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實物黃金 » 兒童對圖象與實物的感知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兒童對圖象與實物的感知

發布時間: 2021-03-23 18:05:33

Ⅰ 兒童在感知和理解美術作品方面表現出哪些特點

1、形象化。兒童善於感知具體是事物,即使對抽象的事物他也能拉回到具體的事物上來。
2、故事化。兒童對畫面的理解往往都會和故事聯系在一起。
3、色彩畫。兒童對色彩的敏感度要超過大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斑斕多彩的。
4、局部化。兒童往往會忽略作品的整體,而關注自己看到的某個部分。
5、興趣化。兒童對感興趣的美術作品會反復的觀看思考和揣摩甚至模仿。
6、模仿化。大人包括家長和老師要依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認知水平來及時的鼓勵和誘導兒童去分析作品和欣賞作品,最好能走上臨摹作品的道路。在臨摹時最好的鼓勵兒童自己的想像和創作,要允許兒童個性的發揮和與大人不同的見解。

Ⅱ 當前對孩子的認識簡述

學前兒童早期識字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 1.無意注意識別學前兒童感知能力強,思維具體,記憶形象,這具體體現在他們的觀察力和注意力的發展上。兒童好奇心強,求知慾旺,但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很短,難以做到有目的地識字。他們常常是在有趣的活動中或翻閱圖畫書時「無意」記住一些漢字的,如簡單名詞「狗」、「水」、「爸爸」、「媽媽」、「蘋果」、「手」等,動詞:「吃」、「走」、「跑」「笑」等,形容詞:「紅」、「黃」、「快」、「大」、「小」等。因此,他們認的字數有限,「零敲碎打」,認一個,算一個,識字隨機性大。而且,當認過的字被挪動,不是出現在他們愛看的畫書上,或者一個個字單獨指給他們認時,他們常常有困難,難得再認出來。 2.整體字形識別學前兒童的感知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等特點,他們在識字時還不可能分解漢字字形的內部結構,而只是有對漢字字形的整體感覺。他們對漢字的外圍輪廓特徵感覺強。對學前兒童來說,漢字不是由筆畫單位組成的,而只是一個整體圖象單位。因此,他們在識字時,並不在乎一個字的筆畫多少,字與字的外圍輪廓區別越大越好辨認;相反,字的筆畫雖然簡單,但字的整體圖象相近,兒童就難以辨認。如字形相近的字:「走」、「是」、「足」、「早」,還有「來」、「米」、「菜」、「家」,「愛」、「發」,「去」、「會」,「四」、「西」等;另外,他們也容易混淆合體字中同部首偏旁的字,象「捉」、「掉」、「拔」和「送」、「這」、「追」等。 3.具體形象識別文字元號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學前兒童感知的直觀性及形象具體性也決定了他們識字的形象具體性。由於受其抽象思維發展的限制,學前兒童對文字元號還缺乏抽象的認識。他們在識字時常常需要把字和具體實物直接相對應,也就是說,在他們眼裡,文字只是實物的替代物。所以,他們難以掌握那些代表抽象概念的文字,也不容易理解文字元號的一字多意等特性,如:「的」、「是」、「也」、「沒」、「就」、「在」、「最」等字兒童很難記住。

