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匯率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匯率和通貨膨脹的關來系:源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關系非常復雜,因為存在著理論和現實不符的事實。
首先說說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脹水平高的國家其貨幣必然對通脹水平低的國家的貨幣貶值。但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兩個不足,其一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
其二是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
㈡ 通貨膨脹和匯率之間有什麼關系
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競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
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差異,在紙幣制度下,匯率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貨幣所代表的實際價值所決定的。按照購買力評價說,貨幣購買力的比價即貨幣匯率。如果一國的物價水平高,通貨膨脹率高,說明本幣的購買力下降,會促使本幣貶值。反之,就趨於升值。
㈢ 人民幣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關系非常復雜,因為存在著理論和現實不符的事實。
首先說說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脹水平高的國家其貨幣必然對通脹水平低的國家的貨幣貶值。但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兩個不足,其一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其二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主要是因為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的關系。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A國流通貨幣為X,B國流通貨幣為Y,其中A國的通脹水平高於B國的通脹水平。這里不妨再假設A國的通脹率為20%/年,B國的通脹率為0%/年,目前X對Y的匯率為1:5。若有一種商品M,在第一時期在A國的價格為20單位的X,在B國為110單位的Y,那麼按照名義匯率計算,從A國進口M時,只要用100單位的Y換成20單位的X就可以以比國內的價格低的價格得到商品M,那麼進口比使用國內的要合算,因此B國的貿易商就會選擇進口M,使得資本比B流到A,使X升值。但隨著通脹,1年後,商品M在A國的價格變成24單位的X而在B國的價格不變還是110單位的Y。再假設匯率在1年的變動又回到X:Y=1:5,那麼在B國從A國進口M時,就要用120單位的Y換24單位的X,因此進口M的價格比國內價格要高,但反過來看,在A國向B國進口M就變得有利可圖,因為只要用22單位的X就可以換到110單位的Y,比國內價格要低,從而資本向B國流動,使得X對Y貶值。
這里說一下實際匯率的計算方法:實際匯率=名義匯率*P^/P,其中P^為以外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為以本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水平。在上例中,第一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0/110=0.909,第二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4/110=1.091,可見本國通貨膨脹上升可使實際匯率上升,從而不利本國商品在國際中的競爭力。相對於名義匯率,國際貿易中更看重的是實際匯率,根據公式,當外國的通脹水平高於本國時,*P^/P大於1,外幣實際匯率上升,刺激本國商品出口,使本國貨幣升值;當本國的通脹水平高於外國時,*P^/P小於1,外幣實際匯率下降,刺激本國進口,使本國貨幣貶值。
以上是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但通常通貨膨脹的發生會讓該國的央行制定嚴厲的貨幣政策,通常的表現形式為高利率。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環境下,若本國利率高於外國而存在利差則會吸引資本大量湧入,從而推高本國匯率。
其實這說到底就是貿易帳和資本帳的問題,若資本流入大於貿易逆差,則貨幣依然可以穩定升值,正如美國和英國的情況一樣。反觀日本,這個國家是最能證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局限性的。日本10多年來的通貨緊縮,理應使日元強勢。然而實際匯率的低迷而帶來順差的好處因為日本低利率政策所引起的流動性陷阱所抵消,造成日本資金結構性外流,從而使日元長期處於低位。通貨膨脹只有引起實際匯率變化才會影響凈出口.不能想當然認為只要有通貨膨脹就會使變貿易比價線朝有利的方向變動,從而引起出口增加.
固定匯率下.
國內價格水平增高,一般情況是凈出口會減少而不是增加.直觀的解釋是,國內的錢買不到國內的東西,由於匯率還沒有變,買國外的東西更劃算.理論證明用IS-LM-BP模型的凈出口函數一看就知道了.
但也有一種情況則剛好相反. 若兩國生產率增長存在差異,通貨膨脹國的通漲原因是由於貿易部門的生產率提高迅速而引起的全社會的工資水平普遍提升,進而引起全社會價格水平的增高,那麼通漲國由於貿易品的生產率的增長快於國內價格水平增長而引起競爭力依然是增強,凈出口反而會增加.理論上可以用弱購買力評價來解釋.
浮動匯率下,如果資本不可流動,為保持經常項目的平衡,在物價水平升高時要提高名義匯率.根據平價公式,名義利率要調整為E=P/Pf,名義利率的提高正好和價格水平提高相抵消,出口進口無影響.這也就是經常項目差額模型第一定理.
