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銀珠寶 » 漢白玉石雕欄板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漢白玉石雕欄板

發布時間: 2021-03-20 07:34:59

Ⅰ 北京城的格局及職能是什麼

一、北京城周邊的風水格局

北京的風水被歷代堪輿家所稱頌。分析北京風水形勢的文字始於唐代著名風水師楊益,他說:「燕山最高,象天市,蓋北平之正結,其龍發昆侖之中脈,綿亘數千里……以入中國為燕雲,復東行數百里起天壽山,乃落平洋,方廣千餘里。遼東遼西兩枝,黃河前繞,鴨綠後纏,而陰山、恆山、太行山諸山與海中諸島相應,近則灤河、潮河、桑乾河、易水並無名小水,夾身數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論之,其龍勢之長,垣局之美,於龍大盡,山水大會,帶黃河、天壽,鴨綠纏其後,碣石鑰其門,最合風水法度。以形勝論,燕薊內跨中原,外挾朔漠,真天下都會。形勝甲天下,依山帶海,有金湯之固。」 宋代朱熹也說過:「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大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於龍門西河,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海。前面黃河環繞,右畔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原為嵩山,是為前案。遂過去為泰山,聳於左,是為龍。淮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正調比也。」 《金史·梁襄傳》對北京形勢分析是:「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區夏,著坐堂隍,俯視庭宇。」 《讀史方輿紀要》說北京是「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群臣對北京的形勢又作了一番論證。有曰: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城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誠帝王萬世之都(見《太宗實錄》)。

清人吳長元分析北京城附近的風水形勢曰:「北京青龍水為白河,出密雲,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經大內,出都城,注通惠河,與白河合。朱雀水為盧溝河,出大同桑乾,入宛平界。玄武水為濕余,高粱、黃花、鎮川、榆河,俱統京師之北,而東與白河合。」

北京位於太行山與燕山交匯處,華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環山,由太行山、軍都山形成半圓形屏障。北京南面有大河,來自黃土高原的桑乾河與來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會合成永定河。永定河洶涌澎湃,穿行於深山老林之間,至京西陡然沖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網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帶之間,北京城溫潤豐饒,土肥人美,遂成天府。這樣的地形,用風水術語來說,是「藏風聚氣之地」。

二、北京城內的風水格局

整座北京城,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大載體,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千百年來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知識、信仰、道德、習俗、法律、觀念等。明清兩朝代,當權者按照風水理論,對北京城進行了整體風水調整,使其更加雄偉美麗,與自然合諧統一。

1、外城與內城的布局

從近代測繪的「北京城區地圖」可明顯地看到原都城為四面用牆圍起來,呈一個品字形的清晰輪廓。由於《易》及八卦圖在方向安排上,上為南,下為北,與現代地圖的方位標志上下相反。因此原規劃設計是一個倒過來的品字形。外城在上,為南;內城在下,為北。外城呈扁圓形,略寬;內城呈正方形,略窄。符合九宮八卦之說:上南為乾,為天,為陽;下北為坤,為地,為陰,乾天包坤地,外城是內城的屏障。這正是天圓地方,乾坤照應,陰陽合德的象徵。內城原是「地」位,為坤,為陰。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純屬陽宅。故在格局上為使其轉陰為陽,設置了九個城門(按《易》,九乃老陽之數)。南有三門,正陽門居中(即俗稱之前門,它建造時的高度為九丈九尺,九為老陽之數),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為文東、武西),東二門南朝陽北東直,西二門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門東安定西德勝。內城南設三門為奇,為陽;北設二門為偶,為陰。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內主外從,內城用九門,外城用七門。另外,自永定門經正陽門、皇宮達鼓鍾二樓是一條筆直的十五里的中軸線,是按九宮而設。九宮矩陣的南端為九宮,中央為五宮,北端為一宮,三數之和為十五,中軸線之總長正為十五里。帝王之宮禁處於中央,顯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徵著統馭四面八方之權威。
外城東南角呈曲折突起狀;內城西北角呈凹陷狀。東南為兌卦的方位,兌為澤;西北為艮卦的方位,艮為山,這正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的象徵。

