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實物黃金 » 雍正通寶金幣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雍正通寶金幣

發布時間: 2021-03-13 19:17:07

1. 有好幾個人說我這些古錢幣值一百多萬,我不知道從哪方面可以值這么多是不是騙局大神指點!

不會是拍賣公司給你說的吧? 就這幾顆不可能值上百萬的。 這只是民間使用的銅錢,不是金幣金元寶,也不是官銀。 目前銅錢價值上萬的極少。
別上當。

2. 古代錢幣的古代錢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21世紀--前2世紀,主要使用於中原地區,後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巴』)」。
公元前11世紀,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1368-618年 。
人工貝類(石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貝。
人工貝類(骨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玉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陶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銅貝
公元前11世紀
包金貝
公元前11世紀,商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於是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徵:平肩、襠部呈弧形,銎(音窮)長,有穿孔,銎內一般留有寒。面文鑄有干支、數目、天象、地名、事物、陰陽五行、方位、吉語等。幣材多為青銅。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戰國趙鑄幣。聳肩、方襠或弧襠、尖足。以一jin(左右結構,左為『金』,右為『斤』)、半jin(同前)二等紀值分別稱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為數字。體輕薄。幣質為青銅。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 戰國後期錢幣。按背文分大小兩式。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銖」(半兩)。
銳鋒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戰國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與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戰國之交。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外結構,外為『門』,內為『言』)陽」(今陝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餘背多平素。
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中晚期。戰國中晚期鑄幣,外圓、孔圓、背平素,面背間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徑大於面徑,背孔小於面孔,邊緣常殘留火口。多數面背無廓,少數品類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銅質。主要流通於秦、趙、魏故地。
方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戰國後期秦、齊、燕等國鑄幣。外圓孔方,或有廓或無廓,為後世方孔圓錢之祖。含有「半兩」、「兩甾」、「文信」、「長安」、「yi(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類。
秦漢貨幣
秦半兩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滅六國後,以秦幣為全國貨幣,秦半兩成為與上幣黃金對稱的下幣,鑄行全國。秦半兩與前述先秦半兩相比,其面文高而狹長,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圓孔方,面背無廓,形制與錢文精整。 榆莢半兩
成色年代:西漢早期 。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三銖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銖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錯刀」,又稱「金錯刀」。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其環如錢,其身如刀」,環面「一刀」直讀,陰文錯金,刀面「平五千」三字為陽文,篆書。以一當五千五銖。「一刀平五千」鑄制精美,為歷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環如大錢,身形如刀」,環面鑄陽文「栔刀」二字,刀面鑄陽文「五百」,篆書。「栔」能通「契 」。以一當五百五銖。「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鑄文精美。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辨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齣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定平一百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 。史記未載,據考證列為蜀漢錢較宜。「定平一百」錢體薄小,錢文篆書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於直百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大泉當千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傳世較少。
涼造新泉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篆書,有對讀,直讀二式,錢文字體也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式。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豐貨
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晉十六國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鑄,面文為「豐貨」,有篆、隸兩體,均橫讀,篆書錢面有好廓,隸書錢面無好廓。錢背皆有內、外廓。
漢興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年間(公元338-343年)鑄行,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的年號錢。錢文有隸書、篆書,直讀、橫讀之分,製作精美,字淺肉薄,傳世數量不多,尤以橫讀者為罕。 孝建四銖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公元454-456年)鑄行。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同於宋文帝「四銖」,面背文均橫讀。孝建四銖製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雲起」,其後省「四銖」而專留「孝建」面文,更趨薄小,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鑄行,形制相似於文帝孝建四銖,內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書,橫讀,重二銖。因鑄行數月即改元鑄行「景和」,存世極罕。
景和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後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公式女錢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鑄行,「公式女錢」實為無外廓而僅有內郭的「五銖」小錢。因其輕小薄弱,又稱「女錢」與「男錢」(大錢)對稱。約在二銖,三銖之間。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太貨六銖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鑄的六銖錢,面文「太貨六銖」,玉筋箸篆體勻稱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內外廓精整挺拔,製作精良。
永通萬國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筋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當十,與布泉、五銖並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錢文及製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通寶錢系代替五銖錢系後沿用近1300年,為秦漢錢制以來,中國古錢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幾個方面「1.首創錢、兩十進位衡制。2.開創了錢文以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錢,改為「寶」或「通寶」、「元寶」。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錢徑八分,重二銖四lei(上下結構,上為品字形三個田字,下邊為系字) ,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橫左挑,稍後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後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並常有錯范。
乾封泉寶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行。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形制精整,邊廓完好,錢文四字旋讀,因鑄行時間短暫而存世較少,是古錢史上首例以「泉寶」命名的錢品,也是首例以年號命名的「寶錢」。
乾元重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鑄。以一當開元通寶十,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其中白銅母錢為迄今所見最早的銅質母錢。
得壹元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鑄於洛陽,以一當開元通寶百,銅色暗紅,製作工整,隸書「得壹元寶」四字旋讀,拙樸明晰,背多有月紋,或星紋和祥雲,因鑄期短,較為稀少,故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
大歷元寶
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製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朴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