Ⅲ 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兒童畫

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兒童畫
喜歡繪畫是每個兒童的天性。繪畫是兒童的一種語言,是兒童自我表達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和內心意願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些看似隨意的塗鴉畫,很可能是他們在日後的藝術領域中展現才能的起點和開端,如果在幼兒期對他們進行科學、合理的美術啟蒙教育,就能使他們在這方面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為今後的成功奠定基礎。
不過,幼兒在繪畫才能方面表現出來的巨大潛能往往被忽視,或者由於缺乏科學的引導和培育,許多天才的因素過早泯滅了,因此,成人如何對待兒童畫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成人必須了解兒童畫的一些特點,然後加以正確的引導。
一、兒童畫的特點
繪畫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游戲。孩子們在作畫過程中,往往是完全投入到游戲活動中,他們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會覺得自己就是畫中的人物,想當然地表現事物,一切都可以有生命,「動物和我手拉手跳舞」,「動物可以召開演唱會」,「我可以駕車行駛在彩虹橋上」,「大樹身為小姑娘,樹葉為長發,口袋為鳥巢」。身心完全投入到繪畫活動中去,伴隨著愉快的情緒,無拘無束,任意塗抹,並充分享受宣洩的快樂與滿足,有一種成就感。
兒童畫在造型、構圖上帶有很大的變形因素和主觀隨意性。兒童在繪畫過程中,不會先來考慮一下構圖是否美觀,內容是否符合客觀現實,因此,兒童在作畫時,並不像大人一樣縝密構思、經營布局,也不考慮透視、明暗等藝術效果,往往是信手落筆隨意為之,一想到什麼就畫什麼,思維不受任何局限。有時候,畫面上會出現很滑稽又很「現代」的情趣:比如在描繪一個人的側面臉型時,他們會把看不到的第二隻眼睛也畫上去。又如:畫面上會飛的房子、一棵樹上結了多種果子、長翅膀的人……,其誇張的形式還真可以與現代派大師的作品媲美呢。
在兒童畫中,我們可看到色彩上具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喜歡用大量鮮艷的顏色,喜歡用對比色,喜歡用五顏六色來裝飾物體。在成人看來不美的顏色搭配孩子們卻很喜歡,如常可看到這種現象:一朵花的五個花瓣用五種顏色,甚至一個花瓣用不同顏色;一件衣服用不同的色塊填充,且不對稱。所以說兒童畫具有強烈、張揚和艷麗的色彩,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這也是童心的自然流露。
二、如何來評價兒童畫
1.不要以成人的標准評價兒童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兒童畫。
某些成人對兒童畫的看法是有偏頗的,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用對成人畫的審美觀來要求兒童畫,總認為孩子們的畫不美觀、比例失調、殘缺不全、與實物常態不符等等。而衡量兒童畫這種能力的主要標准囿於「像不像」、「美不美」和「行不行」。所謂「像不像」是指將孩子的畫與實物或范畫比較,以與二者相符合的程度作為衡量的標准之一。所謂「美不美」是指用成人的審美觀點來評價孩子的畫,以符合或接近成人畫的標准者為「美」,否則「不美」。這樣的教育實際上是成人包辦代替了幼兒的認知過程,硬給了幼兒一個成人世界的「美」與「好」的概念。所謂「行不行」是指以成人畫的畫法來要求兒童,近於成人的技能技巧者為「行」,反之則為「不行」。從這種觀點出發,自然而然地就要指出孩子畫的不足和毛病,甚至自覺不自覺地予以「貶斥」或「嘲笑」,進而採用成人的畫法教畫,或者不厭其煩地要求孩子照著范畫進行臨摹,長期受到這樣的教育,幼兒就會自然地忽略自己的感受,產生盲從心理,最終逐步喪失對美的感受能力和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創造力、想像力也將在無形中消失。曾經有一位在國際兒童畫展上獲大獎的孩子,被 家長和老師給予厚望,重點培養,可由於他們不了解兒童畫的特點,按照成人的審美觀來輔導,結果這個孩子再也畫不出像以前一樣的畫了。
2.要讓兒童畫真正成為「兒童自己的畫」,成人慎作評價。
