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銀珠寶 » 盂縣玉石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盂縣玉石

發布時間: 2021-03-16 09:10:11

㈠ 盂縣產玉嗎

玉石在古代很籠統 漂亮 光滑 有透感等都叫玉
所以盂縣出產的 水晶 煤精 剛玉等也可以叫玉石
但現代所說的玉好像沒有

㈡ 太原有什麼特色禮品可以送給外地朋友的

1、汾酒 早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汾酒就為世人珍愛,後歷經唐、宋、元、明、清,素有「開壇香天下」之美譽,其美味曾傾倒眾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新中國建立以後,幾經擴建,現已成為國內最大而又聞名於世的國家名酒生產廠家之一。汾酒度數雖高,但無刺激性,飲後使人心曠神怡,具清潔衛生,幽雅純正,綿甜長之三絕,是我國清香型大麴白酒的典型代表。
2、頭腦 頭腦之名為頭腦,實則既無頭又無腦,而是用肥羊肉、黃花、煨面、藕根、長山葯、良姜、酒糟、黃酒八樣原料配製而成的一種食物,故而又名八珍湯。每年陰歷白露至來年立春上市。食用頭腦多在清晨,用腌韭菜作引子,並配以一種名之為帽合的圓形面餅。頭腦營養豐富,具有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虛補虧的療效,長期食用,得益非淺。 相傳,頭腦乃明末清初時,太原著名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傅山先生所創。他將八珍湯的配方和製法傳授給一家飯店,並為該店起名清和元,八珍湯由此也易名為頭腦。在清和元牌匾的上邊寫有「頭腦雜割」四個小字,合起來便是「頭腦雜割清和元」,意寓宰割元、清封建王朝統治者之頭。( 太原) 這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對人體有滋補作用,效果甚佳。頭腦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里,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葯。湯里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此外,羊雜割是太原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其物美價廉,營養豐富,頗受百姓之歡迎,二者為冬令美食。
3、清徐老陳醋 清徐老陳醋是黑褐色,體態清亮,鮮明誘人。除了具有酸醇、味烈、味長的三大優點外,還有香、綿、不沉澱,以及"掛碗"的特點。只要擰開瓶蓋,那香酸濃郁的氣息立即撲鼻飄來,滴入碗里打一個圈,便均勻地粘在碗邊。品嘗一口,雖然老陳醋的酸度是五度,但不覺得失酸難耐,倒感到"甜綿香酸",酸得緩慢、長久、可口,酸得發甜,發綿,發香,酸得滿足而後知不足,嘗了一口還想嘗一口。此外,一般的醋存放長時間,就會變濁,生白皮,甚至腐化變質。但清徐老陳醋儲存越久越香酸。有的人儲存幾十年後,因為瓶蓋不緊水分蒸發,老陳醋變成了重色琥珀一樣的固體醋,用開水沖開,仍然鮮酸如初。
4、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產於太原晉祠鄉一帶,是山西大米中的優質品種。 這種大米晶瑩飽滿,呈半透明狀,米色微褐。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四溢。生產晉祠大米的稻田,是晉祠難老泉水澆地,含有多種礦物質。 5、太原仿古鐵器 太原仿古鐵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術的繼承和發展。太原晉祠的宋鑄鐵人名聞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術高超的最好歷史見證。近年來,太原北城區金屬工藝廠以優質生鐵作原料,陸續生產仿石鐵器,如「馬 本資料由王鐵匠保健球編輯整理 超龍雀」、「明九龍鼎」、「雲岡佛頭」、「晉祠鐵人」等,形象逼真,神態自如,與原物陳列一處,幾可亂真。
