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
游戲是幫助幼兒認識世界的一種主要途徑,是向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幼兒最喜愛的一項基本活動,但目前,幼兒園游戲的組織和指導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游戲的開展很難取得應有的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效果。一、幼兒游戲的時間及自主游戲受到限制游戲是一項豐富多彩的、復雜的活動過程,它需要大量的時間、材料,需要作充分的准備,然而,現在的幼兒園越來越多地受到孩子父母和社會的壓力,不得不擠掉孩子的游戲時間,對其進行正式的基礎教育,及所謂素質教育,這樣孩子大量的游戲時間被削減了,其原因如下:1、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幼兒園的管理越來越市場化、經濟化、效益化。私立幼兒園越來越多,市場竟爭越來越激烈。有些幼兒園,特別是私立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從中班開始就對孩子進行正規化的小學式教學活動,每天教孩子做算術題,寫漢字,一天一節英語課,每天布置許多作業,有個別幼兒園一天給孩子安排五節課,就是沒有游戲課,據說家長評價還很高,生源也非常好。2、統一安排,硬性規定的興趣班取代了孩子們的游戲活動《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明確了游戲在我國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但現在的幼兒園從中班開始都開設了美術、舞蹈、圍棋、電子琴等興趣班,還美其名曰是為了提高幼兒的素質。因此,教學活動一結束,孩子們要上各類的興趣班,連戶外活動的時間幾乎都沒有,有的孩子一天要上兩種興趣班,對於興趣班,有的幼兒園由孩子自主選擇,有的幼兒園規定每個孩子必須要上所有的興趣班,所以孩子們基本上沒有時間玩自主性的游戲,雖然有的幼兒園每周都安排了游戲課,但玩什麼,怎樣玩不是由幼兒自己作主,而是由園里統一安排,如周一玩結構游戲,周三玩角色游戲、周五玩表演游戲。二、游戲目標的設立,扼殺了幼兒的游戲。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童年時代生動有趣的游戲往往使人終生難忘,許多游戲不一定要達到什麼目標,當游戲的組織者將游戲設立了目標,並作為手段來運用時,游戲的性質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游戲的自發性也會慢慢的喪失,記得我曾在《讀者》上讀過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有一個孩子在院子里滾一個破鐵桶,鐵桶滾動的響聲十分討厭,吵得周圍人無法休息、工作,然而不管別人怎麼說,他就是不聽,而且興趣非常濃。有位老人走了過去,悄悄告訴他,你乾的不錯,這次你滾一個來回我給你一元錢,孩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他完成之後,老人果真給了他一元錢。然後又對他說,你再滾一次我給你五毛錢,孩子還是很高興,沒想到自己這么容易就得了報酬。又玩了一次,老人給了他五毛錢。這次老人說:「我只有一毛錢了,你再玩一次就給你,孩子聽了有點不樂意,但想想還有一毛錢呢,勉強又重復了一次。最後老人說:「沒錢了,你再玩一次好嗎?」孩子興趣全無地扔下鐵桶走了。這個故事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兒童游戲怎樣轉變為工作的過程。具體到幼兒園,游戲被子規范為教學的現象十分突出。記得在一次老師公開課觀摩活動中,老師組織幼兒玩游戲,我便悄悄的向一個小朋友,你在玩游戲時,喜歡老師來指導嗎?他馬上回答:「不喜歡。」為什麼?「老師總是叫我們這樣、那樣,一會又說誰做的不對,誰又不聽指揮……」由此可見,在幼兒園游戲已經丟失了獨立性、自主立性。幼兒自發游戲的地位也發生了扭曲。如果一個孩子在游戲時,時時想著如何做才是對的,才不被老師批評,才算聽指揮,那麼對於幼兒來說,游戲還有樂趣可言嗎?三、幼兒游戲離大自然越來越遠,自然物及廢舊材料不能充分利用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是促進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環境大氣候的變化,也給幼兒的生活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高樓大廈突飛猛進的城市化進程大大縮小了幼兒的游戲場地,必然導致幼兒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電子化、電動化玩具泛濫,又明顯降低了幼兒與大自然的相互作用。六、七十年代的孩子玩捏泥的游戲,都是自己親自找來各種的粘土,把粘土和成泥來玩各種游戲,甚至還會把這些泥巴燒製成各種模具、陶器。現在幼兒園為幼兒提供的橡皮泥,雖然衛生、方便,卻隔離了幼兒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不利於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難以啟迪幼兒的智慧。其次,老師給幼兒提供玩具、材料時成品玩具多,如:餃子、包子、餅干、漢堡包等,一個個都精心做好,而且在游戲過程中,不許幼兒弄壞,拆開,幼兒失去了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而且許多游戲玩具對廢舊物品利用的不多,其實老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各種類型的半成品玩具、廢舊物品及一具多用的玩具,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四、幼兒園如何實現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於各項活動之中游戲的發展與幼兒的身心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只有組織和指導好幼兒的活動,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要改變以上局面和狀況,關鍵在於端正教育者的游戲觀,正確認識幼兒游戲的特點,創造適宜的條件開展好各種游戲活動,促進幼兒的發展。