幼兒由於年齡的原因,對自己的行為或做法缺乏自信,希望得到成人的賞識與贊美,於是便對成人的觀點全盤接受,從而部分或全部喪失了自我。在繪畫過程中這一現象表現得尤為突出。國外的一些幼教機構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日本一些幼兒園的教師從不對孩子的畫橫加評價,而是細心地把每個孩子的畫懸掛張貼,由孩子們欣賞討論。如果我們對兒童畫的評價還是成人的一言堂,「這張畫畫得真好」「這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的」,這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理解美術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樣我們將永遠不可能還給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教育。
三、如何指導兒童畫
我們在教學和輔導中不能單純從繪畫技巧入手,而應以啟發想像、鼓勵發揮、引導觀察、提示了解為主,結合一些簡單的繪畫技法指導兒童繪畫。
首先,幫助孩子樹立繪畫的自信心。其實只要成人能正確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他們的個性,對他們創造性的表現加以鼓勵,不把成人的想法加於兒童,並設法把兒童想表現而不能明確表現出來的東西引導出來,就能逐步見到成效。兒童自信心的培養很重要,他們能否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描繪世界,與他們自信心的強弱有密切關系。自信心強的兒童,其畫面表現力特別強,想像奇異變幻,線條生動、流暢,構圖飽滿,色彩豐富。而自信心弱的兒童在繪畫中表現為膽小、謹慎,畫面空洞,線條呆板、生硬,缺乏生動性。對自信心較差的兒童,家長和教師不能因為其線畫得不直、人的頭部畫得不圓而去嘲諷他們。當兒童聽到家長、老師說他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就會更膽小,更無從下筆,從而失去了繪畫的興趣。在兒童們遇到困難和出現錯誤時,家長和教師應幫助他們找出問題所在,鼓勵他們畫另一張畫時注意觀察對象的特點,爭取比上一張畫得好。
其次,我們常發現一些小朋友的畫,畫面畫得很滿,既有坦克、大炮、老虎、獅子,又有做操的小朋友等等,內容互不關聯,缺乏主題。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在輔導時要強調一幅畫應有一個主題,多啟發兒童圍繞主題去發揮想像,使孩子的畫有個性,充滿創造力,不妨在平時讓他練習就一個題材,畫出不同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得到了豐富,他會學著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繪畫內容,從而也培養了發散性思維。在臨摹教師的范畫時,兒童應發揮主動性,加入自己的想像,並可改變教師范畫的構圖。只有這樣才能使畫面生動、富於變化,讓兒童丟掉那種依賴教師,自己不動腦筋的習慣。
第三,成人應當盡量展示兒童的作品,聽孩子介紹他的畫。如幼兒園的活動室里、走廊上,在家裡床邊的空牆上布置小畫廊,不斷地更換作品;或把好的作品裝上鏡框,掛在家中顯眼的位置。如果您覺得孩子的畫只是一堆塗鴉,那麼就請孩子介紹一下,他畫的是什麼,這個顏色代表了什麼,那一堆又是什麼,聽了孩子的介紹,你也許會驚訝,原來畫中有如此多的內容,並不像你所看到的畫面那麼糟糕。多讓孩子介紹他的畫,可以理清孩子的思路,讓他表達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繪畫內容。還可經常把兒童初學畫時的作品拿出來和近作相對照,讓兒童自己去評判是否進步了。
教師、家長在教學和輔導中,不能僅以兒童畫得像不像老師的范畫為標准,更不能只讓兒童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了解,去安排畫面。我們發現多數兒童並不是見啥畫啥,而是喜歡畫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這就要求家長和教師多運用講童話、神話故事和做游戲等能豐富兒童的想像力,提高兒童繪畫興趣的方式,讓兒童在愉悅之中,展現自己的繪畫才能。
兒童畫教學「四重」「四輔」
兒童畫是少兒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它雖屬於美術范疇,但它不是美術中的一個畫種。也不是美術中的一個流派。所以我們在兒童畫教育中,對待學生就不能簡單地用美術標准去教育。而應首先從育人角度,在審美、價值和教學方法基礎上,對教學工作作一探索。
一、重育人,輔以藝技
兒童都有愛畫畫的特性。隨手塗鴉,得以舒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這種畫即被成人稱為兒童畫。但是畫兒童畫的兒童並不一定個個都能成為現在或將來的畫家,絕大多數兒童也並沒有將畫畫鎖定為一生的職業而從小就刻苦追求。當然也不否定部分兒童將來成為畫家,從事畫畫職業,絕大多數兒童學畫兒童畫。只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求知階段。針對這一特定的現象,我們對兒童畫教學首先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就是把教兒童畫定位在育人上。其首要任務是培養兒童感受美,認識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美的審視中,陶冶性情、凈化情感,樹立對真、善、美的追求,從而開發智力,熱愛生活,培養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成為對人類有用之材。
