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理解投入產出表的五大功能
投入產出表的功能,第一,投入產出表採用棋盤式表格,主賓欄指標—一對應,充分體現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及其部門內部的有機聯系,直觀地描述了它們之間量的對應關系;第二,投入產出表由兩個長方形的表垂直交叉而成,堅的方向分析價值形成,橫的方向分析使用價值運動,兩者結合分析,不僅說明社會產品的價值構成,而且說明生產消耗量與分配使用量的相互平衡,同時使社會產品實現的復雜問題得以揭示;第三,把具體特點和功能不同的三個象限綜合在一起,投入產出模型完整地體現了社會再生產以生產為起點,以消費為終點,分配和交換為中間環節而形成的不斷循環、周而復始的運動過程,同時也體現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第四,投入產出模型中的各項經濟參數均以矩陣的形式給出,這對於應用現代數學方法和計算機,實現國民經濟管理現代化,意義尤為重要。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分析作為一種現代的數量經濟方法,除了對建立和完善國民經濟其他方面的核算具有重要作用外,對宏觀經濟調控、決策、管理以及加強企業經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用於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規劃的制定、驗證、調整;用於經濟預測;用於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Z用於分析研究經濟效益;用於研究環境與污染的治理以及用於強化企業核算和制定企業市場計劃等等。
2. 如何用投入產出表評價製造業戰略實施效果
投入產出表又稱部門聯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時期各部門間相互聯系和平衡比例關系的一種平衡表。投入產出簡表如下。表中第Ⅰ象限反映部門間的生產技術聯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門產品的最終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說明的再分配過程不完整,有時可以不列出。投入產出表根據不同的計量單位,分為實物表和價值表;按不同的范圍,分為全國表、地區表、部門表和聯合表;按模型特性,分為靜態表、動態表。此外,還有研究諸如環境保護、人口、資源等特殊問題的投入產出表。
3. 投入產出表的介紹
投入產出表又稱部門聯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時期各部門間相互聯系和平衡版比例關系的一種平衡權表。投入產出簡表如下。表中第Ⅰ象限反映部門間的生產技術聯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門產品的最終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說明的再分配過程不完整,有時可以不列出。投入產出表根據不同的計量單位,分為實物表和價值表;按不同的范圍,分為全國表、地區表、部門表和聯合企業表;按模型特性,分為靜態表、動態表。此外,還有研究諸如環境保護、人口、資源等特殊問題的投入產出表。
4. 投入產出法的基本特點
1、它從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的觀點出發,綜合研究各個具體部門之間的數量關系(技術經濟聯系)。整體性是投入產出法最重要的特點。 既有綜合指標又有按產品部門的分解指標,二者有機結合。因此,利用它可以較好地了解國民經濟的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做到在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基礎上,確定每個具體部門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從而成為計劃和預測的一種重要工具。
2、投入產出表從生產消耗和分配使用兩個方面同時反映產品在部門之間的運動過程,也就是同時反映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和使用價值的運動過程。 投入產出表採取棋盤式,縱橫互相交叉。從而使它能從生產消耗和分配使用兩個方面來反映產品在部門之間的運動過程,也就是同時反映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和使用價值運動過程。因為每個部門同時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它既產出產品,按社會需要分配,供其它部門和領域消費,又要消費其它部門的產品,通過本身的生產消費過程才能把產品生產出來。這樣,國民經濟中各種產品的生產和分配相互交織,就形成所有部門間相互消耗和相互提供產品的內在聯系。
3、從方法的角度,它通過各系數,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術和生產組織條件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經濟聯系;另一方面用以測定和體現社會總產品與中間產品、社會總產品與最終產品之間的數量聯系。 通過各種系數投入產出表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術水平和生產組織條件下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另一方面用以測定和體現社會總產品與中間產品、社會總產品與最終產品之間的數量聯系。既反映部門之間的直接聯系,又反映部門之間的全部間接聯系。投入產出表所提供的各種系數,是人們對國民經濟進行數量分析、平衡核算和計劃計算的依據。
