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市場 » 匯率理論值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匯率理論值

發布時間: 2021-03-30 03:09:36

A. 匯率的理論有哪些,通貨膨脹對匯率如何影響

1.要的匯率的理論有:購買力平價理論,該理論認為已過的匯率將傾向於使在國內購買貿易品的成本等於在國外購買這些商品的成本,以及通貨膨脹率搞的國家將傾向於使其貨幣貶值;休謨(人名)的調整機制,此理論基於價格的數量論(宏觀經濟學中一種分析整體價格水平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經濟中的整體價格水平與貨幣供應量成比例;

2.通貨膨脹會使匯率上升,即本幣貶值;但若是對內貶值的幅度於對外貶值的幅度,則可構成外匯傾銷的條件,促進出口。一個例子是:一戰前,德國馬克對美元的匯率是1美元等於4馬克,假設當時德國國內價值3.5馬克的某商品在美國市場上賣1美元,則德國出口商向美國出口該商品可獲得0.5馬克利潤。一戰後,德國馬克急劇貶值,假設德國馬克對國內市場上的商品貶值為原來的2000萬分之一,而對美元則貶值到4000萬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市場物價不變,德國出口商雖然在國內要用7000萬(3.5*20,000,000)方能購買該商品,但是在美國市場商賣得的一美元卻可換16000萬德國馬克(4*40 000 000),這就是通貨膨脹引起的外匯傾銷。

B. 匯率理論的理論內容

(一)價格不變貨幣模型
二戰後,Mundell和Fleming把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引入經典的IS-LM模型,提出了靜態 Mundell-Fleming模型。該模型是商品價格剛性的假定前提下通過貨幣市場均衡得出的匯率決定模型,有一定意義。然而價格不變的假定與現實明顯不符,這使得該模型的實際運用價值有限。
(二)彈性價格貨幣模型
20世紀70年代,弗蘭克·穆薩和貝爾森假定商品市場價格調整是及時和完全的,資本市場是高度發達和充分流動的,因此購買力平價成立,同時利率平價也成立,進而運用典型的貨幣主義分析方法,得到商品價格完全彈性條件下的兩國間匯率決定模型。該模型突出了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和變動中的作用。然而,該模型關於商品價格完全彈性的假定同樣不符合現實,因而該模型在許多場合通不過檢驗。
(三)黏性價格貨幣模型
1976年,Dornbusch提出了黏性價格貨幣模型。他假定,資本市場完全流動,資產可完全替代,短期內商品價格調整不具備完全彈性,因而購買力平價只有在長期內才能成立,而短期內匯率可以偏離長期均衡值,偏離幅度受市場首先是貨幣市場失衡和預期等因素影響。按照該模型,資本市場對經濟中的各種內外沖擊會做出瞬間反應,而產品價格存在粘性,因此匯率變動短期內存在「超調」現象, 這就一定程度地解釋了短期中匯率偏離由購買力平價決定的長期均衡匯率的現象。該模型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的Mundell-Fleming模型」。但遺憾的是,在許多場合,其對現實匯率的預測和解釋仍顯得偏差較大。
(四)REDUX模型
20世紀80年代,宏觀經濟學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是構造出了一個具有堅實微觀基礎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從而開創了「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1995年,Ob-stfeld和Rogoff共同提出了REDUX模型,這是一個跨期 (Intertemporal)均衡分析模型。該模型假定所有產品價格都遵循一價定律,從而本國與外國價格指數存在購買力平價關系,然後再將微觀經濟學中的個人效用函數引申到本國典型家庭終生效用函數、消費函數及價格指數中,通過最優消費、產出和貨幣持有量均衡保證家庭效用最大化,最後通過跨期分析尋求穩定狀態值,進而得出名義匯率的市場均衡值。按照該模型,均衡的名義匯率決定於兩國(對數形式的)各自均衡的貨幣供給之差以及兩國各自均衡的消費需求之差。 REDUX模型經過後人的改進後,對短期匯率的預測有一定準確性,而且其得出的「長期而言貨幣中性,超調的匯率會逐漸向長期均衡值靠攏」的結論對長期中名義匯率的走勢也有一定解釋力。但總的而言,該模型對匯率運動的解釋力還不能令人滿意。
我們不難看出,上述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模型與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相比,越來越傾向於用一般均衡分析代替局部均衡分析,用動態分析代替靜態分析,用側重存量分析代替側重流量分析,而且假定前提越來越貼近現實,因而對名義匯率的解釋力、預測力越來越強。但遺憾的是:總的來說,現代匯率決定理論對於名義匯率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仍然存在較大誤差。

