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市場 » 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

發布時間: 2021-03-23 12:51:28

『壹』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何持續走高

2018年新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路走高,短短半個月時間最高漲幅一度超過1.2%,2017年全年人民幣上漲幅度為6.72%。1月15日,離岸市場人民幣對美元盤中最高觸及6.4155元,創2015年11月25日以來新高。

「歐元上漲是美元指數下跌的頭號原因。」劉健說,1月11日歐洲央行會議紀要公布,隨著歐洲經濟回暖超預期,歐洲央行有可能在今年9月份正式結束資產購買,並在4季度加息,受此影響,歐元連續走高。由於歐元在美元指數權重中佔比57%,歐元看漲帶動美元指數回調。

『貳』 人民幣匯率不斷的創新高會帶來什麼影響

一、從總體來看,匯率的升高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可能對中國的出口行業會有回一定的影響,也答就相對的有益於美國對我們的貿易出口。
二、在股票市場上,人民幣的升值會有幾個比較明顯的利好板塊。首先是航空業,人民幣升值會對航空業帶來大額的人民幣匯兌損益,另外,民航局對該行業的政策支持也對該行業起到了促進作用。其次是造紙板塊,目前國內造紙企業的木漿依存度依然很高,國外木漿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內企業的成本,人民幣升值自然是該行業的利好消息。最後一個板塊是房地產行業。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會吸引大量的外資湧入國內市場。房地產市場成為外資進入國內市場後轉變為人民幣資產的天然媒介(外資可坐收房價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收益),成為外資追捧的對象,外資的投入增加了房地產的投資需求,推高房價,這也是人民幣升值過程中自然會發生的。
三、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人民幣的小幅升值,會加大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外資會更多的湧入,推進通貨膨脹。但如果人民幣升值到位以後,一方面不會有熱錢的大量湧入,國內的出口得到一定抑制,進口得到促進,這有利於國內通貨膨脹的控制。

『叄』 人民幣最近的走勢漲不停,人民幣匯率會帶來哪些影響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企穩回升,一掃此前單邊貶值預期,使得市場上的人民幣“空頭”損失慘重。今年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上漲約3000個基點,連續走強為市場帶來了信心。另一邊,美元指數走弱則相對較弱。市場人士指出,當前海外不確定性因素較多,而中國經濟基本面支撐較強,疊加人民幣預期自我強化、觀望結匯盤入場等因素,使得年內人民幣對美元仍有“補漲”空間。

人民幣下半年料延續穩中趨強態勢

華創證券表示,8月初以來的人民幣走強與以往不同,發生在美元指數反彈的背景下,也未發現央行明顯的市場引導,或表明匯改以來的貶值預期有松動跡象。年內在美元指數難以大幅走強的背景下,預計年內人民幣匯率將維持階段性企穩。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黃志龍認為,在美元呈現單邊貶值走勢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是美元指數波動的被動跟隨者。今年以來,無論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中趨強,還是人民幣匯率指數(CFETS)保持雙向波動,或者說資本外流的預期日漸消失,外匯儲備持續增加,都說明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目標基本實現。

他還認為,下半年,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最大因素仍然是美元指數的走勢,美元指數較前期高點已經回落了8%左右,後期仍可能保持震盪走低的態勢,特別是美國新政進展不大,歐洲和日本政治經濟形勢穩中走強,都將加大美元指數震盪走低的壓力;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可能延續當前穩中趨強的態勢。

另據中新網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盛松成近日表示,人民幣匯率已經趨於穩定,預計下半年匯率依然會維持穩定,甚至有所升值。盛松成明確指出,在中國經濟增速相對較高的背景下,人民幣下半年穩中有升,至年底完全有可能到達6.5-6.6的區間內。

『肆』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持續走高;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高。 一樣嗎

人民幣對美元走高才是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但也不是絕對的人民幣升值,如果人民幣和美元同時疲軟,但美元更軟,那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是走高,如果人民幣和美元都升值,但是美元升值更快,人民幣對美元還是會下降

『伍』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高意味著什麼

利:
1、人民幣購買力增強,海外並購能力增強;
2、外出旅遊、出國成本降低;
3、進口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弊:
1、不利於出口;
2、外國投資減少;
另外,當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他們經常降低利率,以促進本國消費。

