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1、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的不同,在於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圍,把物流活動擴大到生產領域。物流已不僅僅從產品出廠開始,而是包括從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到產品銷售、售後服務,直到廢 舊物品回收等整個物理性的流通過程。
現代物流指的是將信息、運輸、倉儲、庫存、裝卸搬運以及包裝等物流活動綜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務是盡可能降低物流的總成本,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
擴展回答:
現代物流的特點:
1.物流功能集成化。現代物流著重於將物流與供應鏈的其他環節進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與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間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環節與製造環節的集成等。
2.物流目標系統化。現代物流從系統的角度統籌規劃一個公司整體的各種物流活動,處理好物流活動與商流活動及公司目標之間、物流活動與物流活動之間的關系,不求單個活動的最優化,但求整體活動的最優化。
3.物流反應快速化。物流服務提供者對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應速度越來越快,前置時間越來越短,配送間隔越來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來越快,商品周轉次數越來越多。
4.物流組織網路化。為了保證對產品促銷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現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網路體系,網路上點與點之間的物流活動保持系統性、一致性,這樣可以保證整個物流網路有最優的庫存總水平及庫存分布,運輸與配送快速、機動,既能鋪開又能收攏。分散的物流單體只有形成網路才能滿足現代生產與流通的需要。
5.物流作業規范化。現代物流強調功能、作業流程、作業、動作的標准化與程式化,使復雜的作業變成簡單的易於推廣與考核的動作。
『貳』 談談對現代物流管理的認識
現代物流管理的目的:
(1)、以實現客戶滿意為第一目標;
(2)、以企業整體最優為目的;
(3)、以信息為中心
(4)、重效率更重效果。
物流五要素(FiveElementsofLogistics)是指評價物流體系的五個主要要素,它們是:品質、數量、時間、地點和價格。品質是指物流過程中,物料的品質保持不變;數量是指符合經濟性的數量要求和運輸活動中往返運輸載重盡可能滿載等;時間是指以合理費用及時送達為原則做到的快速;地點是指選擇合理的集運地及倉庫,避免兩次無效運輸及多次轉運;價格是指在保證質量及滿足時間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物流費用。
實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盡可能最低的總成本條件下實現既定的客戶服務水平,即尋求服務優勢和成本優勢的一種動態平衡,並由此創造企業在競爭中的戰略優勢。根據這個目標,物流管理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把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數量和合適的價格在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地點提供給客戶。
物流管理強調運用系統方法解決問題。現代物流通常被認為是由運輸、存儲、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諸環節構成。各環節原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利益和觀念。系統方法就是利用現代管理方法和現代技術,使各個環節共享總體信息,把所有環節作為一個一體化的系統來進行組織和管理,以使系統能夠在盡可能低的總成本條件下,提供有競爭優勢的客戶服務。系統方法認為,系統的效益並不是它們各個局部環節效益的簡單相加。系統方法意味著,對於出現的某一個方面的問題,要對全部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評價。從這一思想出發,物流系統並不簡單地追求在各個環節上各自的最低成本,因為物流各環節的效益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傾向,存在著交替易損的關系。比如過分強調包裝材料的節約,就可能因其易於破損造成運輸和裝卸費用的上升。因此,系統方法強調要進行總成本分析,以及避免次佳效應和成本權衡應用的分析,以達到總成本最低,同時滿足既定的客戶服務水平的目的。