當然兒童畫也是畫,它不是認字或其它學科,我們在正確思想指導下,應當輔以繪畫的藝技教育。如畫畫工具的認識使用,繪畫方法和技巧,甚至繪畫的類別等理論常識,也應以深入淺出親切、活潑地逐步講解,這樣才能使兒童畫教學在正確軌道上運行。
二、重興趣,輔以誘導
兒童從生理到心理尚處在不成熟階段。在這個年齡段上,不可能談到什麼「任務」「毅力」或「責任」兒童喜歡畫畫或進一步把畫畫好,完全取決於興趣。取決於他們幼小心靈對外物感性認識的流露,在這種感性流露的驅使下,用歪歪扭扭,粗粗細細的線條和違背常理的色彩塗抹出成人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兒童畫」。如果沒有這種興趣,沒有這種流露,他們就不想塗抹,不去畫畫。當然不是每個兒童對畫畫都有興趣,都有這種感性認識。需要流露或思如泉湧,一直流露著。因此,我們在兒童畫教學中,就必須輔以誘導,啟發、培養。在兒童畫教學中通過欣賞,游戲,講故事及電教手段等方法來激發兒童興趣。同時繪畫內容也要選擇與兒童相貼近的生活內容。如:小鳥、花朵、寵物或身邊的人和事,不斷發展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激發兒童的想像能力和創作熱情,調動兒童內心潛力,投放於兒童畫中。
三、重創作,輔以寫實
學會創作是兒童畫教學的靈魂,兒童處在一個認識世界,學習世界的感性認識階段。他們無生活積累,無經驗沉澱。他們眼中的世界是一個未知世界。是一個充滿幻想、五彩繽紛的世界,他們無成人繪畫的象與不象,美與丑,好與壞等的框框條條,有的只是他們每個人的象與不象,美與丑,好與壞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想像,兒童畫畫無論是構圖形式,造型處理,色彩配置,還是表現方式等無不需要兒童的想像,這個想像對畫畫兒童是真實的。但有框框條條的成人就是創造,沒有想像,沒有創造,就沒有兒童畫,就全成了成人畫。在兒童畫教學中就應鼓勵啟發兒童展開想像的翅膀,不斷提高創造力。
然而兒童畫也是「畫」當我們看到一幅兒童畫的時候,首先就想了解這幅畫畫的究竟是什麼,想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原型創造或思想情緒,這些都是畫源頭——生活。因此作為兒童畫教學就必須輔以生活內容引導,也就是實物訓練,兒童畫小鳥和動物就要他見到各種各樣小鳥。可以帶去動物園參觀。兒童畫跳繩活動,可以組織跳繩游戲。兒童畫樹木花草,可以帶去郊遊等等。通過實物、實地活動,完全可以在兒童畫的基礎原型上增加新內容,達到圖形(圖像)表現與圖畫意義表達的有機融合,成為一幅好的兒童畫。
四、重表揚,輔以訓練
兒童畫畫,是兒童的天性流露,常常在原型的基礎上加以集中誇張。在誇張變化的基礎上創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因此藝術形象與生活原型上比例不同。甚至不顧實際比例對被描繪的對象,進行大膽誇張與取捨,運用「移花接木」的手段,任意添加,調整內容,本能的沖動加上笨拙的小手畫出了讓成人都感動的畫面,對待每一張兒童畫面,都可以發現每一個兒童的創造力和找到為什麼這樣的想像原因。因此我們對每一張畫都重在鼓勵,表揚這種創造力,使這樣創造力得以持久。
實際上兒童的想像力並不是平衡的,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要慢慢糾正的,隨著年齡的增大,兒童畫的標准就會改變。漸漸溶入美術之中,因此也就不僅僅滿足於開發潛力和美的陶冶這個原始階段,也要逐步加強訓練。掌握技巧,因此應緊密圍繞兒童對生活環境認識展開訓練,增加造型、色彩、寫生的作品內容,主要一是臨摹,二是動態,寫生練習,從速寫記憶畫開始,三是構思創造。在綜合整理兒童速寫素材的基礎上,由簡到繁,由單色到多色彩,力爭做到輪廓正確,比例協調,色彩鮮艷明快。
兒童畫教學研究大有作為,每個人都有童年,每個兒童都喜歡塗塗畫畫。從育人開發兒童智力角度著眼,教好兒童畫是我們每個美術教育工作的職責,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希望本文能在兒童畫教學中做出一專一瓦的貢獻。並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探索,為兒童畫學員做出新的努力。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
★畫過於「細」了不能叫嚴謹,過於「放」了不能叫生動。