『陸』 人民幣匯率為何會持續走高,影響它的因素是什麼

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各國自身的交易制度與國際交易制度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基本功能是推動國際分工規模的增加、國際合作關系的擴大。國際貿易的好處主要來源於比較優勢的發揮。一個國家及地區能否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或者說利用比較優勢發展經濟對於該國家、地區的經濟福利增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進行國際貿易也可以說對外開放是一個國家得以發揮比較優勢的基本通道和引擎。更進一步的是推動一個國家制度的全面發展。眾多研究表明,更為開放的國家要比相對封閉的國傢具有更好的經濟福利增長。不言而喻,對外開放可推動分工規模擴大,貿易量的增加,將推動生產要素流動性的加快,有利於一個國家按照自己的資源優勢及要素稟賦來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技術結構及資源結構,以比較優勢的原則參與國際分工,發揮貿易對經濟福利增長的引擎作用。
然而,能否發揮國際貿易對經濟福利的增長作用,不僅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管理戰略選擇,更取決於經濟管理者對交易制度理論的認識。從目前國際貿易理論上,只能得出如何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爭取一個外向型模式,諸如增加科技產品出口、提高企業效率等等。但對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模式,諸如經濟發展戰略管理、匯率管理等等,則是模糊的。可以從這次人民幣升值的大討論中看得出來。
人民幣匯率問題被吵得沸沸揚揚,可以說狼煙四起,不僅有日本的發難,更有美國的通牒。令人擔心的是我們國內的經濟理論家普遍認為人民幣值被低估。使用的理論:一是購買力平價理論,二是外匯平衡理論,三是銀行對匯率的管理。這都是事實,畢竟是美元在我國購買價要比在美國購買價低得多。在匯率的形成中,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操作對人民幣匯率有決定性作用。持上述理論的經濟學家忽視了一個基本現實,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產生的。在固定匯率制度中,匯率的變動是一種總處在邊際價格的調整上,就是說國際貿易產品只能是商品價值的交易。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原有的理論已經失去存在的基礎,現在還用它作為理論指導就不能不發人深思了。①國際貨幣多元化流通中,各國之間消費品價格的變動與匯率的變動是不相關聯的,源於匯率價格變動軌跡與國內消費品市場價格變動軌跡無論如何說也聯系不到一塊。硬把兩者放在一起只能說明對不同的勞動價值形成中價格運行軌跡的無知。②國際貨幣多元化流通中,對外不平衡是相對的,是內部不平衡的表現。立腳點應該調整國內宏觀經濟管理達到一個新的平衡水平,推動、促使對外平衡。③中央銀行外匯市場的操作無可非議,關鍵是如何看待。為實現經濟福利的不丟失,對外匯市場的操作不僅必要,而且必須。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忽視了交易制度的功能。科技進步能提高經濟體收益是不錯,但這一收益必須有了價格才能成為現實,然而收益實現的同時也有一部分外溢。源於貨幣有這種分配功能。應當記得,科技進步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投入成本。對一個生產單位來說收益是增加了,相對貨幣流通的一個經濟體來說,還是經濟收益等於經濟成本。在兩兩交易中,對一方是收益外溢,對另一方就是(經濟)福利增加。在國際貿易中,當貨幣和金掛鉤時,實行固定匯率制,各貿易國不存在經濟福利丟失問題。經濟福利外溢有著明顯性,即金的丟失。從理論上講,交易對象是商品價值形態,RHP=V+LI+G/M。出口國際需求量大的產品就有經濟福利增加。目前不但貨幣和金脫離,而且貨幣是多元化浮動匯率,是交易制度性質的變化。交易對象是市場品價值形態,RHP=(V+LI)R/C,而非商品價值形態。所以匯率價格的運行已經不是邊際價格調整而是效應價格運行,呈S型,就是說升值壓力表現為加速度形式。所有後起東亞國家都經歷過,而且都是在S型的加速期出現了經濟危機。
在市場品價值形態交易制度中,人均貨幣收入與生產率的比等於總消費與總積累的比。RHP/C+LI=R/C。當保持一定的積累增長率時,相應提高了生產率增長,相伴隨地是消費增長及RHP的增長。通過出口貿易彌補了國內消費增長的不足,只能通過提高RHP增長來平衡。當出口進一步增長相對RHP不增長時,就會有大量的剩餘貨幣出現,表現為國際貿易順差增加。一旦本幣出現升值預期熱錢就會滾滾流入,推動國內經濟泡沫產生。這是國際貨幣多元化交易的基本功能。
在這一功能機製作用下,匯率變動與國內要素流動性增加成正比,與國內要素流動性減少成反比。這說明在一定國際貿易依存度的基礎上,其幣值代表著該國勞動能力的價值。就是說,幣值的上升實質是勞動力價值的升值。這一現象構成國際經濟福利的初次分配。當一個國家貿易順差大量增加必然引出各種各樣的爭端與摩擦,進一步的是經濟問題政治化。妥協的途徑有二:一是本幣升值,二是輸出資本。前者稱作經濟福利丟失,後者稱作經濟福利外溢,這樣一來,使所有參加貿易國都得到好處。這一現象構成國際經濟福利的再次分配。而提高國內要素的流動性來增加外匯資金的吸收能力,通過減少外匯儲備來實現經濟福利增長構成國際經濟福利的最終分配。
問題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看不到這一點,才有了人民幣值被低估的普遍性認識。這種認識必須改正,否則不可能認識到人民幣5%的升值丟失了我國二年以上的國際經濟福利。更使人憂慮的是這樣下去,使我國經濟發展趕超戰略毫無希望。一,如此下去,25年人民幣有可能升值100%,RHP增長40年趕不上日本,趕上美國就只能是一種理想。二,在國際貿易中,小國可以從一項國際分工中獲得經濟福利的高增長。中國是一個大國無法創造出國際單項分工的現實。三,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由於對交易制度理論的無知,也就不可能認識到落後國趕超先進國家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已經形成國際分工的先進國家在要素流動性增加推動經濟福利增長方面已經沒有多餘的潛力可挖,相對落後國家——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大國,50年的時間里無論經濟改革有多快,都不存在要素流動性增加的制約。落後國家有著要素流動性增加的大空間是縮小與先進國家差距的唯一根本性條件。
(二)國際貿易均衡理論
(1)給出一個平衡公式:
A(R/C…ZGY/W…P/V+LI)/B(R/C…ZGY/W…P/V+LI)
公式的含義是兩個國家幣值的比較。幣值相比較取決於三大變數:消費與積累的比率、商品價值量(Z表示人均持有貨幣增長,G表示基礎貨幣,Y表示貨幣發行量增長,)、人均貨幣收入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比率。假設上面參數相同時,AB二個國家貿易的發生是源於行業產業結構的不一樣。這種國際貿易完全是相對優勢的發揮、資源共享,導致收入均等化趨勢。經濟福利的增加取決於貿易量的增加。這可有相對開發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封閉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得到證明。但是這個假設是建立在金(銀)等實物貨幣之上的假設。
目前國際貿易已經不存在實物貨幣交易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轉變為紙幣交易制度。這個制度的變遷有二個決定條件:一是貨幣完全與金脫鉤,二是國際上多元化貨幣的存在,並自由兌換。在1980年以前只能說是准紙幣交易制度。沒有交易制度經濟學知識的學者不可能認識到交易制度的改變就改變了產品的勞動價值形態。
國際交易制度的改變幾乎使全部的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失去存在的基礎。但是社會認識有著「路徑依賴」,落後於事物發展進程。這就是中國經濟理論家死抱著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不放的根源。