物流管理的發展經歷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3個層次。物流管理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輸送物資裝備所發展出來的儲運模式和技術。在戰後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界,並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運作效率,為企業贏得更多客戶。當時的物流管理主要針對企業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產出來後,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經過配送中心把產品送達客戶,並盡可能維持最低的庫存量。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那時叫做實物配送管理協會,而加拿大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協會則叫做加拿大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這個初級階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數量的成品生產出來後,被動地去迎合客戶需求,將產品運到客戶指定的地點,並在運輸的領域內去實現資源最優化使用,合理設置各配送中心的庫存量。准確地說,這個階段物流管理並未真正出現,有的只是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和庫存管理。物流經理的職位當時也不存在,有的只是運輸經理或倉庫經理。
現代意義上的物流管理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利用跨職能的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觀察、分析和解決企業經營中的問題非常有效。通過分析物料從原材料運到工廠,流經生產線上每個工作站,產出成品,再運送到配送中心,最後交付給客戶的整個流通過程,企業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卻實際上降低了整體效率的局部優化行為。因為每個職能部門都想盡可能地利用其產能,沒有留下任何富餘,一旦需求增加,則處處成為瓶頸,導致整個流程的中斷。又比如運輸部作為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總是想方設法降低其運輸成本,但若其因此而將一筆必須加快的訂單交付海運而不是空運,這雖然省下了運費,卻失去了客戶,導致整體的失利。所以傳統的垂直職能管理已不適應現代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而橫向的物流管理卻可以綜合管理每一個流程上的不同職能,以取得整體最優化的協同作用。
在這個階段,物流管理的范圍擴展到除運輸外的需求預測、采購、生產計劃、存貨管理、配送與客戶服務等,以系統化管理企業的運作,達到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著的《目標》一書風靡全球製造業界,其精髓就是從生產流程的角度來管理生產。相應地,美國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改名為美國物流管理協會,而加拿大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則在1992年改名為加拿大物流管理協會。
一個典型的製造企業,其需求預測、原材料采購和運輸環節通常叫做進向物流,原材料在工廠內部工序間的流通環節叫做生產物流,而配送與客戶服務環節叫做出向物流。物流管理的關鍵則是系統管理從原材料、在製品到成品的整個流程,以保證在最低的存貨條件下,物料暢通的買進、運入、加工、運出並交付到客戶手中。對於有著高效物流管理的企業的股東而言,這意味著以最少的資本做出最大的生意,產生最大的投資回報。
『叄』 請結合實際談談發展現代物流有什麼意義
發展我國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對策思考
摘要:分析了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實質及其快速發展的動因, 指出第三方物流配送在中國的市場前景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物流配送新概念、現代物流特徵和發展方向、整合社會存量資源和物流供應鏈資源、審視物流配送戰略等方面對完善我國第三方物流配送手段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國,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
加人後, 中國物流市場的競爭明顯加劇, 在快遞、零售領域一下出現了諸如, 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巨頭。年月, 政府高層主管官員宣布, 中國允許外商有條件地控股商業企業, 並將逐步取消對外方控股的限制外資可以進駐中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國的麥德龍也宣布將在中國新設家分店。而巨頭的物流配送無論從方式上、戰略上, 還是在物流設施和配送技術上都是一流水平。研究第三方物流配送在物流業中的發展有意於我國企業提升物流整體作業水平, 更好地應對海外企業對我國物流市場的沖擊。
一、第三方物流配送何緣在物流領域盛行
