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陵是誰盜得!
孫殿英盜掘的是河北的遵化縣境內的馬蘭峪清東陵。清東陵(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四面環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後等後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後和136個妃嬪)
由於陵區太大兼怕事情敗露,孫殿英只調動了一團兵力匆忙中好像只盜掘了清慈禧的後陵及同治帝的惠陵,再是清乾隆皇帝的裕陵。饒是如此,盜墓之舉也轟動了海內外。孫殿英籍此獲得了「盜墓將軍」的綽號。名垂史冊,遺臭萬年!
B. 『我左滇西寶藏買了一塊千足金和田玉佛編碼為2076810一萬多打了8折不知是真是假在北京西單珠寶城
沒有圖片嗎,和田玉是和田玉不過八成是青海料
C. 雲南百年滇金珠寶有限公司怎麼樣
雲南百年滇金珠寶有限公司是2014-08-19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雲瑞東路47號附5號(光華街)。
雲南百年滇金珠寶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30102309620566H,企業法人林建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雲南百年滇金珠寶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珠寶首飾、工藝美術品(象牙及其製品除外)、礦產品的銷售;房地產租賃經營;物業管理(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雲南百年滇金珠寶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D. 我買了一金乙珠寶的墜子感覺上當了
滇之國翠:
您好,請您上圖才可以判斷哦。
回答如上,如有疑惑,歡迎追問。
滇之國翠,只為玉見您。
E. 清東陵盜寶案的奔向東陵
清東陵曾經是一塊與世隔絕、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自順治皇帝開始,先後有5位皇帝葬在這片宛若虎踞龍盤、充滿王氣之地。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寢。它是在清朝國勢鼎盛時期修建的,耗銀兩百多萬兩,遍選天下精工美料,建築藝術精湛華美居清陵之冠。
統治近代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西太後慈禧的定東陵,興建於清末,工程前後耗銀227萬兩,持續14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慈禧定東陵金碧輝煌,奢華程度,連皇宮紫禁城也難與為匹。清東陵內最重要的部分是封土寶頂下的地宮,那是安放帝後棺槨的地方。
20世紀20年代的清東陵,經過土匪和軍閥的歷次劫掠,地面上各座陵寢的陳設珍品所剩無幾,剩下的唯有深埋於地下的地宮。這時的一份神秘筆記很可能幫了盜墓者的忙。專家介紹說,據傳當時有一份《愛月軒筆記》,是晚清大太監李蓮英口述,由其侄子執筆記下的。它詳細記載了慈禧地宮中陪葬的眾多無價之寶。
此外,清朝極盛時期的乾隆堪稱最富有的皇帝。他們的陵寢修建得富麗堂皇,殉葬品也一定極盡奢華。於是,乾隆裕陵和慈禧定東陵地宮成了首要的目標。
清朝帝後們的地宮上方,堆砌著高大的方城明樓,後方則依山而建。如果不能准確地找到入口,要想進入地宮是十分困難的。
從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為自己修建地宮開始,中國古代歷代帝王都極度重視地宮的修建,那是他們靈魂轉世的場所,是盛放棺槨及殉葬財寶的地方,是帝王墓冢中最神秘的環節。為了防盜,他們堆起高高的封土,修建堅固的城牆,設置數以千計的守陵士兵,制訂最為嚴苛的法律,為保守秘密還殺掉建墓工匠。清東陵的修建吸收了歷朝歷代的經驗,在防盜措施上不可謂不處心積慮,防備周詳……
1928年7月,擔任盜陵主角的一支部隊奔向了慈禧定東陵,而另一支部隊則奔向了乾隆裕陵。 當年留下的照片表明:起初,匪兵們並不知道地宮入口,而是遍地開挖,寶頂上、配殿外、明樓里都留下了他們挖掘的痕跡。
1928年盜墓隊最終找到了地宮入口。原來,在高大的明樓後面,有一個「啞巴院」,傳說招募的工匠都是啞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機密。在啞巴院北面有一道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
清東陵的陵寢結構大同小異。琉璃影壁下正隱藏著地宮入口。如果從正面橫向挖掘,會遇上條磚砌死的隧道;如果從寶頂上垂直往下開掘,則會增加多倍的距離;而如果從琉璃影壁下直接墜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剛牆,從最短途徑進入地宮。能找到這個捷徑的人,恐怕熟知內情。
慈禧陵和乾隆陵稍有不同,由於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慈禧陵沒有啞巴院。在明樓底下進入古洞門,過道盡頭則是一道內部澆鑄了鐵筋的牆壁,它的裡面就是「金剛牆」。地宮的入口就在這金剛牆下。
東陵修建得十分堅固,要完全刨開地磚不是件容易的事,匪兵們盜寶心切,便動用了炸葯。在硝煙彌漫的殘磚斷石中,再向下深挖數丈,終於呈露出一面漢白玉石牆,它就是金剛牆。從牆中間拆下幾塊石頭,露出一個黑森森的洞口。為了防止盜洞塌陷,士兵們還在旁邊豎起一根木頭支撐。
由於害怕傳說中的機關暗器,幾名士兵被派下去探路。士兵們首先進入的是一段2、30米長的斜坡,那是為運送棺槨進入地宮而留下的甬道。在陰森恐怖霉臭刺鼻的斜坡甬道,士兵們摸索著前進,精神高度緊張!