C. 銀行應如何套利遠期匯率與理論值的比較

理論上,馬克利率高於美元利率4%,也就是套利可獲利4%,根據利率平價理論,遠期匯率內美元升值4%,當遠期美容元升值大於4%時,利差套取率會低於低利率貨幣的升值率,即期買入低利率貨幣有利。否則,遠期美元升值率低於4%,即期買入高利率貨幣有利。
本例沒有說明遠期的期限,以一年期為例,遠期理論匯率應該是:1.8*1.04=1.872

D. 決定人民幣匯率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建議看一下匯率決定理論。
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和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 = PA / PB。 假定t0時期A 國的物價水平為PA0,B國的物價水平為PB0,A 國貨幣的匯率為e0,t1時期A國的物價水平為 購買力平價
PA1,B國的物價水平為PB1,A 國貨幣的匯率為e1。PA為A國在t1時期以t0時期為基期的物價指數,PB為B國在t1時期以t0為基期的物價指數,則依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 相對購買力平價意味著匯率升降是由兩國的通脹率決定的
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投資者投資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投資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投資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差異,投資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iA是A 國貨幣的利率,iB是B國貨幣的利率,p是即期遠期匯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資者採取持有遠期合約的套補方式交易時,市場最終會使利率與匯率間形成下列關系:p = iA ? iB。其經濟含 利率平價學說
義是:匯率的遠期升貼水平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 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A 國遠期匯率必將升水,A國貨幣在遠期市場上將貶值。反之亦然。匯率的變動會抵消兩國間的利率差異,從而使金融市場處於平衡狀態。 非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投資者根據自己對未來匯率變動的預期而計算預期的收益,在承擔一定的匯率風險情況下進行投資活動。假定,Ep表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則Ep = iA ? iB。其經濟含義是:遠期的匯率預期變動率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非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意味著市場預期A國貨幣在遠期將貶值。
國際收支學說通過說明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進而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作用到匯率上。假定Y、Y'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國民收入,P、P'分別表示本國及外國的一般物價水平,i、i'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利率,e是本國的匯率,Eef是預期匯率。假定國際收支僅包括經常帳戶(CA)和資本與金融帳戶(K),所以有BP=CA+K=0。CA由本國的進出口決定,主要由Y、Y'、P、P'、e決定。因此,CA = f1(Y,Y',P,P',e)。K主要由i,i',e,Eef決定。因此K = f2(i,i',e,Eef)。所以BP=CA+K=f1(Y、Y 、P、P'、e)+f2(i、i'、e、Eef)=f(Y、Y'、P、P'、i、i'、e、Eef)=0 如果將除匯率以外的其他變數均視為已經給定的外生變數,則匯率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變化到某一水平,從而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即: e = g(Y,Y',P,P',i,i',Eef) 國際收支說指出了匯率與國際收支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有利於全面分析短期內匯率的變動和決定。國際收支說並沒有對影響國際收支的眾多變數之間的關系,及其與匯率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並得出具有明確因果關系的結論。國際收支學說是關於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
資產市場說: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 資產市場說
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也即所謂超調模型(overshooting mode1)。他認為商品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調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點,這使得購買力平價在短期內不能成立,經濟存在著由短期平衡向長期平衡的過渡過程。在超調模型中,由於商品市場價格粘性的存在,當貨幣供給一次性增加以後,本幣的瞬時貶值程度大於其長期貶值程度,這一現象被稱為匯率的超調。
資產組合分析方法
1977年,Branson提出了匯率的資產組合分析方法。與貨幣分析方法相比,這一理論的特點是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風險等因素使非套補的利率平價不成立,從而需要對本幣資產與外匯資產的供求平衡在兩個獨立的市場上進行考察。二是將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引入了模型。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制約著對各種資產的持有量,而經常帳戶的變動會對這一資產總量造成影響。這樣,這一模型將流量因素與存量因素結合了起來。 假定本國居民持有三種資產,本國貨幣M,本國政府發行的以本幣為面值的債券B,外國發行的以外幣為面值的債券F,一國資產總量為W=M+B+e'F。一國資產總量是分布在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之中的。從貨幣市場來看,貨幣供給是由政府控制的,貨幣需求是本國利率、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本國債券市場來看,本國債券供給同樣是由政府控制的,本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增函數,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外國債券市場來看,外國債券的供給是通過經常帳戶的盈餘獲得的,在短期內也是固定的。對外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減函數,外國利率的增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 在以上三個市場中,不同資產供求的不平衡都會帶來相應的變數(主要是本國利率與匯率)的調整。只有當三個市場都處於平衡狀態時,該國的資產市場整體上才處於平衡狀態。這樣,在短期內,由於各種資產的供給量是既定的,資產市場的平衡會確定本國的利率與匯率水平。在長期內,對於既定的貨幣供給與本國債券供給,經常帳戶的失衡會帶來本國持有的外國債券總量變動,這一變動又會引起資產市場的調整。因此,在長期內,本國資產市場的平衡還要求經常帳戶處於平衡狀態。

