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實物黃金 » 中國甲胄實物為什麼很少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中國甲胄實物為什麼很少

發布時間: 2021-03-29 16:06:40

Ⅰ 請問古代紙甲的防禦力如何有人說紙做的鎧甲只是鐵甲不足應急用的,但歷史記載一些地方政府願意用二十甚

紙甲,又稱紙制甲胄,在中國古代紙甲是一種簡易的護身甲,以硬布裱骨,再用紙筋搪塞而成。宋代的士卒﹑民間武裝曾用之。清代有前胸安鐵葉絮紙布甲。主要用於中國南方步兵,因體輕,又為戰船水兵多用。
紙甲在唐宋開始規模的運用,甚至成為了宋明軍隊的標准甲式之一,一口氣定製過三萬套。歷史上曾有地方官申請一百套鐵甲換五十套優質紙甲的記載,《新唐書》記載說「勁矢不能洞」,看得出紙甲優點是堅固且輕便。

由於紙甲成本低,便於推廣,在商業發達的宋朝,就有了假冒偽劣紙甲,對此,宋神宗《熙寧編敕》中曾規定,若私造紙甲五領者絞(《要錄》),這是很重的刑罰了。

紙甲的表面以娟布或紙造成,為防禦箭、鳥銃傷害,以三cm厚的紙和掛裹,用以增加防護力。

紙甲主要是用於抵擋弓箭等遠程兵器的,如果遇到近戰的大刀,那就非常不妥了。紙甲多用在南方的士兵,特別是因為輕便,所以多由戰船水兵使用。紙甲主要護住上半身和下半身(過膝),考慮到南方多沼澤、水田,長度就因地制宜了。

Ⅱ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盔甲好像從來沒有護手這種玩意

這跟戰爭的模式相關。
中國古代打仗多用弓箭和長矛那樣的遠程兵器,而且是大兵團混戰,而國內打仗用盾作為防護,沒有一對一的決斗式打架的,只有用短兵器對砍才顯出護手的作用。

Ⅲ 中國的將軍甲胄有多少種材質其防禦攻擊的韌度水平怎樣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秦將軍鎧甲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唐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山文字甲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范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認為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歡此甲,因為這是中國獨有的。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遼武士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

元武士

十三世紀蒙古士兵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Ⅳ 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國卻很少有盔甲,這是為何

古代無論是東西方都是有盔甲的,認為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國卻很少有盔甲,是受影視劇的影響得出的誤解。
盔甲,是人類在武力沖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胄、鎧甲。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一槍絕對可以刺穿。

Ⅳ 求 中國古代甲胄資料(最好有圖解)

網路圖片輸入中國盔甲,找到圖說中國甲胄系列,完畢。獻上參考圖一張

Ⅵ 為什麼古代鎧甲很少有保留至今的現在只能通過畫像和天王雕塑進行想像復原。

給樓主分析:
1.首先,樓主估計是被電影電視劇誤導了,認為那些鎧甲都是寶物,刀槍不入,萬年不腐
2.實際上,首先,一個國家再富裕也不可能給自己士兵都佩戴上精鋼軟甲,富裕的時候普通士兵有一個皮甲可以穿,窮的時候,士兵就只有靠麻布衣服了,畢竟古代鋼鐵產量低
3.再有就是,士兵都是普通人,一副甲胄重好幾十斤甚至上百斤,一個普通人穿上還能走路嗎?更別說打仗了,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就是重裝騎兵,屬於人與馬都穿上了重裝甲胄,但是那主要是靠戰馬沖鋒,人穿著那種甲胄跑肯定是跑不動了,而且穿了鎧甲的好處就是重裝騎兵戰無不克攻無不勝了,至於為什麼後面被淘汰,主要就是成本太高,優質戰馬還有戰甲以及不適合攻城無法持久戰都是重裝騎兵的劣勢。
4.樓主別太迷信電影電視劇,古人打仗規模都不是很大,首先,人口就沒多少而且要發軍餉,別指望動不動就百萬大軍,根本養不起,其次,古人不是傻子,打仗很多時候都是用計,都是盡量抓俘虜,特別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時候,經常打不過就投降了,也別說沒骨氣啥的,拿軍餉給誰打工都是打何必送命呢?
5.那些畫像也好,雕塑也罷,都是美化之後的藝術品,而且戰甲戰刀損耗是很大的,所以寶刀寶劍傳下來的往往都是傳說,很難見到實物,傳下實物的往往屬於祭祀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