★孩子學畫並不是學習高難度知識越早越好,越深越好。再好的方法只要違背了孩子的心理、生理就不能說是好方法,這需要孩子有一個能接受理性知識的年齡做前提。如十歲前的兒童就不宜學規矩很多的且很有理性的書法和素描。兒童時期三五年就會過去,是「過了這個村,沒有了這個店」,提前學成人的東西是最不值得的。
★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樣畫,新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樣自己畫。前者是教師畫一筆學生跟著一筆,教得最好是成的東西和教師一模一樣;後者是教師尊重孩子思維的基礎上啟迪與點撥,教得最好的是各有千秋。
★孩子畫中的圖案和色彩是他們的創造,他們在毛驢、大象、駱駝、螃蟹、老鼠等單灰色的動物身上畫出漂亮的花紋和圖案,這沒什麼不妥。如果生活中沒有的東西不能畫,那麼,什麼才叫做創造呢?對孩子來說想像比真實更重要。
★有時孩子畫不好畫,不一定是技巧的事,大多是審美上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用淺色畫輪廓用重色塗顏色,這樣塗上的顏色就會「吃」掉輪廓線,形不突出了。再比如孩子在塗色時不懂得色彩有冷暖、明暗對比作用,一股腦兒地塗上相近的顏色,這樣畫面就會發灰沒精神。還有,畫的主要有東西較大比畫的東西都差不多的要好看些。這些問題差不多每堂課都能遇到,解決這些問題就是輔導教師該乾的活了。
★如果家長不懂兒童畫,請不要隨意批評孩子的畫,因為你對兒童畫還缺少了解,很難說你的批評是正確的。其結果只能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干擾孩子的正常思維,因為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還沒有能力能清楚地辯別你的說法是否是對的。
★孩子幼兒時往往說話不知輕重,說些「沒邊沒沿兒」不禮貌的話,做些不文明的事。如果家長這時硬給以規矩,就會壓抑孩子童趣的展現,使孩子就成了「很懂事」的小大人不可愛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乾脆就別管,不管可能更有利於孩子健康地成長。
★幼兒學畫還不懂什麼是畫法畫理,他的們一切知識都是靠「實踐」得來的,是在「具體干」中學到的。
★兒童畫只是兒童成長中的一個過程,它有藝術性,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是創意可設計,效果可預見,是有很高思想性的。它是理性思考的產物,是思想和技巧的完美結合。而兒童畫有很大的隨意性,畫面效果是不可求的,畫到最後是個什麼樣子,兒童自己也不知道。因而從小就學成人的東西,想培養畫家的做法是不對的。在學畫的小朋友中可能有一部分人長大後要成為畫家,但我們培養的目標卻不是畫家。
★對於孩子的畫,家長不能要求太高,一堂課一幅畫想的、畫的與別人不一樣,有點獨到之處就算不錯,不能要求孩子處處都畫得比別人好,這是不可能的。
★孩子初試繪畫,雖然很喜歡。但對畫卻很陌生,多少還有些膽怯,畫面有可能不理想。如果家長這時對孩子的畫給予充分的肯定,就會給孩子注力量和信心。孩子用心去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不讓孩子去嘗試,就永遠不會成功。
★有家長說俺不懂兒童畫,在家怎麼樣輔導孩子呢?如果是學齡前的兒童就好辦了,我可以給你開個「方」子,你只要在你孩子畫畫兒時准備好一大摞挺好、不錯、棒極了的「高帽子」不斷的戴在孩子的頭上,孩子在你的鼓勵下,一定畫得很高興、很投入。孩子在這種精神狀態下完成的作品肯定差不了。專家們把幼兒的畫稱為無錯誤學科,所以他們怎麼「折騰」都不過分。
★別把兒童畫畫兒當個事,它跟小孩玩沙子沒什麼兩樣。畫完了任你評說,玩完了扭頭就走,這就是兒童做事的天性,他們沒那麼規矩。
★考級實際上是成人強加給兒童的一種根本不符合兒童心理、生理的「練兵」活動。考級把原本輕松自由的的繪畫,不科學地分成各個等級,並把學生引向了不斷升級、過關上去,使學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偏離了孩子學畫是為提高想像力和創造性的辦學宗旨。級別的提升是老師和家長共同製造的假「成功」。
★幼兒園里選畫是看畫面是否干凈、漂亮、畫得像;專家選畫是看畫面是否有作者真切的感受和創造性,這就是兩種方法不同之處,也是畫得「亂七八糟」的畫選上了,畫得干凈漂亮的卻落選的原因所在。
★孩子在畫畫時如果老是不滿意,光想修改或換張紙畫,說畫錯了,這說明孩子已到了轉型期,對他們自己所畫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他們開始喜歡畫得很像並崇拜大人的畫,不再願意畫兒童時期充滿幻想、異想天開、不符合比例、不符合邏輯、人比樓房還要高的畫了。
★家長說是否可以要求讓慢性子的孩子畫得快些,急性子的孩子畫得慢些,平衡、平衡。其實根本沒那個必要,急中也有精品,慢中更有巧匠,繪畫只能影響性格,但不能改變性格。
★欣賞兒童畫有兩個誤區:一是用成人的眼光解釋兒童畫;二是把兒童畫當成一種專業技術看待。