專家介紹說,東陵被盜後,當地留下一些傳說,其中就有盜陵士兵死於地宮。當時乾隆地宮里蓄滿積水,由於年代久遠,以致積水有四五尺深,清室重斂時用抽水機抽了5天才抽干,即使都要定時抽水。這么深的積水,而通道很陡滑,不明就裡的盜墓士兵有可能是滑倒在有毒的積水中,驚悸窒息而亡。
一番驚魂後,為發財慾望驅使的匪兵們繼續前行,終於,迎面看到了一道高大的漢白玉石門。地宮里的石門每扇門重達3噸,門上有萬斤銅管扇,門後有頂門石。當時人們一邊用細鐵圈套住門後的頂門石,一邊用木棍頂開石門。這樣並不需要損壞石門,也不會砸壞頂門石。可以推斷的是,當年的盜陵匪兵最初並不知道石門背後的奧秘。在慈禧陵第一道石門上,至今遺留著當年被毀壞的痕跡。最後石門背後的頂門石斷裂成兩半。直到打開慈禧地宮第一道石門,匪兵們才恍然大悟,他們再沒有用蠻力就打開了後面的石門。因此,慈禧地宮第二道石門和乾隆地宮的前三道石門至今保存完好。相對於慈禧地宮,乾隆地宮要復雜許多,它有4道石門,9個券堂,整個結構組成一個「主」字形,進深54米,落空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相當於一座地下宮殿。 這是一個奇異的世界:石門上雕刻著象徵大慈大悲、普渡眾生、佛法無邊的菩薩。面目猙獰的四大天王鎮守四方,驅邪避惡,掌管風調雨順。還有代表色、香、味、聲、觸五種人生慾望的五欲供。牆壁上還雕刻著數不清的超度亡魂的佛經咒語。
整個乾隆地宮宛如一座庄嚴肅穆而又美輪美奐的地下佛堂。生前盡享榮華富貴的帝王,死後也幻想著升入西天極樂世界。發財心切的盜墓者在經歷過初時的震驚恐怖之後,戰戰兢兢地繼續向第四道石門摸去。
在用前面的辦法頂撞裕陵最後一道石門時,無論匪兵們怎樣費盡心機就是打不開。專家介紹說,匪兵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再次使用了炸葯,裕陵最後一道石門被炸後,一扇倒塌斷裂,另一扇歪斜著,岌岌可危。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第四道石門打不開呢?
原來裕陵里積滿水,將巨大的棺槨浮了起來,離開石台頂住了石門,所以石門撞不開。
正當盜掘乾隆裕陵的匪兵們為一扇接一扇的石門而費盡心力時,慈禧定東陵里的匪兵們卻興奮地發現,慈禧地宮內只有兩道石門。
他們首先進入到了最後的主墓室,看見了棺槨和寶藏。
這是一個完全由漢白玉石鋪砌的坐北朝南的石室,也叫「金券」。金券正中是一座一尺來高的漢白玉石台,也就是「寶床」,在它上面停放著一具巨大的棺槨,它就是慈禧太後的梓宮。分列金券兩側的是兩座石墩,名為「冊寶座」,上面原本呈放著記錄慈禧謚號的香寶香冊。
清代棺木有兩層,分為外槨內棺。
當年,匪兵們是怎樣打開慈禧棺槨的呢?這曾經是個謎團。直到多年以後,一本叫《世載堂雜憶》的書披露了一名據稱是盜陵連長的回憶。
根據匪軍連長的供述,撬開外棺和內棺時,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槨,竟被匪徒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徒們將碎槨木搬開後,現出了一具紅漆滇金的內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損傷棺內寶物,嚴令匪兵小心謹慎地用刀撬開內棺。
「當時將棺蓋揭開,見霞光滿棺,兵士每人執一大電筒,光為之奪,眾皆駭異。俯視棺中,西太後面貌如生,手指長白毛寸余……珠寶堆積棺中無算,大者由官長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陰納衣袋中。於是司令長官下令,卸去龍袍,將貼身珠寶搜索一空。「 東陵盜案發生後,清遺族代表緊急赴東陵善後,當時一位親歷者寶熙寫下的《於役東陵日記》,詳細地記載了重新安葬的情形。
……慈禧的遺體倒伏在殘破棺蓋上。長發散而不亂,扎辮子的紅頭繩猶在。當翻轉她的屍身,發現遍體長滿白毛,口角處有殘破痕。
一位親歷者劉人瑞記描述了他進入乾隆裕陵地宮時所見到的悲慘情形:持燈進入地宮,見有白骨數節浮於泥水之中。重斂者找到4具頭顱,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狀比西太後陵凄慘百倍。
歷史記載裕陵地宮葬有乾隆皇帝和兩位皇後,還有三位皇妃。由於歷時百年,又遭此浩劫,呈現在重斂者面前的僅剩零亂的骸骨。當人們清理遺骸時,最初只找到4具頭顱。
專家介紹說,清室重斂時6個人只找到4個頭骨,屍骸全碎,有一棺槨就壓在石門下,從中找出一具頭骨,骨骼較大而判斷是乾隆顱骨。
找到乾隆顱骨後,還缺少一具頭骨,棺槨裡面找遍了也不見蹤影,人們猜測可能被盜墓者帶出了地宮。
就在人們快要放棄尋找時,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在地宮西北角的深水裡浮現出一具完整的女屍,面目如生,令人驚異。根據推斷,這具女屍應該是孝儀皇後。
令懿皇貴妃是嘉慶皇帝的生母,死後被追封為孝儀皇後。
這位孝儀皇後死於乾隆之前,同處一個地宮,為何唯獨她的屍骨保持如此完好?遺臣們心中大惑不解。遺臣們心中的疑惑尚未解開,又一個問題讓他們犯了難:如何區分那些散亂骨骸的身份呢?討論了數日,最終決定合葬一棺,此舉開創了有清以來帝後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
重新葬完慈禧、乾隆帝後妃遺骨後,人們蓋上殘缺的棺蓋,掩閉石門,再將隧道完全填封。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兩座地宮才再次被打開清理。
1984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乾隆和慈禧兩陵進行了整理。開棺結果驗證了當年清遺族重殮時的記載。
2000年,清東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4年年初播放的科幻電視劇《少年王》的故事情節,就是以這段「東陵古墓事件」為引子,從而展開了四段時空飄緲、似幻似真的探險、愛情故事……