E. 利用匯率決定理論對近年來人民幣匯率變動情況進行分析

金融、經濟 - 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

近期,隨著人民幣匯率突破7.6關口,人民幣匯率問題再一次強勢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對於股票市場投資者,由於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和快慢,直接關繫到股價走勢,故此問題顯得更為重要。基於上述原因,潘大認為,普通投資者如能掌握一些匯率方面的基本知識,對獨立研判大盤走勢,避免受市場傳言和謠言的困擾,將有望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首先,潘大將向投資者簡要介紹兩個最著名的匯率決定理論。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

購買力平價理論規定,匯率由同一組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通貨膨脹率的變動應會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匯率變動所抵銷。《The Economist》推出的「巨無霸指數」,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如果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美國值 2.00 美元一個,而在英國值 1.00 英磅一個,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為1英鎊兌2 美元。如果當前市場匯率是1英磅兌 1.7 美元,那麼英磅就被稱為低估通貨,而美元則被稱為高估通貨,且此理論認為未來匯率將趨向於2美元兌1英鎊的平價匯率變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
A) 它假設商品能通過自由貿易輸出,且不計關稅、運輸等成本。
B) 它對服務等商品不適用。
二、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簡稱IRP)

利率平價理論規定,一種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升值(貶值)必將被利率差異的變動所抵銷。如果美國利率高於日本利率,那麼美元將對日元貶值,貶值幅度根據防止無風險套匯而定。未來匯率會在當日規定的遠期匯率中被反映。在我們的例子中,美元的遠期匯率被看作貼水,因為以遠期匯率購得的日元少於以即期匯率購得的日元。日元則被視為升水。

但這一理論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A) 利率平價說沒有考慮交易成本。
B) 利率平價說假定不存在資本流動障礙。
C) 利率平價說假定套利資金規模無限。

(請到原站看圖)

2005年至今的人民幣匯率走勢(9月16日更新)
是人民幣應該升值還是美元想貶值

潘大認為,人民幣升值問題,從表象上看,是人民幣被「低估」;而從實質上看,則是美元被高估;不是人民幣應該升值,而是美元想貶值。在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金融體系下,美元貶值表現為其他貨幣的相對升值。而美國為應對美元貶值所造成的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國際壓力,往往不採取普遍貶值的措施,而更傾向採用對某一種或幾種貨幣定向貶值的措施。

美元貶值的原因不僅僅是是美元自身的問題,而是在二戰後形成的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問題。從這一體系形成開始到現在,美元總處在多發行貨幣和貶值傾向的狀態。

對於一般貨幣而言,多發貨幣體現在國內,該貨幣貶值,這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對於美元這種世界主要結算和儲備貨幣來講,多發行美元就體現為美元對全世界貶值。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貨幣體系的主要特點,就是美國可以隨時開動印鈔機到全世界買東西,不論是要打伊拉克或是要提高美國公民的社保水平,都可以通過產生大量赤字的方式來解決。現在美元存在雙赤字,即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這種赤字政策,如在除美國外的一般國家採用,該國需要獨立承擔該政策帶來的一切後果,但由於美元處於本位幣的特殊地位,美國多發貨幣產生的後果,將由全世界共同承擔。