中國古都城門的設計,其文化象徵意義也往往出自《周易》。元大都的城門有十一個,近百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此有種種說法。美國有的華人學者說這是劉秉忠太保設計時取義於哪吒神,哪吒有三頭、六臂、兩足。我傾向於設計者是取象於《周易》「天地之數,陽奇陰偶」。天數一、三、五、七、九,地數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將天數的中位數「五」和地數的中位數「六」合而為「十一」。引寓為天地和合,自然萬物變化之道盡在其中。

2、北京城各建築所體現的陰陽平衡與向心取正觀念

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數與古都形制相結合的代表作。《周易》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易道深刻而又廣泛,玄妙而又精湛,揭示了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一些基本規律,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哲學理論。它作為一種文化思想體系對中國古都的選址、布局和形制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從《周易》象數與古都形制入手,是找到了分析中國城市文化的一把金鑰匙。

中國古代都市規劃建設是以整體平向布局、建築群巧妙聯接、組合為特徵著稱於世的。連接組合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明朗、對稱。其指導思想與地理風水中的陰陽協調與對稱平衡觀點相一致。《周禮·考工記》所提出的「九經、九緯」就是以中心軸為對稱軸,「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布局也正是陰陽對稱觀念的反映。對稱就意味著調合。以北京為例,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日壇,西有月壇;左有太廟,右有社稷壇。太廟為陰,祭祀祖先。社稷壇為陽,為國家土地的象徵。前後左右陰陽對稱的中點,就是風水穴。在風水理論看來,陰和陽是互相對立的一個事物的兩極;它們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陰、陽調合則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就是對稱、明朗。

國都一般選擇在當時認為風水最好的地方。宮闕主殿又建在城市的風水穴上,這里被認為是「生氣」聚集的地方。紫禁城位於城市東西、南北交叉軸的中心。紫禁城大量使用的紫紅色,以象徵著天體的中心——北極星所處的紫微垣。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宮城,宮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著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其上有須彌座,它的九層台,象徵著九重天。這一人間天上的中心,也稱「太極」。這里又是陰、陽諧調,藏風得水、生化萬物的地方。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徵主義的代表作,為了把一地方渲染得更加神聖無比,古代建築設計師們用盡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徵成為宇宙的中心。

3、由院落空間布局所表現的韻律起伏

皇城的中軸線從永定門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於清初重建的鼓樓與鍾樓,全長15華里。沿著這條中軸線,修築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當時從永定門御道北上,朝見天子,依次要見到兩旁天壇和先農壇的空闊而神奇的遠景,走8華里到前門,很快進入正陽門,時不久即到大明門(清改「大清門」,民國改「中華門」,在今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隨即進入「T」字型宮廷廣場,名曰「天街」。廣場的南部收縮為單調的「千步長廊」,形成一條狹長的通道。廣場的北部突然張開左、右兩翼,使人有豁然開朗之感。太廟和社稷壇(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這兩組高大的建築群對稱排列於「T」字形廣場的東西兩側。迎面聳立著雄傳的「承天門」(清改「天安門」)城樓,樓前有精美潔白的漢白玉石橋,橋下流著清澈碧綠的河水,兩旁聳立著玲瓏剔透的華表。行人至此,但見藍天白雲與金碧輝煌交相輝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宮闕之感,這是建築布局給人的第一個高潮。步入承天門後迎面是端門,中間相距較近。兩旁是一個封閉的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時氣氛頓然凝重。過了端門又進入一個狹長、深遠的空間。左、右兩旁排列著眾多的朝房,一直引向宏偉壯觀,令人贊嘆的午門,此為第二個高潮。從午門到太和門之間,在寬廣的正方形庭院兩則,有崇樓高閣對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闊64米,深37米,高35.05米。它造型雄偉,氣勢凝重,布局森嚴。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漢白玉欄桿,上面布滿精緻的白雲、龍、風浮雕,把大殿裝點得極其雍容華貴和富麗堂皇。立於太和門台基上,行人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高、凌駕於一切之上的震撼力,此為第三個高潮。