6、孟封餅 孟封餅是清徐縣孟封村獨特的傳統名食,以香、酥、軟、甜、涼的特點久負盛名。凡品嘗過它的人,無不稱其為餅中佳品。 長期以來,不論逢年過節探親訪友,人們總是設法買些孟封餅,一來自家過節品嘗,二來可作為禮品饋贈親友,表示對人敬重。 來歷:孟封餅創制於清光緒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時南里旺村有姓馮的一家財主,孟封村的趙晉山給他家做飯。當時臘月,馮家為歡度春節,要求每天不吃重樣飯,頓頓都要調花樣。趙廚師盡管手藝高超,幾十天的變樣已技窮藝盡。一天,偶用麵粉與油、糖炒成油性面與麵粉加水和成面團。不料面團過稀,無法聯餅,只好用鏟子鏟塊,放在鏊上,再扣上扣鍋烤熟,主人食之,十分可口,要求繼續燒制,這就是孟封餅的開始。 後來趙晉山回到孟封,向鵝池村的王富長借200元錢,開設餅鋪,經營「孟封鍋塊」,後來改稱孟封餅。孟封位於清源縣東南,地處汾河東岸,是糧食集散之地,聚集許多店鋪,從河北、榆次到文水、汾陽、陝西的客商絡繹不絕,孟封餅隨之而銷往各地。
7、面 麻 片 代州面麻片,歷史悠久,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著稱,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據說,清朝末年,一位在江蘇做官的代州人特別喜歡吃江蘇的麻片。告老還鄉時,便帶了一名專做麻片的廚師回鄉,在家做麻片,供自己食用。後來這位廚師將其技藝傳給了代州人,經代州人的改進,製成了獨具特色的代州麻片。代州城有名的商號「聚星瑞」、「興盛齋」、「富成齋」、「天興昌」、「巨盛齋」、「福盛魁」等,主營面麻片,並向州外推銷,享譽山西
8、山西拉麵 山西拉麵,又叫甩面、扯麵、抻面,是西北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麵食名吃。為山西四大麵食之一。拉麵源於何時尚待考究。但據清末陝西薛寶辰所著《秦食說略》記載,當時在山西、陝西一帶流行一種「楨面條」(按:楨一扯、拉):「其以水和面,入鹽、鹼、清油揉勻,覆以濕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面條。作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陝西朝邑、同州為最」。 現在,拉麵在山西的太原,晉中、運城等地流傳甚廣,特別是晉中地區及陽泉等地及太原陽曲縣的拉麵最為著名。拉麵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技藝,學會拉麵這一技法,可製作出幾十種不同口味、形態各異的姊妹品種。如空心拉麵、夾餡拉麵、水拉麵、油拉麵、龍須面、小拉麵、 銀絲卷、一窩酥、清油餅、雞絲卷等等,均基於拉麵這一基本技法。
9、原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製的河漏床(中間有圓洞,下方有孔,上面有與圓洞直徑相差略小的木柱圓形頭伸入洞中擠壓)迫使面從下方均勻的孔內下到鍋里,整個河漏床用杠桿原理,橫跨鍋上。待面壓到一定長度,用刀從下方把面條截斷,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或打鹵食用。這種面,操作簡便,速度快,適宜於集體食堂食用,吃著筋滑利口。 本資料由王鐵匠保健球編輯整理
10、太原玉雕 太原玉雕歷史悠久,雕刻工藝精緻、細膩,所用原料石質精美,產品品種多樣,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徵,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結晶。 太原玉石資源豐富。近處,婁煩縣產玉石,晉中地區盂縣產綠軟玉、剛玉;遠處,晉南夏縣產碧玉,臨汾、鄉寧產瑪瑙,這是太原玉雕能夠從古至今沿襲發展的重要原因。 太原玉雕,就是根據天然玉石資源因料取材,因材施藝,在玉雕大師們的精工刀刻下形成了色、形、態俱佳的工藝美術產品。位於太原的山西工藝美術廠的玉雕,近年來有了新的發展,在表現名勝古跡、花卉、人物等方面既繼承了太原玉雕的傳統手法,又在這一基礎上大膽創新,精心雕刻了許多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玉雕新產品。
-------------
頭腦是最有名的,是一種滋補類的食物。在超市有成袋賣的,可以放的。不到十塊錢的吧。
太谷餅也不錯,一代三四塊錢。香香軟軟的。
山西的小麻花也很有名,白丑小麻花。
其實我覺得竹葉青特別好,一瓶就五六十,但很香很補
哦,還有柳林的紅棗核桃。
要是點心的話,就是雙合成了吧,只有山西有的,雙合成有幾款點心確實經典,可以嘗嘗
大部分太原大型的超市像美特好、山姆士、華聯都有的賣,那些小店裡的就別買了,質量保障不了。

