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實物黃金 » 大元通寶金幣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大元通寶金幣

發布時間: 2021-03-14 21:57:40

㈠ 有沒有佛法僧寶這種古錢幣,

有的
古錢幣(第1頁)

1281) 綠松石貝幣 上180元[1]
1282) 戰國橋型幣[長10.5CM 高5CM] 上160元[2]
1283) 戰國橋型虎頭幣[有花紋或象形字,長8。5CM 高4。2CM ] 上280元[1]
1284) 戰國一化 上 12元[8]
1285) 秦半兩(徑3cm) 上 30元[6]
1286) 秦半兩(徑3。1cm,重13克,大字) 美100元[1]
1287) 漢半兩,漢五銖 上美 各2元[50]
1288) 五銖面文「卜」;「背工」;「背王」三種 近上 共90元
1289) 東漢小五銖 上 5元[6] ; 小泉直一 美 25[1]
1290) 大泉五十 上美 8元[20];減重小樣 上美 10元[3]
1291) 永安五銖 美 38元[3]貨泉餅錢(10.7克)美70元[1]
1292) 貨泉白銅質 美80元[1];穿上半星 美20元[1]
1293) 直百五銖厚重 上 80元 ;背為 中上 60元[1];常平五銖 美30元[1]
1294) 大泉當千[大樣徑3.8CM,重9克] 上美480元[1];[徑 3。4CM]近上130元[1]
1295) 大泉五百[徑2。95CM] 上美350元[1];上220元[1]
1296) 梁鐵五銖背四齣 上12元[30],梁鐵五銖背四齣[五字內有雙星] 上50元[2]
1297) 五銖上橫杠:下半點星 上各6元[8]
1298) 南朝梁[兩柱五銖,上下星 ] 上美90元[1]
1299) 南朝五銖上巨星 美80元[1]
1300) 北周布泉大樣 美100元[2]
1301) 隋曲筆五銖 美 35元[5]
1302) 乾元折五重輪[花穿] 美140元[1]
1303) 乾元小平重輪 上45元[1];乾元折二型 上美 15元[6]
1304) 大歷元寶小樣 上 250元[1]
1305) 建中通寶 近上 200元[1]
1306) 大唐通寶(中大樣,徑2.3CM) 傳世美 280元[1]
1307) 開元通寶[官版微型徑2.2CM] 美 40元[1]
1308) 唐國通寶真書 美80元[2]
1309) 唐國通寶真書小樣[徑1。9CM]美 50元[3]
1310) 唐國篆書大字 美 70元[1]
1311) 開元通寶白銅質 美25元[2]
1312) 開元通寶特厚型(徑2.4CM 重7.9克) 上280元[1]
1313) 南唐篆文開元 上10元[5]唐國通寶篆文 美15元[8]
1314) 會昌開元背雙月、潤 ;洛; 上美 各7元[5]; 背京下月、越 ;興;蘭上美 各18元[4];背『廣』上35元[1];會昌開元背梓 上 45元[1]
1315) 乾享重寶鉛錢 上18元[3]
1316) 周元通寶 上美15元[8];背上月;下月;右月 美各28元[5]
1317) 乾德元寶 上美 30元[2]
1318) 宋元通寶背上星 美20元[1]
1319) 紹聖通寶小平 美80元[1]
1320) 大觀通寶折十 美130元[1];[大字版]上80元[1]小平 上美6元[3]
1321) 崇寧重寶折十「小字寶極美」寶字高0.95CM」 [美勝母錢]120元[1]
1322) 崇寧重寶折二私鑄「徑2.8CM」上 25元[1]
1323) 慶歷重寶 美28元[2]; 寬邊 美30元[1];慶歷旋讀 上 25 [1]
1324) 宣和通寶背「陝」鐵錢 近上18元[1]
1325) 建炎小平 [川字版 ]上品 80元[1]
1326) 建炎折三楷書 [篆、楷書]折二 上各 7元[3]
1327) 紹興通寶折二楷書 上 8元[1]紹興元寶折二篆、楷文 上 各 7元[3]
1328) 隆興通寶折二[小楷,花穿錢] 上美100元
1329) 乾道折二揩文 美20元[1]篆書 近上 12元[1]
1330) 淳熙小平背星月,捌、十一 ,十六上 各10元[4]
1331) 淳熙折二背星月,七、捌、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十五,十六 上各8元[8];小字折二星月 上美20元[1];光背小字 上20元 [1]
1332) 紹熙折二背三,四,五 上 各8元[8]
1333) 慶元小平背元,二 三 上各12元[4]
1334) 慶元折三背四、五 上美 各45元[4] ;「五「近上20元;背」六「上40元[1]
1335) 嘉泰折二背元,四 上 各10元[6]; 小平二;三 上美各15元[1]
1336) 嘉泰折三 美 260元[1]
1337) 開禧折二背元、二 上 各 12元[2] ,小平「三「 上各18 元
1338) 嘉定折二背二,三、五、六,九,十三 上 各9元[20];小平元、二、十 上各16元[2]
1339) 大宋小平背三 美65元[4];
1340) 紹定折二背三、四、五、六上 各10元[8]
1341) 端平通寶折十』長寶』 美50元[6];短寶』 美65元[6];
1342) 嘉熙折二背元、二上各9元[3];;小平「四」上 15元[1]
1343) 淳佑小平背十一 上美 70元[3];背二、三、四 上各 15元[6]
1344) 淳佑折二背元、二、三、九、十 、十一 上各12元[3];
1345) 皇宋折二背元,三、四,五,六 上各8元[8];小平 「三」「四」、「六」 上 各 18元[3]
1346) 開慶折二「元」 美45元[5]
1347) 景定折二背元 ,二、三,四、五 上 各10元,景定小平背元 ;二 、三 上 各14元
1348) 咸淳折二背元;二,四上 各10元[6];背八 美25元[1]
1349) 天盛元寶 上美 35元[6]
1350) 大定通寶 美15元[1];寬邊異邊 上美35元[1]背上酉 美28元[20];上申小字異版 上美45元[1];背下酉 上美60元[2]
1351) 正隆元寶 美 8元[20]
1352) 巴思八文大元通寶 美180元[2];美品邊有一裂 70元[1]小樣廣穿[徑3。9CM;穿徑1。2CM ] 上美130元[1]
1353) 至大通寶 上35元[5];大字 上60元[1]
1354) 至正通寶背三 [ 細字大樣,稀見 ]美品300元[1]
1355) 大中通寶小平 上 28元[2];「大字」版 上30元[1];瘦金體 上美 45元[1]
1356) 大中通寶折三 上 120元[1]
1357) 大中通寶小平背浙 美80元[2]
1358) 洪武通寶小平八種版 美 各5元[4]
1359) 洪武背浙 上 8元[8],單點通背浙 上美60元[1]
1360) 洪武通寶背二福??[ 徑2。8CM??邊略有腐缺,聲音較好] 上 3800元[1]
1361) 洪武背北平 近上12元[1]
1362) 洪武一錢 上 10元[9];
1363) 洪武二錢 [三種版式] 美各80元[8];近上28元[9]
1364) 永樂通寶 上8元[9];嘉靖通寶 上18元[1],「斜立「 美30元[1]
1365) 萬曆通寶六種版式 美 各5元[40]
1366) 萬曆 [直廠歷小字厚型] 美20元[3];萬曆折二 上80元[1]
1367) 宣德通寶 美 28元[15];泰昌通寶 美 28元[1]
1368) 鬼天啟小平 美 20元[1]
1369) 天啟小平 上 10元[1]
1370) 天啟背工、戶 美各25元;背雲 美 30元
1371) 崇禎背季,新,貴,局,滬 美 各 15元[18]
1372) 崇禎背 「下滬上星」、青、下工、下季、廣、二、捌 上美各25元[15]
1373) 崇禎背「戊」, 「江」 「下工上星」「下日孕星 」「背星折二型」 上美 各35元[8]
1374) 崇禎背』戶日』』 官』』官異版』上美 各60元[6];福建版[示禎]徑2.7CM70元[1]
1375) 崇禎通寶[微型減重錢,徑1.8CM] 美 8元
1376) 隆武通寶 上 15元[12];背星 上18元[8]
1377) 隆武通寶背戶 上 35元[2]
1378) 隆武通寶折二錢??徑2.82CM?? 上200元
1379) 永曆珍寶 美 45元[5]; 二厘 美50元[2]
1380) 永曆背明、上工、下工 美各35元[8]
1381) 永曆背戶 上30元[1];背留 上130元[1]
1382) 永曆背督[大隸書] 上 80元[2]
1383) 永曆背右工 上 100元[1]
1384) 永曆背壹分 (三種版式) 美 各35元[9]
1385) 永曆背壹分大樣[異書小字江浙版] 上美90元[1]
1386) 永昌小平 上美90元[3]
1387) 大順通寶背工;光背 美各35元[5]
1388) 大順通寶背戶 生坑美85元[20]
1389) 弘光背星二種版 美各18元[5];鳳陽版上美30元[1];行書 上35元[1]
1390) 利用通寶 上6元[4]
1391) 利用通寶背厘大樣 美20元[8];』三角通』美28元[1]; 背厘寬邊大樣 美40元[1];背厘小樣;背貴 美 25元[4]
1392) 利用背雲美28元[5];背左厘 美 40元[3]
1393) 裕民通寶光背 美60元[5]
1394) 洪化通寶 美6元[1],洪化小平異版[孩兒體]美30元
1395) 昭武背工,洪化通寶背工戶美各15元[8]
1396) 昭武通寶「壹分」 篆書 上美200元[2]
1397) 大明通寶背上「戶」 美 850元[1];上500元[1]
1398) 興朝通寶背工大樣 上美 35元[3];
1399) 清滿文天命汗錢 厚重]生坑美品280元[1]
1400) 順治缶寶光背私版小錢[徑2。2CM ] 上20元[1]
1401) 順治宣一厘;上 45元[5];上昌 美 70元[1]
1402) 順治上福 美180元[1];上 110元[1]
1403) 順治薊一厘 ;陽一厘 ;上原 上美各60元[3]
1404) 順治單漢字:上浙、爾寶光背、右工、右同、右河、右戶、右宣、寧一厘、浙一厘、工一厘、昌一厘、東一厘 、雲一厘、臨一厘、光背 上 各25元[20]
1405) 順治上河 、河一厘 、「上東」「寧一厘雙點通」、右原一厘;原 上美 各35元[2]; 順治滿漢文』江』 上美 20元[8]
1406) 順治背陝; 薊 上美 各12元[4]
1407) 康熙背漳,桂 美 各25元[8];
1408) 康熙背大南 上 70元[1],瘦楷 上美100元[1]
1409) 康熙背雲,陝,薊, 上美 各 6元[8]
1410) 康熙背江,蘇,大雲 上美 各 10元[5]
1411) 康熙背福 美 12元[8];雙點通 美 18元
1412) 康熙羅漢錢 美28元[1]
1413) 康熙背臨[柵欄臨] 美 80元[1],
1414) 雍正寶昌 美 55元[1]
1415) 雍正寶安、寶鞏、寶浙 、寶蘇 美各 25元
1416) 雍正寶浙「三角通」 美 30元[1];
1417) 雍正寶浙「小方頭通滿文小浙」美 30元
1418) 雍正寶濟、寶河 美 各35元[9];寶晉 上美45元[2]
古錢幣(第2頁)

