公一號大墓殉葬坑中,以及山東臨淄故城春秋晚期大墓的殉葬坑中均有發現。此類小型玉帶鉤已與戰國時流行的玉帶鉤十分接近,主要是用來掛小型物品用的襟鉤。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丙午帶鉤」。獸首鉤、圓鈕,鉤身作怪獸抱魚狀,通身錯金銀,嵌松石裝飾。背面有銘文:「丙午鉤,手抱白魚中宮珠,位至宮侯。」此帶鉤造型頗為奇特,獸形象怪異,裝飾華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這種帶鉤既具實用性,又是禮品,也可作為紀念品,也是一鉤多用。

筆者還見過一件精緻的鎏金帶鉤,是虎符形,中間對稱分開,合縫處有一銷釘,這大概是用來調兵遣將的兵符,也可能是男女之間的一種信物憑證,仍有待考證。

二、 帶鉤的用材

帶鉤的用料涉及范圍很廣。純金帶鉤在戰國就有了,一般體型不大,做工精細,有些上面鑲嵌綠松石,但數量較少,秦以後很少見到。

純銀帶鉤較純金帶鉤數量要大,品種也多。特別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錯金、包金、鑲嵌玉和綠松石的珍貴帶鉤都是在銀帶鉤上加工的。純銀帶鉤到了唐代還繼續使用,不過風格大不相同,鉤首成球狀,鉤體成片狀,上鏨庄珍珠底,雕刻寶相花,完全是唐代金銀器的風韻。

銅帶鉤是帶鉤的主體,絕大多數帶鉤用料是銅,帶鉤用銅,分為青銅、紅銅兩種。素麵帶鉤,各種造型各異的帶鉤都用青銅,因為青銅有熔點低、硬度高的優點。而紅銅軟,所以錯金錯銀、鑲嵌綠松石的帶鉤一般用紅銅。因紅銅軟,可塑性好。有些帶鉤是青銅,但上面鑲嵌紅銅,構成各種美麗的圖案。

鐵帶鉤主要出現在戰國,一般都錯金錯銀或者包金。但鐵帶鉤一般比銅帶鉤銹蝕嚴重,品相不佳,保存十分困難。因為鐵帶鉤見潮容易生銹,底子也會泛起,變成豆渣狀,所以要絕對密封,要加乾燥劑,不然在很短時間內鐵帶鉤就會變成鐵沫子。

良渚時期就出現了玉制帶鉤。從西周到宋元明清,玉制帶鉤幾乎與中國玉器是同步發展的。所以說在帶鉤這個群體中,玉帶鉤數量最大,品種最多,流傳時間最長。玉帶鉤用料很雜,有南田玉、南陽玉、岫岩玉,但主要是以新疆和田白玉、青白玉為主。

除上述材料外,帶鉤用料還有翡翠、瑪瑙、水晶、綠松石、琉璃、瓷器、象牙、骨、碧璽、紫檀木等。帶鉤到了清代已成為觀賞品、把玩件。在清代宮廷里就保存有一大批成品和半成品的琺琅瓷帶鉤。筆者曾見友人收藏有一件乾隆官窖瓷帶鉤。帶鉤白瓷,龍首,鉤身上繪制了一條金龍,鈕上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精緻、素雅、高貴。

三、帶鉤的造型

帶鉤既是實用物又是高貴的裝飾品,所以造型千姿百態。盡管良渚文化時期、商周時期都有帶鉤出土,但帶鉤大量使用主要是在戰國秦漢。

戰國秦漢玉帶鉤主要有四種:一、琵琶形短鉤,背面較平,有一個圓形鈕,鈕上有渦紋,鉤頭細小,呈鳥頭或獸頭型,鉤腹上凸,多飾小雲紋。二、長形扁擔鉤,鉤身較長,截面扁方,微上凸,似扁擔,鉤頭略細,琢作獸頭型。耳、鼻、眼、嘴刻畫細致。三、方柱形短鉤,鉤較短,鉤身似方柱,呈腹部上凸的弧狀,向鉤頭方向逐漸變細變窄,鉤首為獸頭式,造型簡煉,整體呈方形,鉤身多光素,無紋飾。頸部或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四、寬腹帶鉤,鉤身短而寬,鉤腹整體似為方形,局部帶有鏤雕。