1、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多年的幼教實踐使我注意到:有些幼兒從小班讀到大班,游戲的水平還很低,游戲時間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孤僻,不願參加游戲活動,許多幼兒在游戲快結束時才來參加,游戲時間導致低水平游戲的出現,限制了小組表演、角色游戲和積木游戲的正常進行。多年的實踐觀察表明:在短時間的游戲中,幼兒地表現為旁觀行為、閑散行為、過渡性行為及一些實物游戲和模仿表演游戲,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很難發揮。因而影響了幼兒游戲的質量。因此,每天宜為幼兒提供30分鍾以上的游戲時間。另外,室內游戲時間不能代替戶外活動時間,這兩種活動會促進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都是不可缺少的。2、幼兒園應創造條件為幼兒提供在自然界中游戲的機會大自然是孩子學習的好課堂,孩子可以玩很多東西,並通過游戲學習不少有關大自然的知識。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園內的戶外場地為幼兒創設合理的游戲地,使幼兒的生活更貼近大自然。如:玩「拾樹葉」讓孩子精選各種形狀的葉子拼貼各種圖形,在樹上系繩、打繩結。兩樹之間架鞦韆,使幼兒攀爬、盪悠。沙箱、沙池及玩水設備等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設施,利用率極高,因為這類游戲活動可使幼兒自由地操作,無拘無束地參與,更能啟發他們的幻想力。另外,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廢舊的材料,使幼兒的游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如用木樁做平衡木,將舊輪胎插入地面做成跳馬,提供一些舊輪胎供幼兒滾動、碼疊等。這樣既滿足了幼兒的興趣,又豐富了幼兒游戲的內容。3、要珍視、保護幼兒自主、自發的游戲活動幼兒園作為教育場所和集體活動場所,一日生活有著較為嚴格的秩序。各年齡段的幼兒都要按照一定的操作規范來進行活動。幼兒園應努力探索幼兒自主、自發性游戲的開展研究,教學計劃及教育活動的安排應該增加彈性,為幼兒自發游戲開辟時間和空間。在游戲中,幼兒自主、自由,活動類型老師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兒自己選擇,玩什麼,怎樣玩均由幼兒自己做主。幼兒在游戲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盡情玩耍。老師只是作為游戲夥伴參加游戲,並以飽滿情緒感染影響幼兒,對幼兒的活動表示支持、贊許。為幼兒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游戲氛圍,讓游戲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流露出幼兒的真實感受。當然在游戲中,教師並非完全放任,而應做到心中有數。並依平時對幼兒活動特點的觀察和了解。進行相應的指導。
B. 幼兒游戲的實質是
幼兒游戲歸根結底還只是個游戲,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放大了說就是開發智力吧
C. 幼兒園游戲的類型有哪些它們的概念和特點是分別什麼
一、 幼兒園游戲分類的幾種形式 (一) 創造性游戲和有規則游戲 此類游戲的分類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它便於教師了解游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但容易給幼兒園游戲的開展帶來誤區。 (二) 主動性游戲和被動性游戲朱鄧麗娟等:《幼兒游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頁。 1 主動性游戲兒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動外,更需要運用肢體、肌肉的活動去進行游戲,兒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戲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游戲的形式,如繪畫、手工、玩積木、玩玩具、角色游戲、玩沙、玩水、唱歌。根據不同的游戲方式,主動性游戲可以再分為以下四種: (1) 操作性游戲:運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動來進行的游戲。大肌肉活動,如需手腳協調的攀、爬、拋、捉等動作;小肌肉活動,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圖等,需運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進行。 (2) 建造性游戲:兒童利用大小積木或拼插玩具來製作房屋、橋梁或其他物品。 (3) 創作性游戲:需要兒童用心去創作、運用簡單的材料製作物品,以表達其創作力。一切美工活動、玩沙、玩水游戲均屬於此類。 (4) 想像性游戲:利用現有的物件或玩具,憑自己的想像力來進行想像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戲。 2 被動性游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像、聽音樂等都屬於靜態接受信息的活動。 (三) 手段性游戲和目的性游戲宮再英:《幼兒園自選游戲成果發布會》,《學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戲是指以游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游戲化。 