1419) 乾隆寶浙局「正字隆」 美 180元[1]「生字隆」上100元[1]
1420) 乾隆寶蘇局小平六種版式 美 共50元
1421) 乾隆寶蘇局「生字隆」 美 150元[1]
1422) 乾隆寶昌局小平六種版式 美共50元[2組]
1423) 乾隆寶浙局小平八種版式 美共80元[2組]
1424) 乾隆寶伊 美30元[1]
1425) 乾隆寶黔[缶隆] 美20元[1]
1426) 乾隆寶濟 美68元[1]
1427) 乾隆大樣 (2.7cm) 上美 15元[2];寬邊大樣 美25元[2];寬邊滿文出頭寶 美40元[1];『山隆』 大樣[2.7CM] 美 30元[1];『山隆』小樣 美6元[5]
1428) 乾隆通寶烏什局 美15元;乾隆阿十美35元
1429) 乾隆通寶阿克蘇背上日 上美25元[3]
1430) 乾隆通寶阿克蘇局 美18元[1]背[上下局名]上美40
1431) 乾隆通寶庫車局 美50元[1];乾隆庫十 上美50元
1432) 乾隆通寶背龍鳳〔寶蘇局開爐錢〕 徑2。9CM 美品罕見 價格:3000元[1]
1433) 嘉慶寶源背下星 美 8元[2];嘉慶寶武背仰月 上30
1434) 嘉慶寶泉大樣(2.85cm)三種版式 美 各28元[5]
1435) 嘉慶通寶阿克蘇局 美12元[3]
1436) 嘉慶通寶背四決 上美20元[1]
1437) 嘉慶通寶寶蘇局寬邊大樣 徑2.89cm 重8克 上美1200元[1]
1438) 道光寶泉大樣(2.8cm) 美 30元[2]
1439) 道光寶源小平白銅質 上美 40元[1]
1440) 道光寶蘇厚版[徑2。2CM;厚0。23CM ] 美 30元[1]
1441) 道光通寶阿克蘇八年當十 上美 12元[10]
1442) 道光通寶阿克蘇八年當五 上 24元[5]
1443) 道光通寶寶黔上日 上美18元[2]
1444) 咸豐寶雲小平背上月孕星(2cm) 上美 80元
1445) 咸豐寶浙當十 美 18元[15];寬緣小字 美 30元[3]
1446) 咸豐寶浙當十[滿文長浙] 美 30元[1];
1447) 咸豐寶浙當十[撇重] 美 25元[3];細字精楷 美80元;咸豐寶浙當十[小咸撇重] 美 60元[1]
1448) 咸豐寶浙當十[12種版式不同] 上美 共220元[1組]
1449) 咸豐寶浙當十[細字樣錢《咸豐泉匯》14-3-24有載] 美 250元[1]
1450) 咸豐寶源當五 美 45元[4];寶源當十 美28元[1]
1451) 咸豐寶源當五十[精製大樣式,徑5.6CM,厚0.38CM,地張平整] 美 380元[1]
1452) 咸豐寶泉當十[大小四種] 美各28元[4]
1453) 咸豐重寶寶泉當十母錢[徑3。7CM內穿有二裂] 美200元[1]
1454) 咸豐寶鞏當十 美35元[2],寶桂當十 美45元[1],
1455) 咸豐寶桂開爐特大樣寬邊[徑4。05CM 重26克]美600元[1]
1456) 長發其祥寶福局開爐錢[咸豐爐]徑2.55CM系<中國花錢目錄>圖拓原物 美品2500元[1]
1457) 咸豐 寶迪當十 上 28元[1]
1458) 咸豐 寶迪當八;寶陝當十 上 各 40元[4]
1459) 咸豐寶陝當十[白銅] 上美 120元[1]
1460) 咸豐寶直當十 ;寶川紅銅當十 上各35元[3] ;寶雲當十 上25元[1];咸豐寶鞏小平 上 12元[2]
1461) 咸豐通寶寶福鐵錢四種版上 各18元[8]
1462) 咸豐通寶寶泉鐵錢 上 10元[8]
1463) 咸豐阿克蘇當五 ;阿克蘇當十 上美 各25元[8]
1464) 咸豐寶蘇小平扁字異版 撇重揩字上50元
1465) 咸豐寶蘇當十缶寶小字 上美300元[1]
1466) 咸豐寶蘇當十 上 18元[2];大字 美30元[1]
1467) 咸豐寶蘇當十[勾咸] 上 35元[1]
1468) 咸豐寶蘇當五十 美 220元[1],
1469) 咸豐寶河當百 上美150元[1]
1470) 咸豐寶昌當五十 上美100元[1];寶昌當五十「白銅」美280元[1]
1471) 咸豐寶台小平 上美 55元[1]
1472) 咸豐寶福鐵范銅版小平[徑2。5CM] 上美 100元[1]
1473) 同治寶泉當十 上美35元[3];缶寶寬邊大樣[徑3CM]上美50元[4];缶寶窄邊大樣[徑3CM,邊0。25CM] 美60元[1]爾寶寬邊大樣[徑3。1CM] 上美70元[1]
1474) 同治寶源當十大樣「缶寶[徑3。1CM];爾寶[徑3CM] [一對] 美 共120元[2]
1475) 同治寶川 上 20元[1]
1476) 同治寶福[徑2。3CM] 美200元[1]
1477) 同治寶鞏小平 上 10元[4];同治寶浙;寶蘇 上各8元[1]
1478) 同治通寶庫車當十 上 40元[2]
1479) 同治通寶新十 美30元[1]
1480) 同治通寶寶台局 上40元[1]
1481) 同治寶州上「王」 上 60元[1]
1482) 同治寶昌大樣{2.4cm}上美18元[1]
1483) 同治寶晉小平 美品 價:80元
1484) 同治寶蘇精製寬邊{2.2cm}美30元[1]
1485) 同治重寶寶伊當四[小字版] 上 450元[1]
1486) 光緒寶福小平背倒滿文 美160元[1]
1487) 光緒寶福小平背上星樣錢 美260元[1
1488) 光緒寶蘇當五 上美75元[2]
1489) 光緒通寶寶直小平異版[精銅鑄,極美,疑樣,2。38CM] 220元[1]
1490) 光緒寶蘇小平鐵錢背倒滿文[出譜官版,徑1。9CM] 上400元[1]
1491) 光緒寶蘇小平背上巨星[徑1。8CM ] 上100元[1]
1492) 光緒通寶背寶蘇[寬邊精製 徑2。3CM] 美40元[1]
1493) 光緒通寶背寶蘇局[背滿漢文異書]??全品相??徑2。55CM?? 價:2000元[1]
1494) 光緒寶雲上仰月[徑2CM ] 美50元[1]
1495) 光緒機制寶薊 [未流通帶光]美 180元[1]
1496) 光緒機制小圓孔寶廣,庫平廣一錢, 美各10元[8]
1497) 光緒機制寶福,寶漳 美各25元[8]寶福原光60元[2]