(2)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說明內外經濟失衡的公式;
S-I=EX-IM……(1)
公式的左邊表示儲蓄和投資的差額,右邊是出口和進口的差額。投資大於儲蓄,進口大於出口成為雙缺口;反之成為雙剩餘。通過統計可知,1994年為界前15年表現為雙缺口,但可以說缺口不大,可稱得上基本平衡。
BP=(EX-IM)+(IF-OF)……(2)
這是在經常賬戶的基礎上引入資本賬戶。BP表示為凈出口和凈資本流入之和。統計可知,1995年後我國保持著雙順差。2005年突破2000億美元。
張曙光通過上面二個公式的應用指出「在堅持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下,正是雙順差的持續,才產生了匯率升值的壓力。」可見傳統平衡理論忽視了引起雙順差的的根本原因是國內經濟的不平衡即消費積累的不平衡與勞動生產率和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的不平衡。把它看成固定匯率的結果是以偏蓋全。
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中國為什麼採取人民幣不貶值戰略?並且實行固定匯率制?這些經濟學家不知道是為了與美國尋求合作。
為什麼要合作?1可以學到許多現代化的金融管理知識。2可以模仿學習美國的國內經濟運行平衡管理方針。3減輕中國應對金融突發事件壓力。
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中國與美國的雙向依賴。中國搞生產,美國發貨幣;中國人製造商品由美國人消費;中國經濟增長雖快卻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美國發行貨幣雖多卻沒有出現通貨膨脹之憂;中國有著雙儲備(外匯和儲蓄)屢創新高沒有經濟滑坡,美國雙赤字累創新高 經濟運行安然無恙。但這種貿易格局使中國成為財富創造者,美國成為參與財富的分配者。導致中國的凈福利流出,美國凈福利流入年2000億美元以上。
現在我國頂住美元要獲利了,中國經濟學家又建議人民幣升值讓經濟福利繼續丟失。其根源在於國際交易制度理論知識的欠缺。
那麼,中國的經濟學家錯在那裡呢?
(3)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比較是復雜的,單純勞動生產率的比較更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因素有好幾個:有商品價格;消費增長率;積累增長率;相對的還有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貨幣發行量增長等等。這讀者不難理解,比如貨幣當局發行的貨幣量多時照樣出現商品價格的上升。
可見我國的大腕經濟學家都是假定上述的因素不存在。他們的思維方法是,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引出商品量的增加相對美國價格偏低從而導致商品向美國流動量的增加,才出現了我國巨額的順差。
在我看來,根據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快於美國就說「實際匯率」已經升值,「名義匯率」也必須升值的思想是極其愚蠢的。因為這種思想忽視了在匯率調整、降低外匯儲備中的多種選擇,而是把人民幣升值看成唯一的方法。例如,1提高工人工資待遇,取消出口企業的優惠政策。2采購外國商品,對沖外匯儲備,補貼國內用戶。3增發貨幣量,提高社會保障覆蓋率。4增發貨幣量,對教育、醫療、住房的個人提高補助額。總之,國家無論使用那一個方法都可以提高我國的商品價格,來消除人民幣升值預期。
看來經濟學家們甚至忽視了1994年以前我國是如何形成雙缺口的及其主要因素是什麼。
(4)從外匯市場上看,人民幣確實存在著升值的壓力,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人民幣遭遇如此大的升值壓力?我們的基本結論;可分為兩個方面即實體因素與貨幣因素。
在國際上,世界基礎貨幣增長速度比我國快著一倍。1997年以來全球基礎貨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每年高於10%,甚至達到25%,相對經濟增長只有2—5%,二者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美國一直保持低利率,無節制的大量發行美元。同時現行的國際貨幣儲備格局使各國銀行,特別是亞洲中央銀行通過外匯市場的干預支持美國的巨額「雙赤字」,導致世界基礎貨幣增長迅猛。根據IMF國際游資統計,20世紀80年代國際短期資本為3萬億美元,1997年增加到7.2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生產總值的20%。僅對沖基金已達8000多隻,有1萬億美元資產。
而中國的基礎貨幣發行量正好相反,比1997年下降近90%。
在國內由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及國家平衡經濟運行的不信任預期下個人與企業對經濟行為進行調整:一是海外資金迴流近500億美元。二是我國在海外的企業與個人的收入的轉移支付2000年只有幾萬億,部門轉移也不大,2004年卻增長2倍。三是外資企業收益匯出減少。四是外貿部門在中國結匯增加。這四個方面就組成「游資」,是國家無法管制的。它和我國的經濟學家對人民幣走勢的分析判斷密切相關。
在實體性經濟因素上,我國經濟運行平衡管理能力差。1)我國這幾年消費增長率呈下降趨勢,而與先進國相反。這說明在個人收入方面,諸如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上沒有基礎貨幣的支援,和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差距太大。2)在虛擬經濟制度上差距更大。因為我國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的建立上指導思想的錯誤,到目前也沒有走向正軌。只要企業經營不和股票付息相聯系,期貨經營不和實物商品交割相聯系,證券市場就永遠不可能走向正軌。這樣一來,也就不能有吸納外資投資的功能,才有外資充裕的表現。3)作為經濟管理體的國家,一般地說,增加基礎貨幣的發行只要用在對國民社會保障的提高上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中國政府沒有這種理念的操作從而破壞了消費與積累的平衡增長。4)在先進國家,是各類企業在發展權利的平等。而我國對企業的管理是等級制度,這就造成低價的競爭機制格局。導致科技期貨市場的低迷,僅此一項就少著上千億美元的吸納。(數據來源於夏斌,陳道富2006,2)。
(5)同一商品為什麼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價格?比如麥當勞的漢堡包在全世界質量是一樣的。2004年1月,在中國是1.23美元;在美國是2.80美元;在歐洲是3.48美元。這種現象給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個很大的打擊,無論採用什麼樣的「藍子貨幣」來計算都有個被質疑的問題。由此而來也成為給勞動生產率決定價格理論定性為「偽理論」的依據。就是說在勞動率上全世界的漢堡包是一樣的,在生產率上的表現上卻有著不一樣。由此也說明人民幣「實際匯率」已經升值是來源於中國「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完全是個「偽理論」。
從理論上講,決定商品價格的因素有多種,P=(V+LI)…R/C…Q/M。相對國際商品交易其價格不僅只有勞動生產率因素還要加上需求與供應的比率和消費與積累的比率。盡管不同國家在產業結構上不同與生產要素流動速度有不同,但在一個國家內部總有一個平均率存在著,因為商品交易行為有這種功能。換言之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的不同使同一商品有著不同的價格表現。與我們觀察到的是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與同一商品的不同價格相關聯是一致的。
同一商品在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高的國家價格也高,相對在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低的國家其價格也低。二者的比率相等。