㈢ 從營口出發到蓋州玉石水庫怎麼走

是天然的,人工修了一個壩體就可以成為水庫了。道理和三峽之類的是一樣的。利用地形,修壩堤來形成水庫。

㈣ 我想了解山西的歷史,怎麼了解詳細一點的! 如果答的好,我另追加20分~!!!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人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永樂宮壁畫、運城關帝廟、永濟普救寺、洪洞廣勝寺等在國內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謠舞蹈、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具有勤與儉的民風。劉胡蘭精神、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㈤ 黃土高原歷史上什麼樣子

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中國黃土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遷,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墚、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高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多在1200-2000。除許多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強烈侵蝕,逐漸形成千溝萬壑、地形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
高原上主要山脈有太行山脈、呂梁山和六盤山等,這些高脈把黃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陝甘黃土高原、隴西高原。
黃土地層中反映古氣候的標志概括起來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積、河流相沉積、黃土的顏色變化、化學元素組分含量和孢粉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質時期的地表,在當時的氣候條件下,經過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類型、成分結構等特徵都帶有形成時氣候特徵留在土壤中的痕跡,這些痕跡直接記錄了當時氣候冷暖干濕等變化。
湖相沉積,黃土中常常夾有湖相地層,這類地層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這些湖沼相沉積物中碳質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鐵元素多為還原狀態,氧化程度很低,這些特徵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積是在濕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積物,主要為粗砂、礫卵石等,一般屬於早更新世中後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時,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帶的黃土中夾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層,這些粗岩相沉積物說明當時黃土堆積時,曾經有過較大的豐水期,因而河流發育,水文活動積極,反映了當時濕潤的氣候條件。
黃土形成於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觀顏色。綜合黃土高原黃土剖面顏色在垂向上的變化,自下而上大體可以分為4個主要顏色段:淺紅黃色段,棕黃色段,灰黃色段,褐黃色段。
黃土中化學元素組分的遷移是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所謂元素的遷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學元素的轉移和再分配,使化學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遷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學環境中,遷移的方式、強度和結果都不相同。
從陝西省林業廳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陝北黃土高原「綠色版圖」在迅速擴大。1999年以來,延安市退耕還林882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萬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5%,林草覆蓋率由42.9%提高到57.9%。 植被面積不斷增加
分析美國和法國的衛星遙感資料,發現1982~2007年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植被覆蓋總體上處於上升趨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①1982~1998年植被覆蓋在波動中緩慢增加;
②1999~2001年植被覆蓋處於一個相對的低谷;
③2003~2007年植被覆蓋快速增加。
近26年來綠色度上升了9.3%。2003~2007年植被覆蓋快速增加,增幅在26年中達到最大,這表明1999年以來實施封山禁牧、退耕還林草工程建設成效顯現。
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四季綠色度的變化趨勢都為正值,秋季(9月~11月)綠色度增加最為顯著,26年上升了18.1%;其次是春季(3月~5月),26年的綠色度增加了12.6%。其中10月份綠色度的上升趨勢最顯著,其次是5月份。
綠色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植被覆蓋度的高低,不同等級綠色度的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的變化就可以反映植被覆蓋結構的動態變化。綠色度在0.1~0.3級別面積所佔總面積的百分比從
1981~1985 年的5 年平均29.0%下降到2003 ~2007 年5
年平均2.4%;相反,綠色度在0.3~0.6級別上所佔面積的百分比在波動中大幅度增加。說明高覆蓋植被的面積在增加,低覆蓋植被的面積在減少。
氣候變化對植被的影響
1982~2007年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年平均溫度呈極顯著的上升趨勢,平均每年增溫0.059℃。春季綠色度與溫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夏季綠色度與溫度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說明春季溫度升高,植被開始生長時間提前,明顯增加了植被覆蓋;夏季溫度上升加速了地表蒸發過程,潛在地加劇了地表水分的缺乏,由此造成土壤干土層的發育,對植被生長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春季溫度有上升趨勢,綠色度也呈現增加的趨勢,5月份綠色度的增加的顯著性達到年內的第一個高峰;夏季溫度上升趨勢比春季更加顯著,相反綠色度呈現出降低趨勢;秋季9月份溫度變化為增加趨勢,10月顯現弱的降低趨勢,而綠色度呈現增加趨勢,並且增加的顯著性在10月份達到最大。這是因為退耕還林(草)前的耕地多,10月份農作物都成熟收獲了,綠色度很低,而10月份林草茂盛,綠色尚未褪去,自然綠色度就高了。
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
1999年,陝北各地在全國率先組織實施了以退耕還林(草)為主的生態建設工程,實行封山禁牧,統籌解決農戶的長遠生計問題。到2007年底,僅延安市就完成國家計劃內退耕還林(草)面積875.06萬畝,分別佔到全國退耕還林(草)面積的2.4%和全省的1\3;主要河流平均含沙量較1998年下降了8個百分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由原來的20.7%提高到4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9年1381元增加到2865