進人世紀年代以後, 物流系統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逐漸認識到物流在戰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環境變化使企業的經營格局發生了改變, 從而使脫離現代物流管理的生產、銷售活動無法真正在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 同時又使物流企業本身在急劇的環境變化中提高了管理能力, 並產生了對生產、銷售的能動作用。
1、消費者行為的變化
進人世紀, 中國人的生活意識已從原來追求溫飽型或數量型轉向追求小康和生活的質量。這種生活意識的變化, 在隨著經濟社會向國際化、信息化以及人口結構高齡化急劇轉變的基礎上, 推動了消費者價值的多元化以及生活類型的多樣化,其結果是消費開始向個性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強化了物流管理在企業戰略中的地位。
2、多品種、少數量生產的轉變和零售形式的多樣化
隨著消費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 流行商品的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 使得廠家要完全預測特定商品的流行程度十分困難。正因為如此, 很多廠商都在積極開展多品牌戰略, 即將原來的產品加以改良, 附加各種機能, 形成產品間微妙的差異。實施多品牌生產和銷售戰略意味著企業的經營從原來廠商生產主導戰略轉向消費主導的商品生產戰略。這種轉換改變了原來專職單品大量輸送、儲存的物流管理活動, 要求物流既講求效率, 又能促進生產、銷售戰略的靈活調整和轉換。
為適應消費個性重點化、多樣化要求, 一方面零售業中以家庭用品為進貨品種廣泛的連鎖店、購物中心等業態的銷售額急劇擴大另一方面, 由於生活類型的多樣性, 零售業中通宵營業的小時店便民店或以利用汽車購物為前提的郊外倉儲式商店等新型業態也相繼誕生, 並實現了快速成長, 這些都改變了原來的流通格局, 同時也推動了物流服務的差異化和系統化管理的發展。
3、無在庫經營的傾向
零售業中與消費個性化、多樣化以及廠商多品種生產相對應, 無論在百貨店、超市, 還是小時店等新型業態中, 經營的商品品種數越來越多。與此同時, 由於政策、環境、房地產價格等原因, 店鋪的規模和倉庫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特別是在大都市中, 由於人口密度大、地價高昂、消費更新快、環境規制嚴格等原因, 更加限制了倉儲點和倉儲空間的擴大。因此, 在這種情況下, 只有提高店內管理效率, 通過加快商品周轉來抵消倉儲空間不足等問題。如今國際上大型零售業的經營方針均已從原來通過新店開設尋求外延型發展, 轉向充實內部管理和投資, 積極進行內涵型發展。除此之外, 另一個推動無在庫經營的原因是, 由於消費行為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 企業商品多品種、少數量生產,難以預測其實際需求量, 在這種狀況下, 庫存越大,零售企業承擔的風險也越大, 為了降低風險, 零售企業必須盡可能地壓縮庫存, 實現即時銷售。
4、信息技術的革新
「 無在庫經營」 能成為現實, 首先是因為世紀年代後期開始的信息技術革新, 具體反映在系統和系統的導人。和系統自開發以後, 在商業領域迅速得到推廣和普及, 並大大改變了流通績效, 推動了物流管理的現代化。從帶來的直接利益看, 系統的導人提高了現金流通作業的速度和正確性, 節省了人力成本, 實現了流通效率化。與此同時, 在軟體利益方面, 通過對所蓄積的電子信息進行加工、分析, 可以作為經營戰略決策的依據和信息來源。具體表現為, 可以據此及早把握「 暢銷品」 、「 滯銷品」 的狀況, 提高商品周轉率。此外, 將這種信息與顧客信息相連接, 可以推動開發符合顧客需求的新產品, 進一步與系統相連接, 削弱在庫水準, 使補充訂貨自動化成為可能。
5、進人世紀年代後, 流通領域提出3C概念, 即顧客消費水平的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社會經濟與政治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 使得整個社會需求的不確定性加大。是用戶需求多樣性與市場變化不確定性的主要根源。企業面對一個快速變化且無法預測的買方市場, 為提高競爭力, 採取了許多先進製造技術和管理方法。無疑, 物流配送要求更加及時迅速、方便快捷。
二、第三方物流配送在我國的市場前景
第三方物流管理思想直到世紀年代才引起我國物流界重視。作為物流業的新興領域, 第三方物流在我國剛剛起步, 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1、物流集成商具有特殊功能
第三方物流有著物流集成商的特殊功能, 它提供的是一個計算機介面、一個接觸點、一份合同, 買賣雙方把所有與物流有關的業務交給這一個公司全權代理, 不管它是自己運作, 還是再去轉包給別人。而第三方是與貨主聯系的惟一接觸點。
2、第三方物流的利潤空間很大
第三方物流除了給第一方、第二方帶來利潤以外, 自己也能獲取利潤, 如果利用更加嚴格的內部成本控制和更好地使用信息技術, 提供一些增值服務, 其賺取利潤的空間會更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第期張衛星發展我國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對策思考越來越多的廠商在到國外辦廠的同時往往也將第三方帶去, 這樣隨著廠商市場的不斷擴大, 第三方的市場也跟著擴大。
3、客戶對第三方物流的依賴性
由於第三方有現成的、比客戶自己做要好得多的物流解決方案, 所以, 客戶都非常願意把物流外包出去, 從而, 第三方物流和客戶之間就構成一種不可分割的供應鏈關系。據中國倉儲協會年對全國家大中型工業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的企業將在未來一年內選擇新的物流商, 其中的企業將選擇新型的物流企業, 而不是原來的倉儲運輸企業由此可以看出, 我國第三方物流的市場需求相當可觀。