明清時期的玉帶鉤,大都是琵琶形、如意形,鉤首有龍有鳳,有鳥有獸,鉤身上常常有圓雕鏤空各種奇異的怪獸,或鑲嵌各種寶石。由於這一時期帶鉤的實用性已經退化,主要以把玩觀賞為主,所以選料考究,體型厚重,鉤頭精雕細刻,十分繁瑣。鉤身上常常鏤雕螭龍、異獸,十分生動。這一時期,由帶鉤演變出來的帶扣大量出現。帶扣一般鉤身較短且寬,有方有圓,上面圓雕鏤空螭龍或素麵。一半帶鉤,一半帶環,兩面對稱,各帶一鈕。同時利用巧雕,在鉤身巧雕出各種動物的精美造型。

金屬帶鉤主要以銅帶鉤為主,出現在春秋戰國到秦漢。銅帶鉤造型可分為兩大體系:一是以中原為主,形狀基本上以琵琶形、∽形為主,鉤首為龍,鉤體鎏金鎏銀,錯金錯銀,構成各種精美圖案,有些還在鉤身雕刻各種圖案、浮雕、鑲嵌寶石、松石、玉,使帶鉤更顯珍貴。另一個系列就是內蒙、河北、遼寧一帶的帶鉤,這類帶鉤特別注重造型,內容豐富多彩。這類帶鉤造型奇特,鉤身有虎龍獅豹,有牛羊馬犬,飛禽走獸,昆蟲,飛蝶,水禽,也有人物造像,樂器、兵器、工具,雙人舞蹈,二人撫琴,人物摔跤,真是包羅萬象。

四、帶鉤的工藝

帶鉤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物,所以選材造型、工藝十分考究。帶鉤的用料十分豐富,有金、銀、銅、鐵、玉、翠、瑪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多種多樣,審美、收藏的價值都很高。帶鉤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也十分復雜。概括起來有鑄造、鍛造、焊接、模鍛、鎏金鎏銀、錯金錯銀、包金包銀、雕刻、鑲嵌、彩繪。一件精美的帶鉤,要用十幾種材料,幾十道工序,十幾種工藝才能完成。玉器的各種加工工藝在帶鉤中都有反映。青銅器中鎏金鎏銀、錯金錯銀、鑲嵌鏨刻、木刻牙雕等工藝在帶鉤製造中都有運用。有些復雜的帶鉤還採用失臘法鑄造。以下試以實物舉例示之。

友人曾收有一件錯金、包金鑲嵌綠松石的純銀帶鉤,長20厘米,體圓柱形,錯金,鉤首全包金,通體鑲滿近千片魚鱗狀綠松石,每片松石直徑不到0.1厘米,魚鱗狀,每片松石都用金葉包起來。精緻華麗,美觀高雅。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近千片魚鱗狀小綠松石片是怎樣加工製造出來的呢?另,當年的工匠是如何保證每片松石大小形狀一致,又採用什麼手段測量的呢?要知道,即使是在科技發達、機械加工手段十分高超的今天,要加工出那樣細小、包金、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魚鱗狀綠松石片,也是十分困難的。

有一件二虎吞牛銅帶鉤,青銅鑄造,鉤體鏤空,兩只老虎中間夾一牛頭,上鑲松石,老虎張口兇殘,牛瞪雙眼,十分生動。帶鉤還帶有70厘米長的封閉式的鏈條,鏈條是由40個無縫銅環組成,銅環直徑10毫米。銅環與銅環之間由可以活動的銅銷絞接,銅銷上有兩孔,環從孔中穿過,銅銷模鍛成形,因為銅環、銅銷都是單個加工而成,因而製造十分復雜。

