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字是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了在沒有文字之前人們用結繩記事還有什麼記
1 是結繩記事說.結繩是原始民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記事方法.《易·系辭下》說:「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用結繩記事,以幫助記憶.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結繩記事的遺跡,但可以在現在的一些民族中找到實例.如過去的雲南省的怒族、佤族用大小不同的繩結表示不同的事情和數目.結繩記事不能演變為文字,但它的表現方法對文字產生了影響.
2是物件記事說.物件記事是用實物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如用一塊牛排表示友好和希望聯合,用一根砍斷了的牛肋骨表示斷交,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葉表示永不分離等.這種借實物音、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後來成為「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3是刻畫符號說.因為可以創造出許多符號,刻畫在不同的物件上,所以這種記事方法有廣闊的發展餘地.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學學》中指出:「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其中他所指的圖畫其實就是由刻畫符號演變而來的.我國曾在四十多個地方先後發現了五百餘個刻畫在陶器、甲骨上的符號,它們跟商代的甲金文有的同形,有的近形,時代距今最遠的有近八千年歷史.因此,有人認為刻畫符號是漢字的起源.
⑵ 書是誰發明的呢
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 起源的呢? 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 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 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 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 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 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 示不同的意義。現在,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已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 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都還有這種結繩 記事的習慣。 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 同的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 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 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 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所繪的畫,這些畫畫 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慢慢地只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 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復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 們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什麼事物,這么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元號就 和語言有了意象關系。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 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 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里要說的就是傳說的倉 頡造字。我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記載,說倉頡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 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但 是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 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說它長有4隻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 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只不過對文 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⑶ 說說倉頡都用了哪些方式來記事
1
實物記事
借用實物作為符號來幫助記憶或者表情達意
簡單的實物記事
主要用於計數或計時,有些少數民族在文化不發達的時期數字觀念比較差,他們常用的計數工具有玉米粒、小石子、小樹枝等。如:雲南景頗族用玉米粒解決糾紛,雲南哈尼族用木片記日。
復雜的實物記事
以物表物,如用牛角表示牛,用雞毛表示雞等。以物表物是以實物象徵某種意義,如以檳榔、草菸、茶葉、鹽表示友好,以火葯、子彈、辣椒表示敵對,以砍斷的牛肋骨表示關系破裂,以雞毛、火炭、竹箭表示事情急迫等。
以物表音是借用實物名稱的音,表示與之音同或音近的詞的詞義。如:漢族在年畫上畫一個小孩抱著一條魚或者一隻大公雞,表示「年年有(魚)余、開門大(雞)吉」。此外還有更復雜的,如雲南景頗族中流行的「樹葉子信」。
汪寧生《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一文中列舉了16種景頗族載瓦支樹葉子信得物品。
2
結繩之法
曾盛行於亞、非、拉美、澳洲許多國家,在我國也有古老的淵源。
《老子》第八十章:「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譯:沒有多少雜事需要復雜的言語記述,用結繩記事的方法就足矣應付事情。)
《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孔穎達疏引鄭玄註:「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簡單的結繩用於備忘或計數
解放前獨龍族與親朋約會時,會以結繩的方式來備忘和計數著相約的日子,等到繩結解完了,便在相約處相會。
復雜結繩根據繩大小、部位、顏色不同
雲南佤族的一根記債結繩的有八個結,每個結各表示不同意思。
南美洲秘魯古印度人將結繩染成七種顏色,黑色結表示死亡,白結表示銀子或和平,紅結表示戰爭等等;沒有染色的表示數目,單結是十,雙結是百,三結是千。
魁普(Quipus)
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結繩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最長的記事繩長達二百五十米,各地都有專門使用和講解記事繩的人員,稱作「魁普」。