根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元的60%在美國境外流通。現在我國擁有1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整個亞洲約為3萬億,石油輸出國國家的石油美元增長速度甚至比亞洲更快。當地球上的的美元越來越多時,美元必然就有貶值的要求。而美元如過採取普遍貶值的方式,不但會引起國際社會較大的壓力,而且存在對整個國際金融體系產生沖擊的風險。正因為如此,美元貶值存在一個特點,即誰經濟增長快,誰的競爭力改善得快,它就對誰定向貶值。70年代的西德馬克,80年代的日元和新台幣都是這樣的例子,現在人民幣也是這樣。而目前,由於印度經濟勢頭良好,印度比索身上也出現了這種趨勢。潘大認為,如果我們了解了人民幣升值問題問題的國際大背景,並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人民幣升值問題,就更容易得出客觀合理的結論。
為何近期人民幣升值的速度有所加快

潘大認為,近期人民幣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主要是我國貨幣當局應對國內的通脹壓力的對策,而國際壓力不是主要原因。根據經濟學理論,控制通脹和控制人民幣升值速度,兩者是不可兼得的。控制通脹所出台的緊縮性貨幣政策,都將進一步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而如果央行放任國內通脹(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則人民幣升值壓力將得到緩解。故投資者可繼續關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和PPI等反映通脹的指標,這些指標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未來人民幣的升值速度。

F. 匯率理論是什麼意思啊

匯率理論是貨幣的對外價格-匯率的決定及其變化的理論模型,也稱之為匯率決定理論。其中心思想為:匯率決定於外匯供求。西方匯率理論錯綜復雜,流派紛呈,有傳統匯率理論,也有現代匯率理論;有論證匯率決定的,也有說明匯率變動的。匯率理論作為金融理論的一部分,伴隨著匯率制度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由一種附屬理論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理論。

G. 匯率理論的現代概述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Modern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
匯率決定理論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匯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為一國貨幣當局制定匯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匯率決定理論隨經濟形勢和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主要包括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現代匯率決定理論和均衡匯率理論。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是20世紀60—70年代後問世的匯率決定理論,其特點是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探討均衡的名義匯率,而且側重於資產市場分析。
20世紀70年代之前,佔主導地位的匯率決定模型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凱恩斯模型。早期的代表性理論是Meade(1951)。隨後 Mundell(1963)和Fleming(1962)對Meade的模型進行了重要的拓展,形成傳統西方匯率決定理論的基礎。盡管 Mundell(1963)等早期匯率決定理論將資本市場和資本流動方面納入開放的宏觀經濟學體系之內,但他們在處理資產市場均衡方面存在一些嚴重不足。70年代期間及其以後的現代匯率理論與傳統理論的重要差別是研究匯率決定時考慮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存量均衡。