F. 雲南騰沖 璀璨的中國翡翠第一城
騰沖縣人民政府縣長張惟建
一、發揮翡翠文化發祥地效應,激活翡翠產業資源稟賦
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中國翡翠第一城騰沖,很早以前就因翡翠而具有無與倫比的地緣效應和區位效應。
由珠寶玉石行業引申的翡翠文化效應起源於騰沖。翡翠文化作為中華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玉器出騰越,騰沖出碧玉」之說和全國獨一無二的白玉祖師殿就是對翡翠文化最好的詮釋。事實證明,是騰沖商賈首先發現、加工翡翠,經過歷代無數騰沖商人的不懈努力和近600年的歷史積淀,終於形成今天獨特的翡翠經濟和翡翠文化,尤其是騰沖產生的翡翠文化為中華玉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自秦、漢以來,騰沖就是一座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交通於一體的中國邊境名城,也是邊地漢文化的中心,更是翡翠文化的誕生地,很久就具有翡翠文化發祥地效應。幾百年來,騰沖不僅一直是緬甸翡翠、紅寶石和斯里蘭卡金綠貓眼等眾多寶玉石原料的集散地,而且還曾經是東南亞寶玉石加工中心,本身就是一份厚重的翡翠文化遺產,名不虛傳的夢幻翡翠城。數百年來,騰沖人為此走出了一條艱辛卓越的翡翠之路。
歷史上,騰沖的翡翠產業資源稟賦是那樣的豐裕鮮活。騰沖與緬甸山水相連,無天然屏障,兩國邊民往來頻繁。翡翠產於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勐拱(元代設蒙光路軍民府管轄)等地。玉自南金沙江來,昔為騰越(今騰沖)所屬,夷人采之……;自元代開滇以來,數百年間,產於北緬甸之珠寶、玉器、瑪瑙、琥珀之屬,因交通發達,愈為內地人士所注目,商人采之,轉販各處。雲南地當中介,騰沖乃古西南絲綢之路要沖、重要驛站和商埠,故購買珠玉者,輒或疑雲南為其產地。明正統以後,中緬邊界呈現邊地靖息,民庶安堵,內外肅清,軍轉民從商者眾。明、清兩朝騰越設八關九隘,內地商人出關互市,歲不下千百人,緬人以珠寶玉器易銅斤數十萬。
從發展歷史上看,持續下來傳統意義上的騰沖商貿史其實是一部翡翠史。騰沖翡翠開發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有「玉出騰越(今騰沖),活躍神州,藝滿天下」之騰越翡翠品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騰越游記》里,記述「二十五日,曉霽,崔君來候余餐,與之同入市,買琥珀綠蟲。又有顧生者,崔之友也,導往碾玉者家,欲碾翠生石(翡翠)印池杯子,不遇,期明晨至……」。近六百年來,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的騰沖人,一代又一代進行著翡翠經營,從而使騰沖成為「十人八九緬經商」的著名僑鄉。騰沖不僅被譽為極邊第一城,而且還擁有翡翠城和琥珀牌坊玉石橋的美譽,在翡翠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僅崛起了三盛號、源盛號、寶發號、洪盛祥……茂恆等眾多對外貿易商號,而且還造就了一大批行家裡手、琢玉高手,一批又一批從事珠寶翡翠的跨國商號相繼崛起,以騰沖為集散中心的翡翠交易輻射到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
騰沖縣縣長張惟建致辭
騰沖翡翠源遠流長,早在宋元時期,騰沖就首開翡翠加工之先河。翡翠原產於緬甸北部,元明及清初均屬騰越管轄。騰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加工集散地,加工歷史近600年之久。明中葉,從永昌、騰越到緬甸的密支那一線的古驛道就開有著名的「寶井路、玉石路」。翡翠文化和玉文化已滲透到騰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之路上,騰沖用足用活了寬領域翡翠產業資源稟賦。
作為西南邊陲的重要通商口岸,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著名的「史迪威交易的興旺。由於騰沖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距玉石產地只有358千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騰沖幾乎成為緬甸翡翠進入中國的唯一通道,玉石交易量幾乎佔全世界的九成。清代,騰沖的華僑規模化地經營玉石廠,涌現出了毛應德、寸尊福、張寶廷等多位翡翠大王,歷史上騰沖的段家玉、綺羅玉、官四玉、振坤玉、王家玉、馬家玉等美玉、名玉競美爭奇,翡翠大王享譽中外。20世紀初,騰沖玉石翡翠交易量大增,1902年玉石進口量為271擔,1911年增至628擔,1917年達801擔。每年有2萬多匹騾馬穿行於騰沖與緬甸之間,緬甸珠寶玉石源源不斷進入騰沖,騰沖翡翠加工達到鼎盛時期。民國初,從事玉雕作坊的有100多家,工匠3000多人。當時,騰沖城內的「小月城」是珠寶商人的聚散地,上百個琢玉坊連成一片,紅藍寶石、翡翠雕件琳琅滿目,高中低檔貨色齊備,被人稱為「百寶街」。「昔日繁華百寶街、雄商大賈挾貲來;琥珀牌坊玉石橋」就是騰沖當時繁榮景象的真實寫照。騰沖抗戰淪陷前,城內小月城百寶街的鋪面連成一片,高、中、底檔的翡翠產品貨色齊備,雖全國處戰爭狀態,生意仍十分興隆。當時騰沖多為「前店後廠」形式,「家族店、夫妻店」居多,也有較為專業化的大作坊,生產規模大,分工極細。有解玉行、細花玉匠、玉拱眼、玉光工、玉大貨匠、玉小貨匠等行當。可以說是這些工匠、店鋪和所有的繁華傳承了翡翠文化的理念,成為今天的翡翠產業資源稟賦。