建中通寶
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建中通寶」四字隸書旋讀。有大小兩式。
會昌開元通寶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廢各地銅佛鍾磬等作為幣材鑄錢。各州鑄錢背銘以州名,後鑄「昌」字以記年號,今所見計有23種之多。該錢鑄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襲歐陽詢舊制。
咸通玄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是為古泉珍品之一。 開平通寶、開平元寶
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鑄行,形仿開元,製作粗糙,通寶背廓平淺,元寶輪廓精整。錢文四字隸書旋讀。存世甚罕。
漢元通寶
五代後漢隱帝劉承祐元年(公元947-950年)鑄行。製作精良,邊廓完好,錢文四字隸書直讀,錢背多有星、月紋。
通正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製作粗率。背有星、月紋。
天漢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為王建五錢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鑄。此錢製作粗劣,錢文草率,錢文「光」字作行書,其餘三字為隸書,背有月紋,另有鐵錢,罕見。
咸康元寶
十國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乾封泉寶
十國楚王馬殷鑄。錢文四字隸帶楷意旋讀,背多有文,銅鐵兼有。
唐國通寶
十國南唐元宗李璟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鑄。錢文有篆、隸、楷三體,篆書與楷書配成一對,為「對錢」之祖。一當開元二,另有篆書當五或當十大錢。背穿上或有星紋。鑄造甚精。
永隆通寶
十國閩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鑄。錢文四字書體,在行、隸之間。材質或銅、或鐵、或鉛,銅質少見,鉛質甚罕。 宋元通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鑄,為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嘉祐元寶
宋仁宗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光背。為小平對錢,製作稍遜,大小厚薄不等,配對欠佳。
靖康元寶
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行。錢文為篆、隸二體,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對錢。此錢量少難覓,尤以小平顯為珍貴。
紹興元寶
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多為光背,對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紹興」年號行32年,故鑄錢量多品雜,但小平錢奇少。
慶元通寶
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行。錢文楷書,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紀年錢。背文「元」至「七」紀年;「川」、「利」等紀地;「同」、「春」等紀監;「┴」紀值,「西一」紀爐,「五五」等紀范。
開慶通寶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紀年字「元」。
貞祐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祐年間(1213-1217年)鑄。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
泰和重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黨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
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趙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平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 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
中統元寶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無文。
元貞通寶
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
元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至大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延祐元寶
元仁宗延祐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行的漢文小錢,錢文楷書,極不規整,直讀,光背無文。製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鑄行漢文小錢。鑄 文楷書直讀,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精工,邊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無文。
大義通寶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漢政權大義年間(公元1360-1361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無文。 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背文記值,記重,記地等多種形式。
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精良,邊廓規整,筆畫秀麗,光背無文。
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鑄行。錢文楷收仿瘦金體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此錢製作混雜,筆畫多變,大小不一。背文記重或無文。
萬曆通寶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戶」、「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紋。
天啟通寶
明嘉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當十三等,背文記值,記局,記地,記事由或有星、月紋。大小名異,品種較多。
崇禎通寶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錢大小不一,文字多變,精粗互見,是明代形制最雜,品種最多我末代貨幣。背文有星、月圈、圈內星、奔馬等紋或記地、記值、記事由等數項。
崇禎通寶
大順通寶
明末起義軍張獻忠大西大順年間(公元1644-1646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戶」、「工」、「用」等字,此錢邊廓勻闊,文字工整。
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粗率,光背無文。
洪化通寶
明末吳世璠周洪化年間(公元1678-168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平錢、有大、小兩種版式,小錢多見光背文,大錢背文可見「工」、「戶」字。 順治通寶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折十數等,背有漢文記局,新滿文記局或滿漢文記局。
康熙通寶
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折十大錢兩種。按背文可分滿文錢,滿漢文錢。
雍正通寶
清正宗雍正年間(公元1923-173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記局滿文記20字。雍正錢形態工整,規格統一,可見雍正錢法之嚴謹。
乾隆通寶
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鑄各局名。
嘉慶通寶
清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記局名19字。少數可見星月紋及記地或吉祥漢字。
道光通寶
清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背多滿文記局、或有星、月紋及記地記年記值漢字。
咸豐通寶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錢文宋、楷、隸三體,直讀,平錢。背文為滿文各寶局名。此錢製作簡陋,形制混雜,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寶
清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當四、當五、當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滿文記局,穿上下漢文記值。
光緒通寶
清德宗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有平錢、當五、當十等。背文滿、迴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幣史上首次引進西洋機製造幣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 清代晚期,交通暢達,商業繁榮,民間資本活躍。除官錢局發行錢票投入流通外,民間各大錢庄和商號也紛紛發行鈔票,當時稱之為「花票」,票貼四周印有人物故事圖案,其內容取材於歷史典故和古典小說,如《紅樓夢》《西廂記》、竹林七賢、八仙過海等。運用傳統的表現手法,在同一畫幅內,按「之」字形排列,或者在四周邊框內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排列,串聯成一組連環畫。四周邊框的圖案,均為象徵吉祥的花草,如梅、蘭、菊、荷花、水仙、牡丹、松柏,以及雲紋、金錢紋、幾何紋等,線條流暢、舒展,完全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裝飾風格。庄票正面四周的邊框內印有用正楷抄錄的古文名篇,其中多數取材於清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如陶淵明《桃花源記》、王羲之《蘭亭集序》、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韓愈《師說》、蘇洵《辯奸論》、蘇軾《前赤壁賦》等等,內容由各出票店號自行選定。
湖南有一種比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外埠則稱之為「常德花票」。花票流向社會後,影響極其深遠。它像一般銀錢一樣成為流通媒介,具有了一定的貨幣功能。發行花票的各錢庄和商號資本充足,不怕擠兌,很快得到社會的接受和認可。花票的發行,為繁榮地區的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花票的流通時間不長,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和清政府倒台,花票很快退出了流通領域。