1498) 光緒機制寶蘇、寶武 ,寶津 美各35元
1499) 光緒機制寶廣 原光美 8元[20];錯打斜穿 美30元
1500) 光緒通寶機制寶浙六種版式 美 各 35元[12],上20元[1]光緒機制寶浙五種版式不同 帶光美品 共售200元[4組]
1501) 光緒寶直小平私版[徑1.9CM] 上 20元[1]
1502) 光緒寶泉大寫當拾,上美28元;泉右上星、源當拾小樣 上美 各 35元;寶源背星在右上中間 美50元;寶源左星上美 45元
1503) 光緒寶泉當十[三種版式] 美各35元[5]
1504) 光緒寶泉當十[鎏金] 上美80元[1]
1505) 光緒寶河背月星 上8元[2]
1506) 光緒寶東背村 上130元[1]
1507) 光緒通寶喀十 上 18元[1]
1508) 光緒戌申新十 上 35元[3]
1509) 光緒通寶背福壽宮錢 [徑2.5CM ] 上美380元[1]
1510) 拉錫丁汗錢{新疆叛亂部造} 美 28元[6]
1511) 宣統通寶機制寶廣 美 10元[15]
1512) 宣統通寶機制寶福 美 120元[1]原光180元[2]
1513) 宣統小樣上8元[5];大樣(2.4cm) 美 28元
1514) 宣統通寶背庫十 近上190元[1]
1515) 太平天國橫聖寶 [徑2。15CM] 美120元
1516) 太平天國豎聖寶大樣[徑2.4CM] 上美220元[1]
1517) 太平天國背豎聖寶?? 徑2。53CM?? 生坑美品??320元[1]
1518) 太平聖寶背天國[徑2.2CM,宋體字,少見]上美 680元[1]
1519) 義記金錢[清末浙南農民起義軍錢幣]徑3。75CM?? 重16克??美品2900元[1]
1520) 民國通寶背東川 上美20無[3]
1521) 福建通寶二文 六條旗 上美60元[1]
1522) 日本鑄 隸書元豐通寶 近上 15元[1]
1523) 寬永背十一水紋 美 45元[1];背二十一水波 美48元[5];背長、足 上各18元[2]
1524) 寬永通寶背仙 上180元[1];寬永「寶上星「上20元
1525) 寬永背元,佐,小, 上 各 8元[6];背文 美 4元[5]
1526) 寬永背久鐵錢 上70元[1]
1527) 寬永通寶母錢[徑2。45CM,精黃銅鑄] 美800元[1]
1528) 文久永寶背水波 上美60元[1];』簡』寫寶 上美60元[1];楷「文」 粗字 美80元[1]
1529) 洪武背治 上美 45元[1]; 朝鮮通寶 上美 50元[1]
1530) 天保通寶背當百 極美 150元[3]
1531) 常平通寶折二背賑二;捻宙 美各35元
1532) 天興通寶,明定宋寶,景元通寶,宋元篆文 、玄聰道寶 ;泰德通寶背萬歲 美 各40元[6]
1533) 順天元寶,紹符元寶 ;景盛背四石紋 ; 景盛右半星上美各 25元[4]
1534) 佛法僧寶 上美 180元[1];大寶通寶 美160元[1]
1535) 景統,延寧,維新 、洪德、大和通寶 上美各6元[9] 光中、紹平、景盛、景興、嘉隆、光順、安法元寶 上各3元[15]
1536) 1879年大法國之安南當二銅錢 美100元
1537) 宋代「象」[徑1。9CM];「卒」花錢 [徑2。4CM] 美各100元[2]
1538) 宋代「龍鳳」花錢 [徑3.3CM] 上美400元
1539) 宋代金玉滿堂掛花錢 [徑3.1CM] 上80元
1540) 宋代「狀元騎馬圖」帶系玩物 水紅銅質 徑2。2CM 高0。75CM 上美:220元[1]
1541) 銅雀晨烏 馬錢白銅質 徑3。1CM 上美260元[1]
1542) 清代黃芝馬錢,少見(徑2.5CM?)上280元[1]
1543) 清代三陽開泰一品當朝花錢[徑2。9CM]上美180元[1]
1544) 清代千子萬孫背蜂候掛印花錢[徑2。8CM]上美220元
1545) 清代吉慶有餘背金玉滿堂花錢[徑2。6CM]美200[1]
1546) 清代百福駢臻背千祥雲集花錢[徑2。6CM]美180[1]
1547) 清代狀元及第背連生貴子花錢[徑2。6CM]美160[1]
1548) 清代天子萬年背龍鳳花錢[徑3CM]美280元
1549) 清代一品當朝背花紋花錢?? 徑3.15CM?? 紅銅 上美:180元[1]
1550) 清代[加官進爵背連中三元]花錢[紅銅,徑2。4CM]上美160元[1];清代「浙爐」[金玉滿堂背吉祥如意]花錢[徑2。2CM]上美130元[1]
1551) 清代長命富貴背龍鳳大花錢[徑5CM]上美450元[1]
1552) [蘇爐]聯升三級一品當朝大花錢??寬邊??徑5。3CM?? 厚0。32CM??[ 內穿及邊均有裂紋??厚重大器]?? 上300元[1]
1553) [蘇爐]金玉滿堂背長命富貴大花錢??美品 徑5CM??厚0。28CM?? 美650元[1]
1554) [蘇爐]順風大吉一本萬利花錢?[?徑4。45CM]?? 美品:450元[1]
1555) 清初特大型神符背八卦花錢 [青紅銅 徑6CM] 價:380元[1]
1556) 正德通寶背文花錢[徑3。1CM] 上美150元[1]
1557) 驅邪降福背五毒花錢[徑4.6CM] 上美120元1]
1558) 福祿壽圖背狀元及弟花錢[徑4。3CM]上美160元[1]
1559) 全家福祿背福壽雙全花錢[方孔,厚0。35CM,徑4。2]上240元[1]
1560) 一品當朝背花紋花錢[徑3.15CM]上150元
1561) 連中三元背神仙降龍大花錢[徑4。7CM]上美400元
1562) 正記生財背兌換一角花錢[徑2。8CM]上美220元[1]
1563) 易宜長養背關煞開通花錢[徑2。5CM]上120元[1]
1564) 五子登科背花紋花錢[徑2。6CM紅銅]上90元[1]
1565) 清代八卦雷霆大花錢[方孔,徑4。6CM] 美120
1566) 清代八卦背龍鳳呈祥花錢[方孔,徑2。75CM] 美160元[1]
1567) 清代「舟楫梅鹽「背龍鳳花錢[徑2。3CM ]上120元
1568) 合時得利背『一二三四』小花錢 上美150元[1]
1569) 五子登科刻花異秋葉形銅掛牌 美90元[1]