4、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技術的結合。投入產出表的本身,就是一個經濟矩陣,就是一個部門聯系平衡模型,可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進行運算,這不僅可以保證計劃計算的及時性和准確性,而且可以進一步擴展,與數學規劃和其它數量經濟方法相結合,發展成經濟預測和計劃擇優的經濟數學模型。因此,與現代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技術的結合,可說是投入產出法的重要特點之一。
5. 論述題:實物性與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及其平衡關系
實務型投入產出表是以產品的標准單位或自然單位計量的,用於顯示國民經濟各部門主要產品的投入與產出關系,即這些主要產品的生產、使用情況,以及它們之間在生產消耗上的相互聯系和比例關系。
實務型投入產出表中的平衡關系是主要有兩個:
(1)總產品=中間產品+最終產品
(2)勞動力總量=各產品生產所需勞動力+數量之和
最常用的是統一貨幣單位計量的價值型投入產出表,每一縱列反映了相應產業部門的投入構成,其總計就是總投入。
橫行數字是個行業的產出結構,包括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產出,並反映了這些產品的銷路或分配去向。每一橫行的總計即為相應產品部門一定時期內(一年)的總產出。
(5)投入產出實物表特點擴展閱讀:
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可以按行、按列,以及在行與列之間分別建立平衡關系,這些平衡關系主要有
(1)各行的平衡關系是:各行的中間產品+各行的最終產品=各行總產品。這些平衡關系反映了各產業部門產品的流向。
(2)各列的平衡關系是:各列的生產資料轉移價值+各列新創造價值=各列總產值。各列的平衡關系說明了各產業部門的價值形成產出過程,反映了每一個產業部門的產出與各行業的價值形成的產出過程,反映了每一個每一產業部門的產出與各產業部門為之投入的平衡關系;
(3)行與列之間還存在如下平衡關系。第一橫行各產業不部門的總產出等於相對應的同名稱的縱列各產業部門的總投入第二,最終產品總量等於國民收入總量和固定資產折舊總量之和,即最終需求部分和毛附加價值部分相等。
6. 那本書有競爭性和非競爭性投入產出表的區別
投入產出表的專來業書籍應該自都能有所分析。
大致如下:競爭型的不區分國內外投入,非競爭型的有區分
詳細看來,
從內涵上看
競爭型:指該商品,國內生產,且國外進口,即二者存在競爭
非競爭型:指該商品,國內不生產,純進口,即不存在競爭
2.從投入產出表列關系區分:
競爭型:中間投入+增加值=總投入
非競爭型:中間投入(國內投入+國外投入)+增加值=總投入
7. 如何看懂投入產出表
看懂投入產出表的關鍵是投入產出表的四個象限和行、列的含義。投入產出表回由四個象限構成。這四個答象限的內容各不相同。投入產出表的第I象限,是由名稱相同、數目一致的若干產業部門縱橫交叉形成的棋盤式表格。其主欄是中間投入;賓欄為中間產出,也即中間使用。第I象限是投入產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技術經濟聯系。表中每個數字都有雙重意義:從橫向看,它表明每個產業部門的產品提供給各個產業部門作為生產消耗使用的數量,稱為中間產品或中間使用;從縱向看,它表明每個產品部門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各個產業部門的產品數量,稱為中間投入或中間消耗。
第Ⅱ象限的主欄與第I象限相同。賓欄力最終產品或使用,包括最終消費、固定資產形成、庫存增加和凈出口。產出使用中已包含了對進口產品的使用,但由於它是國外的產品,在計算總產出時,應將其扣除,保證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所以凈出口是指出口減進口。第Ⅱ象限主要反映最終產品的規模和結構,包括消費、投資、出口的結構和最終產品的產業部門結構。
8. 投入產出表中的數據,從行的方向看,是什麼經濟含義
從投入產出表的基本表式上可以看到,投入產出表三部分組成:分別為第I、II、III象限。第I象限為中間投入部分,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相互提供勞動服務和產品、互相依賴以供生產和消耗的過程,該部分是投入產出表的核心。縱列反映了生產部門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各產出部門產品和服務的總量;橫向是指產出部門的產品或者服務提供給各生產部門作為中間使用量。第II象限為最終使用部分,反映各生產部門的產品或服務在各部門最終使用,如消費、凈出口、投資等方面的數量和構成。第I、II象限連起來的橫向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用於中間使用和最終消費的價值構成。第III象限是增加值部分,它反映的是各產品部門增加值的構成與形成過程,體現了除國內生產總值的初次分配格局。第I和III象限連起來的豎向反映了國民經濟各生產部門產品在經營活動中的投入來源與產品價值。
9. 投入產出表怎麼看