另有一件戰國玉帶飾,長95厘米,除帶扣外,還有13塊雕有各種動物鏤空圖案的帶板,帶板與帶板之間是由12個活動玉環連接起來,玉環上陰刻精細花紋。帶扣一對、13個帶板、12個玉環,總共27件,完全由一整塊青白玉雕刻而成,真是巧奪天工。另外,筆者還見過一件虎吞蟬漢代銅帶鉤。帶鉤通體鎏金,銅蟬造型生動,兩只半張半合的翅膀薄薄鎏了一層銀粉,使人感到薄如面紗,質感特強,十分逼真。蟬尾被一隻凶惡的老虎吞在口中,老虎雙爪抓住蟬的雙翅,虎頭特大,虎尾就是帶鉤鉤首,整體造型生動,製作精良,富有動感。 五、帶鉤收藏的升值潛力 帶鉤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其小巧價廉的特性是導致其收藏熱不斷升溫的重要原因,但在此類表象問題之下,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古代帶鉤的自身用途屬性決定了保存完好的存世帶鉤越來越少,這也是其在市場上緊俏的一個核心因素。

為何完好的存世帶鉤寥寥呢,專家在做了大量的分析論正後找到了一些原因。絕大多數戰國玉器都是和田玉製品。即使戰國末年的玉製品,距今也在2200年以上了。由於長期埋在地下,受地土和殉葬物的侵蝕,器表大都出現土蝕和玉質蛻變。有些侵蝕嚴重的形成雞骨白。在一些等級高的大型陵墓墓葬中,由於條件較好,加上位於地土高爽乾燥環境之中,雖然玉器久埋地下,侵蝕輕微,玉器反而宛然若新。但是玉帶鉤卻是個例外,由於其通常都處於墓主人的貼身之處,盡管受外部環境影響不大,但受人體腐爛後的侵蝕極為嚴重,而其他陪葬的玉器都在墓主人棺槨之外,遠離人體,因而受蝕不重,這就是在同一墓葬中其他玉器得以完好存世,而玉帶鉤卻受侵蝕嚴重的原因所在。

完好的帶鉤難於存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古代,銅帶鉤就是古人用來扣結束腰革帶用的銅鉤。用它扣接束腰革帶,可松可緊,既容易結緊,又便於解開,可隨意調節松緊,十分方便。如同過去北方農民用的褲腰帶,接緊後總要打個活結,便於隨時打開。在農村,當人去世之後,腰間褲腰帶結上之後不用再打開,只要打個死結就行了。不僅如此,凡是隨葬品與墓主人有關的帶子都打成死結,以防脫開。而銅帶鉤就是用於扣束腰帶之用。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帶鉤結緊,松開腰帶都十分方便。而當主人去世之後,帶鉤扣在帶飾上,穿衣、入棺、乘車、下葬等移動過程中,很容易脫落。當人去世之後,為了防止帶鉤脫落,就人為地把帶鉤鉤頭砸死。帶鉤系在身上,把鉤頭砸死,不好操作,難於掌握,往往不是鉤頭砸裂,就是把鉤頭砸斷,所以出土的銅帶鉤沒有鉤首,或者鉤首斷裂。收藏者在市場上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絕大部分鉤首上面都有榔頭砸的痕跡。

盡管品相完好的帶鉤數量有限,精品更是難得,但是長期以來,收藏帶鉤的人為數不多,對帶鉤研究不夠,國內也鮮見有關帶鉤的專著,因而市場價位總體並不高,與其實際藝術收藏價值尚有一定的落差,從而為帶鉤的升值提供了很大的上漲空間。仍以玉帶鉤為例。玉帶鉤發展一般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是戰國和漢代;第二個時期是宋代到明中期;第三時期是明中期到清代。目前市場上以元明清三代玉帶鉤為多見,並屢屢拍出高價。2001年12月,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一組五件清代白玉龍首帶鉤拍出6萬6千元,時隔三年,到了2003年,仍然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一件估價7千元的明代玉羊首帶鉤以6.2萬元成交,高出估價數倍。在國外,一件戰國白玉帶鉤曾拍出120萬元高價。金屬帶鉤也分為三個階段,戰國—秦;秦—漢;漢—南北朝。當前戰國銅帶鉤,素麵、品相一般、體小者,一般1000元~3000元,有工、有花紋,5000元~10000元一件,有花紋、鑲松石,3萬元~5萬元一件,品相好的精品十萬一件。在中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都有不少帶鉤屬一、二級文物。