所以我們說人民幣升值並不能改變中、美兩國的購買力平價的比率。但是在短期內對進出口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從長期來看並不能改變中國外匯儲備上升的趨勢,而是改變了(縮小)外匯儲備的名義價值。從另一方面看相對中國而言既然想改變這種出口大於進口的現象,為什麼不能取消對出口企業的補貼,給予國民待遇呢?為什麼只能用人民幣升值的手段來調整出口大於進口這個事情呢?
(6)為什麼所有的國家都對出口產品進行不同程度上的補貼呢?
顯然推行出口補貼是推動人均收入均等化的首選手段。比如美國對糧食進行高額補貼,其原因是不對糧食生產進行補貼,那麼糧食生產就有可能被淘汰。在工業發達國家農民收入沒有別的方法來實現與工業收入的相等,只有對糧食進行補貼才能實現這種相等。
在中國對工業產品進行出口補貼就有問題了,有著追求經濟增長、提高政績的質疑。在加上這種努力帶來人民幣的升值,經濟福利的丟失,更讓國民懷疑追求經濟增長目標的純潔性。眾所周知對出口進行補貼,增加出口產品的生產能提高就業來推動國民收入的增長。問題在於,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使用人民幣貶值的手段來推動出口的增長,進一步增加就業,增加國民的收入呢?
(7)最近,從報刊雜志上發出一種聲音,說「美元發行不受約束」,「這將導致世界資產泡沫產生」,「超美元供給將破壞儲備貨幣與世界經濟發展的平衡」,等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中國經濟學家標準的官僚主義思想意識在作怪:
1, 美國從發行貨幣上,年獲得不下於6000億美元的貨幣收益用來補貼國內個人社會保障支出。我們喊喊,是不是美國人民就聽我們的?反過來說這種喊叫,在美國人心中完全是一個白痴。美國人民是不允許美國政府如中國政府那樣只顧官僚階層的收益而不管一般勞動大眾的社會保障的。人民幣升值以來,匯兌損失幾百億人民幣,卻沒有一個部門的官員為其負責本身在西方國家就是一個怪事情,在美國人民心目中這是不允許的。
2, 作為一個國家的政府為自己的國民謀福利收入是無可非議的。相反非議別國政府為國民謀福利正好說明自己缺乏為國民謀福利的思想意識。中國是一個大國,在貨幣經濟上應該向美國學習。而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與美元棞在一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唯一正確的發展戰略。如果政府在這一點上講信用的話,人民幣就可以很快成為國際貨幣從而分享美元年數千億的貨幣收益。我們只所以做不到,根源在君主制官僚體制上重大決策讓一兩個精英說了算。在東南亞經濟危機時人民幣應該貶值來減少損失,我們卻盯住了美元就是為了受損失。目前我們應該盯住美元才能獲利政府卻要人民幣升值,也是為了受損失。我真不知道中國政府中了那門子邪。
3, 就短期抑制外匯儲備上升過快來說,政府完全可以由經貿部牽頭組建商品對沖集團服務企業。從美國進口我們不能生產的民用產品,銷售不出去時通過增加基礎貨幣對這些產品補貼來糾正進出口的不平衡,從而增加國民經濟福利。有人說「發票子」將導致物價上升、人民幣貶值。是的,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如果用發票子的方法能把外國的東西買回來並賣給勞動人民的話,那麼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4, 美元利率的不穩定必然造就世界上某個國家的金融不穩定。根源一是經濟體小與放開外匯管制相關聯;二是國際貿易的競爭引出各種自然資源價格的不平衡總要出現資源供給斷裂的時候,進行強力的調整來打擊金融資產泡沫。這種現象應引起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今年夏初我國房地產、股市已經出現這種苗頭。其根源就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引起的。如果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得不到遏制那麼中國將步入上個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後塵。這一點就是我堅決反對人民幣升值的由來。
外貿平衡商品對沖企業的建立,它的偉大作用有以下幾點:1作為外貿部門直接領導的企業,可以有選擇的進口我國短缺商品,平衡進出口貿易可提高經濟福利。2這種商品對沖服務能化解我國出口貿易的磨擦。為對我國的所謂「低價傾銷」案找到一個新的化解途徑。同時起到為我國密集型勞動產品擴充國際市場的作用。3隻要是對我國呈現逆差的貿易國,商品對沖企業就可參加向該國推銷產品的談判,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就業。4用商品對沖外匯儲備能使經濟福利增長,相對用貨幣來對沖高外匯儲備的操作必須支付正向成本時,用商品來對沖高外匯儲備的操作總是處在負成本中。
(三)小結與建議
小結:匯率的比較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可以說相對眾多的比較方法而言,我們面臨著一個優先秩序的選擇:1)購買力平價的比較實質上是一個國家之間勞動生產率的比較即相對一個國家總有一個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化問題。所以同一質量商品價格的差別實質上是一個平均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差別。由此而來兩國之間匯率的變動與均等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變動沒有直接的聯系。2)購買力平價的比較也可以說是兩國之間商品價值的比較。決定商品價值的因素很多,把諸因素都進行均等化的計算是辦不到的。所以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看作「實際匯率」的提高在統計上就沒有可信度。例如從人均產值上看,我國雖然有著10%增長率但在人均產值增長上並沒有美國高,說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快於美國必然是拿我國部分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與和美國接近均等化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相比較,從而失去科學性。3)由此看來,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其基本根據就是中國經常項目長期順差的存在。但是他們忽視了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長期逆差的存在。我們認為說人民幣被低估無非是希望用貨幣來對沖貿易的不平衡而已,看不見用購買商品照樣可以對沖貿易的不平衡。4)主張人民幣升值的觀點,無非是認為長期的高外匯儲備引出人民幣升值預期將惡化國內資源配置。(我們的觀點與此相反,長期的高外匯儲備正是國內資源配置長期惡化的結果)這種思維方法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對待高外匯儲備上看作人民幣匯率的扭曲從而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一是把兩國商品貿易的不平衡拉向兩國貨幣幣值不平衡的比較上;進一步的是拉向商品價值的比較與兩國之間勞動力價值的比較上。在這個問題上就世界經濟學理論也沒有一個共識的標准,使之成為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反之用我們的觀點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外匯儲備來源於決策當局的「獎出」「限入」的錯誤政策;只著重積累投資的增長、忽視消費產出的增長是政府無法逃脫的系統性責任。這樣一來,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觀點實質上開拓了政府的責任而且阻礙了迅速扭轉高外匯儲備的手段的探討。
主要參考文獻:
李揚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回歸有管理的浮動》《經濟研究》2005,8。
夏斌等:《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經濟研究》2006,2
張曙光:《人民幣匯率問題: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經濟研究》2005,5
王海鈺:《交易制度理論探討》《理論前沿》2005,12
王海鈺:《中國:應走人民幣貶值之戰略》本網。