H. 匯率理論的相關學說

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看成是唯一的財富。因此,他們主張要盡量多出口、少進口,以防止貨幣的流出,甚至主張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的流失。故此,他們特別注意影響商品進出口和貨幣輸出入匯率變化。
梅林斯在1620年前後提出了匯率的「貨幣供應論」。他指出匯率是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他認為,如果匯率以每單位英國貨幣可兌換的外幣來表示,外幣稀缺時,英國貨幣價格下降而外幣價格上升。此外,他已經認識到投機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張實行外匯管制,以實現匯率的穩定。而匯率應當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上,這就是鑄幣平價。
米塞爾敦認為導致英國貨幣流失的並不是鑄幣的貶值和投機行為,而是英國的貿易逆差。他認為,外匯交易從而鑄幣的移動,純粹是貿易差額所決定。因此,米塞爾敦的理論又被人稱為貿易差額論。
托馬斯·孟並不主張由政府禁止金銀的輸出。他認為只要保持貿易順差,商品輸出和貨幣輸出沒有不同,因為他堅信貿易順差會把更多的貨幣帶回國內。他已認識到外匯的供求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 1.洛克的匯率理論
洛克在《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中,闡述了他的匯率理論觀點。洛克的理論基於他的貨幣數量論。洛克認為,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是以下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兩國各自擁有的貴金屬(白銀)的多少;其二是貿易差額。
洛克認為,貿易差額是否影響貨幣的匯率,取決於以下四種因素:第一,應從國外收回的貨幣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幣帶回國內的困難和危險程度;第三,把錢存放在國外的風險程度;第四,國內急需的資金狀況。
克里斯蒂寧指出,貨幣只不過是一種計價單位並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來計算商品勞務及貴金屬的價格。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能同時引起物價的上漲和匯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寧認為,匯率的變動與國內物價上漲是兩個獨立的過程,一般說來匯率的變動並不受國內物價變動的影響,而是直接受外國貨幣需求的影響。
2.大衛·休漠的匯率理論
十八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漠和康替龍提出了「鑄幣點機制理論」。他們在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認為商品的價格隨貨幣數量的變化而發生嚴格的正比例變動,所以他們認為匯率決定於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超過一定的限度(鑄幣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從而鑄發國際收支調節的鑄幣----物價流動機制,使物價降低,刺激出口。
3.約翰·穆勒的匯率理論和馬歇爾的匯率理論
約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對匯率理論也作了論述。他認為,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可調節貿易收支的差額。
馬歇爾也注意過匯率問題,他是第一個區別了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引起貨幣貶值的不同的人。
4.戈遜的國際借貸說
1861年,英國經濟學家戈遜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出版了《外匯理論》一書,提出了匯率的國際借貸說,或稱外匯供求說從而第一次出現了系統的外匯理論。
戈遜認為,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外匯市場外匯資金的需求與供給,而外匯的供求則起源於本國與外國之間的借貸。戈遜認為,利率的變動會引起國際資金的流動,而國際資金的流動又會影響即期匯標的價格,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 馬克思認為,匯率的變動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綜合的過程,只要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收付,都會影響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但是,只要不涉及到現金收支的兩國之間的商品交易或債權債務關系,則不會影響匯率的變動。同時,人們的心理因素及利率水平都能影響匯率的變動。
馬克思認為,匯率運動是客觀經濟運動的一部分,同時又同客觀經濟運動是互相適應的。當一國對外支付大於外國對該國的支付時,該國貨幣的匯率趨於下跌;反之,則該國貨幣的匯率則趨於上漲,但匯率的下跌和上漲不是無限地進行的,而是自動恢復平衡。
馬克思認為,匯率是一種市場價格信號,匯率能「表示國際支付狀態和不同市場利息率狀態」匯率作為貨幣的價格,具有折算功能,使不同國家的價值單位具有了可比性。 1.基本理論
購買力平價說是由瑞典的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一種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在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的對比關系決定的,而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又可以用兩國各自的物價水平來表示。即是: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來確定。
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學說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購買力之比,則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商」。
R=PA/PB
其中:R為絕對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
PA為A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PB為B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卡塞爾又進一步地指出,「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於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用公式表示是:
R1=R0(IA/IB)
其中:R1代表通貨膨脹後兩國貨幣間的新的匯率;
R0代表兩國通貨膨脹前兩國貨幣的匯率,又稱基期匯率;
IA代表A國的通貨膨脹率,IB代表B國的通貨膨脹率。
2.對購買力平價說的評價
首先,卡塞爾認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兩國的物價水平)可以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這說明卡塞爾正確地抓住了事物之間的真實的聯系。其次,如果兩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因某種原因而中斷以後,在恢復正常的貿易關系時購買力平價就能為均衡匯率的確定提供一個好的目標,而事實上也的確沒有比這更好的指標。再次,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即撇開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目標。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針對各國貨幣相繼貶值、匯率頻頻波動、外匯市場混亂無序的現象,以阿夫塔里昂為首的法國學派提出了匯兌心理說,來解釋匯率運動的這種無秩序的現象。