4、法天象地的五壇

都城除皇城、宮城之外,佔地最大、有著顯著地位的建築尚有五壇。所謂五壇,就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社稷壇。天壇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於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側。它的建築形狀是圓形的。天壇的位置和形狀,體現了南為天,為乾、為陽的思想。地壇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於北方,在內城的外側。它的建築形狀是方形的。地壇的位置和建築形狀,體現了北為地、為坤、為陰的思想。日壇在東方,月壇在西方,它們都在內城之外。社稷壇在內城的中央。日壇、月壇和社稷壇都是方形的。五壇的配置和設計,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陰陽、九宮八卦理論為基礎的。

五壇之中,天壇位居第一,以下重點對天壇所體現的古文化含義進行分析。明清時北京天壇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壇,這是一座圓形高三層的石壇,共5.33米。每層四面出階各9級。上層壇面直徑30米,中層50米,下層70米。壇面周圍有石欄板環繞。三層壇面欄板總數為360塊,總計環壇的壇面、台階、欄板等所用石板、石塊數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數。《周易》謂「陽卦奇、陰卦偶」,因此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奇數也叫天數,偶數也叫地數。九是最大的「天數」,是陽數之極,用它來表示天體的無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數」,不雜「地數」。壇面之上鋪有青石。上層壇面直徑為23.6米,壇正中央的一塊圓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遞增9塊,到第9圈則為81塊。中層從第18圈鋪到第27圈。下層從第27圈鋪到第81圈。每層都以漢白玉石雕為護欄。望欄、欄板的數目也各取天數。由此可見設計者在幾何圖案上的精巧構思,其象徵意義皆出自《易經》。

Ⅱ 五台山靈應寺的歷史概要

沿山門向北為「北極玄宮」,即靈應寺過殿。原殿內正面有韋馱菩薩像,韋馱菩薩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國年間李相之的游記中對靈應寺有這樣的記述∶兩殿擺設,都很整齊。正殿五間,特別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篤實。殿頂的瓦是黃綠色琉璃瓦,砌成棋盤形。門額巨匾上書∶「毗盧真境」,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慶年間(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對靈應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為三間石洞,內供無垢文殊菩薩。
二○○一年,靈應寺再度擴建和維修。新建文殊殿五間、龍王殿三間及石牌坊一座,均為漢白玉石砌築。大殿單檐歇山頂,門窗拱券,前置廊,門前左右各置石獅一尊,左右偏殿為懸山頂,廊間柱頭飾以石制斗拱,整體設施簡潔明快,穩重大方。龍王殿置於兩米高的高台上,面闊三間,拱卷式門洞,也是單檐歇山頂。殿前有漢白玉石雕護欄,護欄欄板浮雕各種各樣的花卉、草葉紋飾,極為壯觀。
隱峰塔在龍王殿東、是北台頂一大靈跡,是為紀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隱峰禪師,俗姓鄧,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經常冬居衡岳,夏處清涼,其圓寂後,後人將其火化,並取之舍利,在北台頂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隱秀,精工細作,質感較強,是僧俗臨頂必至之處。