3. 康熙通寶,雍正通寶,4枚金質幣,可惜一半已成費料。

康熙、雍正通寶,歷史上沒有鑄過這樣的金幣。親愛的小網友:您還沒搞清楚啊?我回答過您同樣的問題...。

4. 我有枚金幣雍正通寶小平的,非常的薄和一般銅錢不一樣背後的款別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看圖的留下聯系方式!

沒見過雍正的金幣,若是真的,應該屬於宮錢,極有收藏價值,背面一般是滿文。最好發個清晰的圖片。

5. 五帝錢非得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皇帝的銅錢各一枚嗎

是的,必須各一枚,五枚銅錢在一起稱為五帝錢,又稱作小五帝錢。

小五帝錢,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和嘉慶通寶,材質屬於黃銅,距今年代較近,因歷史原因,順治通寶與雍正通寶存世較少。

大五帝錢指秦朝的半兩錢、漢代的五銖錢、唐朝的開元通寶、宋朝的宋元通寶和明朝的永樂通寶,大五帝錢材質屬於青銅,雖距今年代久遠,但存世量較多。


(5)雍正通寶金幣擴展閱讀:

順治通寶:

順治通寶為清朝錢幣,鑄於世祖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順治通寶是清朝入關後正式鑄行的第一種制錢,面文「順治通寶」,錢文宋體、均為對讀。

多為黃銅質,有極少數為青銅;錢體趨於扁平,錢緣寬闊。順治通寶主要為小平錢,少數折二、折十大錢,按背文變化和鑄行階段可分為五式。

早期順治錢保留了明朝制錢工藝,使其版式具有明顯的明朝錢幣特徵,而後期徹底從明朝制錢體系中脫離出來,建立了獨有的清代制錢風格。 「順治五式」在明清錢幣演化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清軍入關之後,清政權、南明政權、農民起義軍政權之間爆發的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清政權的統一戰爭主導了前期順治錢的鑄造,它是一個戰時貨幣演化的經典案例和實物證據。

貿易上發起規模空前絕後的鄭和下西洋,明永樂通寶遂成為當時國際/地區貿易的硬通貨。

康熙通寶特點: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為當時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商品交換、貨幣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規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而且鑄量極大,存世非常豐富。

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下令停鑄上代「順治通寶」錢,而改鑄「康熙通寶」錢,並規定以後凡是嗣位改元,所鑄錢制皆如此例。

縱觀康熙一朝,在全國共開設鑄錢局二十四處。由於受當時冶鑄工本和錢幣私鑄等問題的影響,每一文康熙錢曾分別重一錢四分、一錢、七分,這樣一來便產生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大、中、小三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錢。

康熙錢的背文除工部、戶部所設的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均為滿文外,其它外地各錢局鼓鑄的通寶錢,其背文左為滿文紀地,右為相應的漢字紀地。

工藝產品:

古銅錢屬於文物 ,由於年代久遠,傳世量較少,而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導致出現大量仿製偽品,所以對古錢愛好者來說,真偽鑒定很重要。仿製偽品不但沒有功用,反而會帶來負面作用,所以真品是起碼的前提,品相倒是其次。