投入抄產出簡表中第Ⅰ象限襲反映部門間的生產技術聯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門產品的最終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說明的再分配過程不完整,有時可以不列出。
投入產出表根據不同的計量單位,分為實物表和價值表,按不同的范圍,分為全國表、地區表、部門表和聯合企業表,按模型特性,分為靜態表、動態表。此外還有研究諸如環境保護、人口、資源等特殊問題的投入產出表。
(9)投入產出實物表特點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投入產出表是運用投入產出技術,將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中投入的各種費用的來源與產出的各種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去向,組成縱橫交錯的棋盤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統地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在生產過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經濟技術聯系。
投入產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門在生產貨物和服務時的各種投入,包括中間投入的最初投入。產出是指各部門的產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間使用和最終使用。
10. 地質工作的投入產出及其特點
地質工作的投入產出大致經過3個階段,如表7-1所示。
表7-1 地質工作投入產出階段
從這3個階段可以看出,第一次投入的是各種資金,包括地質勘探費、「兩權」價款、地質大調查經費、礦產資源補償費用於地質勘查部分、中央財政專項、地方財政專項、社會各方面對地質勘查的投入等,而產出的則是各種實物工作量。它是為了完成一定地質任務,在地質勘查過程中,根據不同地質條件和地質目的,選用適當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方法,以實物計量單位表示的各種工程或工作的數量指標。它直觀地反映使用某一技術手段和方法進行地質工作的實物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質工作的規模和進度,也是計算費用預算的基礎。第二次投入是通過對各種實物工作量的觀察、測試、實驗等產出各種地質信息,包括礦產品位、岩石的組成等。但這些地質信息開始只是以各自的工程、手段為基礎反映出來的,沒有整體概念。於是又產生了第三次投入,即對已經取得的各種地質信息進行綜合研究,得出評估的結論,產出地質報告。它是各種地質成果的總稱。這種投入產出,在地質找礦的全過程中,要按幾個大階段重復進行,而每次進行過程中,地質技術水平起關鍵作用。
1.地質工作投入
我國從計劃經濟時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對地質工作的投入名目繁多,主要有下列6種:
(1)地質勘探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地質勘探費是指國家預算科目中支出科目第四類(屬於支出大類),其下分為兩款,即第96款「地質勘探管理機構經費」和第97款「地質勘查經費」。在第97款下,又分為9個項目,即9個使用地質勘查經費的部門:①冶金(包括武警);②有色金屬;③煤炭;④石油;⑤化工;⑥核工業;⑦建築材料;⑧地質;⑨其他(主要是輕工業)。地質勘探費主要用於全國的地質勘查工作(省級和省級以下的財政,沒有地質勘探費科目)。這里所指的地質勘查工作,在原地礦部包括各種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地質勘查工作,在其他部門是指礦產地質勘查或服務於礦產地質勘查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物化探、遙感等工作。
地勘單位屬地化之後,地質勘探費的功能發生一些變化。《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規定,原地質礦產部和各工業部門地質勘查隊伍的地質勘查費均以1998年預算為基數(不含一次性補貼)保持不變。劃轉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隊伍的地質勘查費,繼續用於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地質勘查工作和經常性費用支出。各地應在首先確保離退休人員經費的前提下,將餘下的經費分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經費和地質勘查單位(地質勘查企業)經費兩塊管理,實行專款專用,不得擠占或挪作他用。又規定,地質勘查單位在屬地化、企業化改革的過程中,可以繼續將國家劃定的地質勘查費基數中10%左右的勘查費轉增國家資本金。
地勘單位屬地化之後,國家預算支出中的地質勘探費作為第四類科目仍然存在,其中在國土資源部項下的地質勘查經費和地質事業費用於國土資源部所屬地勘單位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人員經費按人頭核定,公用經費按具體用途核定,不搞大平均。此外,還增設國土資源調查經費,按計劃下達的項目分配,有項目則有,沒有項目則無,但必須專款專用。