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銅帶鉤、玉帶鉤數量不少,有些還是精品,在全國各地古玩市場也常有令人心動的帶鉤。一件腐蝕嚴重、品相很差的骨帶鉤,前幾年市場售價不到1000元,2007年曾賣到3萬元。總之,帶鉤文化含量很深,升值空間很大。今後將日益成為收藏投資熱點。

六、有關帶鉤防偽 帶鉤引起大家興趣的時間較短,所以上世紀90年代之前,市場上基本上沒有仿品、贗品。90年代以後,市場上才開始出現偽品。帶鉤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是以銅帶鉤為主的金屬類帶鉤;二是以玉帶鉤為代表的非金屬類。所以作假與防偽都是圍繞著玉帶鉤、銅帶鉤進行的。

前幾年,在市場上還能見到仿戰國、仿漢代的玉帶鉤。玉帶鉤防偽斷代與一般玉器防偽斷代辦法是一致的。近幾年,隨著玉料大幅度升值,特別是和田玉料價格飛漲,用新玉作舊作偽的玉帶鉤已經少見了。
另外,一般素麵銅帶鉤市場價位不高,所以作偽者粗製濫造,稍有收藏經驗的人都能識別真假。銅帶鉤作偽最多的是老體新工。所謂老體新工,就是老的素麵青銅帶鉤上錯金、錯銀、鑲嵌綠松石。

在老體上錯金錯銀,首先要在老素麵帶鉤上劃線、設計圖案。按照圖案線條刻畫溝槽。為了不破壞老體外麵皮殼,一般溝槽加工就十分粗糙,線條不直,圓弧過渡不大自然,溝槽寬窄不一,所以錯金錯銀線條不夠流暢自然。另外,古代錯金錯銀用料都是金葉銀葉,而作假者為了降低成本,用金粉、銀粉加強酸澆鑄而成,因而線條寬窄不一,圖案不甚規整。用金片、銀片錯的圓形或寬頻圖案,用放大鏡可以看到錯金錯銀圖案斷面如同一卷紙的斷面一樣,有一圈一圈的條紋,用金粉澆鑄沒有一圈一圈的條紋。有些作偽者錯金錯銀不用金葉銀葉,而用銅葉、鋁葉代替,因而錯出的圖案死板,沒有光澤,灰暗,更沒有皮殼,因而一看一目瞭然。

另外,有些原來鑲嵌綠松石的帶鉤,因年久腐蝕,松石全部脫落,作偽者為了賣高價,自製綠松石片補上,以新充舊,粗看跟原裝的一樣,真假難辨。古代帶鉤上面鑲嵌的綠松石,按照圖案貼好之後,都是整體打磨,因而銅帶鉤鉤體本身與錯金錯銀片和每片綠松石最後都在一個平面或弧面上。而作偽者把綠松石補上之後,因怕破壞鉤體與錯金片的皮殼,一般不再打磨,因而新貼的松石互相凸凹不平,與原帶鉤鉤體也不在一個平面上。同時,因貼上去的綠松石是一片片分頭打磨貼上去的,在燈光下可以看出每片綠松石打磨的痕跡都不是一個方向,而是像用蘆葦編的席子一樣,每片松石打磨的痕跡各不相同,松石表面也沒有皮殼。 七、給帶鉤初藏者的幾點建議

帶鉤收藏剛剛起步,有關專門介紹帶鉤的專著,國內還沒有出版過一本。台灣收藏家王度出版了一本《帶飾三千年》,專門寫的是帶鉤和帶扣,但該書僅請專家寫了序,其他都是圖片,共600多張。漢以前銅帶鉤只有一部分,且精品不多。其中還有一些銅帶鉤,是在老體上錯金錯銀的冒牌貨。由此可見,專門研究帶鉤的學者不多,有關帶鉤書籍更缺,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更談不上了。