元、明、清時代,宮廷官員收購到翡翠後,常常在騰沖就地加工製成朝服,官帽上的帽珠,鑲嵌在玉帶上的玉片、玉牌、佩戴在手上的玉扳指;作坊里大量加工的是民間的首飾,有玉簪、手鐲、耳環、戒指、玉鎖牌、玉羅漢、玉八仙、玉念珠等等,形成加工銷售一條龍。更有一擲千金、萬金的毛石賭貨,讓珠寶商們趨之若鶩。數百年之後,時至今日,翡翠城建起了4個片區的騰越翡翠城、騰越珠寶城、文星步行街和騰沖珠寶玉器交易中心等專業街,還有距縣城24公里的1個翡翠加工中心——荷花鄉翡翠中心。2007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蒞臨騰沖,回良玉副總理一行到以加工翡翠聞名的荷花鄉考察了翡翠產業,認真向翡翠加工戶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騰沖有著獨特的沿邊優勢和翡翠產業資源稟賦,這里是離翡翠產地最近的地方,有著便捷的通道和歷史上的翡翠商旅之路;這里有著悠久的翡翠文化傳統,有著騰沖人代代相傳的翡翠文化;這里有著源遠流長的翡翠加工貿易集散歷史,有著翡翠經銷、設計、加工一體化相互完善的網路。明清時期,世界翡翠交易和加工的九成在騰沖,如今仍然是世界翡翠貿易的重鎮,大量翡翠從騰沖再到東南亞。騰沖冠名「中國翡翠第一城」,可以說當之無愧。
二、保障產業要素合理流動,實現整體效益乘數效應
盡管古西南絲綢之路的繁華已成往昔,但歷史與現實的熱望並未因此而消弭,騰沖翡翠產業構建於大商埠之上的潛能依然在與時俱進。
1932~1942年,騰沖玉雕業漸衰,在抗戰淪陷前夕,琢玉坊減至40多家。新中國成立後,玉石來源減少,銷路不暢,從業者大減。20世紀50年代前,緬甸出產的玉石運到騰沖集散佔世界玉石交易的90%。1950~1 954年,從業者僅16戶24人,生產時斷時續。1 956年的玉器生產合作社有20多人參加。1961~1 965年,玉器生產有所發展。文革伊始,玉雕加工處於停滯狀態。1973年成立縣工藝美術廠,縣城一至六街的玉雕廠也進行加工。1975年,產玉器6.87萬件。1979年產7.64萬件。1 985年產1.09萬件,產值27.17萬元。1974~1985年,加工數量達63萬余件,許多個體藝人也參加了玉器加工。2006年10月,在第二屆中國玉器百花獎評選活動中,由騰沖玉雕師創作的玉雕精品摘取了一金一銅的好成績。
不同資源稟賦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同。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歷史的原因,騰沖邊境貿易被迫停止,玉石的進口渠道也被關閉。1981年騰沖恢復了邊境小額貿易,騰沖邊貿企業逐步走向緬甸進口玉石。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騰沖至緬甸密支那公路的修復通車,騰沖玉業得以重振。1996年玉石進口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頂峰,進口量達34.8萬千克,進口額達1.4億元,約占當時全國進口量的70%。全縣經營玉石的企業達100多家,加工戶600餘戶,從業人員1萬多人。城鄉翡翠玉器產業蓬勃發展。1998年以來,緬甸政府允許玉石以大宗貿易的方式從仰光出口,而雲南玉石進口渠道不暢,進口環節稅收較高,手續繁瑣,加之經營管理方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曾一度繁榮的玉石交易轉入低谷,與騰沖天賜的資源優勢和「翡翠城」的歷史地位極不相稱。但對於充滿著「窮走夷方急走廠(去玉石場上場)」精神的翡翠城的人們來說,今後將努力克服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以及只靠增加投入而沒有提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收益不良的狀況。
翡翠加工的原始方法
近年來,騰沖縣委、縣政府將翡翠產業作為骨幹產業來抓,努力營造經營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市場監管,牢固樹立「騰越翡翠」品牌意識。2005年,有經營權的公司商行50餘家、加工戶400戶、經營店鋪180餘家,年產值1億多元,年銷售額約2億元。2005年7月成立的荷花鄉玉雕專業合作社,會員之家有40多戶。規模化加工銷售的玉雕中心有36戶,荷花鄉黨委、鄉政府及相關部門在佔地4.7畝的荷花鄉客運站內,投資150多萬元,建設可容納42戶加工與商鋪連體的荷花鄉翡翠中心,預計於2008年2月建成並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距縣城24千米的荷花傣佤民族鄉,從半坡玉雕村搬遷至鄉街的農民翡翠加工戶已達100多戶。
翡翠加工的現代方法
騰沖翡翠產業規模化效應已初步形成。特別是東盟和國內正處於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換之中,騰沖要與國際接軌實現這一轉換,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變得極為重要。
七八年來,騰沖將翡翠產業作為優勢項目對外招商引資,一批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植根騰沖,共謀翡翠產業發展,先後建成了珠寶交易中心、騰越翡翠城、文星步行街等幾個翡翠專業市場;官房集團正在建設「騰沖翡翠文化商貿經濟園區」,並與昆明理工大學建成了雲南省首家國際珠寶藝術學院,即將對外招生;騰沖億翡翠建設的翡翠古鎮一期工程竣工招租,將再現騰沖「琥珀牌坊玉石橋」的形象;騰沖縣工商聯大力支持湖北東方金鈺公司,幫助落實佔地41.4畝、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翡翠加工交易中心用地,該中心現正在開工建設之中,建成後的翡翠交易中心將成為亞洲知名的以翡翠毛料收購、拍賣、加工、銷售、展示為一體的交易中心,以及體現翡翠文化、翡翠雕琢藝術為主題的集翡翠博物館、翡翠文化館、中國玉雕藝術館為一體的翡翠文化園區。可以說,騰沖翡翠產業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和關鍵時期。