㈡ 看中華貨幣四千年展覽,一覽中國古代錢幣發展歷史

公元前

3000-1122:貝殼從裝飾品發展成支付手段。

1500-1122:開始鑄造銅貝。

1154-1122:傳說殷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

1122:傳說周武王克商,散鹿台之錢。

800-700:早期空首布產生。

700-600(小亞細亞和希臘鑄造金銀幣,這是西方鑄幣之始。)

613-591:傳說楚莊王改小錢為大錢,孫叔諫止。

524:傳說周景王鑄大錢。

521:(波斯金銀幣。)

480:戰國開始。

403: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

386:田和稱齊公,齊造邦刀或鑄於此時。

361:魏遷都大梁,當幣的鑄造當在此以後。

336:秦惠文王行錢。(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鑄金幣。)

290-200:(羅馬鑄重阿斯銅幣。)

284-279:燕軍攻佔齊國七十餘城,齊明刀應鑄於此時。

278:楚遷都陳。

248:(安息鑄銀銅幣。)

241-223:楚遷都壽春,鑄等金幣。

221:秦始皇統一全國幣制,推行半兩,黃金以鎰為單位。

204:西漢政權建立,半兩開始減重,黃金以斤為單位。許民鑄錢。

190:(羅馬鑄德納留斯銀幣。)

186:半兩減為八銖。楚民鑄錢(?)。

182:半兩減為二銖四,稱五分錢。

175:鑄四銖半兩。又許民鑄錢。

144:定鑄錢偽黃金市律。

140:漢武帝鑄三銖。

136:廢三銖,復行半兩。三朱、四朱方形和圓形小錢當鑄於此時。

119:發行白金和皮幣。

118:鑄五銖。

117:廢白金。

115:行赤側五銖,一當五。

114:頒布告緡令。

113:廢赤側五銖當五制,集中全國鑄幣權於上林三官。

95:鑄麟趾金。

公元

7: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錯刀、值逗痛筧

9:王莽第二次改革幣制:廢刀幣、專用大小泉。

10:王莽第三次改革幣制:袷禱醣抑啤

14: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貨泉和貨布。調整金銀價格。

24:劉玄(淮陽王)鑄五銖。

30:公孫述鑄鐵錢。

40:東漢光武帝恢復五銖。

184:黃巾軍起事。

186: 帝鑄四齣五銖。

190-193:董卓鑄小錢。

208:曹操為丞相,恢復五銖。

214:劉備在益州鑄直百五銖。

221:曹丕廢五銖,用殼帛。

227:曹魏瑞復五銖。(波斯珊王朝鑄金銀幣。)

236:孫權在江東鑄大泉五百。

238:孫權鑄大泉當千。

246:孫權收回大泉。

312:(君士坦丁改革羅馬帝國幣制。)

313:張軌在河西恢復五銖。

319:石勒鑄漢豐貨。

324:沈充被殺,沈郎五銖當鑄於此以前。

338:李壽鑄漢興。

376:太元貨泉或鑄於此時。

430:劉宋鑄四銖。

447:劉宋制大錢當兩。

448:取消大錢當兩制。

454:劉宋鑄孝建四銖。

465:劉宋鑄永光和景和。

490:蕭齊在四川鑄錢。

491-518:(拜占廷鑄幣開始。)

495:北魏鑄太和五銖。

502:蕭梁鑄五銖和公式女錢。

510:北魏鑄五銖。

524:蕭梁鑄鐵五銖。

529:北魏鑄永安五銖。

540:西魏改鑄。

543:東魏改鑄永安五銖。

546:西魏第二次改鑄。

552:蕭梁鑄當十錢。

553:北齊鑄常平五銖。

557:蕭梁鑄四柱錢,一當二十。

561:北周鑄布泉,河西諸郡用西域金銀幣。

562:陳鑄五銖。

574:北周鑄五行大布。

579:陳鑄太貨六銖。北周鑄永通萬國。

589:隋鑄五銖。

590:許楊廣在揚州鑄錢(白錢?)。

598:許楊諒在井州鑄錢。楊廣又在鄂州鑄錢。楊秀在益州鑄錢。

621:唐高祖廢五銖,鑄開元通寶。

666:鑄乾封泉寶當十錢。

667:鑄乾封錢,復用開元錢。

695:(阿拉伯正式制定幣制。)

708:(日本鑄和銅開。)

732:令市面通用綾羅絹布雜貨。

750:安祿山在上谷鑄錢。

755-768:(法國鑄德涅銀幣,為歐洲中世紀鑄幣之始。)

758:鑄乾元重寶當十錢。

759:鑄重輪乾元重寶當五十錢。史思明在洛陽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當百錢。

762:大小乾元錢和開元錢平價流通。

766-779:大歷元寶鑄於此時。

780:行兩稅法。

780-783:建中通寶鑄於此時。

796:令市井交易以綾羅娟布雜貨與錢兼用。

817:禁止蓄錢。

845:唐武宗廢全國佛寺銅像鑄會昌開元。

870:桂陽監鑄咸通玄寶。

907:後梁鑄開平通寶。

911:楚馬殷鑄天榮府寶。前蜀王建鑄永平元寶。

916:王建鑄通正元寶。閩王知鑄開元通寶錢鉛錢。

917:王建鑄光天元寶。大越劉r(即劉)鑄乾亨重寶。

918:王建鑄光天元寶。南漢劉r鑄乾亨重寶鉛錢。

919:蜀後主鑄乾德元寶。

922:契丹鑄贊通寶。閩王知鑄開元通寶大鐵錢。

924:閩王延羲鑄永隆通寶大鐵錢。

925:蜀後主鑄成咸康元寶。契丹鑄天顯通寶。楚馬殷鑄鉛錢。

926:後唐鑄天成元寶,馬殷鑄乾封泉寶大鐵錢,市肆以契券指交易。

938:後晉許民間鑄天福元寶。後蜀鑄廣政通錢。

942:閩王延羲鑄永隆通寶。

944:福建殷王延政在建州鑄天德通寶大鐵錢。

948:後漢鑄漢元通寶。

951:遼鑄應歷通寶。

955:後周世宗毀全國佛寺銅像鑄周元通寶。

959:南唐鑄永通泉貨當十錢。又鑄唐國通寶和大唐通寶。

961:宋太祖鑄宋元通寶。

962:後蜀行廣政通寶鐵錢。

964:南唐後主發行鐵錢。

968:遼鑄保寧通寶。

970:(越南丁部領鑄太平興寶。)

971:北宋定仿造黃金罪。

976:鑄太平通寶。

980:白銀取得納稅的資格。

983:契丹鑄統和通寶。

990:鑄淳化通寶。

994:李順在成都鑄應運元寶和通寶銅鐵錢。

995:成都商民私以交子為市。鑄至道通寶。

996:(朝鮮鑄乾元重寶鐵錢和銅錢。)

998:鑄咸平通寶。

1004:鑄景德通寶。

1008:鑄祥符通寶。

1017:鑄天禧通寶。

1023:設置益州交子務。鑄天}元寶。

1024:政府在益州發行第一界官交子,自一貫到十貫。

1032:契丹鑄重熙通寶。

1034:鑄景v通寶。

1039:交子改分五貫和十貫兩種。鑄皇宋通寶。

1041:因西夏戰爭鑄當十鐵錢。

1045:鑄慶歷重寶當十銅鐵錢。

1053:西夏鑄福}錢。

1054:鑄至和元寶小錢和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

1055:契丹鑄清寧通寶。

1056:鑄嘉v元寶和通寶。

1064:鑄治平元寶。

1066:遼鑄咸雍通寶。

1068:交子改分一貫和五百文兩種。鑄熙寧元寶。

1069:置潞州交子務,交子行於河東路。

1070:潞州交子務。

1071:交子行於陝西。鑄熙寧重寶當十錢。

1072:交子兩界流通。

1073:改當十錢為折二,這是折二鐵通行之始。

1074:遼鑄大康元寶和通寶。

1076:陝西交子。西夏鑄大安錢。

1078:鑄元豐通寶。

1083:遼鑄大安元寶。

1092:遼鑄壽昌元寶。

1093:鑄元v通寶。

1094:鑄紹}元寶和通寶。

1098:鑄元符通寶。

1101:鑄}宋通寶。遼鑄乾統元寶。

1102:陝西復行交子。西夏鑄貞觀錢。

1103:蔡京鑄崇寧重寶當五和當十錢。

1104:京西路行交子。

1105:外路改交子為錢引。通行區域擴大到京廣、京西、淮南、京師等地。發行額增至天}原額的二十倍。鑄錫錢。

1107:四川交子務改為錢引務。鑄大觀通寶,自小平到當十。

1109:四川發行外引,舊交子作廢。

1110:遼鑄天慶元寶。

1111:廢當十錢。鑄政和通寶。

1118:鑄重和通寶。

1119:鑄宜和元寶和通寶。

1120:西夏鑄元德通寶和元寶。

1126:鑄靖康通寶和元寶。

1127:南宋鑄建炎通寶。

1131:鑄紹興通寶和元寶。劉豫鑄阜昌錢。

1137吳d在河池發行銀會子,這是中國最早的銀本位制。

1149:西夏鑄天盛元寶。

1151:金人發行交鈔。

1157:金人鑄正隆通寶。

1160:東南會子由戶部發行。

1163:湖北發行直便會子。與元府發行鐵錢會子。

1165:鑄乾道元寶折二錢。

1166:兩淮用交子。

1168:改革會子的發行制度,以千萬貫為限額。

1171:西夏鑄乾v錢。

1173:金設公典,稱流泉。

1174:鑄淳熙元寶。

1178:金鑄大定通寶。

1180:錢背加鑄年份。(英國鑄銀便士。)