收藏的關鍵是鑒賞,是鑒別真偽,是識貨。為了避免上當受騙,就得學習。目前盡管有帶鉤的專業知識的書籍很少,但是帶鉤基本上以銅帶鉤與玉帶鉤為主,而有關鑒賞青銅器、鑒賞玉器的出版物不少。只要有了鑒賞銅器和玉器的知識,則鑒別收藏帶鉤也就不困難了。

收藏帶鉤除向書本學習外,關鍵得實踐。看實物,多實戰。目前國內館藏帶鉤最多的要屬上海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也有少量藏品。國外博物館中國帶鉤館藏最多的要數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在日本東京、台灣台北、香港北環荷里活市玩商店或古董市場也能見到帶鉤實物。國內,在北京潘家園市場、古玩城各古玩店、上海城隍廟古玩市場、西安小東門古玩市場,朱雀路西安古玩城、河南鄭州古玩城也能零零星星見到各式各樣的帶鉤。看的實物多了,就有了感性認識,就會少吃虧,少上當,少交學費。

當然,收藏帶鉤除了看實物,勤實踐外,還要玩贗品,看偽品。因為現在作偽的人,已經不是那些偷雞摸狗之輩了,都是「大內高手」,甚至有些就是專家、教授、研究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們完全按照真品,採用高科技手段仿造,不僅外觀尺寸與真品一樣,就連化學成分、材料工藝都是一致的,一般人很難識破他們的作偽伎倆的。現在作假、售假已成為一個行業,在古玩行里,最新市場上出現了什麼假貨,這批貨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出自哪位「大師」之手,行里人都清清楚楚。有些古玩店,就是這些贗品的經銷點,有些古董商就是這些贗品的推銷員。如果在市場見到幾件完全一樣的東西,就要特別小心,有可能就是仿品。「有比較才有鑒別」,只有對真品、假貨都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准確辨別真偽,買到真貨。

帶鉤材料很雜,品種很多,搞帶鉤收藏切不可見到就收,而是應堅持少而精的原則。收藏帶鉤重點應放在:一、材質好。特別是和田玉帶鉤,金銀等貴重金屬帶鉤。二、工藝精。錯金錯銀、金鑲玉、鑲嵌寶石。三、造型奇。特別是有人物、動物造型。四、文化含量高,有文字,有特別標記,與著名人士、歷史事件有關聯的帶鉤。五,與帶鉤有關的帶扣、帶板和帶飾精品。六,有高科技含量的帶鉤。
以上是筆者關於帶鉤收藏與研究一些心得體會,希望能為帶鉤初藏者提供一些助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目前,有關帶鉤的研究成果仍然很少,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⑵ 玉器錯金工藝從什麼肘侯開始有的.

錯金 猶錯金。金屬絲鑲嵌工藝的一種。用金銀絲在器物的表面上鑲嵌成花紋或文字。《文物》1973年第6期:「金錯工藝近世多稱錯金,加銀則稱錯金銀。」
文博界通行的說法: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金銀錯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但它出現比較晚,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它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它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現戰國漢代的金銀錯青銅器以千百計。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於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它只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以上摘自網路!