(2)礦產資源補償費返還部分用於地質勘查的費用。它在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進行分成,分別用於地質勘查工作。在具體使用上,有的是作為補貼,與其他出資主體拼盤;有的是地方政府單獨立項,工程勞務向地勘單位發包或直接委託。
(3)「兩權」價款,即政府出資的探礦權和采礦權出讓之後,由政府收取的價款。有的通過「招拍掛」方式收取,有的是過去政府出資形成的,現在仍有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要有償使用。「兩權」價款收取之後,再用於地質找礦。
(4)中央和地方用於支持地質勘查的財政專項資金。中央財政專項的名稱是「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勘查項目專項資金」,目的是「促進地質勘查事業的發展,增長地質勘查單位屬地化後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能力」。地方財政支持地質工作的專項,在有些地方有,在有些地方則沒有,但目的是共同的,即都是為了促進地方礦業的發展,而不是促進地質勘查事業的發展。同時,這種支持帶有隨意性,並不是地方財政固定的支出項目,支持數額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視具體情況而定。
(5)地質勘查基金,包括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出資的,主要是用來加強礦產勘查,降低商業風險,支持重點地區、重點礦種的地質找礦突破。
(6)地質勘探投資。這是出資主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一種投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油氣地質勘查僅靠中央財政撥付的地質勘探費,遠遠不能適應自身發展需要,於是經過中央財政的批准,可以從每噸(千立方米)出售的油氣中提取一定數額的勘查基金,用於油氣的地質勘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之後,油氣地質勘探費則可以直接從成本中列支。同時,中央財政對商業性固體礦產勘查的投資開始退出,伴隨而來的是多種出資主體開始進入商業性礦產勘查領域。其中有國有的礦山企業、國有企業集團,也有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形成多種投資主體。這種投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是正常的和必然的,是產業活動的形式之一。
2.地質工作產出
地質工作產出就是地質工作成果。地質工作的任務是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與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經濟有效地摸清地質情況和探明礦產資源。地質工作結束後,為社會提供的地質報告和地質資料就是地質工作成果。地質工作在一定階段所獲得的成果稱階段成果,勘探全面結束時所得的成果稱為最終成果。地質成果的表達形式是地質報告。地質報告是對礦產資源、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書面總結,它是以地質項目為對象,按照地質設計進行工作,用文字、圖件、表格等形式組成的地質資料。地質報告的提交,標志著地質項目的勘查工作按階段或最終結束。
地質成果具體可以分為礦產儲量成果,固體礦產成果,油氣地質普查成果,區域地質調查成果,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成果,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勘查成果,其他專項成果等。
(1)礦產儲量成果。是指地質工作達到一定的工程式控制制和地質研究程度、用一定的方法計算出的有利用價值的礦產儲量。它是編制礦山開發方案,確定礦山建設規模和礦山計劃,或進一步開展礦產勘查、制定國民經濟建設規劃的重要依據。對於它的分類、分級,國家有專門規定。
(2)固體礦產成果。包括礦點、礦產地、成礦區帶、成礦預測區、新發現的礦產地、取得重大新進展的勘查礦區及水源地、普查基地、詳查基地等。對上述每一項地質成果,在統計上都有具體解釋。
(3)油氣地質普查成果。包括構造、圈閉、生油層、儲油層、油氣顯示、油氣顯示井、工業油氣流井、油氣發現井、其他工業價值井等。每一項都有具體的計量單位和定性或定量要求。
(4)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包括正式出版圖幅和非正式出版圖幅,圖幅中已知礦點、區調新發現礦點、圈定異常區、重沙異常、發現具有工業價值的礦產地等。
(5)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成果。包括區域水文地質圖、水泉點、暗沙、地下熱水點、地下泉水點、集中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礦泉水允許開采量、探采結合成井數、探采結合井出水量、探采結合井成井效益、地下水污染現狀調查、防氟調查等。
(6)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勘查成果。包括物探異常、磁異常、重力異常、電法異常、放射性異常、化探異常等。在各種異常中還要分發現異常、檢查異常、見礦異常,以及區域物化探成果圖件。
(7)其他專項成果。它是針對用戶需要而完成並匯交的地質成果,如主要服務於農業的多目標填圖的地質成果等。