1188:金添設流泉務二十八所。

1189:金取消紙幣的分界制,交鈔永遠通行。

1190:鑄紹熙元寶。

1194:西夏鑄天慶錢。

1195:鑄慶元通寶。

1197:金鑄承安寶貨銀錠。

1201:鑄嘉泰通寶。金鑄泰和通寶和重寶。

1205:鑄開禧通寶。

1208:鑄嘉定通寶。

1210:西夏

1210:西夏鑄皇建元寶。

1211:西夏鑄光定元寶。

1215:金改發貞右寶券。

1217:金改發貞右通寶。

1222:金改發興定寶泉。

1223:金發行元光珍貨。

1225:鑄大宋元寶。

1227:蒙古統治區內何寶實在博州印置會子。

1228:鑄紹定通寶。

1233:金在蔡州發行天興寶會,數月後為蒙古人所滅。

1234:鑄端平元寶。

1236:窩闊台發行交鈔。

1237:鑄嘉熙通寶和重寶。

1240:蒙古統治區內劉肅在刑州發行楮幣。

1241:鑄淳右元寶。四川多面手淳右通寶當百錢。

1247:會子永遠通行。

1249:川引以十年為一界。

1251:北方各地紙幣互不通用,蒙哥定銀鈔相權法。

1252:(佛洛倫斯鑄洛林金幣。)

1253:鑄皇宋元寶。

1259:鑄開慶通寶。

1260:鑄景定元寶。蒙古人發行中統鈔,收回北方各地雜鈔。

1264:賈似道發行金銀銅錢關子。十七界會子作廢。

1265:鑄咸淳元寶。

1266:(法國路易第九仿阿拉伯的迪爾亨姆鑄格羅銀幣。)

1276:蒙古人統治江南,用中統鈔收兌南宋紙幣。伯顏鑄銀元寶。

1285:盧世榮提出整治鈔法計劃。鑄至元通寶。(威尼斯鑄杜卡特金幣。)

1287:元世祖發行至元鈔。

1292:設公典廣惠庫,資本鈔五千錠。

1294:(波斯伊爾汗國仿行中國鈔法。)

1295:鑄元貞通寶和元寶,(日本行鈔。)

1297:鑄大德通寶。

1309:元武宗實行幣制改革,發行至大銀鈔,並鑄大元通寶和至大通寶。

1311:仁宗收回至大銀鈔,廢至大錢。

1350:幣制改革,發行至正交鈔,鑄至正通寶。

1353:張士誠鑄天右通寶。

1355:韓林兒鑄龍鳳通寶。

1358:徐壽輝鑄天啟通寶。

1359:徐壽輝鑄天定通寶。

1360:陳友諒鑄大義通寶。

1361:朱元璋鑄大中通寶。

1368明太祖鑄洪武通寶,頒布洪武通寶錢制。

1375:發行大明寶鈔。停止寶源局鑄錢。

1376:停止各省鑄錢。

1377:恢復各省鑄錢。

1389:恢復寶源局鑄錢。

1393:再停止各省鑄錢。

1394:禁用銅錢。

1397:再停寶源局鑄錢。禁用金銀。

1399:恢復鑄錢,改定錢制,

1400:再改錢制。

1408:鑄永榮通寶。

1411:金銀解禁。

1425:再禁金銀。

1433:鑄宣德通寶。

1436:放鬆用銀禁令。

1448:禁用銅錢。

1457:(琉球鑄大世通寶。)

1460:恢復銅錢流通。

1465:令商稅課程錢鈔各半兼收。

1503:鑄弘治通寶。

1518:(日耳曼帝國鑄塔勒大銀圓。)

1527:鑄嘉靖通寶。

1557:葡萄牙人侵入澳門。

1570:鑄隆慶通寶。西班牙人侵入呂宋,開本洋流入中國之路。

1576:鑄萬曆通寶。

1596:采礦熱潮開始。

1616:滿人鑄天命錢。

1621:鑄泰昌通寶和天啟通寶大小錢。王象乾請鑄三等大錢。

1625:(日本開鑄寬永通寶。)

1627:滿人鑄天聰錢。

1628:鑄崇禎通寶。

1637:英國東印度公司船初來中國。

1643:鑄崇禎當十錢。蔣臣提行鈔計劃。

1644:清世祖在北京鑄順治通寶。福王在南京鑄統光通寶。李自成在西安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鑄大順通寶。

1645: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

1646:魯王在紹興鑄大明通寶。

1647:永明王在肇慶鑄永曆通寶。

1649:孫可望在雲南鑄興朝通寶。

1651:發行鈔貫。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五。日本鑄永曆通寶助鄭成功。

:鑄一厘錢。

1657:順治錢增重為一錢四分。

1662:鑄康熙通寶。

1663:(英國鑄 尼金幣。)

1674:吳三桂鑄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浙江鑄裕民通寶。

1678:吳三桂鑄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1684:康熙錢減重為一錢。

1702:康熙錢又增為一錢四分。另鑄七分重的小錢。

1706:日本實行貨幣減重,寬永錢開始流入中國。

1720:廣州商人組織公行,外國銀元大量流入。

1723:鑄雍正通寶。

1731:北京設立官錢局。

1733:雍正錢減重為一錢二分。

1736:鑄乾隆通寶。

1737:北京開設官錢局十所,以平錢價。

1743:禁用光中景興等外國錢。

1745:停閉官錢局。

1759:新疆開鑄普爾紅錢。

1793:西藏設寶藏局,鑄乾隆寶藏銀幣。

1794:(美國開鑄銀元。)

1796:鑄嘉慶通寶。

1814:廣東設立粵海關官銀號。

1816:(英國採行金本位制。)

1821:鑄道光通寶。

1828:新疆鑄造當五和當十紅錢。

1830:奏定關於處理歇業錢鋪辦法新章程。

1832:(墨西哥開鑄鷹洋。歐文發行勞動券。)

1837—1838:台灣鑄壽星銀餅。

1848:英商麗如銀行在廣州設分行。

1851:鑄咸豐通寶。

1852:咸豐錢減為一錢。

1853:因太平天國革命北京發生擠兌風潮。鑄咸豐當十錢。北京設立官銀錢號三家。令各省設立官錢局。發行戶部官票和咸豐寶鈔。太平天國政府在南京等地鑄太平天國聖寶。

1854:正月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後用寶鈔收回大錢。英國的有利銀行和匯豐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55:鑄鐵錢和鉛錢。

1856:上海幾家銀號用鋼模鑄咸豐銀餅。小刀會在上海鑄太平通寶日月錢。

1857:北京商人罷市,拒用大鐵錢。寶蘇局用鋼模鑄咸豐通寶銀錢。英國麥加利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62:官票停止流通。鑄同治通寶。

1864:匯豐銀行成立。拉錫丁在新疆庫車鑄迴文錢。

1866:香港鑄造銀元。

1870:(日本鑄造龍洋。)

1873:(美國鑄造貿易銀元。)

1875:鑄光緒通寶。

1882:吉林試鑄廠平銀幣,為中國機器鑄幣之始。

1885:福建用機器鑄錢。

1887:廣東鑄龍洋。

1889:廣東造機器錢。

1890:廣東鑄造銀角。

1893:湖北設立銀元局。

1895:華俄道騰銀行成立,發行鈔票和銀元寶。英國在遠東發行枚洋。

1897: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發行鈔票。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等地設分行。

1900:廣東鑄當十銅元。

1901:規定銀元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

1904:湖北鑄造一兩重大清銀幣。

1905:戶部在天津設立銀錢總廠。大清戶部銀行成立。

1906:大清戶部銀行發行兌換券。天津造幣廠試鑄一兩重大清金幣。

1907:新疆機器局鑄響金。交通銀行成立。當局向各省督撫徵詢銀幣單位的意見。

1908: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頒行《大清銀行則例》。

1909:鑄宣統通寶。設立幣制調查局。

1910:頒布《幣制則例》,採用銀本位制,制定《造幣廠章程》,鑄造大清銀幣。

1895:華俄道騰銀行成立,發行鈔票和銀元寶。英國在遠東發行枚洋。

1897: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發行鈔票。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等地設分行。