Ⅳ 兒童對圖形有哪些觀點

認知發展觀: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來解釋這一過程。
圖式:兒童對環境進行適應的認知結構;
同化:主體用已有圖式或認知結構把刺激整合到已有認知結構中,是圖式發生量變的過程;
順應:改變已有圖式或形成新的圖式來適應新刺激的認知過程,是圖式的質變過程。
平衡:就是同化和順應的均衡。
認知發展階段論
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體永恆性和目標定向行為。
②前運算階段c86v(2~7歲):具有具體形象性,思維不可逆性,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語言迅猛發展,動作圖示符號化,自我中心主義。
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能夠進行邏輯運算,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恆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義,進行群集運算。
④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思維不再依賴於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可通過假設推理來解答問題,假設演繹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兒童發展思維已接近成人水平。

Ⅳ 在科學領域中4-5歲幼兒能感知個區分物體的什麼等量方面的特點

答案:大小、形狀、多少、高矮長短 在科學領域中4-5歲幼兒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形狀、多少、高矮長短等量方面的特點,並能用相應的詞語來描述。

Ⅵ 怎麼區分幼兒教案中的認知和能力

幼兒應形成的認知能力包括一般的基本認知能力以及在各個不同領域中的具體認知能力。它們之間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的。 一、基本的認知能力 (1)在操作活動中,幼兒能正確並積極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感知探索。 (2)幼兒能初步掌握觀察的方法,會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周圍常見的事物,並發現事物或現象存在的明顯差異及變化。同時,逐步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或在一段時間內對某一事物進行連續觀察,找出事物變化的簡單原因、學習簡單的推理。 (3)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幼兒會根據物體的名稱及某一特徵(如顏色、大小、形狀等)進行分類,並逐步過渡到會從不同角度對物體進行分類,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幼兒學會比較事物(人、動物、植物等)的不同點或物體間量的差異,會按某些外部特徵、發展變化或某一簡單規律對某些事物進行排序。 (5)幼兒能用語言表達感知、操作活動中的感受和發現,並能根據某些事物現象進行初步的猜想。 二、具體的認知能力 (一)社會生活方面 (1)認識自己和別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齡、性別、自己的家庭、住址,知道自己和別人的關系。 (2)認識並喜愛周圍的環境,知道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喜歡中國的風景名勝;認識並尊重國旗、國徽,會唱國歌;知道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認識主要的民族,並尊重少數民族。 (3)知道節日,了解主要節日的內容和形式,能主動參與節日活動,感受濃厚的親情與民俗氣氛。 (4)認識到生活、游戲、學習等行為規則和自己行為的關系,知道應自覺遵守規則與要求,懂得自己的行為不應影響他人;主動遵守公共秩序,愛惜公物,保持環境整潔;學會簡單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初步理解並分析行為的對與錯;做錯了事能承認,並願意改正。 (5)掌握初步的交往技能,在交往中主動使用禮貌用語,學會分享與輪流,有初步的禮貌行為;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並能尊重他人的意願。 (6)認識常見的日用品,正確說出它們的名稱、外形特徵、性質和用途;學會愛護玩具、圖書,愛護生活、學慣用具。 (7)認識周圍成人的勞動,了解勞動的內容、使用的工具及勞動的社會意義,尊重他人的勞動;學會做自己能做的事,具有初步的責任意識,願意並能夠為自己、他人和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事認真、有始有終。 (二)自然領域方面 3-4歲 幼兒喜歡小動物,願意參加飼養小動物的活動,愛護花草樹木,願意給植物澆水;能感知四季最明顯的特徵,以及下雨、下雪等自然現象,體會天氣冷了多穿衣服、熱了少穿衣服等人與自然的關系;初步了解物體能滾、轉、停等及人們的推、拉對物體的作用;在玩沙、玩水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沙、水的特徵。 4—5歲 能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周圍常見現象,能對某些事物進行連續性觀察,並發現事物或現象的差異、變化;會用各種常見材料進行簡單的實驗,並進行初步的猜想;喜歡參加飼養小動物地活動,在活動中感知動物的生長現象,學習為小動物收集飼料和餵食,與小動物有親近感;喜歡參加種植活動,在活動中感知植物有生命、生長,學習給植物澆水、拔草,知道應愛護植物;能感知四季明顯特徵,說出四季名稱,比較晴、陰、雨、雪等天氣現象,體會人們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氣候的變化;能感知磁鐵、石頭、泥土、空氣等的特性及顏色的變化,物體的溶解、沉浮等現象。 5-6歲 學會細心、專心觀察,能從不同角度觀察或在一段時間內對某一物體進行連續性觀察,找出事物變化的簡單原因,學習簡單的推理;主動參加飼養小動物和種植物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自覺愛護動植物,懂得珍惜生命;初步感知動植物的多樣性,體會人 與動植物以及動植物之間的依存關系,並感知適宜的環境對動植物的重要意義,特別關注水、空氣、土壤的清潔,感知它們對動植物生長變化及人們衣著、生活的影響,觀察不同的天氣現象(風、雨、雪等),發現它們與四季的關系,主動想辦法適應天氣變化;了解風、電、水、太陽對人的益處和危害,初步體會事物的兩面性;感知簡單的物理現象,喜歡玩聲、光、磁、顫色的變化、沉浮游戲,體會事物的發展變化;體會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等現代化手段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快捷,並對未來世界大膽想像。 (三)數與時、空方面 3—4歲 在操作活動中,會按物體的名稱或某一特徵分類;會比較2-3個物體間常見量(大小、長短等)的差別;會用對應的方法體會多與少(4以內);能感知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徵;認識白天、黑夜、早晨、晚上。 4-5歲 會比較事物(人、動物、植物等)的不同點或物體間量的差異,會按某些事物的外部特徵、發展變化或某一簡單規律進行排序;學會按一個維度對常見的物體進行分類;體會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認識長方形、半圓形,體會幾何圖形之間簡單的轉換關系;會手口一致地點數 10以內物體,說出總數,認讀10以內數字,區分幾個和第幾;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義,正確辨認前、後方位。 5-6歲 會從不同角度對物體進行分類,學習同時按兩個維度對物體進行分類,有初步的概括能力;學慣用多種方法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記錄統計和自然測量;會把整體分成若幹部分,體會相等與不相等、變與不變的關系;學會比較三個物體量的差別,體會量的相對性,按量的差異進行各種排序;通過操作活動初步體會量守恆、圖形守恆等;能成組地數數及10以內倒數,並會按生活情景自編三句話的口頭應用題;能正確書寫10以內阿拉伯數字,培養其認真、整潔的書寫習慣,學會辨認加號、減號、等號等;認識鍾表,會看整點、半點,體會時間的不可逆性,知道應該珍惜時間;學會辨別自身的左右,體會空間方位(上下、前後、左右)的相對位置。 (四)語言方面 3歲 能安靜地聽別人說話或講故事;會分辨普通話中容易混淆的語音,正確發出普通話中大部分語音;在生活和游戲中,能聽懂簡單的言語指令,並按簡單言語指令行動;願意用語言與人交往,能運用簡單句表達自己的請求和願望,並回答別人提出的簡單問題;能朗誦簡短的兒歌,復述簡短的故事。 4—5歲 養成注意傾聽別人說話的習慣,並具備根據言語指令連續行動或完成一項任務的能力;能用語言與別人交往,樂於當眾說話,並能較准確地發出難發的和容易混淆的語音,大膽使用各種詞彙;能初步理解作品,准確地回答問題並主動提問;能獨立復述簡短的故事、續編故事、朗誦兒歌和仿編兒歌;在生活和游戲中,會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表現進行簡單的評議。 5—6歲 有禮貌地聽別人說話,能辨別聲調、語調的不同,並正確的使用聲調、語調和各種詞彙;能在欣賞、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想像並體會作品的情景和感情;獨立地朗誦詩歌和復述故事,會仿編兒歌和進行創造性講述;可以通過觀察比較全面的講出事件完整過程,能針對某一話題展開討論,能用清楚、連貫的語言說明自己的想法,並對自己和他人的表述進行簡單的概括和評議。 第三節 幼兒形成認知能力的過程 認知能力的形成主要體現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方面,而在幼兒階段,知識的掌握又是最基本的,也是認知能力形成的前提。幼兒的各種認知能力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增強。從知識的掌握人手來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這是最佳的途徑。知識的掌握要經歷一系列的過程,其中領會、鞏固與應用是最基本的三個環節。 一、知識的領會 領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的反應過程。對幼兒來說,就是關於新知識內容的直觀映象的形成與抽象化的過程,它要解決的是知與不知的矛盾,也就是使幼兒由不知到知,由淺知到深知的轉化過程。