在講真偽鑒定之前,有必要澄清現代復刻品的概念,用現代先進工藝和璀璨的金屬材質,將古代銅錢以嶄新的形態呈現出來,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審美價值,不適合用「真偽」「假冒」一概論之,它們作為新生事物,不打真錢的概念,自然談不上造假。

6. 清代的錢幣都分為哪幾種

每位清朝錢幣簡介
清朝自從努爾哈赤稱國號為金於東北,至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共有295年。

早期滿族長居在東北長白山地區,世代以畜牧漁獵為生,並與當地從事農耕的漢人相處融洽,這時努爾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過不斷的兼並爭斗,勢力遂漸強大,終於統一了滿族各個部落,並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稱天命汗。並鑄行錢幣,共有滿文,漢文兩種,滿文錢面文譯作「天命汗錢」,此錢依老滿文寫成,讀法由穿左讀起,至穿右,再上下讀。方孔圓錢型,仿明小平錢,銅色赤暗,鑄工較劣。漢文錢「天命通寶」與「天命汗錢」同時開鑄,錢文直讀,錢背無文,書法較差。由於當時滿人多不用錢,得到錢後,大多用作裝飾品,佩戴於衣帽之上,袍襟之前,據說可避刀槍,以至後代鑄錢時,分發給士兵佩帶,直到順治,康熙時仍有這種情況。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在其他幾位貝勒的公推下於九月登上汗位,改元天聰元年鑄行滿文錢「天聰汗錢」,依老滿文寫法,背文仿明「天啟通寶」大錢,在背穿上或穿左鑄滿文「十」字,穿右書一兩。有粗字,細字二種,此錢傳世不多,較為罕見,而其中以細字者最少,為極罕見品。當時滿清所管轄的滿蒙部落,大都不用錢,而是以畜牧多少計算財富的,市場上也以物易物,有錢也視同玩物。使用錢的大都是從華北一帶移居到關外的漢族農民,也是以耕地為生的,用錢也不迫切。努爾哈赤父子戰領遼東後,這些漢人被滿族貴族歸為佃農或成為奴役,錢的使用更無關輕重。其實迫切需要錢的是商人,但他們人數上不多,經營上也不受滿人重視,所以「天命」「天聰」兩代鑄錢,政治上的作用要遠大於經濟上的需要,所以數量少,流傳不廣,是正常的。

一串

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內,清愛新覺羅·福臨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順治,成為清世祖。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並鑄「順冶通寶」。在清軍剛入關時,充許明錢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順治年間對制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七成,白鉛(鋅)三成,為合金,稱之為「黃銅」,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後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順治錢制形式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在錢幣界享有盛譽的「順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錢式,面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採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二是仿會昌開元錢制,錢背文紀地紀局。如「戶」「工」為寶泉、寶源泉兩局所鑄。其它有「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江、薊、廣、陝、雲」等。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

三是權錢錢也叫一厘式錢,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邊鑄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種少了「延、西、荊、襄、雲、五局」,「一厘」是指權銀,一文銅錢折銀一厘,一千文銅錢值銀一兩,此錢從順治十年時鑄行,到十七年停鑄。各局所鑄不盡相同,大小輕重有變化。

四是滿文錢,面文為「順治通寶」漢文,背文則用新滿文,穿左右滿文為「寶泉」或寶源,規定每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鑄錢,因此僅在北京鑄行。

五是滿漢文錢,面文「順治通寶」漢文,背文紀局名改為穿左為滿文錢局名,穿右為漢文錢局名,順治十七年,戶部商議決定重開各省錢局,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它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十二局:即「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陝。」此種錢式製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清世祖去世,康熙帝繼位。只保留戶部寶泉局和江南省江寧局鑄「康熙通寶」制錢,其餘各局停鑄。後於康熙六年各省恢復鑄行,此後又相繼停鑄行。康熙通寶錢鑄行時間長達六十年,鑄量較多,但版本較簡單,北京寶源,寶泉兩局沿「順治通寶」滿文錢式,背文滿文,其它各地錢局所鑄,背文滿漢文局名各一字,民間為方便記憶把這錢錢局名串成了一首詩「同福臨同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此外還有「鞏」、「西」兩種,但數量不多,要收集全不易。康熙通寶錢有大小兩種,重量也有變化,起初每文重一錢四分,康熙二十三年減為一錢,四十一年時又改回一錢四分,並規定每千文兌銀一兩。同時推出一種輕錢,每文重七分,千文兌銀七錢。促使銅錢重量不斷變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要維持一個銅錢兌換一兩白銀的規定,此規定創於元朝,經明朝,民間已習慣,到了清初時,因為每年白銀輸入量增加,銀價下降,同時銅產量浙減,而銅價不斷上漲,錢價因此增高,一般老百姓的收入因錢價上漲而相對減少,購買力同時下降,生活成為問題。政府也因為這些原因要竭力平抑錢價,使老百姓的購買力提高,解決生活問題,使社會穩定。二是對付私鑄,順治康熙兩朝,因內戰不斷,銅的生產運輸都成問題,民間缺銅,供不應求,銷錢為器是有利可圖的,政府雖一再規定嚴禁,但因有利誘,仍有鋌而走險之人,每年毀於私鑄的數以萬計,影響很壞,而私鑄情況就更嚴重了。清政府雖用嚴刑厲法對之,但仍未收到好的效果。於是政府一方面嚴令二品以下官員不得私藏銅器,各寺廟不得鑄造銅像及法器,同時增加錢的重量,使私商無利可圖。又鑄造輕錢,使老百姓方便周轉流通。到了康熙中後期,雖然表面上太平盛世,但因為人口增長加速,生產增加則有限,物價無法降低,農民一年的收入,只能免強溫飽而已,但凡遇到天災人禍,便難以維持,康熙帝本人也因此常自嘲:「康則康矣,熙則未必」,生產上不能增加,社會財富便不能增加,僅僅依靠平抑物價等手段不能使國民收入增加,而當時的清政府只能做到這一點,只能用增加減少錢的重量以抵制私鑄。