4、優秀的公司尋求為其產品或服務增加價值的渠道, 第三方物流迎合了這種需要
第三方服務的最大用戶群通常是那些在雜貨店銷售的日常洗滌用品、紙製品、化妝品和食品等產品的製造商。市場領先的公司有一個重要趨向,就是把物流作為一個增值過程來管理, 反映了為贏得並保持顧客滿意而採取的有力行動, 並在靈活性上做了額外的投人, 特別是適應特殊的或非常規的需求。這些公司存在著以下共同點這些組織力圖通過物流的力量獲得並保持競爭優勢優秀的公司尋求為其產品或服務增加價值, 並通過運作一個有效的物流體系來支持此目標公司通過與服務供應者結成戰略聯盟來改善他們的資產。這些聯盟使公司與其重要客戶的關系更為密切。那些首先考慮到通過顧客滿意來開發其市場機遇的公司, 努力與專業人員或第三方供應者一起確保在滿足顧客需求方面的根本能力。這樣, 可簡化流程管理, 而且通過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某些業務, 使規模經濟得以實現。本質上說, 物流聯盟就是通過雙贏, 力圖使之作為整體的系統產生更高的效率。
論文其他部分參考下面的網址:
『肆』 學習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好嗎有那些優勢
解釋一:
物流是指為了滿足客戶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過運輸、保管、配送等方式,實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關信息由商品的產地到商品的消費地所進行的計劃、實施和管理的全過程。
物流構成:商品的運輸、倉儲、包裝、搬運裝卸、流通加工,以及相關的物流信息等環節。
物流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用戶服務、需求預測、定單處理、配送、存貨控制、運輸、倉庫管理、工廠和倉庫的布局與選址、搬運裝卸、采購、包裝、情報信息。
解釋二:
在我國國家標准《物流術語》的定義中指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解釋三:
物流中的「物」是物質資料世界中同時具備物質實體特點和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流」是物理性運動,這種運動有其限定的含義,就是以地球為參照系,相對於地球而發生的物理性運動,稱之為"位移"。流的范圍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圍,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環境中的微觀運動,小范圍位移。「物」和「流」的組合,是一種建立在自然運動基礎上的高級的運動形式。其互相聯系是在經濟目的和實物之間,在軍事目的和實物之間,甚至在某種社會目的和實物之間,尋找運動的規律。因此,物流不僅是上述限定條件下的「物」和「流」的組合,而更重要在於,是限定於軍事、經濟、社會條件下的組合,是從軍事、經濟、社會角度來觀察物的運輸,達到某種軍事、經濟、社會的要求。
解釋四:
stream :在化工生產過程中,需要進行化學或物理變化的物料常常以氣態或液態參與生產過程,並以管道輸送,這樣參與過程的原料、中間產物、產品等稱為物流。在連續操作過程中不斷地加入或排出的固體物料也可稱為物流。
【物流的來源】
根據日本物流管理協會的資料記載,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已基本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企業進行大規模設備投資和更新改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大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產性本部,該團體為了改進流通領域的生產效率,確保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發展,組織了一個由伊澤道雄為團長的大型考察團,於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國的物流。當時日本還沒有「物流」這個詞,代表團的名稱為「流通技術專業考察團」。該代表團在美國期間,美國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講到,美國30年來國民經濟之所以順利發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視生產效率又重視流通效率。美國產業界真正認識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後,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視銷售,僅把運輸、保管、包裝、裝卸等物流活動作為銷售的輔助性活動。日本流通技術考察團在美國還發現,原來日本被稱為流通技術的運輸、包裝等活動,美國人稱為Physical Distribution(PD)。日本考察團回國後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視物流的建議,並在產業界掀起了PD啟蒙運動。在日本能率協會內設立了PD研究會,邀請平原直先生(歷任裝卸研究所所長、日本裝卸協會會長,被譽為日本「物流之父」)擔任會長,每個月舉辦PD研討會;在流通經濟研究所,日本權威物流學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組織起PD研究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啟蒙教育活動。