Ⅶ 學前兒童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有哪些 兒童的數學學習過程

根據中國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前教育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
因此,幼兒園的數學學習也一樣,在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的同時,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因此,幼兒園多是將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中,或者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枯燥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有趣,孩子也能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了。
這樣的數學活動旨在幫助孩子發現客觀事物的特徵和本質及其內在規律,培養孩子主動思考探索,發掘孩子數學潛能,為未來數學學習打下基礎。

Ⅷ 兒童的科學學習為什麼需要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當時來進行

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方式進行學習,這是由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思維特點、幼兒園教育的相關原則以及幼兒園教育的特點決定的。

1.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在活動和游戲中主動參與其中,通過實踐操作獲得不同的經驗。情境教學法是幼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進行學習的有力體現。

小班幼兒認知情緒化特徵明顯,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良好的情境必然引起小班幼兒積極的情緒反應。

我們可以利用情境教學,創設小班幼兒喜歡的教學情境,如具有鮮明主題標志的故事情境、形象逼真的生活情境、生動有趣的游戲情境等,引發他們的積極情緒,使其在這樣的情境中能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

2. 幼兒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主要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認識世界。

例如教幼兒學習數學中的加減運算時,幼兒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需要通過頭腦中的表象或者是教具的操作來進行計算。

3. 幼兒園教育要遵循活動性和直觀性的原則。

例如在小班社會「我會打招呼」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教師創設了一個表演游戲情境,准備好頭飾,通過師幼共同扮演動物園里的角色,在游戲中進一步練習有禮貌地打招呼。

幼兒沉浸在充滿童趣的愉快游戲中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教師為每位幼兒提供了活動、交流、分享、表達的機會和時間,引發了幼兒在集體中交流的願望,幼兒完全沉浸在愉快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知識和經驗。