『柒』 為什麼現在人民幣匯率在不斷走高

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各國自身的交易制度與國際交易制度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基本功能是推動國際分工規模的增加、國際合作關系的擴大。國際貿易的好處主要來源於比較優勢的發揮。一個國家及地區能否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或者說利用比較優勢發展經濟對於該國家、地區的經濟福利增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進行國際貿易也可以說對外開放是一個國家得以發揮比較優勢的基本通道和引擎。更進一步的是推動一個國家制度的全面發展。眾多研究表明,更為開放的國家要比相對封閉的國傢具有更好的經濟福利增長。不言而喻,對外開放可推動分工規模擴大,貿易量的增加,將推動生產要素流動性的加快,有利於一個國家按照自己的資源優勢及要素稟賦來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技術結構及資源結構,以比較優勢的原則參與國際分工,發揮貿易對經濟福利增長的引擎作用。
然而,能否發揮國際貿易對經濟福利的增長作用,不僅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管理戰略選擇,更取決於經濟管理者對交易制度理論的認識。從目前國際貿易理論上,只能得出如何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爭取一個外向型模式,諸如增加科技產品出口、提高企業效率等等。但對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模式,諸如經濟發展戰略管理、匯率管理等等,則是模糊的。可以從這次人民幣升值的大討論中看得出來。
人民幣匯率問題被吵得沸沸揚揚,可以說狼煙四起,不僅有日本的發難,更有美國的通牒。令人擔心的是我們國內的經濟理論家普遍認為人民幣值被低估。使用的理論:一是購買力平價理論,二是外匯平衡理論,三是銀行對匯率的管理。這都是事實,畢竟是美元在我國購買價要比在美國購買價低得多。在匯率的形成中,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操作對人民幣匯率有決定性作用。持上述理論的經濟學家忽視了一個基本現實,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產生的。在固定匯率制度中,匯率的變動是一種總處在邊際價格的調整上,就是說國際貿易產品只能是商品價值的交易。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原有的理論已經失去存在的基礎,現在還用它作為理論指導就不能不發人深思了。①國際貨幣多元化流通中,各國之間消費品價格的變動與匯率的變動是不相關聯的,源於匯率價格變動軌跡與國內消費品市場價格變動軌跡無論如何說也聯系不到一塊。硬把兩者放在一起只能說明對不同的勞動價值形成中價格運行軌跡的無知。②國際貨幣多元化流通中,對外不平衡是相對的,是內部不平衡的表現。立腳點應該調整國內宏觀經濟管理達到一個新的平衡水平,推動、促使對外平衡。③中央銀行外匯市場的操作無可非議,關鍵是如何看待。為實現經濟福利的不丟失,對外匯市場的操作不僅必要,而且必須。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忽視了交易制度的功能。科技進步能提高經濟體收益是不錯,但這一收益必須有了價格才能成為現實,然而收益實現的同時也有一部分外溢。源於貨幣有這種分配功能。應當記得,科技進步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投入成本。對一個生產單位來說收益是增加了,相對貨幣流通的一個經濟體來說,還是經濟收益等於經濟成本。在兩兩交易中,對一方是收益外溢,對另一方就是(經濟)福利增加。在國際貿易中,當貨幣和金掛鉤時,實行固定匯率制,各貿易國不存在經濟福利丟失問題。經濟福利外溢有著明顯性,即金的丟失。從理論上講,交易對象是商品價值形態,RHP=V+LI+G/M。出口國際需求量大的產品就有經濟福利增加。目前不但貨幣和金脫離,而且貨幣是多元化浮動匯率,是交易制度性質的變化。交易對象是市場品價值形態,RHP=(V+LI)R/C,而非商品價值形態。所以匯率價格的運行已經不是邊際價格調整而是效應價格運行,呈S型,就是說升值壓力表現為加速度形式。所有後起東亞國家都經歷過,而且都是在S型的加速期出現了經濟危機。
在市場品價值形態交易制度中,人均貨幣收入與生產率的比等於總消費與總積累的比。RHP/C+LI=R/C。當保持一定的積累增長率時,相應提高了生產率增長,相伴隨地是消費增長及RHP的增長。通過出口貿易彌補了國內消費增長的不足,只能通過提高RHP增長來平衡。當出口進一步增長相對RHP不增長時,就會有大量的剩餘貨幣出現,表現為國際貿易順差增加。一旦本幣出現升值預期熱錢就會滾滾流入,推動國內經濟泡沫產生。這是國際貨幣多元化交易的基本功能。
在這一功能機製作用下,匯率變動與國內要素流動性增加成正比,與國內要素流動性減少成反比。這說明在一定國際貿易依存度的基礎上,其幣值代表著該國勞動能力的價值。就是說,幣值的上升實質是勞動力價值的升值。這一現象構成國際經濟福利的初次分配。當一個國家貿易順差大量增加必然引出各種各樣的爭端與摩擦,進一步的是經濟問題政治化。妥協的途徑有二:一是本幣升值,二是輸出資本。前者稱作經濟福利丟失,後者稱作經濟福利外溢,這樣一來,使所有參加貿易國都得到好處。這一現象構成國際經濟福利的再次分配。而提高國內要素的流動性來增加外匯資金的吸收能力,通過減少外匯儲備來實現經濟福利增長構成國際經濟福利的最終分配。
問題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看不到這一點,才有了人民幣值被低估的普遍性認識。這種認識必須改正,否則不可能認識到人民幣5%的升值丟失了我國二年以上的國際經濟福利。更使人憂慮的是這樣下去,使我國經濟發展趕超戰略毫無希望。一,如此下去,25年人民幣有可能升值100%,RHP增長40年趕不上日本,趕上美國就只能是一種理想。二,在國際貿易中,小國可以從一項國際分工中獲得經濟福利的高增長。中國是一個大國無法創造出國際單項分工的現實。三,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由於對交易制度理論的無知,也就不可能認識到落後國趕超先進國家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已經形成國際分工的先進國家在要素流動性增加推動經濟福利增長方面已經沒有多餘的潛力可挖,相對落後國家——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大國,50年的時間里無論經濟改革有多快,都不存在要素流動性增加的制約。落後國家有著要素流動性增加的大空間是縮小與先進國家差距的唯一根本性條件。
(二)國際貿易均衡理論
(1)給出一個平衡公式:
A(R/C…ZGY/W…P/V+LI)/B(R/C…ZGY/W…P/V+LI)
公式的含義是兩個國家幣值的比較。幣值相比較取決於三大變數:消費與積累的比率、商品價值量(Z表示人均持有貨幣增長,G表示基礎貨幣,Y表示貨幣發行量增長,)、人均貨幣收入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比率。假設上面參數相同時,AB二個國家貿易的發生是源於行業產業結構的不一樣。這種國際貿易完全是相對優勢的發揮、資源共享,導致收入均等化趨勢。經濟福利的增加取決於貿易量的增加。這可有相對開發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封閉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得到證明。但是這個假設是建立在金(銀)等實物貨幣之上的假設。
目前國際貿易已經不存在實物貨幣交易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轉變為紙幣交易制度。這個制度的變遷有二個決定條件:一是貨幣完全與金脫鉤,二是國際上多元化貨幣的存在,並自由兌換。在1980年以前只能說是准紙幣交易制度。沒有交易制度經濟學知識的學者不可能認識到交易制度的改變就改變了產品的勞動價值形態。
國際交易制度的改變幾乎使全部的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失去存在的基礎。但是社會認識有著「路徑依賴」,落後於事物發展進程。這就是中國經濟理論家死抱著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不放的根源。
(2)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說明內外經濟失衡的公式;
S-I=EX-IM……(1)
公式的左邊表示儲蓄和投資的差額,右邊是出口和進口的差額。投資大於儲蓄,進口大於出口成為雙缺口;反之成為雙剩餘。通過統計可知,1994年為界前15年表現為雙缺口,但可以說缺口不大,可稱得上基本平衡。
BP=(EX-IM)+(IF-OF)……(2)
這是在經常賬戶的基礎上引入資本賬戶。BP表示為凈出口和凈資本流入之和。統計可知,1995年後我國保持著雙順差。2005年突破2000億美元。
張曙光通過上面二個公式的應用指出「在堅持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下,正是雙順差的持續,才產生了匯率升值的壓力。」可見傳統平衡理論忽視了引起雙順差的的根本原因是國內經濟的不平衡即消費積累的不平衡與勞動生產率和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的不平衡。把它看成固定匯率的結果是以偏蓋全。
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中國為什麼採取人民幣不貶值戰略?並且實行固定匯率制?這些經濟學家不知道是為了與美國尋求合作。
為什麼要合作?1可以學到許多現代化的金融管理知識。2可以模仿學習美國的國內經濟運行平衡管理方針。3減輕中國應對金融突發事件壓力。
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中國與美國的雙向依賴。中國搞生產,美國發貨幣;中國人製造商品由美國人消費;中國經濟增長雖快卻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美國發行貨幣雖多卻沒有出現通貨膨脹之憂;中國有著雙儲備(外匯和儲蓄)屢創新高沒有經濟滑坡,美國雙赤字累創新高 經濟運行安然無恙。但這種貿易格局使中國成為財富創造者,美國成為參與財富的分配者。導致中國的凈福利流出,美國凈福利流入年2000億美元以上。
現在我國頂住美元要獲利了,中國經濟學家又建議人民幣升值讓經濟福利繼續丟失。其根源在於國際交易制度理論知識的欠缺。
那麼,中國的經濟學家錯在那裡呢?
(3)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比較是復雜的,單純勞動生產率的比較更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因素有好幾個:有商品價格;消費增長率;積累增長率;相對的還有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貨幣發行量增長等等。這讀者不難理解,比如貨幣當局發行的貨幣量多時照樣出現商品價格的上升。
可見我國的大腕經濟學家都是假定上述的因素不存在。他們的思維方法是,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引出商品量的增加相對美國價格偏低從而導致商品向美國流動量的增加,才出現了我國巨額的順差。
在我看來,根據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快於美國就說「實際匯率」已經升值,「名義匯率」也必須升值的思想是極其愚蠢的。因為這種思想忽視了在匯率調整、降低外匯儲備中的多種選擇,而是把人民幣升值看成唯一的方法。例如,1提高工人工資待遇,取消出口企業的優惠政策。2采購外國商品,對沖外匯儲備,補貼國內用戶。3增發貨幣量,提高社會保障覆蓋率。4增發貨幣量,對教育、醫療、住房的個人提高補助額。總之,國家無論使用那一個方法都可以提高我國的商品價格,來消除人民幣升值預期。
看來經濟學家們甚至忽視了1994年以前我國是如何形成雙缺口的及其主要因素是什麼。
(4)從外匯市場上看,人民幣確實存在著升值的壓力,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人民幣遭遇如此大的升值壓力?我們的基本結論;可分為兩個方面即實體因素與貨幣因素。
在國際上,世界基礎貨幣增長速度比我國快著一倍。1997年以來全球基礎貨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每年高於10%,甚至達到25%,相對經濟增長只有2—5%,二者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美國一直保持低利率,無節制的大量發行美元。同時現行的國際貨幣儲備格局使各國銀行,特別是亞洲中央銀行通過外匯市場的干預支持美國的巨額「雙赤字」,導致世界基礎貨幣增長迅猛。根據IMF國際游資統計,20世紀80年代國際短期資本為3萬億美元,1997年增加到7.2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生產總值的20%。僅對沖基金已達8000多隻,有1萬億美元資產。
而中國的基礎貨幣發行量正好相反,比1997年下降近90%。
在國內由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及國家平衡經濟運行的不信任預期下個人與企業對經濟行為進行調整:一是海外資金迴流近500億美元。二是我國在海外的企業與個人的收入的轉移支付2000年只有幾萬億,部門轉移也不大,2004年卻增長2倍。三是外資企業收益匯出減少。四是外貿部門在中國結匯增加。這四個方面就組成「游資」,是國家無法管制的。它和我國的經濟學家對人民幣走勢的分析判斷密切相關。