1900:廣東鑄當十銅元。

1901:規定銀元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

1904:湖北鑄造一兩重大清銀幣。

1905:戶部在天津設立銀錢總廠。大清戶部銀行成立。

1906:大清戶部銀行發行兌換券。天津造幣廠試鑄一兩重大清金幣。

1907:新疆機器局鑄響金。交通銀行成立。當局向各省督撫徵詢銀幣單位的意見。

1908: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頒行《大清銀行則例》。

1909:鑄宣統通寶。設立幣制調查局。

1910:頒布《幣制則例》,採用銀本位制,制定《造幣廠章程》,鑄造大清銀幣。

㈢ 上門收古幣.留下聯系方式

188877800469

㈣ 中國貨幣史的大事年表

公元前 3000-1122:貝殼從裝飾品發展成支付手段。 1500-1122:開始鑄造銅貝。 1154-1122:傳說殷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 1122:傳說周武王克商,散鹿台之錢。 800-700:早期空首布產生。 700-600(小亞細亞和希臘鑄造金銀幣,這是西方鑄幣之始。) 613-591:傳說楚莊王改小錢為大錢,孫叔諫止。 524:傳說周景王鑄大錢。 521:(波斯金銀幣。) 480:戰國開始。 403: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 386:田和稱齊公,齊造邦刀或鑄於此時。 361:魏遷都大梁,當幣的鑄造當在此以後。 336:秦惠文王行錢。(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鑄金幣。) 290-200:(羅馬鑄重阿斯銅幣。) 284-279:燕軍攻佔齊國七十餘城,齊明刀應鑄於此時。 278:楚遷都陳。 248:(安息鑄銀銅幣。) 241-223:楚遷都壽春,鑄等金幣。 221:秦始皇統一全國幣制,推行半兩,黃金以鎰為單位。 204:西漢政權建立,半兩開始減重,黃金以斤為單位。許民鑄錢。 190:(羅馬鑄德納留斯銀幣。) 186:半兩減為八銖。楚民鑄錢(?)。 182:半兩減為二銖四,稱五分錢。 175:鑄四銖半兩。又許民鑄錢。 144:定鑄錢偽黃金市律。 140:漢武帝鑄三銖。 136:廢三銖,復行半兩。三朱、四朱方形和圓形小錢當鑄於此時。 119:發行白金和皮幣。 118:鑄五銖。 117:廢白金。 115:行赤側五銖,一當五。 114:頒布告緡令。 113:廢赤側五銖當五制,集中全國鑄幣權於上林三官。 95:鑄麟趾金。 公元 7: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錯刀、值逗痛筧 9:王莽第二次改革幣制:廢刀幣、專用大小泉。 10:王莽第三次改革幣制:袷禱醣抑啤 14: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貨泉和貨布。調整金銀價格。 24:劉玄(淮陽王)鑄五銖。 30:公孫述鑄鐵錢。 40:東漢光武帝恢復五銖。 184:黃巾軍起事。 186: 帝鑄四齣五銖。 190-193:董卓鑄小錢。 208:曹操為丞相,恢復五銖。 214:劉備在益州鑄直百五銖。 221:曹丕廢五銖,用殼帛。 227:曹魏瑞復五銖。(波斯珊王朝鑄金銀幣。) 236:孫權在江東鑄大泉五百。 238:孫權鑄大泉當千。 246:孫權收回大泉。 312:(君士坦丁改革羅馬帝國幣制。) 313:張軌在河西恢復五銖。 319:石勒鑄漢豐貨。 324:沈充被殺,沈郎五銖當鑄於此以前。 338:李壽鑄漢興。 376:太元貨泉或鑄於此時。 430:劉宋鑄四銖。 447:劉宋制大錢當兩。 448:取消大錢當兩制。 454:劉宋鑄孝建四銖。 465:劉宋鑄永光和景和。 490:蕭齊在四川鑄錢。 491-518:(拜占廷鑄幣開始。) 495:北魏鑄太和五銖。 502:蕭梁鑄五銖和公式女錢。 510:北魏鑄五銖。 524:蕭梁鑄鐵五銖。 529:北魏鑄永安五銖。 540:西魏改鑄。 543:東魏改鑄永安五銖。 546:西魏第二次改鑄。 552:蕭梁鑄當十錢。 553:北齊鑄常平五銖。 557:蕭梁鑄四柱錢,一當二十。 561:北周鑄布泉,河西諸郡用西域金銀幣。 562:陳鑄五銖。 574:北周鑄五行大布。 579:陳鑄太貨六銖。北周鑄永通萬國。 589:隋鑄五銖。 590:許楊廣在揚州鑄錢(白錢?)。 598:許楊諒在井州鑄錢。楊廣又在鄂州鑄錢。楊秀在益州鑄錢。 621:唐高祖廢五銖,鑄開元通寶。 666:鑄乾封泉寶當十錢。 667:鑄乾封錢,復用開元錢。 695:(阿拉伯正式制定幣制。) 708:(日本鑄和銅開。) 732:令市面通用綾羅絹布雜貨。 750:安祿山在上谷鑄錢。 755-768:(法國鑄德涅銀幣,為歐洲中世紀鑄幣之始。) 758:鑄乾元重寶當十錢。 759:鑄重輪乾元重寶當五十錢。史思明在洛陽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當百錢。 762:大小乾元錢和開元錢平價流通。 766-779:大歷元寶鑄於此時。 780:行兩稅法。 780-783:建中通寶鑄於此時。 796:令市井交易以綾羅娟布雜貨與錢兼用。 817:禁止蓄錢。 845:唐武宗廢全國佛寺銅像鑄會昌開元。 870:桂陽監鑄咸通玄寶。 907:後梁鑄開平通寶。 911:楚馬殷鑄天榮府寶。前蜀王建鑄永平元寶。 916:王建鑄通正元寶。閩王知鑄開元通寶錢鉛錢。 917:王建鑄光天元寶。大越劉r(即劉)鑄乾亨重寶。 918:王建鑄光天元寶。南漢劉r鑄乾亨重寶鉛錢。 919:蜀後主鑄乾德元寶。 922:契丹鑄贊通寶。閩王知鑄開元通寶大鐵錢。 924:閩王延羲鑄永隆通寶大鐵錢。 925:蜀後主鑄成咸康元寶。契丹鑄天顯通寶。楚馬殷鑄鉛錢。 926:後唐鑄天成元寶,馬殷鑄乾封泉寶大鐵錢,市肆以契券指交易。 938:後晉許民間鑄天福元寶。後蜀鑄廣政通錢。 942:閩王延羲鑄永隆通寶。 944:福建殷王延政在建州鑄天德通寶大鐵錢。 948:後漢鑄漢元通寶。 951:遼鑄應歷通寶。 955:後周世宗毀全國佛寺銅像鑄周元通寶。 959:南唐鑄永通泉貨當十錢。又鑄唐國通寶和大唐通寶。 961:宋太祖鑄宋元通寶。 962:後蜀行廣政通寶鐵錢。 964:南唐後主發行鐵錢。 968:遼鑄保寧通寶。 970:(越南丁部領鑄太平興寶。) 971:北宋定仿造黃金罪。 976:鑄太平通寶。 980:白銀取得納稅的資格。 983:契丹鑄統和通寶。 990:鑄淳化通寶。 994:李順在成都鑄應運元寶和通寶銅鐵錢。 995:成都商民私以交子為市。鑄至道通寶。 996:(朝鮮鑄乾元重寶鐵錢和銅錢。) 998:鑄咸平通寶。 1004:鑄景德通寶。 1008:鑄祥符通寶。 1017:鑄天禧通寶。 1023:設置益州交子務。鑄天}元寶。 1024:政府在益州發行第一界官交子,自一貫到十貫。 1032:契丹鑄重熙通寶。 1034:鑄景v通寶。 1039:交子改分五貫和十貫兩種。鑄皇宋通寶。 1041:因西夏戰爭鑄當十鐵錢。 1045:鑄慶歷重寶當十銅鐵錢。 1053:西夏鑄福}錢。 1054:鑄至和元寶小錢和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 1055:契丹鑄清寧通寶。 1056:鑄嘉v元寶和通寶。 1064:鑄治平元寶。 1066:遼鑄咸雍通寶。 1068:交子改分一貫和五百文兩種。鑄熙寧元寶。 1069:置潞州交子務,交子行於河東路。 1070:潞州交子務。 1071:交子行於陝西。鑄熙寧重寶當十錢。 1072:交子兩界流通。 1073:改當十錢為折二,這是折二鐵通行之始。 1074:遼鑄大康元寶和通寶。 1076:陝西交子。西夏鑄大安錢。 1078:鑄元豐通寶。 1083:遼鑄大安元寶。 1092:遼鑄壽昌元寶。 1093:鑄元v通寶。 1094:鑄紹}元寶和通寶。 1098:鑄元符通寶。 1101:鑄}宋通寶。遼鑄乾統元寶。 1102:陝西復行交子。西夏鑄貞觀錢。 1103:蔡京鑄崇寧重寶當五和當十錢。 1104:京西路行交子。 1105:外路改交子為錢引。通行區域擴大到京廣、京西、淮南、京師等地。發行額增至天}原額的二十倍。鑄錫錢。 1107:四川交子務改為錢引務。鑄大觀通寶,自小平到當十。 1109:四川發行外引,舊交子作廢。 1110:遼鑄天慶元寶。 1111:廢當十錢。鑄政和通寶。 1118:鑄重和通寶。 1119:鑄宜和元寶和通寶。 1120:西夏鑄元德通寶和元寶。 1126:鑄靖康通寶和元寶。 1127:南宋鑄建炎通寶。 1131:鑄紹興通寶和元寶。劉豫鑄阜昌錢。 1137吳d在河池發行銀會子,這是中國最早的銀本位制。 1149:西夏鑄天盛元寶。 1151:金人發行交鈔。 1157:金人鑄正隆通寶。 1160:東南會子由戶部發行。 1163:湖北發行直便會子。與元府發行鐵錢會子。 1165:鑄乾道元寶折二錢。 1166:兩淮用交子。 