3
契刻記事
用刀在竹木骨角等材料上契刻以記事《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
契刻可以剖開成一式兩份,由當事雙方各執一份,不像結繩那樣容易更改和作為,所以廣泛地用於各種契約。
綜上三種原始的記事方法,實物和結繩都不可能產生作為書寫符號的漢字,契刻也不是產生文字的源頭,但實物、結繩和契刻,除了備忘之外,無疑都具有符號的性質,並有一定的交際功能,對文字的起源有著啟迪和促進的作用。
⑷ 典籍的構成是怎樣的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它既存在於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也存在於大量的文化遺存中。而文化載體是多樣的,石器、玉器、甲骨、青銅器、秦磚漢瓦、竹簡木牘、縑帛紙張都是形態與內涵各異的文化載體。典籍這一文化載體的構成必然具備若干基本要素。
典籍是用文字書寫的,因此文字的形成是產生典籍的先決條件。近代人類學與民族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各民族在自己產生繁衍的過程中,儲存交流信息的手段大致經歷了實物記事、圖畫記事、符號記事、文字記事等幾個基本階段。當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信息傳遞與儲存的手段已日新月異,不可限量。從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來看,漢文字產生以前,也大致經歷了以上所說的幾個基本階段。結繩是我國遠古先民實物記事的主要形式。《周易·系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周易正義》引東漢鄭玄的注釋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些記載說明遠古初民曾以結繩作為實物記事的方法來記載史事,傳遞信息。近代民族調查報告也表明,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如雲南的倮倮族、哈尼族等,仍保留下結繩記事的一些實物。此外,雲南佤族還保存了刻木記事的例證,就是在一些長木板上,刻下深淺不同的缺口,表示歷年發生過的大小事件,以幫助記憶,再由族中耆老負責解釋,代代相傳。
我國古代學者很早就認為在文字產生之前,圖畫曾經起過類似於文字的作用。《易·通卦驗》曰:「伏羲方牙、蒼精作《易》,無書,以畫事。」這就是說,在文字產生之前,伏羲作《易》,是以圖畫的形象來表達他的思想的。1987年以來,我國考古學者在西北賀蘭山東麓發現了岩畫一萬多幅,刻畫上限定在商周時期,其豐富的內容反映了古代賀蘭山游牧民族在文字發明之前運用圖畫記載社會生活和宗教習俗的情況。民族學研究成果證明,雲南納西族就使用過圖畫文字,他們用圖畫文字書寫的典籍至今還有大量遺存。這也證明圖畫曾是很多種文字產生的前身。
某些圖畫為更多人所熟悉所共識之後,其筆畫結構開始簡化,出現了符號。在河南舞陽賈湖地區出土的八千年前的龜甲,其上有契刻的符號;在仰韶文化早期的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一批六千年前的土陶器,表面刻劃有幾何形符號;在屬於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莒縣陵陽河和大朱村遺址出土的一批四千年以前的土陶器,則刻劃有象形符號,它們都是我國原始文字的先驅。
在文字產生以前的實物記事、圖畫記事及符號記事,雖然也能表意,但由於每一獨立表意單位的構成繁瑣,包含的信息量少,很難表達復雜的事物;更由於實物記事、圖畫記事和符號記事表意的不穩定性,所以它們不可能成為記錄知識信息的理想手段。只有相對成熟的文字,才能准確地代表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為人們共同理解和接受,因此,文字是典籍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記錄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是構成典籍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文字的產生並不意味著典籍的產生。起初,文字寫刻在各種材料上,往往只是對一事一物的簡單記錄,這樣的記錄材料只能統稱之為文獻,因為它並未形成某種知識體系。比如,一片龜甲上鍥刻的卜辭說:「乙巳卜貞,王大令眾人曰牠田。其受年?十一月。」它的意思是:「乙巳這一天占卜,史官問道:商王下了命令,叫平民們一起去種田。有好收成嗎?」十一月是占卜的月份。這是一條有關農業生產的卜辭,有時間、人物、事件的記載,可以看出商代對於農業的重視及當時農耕採用了「牠田」即集體耕作的形式。但由於它僅僅是對一時一事的零散記載,所以只能是單篇文獻,還不能稱之為典籍。這種單篇文獻只有在成批匯集、形成有邏輯性的檔案時,才具備典籍的性質。
典籍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逐步積累,通過有目的地總結,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以後,典籍的產生才成為可能。因此,典籍凝聚知識信息的系統性是與單篇文獻的零星記載有根本區別的。
編連成冊的形式是典籍構成的第三個重要因素。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引用庄都的話說:「典,大冊也。」指出典籍的外部形狀是冊。「冊」在甲骨文中作「」,象形造字,如甲骨聯綴之形。這些都說明自古典籍就有編連成冊的形式。
典籍的形式是與內容相互聯系的。隨著人類對自然與自身認識的深化和發展,文字記錄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獨立單位的載體材料已不能容納逐漸增多的記錄內容,於是必須產生集合形式的載體材料來記錄有關內容;或者,獨立單位的載體所記錄的內容必須有意識地排列組合,形成有系統的記錄內容,這就產生了編連成冊的典籍形式。
特定的事物總是具有特定的形式,典籍正是依靠編連成冊的特點而區別於其他文獻材料的。單片的甲骨文獻與典籍的差別,不僅可以在內容體繫上區分,也可在載體形式上區分。
⑸ 在產生文字之前 人們曾用那兩種方式記事
1 是結繩記事說。結繩是原始民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記事方法。《易·系辭下》說:「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用結繩記事,以幫助記憶。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結繩記事的遺跡,但可以在現在的一些民族中找到實例。如過去的雲南省的怒族、佤族用大小不同的繩結表示不同的事情和數目。結繩記事不能演變為文字,但它的表現方法對文字產生了影響。
2是物件記事說。物件記事是用實物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如用一塊牛排表示友好和希望聯合,用一根砍斷了的牛肋骨表示斷交,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葉表示永不分離等。這種借實物音、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後來成為「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3是刻畫符號說。因為可以創造出許多符號,刻畫在不同的物件上,所以這種記事方法有廣闊的發展餘地。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學學》中指出:「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其中他所指的圖畫其實就是由刻畫符號演變而來的。我國曾在四十多個地方先後發現了五百餘個刻畫在陶器、甲骨上的符號,它們跟商代的甲金文有的同形,有的近形,時代距今最遠的有近八千年歷史。因此,有人認為刻畫符號是漢字的起源。
⑹ 書的起源和作用
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
起源的呢?