如果資本有限流動,通貨膨脹引起實際利率降低,進而資本流出.此時出口做何變動就要考慮經濟的初始情況是存在逆差還是順差或者是均衡?初始的逆差存在貶值壓力再加上現在的雙重貶值壓力,匯率貶值很可能會超過價格上漲,出口增加.初始順差存在升值壓力現在資本流出,壓力緩解,匯率貶值不一定超過價格,出口不一定增加.初始是均衡的更加需要具體條件具體分析.
如果資本無限制流動,如果貨幣財政政策不動作,那麼只有狂貶值一條路可以走.注意這里都只是被動的分析通貨膨脹的影響 ,而對貨幣財政手段都按兵不動,形象的說,把其他的門都關閉了,讓通貨膨脹只沖著出口來侃侃究竟有多大能耐,考慮的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事實上在匯率劇烈變動之前就會運用貨幣和財政手段把它控制住了,否則對於金融體制不健全的國家來說後果就嚴重了.
總而言之,通貨膨脹對於出口的促進作用並不是很明顯的,它要求特定的條件,而且即使達到條件了,也難有起用的機會(有其他的更有效率的經濟手段的約束).
引發出口的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國內的一些政策鼓勵了出口(如出口補貼,稅收傾斜),或者國外的需求增加(消費者改變了偏好,企業轉型留下市場空間等),或者是產品的競爭力增強了(如規模經濟降低了成本,技術進步提高了質量,,等).
在匯率變化之前,一國的高通脹會造成高進口,而不是樓主所說的高出口:從微觀決策主題來看,一國的高通脹相對於別國而言意味著商品更為昂貴,本國進口商更願意進口,外國出口商也更願意向該國出口商品。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該國貨幣貶值到均衡水平為止(不考慮人為設置的關稅或其它貿易壁壘的存在的影響)。或者說,通脹造成了凈進口的上升,在外匯市場上對外幣的需求增加,本幣趨於貶值。一言蔽之,通脹造成本幣貶值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㈣ 匯率上升怎樣影響通貨膨脹的
匯率上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1)匯率上升,本幣貶值。
匯率可以理解為價格,匯率上升則價格上升。在匯率的表示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單位外幣摺合成多少本幣來表示,為直接標價法,這種方法下匯率上升的含義是單位外幣摺合成本幣數增加了,即本幣貶值了;另一種為單位本幣摺合多少外幣來表示,稱為間接標價法,這種表示方法下外匯匯率上升是指本幣升值了。
國際上極大多數國家用直接標價法,因此沒有特別說明,直接標價為默認標價,匯率上升為本幣貶值。一般所說的匯率是指單位外幣兌換人民幣。
(2)匯率上升,本幣貶值,同樣外幣購買的本幣數增加,出口獲得的外匯兌換本幣數增加,促進出口。相對地,進口成本的增加,抑制進口。一方面引起國際收支有順差,外匯儲備的增加,儲備所需要的本幣發行增多,另一方面出口的增加減少了國內的商品供應量,本幣發行的增加和國內商品供應的減少均引起了物價的上漲,引起通貨膨脹。
匯率變動(fluctuations in exchange)是指貨幣對外價值的上下波動,包括貨幣貶值和貨幣升值。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可以被轉換成其他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是指匯率發生變化,或某貨幣相對於另一個貨幣價值的改變。引起匯率變動的因素很多,如貿易、通貨膨脹等。
貨幣貶值是指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下降,或稱該國貨幣匯率下跌。匯率下跌的程度用貨幣貶值幅度來表示。
貨幣升值是指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上升,或稱該國貨幣匯率上漲。匯率上漲的程度用貨幣升值幅度來表示。
匯率的經濟影響:
(一)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上升(直接標價法),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二)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
1、對無形貿易收支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外幣購買力提高,本國商品和勞務低廉。本幣購買力降低,國外商品和勞務變貴,有利於該國旅遊與其他勞務收支狀況改善。
2、對單方轉移收入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如果國內價格不變或上漲相對緩慢,對該國單方轉移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3、對資本流出入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4、對官方儲備的影響:①本國貨幣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②儲備貨幣匯率下跌,使保持儲備貨幣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遭受損失儲備國家因貨幣貶值減少債務負擔,從中獲利。
㈤ 通貨膨脹和匯率有關系嗎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關系非常復雜,因為存在著理論和現實不符的事實。