1168:改革會子的發行制度,以千萬貫為限額。 1171:西夏鑄乾v錢。 1173:金設公典,稱流泉。 1174:鑄淳熙元寶。 1178:金鑄大定通寶。 1180:錢背加鑄年份。(英國鑄銀便士。) 1188:金添設流泉務二十八所。 1189:金取消紙幣的分界制,交鈔永遠通行。 1190:鑄紹熙元寶。 1194:西夏鑄天慶錢。 1195:鑄慶元通寶。 1197:金鑄承安寶貨銀錠。 1201:鑄嘉泰通寶。金鑄泰和通寶和重寶。 1205:鑄開禧通寶。 1208:鑄嘉定通寶。 1210:西夏 1210:西夏鑄皇建元寶。 1211:西夏鑄光定元寶。 1215:金改發貞右寶券。 1217:金改發貞右通寶。 1222:金改發興定寶泉。 1223:金發行元光珍貨。 1225:鑄大宋元寶。 1227:蒙古統治區內何寶實在博州印置會子。 1228:鑄紹定通寶。 1233:金在蔡州發行天興寶會,數月後為蒙古人所滅。 1234:鑄端平元寶。 1236:窩闊台發行交鈔。 1237:鑄嘉熙通寶和重寶。 1240:蒙古統治區內劉肅在刑州發行楮幣。 1241:鑄淳右元寶。四川多面手淳右通寶當百錢。 1247:會子永遠通行。 1249:川引以十年為一界。 1251:北方各地紙幣互不通用,蒙哥定銀鈔相權法。 1252:(佛洛倫斯鑄洛林金幣。) 1253:鑄皇宋元寶。 1259:鑄開慶通寶。 1260:鑄景定元寶。蒙古人發行中統鈔,收回北方各地雜鈔。 1264:賈似道發行金銀銅錢關子。十七界會子作廢。 1265:鑄咸淳元寶。 1266:(法國路易第九仿阿拉伯的迪爾亨姆鑄格羅銀幣。) 1276:蒙古人統治江南,用中統鈔收兌南宋紙幣。伯顏鑄銀元寶。 1285:盧世榮提出整治鈔法計劃。鑄至元通寶。(威尼斯鑄杜卡特金幣。) 1287:元世祖發行至元鈔。 1292:設公典廣惠庫,資本鈔五千錠。 1294:(波斯伊爾汗國仿行中國鈔法。) 1295:鑄元貞通寶和元寶,(日本行鈔。) 1297:鑄大德通寶。 1309:元武宗實行幣制改革,發行至大銀鈔,並鑄大元通寶和至大通寶。 1311:仁宗收回至大銀鈔,廢至大錢。 1350:幣制改革,發行至正交鈔,鑄至正通寶。 1353:張士誠鑄天右通寶。 1355:韓林兒鑄龍鳳通寶。 1358:徐壽輝鑄天啟通寶。 1359:徐壽輝鑄天定通寶。 1360:陳友諒鑄大義通寶。 1361:朱元璋鑄大中通寶。 1368明太祖鑄洪武通寶,頒布洪武通寶錢制。 1375:發行大明寶鈔。停止寶源局鑄錢。 1376:停止各省鑄錢。 1377:恢復各省鑄錢。 1389:恢復寶源局鑄錢。 1393:再停止各省鑄錢。 1394:禁用銅錢。 1397:再停寶源局鑄錢。禁用金銀。 1399:恢復鑄錢,改定錢制, 1400:再改錢制。 1408:鑄永榮通寶。 1411:金銀解禁。 1425:再禁金銀。 1433:鑄宣德通寶。 1436:放鬆用銀禁令。 1448:禁用銅錢。 1457:(琉球鑄大世通寶。) 1460:恢復銅錢流通。 1465:令商稅課程錢鈔各半兼收。 1503:鑄弘治通寶。 1518:(日耳曼帝國鑄塔勒大銀圓。) 1527:鑄嘉靖通寶。 1557:葡萄牙人侵入澳門。 1570:鑄隆慶通寶。西班牙人侵入呂宋,開本洋流入中國之路。 1576:鑄萬曆通寶。 1596:采礦熱潮開始。 1616:滿人鑄天命錢。 1621:鑄泰昌通寶和天啟通寶大小錢。王象乾請鑄三等大錢。 1625:(日本開鑄寬永通寶。) 1627:滿人鑄天聰錢。 1628:鑄崇禎通寶。 1637:英國東印度公司船初來中國。 1643:鑄崇禎當十錢。蔣臣提行鈔計劃。 1644:清世祖在北京鑄順治通寶。福王在南京鑄統光通寶。李自成在西安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鑄大順通寶。 1645: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 1646:魯王在紹興鑄大明通寶。 1647:永明王在肇慶鑄永曆通寶。 1649:孫可望在雲南鑄興朝通寶。 1651:發行鈔貫。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五。日本鑄永曆通寶助鄭成功。 :鑄一厘錢。 1657:順治錢增重為一錢四分。 1662:鑄康熙通寶。 1663:(英國鑄 尼金幣。) 1674:吳三桂鑄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浙江鑄裕民通寶。 1678:吳三桂鑄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1684:康熙錢減重為一錢。 1702:康熙錢又增為一錢四分。另鑄七分重的小錢。 1706:日本實行貨幣減重,寬永錢開始流入中國。 1720:廣州商人組織公行,外國銀元大量流入。 1723:鑄雍正通寶。 1731:北京設立官錢局。 1733:雍正錢減重為一錢二分。 1736:鑄乾隆通寶。 1737:北京開設官錢局十所,以平錢價。 1743:禁用光中景興等外國錢。 1745:停閉官錢局。 1759:新疆開鑄普爾紅錢。 1793:西藏設寶藏局,鑄乾隆寶藏銀幣。 1794:(美國開鑄銀元。) 1796:鑄嘉慶通寶。 1814:廣東設立粵海關官銀號。 1816:(英國採行金本位制。) 1821:鑄道光通寶。 1828:新疆鑄造當五和當十紅錢。 1830:奏定關於處理歇業錢鋪辦法新章程。 1832:(墨西哥開鑄鷹洋。歐文發行勞動券。) 1837—1838:台灣鑄壽星銀餅。 1848:英商麗如銀行在廣州設分行。 1851:鑄咸豐通寶。 1852:咸豐錢減為一錢。 1853:因太平天國革命北京發生擠兌風潮。鑄咸豐當十錢。北京設立官銀錢號三家。令各省設立官錢局。發行戶部官票和咸豐寶鈔。太平天國政府在南京等地鑄太平天國聖寶。 1854:正月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後用寶鈔收回大錢。英國的有利銀行和匯豐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55:鑄鐵錢和鉛錢。 1856:上海幾家銀號用鋼模鑄咸豐銀餅。小刀會在上海鑄太平通寶日月錢。 1857:北京商人罷市,拒用大鐵錢。寶蘇局用鋼模鑄咸豐通寶銀錢。英國麥加利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62:官票停止流通。鑄同治通寶。 1864:匯豐銀行成立。拉錫丁在新疆庫車鑄迴文錢。 1866:香港鑄造銀元。 1870:(日本鑄造龍洋。) 1873:(美國鑄造貿易銀元。) 1875:鑄光緒通寶。 1882:吉林試鑄廠平銀幣,為中國機器鑄幣之始。 1885:福建用機器鑄錢。 1887:廣東鑄龍洋。 1889:廣東造機器錢。 1890:廣東鑄造銀角。 1893:湖北設立銀元局。 1895:華俄道騰銀行成立,發行鈔票和銀元寶。英國在遠東發行枚洋。 1897: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發行鈔票。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等地設分行。 1900:廣東鑄當十銅元。 1901:規定銀元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 1904:湖北鑄造一兩重大清銀幣。 1905:戶部在天津設立銀錢總廠。大清戶部銀行成立。 1906:大清戶部銀行發行兌換券。天津造幣廠試鑄一兩重大清金幣。 1907:新疆機器局鑄響金。交通銀行成立。當局向各省督撫徵詢銀幣單位的意見。 1908: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頒行《大清銀行則例》。 1909:鑄宣統通寶。設立幣制調查局。 1910:頒布《幣制則例》,採用銀本位制,制定《造幣廠章程》,鑄造大清銀幣。 1895:華俄道騰銀行成立,發行鈔票和銀元寶。英國在遠東發行枚洋。 1897: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發行鈔票。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等地設分行。 1900:廣東鑄當十銅元。 1901:規定銀元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 1904:湖北鑄造一兩重大清銀幣。 1905:戶部在天津設立銀錢總廠。大清戶部銀行成立。 1906:大清戶部銀行發行兌換券。天津造幣廠試鑄一兩重大清金幣。 1907:新疆機器局鑄響金。交通銀行成立。當局向各省督撫徵詢銀幣單位的意見。 1908: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頒行《大清銀行則例》。 1909:鑄宣統通寶。設立幣制調查局。 1910:頒布《幣制則例》,採用銀本位制,制定《造幣廠章程》,鑄造大清銀幣。