⑶ 名詞解釋 王室權威和貴族統治 獸面紋 模印法、失蠟法和錯金銀法

獸面紋 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或稱饕餮紋,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此獸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徵,同時加以自己的想像而形成的,其中獸的面部巨大而誇張,裝飾性很強,研究者稱為獸面紋,常作為器物的主要紋飾。獸面紋有的有軀干、獸足,有的僅作獸面。
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青銅器常見紋飾。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徵。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個兒子。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紋面具高21.0公分,現藏於美國西雅圖圖書館。西周時代,其神秘色彩逐漸減退。
首先採用饕餮紋這個名稱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饕餮,為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也比喻貪婪凶惡的人。《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杜預註:「貪財為饕,貪食為餮。」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徵,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構較鮮明,也正是利用這些特徵,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秘的藝術世界,商代的饕餮紋在吸引人們注意力方面是特別有效的。饕餮紋兇猛庄嚴,結構嚴謹,製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銅器裝飾圖案的最高水平
模印法 鑄造青銅器的一種方法。至春秋時期,在青銅器上出現模印法。其作法是用一塊印花模子,刻出基本花紋,趁陶模胎尚未全乾時,用印模在上面列印出一個個花紋,一般都列印成規整的四方連續圖案。它的方法,有些象今天用一個單位紋樣,拷貝成四方連續圖案一樣。從侯馬發現的陶范花紋來看,大部分同一部位,同樣花紋的印模,都只有一塊,因而往往出現同組花紋反復的現象。說明當時已普遍採用印模花紋的技法。在春秋中晚期和戰國時期,盛行的蟠虺、蟠螭紋,都採用此法印鑄。以後一直影響到兩漢,漢代磚刻大多也應用模印法製作失蠟法 中國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矢蠟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時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失蠟法也稱「熔模法」。
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蠟和牛油配製,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蠟料和銅料的比為一比十。金屬液通過槽道澆注。對於批量大的器件,為提高工效,先把蠟片在樣板上壓印出花紋,再拼接成模。《宣德鼎彝譜》載明代鑄宣德爐用黃蠟作模坯。有些鼎、爐需要量大,當已採用此法。大量史實表明,失蠟法在中國延續不斷地應用,至近代仍廣泛流傳於北京、山西、內蒙古、江蘇、廣東、雲南、青海、西藏等省區。佛山、蘇州等地現仍用上述傳統技法製作藝術鑄件錯金銀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金銀錯 金銀錯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但它出現比較晚,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它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它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現戰國漢代的金銀錯青銅器以千百計。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於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它只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我國古代在青銅器上做金銀圖案紋飾的方法,目前已發現的,主要有二種:鑲嵌法和塗畫法青銅器上的銘文 青銅器上的銘文是在商代出現的,最先是鑄造的,戰國秦漢多是刻的或鏨的,但是,無論是鑄的,還是鏨刻的,銘文與銅器的本色沒有區別,粗心的人,有時會對銘文視而不見。但是,從春秋時期錯金銀工藝興起後,人們在銅器上用黃金錯成銘文,這樣,銘文就熠熠生輝,人們一見到青銅器,金光閃動的銘文,就搶先進入你的眼睛,尤其是,青銅器經過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變成深顏色的「綠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錯銘文,則數千年光輝絲毫不減,這樣,它們就好像夏夜深藍色天空閃爍的星星,非常美觀! 自公元前六世紀金錯銘文開了個頭,從此之後,競相仿效,風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後期至漢代。
金銀錯本身是一種裝飾工藝,為了追求裝飾美,銘文從此發生了變化,銘文的位置,從器內移於器表,並刻意進行經營。金錯銘文一般使用各種美術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吳越鳥蟲書。
鳥蟲書又名蟲書、鳥篆、鳥籀,是篆書中的花體,往往用蟲鳥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金錯鳥蟲書銘文,在春秋至戰國早期,多用於兵器上,秦漢則見於壺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銀錯鳥篆紋銅壺和河北省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金錯鳥篆紋銅壺。
有些青銅器金錯銘文,雖然不是鳥蟲書,但也有圖案化、藝術化的傾向。如一九五七年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金錯鄂君啟節,上有金錯銘文三一二字,字體似草葉篆,線條勁細飄逸,橫豎筆劃交叉處,常常以圓點裝飾,好似點點明星,散落於字里行間,非常美觀。禮器的作用 中國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商周青銅禮器又泛稱彝器。
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 。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龍山文化大墓中,出土有彩繪龍盤及鼉鼓,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出土有玉琮、玉璧等 。進入商周奴隸制社會後,禮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禮治」的象徵,用以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從而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這時的禮器包括玉器、青銅器及服飾。玉禮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銅禮器種類數量眾多,工藝精美,最為重要,種類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飯的簋)、酒器(如飲酒器爵,盛酒器尊、壺)、水器(如盥洗器盤、匜)、樂器(如鍾、鐃)。進入秦漢封建社會後,青銅禮器逐漸衰落,退出了歷史舞台。
考古發現表明,我國最早的禮器出現在夏商周時期,主要以青銅製品為主。禮器是陳設在宗廟或者是宮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饗以及各種典禮儀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禮器還用來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級