外匯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求,而外幣需求產生的原因則是由於它可以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或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因外幣對每個人的邊際效用不同,故每個人對外幣的主觀評價各異。但在外匯市場上,因受每個人的主觀評價的影響而變動的外匯供求,會自動地趨於平衡,在這個均衡點上供求雙方所接受的價格即是匯率,它是外匯供求雙方對外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表現。 1923年,凱恩斯在《論貨幣的改革》一書中指出,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之間的差價,如果按年百分率來表示,傾向於等於兩個不同金融中心之間利息的差額。並且,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還傾向於按照供求狀況,圍繞這些利息平價上下波動。
利息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這樣一個命題: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遠期外匯升水(亦即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百分率差額)必定等於利差(在同樣的時間區間上所度量的)。
利息平價理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這就是未抵補的利息平價。其含義是:在沒有風險規避的狀況下,如果投機者預期本幣的貶值率大於本幣匯率的遠期貼水,這時將拋售遠期外匯購買即期外匯通過這些套購活動,遠期外匯的升水可以反應本幣的預期的貶值率。
根據利息平價理論,得出如下結論:1.如果國內利率與國外利率相等,則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也相等,即遠期差價(升水或貼水)等於零。2.若國內利率高於外國利率,則遠期外匯差必為升水。3.若國外利率高於國內利率,遠期差價必為貼水。4.升水約等於國內利率高於國外利率之差,而貼水則約等於國外利率高於國內利率之差。 1961年,蒙代爾發表了《論最適度貨幣區理論》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適度貨幣區理論。蒙代爾認為,應該根據生產要素可否自由流動來劃分區域。在某些區域內,如果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即可作為一個最適度的貨幣區。
麥金農就提出了另一種劃分標准,即按經濟的開放程度作為劃分最適度貨幣區的標准。對一些相互間經濟貿易關系密切的開放經濟來說,組成一個貨幣區,相互之間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十分有利的。而對於與其貿易往來不太密切的地區,則實行彈性匯率比較有利。 該理論認為匯率決定於外匯的供求,而經常項目的變動是決定外匯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同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不同,阿爾吉認為,經常項目的變動是受兩國的國民收入、兩國的物價水平及兩國貨幣匯率本身的影響。本國出口主要取決於匯率、兩國的相對價格水平、外國國民收入的影響。本國居民的國外資產的積累,它主要受兩國的利率差及對未來匯率變化預期的影響。
根據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當KA=CA時,外匯供需平衡,此時匯率處於均衡匯率水平上。均衡匯率水平是由本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貨幣工資率、外國的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對兩國貨幣匯率預期等因素決定的。 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經濟學家約翰遜及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該理論實際上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貨幣學派的貨幣理論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有如下幾個重要的假定:
1.存在著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即存在著資本的充分流動性及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的充分可替代性。
2.存在著高效率的商品市場,自由的商品套購活動能保證「一價定律」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世界各地同一種商品的價格,按共同的貨幣計算,價格相同。
3.存在著高效率的外匯市場,市場參加者能根據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預期,並且他們的預期能強烈地影響市場上的匯率。
根據貨幣學派的理論,貨幣需求量是決定於實際收入和名義利率。
匯率等於兩國名義貨幣存量之比,乘以本國與外國實際收入函數之比,再乘以本國與外國名義利率函數之比。
當一國名義貨幣存量(即貨幣供應量)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當一國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當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上升時,本幣匯率上升。當外國國民收入上升時,本幣匯率下跌。當外國的名義利率上升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 資產組合平衡理論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由布蘭森、多恩布希及弗蘭克爾等經濟學家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各種資產之間(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並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存在著資產收益率的差別。人們一般最願意選擇的是三種資產: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當然這三種資產在各投資者財富總額中所佔的比例大小,則取決於:1.各種資產收益率的大小。2.財富總量的大小。匯率是在兩國資本相對流動過程中有價證券市場上達到均衡時決定的,一切影響資產收益率的因素都會通過影響證券市場上資產的組合而決定匯率水平及其變動。

I. 利用匯率理論來分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原因:
1、我國在外匯管理上實行的是強制結售匯率制度,要求企業取內得的外匯絕大部容分都要售給指定銀行以換取人民幣;當企業需要外匯時再向銀行購買。因此,在這一制度下,對外貿易中獲得的大量外匯收入就必須換成人民幣,這就加大了外匯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從而促進了人民幣升值。
2、國際收支對匯率的傳導機制為:國際貿易順差→外匯收入增加→國際儲備增長→人民幣需求增長→人民幣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