因為合作與聯動,優勢互補,整合產業優勢資源,所以最終實現整體效益的乘數效應。從2001年至今,先後引進了騰越翡翠城有限責任公司、雲南柏聯和順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雲南官房集團騰沖開發有限公司、騰沖億翡翠旅遊房地產有限責任公司和湖北東方金鈺公司等5家有經濟實力的外地企業入駐騰沖發展翡翠產業,為騰沖翡翠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騰沖翡翠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基本形成了集加工、銷售、理論研討、文化培育為一體的翡翠商貿園區,實現整體效益的乘數效應日趨成熟。騰沖有翡翠經營權的公司、商行24家,玉石加工戶245戶,目前騰沖經營翡翠的企業有600多家,個體工商戶就更多了。如果到翡翠商貿城的翡翠工貿一條街轉一轉,你就會發現這里都是經營翡翠的;經營門市店鋪的500餘戶,有從業人員1萬多人,年產值約3億多元。
騰沖縣城一角
三、發揮南亞大通道沿邊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要素
大通道建設不是一個單純的交通概念,應該形成系統,形成網路,搞好配套。騰沖早在1826年就開始了對外開放,具有漫長而悠久的歷史,有非常鮮明獨特的生產要素中的古道和商務信息特色。在翡翠第一城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對構建區域經濟新秩序,騰沖始終堅持大通道促大開發的態勢。
通過開放促開發。騰沖翡翠產業抓住對外開放的特點,從通道建社上透析,近現代騰沖交通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對外開放史,某種意義上說是一部翡翠玉雕的發展史。翡翠對於騰沖的輝煌始終體現在對外開放的不同層面寬領域上。騰沖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這條道路比北方的絲綢之路,比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它是當時中國連接印巴大陸的重要通道。有人說是馬幫馱來了翡翠城,是因為近現代的大量物資源源不斷地轉運到邊城騰沖,並使通過騰沖口岸的大量物資流向緬甸和印度,並通過印支大陸出海走向世界,騰沖因此成為當時重要的商都和翡翠加工地。近代隨著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的開通,一條大道經過寶井路和玉石路,彰顯騰沖在國際通道中的重要地位,一條大道貫穿了整個翡翠市場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騰沖的區位效應和地緣效應,使之一舉成為翡翠產品的集散地。隨著我國南向互利戰略的實施,在繼雲南省確立「面向南亞東南亞大通道」建設的發展思路後,保山率先提出「雲南走向南亞,保山先行一步」的戰略構想,騰沖縣把自身的發展放到全國和雲南面向南亞開放的大戰略中去思考,地區之間通過商品、資本、技術、勞務等的流動而實現的相互開放,相互融合。從一體化涉及的地域范圍及廣度考量,逐步形成次區域一體化。所以,必須用足用活騰沖作為面向南亞開放的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全面推進公路、航空、鐵路交通等硬體建設,積極構築面向南亞開放的交通網路,並大膽提出建設「中國走向南亞第一縣」的戰略構想。今天,騰沖境內除了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猴橋口岸以外,另外還有滇灘、自治和三岔河等1 6條邊境通道,是中國與緬甸進行貿易的前沿。因此利用好騰沖的沿邊效應和口岸效應,為騰沖翡翠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先機和條件,使經歷了一個從興盛到衰落漫長過程的翡翠業再現輝煌,使騰沖世界翡翠商城的歷史地位得以復甦。
回良玉副總理視察騰沖翡翠產業(背影為騰沖縣縣長張惟建)
為做大做強翡翠產業,重現世界翡翠商城的輝煌,建立翡翠商貿加工特區,騰沖縣充分發揮前沿和前衛作用,統籌區域發展,做好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工作。騰沖縣始終堅持實施走向南亞戰略,以經過騰沖的中緬印公路為契機,開放興騰,擴大對外開放成果;全面提升騰沖的產業層次,大力培育能支撐騰沖經濟的翡翠支柱產業這一重要生產要素。
當前,隨著騰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項建設深入推進,騰沖翡翠產業再次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近年來,騰沖抓住雲南實施「走向南亞」戰略的發展機遇,啟動國際大通道建設。在南亞國際大通道建設中騰沖的區位效應日趨明顯。如果按昆明到保山市下轄的騰沖縣修築高速公路的里程、騰沖到密支那修建二級公路的里程計算,從昆明經騰沖、密支那到緬印邊境的班哨,再到印度雷多隻有約1200千米,相比較繞道馬六甲海峽的6000千米海路要近4800千米。如果全部建成高等級公路,從昆明到雷多全程僅只需十多個小時。可以看出,經過騰沖的中緬印公路,將是連接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最便捷的陸上通道,更是中國溝通南亞次大陸的最便捷的橋梁。如今,騰沖至緬甸板瓦二級油路已建成通車;騰沖至緬甸密支那二級油路通車;騰沖駝峰機場經國務院批復立項,2008年建成通航;保山至騰沖高速路將於明年開工建設。