㈤ 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假

快速鑒別清代銅錢的真偽
清代的銅錢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襲兩千多年來的方孔圓錢,用范模鑄幣。到了清末,才採取了機器鑄幣,鑄造新式銅錢和銅元。滿洲人在入關以前就開始鑄幣了。努爾哈赤天命元年鑄天命漢錢,滿文,四字,沒有加圈點;天命通寶是鑄的漢文。太宗天聰元年鑄天聰江錢,背面穿左右滿文十字,穿右有滿文一兩字樣。順治元年鑄順治通寶。順治錢有五種;光背、背面有一個漢字、一厘錢、背面有兩個滿字、滿漢文錢。
康熙年間鑄康熙通寶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後鑄造小錢。雍正以後,制錢都仿順治錢五式,除正面的年號外,背面都是兩個滿文字。寶福局所鑄的錢,局名有時也用漢字。乾隆年間鑄乾隆通寶,乾隆通寶紅錢中,還有庫車地名的,分普通和當十兩種,當十的背面穿孔的上下有"當十"兩個漢字。乾隆錢的成色先後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鑄錢不加錫,稱為黃錢,加錫後叫做青錢。嘉慶道光錢名有十九種,計泉、源、直、晉、蘇、昌、福、浙、武、南、陝、川、廣、桂、雲等,錢背為寶東,滿文即用康熙錢的東字。咸豐時鑄局大增,咸豐錢也特別多,特別復雜。在計值方面,咸豐錢可以分為十五級,從一文到當錢,錢上有鑄局名稱,所以各局所鑄,文字不同,而且福建所鑄,除了計值上,還有計重若乾的文字。凡是背部文字多的清代錢都要注意收集,說不定就是珍品。同治年間的當十錢較多,小制錢在咸豐就已停止鑄造,而當十以上的大錢,因民間不用而停鑄。光緒年間鑄造當十錢光緒重寶,光緒通寶小制錢,現在所見小錢較多。
宣統年正式用舊法鑄錢的。大概有寶泉局,另外有寶廣和寶福兩種機器錢,以及一種有圓孔的大清錢幣。光緒時廣東的機器鑄幣最為通行。廣東鑄的機器錢,有制錢、當五、當十,當五、當十是樣錢。制錢中又有大小兩種。大制錢又有兩種,一種背面穿左為一滿文"廣"字,穿右為一漢文"廣"字,穿上橫寫"庫平"二字,穿下有"一錢"兩個字。另一種是順治第五式,即背面有滿文"寶廣"二字。光緒二十六年,廣東開始鑄造銅元,正面為"光緒元寶"四個字,中間沒有方孔,而有"寶廣"兩個滿字,下面靠近外部有"廣東省造,每百枚換一圓"字樣,背面是蟠龍花紋,下面近處廓有英文字樣。後改每百枚換一圓的字樣為"每元當制錢十文"。清代錢幣仍多為偽品出現。
太平天國建國多年,也鑄貨幣發行,以銅錢為主。幣面全為漢文,正面多是"太平天國"四字,前面"聖寶"兩字。也有正面"太平聖寶";而背面"天國"。而且背面的"天國"兩字有時分別排在穿孔的上下,有時是左右分排。也有正面"天國聖寶",背面"太平"的,種類也多,分不清哪一種是哪一省鑄造的。因為幣面沒有鑄造有省名,作價也不清楚。錢文製作有幾種書體,如真書
宋體等。太平天國錢幣大錢、花錢的偽品尤多。太平天國的錢幣流傳下來的不多,因而每枚大錢都在數百或上千、上萬元,自然偽品是不少的。小刀會在上海起義後也鑄太平通寶錢,背有日月,象徵明字,也有背面穿上有"明"字的。
滿意請採納

㈥ 在中國的元朝時期有鑄造過銅幣嗎

有的,元朝有鑄造過銅幣的。


以下幾種元朝比較重要的銅幣:

「大朝通寶」,是元代建元之前的貨幣,比較稀少。「中統元寶」,錢文有真、篆兩種字體,是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3年)鑄造的年號錢,同時期有「中統鈔」紙幣。「至元通寶」,是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鑄造,同時期有「至元通行寶鈔」紙幣。「大元通寶」,不是年號錢,是元武宗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的一種銅幣,錢文有蒙、漢兩種字體,還有「大元國寶」、「大元至治」錢文者,錢面有的飾四弧線紋。「至正通寶」,是元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368年)鑄的年號錢,背有蒙、漢文紀年、計值,既然有計值,說明此銅錢應當是流通貨幣。「至正之寶」,是元順帝至正年間鑄造的一種權鈔錢,正面有「至正之寶」四字,背面上部有「吉」字,右為「權鈔」,左分別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伍錢」字樣,分為大小五等的權鈔錢,此應是與鈔幣可換算的流通貨幣。

元末還有一些農民起義軍所鑄銅錢:韓林兒鑄有「龍鳳通寶」,徐壽輝鑄有「天啟通寶」、「天定通寶」,陳友諒鑄有「大義通寶」,張士誠鑄有「天佑通寶」。


㈦ 老師叫我們查古代的錢幣,要有朝代和圖.大家幫幫忙吧!

實在太多了 盛世開元泉社
古泉園地
龍城金幣網
錢幣天堂
豫泉論壇
還有很多博物館的館藏精品
http://www.coinsky.com/htm/index.cgi
非常全面權威

㈧ 誰知道古代都有那些貨幣

好多呢,可以查閱歷史書籍或者網上搜索一下

㈨ 朝代通寶按時間順序的排列

中國古錢按時間順序為:
夏 貝殼
商 銅貝
西周 銅貝
春秋 周景王首次鑄大錢『圓形方孔』
戰國 圓形方孔錢、刀幣、布幣、郢璦『金幣』
秦朝 半兩錢
西漢 半兩五銖錢
新朝 刀幣、五銖錢
東漢 五銖錢
三國 五銖錢、魏五銖錢
西晉 晉五銖錢
東進 晉五銖錢
南北朝 布匹、南北五銖錢
隋朝 隋文帝五銖錢
唐朝 開元通寶
五代十國 唐國通寶
北宋 開寶通寶、太平興國通寶、雍熙通寶、咸平通寶、皇佑通寶、熙寧通寶、崇寧通寶
南宋 紹興通報、隆興通寶、嘉定通寶、寶慶通報、臨安交子行在會所寶鈔;金 大定通寶、貞佑通寶
元 至正寶鈔、中統寶鈔、至正通寶
明 洪武通寶、大明寶鈔、永樂通寶、弘治通寶、嘉慶通寶、崇禎通寶
清【南明】天命通寶、崇德通寶、順治通寶、弘光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康熙通寶、昭武通寶、興化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咸豐通寶、太平天國大花錢、光緒通寶、光緒元寶大清湖北省造、宣統銀元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袁大頭銀元、銅板
【國民政府】『廢兩改元』中華民國法幣鈔票、法幣銀元
大滿洲帝國鈔票、銅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銀元、鈔票
日本軍票、汪偽政府法幣、中華民國邊區人民幣
中華民國金圓券、中華民國改版發行『法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民幣舊版
人民幣、港幣、澳元、【台灣】中華民國法幣『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