經過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終於開始對PD引起了關注。通產省幾次邀請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機關說明PD的重要性,為政府官員們講課。同年7月,通產省決定討論物流預算案時,擔心新聞媒體在報道中講PD日本人聽不懂,於是邀請平原直先生同內山九萬先生(日本通運株式會社專務董事)商議。內山專務認為PD中的「P」,即Physical在這里並不是「物質」的意思,而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應把PD譯為「物理性流通」,但又覺得作為一個名詞,「物理性流通」字數過多、過長,只好縮為「物的流通」。於是「物的流通」這一新詞在全日本媒體上發表了。
此後,「物的流通」在日本逐漸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產業構造委員會內設立了「物的流通分會」;1970年成立的日本最大的物流團體之一就叫「日本物的流通協會」。同年成立的另一個日本類似的物流團體,日本物流管理協議會每年舉行的物流會議也都叫「全國物的流通會議」。
1970年以後很多人又覺得「物的流通」也有點長,於是就乾脆簡稱為「物流」了。「物流」這個詞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
物流目前比較流行的翻譯方法為logistics
『伍』 實物配送與現代物流最根本的區別
1.傳統物流只提供簡單的位移,現代物流則提供增值服務
2.傳統物流是被動服務,現代物流是主動服務
3.傳統物流實行人工控制,現代物流實施信息管理
4.傳統物流無統一服務標准,現代物流實施標准化服務
『陸』 結合實際談談發展現代物流有何意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物流業已由過去的末端行業,上升為引導生產、促進消費的先導行業。現代物流業是以現代運輸業為重點,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現代製造業和商業為基礎,集系統化、信息化、倉儲現代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因而它的發展,必將對優化產業結構、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是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振興第三產業的必然選擇。根據產業結構發展演進定律,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是一次產業向二、三次產業演進升級的過程。現代物流業的本質是第三產業,屬於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是現代社會分工和專業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它具有資產結構高度化、技術結構高度化、勞動力高度化的特徵,能夠促進傳統的運輸、倉儲企業的轉型,整合傳統經營業務,延伸服務范圍。
其次,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是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現代物流是流通方式的一場革命,是企業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第三利潤源泉」。計劃經濟時代是以生產為中心,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庫存大,佔用資金多,而運輸和倉儲企業有效貨源不足,設施利用率低,導致企業資金周轉不靈,經濟運行質量不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資金的流動是以獲取利潤為前提條件,「唯利是圖」是其根本的特徵。通過運用現代物流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
再次,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是提供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手段。同任何新興產業的誕生和發展一樣,現代物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帶動了勞動就業的擴張。而第三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樣的投入能創造出比第二產業多得多的就業崗位。
最後,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是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的迫切需要。現代物流產業作為服務性產業,對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有較高的要求,是一個地方十分重要的投資環境,關繫到一個地方的對外開放水平和形象。