「康熙通寶」滿文錢式中有十二地支套錢,為福建省造,現存世有「子、丑、寅、巳、未、申、酉、戌」八種。此外康熙通寶錢中有一種異品,後人稱為「羅漢錢」。此錢比通常的「康熙通寶」略小,為京師寶泉局造,此錢「熙」字有異筆,錢銅色金黃,鑄作精良。關於此錢傳說很多,一是說因為康熙年間西部邊境發生叛亂,朝廷派大將年羹堯前去平定。因軍響難以為繼,正一籌莫展時,有一寺院僧侶主動獻出寺內所有銅器和十八尊金身羅漢以作鑄錢用。年大將軍因此感動,命鑄錢時故意留了點「小秘密」,以便日後回收重塑佛像,但事情泄露,也就無法回收了。另一說是在康熙六十大壽時,戶部寶泉局用金羅漢鑄錢,並將這種錢放在寺廟羅漢的腹內充做佛贓,在皇帝壽辰時分贈給各級官員以作紀念,等等。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貨幣發行量很大,所以「康熙通寶」傳世較多。

康熙於公元1772年去世,清世宗雍正即位。雍正帝即位後,仍以杜絕私鑄,平抑物價入手,防止白銀外流,實行銅錢緊縮政策。於雍正元年鑄行「雍正通寶」,沿康熙四十一年制,錢重一錢四分,力求精美標准,大小分二類,大錢與「康熙通寶」大錢相仿,小錢直徑2.4厘米,當時全國共有二十多個錢局,都是康熙時局,雍正規定一省只設一個錢局,於四年時,改山西局為寶晉局,山東局為寶濟局,台灣省局為寶台局等等。九年時又在江南增設了江寧寶安局,在西南分別設立了四川寶川局,貴州寶黔局,湖北寶武局等,又停撤了臨、清、宣府、薊、同、等局,一省一局的政策最終得以實現,私鑄情況也有減少,後來西北戰事擴大,西南邊鑄也發生叛亂,戰事頻起,雍正十一年時,再次實行銅錢減重,變為每文一錢二分,後清朝百餘年制錢重量要求沒有變化。順治通寶錢背文格式,一律按照前朝寶泉、寶源泉錢式,背文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為滿文錢局名,其中「川、桂、陝、福、台」等,極少見到。由於雍正帝錢法嚴謹,私鑄較少,所以雍正通寶制錢上都邊闊字正,形態工整。

雍正帝於雍正十七年死於熱河行宮,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鑄行「乾隆通寶」要求仍重一錢二分,該錢書法鑄工都比雍正時更為精美。最初清政府仍繼續執行通貨緊縮的政策。錢局較雍正時有所增減,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寶河、寶鞏、寶濟三局,於乾隆五年時開寶福局,七年開寶桂局,十年開寶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錢不加錫,以銅、鉛、鋅配製,稱之為「黃錢」,在乾隆五年規定在鑄錢銅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錫,稱為「青錢」。官方說是為杜絕私錢,實則無異於減重。「乾隆通寶」版式很多,錢文方面京局的多用宋體寶浙局多用楷書,寶陝、寶順兩局用隸書,但大多數地方錢局用宋體。乾隆四十年時,私鑄情況日盛,各省官員出現盜鑄,政府對此無計可施,加上雲南銅產量逐年遞減,導致銅價飛漲,鑄錢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清政府繼而又採取了通貨緊縮政策,先後停鑄了寶直、大理、廣西、臨安等局,同時鼓勵商人從海外進口銅材。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私鑄雖有所減少,但官錢不見增加,民間交易缺錢,就出現了使用古錢的現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後,又相繼開了寶直等局,同時放寬了鑄錢的標准,所以導致乾隆後期制錢的質量參差不齊,大不如初的情況。此外在乾隆朝時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寶」紅錢,是以新疆產銅為原料,在新疆地區鑄行的,此後各朝均有鑄行。