在實體性經濟因素上,我國經濟運行平衡管理能力差。1)我國這幾年消費增長率呈下降趨勢,而與先進國相反。這說明在個人收入方面,諸如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上沒有基礎貨幣的支援,和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差距太大。2)在虛擬經濟制度上差距更大。因為我國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的建立上指導思想的錯誤,到目前也沒有走向正軌。只要企業經營不和股票付息相聯系,期貨經營不和實物商品交割相聯系,證券市場就永遠不可能走向正軌。這樣一來,也就不能有吸納外資投資的功能,才有外資充裕的表現。3)作為經濟管理體的國家,一般地說,增加基礎貨幣的發行只要用在對國民社會保障的提高上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中國政府沒有這種理念的操作從而破壞了消費與積累的平衡增長。4)在先進國家,是各類企業在發展權利的平等。而我國對企業的管理是等級制度,這就造成低價的競爭機制格局。導致科技期貨市場的低迷,僅此一項就少著上千億美元的吸納。(數據來源於夏斌,陳道富2006,2)。
(5)同一商品為什麼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價格?比如麥當勞的漢堡包在全世界質量是一樣的。2004年1月,在中國是1.23美元;在美國是2.80美元;在歐洲是3.48美元。這種現象給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個很大的打擊,無論採用什麼樣的「藍子貨幣」來計算都有個被質疑的問題。由此而來也成為給勞動生產率決定價格理論定性為「偽理論」的依據。就是說在勞動率上全世界的漢堡包是一樣的,在生產率上的表現上卻有著不一樣。由此也說明人民幣「實際匯率」已經升值是來源於中國「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完全是個「偽理論」。
從理論上講,決定商品價格的因素有多種,P=(V+LI)…R/C…Q/M。相對國際商品交易其價格不僅只有勞動生產率因素還要加上需求與供應的比率和消費與積累的比率。盡管不同國家在產業結構上不同與生產要素流動速度有不同,但在一個國家內部總有一個平均率存在著,因為商品交易行為有這種功能。換言之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的不同使同一商品有著不同的價格表現。與我們觀察到的是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與同一商品的不同價格相關聯是一致的。
同一商品在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高的國家價格也高,相對在人均貨幣收入增長率低的國家其價格也低。二者的比率相等。
所以我們說人民幣升值並不能改變中、美兩國的購買力平價的比率。但是在短期內對進出口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從長期來看並不能改變中國外匯儲備上升的趨勢,而是改變了(縮小)外匯儲備的名義價值。從另一方面看相對中國而言既然想改變這種出口大於進口的現象,為什麼不能取消對出口企業的補貼,給予國民待遇呢?為什麼只能用人民幣升值的手段來調整出口大於進口這個事情呢?
(6)為什麼所有的國家都對出口產品進行不同程度上的補貼呢?
顯然推行出口補貼是推動人均收入均等化的首選手段。比如美國對糧食進行高額補貼,其原因是不對糧食生產進行補貼,那麼糧食生產就有可能被淘汰。在工業發達國家農民收入沒有別的方法來實現與工業收入的相等,只有對糧食進行補貼才能實現這種相等。
在中國對工業產品進行出口補貼就有問題了,有著追求經濟增長、提高政績的質疑。在加上這種努力帶來人民幣的升值,經濟福利的丟失,更讓國民懷疑追求經濟增長目標的純潔性。眾所周知對出口進行補貼,增加出口產品的生產能提高就業來推動國民收入的增長。問題在於,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使用人民幣貶值的手段來推動出口的增長,進一步增加就業,增加國民的收入呢?
(7)最近,從報刊雜志上發出一種聲音,說「美元發行不受約束」,「這將導致世界資產泡沫產生」,「超美元供給將破壞儲備貨幣與世界經濟發展的平衡」,等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中國經濟學家標準的官僚主義思想意識在作怪:
1, 美國從發行貨幣上,年獲得不下於6000億美元的貨幣收益用來補貼國內個人社會保障支出。我們喊喊,是不是美國人民就聽我們的?反過來說這種喊叫,在美國人心中完全是一個白痴。美國人民是不允許美國政府如中國政府那樣只顧官僚階層的收益而不管一般勞動大眾的社會保障的。人民幣升值以來,匯兌損失幾百億人民幣,卻沒有一個部門的官員為其負責本身在西方國家就是一個怪事情,在美國人民心目中這是不允許的。
2, 作為一個國家的政府為自己的國民謀福利收入是無可非議的。相反非議別國政府為國民謀福利正好說明自己缺乏為國民謀福利的思想意識。中國是一個大國,在貨幣經濟上應該向美國學習。而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與美元棞在一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唯一正確的發展戰略。如果政府在這一點上講信用的話,人民幣就可以很快成為國際貨幣從而分享美元年數千億的貨幣收益。我們只所以做不到,根源在君主制官僚體制上重大決策讓一兩個精英說了算。在東南亞經濟危機時人民幣應該貶值來減少損失,我們卻盯住了美元就是為了受損失。目前我們應該盯住美元才能獲利政府卻要人民幣升值,也是為了受損失。我真不知道中國政府中了那門子邪。
3, 就短期抑制外匯儲備上升過快來說,政府完全可以由經貿部牽頭組建商品對沖集團服務企業。從美國進口我們不能生產的民用產品,銷售不出去時通過增加基礎貨幣對這些產品補貼來糾正進出口的不平衡,從而增加國民經濟福利。有人說「發票子」將導致物價上升、人民幣貶值。是的,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如果用發票子的方法能把外國的東西買回來並賣給勞動人民的話,那麼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4, 美元利率的不穩定必然造就世界上某個國家的金融不穩定。根源一是經濟體小與放開外匯管制相關聯;二是國際貿易的競爭引出各種自然資源價格的不平衡總要出現資源供給斷裂的時候,進行強力的調整來打擊金融資產泡沫。這種現象應引起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今年夏初我國房地產、股市已經出現這種苗頭。其根源就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引起的。如果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得不到遏制那麼中國將步入上個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後塵。這一點就是我堅決反對人民幣升值的由來。