目的性游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游戲性體驗的條件。 此兩類游戲的分類各有其獨特的意義。手段性游戲把游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游戲。而目的性游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游戲。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並使個性、情緒及社會性方面得到發展,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游戲在實踐中由於教師缺乏操作性的指導,致使游戲流於形式。 (四) 游戲的三維度分類法 方展畫(1990)方展畫:《幼兒游戲的類型》,《幼兒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應從三個維度來對游戲進行分類,這三個維度包括:個體--社會維度、生理--心理維度、認知--情緒維度;其中又分為五類:滿足型游戲、適應型游戲、運動型游戲、認知型游戲、情感型游戲。
D. 在幼兒園,自由玩玩具是屬於區角游戲還是游戲
一、創設適宜的環境,培養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應是環境的創設者,條件的提供者,觀察的指導者。教師主要是通過創設環境,投放開放性的材料來影響孩子主動地學習。在環境創設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如在超市的游戲生成後,我就問幼兒:「我們可以在哪個位置開超市,需要怎樣布置?」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許多建議:「在活動室外的走廊里。」「可以設一個入口,一個出口。」「還有收銀台,如果人少就一個,如果人多就設兩個。」有時我發現孩子們玩了幾次後,對原有的游戲區興趣不大,於是在講評活動中,我及時提出來,大家一起添置新的游戲材料,幼兒對富有新意的環境總是表現出特別敏感而有興趣,他們對每個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聽聽、摸模、碰碰、問問,這時他們的思維活動與探索精神也處於最佳狀態,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啟發、誘導,那麼幼兒就能主動地、積極地、不斷地去創造游戲。 二、尊重幼兒的意願,凸顯幼兒游戲的自由性 我們縱觀幼兒游戲的全過程不難發現在角色游戲的過程中要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幼兒的意願,真正實現五個自由,即:尊重幼兒選擇主題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情節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角色的自由、同時還要尊重幼兒自由地講評自己的游戲,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兒這五個「自由」,游戲才能變為孩子們自己的游戲。
自由選擇主題:幼兒游戲主題的來源往往是幼兒周圍生活中見過的或者體驗過的事和物,從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兒園的生活,逐漸擴大到社會生活人和事,如從「娃娃家」到「照像館」、「圖書館」。教師在主題確定上要給幼兒選擇的餘地,平時多收集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利用自由活動時間與幼兒交流,了解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主題,給幼兒自由選擇的機會。
2.自由選擇情節:主題確定後,教師可組織幼兒討論游戲怎樣玩,以此來發展游戲情節,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不要過多干預,根據幼兒意願發展情節,如:娃娃家裡的媽媽總是在那裡做飯,教師見到後就讓媽媽去買菜,可是媽媽卻不願意,這時,教師就應尊重幼兒的意願,了解原因,根據幼兒意願發展游戲情節。
3.自由選擇角色:在選擇游戲的角色時,要體現按意願選擇角色,年齡小的幼兒可以問一問願意擔任什麼角色,中、大班幼兒則鼓勵幼兒自己商量分配角色。
4.自由選擇玩具:角色游戲中的玩具就是游戲材料,在選擇時,教師也要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如我班的西西小朋友在一次的游戲中,突然萌發了 「做」的情節,因為沒有口罩,他將理發店的毛巾當口罩,這是很有創意的想法,如果教師沒有觀察清楚而誤認為他亂拿別人的物品,就會抹殺孩子在游戲中的主動性、創造性。
5.自由講評游戲:孩子們在游戲中會有許多開心的事情與出現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講述的自由與時間,每次游戲結束後都可以讓幼兒分組講一講,特別是大班的小朋友,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可以解決簡單的問題,可以針對問題讓幼兒自由講述自己的游戲,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三、豐富指導的方式,增強幼兒參與的意識性
合理運用游戲的指導方式,是實現幼兒在游戲中主體地位的需要保證,而教師在角色游戲中的現場指導,應以幼兒的主體性為前提。如:幼兒在開展「理發店」的游戲中,扮演理發師的幼兒常弄錯理發順序,不知理發前該做些什麼。為此,我扮成顧客去理發,提示「理發師」,先幫我洗個頭,這樣剪的時候才不會疼。忘了圍圍布,就對「理發師」說:「想個辦法別讓頭發落在衣服上。」在我的提示下,幼兒很好地完成了理發的過程,其效果比教師直接說步驟要好得多。
實踐中,可根據幼兒個體發展的差異,適時給予隨機指導。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鼓勵能力較弱的幼兒參與游戲,幫助每位幼兒增強角色意識,突出幼兒游戲中的主體地位。如:班裡的宣宣小朋友膽子小,不愛表現。於是,我鼓引導她帶娃娃上超市買,或到飲食店裡吃。這樣,明確了她當媽媽的角色,也調動了她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個體差異的隨機指導,幫助能力弱的幼兒體驗游戲的樂趣。