4. 幼兒園教育具有生活化、活動性的特點。

例如大班科學活動「轉起來」,活動結束部分圍繞「轉動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這一主題,讓幼兒聯系實際生活經驗,與同伴想想、說說、看看,最後在「轉轉電影屋」的情境中自然結束,提升經驗,進一步引發幼兒探索生活中轉動現象的興趣。

總之,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8)兒童對圖象與實物的感知擴展閱讀:

1、道德感是幼兒評價自己或其他幼兒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行為標准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幼兒「告狀」行為最主要的原因即中班幼兒道德感發展,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中班幼兒已經能夠比較明顯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准,中班幼兒會因為自己在活動中遵守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樂。

此階段幼兒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准,同時也開始關注其他幼兒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准,並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

當幼兒認為同伴的行為不符合道德標准時,即會出現材料中所述的「告狀」行為。

2、中班幼兒愛告狀也有可能是為了引起教師的關注,吸引教師的注意力。

在幼兒園里,幼兒向教師傳達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過告狀,從而在告狀中引起老師的注意,表達他們的想法、或間接或直接想要的某種結果。

3、中班幼兒的年齡大多在4-5歲左右,此時他們的思維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點,在考慮問題時總是先考慮自己的感受,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能理解別人的心情,遇到事情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友好地和同伴講話,解決他們間的矛盾,往往通過告狀來解決問題。

Ⅸ 如何讓幼兒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趣和有用

幼兒數學活動內容是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數學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只有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許多問題原來都是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孩子才會愛上數學活動。那麼應該如何去引導呢? 首先教師要能用數學的眼睛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在孩子的生活中,每天接觸的各種事物都與數學有關,比如,自己的年齡、小組里的人數、這些問題都涉及到數量的概念;又如,進餐時一個孩子一個碗、一個調羹,午睡時床、被褥、枕頭與幼兒之間又是對應比較;再如,建構游戲時,孩子會看到不同顏色、大小和形狀的積木,運用到上下、左右、裡面、外面等大量的空間方位。總之一日生活里處處有數學,那麼藉助這些鏡頭我們教師應該思考,還可以再挖掘出哪些數學元素呢?將這些與生活相關的內容整合到數學活動中,讓孩子在實物的擺弄和操作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探索,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對數學活動產生興趣。 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蘊藏著許許多多數學教育契機,如在讓幼兒整理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學習了分類;戶外散步時讓幼兒說說誰排在自己的前面,誰又排在自己的後面,讓幼兒數一數樓梯有幾層台階,從而獲得空間方位的經驗和數概念;然而這些都不需要拘泥於課堂的「教」與「學」來完成,不需要教師刻意去准備大量的操作材料就能讓孩子的經驗得到提升。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還要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數學,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比如,飯後讓孩子將餐具分類擺放,請家長帶幼兒去看電影,讓幼兒根據票上的數字找到自己的位置等等,幼兒們會在自己喜歡的這些活動中感受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Ⅹ 幼兒感知發展有什麼意義

感知在把人作為個體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非常突出的地位,它是人的生命存在後最早出現的認識方法和過程,是人認識世界的最原始方式,也是最低級的方式,是其它認知活動的基礎。一切較高級的認知活動,如記憶、想像和思維等,都必須在感知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和發展。

首先得從嬰幼兒時期的感知覺培養抓起,才能保證兒童智力的正常發展。

感知是嬰幼兒認知活動的最基本的方法。嬰幼兒所從事的各種認知活動,如觀察圖片、實物和大自然,玩積木、泥工和手工、拼板和插塑游戲,畫畫、認字和數數等,無不與感覺活動息息相關。

例如,要使兒童畫得與示圖相像,就得抓住二者在顏色和形狀上的特點。在進行建築游戲時,一定得琢磨積木的形狀和整體結構,能不斷將積木與示圖相對照,弄清各部位在空間上的對應關系。至於學習數字概念,一開始更離不開對客體的種類、大小和形狀的感知語言學習,則要求能精確地分辯語音、語調、字形輪廓和筆畫方法等。可見,嬰幼兒的感知覺與其智力活動是密切相關的,大大促進了智力的發展。

感知水平的高低與一些創造性活動有關。感知活動促進了創造性活動,創造性活動又大大促進了感知水平的發展。據觀察發現,具有高成就的音樂家、畫家、建築師、作家、運動員等,無不具備高水平的感知素養,他們都具有在一瞬間敏銳、准確地把握住感知對象的特徵,並有入木三分地加以表現的能力。而這種感知能力正是在嬰幼兒時期打下基礎的,並為終生發展所享用。

嬰幼兒階段是感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進行感知訓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積極創造條件去促進嬰幼兒感知覺的發展,認真開發嬰幼兒感知能力的訓練,應成為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任務之一。

總之,要發展兒童其它較高級的認知水平,必須打好感知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