公元1796年,高宗讓位,仁宗登基,改元嘉慶,嘉慶年間,清政府允許百姓使用白銀,並且再次整頓錢制,增加鑄造量,鑄行「嘉慶通寶」,最初所鑄力求工整美觀,錢重一錢二分,面文仍用宋體,背文為滿文局名。但有背文於穿左用草書,穿左用楷書,有「福、壽、康、寧、桂」也有穿右為滿文「寶」字,穿右為楷書「福、壽、康、寧」連在一起為一種吉語,是錢局為吉慶所鑄之錢,也叫「吉語錢」,參與流通。在嘉慶年間,由於政府開支加大,官爐偷工減料,各地方錢局所鑄制錢質量下降,造成有的文字不清,錢重減輕,錢體減小,錢質低劣,等等,民間把這種制錢稱為「局私錢」以至到嘉慶末年,朝廷對此束手無策,下旨允許缺銅的錢局自行停鑄,如要繼續出錢,必須足重一錢二分,否則罪其省府。因此各省紛紛停鑄。市面上的銅錢有所減少,使得物價也跟著下跌了。

從順治到嘉慶是清朝的盛世期,社會生產較穩定,在錢制上是明朝的延續,在發行制度上較前朝更加健全一些,所有皆為小平錢,有利於流通。

公元1802 年,清宣宗繼位,改元道光,鑄行「道光通寶」,錢制沿乾隆,嘉慶成例,道光年間,因為鴉片的非法輸入日漸嚴重,白銀外流加大,日甚一日,銀價上漲,以往千銀兌白銀一兩的情況不能維持了,道光二十五年御史劉良駒奏稱:「京中紋銀每兩易制錢幾及兩千文,外省則每兩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銀貴錢賤,銅錢購買力下降,政府是賠本鑄錢。西南各省錢局不斷減重,由一錢兩分,減為七八分,民間私鑄錢更是減輕到三四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銀價暴漲,各省錢局發生嚴重虧損,紛紛停鑄。到道光末年,只剩下京師兩局,寶雲、寶浙等幾局出錢,寶川、寶直、寶黔仍屬私鑄,是地方官員與錢局人員勾結鑄造。因而「道光通寶」制錢大小輕重不一,比較正規的在2.2厘米左右,輕小的就不一了,且相當普遍。

道光通寶

道光三十年,清宣宗去世,文宗即位,第二年改元咸豐,戶部准命各錢局鑄「咸豐通寶」制錢。三年推出「咸豐元寶」及「咸豐重寶」大錢,咸豐錢幣版本極多,有近千種。(詳見咸豐錢幣)

清文宗於咸豐十一年七月死於熱河,清穆宗繼位,改元祺祥,鑄有「祺祥通寶」、「祺祥重寶」而後改元為同治,於同治元年開鑄「同治通寶」制錢,面文仿宋,楷書都有,各地所鑄之錢參差不齊,輕重不一。

「祺祥」年號定於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廢於同年十月五日,短短六十九天,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短命年號。而祺祥錢也因此而鑄行時間短促,尚未流通,就被廢行了,因而傳世甚少,極難見到。祺祥錢分「祺祥通寶」和「祺祥重寶」,僅有寶泉局、寶源局、寶雲局、寶蘇局有鑄。「祺祥通寶」徑約2.7厘米,重一錢二分,面文楷書,順讀。「祺祥」重寶「徑約3.5厘米,重七錢四分,為當十錢,此錢做工較精整美觀,因存世較少為收藏者重視。

同治重寶

同治錢因鑄錢虧損等原因,鑄行很不正常,時鑄時停,現常見約有寶泉、寶源、寶蘇、寶浙、寶鞏、寶昌、寶川、寶桂、寶直、寶雲、寶東等局錢,其餘皆少見或僅見樣錢。同治年間僅鑄行了當十以下大錢,開鑄的錢局有:寶源、寶泉、寶雲、寶鞏和新疆阿克蘇等局,大小輕重也不一,新疆局及寶鞏局曾鑄有當五錢,新疆寶伊局有當四錢。同治時期本就鑄錢不多,民間又普遍使用白銀,而且外國機制銀元的輸入頗多,且成色制度均有保證,使用頗方便,故而銅錢的使用也就日見減少了。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後迎立自己的胞妹(醇親王福晉)的兒子入繼為帝,改元光緒,先後鑄行過「光緒元寶」和「元緒重寶」,「光緒通寶」,通寶制錢鑄於公元1875-1908年之間,錢重從開始的一錢逐步減至八分,最後減至六分,該錢書法為楷書,此外寶福局也鑄過篆文錢,光緒通寶錢背文為滿文記局名,也有星月紋,字有寶河、寶真、寶津、寶雲、寶黔等,還有銘「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見「千字文」中一字,為宇、宙、日、月、往來等字)。另外在戊子年(公元1888年)出過一種背穿左為「戊子」右為「河」字的戊子錢。光緒十五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從英國購買的機器製造我國歷史上第一批機制幣,不再為方孔圓錢形狀了,此後相繼在各省推廣實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圓錢」。