日本在物流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體現出較強的導向作用。日本政府主要通過規劃優先、加大投入、出台政策三大手段加強對物流產業的引導。首先是規劃優先。考慮到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和市場有限,商品進出口量大的實際情況,按照「流通據點集中化」戰略,在大中城市的郊區、港口、主要公路樞紐等區域規劃建設物流園地。同時倡導發展「城市內最佳配送系統」,圍繞某個標准軸心,將城市內無規則發生的各種方向、數量、時間的貨運需求加以匯總,實現混載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其次是政府加大物流基礎的資金投入和建設。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日本政府於1997年制定了《綜合物流施政大綱》,對主要的物流基礎設施,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港口、中心基地建設,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如日本最大最新的綜合物流中心——和平島貨物中心建設總投資572億日元,其中70%由中央財政出資,20%由東京地方財政出資,10%由企業投資。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日本已建成20多個平均佔地74公頃的物流園區。第三是出台相關政策,鼓勵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在完善道路設施、改善城市內河運輸條件、緩解城市道路阻塞、發展貨物聯運等方面,日本政府出台了許多如放鬆政府管制、建立政府部門協調促進機構、提供政府援助等可行的鼓勵政策。日本物流業在短期內就得到迅速發展與日本政府對物流業的宏觀政策引導有著直接的關系。
『柒』 怎麼樣學習好現代物流管理
一、物流的定義
物流中的"物"是物質資料世界中同時具備物質實體特點和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流"是物理性運動,這種運動有其限定的含義,就是以地球為參照系,相對於地球而發生的物理性運動,稱之為"位移"。流的范圍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圍,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環境中的微觀運動,小范圍位移。"物"和"流"的組合,是一種建立在自然運動基礎上的高級的運動形式。其互相聯系是在經濟目的和實物之間,在軍事目的和實物之間,甚至在某種社會目的和實物之間,尋找運動的規律。因此,物流不僅是上述限定條件下的"物"與"流"的組合,而更重要在於,是限定於軍事、經濟、社會條件下的組合,是從軍事、經濟、社會角度來觀察物的運輸,達到某種軍事、經濟、社會的要求。
二、 物流的劃分
由於物流對象不同,物流目的的不同,物流范圍、范疇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物流。
( 一) 宏觀物流 。 宏觀物流是指社會再生產總體的物流活動,從社會再生產總體角度認識和研究的物流活動。 宏觀物流還可以從空間范疇來理解,在很大空間范疇的物流活動,往往帶有宏觀性,在很小空間范疇的物流活動則往往帶有微觀性。 宏觀物流研究的主要特點是綜觀性和全局性。宏觀物流主要研究內容是,物流總體構成,物流與社會之關系在社會中之地位,物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社會物流系統和國際物流系統的建立和運作等。
(二) 微觀物流 。 消費者、生產者企業所從事的實際的、具體的物流活動屬於微觀物流。 在整個物流活動中,之中的一個局部、一個環節的具體物流活動也屬於微觀物流。在一個小地域空間發生的具體的物流活動也屬於微觀物流。
(三) 社會物流 。 社會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戶的以一個社會為范疇面向社會為目的的物流。
(四) 企業物流。 從企業角度上研究與之有關的物流活動,是具體的、微觀的物流活動的典型領域。
(五)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發展很快、規模很大的一個物流領域,國際物流是伴隨和支撐國際間經濟交往、貿易活動和其它國際交流所發生的物流活動。
(六) 區域物流。 相對於國際物流而言,一個國家范圍內的物流,一個城市的物流,一個經濟區域的物流都處於同一法律、規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會因素影響,都處於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裝備水平之中。
( 七) 一般物流。 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動的共同點和一般性,物流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涉及全社會、各企業,因此,物流系統的建立,物流活動的開展必須有普遍的適用性。
(八) 特殊物流 。 專門范圍、專門領域、特殊行業,在遵循一般物流規律基礎上,帶有特殊制約因素、特殊應用領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勞動對象、特殊機械裝備特點的物流,皆屬於特殊物流范圍。
三、 物流的系統及要素
物流系統概念 : 物流系統是由物流各要素所組成的,要素之間存在有機聯系並具有使物流總體合理化功能的綜合體。物流系統是社會經濟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或組成部分。物流系統和一般系統一樣,具有輸入、轉換及輸出三大功能,通過輸入和輸出使系統與社會環境進行交換,使系統和環境相依而存,而轉換則是這個系統帶有特點的系統功能。