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
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
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
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
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
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
示不同的意義。現在,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已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
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都還有這種結繩
記事的習慣。
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
同的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
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
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
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所繪的畫,這些畫畫
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慢慢地只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
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復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
們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什麼事物,這么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元號就
和語言有了意象關系。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
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
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里要說的就是傳說的倉
頡造字。我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記載,說倉頡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
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但
是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
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說它長有4隻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
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只不過對文
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書的作用是傳播知識,表述思想,教育人民等。
⑺ 書起源於什麼時候
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
起源的呢?
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
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
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
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
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
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
示不同的意義。現在,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已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
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都還有這種結繩
記事的習慣。
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
同的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
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
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
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所繪的畫,這些畫畫
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慢慢地只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
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復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
們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什麼事物,這么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元號就
和語言有了意象關系。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
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
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里要說的就是傳說的倉
頡造字。我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記載,說倉頡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
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但
是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
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說它長有4隻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
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只不過對文
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⑻ 圖片與實物不符
找他們理論呀誤導消費,不過結果就不好說了,沒人為兩個鮑魚怎麼著,最多下回不去了
⑼ 古代人在沒有文字之前是使用什麼方法來記事的
古代人在沒有文字之前使用實物、結繩和契刻來記事的。
實物記事,是借用實物作為符號來幫助記憶或者表情達意。
簡單的實物記事,主要用於計數或計時,有些少數民族在文化不發達的時期數字觀念比較差,他們常用的計數工具有玉米粒、小石子、小樹枝等。
復雜的實物記事,即以物表物,如用牛角表示牛,用雞毛表示雞等。以物表物是以實物象徵某種意義,如以檳榔、草菸、茶葉、鹽表示友好,以火葯、子彈、辣椒表示敵對,以砍斷的牛肋骨表示關系破裂,以雞毛、火炭、竹箭表示事情急迫等。
結繩之法曾盛行於亞、非、拉美、澳洲許多國家,在我國也有古老的淵源。最長的記事繩長達二百五十米,各地都有專門使用和講解記事繩的人員,稱作「魁普」。
簡單的結繩用於備忘或計數,解放前獨龍族與親朋約會時,會以結繩的方式來備忘和計數著相約的日子,等到繩結解完了,便在相約處相會。
復雜結繩根據繩大小、部位、顏色不同,如雲南佤族的一根記債結繩的有八個結,每個結各表示不同意思。南美洲秘魯古印度人將結繩染成七種顏色,黑色結表示死亡,白結表示銀子或和平,紅結表示戰爭等等;沒有染色的表示數目,單結是十,雙結是百,三結是千。
刻契是古人在結繩記事後又一種幫助記憶的實物記事法,多作契約用,即用刀在竹木骨角等材料上契刻以記事。契刻可以剖開成一式兩份,由當事雙方各執一份,不像結繩那樣容易更改和作為,所以廣泛地用於各種契約。
(9)實物記事與書符之間的關系擴展閱讀
人類四大文明古國及其遠古的地域,可以追溯為最早的文字起源地,在遠古時代,世界上還沒有語言,人類便靠著一些簡單的聲音、手勢、圖形,或其他方法來表達傳遞信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記載事物的圖形發展成了寫起來較容易的圖畫式象形文字,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文字,基本上有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等象形文字。
中國的甲骨文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逐漸又發展出金文、大篆、小篆,逐漸發展成漢語的現代文字,漢字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五個階段。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象形文字發展出了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發展出了母音輔音相結合的字母文字。現代的英語字母就是從古埃及文字發展而來,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音節、輔音、母音五個階段。
文字的發展也是從低級到高級,文字形式從形象到抽象,發音也是從原始的發音到有標音的符號,其指示的意思也逐漸多元,從自身的含義到擴展和引升出其他含義,這樣,現代文字體系也就逐步的形成。
隨著歷史的長河緩緩流淌,英語逐漸形成了有獨立的發音音素、詞素、音節等,漢語逐漸形成了偏旁部首,等現代的文字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進一步組合,就形成了具體的英語詞彙,漢語文字。單詞或漢字的進一步組合就形成了合成詞,片語等。
這樣,文字的意思就進一步豐富,從基本意思到延展意思,到引升含義,都是從文字本身的深度、寬度、強度上深化和擴展了文字本身的意義。這樣的變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處於變化發展當中,文字除了本身的含義,也不斷演化出新的意思。
西方文字的發展不像漢字那樣較為直接融合,它是多個民族合力開發的文字產物,而且文字模式的形成直接受到語言本身的引導。
從人類最早的文字到希臘字母的發展過程,西方文字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在另一方面,漢字在產生後也傳播到其它的亞洲地區,啟發當地民族發展出仿漢字的方塊字或直接使用漢字表記本民族語言。漢文字是中華各民族融合過程中共同開發的文字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