光緒帝於三十四年十月,(公元1908年)去世,此前一天慈禧太後去世,醇親王之子溥儀繼位,改元宣統,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年間,全國各省幾乎都已停鑄制錢,僅寶泉局鑄過一種重一錢的「宣統通寶」小平錢,數量也不多,分為大小兩種,新疆地區有「宣統通寶」紅錢,以及寶廣、寶福兩局出過機制幣。寶泉局所出的大錢直徑在2.4厘米,小樣錢直徑1.8厘米,因為溥儀登基時只有3歲,加上錢也不大,因此民間把此錢稱為「小宣統」、「小宣統」面文書法為楷書,背文為滿文局名。「宣統通寶」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鑄行的最後一種方孔圓錢。方孔圓錢的鑄行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鑄行「半兩錢」到「宣統通寶」結束,經歷了兩千年的歲月,是我國乃至世界鑄幣史上的一個奇跡。

順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錢式,面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採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二是仿會昌開元錢制,錢背文紀地紀局。如「戶」「工」為寶泉、寶源泉兩局所鑄。其它有「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江、薊、廣、陝、雲」等。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

三是權錢錢也叫一厘式錢,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邊鑄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種少了「延、西、荊、襄、雲、五局」,「一厘」是指權銀,一文銅錢折銀一厘,一千文銅錢值銀一兩,此錢從順治十年時鑄行,到十七年停鑄。各局所鑄不盡相同,大小輕重有變化。

四是滿文錢,面文為「順治通寶」漢文,背文則用新滿文,穿左右滿文為「寶泉」或寶源,規定每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鑄錢,因此僅在北京鑄行。

五是滿漢文錢,面文「順治通寶」漢文,背文紀局名改為穿左為滿文錢局名,穿右為漢文錢局名,順治十七年,戶部商議決定重開各省錢局,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它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十二局:即「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陝。」此種錢式製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清朝錢局
寶泉局:順治元年開鑄,至宣統二年底裁撒。寶源局:順治元年冬開鑄,光緒三十一年停辦。延綏鎮局:順治二年開鑄,順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幣絕少。
荊州鎮局:順治三年開,順治八年停辦,背「荊」字幣尤少。襄陽鎮局:順治七年開,順治八年停辦,背「襄」。

密雲鎮局:順治二年五月開,康熙十年停辦。

宣府鎮局:順治元年十一月開,順治八年停,十年復開,十開年又開鑄背滿漢文「宣」字 錢。康熙元年鑄滿漢文「宣」字錢,旋停。六年復開,十年撤局。

臨清鎮局:順治二年五月開鑄,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復開,錢背鑄滿漢文「臨」字。康熙元年復開,旋停,六年又開,十四年撤局。

鞏昌府局:康熙六年開,不久停。雍正五年遷到蘭州改名寶鞏局,七年又停。咸豐五年重設,至同治三年廢止,因此,除乾隆、嘉慶外,歷朝「鞏」字錢均少,南昌康熙寶鞏更少。

大家都在搜索的熱點

清代錢幣列表

清朝錢幣最新市場參考價格
順治通寶介紹-順治通寶錢譜
光緒元寶的發行背景
清代紙幣辨偽及收藏
清代錢幣上的名家書法
清朝錢幣發展 清朝錢幣的特
順治通寶的種 咸豐錢幣介紹
清代錢幣介紹 銅錢 大清銅幣
天命通寶 天聰通寶
康熙通寶 雍正通寶
乾隆通寶 嘉慶通寶
道光通寶 咸豐通寶
咸豐重寶 咸豐元寶
同治通寶 同治重寶
光緒元寶 光緒通寶
宣統通寶 宣統元寶
光緒重寶 清代紙幣
天國通寶 天國聖寶
嗣統通寶 福建通寶
新疆紅錢 太平天國錢幣
咸豐重寶當八 康熙套子錢收藏
珍稀的戴書咸豐錢