四、優化游戲的評價,提高幼兒評議的自主性
游戲之所以受幼兒的喜愛,取決於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身體和精神上能夠得到放鬆。當游戲結束時,幼兒還會興致勃勃地談論游戲,教師作為游戲的引導者,應適時地抓住機會,讓幼兒把游戲中開心的、好玩的或具有創造性的、與眾不同的地方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共勉。而當前角色游戲的評價往往被教師忽略,或由於時間不夠而草草收兵,起不到指導游戲發展的效果。游戲活動中,教師應多給幼兒說的機會,讓幼兒自己與同伴交流,之後教師應以肯定的態度來看待每位幼兒,並且對幼兒出現的錯誤持接納的態度。只有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下,孩子的自主權才能得到發展,自主評議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才能在角色游戲中充分地體現出主體性。
成功的角色游戲不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時還可以提高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幼兒的主動活動,使游戲過程成為幼兒自由交往、自由創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讓幼兒體驗到游戲的樂趣,享受到個性自由的快樂,主動地參與角色游戲,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E. 學前兒童游戲的分類
從兒童游戲所倚重的行為表現可分為語言游戲、動作技能游戲、想像游戲、交往游戲、表演游戲。
1.語言游戲
語言游戲指兒童時期運用語音、語調、詞語、字形而開展的游戲,如合著語音、節奏的變化而展開的拍手游戲、繞口令、接龍等。隨著兒童對語言規則以及語義的理解,兒童會有用同音、諧音、多義、相關等語言技巧娛樂。這些游戲是一定的語言元認知為前提的,既是一種游戲,也是一種元語言活動。
2.動作技能游戲
動作技能游戲指通過手腳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而獲得快樂的游戲活動,既可以是一種戶外進行的身體大幅度的運動,如相互追逐、盪鞦韆、滑滑梯、騎三輪車、攀登等,也可以是在室內桌面上進行的串珠、夾彈子、彈彈子、挑游戲棒、拍紙牌等相對精細的活動。這類游戲可以有簡單的規則,也有純機能性的,純粹滿足動作機能的快感。
3.想像游戲
想像游戲又被稱為象徵游戲、戲劇游戲、角色游戲、假裝游戲、假想游戲。這些名稱的含義雖然有細微的差異,但它們常常被互換使用。這類游戲的主要特徵就是:兒童將事物的某些方面作象徵性的轉換,如以玩具或玩物代表實物(用一塊積木代表電話、將小板凳當火車等);以某個動作代表真實的動作(張開雙臂跑代表飛機在飛、雙腳並攏往前跳代表小兔子在跳);以兒童自己或其他兒童代表現實或虛構的角色(扮演媽媽、醫生、司機、營業員、小白兔、卡通人物等)。
想像游戲以兒童的想像為轉移。隨著兒童生活經驗和想像力的豐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角色都可能成為兒童游戲中所扮演的角色,爸爸、媽媽、醫生、司機、營業員、動畫或卡通形象都是兒童在游戲中樂於扮演的角色。
4.交往游戲
交往游戲指兩個以上的兒童以遵守某些共同規則為前提而開展的社會性游戲。這類游戲以參與者之間的行為互動為其特點。在使用游戲材料方面採用協商分配或輪換的形式。交往游戲按交往的性質可分為合作游戲和競爭游戲,對於指導兒童與他人交往方面有很重要的價值。在游戲中兒童常遇到自己與他人的需要或情感相沖突的局面,因而可以發展他們的言語和非言語的溝通技能,還可培養負責任、耐心、願意分享、合作等品質。
5.表演游戲
表演游戲又稱為戲劇游戲,它是以故事或童話情節為表演內容的一種游戲形式。在表演游戲中,兒童扮演故事或童話中的人物,並以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和表情進行活動。這種游戲也是以想像為基礎的。但與想像游戲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戲中,兒童的想像必須受故事情節的約束,不能過於主觀隨意。表演游戲是以兒童的語言、動作和情感發展為基礎的。一些經典的童話故事往往成為學前兒童常玩不衰的表演游戲,如《拔蘿卜》、《小兔子乖乖》、《三隻小豬》、《彼德與狼》等。
F. 幼兒游戲的實質是什麼
幫助提高幼兒的智力,能助長幼兒的生長。好的幼兒游戲還能使幼兒的身心健康的得到好的發展
G. 幼兒游戲,寫出它的玩法 ,它屬於哪種游戲,以及它對幼兒發展的
一起說他的玩法,他的玩法他很多,你寫他的玩法,寫出一兩樣東西,他的玩法就可以了,他這個玩法非常的多。
H. 幼兒游戲行為包括哪些
3—4歲(小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是平行游戲,也可以說是對同伴無意識的模仿游戲:
他們的行為受到周圍同伴的影響,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要做什麼。比如:一個孩子正在玩「打樁床」(一種將木棒或者球敲擊進洞的游戲),另一個孩子看到了也在那裡用力敲,實際上他的洞口並沒有放什麼東西,他只是單純地在模仿同伴的活動,覺得這樣有趣。
4—5歲(中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是聯合游戲:
他們身上已經有了共同游戲的影子,從一開始的相互間的鬆散關系,逐漸變得有了相同的游戲目的,只不過這種目的是隨時變化的。比如幼兒一會兒說「咱們一起搭 房子吧」,一會兒又會被一根長條積木吸引,把它當做長槍玩模擬打槍的游 戲了。
5—6歲(大班)幼兒游戲的特點是合作游戲:
他們有了和同伴一起共同游戲的願望,在游戲前有明確的目的,事先會進行游戲任務的分工,追求游戲的結果,會克服困難完成游戲任務。比如:幼兒商量一起搭建一個游樂園,即使有的孩子想搭建高樓,他也會遵從游戲分工完成用小插片 搭建花壇的任務。這時孩子有了一定的堅持性,會在幾天內為一個任務而持續選擇一個區域,直到任務完成。