元。昔日光禿禿的黃土山已郁閉成林,美麗如畫。「天藍、山綠、水清、人富」的生態目標開始顯現。這些退耕還林的初步成效,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推進人類生態文明的深遠意義會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專家們評價:這是農耕文明以來這片黃土地上自然界最大的變化。百姓們高興地唱到:「山坡上栽樹崖畔畔上青,羊羔羔養在家門中;草棵棵賽過糧苗苗,退耕帶來好光景。

文物工作者和地質人員曾經對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彭陽縣等地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證實,約在6000萬年前,黃土高原全是湖水,近代,山峰則是當時湖水中的孤島。
寧夏固原地區很早以前是一片海洋。在距今6000萬年前,地殼發生劇烈斷塊式上升與下降,到了距今24萬年前,六盤山、月亮山等發生劇烈的上升運動。此後,隨著山區間歇式繼續上升,廣大的丘陵區均沉積了厚度不等的風成黃土,在盆地中心或山麓地帶則有沖積的礫岩和粘土,大量的黃土堆積,覆蓋了山坡丘陵,形成了現代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氣候變暖,我國各地區包括黃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層多呈紅或淺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早更新世早期,黃土高原內在一些第三紀末形成的古侵蝕或斷陷盆地邊緣和盆地內,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積了厚大的湖相沉積。在早更新世末期,由於氣候逐漸變得乾旱起來,雨量減少使這些湖泊逐漸萎縮,乃至乾涸消失,並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開始時,由於新構造運動對環境的影響,黃土高原的氣候變為溫濕和干涼交替的波動。這一時期河流最為發育,河水流量也與氣候變化相對應而呈增多或減少的變化規律。到晚更新世初期,乾旱氣候開始顯增多或減少的變化規律。到晚更新世初期,乾旱氣候開始顯著。到全新世,黃土高原則明顯地被乾旱少雨的氣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個第四紀時期內,黃土高原的古氣候環境的主要變化時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黃土高原環境的變遷,有其自然的因素,這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黃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壞,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蝕,導致高原自然環境惡化。

㈥ 晉劇的有關知識

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興起於晉中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一帶,所以又稱為「中路梆子」或「中路戲」。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