物流系統特點: 物流系統本來說是客觀存在,但一直未為人們所認識,從而未能能動地利用系統的優勢。 物流系統是一個大跨度系統,這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時間跨度大。 物流系統穩定性較差而動態性較強。物流系統屬於中間層次系統范圍,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子系統。物流系統的復雜性使系統結構要素間有非常強的"背反"現象,常稱之為"交替損益"或"效益背反"現象, 處理時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系統總體惡化的結果。
物流系統五大目標: 物流系統目標,也即建立的物流系統所要求具備的能力,一般有五個方面:1、 服務目標。 2、 快速、及時目標。 3、 節約目標。 4、 規模優化目標。 5、 庫存調節目標。
四、 物流的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的含義是從采購開始經過生產、分配、銷售最後到達用戶,這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一定流量的環環相扣的"鏈",物流活動是受這一供應鏈決定的制約的,供應鏈管理實際上就是把物流和企業全部活動做為一個統一的過程來管理。 供應鏈有四個要點:
第一, 供應鏈是一個單向過程,鏈中各環節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通過鏈的聯系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 供應鏈是全過程的戰略管理,從總體來考慮,如果只依賴於部分環節信息,由於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可能導至計劃失真。
第三, 不同鏈節上的庫存觀不同,在物流的供應鏈管理中,不把庫存當做維持生產和銷售的措施,而將其看成是供應鏈的平衡機制。
第四, 供應鏈管理採取新的管理方法,諸如用總體綜合方法代替介面的方法,用解除最薄弱鏈尋求總平衡,用簡化供應鏈方法防止信號的堆積放大,用經濟控制論方法實現控制等等。
物流的供應鏈管理,雖然指明了企業戰略要管全部供應鏈,但並不是說都要由企業去操作,部分環節在納入管理前提下,利用社會力量操作也是正常的。
五、 生產物流
生產物流一般是指:原材料、燃料、外構件投入生產後,經過下料、發料,運送到各加工點和存儲點,以在製品的形態,從一個生產單位(倉庫)流入另一個生產單位,按照規定的工藝過程進行加工、儲存,藉助一定的運輸裝置,在某個點內流轉,又從某個點內流出,始終體現著物料實物形態的流轉過程。這樣就構成了企業內部物流活動的全過程。所以,生產物流的邊界起源於原材料、外構件的投入,止於成品倉庫,貫穿生產全過程。
生產物流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對生產過程的物料流和信息流進行科學的規劃、管理與控制。
六、 物流技術
物流技術是指流通技術或物資輸送(含停止)技術。它和生產技術不同,生產技術是為社會生產某種產品,為社會提供由性物質的技術;而物流技術是把生產出的物資進行移送、儲存,為社會提供無形服務的技術。也就是說,物流技術的作用是把各種物資從生產者一方轉移給消費者。它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兩方面。
物流技術是與現實物流活動全過程緊密相關的,物流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物流活動功能的完善和有效的實現。
七、 宏觀物流與微觀物流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物流,它屬於宏觀物流;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物流,它屬於微觀物流。
宏觀,是指綜合性全部,構成其全部的主體叫微觀。比如,有句成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見森林叫宏觀,見樹木叫微觀。 經濟學,有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從整體看國家的經濟,而微觀經濟學是從構成國家經濟的企業等構成要素看經濟的。
物流也一樣,在國家、地區等大范圍內整體性地如何操作物流問題,叫宏觀性物流。因此,宏觀物流要討論的問題是日本的流通構造如何、其中物流的路徑是什麼樣的、通過什麼樣的運輸機構進行物流中心的運輸作業等。另一方面,微觀物流要討論的問題是流通的活動主體製造商和流通業者、運輸企業各自是如何操作物流的等問題。或者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不同的商品是如何送到各自不同的家庭去的,這也屬於微觀。
但是,這樣的分類太困難,流通路徑問題和各種商品的問題既是宏觀問題,也是微觀問題,所以,有時用"半宏觀"的說法。宏觀的著眼點是國家的或地區性的整體物流,微觀是從企業經營看物流,半宏觀是從總體看商品和商業的物流。於是,宏觀物流,考慮的問題是運輸結構和作為產業布局的物流據點,還有物流行政等;微觀物流處理的問題是企業的物流系統網路、流通中心等內容和計算物流成本等物流管理;半宏觀物流,是指各種產品從生產到消費之間的物流路徑及物流成本在其商品價格中所佔比例等問題。