Ⅲ 翻譯這段話

本社は漢白玉石製品の製造業務を請負います、専門デザイン技師はお客様の希望により各種漢白玉石製品を仕上げます。

會社理念:質、価額、お客様をもとい誠実提攜する。

商品名未翻譯,多此一舉

ご參考まで

Ⅳ 北台頂的位置

景區相關資料
北台頂,亦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素有華北屋脊之稱。 靈應寺創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門額懸掛「敕建大台北頂」巨型匾額。東西兩間,內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記載了歷代對靈應寺的興建等情況。 沿山門向北為北極玄宮,即靈應寺過殿。原殿內正面有韋馱菩薩像,韋馱菩薩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國年間李相之的游記中對靈應寺有這樣的記述∶兩殿擺設,都很整齊。正殿五間,特別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篤實。殿頂的瓦是黃綠色琉璃瓦,砌成棋盤形。門額巨匾上書∶毗盧真境,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慶年間(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對靈應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為三間石洞,內供無垢文殊菩薩。
二○○一年,靈應寺再度擴建和維修。新建文殊殿五間、龍王殿三間及石牌坊一座,均為漢白玉石砌築。大殿單檐歇山頂,門窗拱券,前置廊,門前左右各置石獅一尊,左右偏殿為懸山頂,廊間柱頭飾以石制斗拱,整體設施簡潔明快,穩重大方。龍王殿置於兩米高的高台上,面闊三間,拱卷式門洞,也是單檐歇山頂。殿前有漢白玉石雕護欄,護欄欄板浮雕各種各樣的花卉、草葉紋飾,極為壯觀 隱峰塔在龍王殿東、是北台頂一大靈跡,是為紀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隱峰禪師,俗姓鄧,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經常冬居衡岳,夏處清涼,其圓寂後,後人將其火化,並取之舍利,在北台頂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隱秀,精工細作,質感較強,是僧俗臨頂必至之處。 靈應寺的布局結構簡單,山頂佔地面積為一千平方米的寺院內,立有十餘間樓殿房舍。然而,從觀景角度看,這里是總覽台懷腹地風光的極好處所。清水河上下十幾里,據此可一覽無余,碧山、南山二寺,兼而瞻顧,毫無阻隔之感。過去,梵仙山登高放樂馬,吸引著許多遊人。原來,這里將紅、黃、白、藍、綠五色紙,剪成小方塊,印上馬拖元寶的圖案,這些紙張就叫樂馬。寺廟南門外有塊平地,處在崖壁之上,在此處將印有馬拖元寶的紙塊,拋向空中,使紙塊借著風力飛起來,就叫放樂馬。

Ⅳ 漢白玉石雕欄桿一延米多少錢

漢白玉的欄桿的市場價格本來就是一個浮動的,只能給出一個大致范圍,一般漢白玉欄桿在900-1500之間一米。當然規格不同,材料不同,還是有價格出入的,最主要的大理石欄桿的欄板雕花,欄板厚度,工藝越簡單價格也越便宜

Ⅵ 五台山北台龍王殿看龍王浻是什麼意思

創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門額懸掛「敕建大台北頂」巨型匾額。東西兩間,內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記載了歷代對靈應寺的興建等情況。
沿山門向北為北極玄宮,即靈應寺過殿。原殿內正面有韋馱菩薩像,韋馱菩薩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國年間李相之的游記中對靈應寺有這樣的記述∶兩殿擺設,都很整齊。正殿五間,特別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篤實。殿頂的瓦是黃綠色琉璃瓦,砌成棋盤形。門額巨匾上書∶毗盧真境,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慶年間(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對靈應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為三間石洞,內供無垢文殊菩薩。
靈應寺
二○○一年,靈應寺再度擴建和維修。新建文殊殿五間、龍王殿三間及石牌坊一座,均為漢白玉石砌築。大殿單檐歇山頂,門窗拱券,前置廊,門前左右各置石獅一尊,左右偏殿為懸山頂,廊間柱頭飾以石制斗拱,整體設施簡潔明快,穩重大方。龍王殿置於兩米高的高台上,面闊三間,拱卷式門洞,也是單檐歇山頂。殿前有漢白玉石雕護欄,護欄欄板浮雕各種各樣的花卉、草葉紋飾,極為壯觀。

隱峰塔
在龍王殿東、是北台頂一大靈跡,是為紀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隱峰禪師,俗姓鄧,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經常冬居衡岳,夏處清涼,其圓寂後,後人將其火化,並取之舍利,在北台頂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隱秀,精工細作,質感較強,是僧俗臨頂必至之處。