外貿平衡商品對沖企業的建立,它的偉大作用有以下幾點:1作為外貿部門直接領導的企業,可以有選擇的進口我國短缺商品,平衡進出口貿易可提高經濟福利。2這種商品對沖服務能化解我國出口貿易的磨擦。為對我國的所謂「低價傾銷」案找到一個新的化解途徑。同時起到為我國密集型勞動產品擴充國際市場的作用。3隻要是對我國呈現逆差的貿易國,商品對沖企業就可參加向該國推銷產品的談判,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就業。4用商品對沖外匯儲備能使經濟福利增長,相對用貨幣來對沖高外匯儲備的操作必須支付正向成本時,用商品來對沖高外匯儲備的操作總是處在負成本中。
(三)小結與建議
小結:匯率的比較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可以說相對眾多的比較方法而言,我們面臨著一個優先秩序的選擇:1)購買力平價的比較實質上是一個國家之間勞動生產率的比較即相對一個國家總有一個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化問題。所以同一質量商品價格的差別實質上是一個平均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差別。由此而來兩國之間匯率的變動與均等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變動沒有直接的聯系。2)購買力平價的比較也可以說是兩國之間商品價值的比較。決定商品價值的因素很多,把諸因素都進行均等化的計算是辦不到的。所以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看作「實際匯率」的提高在統計上就沒有可信度。例如從人均產值上看,我國雖然有著10%增長率但在人均產值增長上並沒有美國高,說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快於美國必然是拿我國部分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與和美國接近均等化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相比較,從而失去科學性。3)由此看來,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其基本根據就是中國經常項目長期順差的存在。但是他們忽視了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長期逆差的存在。我們認為說人民幣被低估無非是希望用貨幣來對沖貿易的不平衡而已,看不見用購買商品照樣可以對沖貿易的不平衡。4)主張人民幣升值的觀點,無非是認為長期的高外匯儲備引出人民幣升值預期將惡化國內資源配置。(我們的觀點與此相反,長期的高外匯儲備正是國內資源配置長期惡化的結果)這種思維方法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對待高外匯儲備上看作人民幣匯率的扭曲從而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一是把兩國商品貿易的不平衡拉向兩國貨幣幣值不平衡的比較上;進一步的是拉向商品價值的比較與兩國之間勞動力價值的比較上。在這個問題上就世界經濟學理論也沒有一個共識的標准,使之成為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反之用我們的觀點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外匯儲備來源於決策當局的「獎出」「限入」的錯誤政策;只著重積累投資的增長、忽視消費產出的增長是政府無法逃脫的系統性責任。這樣一來,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觀點實質上開拓了政府的責任而且阻礙了迅速扭轉高外匯儲備的手段的探討。
主要參考文獻:
李揚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回歸有管理的浮動》《經濟研究》2005,8。
夏斌等:《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經濟研究》2006,2
張曙光:《人民幣匯率問題: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經濟研究》2005,5
王海鈺:《交易制度理論探討》《理論前沿》2005,12
王海鈺:《中國:應走人民幣貶值之戰略》本網。

『捌』 人民幣匯率的數值一直在上漲 而媒體為什麼說人民幣匯率一直下跌 匯率越大,反而下跌

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民幣匯率是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就是1美元兌多少人民幣,這是大家的習慣叫法。說人民幣匯率下跌應該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事實上也是這樣的,因為人民幣貶值了,當美元可以換更多人民幣的時候,大家就說人民幣匯率跌了,但是這種說法不嚴謹,應該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了。而習慣上大家看的都是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
現在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在6.7770,那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是1/6.7770=0.1476。因為兩者是倒數關系,前面漲了,後面自然就跌了。

『玖』 為什麼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

簡單點說就是美國製造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了長期的高失業率。而另一方面,中國卻還對美國保持著大量的出口。美國工人不滿意,施壓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因此迫於壓力,施壓與中國政府,才不得不調高匯率。說白了就是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才能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