上述成果劃分方式基本上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規定的,現在還在沿用。它反映的都是某種實物形態的地質情況,沒有貨幣量的換算,因而無法進行投入產出的對比。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商業性地質工作已成為地質工作的主體。而商業性地質勘查,無論是出資者還是作業承包者,從事的都是一種生產經營活動,必然要求進行投入產出的比較,進而要求對產出進行貨幣換算和對比。在礦產勘查中,產出的成果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地質勘查階段的礦業權。它是一種財產權,是用地質信息反映的可供人們進一步勘查或開採的礦產儲量,經評估,有具體價值量。其他商業性地質工作對出資者和承包者也都有不同的價值量追求。出資者希望用盡量少的投入來完成預定的任務,而承包者則希望在完成預定任務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爭取價款,並盡可能少地投入成本。
從地質勘查行業整體來看,能夠獨立對外服務的產品應當有三種:①反映礦產資源探明情況的礦產地質勘查報告;②反映專項地質信息的專業地質報告;③各項服務於地質調查工作的專業工程技術手段的工作量,同時它可以為行業外提供服務。
3.地質工作投入產出特點
地質工作是一項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的工作,從投入產出的過程來考察,它有許多不同於其他行業運作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是地質找礦的特點,對設計地質工作的體制和機制有重要參考價值。
(1)礦產勘查的生產周期比較長。一般從開始找礦到找到礦,完成普查、詳查和勘探,再到提交最終地質成果,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充滿著很大的風險,開始是自然風險,接著是市場的風險。這些風險對資金籌集影響甚大。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財政投入地質勘探費,承擔了全部風險。國家投資的地質勘探費退出以後,原以為市場調節可以彌補資金缺口,但是因為風險大,資本不願意進入,銀行不願意貸款,使整個地質找礦工作處於困境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各級政府不得不通過多種途徑給予支持。在支持過程中,適逢礦產品漲價,導致礦業權升值,政府也感到有利可圖,從而導致政府掌控礦業權。這個過程說明,始終沒有把握好這個特點。
(2)礦產勘查的投入產出極為不均。在投入方面,開始用錢不多,但充滿自然風險;伴隨著資金增多,風險也越來越小;進入詳查和勘探階段,資金投入量很大,運行也比較穩定。在產出方面,由於周期長,產出在年度之間分布極為不均。好在探礦權成果能夠隨時變現,可以緩解產出不均的問題。即使如此,也常常出現要麼沒有產出,要麼一旦產出數額就巨大的情況,且具有不確定性,給企業財務和資金管理帶來很多困難。對這個特點,也缺乏應對措施。
(3)礦產勘查所動用的各種技術手段,在需要的時間上和地點上有很大的隨機性,即便是地質設計已經確定的,在實施過程中也有隨時變動的可能。這一點與其他工程和建築設計有明顯不同。這種隨機性給礦產勘查所需技術手段的動用帶來不少困難。如果這些技術手段的施工都是由經營礦業權的企業自身承擔,即使這個企業同時開展多個地質找礦項目,也難以避免各個單項生產能力的多餘和不足並存。計劃經濟時期的地質隊就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以致有時為了完成技術手段的任務,不得不本末倒置,在地質設計上專門為技術手段的完成開綠燈。對這個特點,認識得也不充分。
(4)在礦產地質勘查中,地質技術具有核心作用。地質找礦是以地質事實為依據,以野外地質調查為主要方法,以地質圖、表、文字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地質科學技術研究為核心。在地質調查全過程中,地質技術水平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時,地質找礦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工作程序具有特殊意義,而掌控這個程序必須由地質技術業務作主導。
4.地質工作的配置方式
(1)公益性地質工作的計劃管理。
第一,計劃的確定。首先制定地質調查規劃,這個規劃是在調查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公益性地質工作需要的基礎上制定的,而年度地質調查計劃則是根據地質調查規劃和國土資源部年度計劃要點制定的。計劃確定後,由國土資源部以計劃方式下達給承擔單位,有的也可以實行招標、投標,引進市場機制;計劃的組織實施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
第二,計劃的監督控制。計劃的具體執行由承擔單位負責,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其派出的機構負責監督檢查和控制。監控的主要內容是施工進度、項目質量、預算執行情況及任務的變動與調整。