首先說說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脹水平高的國家其貨幣必然對通脹水平低的國家的貨幣貶值。但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兩個不足,其一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其二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
在我的理解角度,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主要是因為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的關系。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A國流通貨幣為X,B國流通貨幣為Y,其中A國的通脹水平高於B國的通脹水平。這里不妨再假設A國的通脹率為20%/年,B國的通脹率為0%/年,目前X對Y的匯率為1:5。若有一種商品M,在第一時期在A國的價格為20單位的X,在B國為110單位的Y,那麼按照名義匯率計算,從A國進口M時,只要用100單位的Y換成20單位的X就可以以比國內的價格低的價格得到商品M,那麼進口比使用國內的要合算,因此B國的貿易商就會選擇進口M,使得資本比B流到A,使X升值。但隨著通脹,1年後,商品M在A國的價格變成24單位的X而在B國的價格不變還是110單位的Y。再假設匯率在1年的變動又回到X:Y=1:5,那麼在B國從A國進口M時,就要用120單位的Y換24單位的X,因此進口M的價格比國內價格要高,但反過來看,在A國向B國進口M就變得有利可圖,因為只要用22單位的X就可以換到110單位的Y,比國內價格要低,從而資本向B國流動,使得X對Y貶值。
這里說一下實際匯率的計算方法:實際匯率=名義匯率*P^/P,其中P^為以外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為以本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水平。在上例中,第一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0/110=0.909,第二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4/110=1.091,可見本國通貨膨脹上升可使實際匯率上升,從而不利本國商品在國際中的競爭力。相對於名義匯率,國際貿易中更看重的是實際匯率,根據公式,當外國的通脹水平高於本國時,*P^/P大於1,外幣實際匯率上升,刺激本國商品出口,使本國貨幣升值;當本國的通脹水平高於外國時,*P^/P小於1,外幣實際匯率下降,刺激本國進口,使本國貨幣貶值。
以上是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但通常通貨膨脹的發生會讓該國的央行制定嚴厲的貨幣政策,通常的表現形式為高利率。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環境下,若本國利率高於外國而存在利差則會吸引資本大量湧入,從而推高本國匯率。
其實這說到底就是貿易帳和資本帳的問題,若資本流入大於貿易逆差,則貨幣依然可以穩定升值,正如美國和英國的情況一樣。反觀日本,這個國家是最能證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局限性的。日本10多年來的通貨緊縮,理應使日元強勢。然而實際匯率的低迷而帶來順差的好處因為日本低利率政策所引起的流動性陷阱所抵消,造成日本資金結構性外流,從而使日元長期處於低位。
通貨膨脹只有引起實際匯率變化才會影響凈出口.不能想當然認為只要有通貨膨脹就會使變貿易比價線朝有利的方向變動,從而引起出口增加.
固定匯率下.
國內價格水平增高,一般情況是凈出口會減少而不是增加.直觀的解釋是,國內的錢買不到國內的東西,由於匯率還沒有變,買國外的東西更劃算.理論證明用IS-LM-BP模型的凈出口函數一看就知道了.
但也有一種情況則剛好相反. 若兩國生產率增長存在差異,通貨膨脹國的通漲原因是由於貿易部門的生產率提高迅速而引起的全社會的工資水平普遍提升,進而引起全社會價格水平的增高,那麼通漲國由於貿易品的生產率的增長快於國內價格水平增長而引起競爭力依然是增強,凈出口反而會增加.理論上可以用弱購買力評價來解釋.
浮動匯率下,如果資本不可流動,為保持經常項目的平衡,在物價水平升高時要提高名義匯率.根據平價公式,名義利率要調整為E=P/Pf,名義利率的提高正好和價格水平提高相抵消,出口進口無影響.這也就是經常項目差額模型第一定理.
如果資本有限流動,通貨膨脹引起實際利率降低,進而資本流出.此時出口做何變動就要考慮經濟的初始情況是存在逆差還是順差或者是均衡?初始的逆差存在貶值壓力再加上現在的雙重貶值壓力,匯率貶值很可能會超過價格上漲,出口增加.初始順差存在升值壓力現在資本流出,壓力緩解,匯率貶值不一定超過價格,出口不一定增加.初始是均衡的更加需要具體條件具體分析.
如果資本無限制流動,如果貨幣財政政策不動作,那麼只有狂貶值一條路可以走.注意這里都只是被動的分析通貨膨脹的影響 ,而對貨幣財政手段都按兵不動,形象的說,把其他的門都關閉了,讓通貨膨脹只沖著出口來侃侃究竟有多大能耐,考慮的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事實上在匯率劇烈變動之前就會運用貨幣和財政手段把它控制住了,否則對於金融體制不健全的國家來說後果就嚴重了.
總而言之,通貨膨脹對於出口的促進作用並不是很明顯的,它要求特定的條件,而且即使達到條件了,也難有起用的機會(有其他的更有效率的經濟手段的約束).