再讓我們從物流成本的角度看一看上述觀點。宏觀物流,是要調查物流成本在整個國家的經濟中占的比例。其實要算出國民生產總值中物流成分,是不可能的,因為運輸產業的生產額並不是物流成本的全部,製造商和流通業的生產成本中物流的比例是不知道的。半宏觀物流,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中,有多少是屬於物流成本?到流通的後期作業,就會有很多的商品同時流動,所以,要特意抽出特定商品的物流成本,是很困難的。微觀物流,各家企業以其獨自的方法計算物流成本,可以得出具體數字,但把它們各家的數字加起來,並不等於整體的物流成本,所以,准確計算物流成本,也是很難的。
八、 物流在經濟生活中的位置
經濟中的流通、經濟中的物流、經濟中的運輸,物流在社會經濟中的位置是無法替代的。
"經濟"一詞來自"經世濟民",經濟的目的是治國安邦,讓人們過上富裕的生活。所謂經濟,就是用"價值"觀念看人類社會而言的,是指人們為了生活而從事必要的買賣、消費、生產等活動。但經濟決不是只由買賣、消費、生活構成的。
企業要銷售產品、獲取收入,沒有流通是不行的,我們消費才為了生活下去,需要購買必要的物品,物品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即流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物流也是經濟要素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上所述,經濟是由三大領域構成的,即"生產"、"流通"和"消費"。高校的"政治經濟"、大學的"經濟學"、"經濟原理"教的是:構成經濟的是"生產和消費"或"供給與需求"。流通是包含在"供給(生產)"中的。
但是,流通與製造、栽培是有本質區別的。現代流通的規模日趨龐大,這是經濟的規模、范圍擴大的緣故。在日本,工業原材料、新鮮食品從全世界選購,而日本生產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因此,有必要把"製造物品"與"運送物品"分開來考慮。
流通由兩個功能--"商流(交易流通)"和"物流(物的流通)"--構成。不過,這兩個功能並不像生產-流通-消費那樣屬於不同的領域,只是把同一個東西用不同的觀點加以區別而已。
所謂商流,是對"財(商品)"的所有權的轉移而言的,即所有權從廠家、農家、漁家轉移到商家的手裡,最終再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這就是指這樣的流動。另一方面,物流是從物資的物理性活動來看其流動的。
除上述兩個功能外,可以說流通中還有輔助性功能,那就是信息、金融及其他服務。物流從其活動面可分為"運輸、配送"、"保管"、"裝卸"、"包裝"、"流通加工"、"在庫管理"、"物流信息處理"等,這些活動還可以繼續細分。
如上所述,經濟是構成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功能,流通是經濟中的一個重要功能,物流是流通的重要功能……..它們之間有著如此密切的關連。因此,物流變化,會給整個經濟帶來影響,經濟發生變化,物流也不得不發生變化。總之,要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待物流。
九、 後勤學
在經濟界使用後勤(Logistics)一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美國從本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逐漸用Logistics一詞不達意取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詞,七十年代後勤一詞引進日本,日本同樣翻譯成"物流",但是卻按新的解釋來解釋,也即賦與了物流一定新的含義。
後勤和實物分銷的區別在於,前者在後者基礎上有了延伸和擴展,但本質是相同的,當然,也不能小視這一延伸和擴展,這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對這一延伸擴展的控制的基礎上,是建立在能管理和協調這么大的系統的基礎上,所以本質雖同,水平卻有時代的差別。
後勤的思想具有戰略性而不著眼於既得之利益,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舉措而不是一時謀取利潤的手段方法。因此它不是一項單純性的職能活動,而企業制定經營戰略的一項基本原則。更可以理性地講:後勤是一種思維方式,按這觀念可以建立起企業新的管理模式。
後勤網路的基本實體要素主要有原料產地、製造工廠、配送中心和客戶。
後勤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14個方面:(1) 客戶服務;(2) 訂單處理;(3) 配送聯絡; (4) 存貨控制;(5) 需求預測 ;(6) 交通和運輸;(7) 倉庫和儲存;(8) 工廠和倉庫布局選地;(9) 物料搬運;(10) 物料采購;(11) 備件和維修服務保障;(12) 工業包裝;(13) 退貨處理;(14) 廢棄物處理。
十、 第三利潤源說
「第三個利潤源」的說法主要出自日本。「第三個利潤源」,是對物流潛力及效益的描述。 第三個利潤源的理論最初認識是基於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物流是可以完全從流通中分化出來,自成一個獨立運行的,有本身目標,本身的管理,因而能對其進行獨立的總體的判斷;
第二、物流和其他獨立的經營活動一樣,它不是總體的成本構成因素,而是單獨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為「利潤中心」型的獨立系統。
參考資料:知道歷史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