Ⅶ 解讀故宮的圖書目錄

第一章 故宮的前世
一 北京古城的前身——薊城的幾度變遷
薊城——兩周諸侯國的王城
幽州城——漢唐州郡的治所
遼南京城——建於舊幽州舊城的遼國陪都
金中都——中國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元大都——體現儒家文化的城市
二 明初三都
吳王宮營建概況
明代臨濠(鳳陽)中都城營建概況
明代南京大內營建概況
三 明代遷都北京始末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
四 明代北京城和紫禁城修建始末
明永樂時期
明正統時期
明嘉靖時期
明末時期
明代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布局特色
五 清代北京皇城與紫禁城
清代皇城
清代紫禁城
第二章 故宮的營造法式
一 中國古代宮城的設計思想
遵循¬周禮古制的王城規劃思想
非壯麗無以重威
象天法地,以顯帝王之尊
天子居中而立
陰陽五行,以求吉祥
尊祖孝親
天子至尊的禮序
二 古代宮城的基本規制
古代宮城基址規模之制
城中城之制
「三朝五門」之制
「左祖右社」之制
「前朝後寢」之制
中軸對稱之制
四隅之制
郊壇之制
三 紫禁城單體建築的等級差別
台基形式與等級
高台與建築等級
面闊間數與建築等級
丹陛橋與建築等級
宮門前建橋與建築等級
木材的材質與建築等級
柱色與建築等級
房頂形式與建築等級
蹲脊獸的數量與建築等級
琉璃瓦顏色與建築等級
門色、門釘與建築等級
建築彩與建築等級
四 督建官員和著名工匠
明代督建官員和著名工匠
清代著名工匠
第三章 故宮的建築形制
一 城池建築
紫禁城城牆
紫禁城角樓
紫禁城護城河
內金水河
二 紫禁城四門
午門
東華門
西華門
神武門
三 重要的宮門
太和門
協和門、熙和門
乾清門
景運門、隆宗門
四 宮廷廣場
太和門廣場
太和殿廣場
乾清門廣場
五 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六 外朝三大殿的輔助建築
體仁閣與弘義閣
文華殿
武英殿
七 內廷後三宮
乾清宮
乾清宮東、西廡房
交泰殿
坤寧宮
養心殿
八 太子宮、皇子宮
毓慶宮
重華宮
乾清宮東五所
南三所
九 後妃寢宮
景仁宮
延禧宮
承乾宮
永和宮
鍾粹宮
景陽宮
永壽宮
太極殿
翊坤宮
長春宮
儲秀宮
咸福宮
十 紫禁城中的御花園
御花園
寧壽宮花園
建福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
十一 紫禁城中的佛寺、佛堂
雨花閣
英華殿
慈寧宮大佛堂
十二 紫禁城中的道廟
欽安殿
天穹寶殿
城隍廟
四神祠
十三 皇帝家廟和齋宮
奉先殿
齋宮
十四 太上皇宮和太後宮
寧壽宮
慈寧宮
壽康宮
壽安宮
十五 宮廷藏書樓
文淵閣
藻堂
十六 其他建築
內閣大堂
南薰殿
箭亭
斷虹橋
井亭
內金水橋
第四章 故宮建築裝飾細節
一 屋頂裝飾
琉璃瓦
正吻
垂獸和戧獸
蹲脊獸
殿頂跑龍
寶頂
二 斗拱
室外斗拱
室內斗拱
三 外檐裝修
金扉金鎖隔扇門和檻窗
金絲楠木門窗隔扇
支摘窗
橫披窗
雀替
楣子與坐凳欄桿
匾額
楹聯
垂花門
垂花柱式窗罩
四 內檐裝修
徹上明造
天花
盤龍藻井
隔扇
壁紗櫥
各式雕花木罩
仙樓
垂花柱式門罩
五 建築彩畫裝飾
和璽彩畫
旋子彩畫
蘇式彩畫
六 宮廷陳設
太和殿陳設
中和殿陳設
乾清宮明間陳設
養心殿明間陳設
七 展示皇權威儀的露天陳設
日晷
嘉量
江山社稷金殿
鎏金銅缸
銅香爐
銅鶴和銅龜
銅門獅和鎏金銅門獅
銅龍、銅鹿
銅鳳
銅麒麟
露陳墩
玉璧銅座屏
儀仗墩、品級山
八 影壁
八字形琉璃影壁
隨牆琉璃影壁
五彩琉璃九龍壁
木屏風
大理石屏風
九 墁地和牆體
御路
金磚墁地
磨磚對縫
十 疊石山和奇異峰石盆景
堆秀山
海參石
諸葛拜斗石
木變石
十一 石雕裝飾
御路石
漢白玉石螭首
淺雕雲紋石台階
漢白玉石雕花柱頭
漢白玉石雕花欄板
漢白玉石雕夾旗桿座