引發出口的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國內的一些政策鼓勵了出口(如出口補貼,稅收傾斜),或者國外的需求增加(消費者改變了偏好,企業轉型留下市場空間等),或者是產品的競爭力增強了(如規模經濟降低了成本,技術進步提高了質量,,等).
在匯率變化之前,一國的高通脹會造成高進口,而不是樓主所說的高出口:從微觀決策主題來看,一國的高通脹相對於別國而言意味著商品更為昂貴,本國進口商更願意進口,外國出口商也更願意向該國出口商品。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該國貨幣貶值到均衡水平為止(不考慮人為設置的關稅或其它貿易壁壘的存在的影響)。或者說,通脹造成了凈進口的上升,在外匯市場上對外幣的需求增加,本幣趨於貶值。一言蔽之,通脹造成本幣貶值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總之很復雜,常人看來沒關系就行了,真正怎麼樣相信諾貝爾得主們都說不清
㈥ 通貨膨脹對外匯匯率有什麼影響
這個問題太復雜了。其實,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沒影響:通貨膨脹在封閉經濟體或者,管制嚴格的經濟體中,對外匯匯率沒有影響。比如,中國現在有明顯的通貨膨脹問題,但因為中國管制匯率,所以外匯市場並不受本幣在國內情況的影響。中國外匯水平完全有國家通過市場買賣進行操控。
貨幣貶值(匯率下降):這個是很多經濟學家都推到出來的。在完全開放經濟中,通貨膨脹意味著本幣貶值,而本幣貶值的話,匯率自然會下降。很多中小型開放經濟體都會存在這種問題。一旦本國通貨膨脹嚴重,外匯匯率也會跟著降低。
貨幣升值(匯率上升):這個是比較詭異的情況。但確實在2000-2012年之間,發生在全球最大最主要的貨幣 —— 美元。盡管美國是開放市場經濟,但因為美元同時還是世界主要流通貨幣,海量商品、金融產品都用美元作為計價單位。因此,當美聯儲超發貨幣的時候,美元的流通性增加,從而美元的價值增加,貨幣反而會升值。當然,這種反常情況在金融危機後期,美國QE3之後就消失了。一種說發是,美元超發帶來的貨幣貶值效應,最終超過了美元流通性增強的效應。所以在2012年以後,美國每次QE都會造成美元的貶值。
㈦ 匯率怎麼影響到通脹
匯率就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簡單的說,一個國家出口企業收到的外國貨幣會通過銀行結匯變成本幣來使用,而外幣就相應形成了國家的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例,每出口收匯一美元,國家需要向市場投放6.7左右的人民幣,相應的貨幣供給量就會增加,外幣兌本幣的匯率越高,投入的本幣資金量就越大,則通脹的可能性就越大。
㈧ 關於人民幣匯率和通貨膨脹的關系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一國經濟實力的變化與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是決定匯率長期發展趨勢的根本原因。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外匯市場中,市場人士都十分關注各國的各種經濟數據,如國民經濟總產值、消費者物價指數、利率變化等。在外匯市場中,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和了解各種數據、指標與匯率變動的關系和影響,才能進一步找尋匯率變動的規律,主動地在外匯市場尋找投資投機時機和防範外匯風險。
在經濟活動中有許多因素影響匯率變動,列舉如下:
一、國際收支狀況。國際收支狀況是決定匯率趨勢的主導因素。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收支的總和。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逆差表明外匯供不應求。在浮動匯率制下,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變動,因此國際收支逆差將引起本幣貶值,外幣升值,即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國際收支順差則引起外匯匯率下降。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變動決定匯率的中長期走勢。
二、國民收入。一般講,國民收入增加,促使消費水平提高,對本幣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如果貨幣供給不變,對本幣的額外需求將提高本幣價值,造成外匯貶值。當然,國民收入的變動引起匯率是貶或升,要取決於國民收入變動的原因。如果國民收入是因增加商品供給而提高,則在一個較長時間內該國貨幣的購買力得以加強,外匯匯率就會下跌。如果國民收入因擴大政府開支或擴大總需求而提高,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超額的需求必然要通過擴大進口來滿足,這就使外匯需求增加,外匯匯率就會上漲。
三、通貨膨脹率的高低。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基礎。如果一國的貨幣發行過多,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一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使貨幣對內貶值,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因為匯率是兩國幣值的對比,發行貨幣過多的國家,其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減少,因此在該國貨幣折算成外國貨幣時,就要付出比原來多的該國貨幣。
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將改變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對債券收益、外幣價值的預期。通貨膨脹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出口虧損,進口有利。在外匯市場上,外國貨幣需求增加,本國貨幣需要減少,從而引起外匯匯率上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相反,如果一國通貨膨脹率降低,外匯匯率一般會下跌。