圍繞把騰沖建成「對內連接滇西、滇西南,對外連接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旅遊樞紐」,建成「中國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這兩大目標,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後引進了一批大企業大集團打造精品旅遊區,騰沖翡翠旅遊日漸升溫,知名度不斷提高,翡翠已經成為騰沖旅遊的一種代言物;2006年到騰沖旅遊觀光的國內外旅遊者達到244.9萬人次,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翡翠已成為騰沖的形象產品和重要旅遊代言品,不失為騰沖的一大特色產業,購玉器逛翡翠城的旅遊發展無疑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旅遊業與翡翠業的強強聯合。騰沖在中國走向南亞戰略中的地位和發展速度已引起了各級的重視和外界的關注。這為騰沖翡翠產業的加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翡翠只產於緬甸北部,騰沖與緬甸山水相連,距翡翠產地只有300多千米,這比取道仰光出緬近1000千米,比到泰國清邁近1400多千米,騰沖的區位優勢明顯。2007年4月,隨著騰沖至緬甸密支那公路境外段的建成通車,這條在「雲南對外開放史上第一次由市縣兩級政府與緬甸政府打交通促成修建」和「雲南國際大通道的建設歷史上第一次由地方自籌修建高等級跨國公路」標志著大通道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大量的翡翠原料將更加便利地進入騰沖。隨著機場通航,國內外的翡翠商賈到騰沖開展商貿活動將更加快捷、高效和安全。按照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實施「共同有效普惠關稅(CEPT)」,在中國和東盟的大幅降低關稅、免配額以及其他市場准入條件進一步改善的7000種產品中,翡翠珠寶作為其中一項得以發揮,不期即將實現翡翠第一城生產要素的整合。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南向互利戰略的實施,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對外貿易和騰沖翡翠旅遊將成為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騰沖翡翠又是區域經濟中的新舉點,開展境外旅遊,打通南亞國際大通道,促進區域翡翠經濟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2007年4月中國騰沖至緬甸密支那境外段公路通車典禮在位於緬甸克欽邦密支那的邊境重鎮甘拜地隆重舉行
騰沖與緬甸兩地人民情感交融,風俗、文化相通,邊民和睦相處。在長期的翡翠產業開發過程中,形成了超越國界和區域的獨特的胞波情誼。加之近年來,注重對緬交流,市縣兩級先後40多次組團出訪緬甸,與緬方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合作領域不斷擴大,雙方的關系更加牢固,緬甸中央政府對緬北的對外開放已引起高度重視,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建設了具有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特色的商口交易展示區、建成騰沖黑泥塘邊民互市區等,並促成緬甸政府同意開通將毗鄰中國的甘拜地口岸列為與中國猴橋口岸對等的國家級口岸,提升了貿易規模和檔次。改善對緬關系,恢復騰沖翡翠加工集散功能。世界上距翡翠原產地最近的騰沖,曾是緬甸翡翠的最大集散地,由於歷史和戰爭的原因,沉寂數十年。當前,要抓住騰沖與緬甸關系的逐步改善和騰密路大通道發展的機遇,採取措施,擴大玉石原料進口渠道,增加進口數量,簡化口岸進口手續,降低進口和經營環節稅費,降低經營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為騰沖翡翠產業加速發展創造條件。
四、形成開發主導型產業模式,推動信息化導向型產業協作
隨著國內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騰沖縣人民政府在各級相關部門的扶持下,將翡翠特色產業列入發展規劃,用好用活翡翠產業資源稟賦,翡翠產業集群優勢逐漸得以發揮,並將產業納入全國珠寶產業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加快資源有效整合,並呈良好態勢。
翡翠產業作為騰沖的一項主導型產業,騰沖的翡翠業多方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大力促使區域翡翠產業協作,實行互補性和結構性合作並存,以結構性合作為主;堅持以民間翡翠加工合作為主、政府合作為輔,形成一定層次的結構優化、多元化、整體化、互動化的翡翠產業協作關系,提高加工增值能力。對於翡翠加工業這項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努力提高區域翡翠產業結構升級和翡翠區域性國際 競爭能力,結合翡翠文化與現代經營理念,創新經營觀念、創新營銷模式,在全國實行連鎖經營,統一標識,統一宣傳,統一售價,統一售後服務,構建以騰沖為基地覆蓋全國各大中城市的營銷網路,擴展市場空間,提高市場佔有份額,努力把騰越翡翠品牌打造成全國馳名品牌,走向國際市場;實施科技興企、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三大戰略,切實加大政策支持,著力打造騰越翡翠品牌;為實現翡翠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積極向上反映爭取,劃定一定區域設立珠寶玉石加工貿易保稅區,賦予保稅區相關優惠政策,充分發揮保稅區的貿易、存貯、加工功能,並辦理轉口貿易等相關合法手續,激活市場,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擴大加工規模,提高工藝水平。