第三,計劃成果的驗收和匯交。地質項目實施單位是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匯交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區地調中心和發展研究中心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管理部門,代表國家管理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地質調查資料包括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地調項目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子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調查資料,成果地質調查資料和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調查資料。
第四,地質調查成果的利用。這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公益性地質工作良性循環的關鍵環節。公益性地質工作追求的是社會效益,而成果只有通過利用,才能轉化為社會效益。同時這是對成果本身是否符合社會需要的一種檢驗。成果利用越好,社會效益越大;社會效益越大,財政就越願意投資。這就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良性循環機制。
(2)商業性地質工作的市場配置。
商業性地質工作的市場配置主要是指商業性地質工作需要做什麼,不需要做什麼及需要做多少,不是由政府計劃決定的,而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其中,商業性礦產勘查是由社會對礦產資源的需要決定的,其他商業性地質工作是由各自的依附對象決定的。
市場配置礦產資源主要是通過兩類市場傳導,即礦產品市場和礦業權市場。前者是商品市場,後者是要素市場,兩者相互依存。礦產品市場是礦業權市場發展的基礎,而礦業權市場的發展水平又制約著礦產品市場的發展。
首先,礦產品市場的價格信號引導著礦業權資源的配置。社會對礦產品的需求直接來自最終消費者需求(包括生產性消費),需求拉動生產,而這些礦產品的生產又對礦業權這個要素形成直接的需求。市場上礦產品供求的不平衡會引起價格變動,這些價格信號會從生產過程傳導到要素(礦業權)市場,引導要素資源的再配置,最終促使礦產品市場供求平衡。這就是礦產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
其次,礦業權市場對礦產品市場也有反作用。礦業權市場通過礦業權的配置影響著礦產品的數量和礦產品市場的供求關系及價格形成。如果礦業權重新配置的過程存在障礙,包括礦業權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礦業權流動性不夠暢通,則礦業權市場配置功能就會不健全,礦產品的生產數量就難以根據價格信號作出靈活調整,礦產品市場供求就不能達到平衡,進而影響礦業經濟發展。
當前,市場對礦產資源的配置是積極的、正面的,必須肯定。不能一方面強調要深化地質工作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另一方面對市場調節所產生的結果又驚慌失措,把整個礦產勘查說成處於危機之中。該肯定的肯定,對確實存在的問題要作具體分析,採取相應對策加以解決。
(3)政府對地質工作的宏觀調控。
在地質工作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作用是完全正確的,當前市場作用不是發揮得過頭了,而是還很不夠。但市場並不是萬能的,一方面市場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短期行為,另一方面存在著市場調節不起作用的地方。因此,在充分發揮市場對地質工作配置作用的同時,還必須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只有使兩者合理結合,才能使地質工作產出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宏觀調控要明確調控目標、調控手段和調控機制。宏觀調控目標包括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國內礦產資源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保證程度、國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社會效益、地質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礦產資源的開發強度、國家經濟安全的要求等,這些目標必須明確。
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包括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行政手段包括具體的政策和規定,以及計劃和規劃;法律手段則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他相關的法規、條例、細則。
宏觀調控機制。經濟手段的運用需要配以合理的機制,才能產生預期效果。當前政府對礦產勘查從財政上已經給予了很多支持,其中有礦產資源補償費用於地質勘查的部分、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地質大調查中的資源評價等。但其運作的機制有的效果不好,如用財政補貼資金在礦產勘查中單獨立項,由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直接操作,構成了與社會資金不平等競爭,既阻礙了社會資金的進入,又引導了礦管部門追求權益,效果很不好,亟待改進。地質大調查形成的礦業權也有一個權益如何分配、機制如何引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