四、貨幣供給貨幣供給是決定貨幣價值、貨幣購買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國貨幣供給減少,則本幣由於稀少而更有價值。通常貨幣供給減少與銀根緊縮、信貸緊縮相伴而行,從而造成總需求、產量和就業下降,商品價格也下降,本幣價值提高,外匯匯率將相應地下跌。如果貨幣供給增加,超額貨幣則以通貨膨脹形式表現出來,本國商品價格上漲,購買力下降,這將會促進相對低廉的外國商品大量進口,外匯匯率將上漲。
五、財政收支一國的財政收支狀況對國際收支有很大影響。財政赤字擴大,將增加總需求,常常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及通貨膨脹加劇,結果本幣購買力下降,外匯需求增加,進而推動匯率上漲。當然,如果財政赤字擴大時,在貨幣政策方面輔之以嚴格控制貨幣量、提高利率的舉措,反而會吸引外資流入,使本幣升值,外匯匯率下跌。
六、利率,利率在一定條件下對匯率的短期影響很大。利率對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差異引起資金特別是短期資金的流動而引起作用的。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國利率差異大於兩國遠期、即期匯率差異,資金便會由利率較低的國家流向利率較高的國家,從而有利於利率較高國家的國際收支。要注意的是,利率水平對匯率雖有一定的影響,但從決定匯率升降趨勢的基本因素看,其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對匯率的變動起暫時的影響。
七、各國匯率政策和對市場的干預,各國匯率政策和對市場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匯率的變動。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央行都盡力協調各國間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力圖通過影響外匯市場中的供求關系來達到支持本國貨幣穩定的目的,中央銀行影響外匯市場的主要手段是:調整本國的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影響匯率;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對資本流動實行外匯管制。
八、投機活動與市場心理預期,自1973年實行浮動匯率制以來,外匯市場的投機活動越演越烈,投機者往往擁有雄厚的實力,可以在外匯市場上推波助瀾,使匯率的變動遠遠偏離其均衡水平。投機者常利用市場順勢對某一幣種發動攻擊,攻勢之強,使各國央行甚至西方七國央行聯手干預外匯市場也難以阻擋。過度的投機活動加劇了外匯市場的動盪,阻礙正常的外匯交易,歪曲外匯供求關系。
另外,外匯市場的參與者和研究者,包括經濟學家、金融專家和技術分析員、資金交易員等每天致力於匯市走勢的研究,他們對市場的判斷及對市場交易人員心理的影響以及交易者自身對市場走勢的預測都是影響匯率短期波動的重要因素。當市場預計某種貨幣趨跌時,交易者會大量拋售該貨幣,造成該貨幣匯率下浮的事實;反之,當人們預計某種貨幣趨於堅挺時,又會大量買進該種貨幣,使其匯率上揚。由於公眾預期具有投機性和分散性的特點,加劇了匯率短期波動的振盪。
九、政治與突發因素,由於資本首先具有追求安全的特性,因此,政治及突發性因素對外匯市場的影響是直接和迅速的,包括政局的穩定性,政策的連續性,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戰爭、經濟制裁和自然災害等。另外,西方國家大選也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與突發事件因其突發性及臨時性,使市場難以預測,故容易對市場構成沖擊波,一旦市場對消息作出反應並將其消化後,原有消息的影響力就大為削弱。
總之,影響匯率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的關系錯綜復雜,有時這些因素同時起作用,有時個別因素起作用,有時甚至起互相抵消的作用,有時這個因素起主要作用,另一因素起次要作用。但是從一段長時間來觀察,匯率變化的規律是受國際收支的狀況和通貨膨脹所制約,因而是決定匯率變化的基本因素,利率因素和匯率政策只能起從屬作用,即助長或削弱基本因素所起的作用。一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對匯率的變動起著決定性作用。一般情況下,各國的貨幣政策中,將匯率確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已成為政策目標之一。通常,中央銀行運用三大政策工具來執行貨幣政策,即存款准備金政策、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政策。投機活動只是在其它因素所決定的匯價基本趨勢基礎上起推波助瀾的作。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人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第二,利率。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第三,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竟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第四,政治局勢。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
㈨ 通貨膨脹對匯率有什麼影響
通貨膨脹後的結果會抄導致兩大事件的發生,一個是普通商品和不動產價格上升,第二種國家宏觀調控抑制通脹會進行銀行加息,通貨膨脹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常有的顯現,普通的通脹不會立刻對市場匯率造成影響,只有高出了世界的平均水平,才會引起貴哦及上的炒家關注,並且引起國際市場匯率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