在產業競爭提升方面,建立科技創新體系、物流體系、技術鑒定體系,建設服務平台,引進一批高水平人才向培養造就自主創新型人才轉變,走引進與自主培養之路,建設一支管理嚴格、技術過硬、服務與國際接軌的人才隊伍。在翡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擴大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提升工藝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提質增效,加強市場終端競爭力,最終形成開發主導型產業模式。力爭到2010年,騰沖翡翠產業產值佔全省珠寶玉石產業產值的10%以上,努力使騰沖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翡翠交易市場和加工集散地,重新確立世界翡翠商城的重要歷史地位。
在不斷加強騰沖經貿通道建設的今天,在發展雙邊翡翠貿易的基礎上,無論從區域翡翠經濟的要素整合,還是在推動翡翠區域經濟合作方式上的提升,都在重視翡翠文化的挖掘、包裝、提升,使之成為騰沖旅遊、文化顯性和外化的核心標識。而且,凝聚了幾代騰沖人心血和智慧的特殊品牌「騰越翡翠」正在一天天叫響,為了維護提升這一悠久歷史品牌,發揚騰沖翡翠市場誠信的傳統美德,騰沖縣政府公開向社會承諾:騰沖翡翠無假貨;「假一賠一百」的承諾,騰沖翡翠只有A貨,沒有B貨或C貨。統一「騰越翡翠」標識,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行業監管,要求全體商家自覺維護「騰越翡翠」品牌。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騰越翡翠」品牌享譽省內外,騰沖翡翠憑借其品質較好、價格適中的優勢越來越被世人所青睞,騰越翡翠連鎖店也已進入南京、揚州等地。2005年9月,騰沖榮獲「中國翡翠第一城」稱號;2006年11月,騰沖榮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稱號。
騰沖縣在形成開發主導型產業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區域翡翠產業協作系統,注重發揮各方在資源、技術、資金、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組合,充分調動各方協作積極性,建立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協調機制。通過翡翠產業資源重組和信息資源共享,推動區域信息化建設,由騰沖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率先建成了騰沖政務網的子站「翡翠在線」專業網站(網址:http://www.fchome.com.cn),為騰沖翡翠行業提供了一個經濟信息平台,構建了政府聯系產業的空間,加強了互信合作的信息交流,從產業信息空間上為拓展翡翠交易和技術合作新領域創造了條件。
從推動信息化導向型產業協作的角度,從泛珠與東盟熱望對接的關繫上來衡量,騰沖具有一定程度的商業信息、資源信息和服務信息資源稟賦,騰沖正在建設翡翠商務信息交流的大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努力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方式的提升。
騰沖文星文化步行街實景效果圖
G. 盜墓慈禧太後墓把慈禧太後嘴巴里的珠寶拿出來慈禧太後眼睛突然睜開了這是什麼
慈禧太後陵墓被盜的故事:
1928年正是軍閥混戰、國窮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亂年月,不屬國民黨正規軍的雜牌軍孫殿英部,被蔣介石另眼相看,剋扣孫殿英軍隊的糧餉。
孫殿英軍隊的官兵已半年沒有發餉,軍心浮動,常有開小差的事情發生,為了防止士兵嘩變,迫使孫殿英不得不苦思辦法。
於是孫殿英用要挾的方式從一位當初修建墓陵而僥幸逃脫的老石匠口裡得知墓穴入口後,便用炸葯炸開了入口。
進入了地宮,西太後慈禧的棺槨就擺在面前。士兵們將碎槨木搬開,現出一具紅漆滇金的內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損傷棺內寶物,嚴令匪兵小心謹慎地用刀撬開內棺,孫部從金槨內棺盜竊了大量稀世珍寶。
(7)百年滇金珠寶擴展閱讀:
孫殿英盜取慈溪墓的行為在當時自然會受到多方譴責,這時有人給他出了個餿主意:你們得想方設法打點關節,至於事成與否就看你們的手段了。
聽說你們這次收獲頗豐,別人都說這次你盜墓收獲了幾億兩,想要平息事端,還得捨得本錢。並且,你打點的目標主要是那些手裡有兵權的長官,只要他們不結伙圍攻你們就好。
後來他回憶說:這幾座墓地堂皇極了,棺材內乾隆屍體已化,有的只留下頭發。陪葬寶物不少,其中最寶貴的是頸上的一串朝珠。
一百零八顆中最大的兩顆是朱紅色,和一柄九龍寶劍,劍鞘面上嵌了九條龍,劍柄上嵌滿了寶珠,由此,孫殿英將此番收獲的絕大多數都拿來打點各方權貴,逐漸將盜墓事件壓了下去。
H. ★★清東陵墓2次被盜時 盜賊的理由是什麼★★
剛剛找到資料也可印證貪婪的驅使:
1945年12月22日,月黑風高,伸手難見五指。昌瑞山下震耳欲聾,刀槍閃亮的一場新戰斗沖著康熙皇帝的景陵打響,300多雙罪惡的手伸向景陵地宮,對康熙皇帝拖骨暴屍。經過三晝夜的「激戰」,終於拿下了景陵地宮這個「碉堡」,搜出了珍寶幾大口袋。王紹義洋洋得意地說:「我們所挖的幾座陵,就數這景陵的寶物多,不次於慈禧、乾隆的陵啊!」張盡忠也樂不可支:「好東西比孫殿英得的還多呀!」
王紹義一夥本來就是土匪、無賴、盜墓賊,干將們貪婪成性,打的招牌是「救濟貧民」、「按股分配」,卻又導演出一幕又一幕分贓大火拚的丑劇。張盡忠心狠手辣,堅持在孝東陵分定陵和景陵的寶物,這里距他家近,一旦打起來也有退身之地。面對眾多的珍寶,眾人你拿我搶的亂成一鍋粥,最後以比槍法打孝東陵殿檐上的人獸定輸贏分寶物。另外張盡忠和王紹義還設下圈套,事先安排好人,聽見槍響就冒充軍分區敵工部的人來敲門過問,又由他張隊長出面應付過去,最後自然得寶最多的是王紹義和張盡忠。