收購各種錢幣

現代錢幣

第一版人民幣 第二版人民幣
第三版人民幣 第四版人民幣
第五版人民幣 錯幣交易平台
錯版人民幣 金銀幣收藏
紀念幣 錢幣商城

古代錢幣收藏

清朝錢幣 明朝錢幣
元代錢幣 金代錢幣
西夏錢幣 遼代錢幣
南宋錢幣 北宋錢幣
五代十國錢幣 唐朝錢幣
隋朝錢幣 南北朝錢幣
十六國錢幣 兩晉錢幣
三國錢幣 漢朝錢幣
秦朝錢幣 戰國錢幣
春秋錢幣 夏 商 周錢幣

最新收藏資訊

-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站長統計

7. 現在收藏什麼錢幣有價值

謝邀。我是高特精鑄,我將從古幣收藏價值、銀元收藏價值、硬幣收藏價值、人民幣收藏價值四個方面告訴你什麼錢幣有收藏價值。

錢幣市場發展到現在,已經產生古幣、銀幣、硬幣、人民幣四大類型的錢幣,想必對後兩種,前兩種自然有更高的收藏價值,但是相對應的,收藏和鑒別也更加有難度。

我會簡單跟你說一下這四大類中比較具有收藏價值的錢幣。

  1. 古幣。比較具有收藏價值的首先就是古泉五十珍,具體是哪五十枚戳這里,雖然價值極高,但是收藏難度也是極大。除此之外,存世量稀少,年代久遠、保存程度完好、短政時期發行的古幣都具有收藏價值。

2.銀元。首先就是民國三年、八年的袁大頭,其中三年簽字版「試鑄幣」、蘇維埃版、甘肅版都很有收藏價值。民國八年的存世量略少,市價約1800餘元/枚。民國三年袁世凱頭像貳角、壹角小銀幣的售價一般在150~200元左右,中元(伍角)價格較貴,為1300元左右一枚。

3.硬幣。首先就是五大天王:1979年、1980年、1981年的5分硬幣,1980年的2分硬幣和1981年的1分硬幣,發行量少、收藏價值高,且有升值空間。除了這個,還有86版長城幣身價、「老三花」(1991-2000年發行的牡丹一元,梅花五角和菊花一角)

4.人民幣。這個當然就是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幣了,尤其是第一套人民幣流通僅7年就退出了流通市場,據說現在第一套人民幣市場價已到了300萬左右。除了整套的人名幣,還有一些散幣也具有收藏價值,例如:

  • 豹子號,獅子號,和大象號。就是尾書為333、888之類的三同數字,四同稱為獅子號,五同稱為大象號。這個為什麼稀缺?因為一百張連號,才能出一個豹子號,一千張才能出來8張豹子號,同理,獅子號、大象號就更稀缺了。頂級號碼就是8個同號的,每一個冠字型大小隻會出十張,價格也十分高,目前一張兩冠的8同8的價格已經1萬以上。

關於數字的話,有這幾個檔次:最貴是8,然後是6和9和0(百連號9和0往往在一起的),然後是1、2、3、5、7,,最後才是4。

  • 開門號,關門號:通俗來講,就是一套錢幣印刷的第一張和最後一張。比如,開門號是第一號00000001,關門號就是第一億號100000000。這個價格也很貴,和8同不相上下。

  • 趣味號,趣味號主要是因各人喜好而異,比如順子號12345678,倒順子號87654321,價格也不菲(正倒順子號的價值和8同一套開門號關門號是同一級別)。

還有別的比如28282888、13145200等,如果有碰上剛好喜歡這類收藏的,價格也不錯的。

  • 吉祥號,航天鈔裡面就有人專門收藏尾168的,寓意一路發。還有收藏尾號為520,或者1314的。這類寓意很好,送禮祝福表白都可以。

我是高特精鑄,想了解更多關於收藏和鑒別錢幣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歡迎來詢。

8. 雍正通寶有金的嗎

雍正通寶沒有金質錢,就連鎏金錢都沒有,目前市場中出現的雍正通寶鎏金錢都是後世加工的。

9. 真正的五帝錢是什麼樣子的

真正的五帝錢如圖:

(9)雍正通寶金幣擴展閱讀

由於跨越時間很長,通常會衍生出多種版別,由此五帝錢有不同的版本,往往導致「同樣的」五帝錢價值卻大相徑庭。

西漢時期,由於民間私鑄貨幣,引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多次幣制改革。

先是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最後完全收回鑄幣權以後,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錢。僅西漢時的五銖錢,就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沿襲至五代時期。唐與五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使得開元通寶版別,樣式繁多。按鑄造時間,開元通寶分為以下時期:初唐開元、盛唐開元、中唐開元、會昌開元、普通晚唐開元、私鑄小徑開元。

品相是用來表示收藏品的完好程度。古錢作為收藏品的一種,也具有自身的評價標准,可分為美、上、近上、中四個等級。作為古錢幣中的五帝錢也是按照這樣的標准判斷。但由於鑄幣時間、鑄幣主要材質、距今時間不同,導致看到的古錢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