⑷ 那個朝代玉器使用嵌金銀工藝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依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後打磨平整,拋光磨亮。使所表現的圖案形成強烈的色澤差別和耀眼的金屬光澤,顯得更為突出、雍容華貴、絢麗多彩。
玉器中的金銀錯工藝及金銀錯嵌寶石工藝,多見於清代乾隆年間。清代以前有金玉結合件、花絲鑲嵌等工藝組合的玉器出現,但非金銀錯工藝。清代乾隆年間由「痕都斯坦」進貢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銀錯嵌寶石玉器。「痕都斯坦」是清廷對北印度蒙兀爾帝國的稱呼,位於現今克什米爾地區及南巴基斯坦一帶。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派兵平定了天山南麓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鞏固了清政權後,喀什噶爾部、准噶爾部每年都進貢一批玉器。所進貢之玉器皆出產於「痕都斯坦」,主要是生活中實用器物,有碗、盤、杯、盒子、洗子、文房用具、刀具等等。器形獨特別致,胎體薄如蟬翼。圖案主體一般為莨苕紋或鐵線蓮、菊花等植物。除嵌有精美的金銀絲外,還嵌有各色寶石及玻璃。不論是器物獨特的造型做工或是紋飾圖案都具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件件精美絕倫,充分體現了玉、金銀、寶石相組合後產生的無限美感。使器物的形、紋、色、質、澤、做工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更多的請到國家文化藝術品網
http://www.cnartn.org/
乾隆皇帝酷愛玉器,曾下聖旨命清宮造辦處仿製一批金銀錯玉器,並賦詩贊其精美的做工。清道光年後,國勢日弱,再未見製作。
金銀錯嵌寶石工藝的玉器,多採用白玉、青白玉、碧玉、墨玉等原料製作,白玉、青白玉嵌金絲,鑲紅、藍、綠寶石。碧玉、墨玉嵌銀絲,鑲松石、珊瑚、青金石等寶石。白玉、青白玉主體的色調淺,配以色澤艷麗的紅、蘭寶石及金絲、金片更顯得雍容華貴,高貴典雅。玉石溫潤的光澤與黃金耀眼的金屬光澤相映生輝,更是絢麗多彩。碧玉、墨玉主體色調深,配以銀絲及不透明寶石,更顯穩重端莊。在碧綠色、墨色的器物上嵌以銀白色紋飾,形成一種強烈的色差感覺,猶如夜幕中的繁星,格外耀眼,使紋飾更為突出清秀,而且使整件器物也顯得格外雅緻。
金銀錯嵌寶石工藝製作難度極大,工藝要求極精,圖案線條要流暢、粗細一致、開槽准確,否則金絲無法嵌入。即使勉強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絲相組合圖案及紋飾繁密,弧線集中圖案,開槽精度要求更為嚴格,製作難度更大。因為金銀錯工藝的金、銀絲全部是打、壓嵌入器物表面,不能用任何粘貼劑,所以既要圖案線條流暢,又要開槽精度准確,鑲嵌平整,對絲無痕。加工製作的難度可想而知。一道工序有誤,都不可能完成。
尤其在薄胎器物上鑲嵌更是萬分危險,開槽略有不慎即可磨漏,打壓金絲、金片力度略大,器物易碎裂。一件精美的薄胎金銀錯嵌寶石玉器是很難製作成功的。製作者須具有玉器加工、金銀鑲嵌兩種高超技藝方能完成。所以在浩瀚的玉器產品中很難見到幾件金銀錯玉器。
金銀錯工藝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工藝品行業的一枝奇葩。願它源源流長、發揚光大。