好事不出庄,壞事亂嚷嚷。「要發財去盜墓,一夜成為暴發戶」,這股邪風迅速蔓延到陵區的四周鄰舍。平時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人見狀,紛紛走上這盜陵生財之道。
八區的趙子新帶領10多名區小隊隊員和民兵一夜間把景陵妃園陵寢一座貴妃陵盜了。
關會增、賈正國一起挖掘了康熙的雙妃陵
穆樹軒同賈井滿把裕陵園寢里的香妃墓掘了。
王紹義父子又鑽進裕陵園寢連盜兩座妃子墓……
整個清東陵14座陵寢,157人的墓幾乎無一倖免。
古代的皇陵——寶藏的象徵
<br>盜陵墓者被冠以再好的名聲也是盜,可是從史實來看,為財而盜的可能性最大,說與清政府的腐朽有關系並不貼切!
<br>並且,古今中外盜墓都是大罪,並被人們冠以最低劣的人格,有人感冒天下之大不違可以說完全是利益的驅使,人性貪婪的最有利表現。
<br>我所收集到的兩次盜東陵。
<br>孫殿英為了糧餉錢財——開始盜墓
<br>1928年正是軍閥混戰,國窮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亂年月,不屬國民黨正規軍的雜牌軍孫殿英部,被蔣介石另眼相看,剋扣孫部糧餉。部下官兵已半年沒有發餉,其軍心浮動,常有開小差的事情發生,上峰若再不撥糧款,恐怕開小差的更多,甚至有嘩變的危險。部隊這一嚴峻的形勢,迫使孫殿英不得不苦思著「解葯」。驀地,一個罪惡的念頭在他腦海萌發——「盜墓去!」
<br>黃金仲、王紹義——盜康熙大帝景陵的人
<br>與上次盜景陵不同,這次盜陵由黃金仲獨自一人指揮。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紹義等人指揮盜掘惠陵、定東陵,由於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築結構,指揮失誤,故此進度遲緩,心中焦灼。
<br>
<br>經過幾天的挖掘,他們終於將定陵的地宮打開,然而就在打的同時,就聽見有人大叫:「天吶,不好了,地宮里有毒氣!」隨著一聲驚叫,剛打開地宮入口的人們潮水般退下。霉氣逐漸散盡後,人們漸漸安靜下來。這時,黃金仲命令下屬要不惜一切代價,進入地宮,炸開石門!就在這時,參與盜定陵的一個小頭目來向黃金仲匯報一個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宮有積水!
<br>
<br>聽到這個,黃金仲十分吃驚與懊惱,他本以為炸開石門後,劈開棺材,就能將寶物輕而易舉拿到手,誰知在地宮里又發現滔滔大水,他濃眉緊蹙,胸中再次燃起煩躁的怒火。
<br>
<br>然而,所謂魔有魔法,賊有賊招,地宮的積水並沒阻止了盜賊的步伐,為了能夠順利地得到地宮的寶物,這伙盜賊轉身到隆恩殿香案頂上拿下大匾,再加上兩扇紫檀門板,稍一捆綁,竟然做成一個竹伐,一個小時後,這伙亡命之徒坐著「船」劃進咸豐和薩克達氏的棺槨前,跳上棺槨,揮動利斧、劈棺揚屍,將隨葬物品洗劫一空。
<br>
<br>盜墓者的下場
<br>
<br>清東陵第二次大規模被盜,引起了當時清朝遺老遺少和普通百姓的極大憤慨,也受到冀東行署高度重視,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抽調得力干將破獲此案。不同於孫殿英盜東陵的不了了之,這次冀東行署很快就將盜陵的主犯趙連江、李樹音等人在景陵大碑樓前就地正法。首犯黃金仲事發後畏罪潛逃,在國統區內被軍統特務抓獲,投進監獄,終了此生。主犯王紹義在1951年3月被遵化縣人民政府依法處決。清東陵第二次大規模盜陵的眾犯終於得到了應得的懲罰,相信東陵內的各位大清皇帝應該也瞑目安息了吧!
I. 順治的孝陵為什麼沒有被盜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寢中比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兩位皇後全部採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宮中僅留有三個骨灰壇,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確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宮的防禦嚴密,這使得清孝陵成為在民國時期清東陵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皇陵。
孝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位於昌瑞山主峰南麓,背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主軸線上。後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會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於定鼎之初,戰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英年,並未急於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後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孝陵共建有石牌坊、下馬牌、版房、大紅門、風水牆、更衣店、華表、聖德神功碑亭、望柱、石像生、神路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神庫、省牲亭、朝房、茶膳房、餑餑房、值房、隆恩門、燎爐、隆恩殿、東西配殿、陵寢門、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等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