在了解了不同年齡段幼兒游戲的特點後,教師要努力探索幼兒園區域游戲環境創設與幼兒游戲行為的內在聯系,並在此基礎上,從空間環境的設置、游戲材料的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兒積極的游戲行為產生的條件,建立游戲環境與幼兒游戲行為的高相關性,強化指導的有效性,提高幼兒的游戲質量,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I. 什麼是幼兒游戲
第一,游戲是適合於學前兒童的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
游戲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社會性的活動。兒童在游戲中反映周圍的現實生活,通過游戲,兒童體驗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就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游戲的主題和內容都是由社會生活條件決定的,都是跟兒童周圍的生活條件密切聯系的,都是社會性的活動。在一定意義上說,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就像活動、工作和服務對成人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樣。
但是,游戲又跟勞動、學習這些有目的、有系統的社會性活動不完全一樣。
首先,游戲跟勞動不同,勞動要生產物質財富,而游戲並不生產什麼。其次,游戲也跟學習不同,學習雖然也不創造什麼財富,它卻是一項必須完成的社會義務,例如,要回答課題或完成作業,而游戲則不是一種強制性的義務。
因此,游戲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性活動。一方面,它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性活動;另一方面,它又像勞動和學習活動那樣是一種社會義務。在某一意義上,也可以說,游戲是在假想或想像中完成的一種現實活動,是想像和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結合,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形式。
學前兒童由於身心發展的情況,由於心理發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參加成人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經驗能力又差,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以游戲作為主導活動,而不能以勞動或學習作為主導活動。這也就是說,游戲是適合於學前兒童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
第二,游戲是促使兒童心理發展的一種最好的活動形式。
游戲不但是適合學前兒童特點的活動形式,而且是促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最好的活動形式。在正確組織的游戲活動中,兒童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品質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首先,在游戲中,兒童的運動器官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由於兒童擔任游戲中某一角色的任務,必須努力去完成,他的動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積極性,而身體的運動器官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其次,在游戲中,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也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個性品質也在游戲中獲得發展。
研究表明:社會游戲與角色游戲之間有密切相關。假裝游戲有助於提高兒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觀點的能力。社會扮演(角色)游戲的頻率與各種承擔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不管什麼年齡、性別、智商和活動性水平的幼兒,經常與同伴進行假裝游戲的,比其他幼兒更易與同伴相處,更受同伴歡迎,社會技能更強。
必須指出:游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的作用,決不是自然而然實現的,而是跟成人特別是教師的正確組織和指導分不開的。成人一方面要關心、組織、指導兒童的游戲,同時,也不要流於包辦代替,更不要隨意打斷兒童的游戲。教師更應該根據學前兒童游戲的特點,有計劃地把游戲作為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學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關注也不可小覷。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智發展極不成熟,需要家長及幼師積極的引導。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缺乏對他人的關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為家長和幼師,應積極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分享、樂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