Ⅷ 關於石雕欄桿的理解有哪些

石雕欄桿,安裝在台基四周、橋的兩側、樓梯兩側、廊柱兩側、亭榭周邊等處的石質雕刻欄桿,主要功能是起到防護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用來分割空間。尤其在園林建築中,石雕欄桿是最不可少的,既可以攔隔圍護,將不同的區域分隔開來;又不會割斷各區域之間的關系,欄桿上雕刻的圖案還起點綴環境的作用。石雕欄桿的歷史發展:在漢族傳統建築中欄桿的材料有多種,以木、石最常用。早期出現為木欄桿,石欄桿出現於隋唐時期,起初多仿木結構。至宋代,石欄桿已很普遍。

石雕欄桿的主要組成部分:柱頭、立柱、欄板、報鼓、地鋪石。石雕欄桿也可以和其它材料搭配,如立柱和鐵索。石雕欄桿材料種類:石雕各種石材、石料都可製作,有線雕型欄桿、浮雕型欄桿、幾何型欄桿、立體雕塑型欄桿。常見的石雕欄桿有青石石雕欄桿、花崗岩石雕欄桿、漢白玉石雕欄桿。石雕的設計要求:石雕欄桿的規格大致上是以下幾種數據:柱子:8*8*68、10*10*100、12*12*110 14*14*135、15*15*150、18*18*165、20*20*165、22*22*165、25*25*160 26*26*160、28*28*165、30*30*16一般數據都是以雙數為柱子的小邊長,高度則是靈活的,根據自己場地,作用定製。欄板的厚度則是:6、8、10、12、14、15、16、18、20、21、23具體的數據得看具體情況而變化。欄桿柱的間距一般為0.5米——2米,高度則是根據柱子的高度按比例協調製作。

Ⅸ 文廟的保護

1990年太和縣委、縣政府開始對文廟大成殿進行落架大修。1992年,文廟一期修復工程竣工驗收,新建和修復了大門、泮池、泮橋、月台、大成殿。大成殿為單檐竭山頂宮殿式建築,闊五楹、深三間,黃色琉璃瓦,殿內寬敞明亮。雕有漢白玉孔子像一尊,像上懸掛「萬世師表、「斯文在茲」、「德侔天地」、「道貫古今」等多塊匾額。金柱分別掛有「先知先覺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與兩間功化同流」、「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咸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等楹聯。殿前月台、欄板、御路系白色漢白玉石雕,御路雕有二龍戲珠,栩栩如生。
2009年,文廟二期修復工程工程竣工驗收,並逐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歷時兩年,總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縣政府投資560多萬元,新建和修復了大門、泮池、泮橋、尊經閣、東西廂房、廊房、圍牆、西側門面房,整修了地面,進行了綠化,東西廊房鑲嵌了太和書法名家的作品碑刻,大成殿、尊經閣內繪制了孔子為主題的壁畫。文廟二期工程整體建築與文廟廣場、太和公園有機的連為一體,為弘揚傳統文化、見證歷史、宣傳太和將產生積極影響。
太和歷史上文人輩出,與太和長期以來「尊儒重學」是分不開的,而文廟正是太和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保護好太和文廟,對於傳載傳統文明具有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意義。太和文廟的文化歷史內涵,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永遠展現她的無窮魅力。

Ⅹ 新鄉市漢白玉欄桿經營商家有哪些

我廠經營雕刻石雕欄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