⑸ 混嵌金銀絲玉器和金銀錯玉器、玉鑲金工藝有區別嗎

這前2種是種完全不同的玉器加工工藝,從材料到價格區別都是很大的,
玉鑲金
工藝是一個大類,包括前2種的一部分,另外還包括其他的鑲金工藝。

⑹ 錯金銀虎噬鹿器座藝術特色是什麼,向人們展示了戰國金屬工藝作品的什麼特點

作者選擇了虎已將鹿攫住、鹿猶在掙扎的瞬間,虎腹彎曲貼地,尾平甩起,四肢有力地撐持著,預示即將轉身騰躍,從姿態的轉變中表現了力度和運動感。虎座立柱上有15盞燈歧出,有如燈樹。底盤由3隻一首雙身的虎承托著,盤鏤空刻蟠龍,盤上立有兩個裸上身的人正與燈樹上的6隻猴子戲逗,樹中間棲大鳥,再上,有長龍向頂部攀援。錯金銀龍鳳方案以底座上的4隻鹿承托,器的主體部分為糾纏交叉在一起的4條龍4隻鳳結構而成,局部變化多端而整體關系明確簡潔,顯示了戰國金屬工藝作品的構思精密和製作嚴謹。

一號墓有50餘件銘刻銅器,其中有「刻銘鐵足銅鼎」、「夔龍紋銅方壺」、「銅圓壺」,方壺與大鼎銘文為中山王所著,這幾件銅器銘文提到了導致燕國內亂的燕王噲讓位於相邦子的事件,中山國見機派相邦司馬賙率軍北略燕國,佔領數百里的燕地。

中山國王墓中的玉、石器多發現於一號墓和三號中型墓,玉器有1000件以上,它們質地堅硬、光澤溫潤,彩色柔和,是崇高與珍貴的象徵,大部分也是刻畫著抽象的動物形態。重要的有3件小玉人,其中兩件為頭梳牛角形雙髻的婦女,一為兒童;由虎、蟠虺和獸面等紋飾組成的浮雕線刻石板;玉佩飾中的三龍蟠環透雕佩及龍、虎形佩,具有玲瓏剔透之美。

⑺ 混嵌金銀絲玉器和金銀錯玉器、玉鑲金工藝有區別嗎

這前2種是種完全不同的玉器加工工藝,從材料到價格區別都是很大的,玉鑲金工藝是一個大類,包括前2種的一部分,另外還包括其他的鑲金工藝。

⑻ 玉器鑲嵌金銀工藝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依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後打磨平整,拋光磨亮。使所表現的圖案形成強烈的色澤差別和耀眼的金屬光澤,顯得更為突出、雍容華貴、絢麗多彩。更多的請到國家文化藝術品網
http://www.cnartn.org/
玉器中的金銀錯工藝及金銀錯嵌寶石工藝,多見於清代乾隆年間。清代以前有金玉結合件、花絲鑲嵌等工藝組合的玉器出現,但非金銀錯工藝。清代乾隆年間由「痕都斯坦」進貢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銀錯嵌寶石玉器。「痕都斯坦」是清廷對北印度蒙兀爾帝國的稱呼,位於現今克什米爾地區及南巴基斯坦一帶。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派兵平定了天山南麓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鞏固了清政權後,喀什噶爾部、准噶爾部每年都進貢一批玉器。所進貢之玉器皆出產於「痕都斯坦」,主要是生活中實用器物,有碗、盤、杯、盒子、洗子、文房用具、刀具等等。器形獨特別致,胎體薄如蟬翼。圖案主體一般為莨苕紋或鐵線蓮、菊花等植物。除嵌有精美的金銀絲外,還嵌有各色寶石及玻璃。不論是器物獨特的造型做工或是紋飾圖案都具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件件精美絕倫,充分體現了玉、金銀、寶石相組合後產生的無限美感。使器物的形、紋、色、質、澤、做工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⑼ 古代玉石上金銀錯是哪個時期的

錯金銀工藝在青銅飾件上的使用,始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戰國,西漢以後逐漸走專向衰落。它的一般做屬法為,先在青銅器表面預先鑄出或鏨刻出圖案、銘文所需的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片,錘打牢固,再用蠟石將其打磨光滑,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

⑽ 為什麼百科中說金銀錯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因為青銅器時代即將過去,金銀錯即使非常精美,但終究不能挽留青銅器時代的終結,所以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