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貨幣和匯率的關系是什麼啊
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以前中國外匯市場上 美元1=人民幣8.0
現在.變為 美元1=人民幣6,8 問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是上生還是下降
1.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是下降了,因為原來1美元可以換8元人民幣,現在可以換6,8元,少了2元,說明美元降了,人民幣升值了.。
2. 匯率與幣值的區別
分清「幣值匯率」與「貿易結算匯率」的不同內涵
眼前的人民幣匯率之爭,使國人學到了很多國際金融的常識,但發現在很多的概念,我們是混亂不清。專家們的說教,實不能再以其昏昏,非但不會使人昭昭,還貽國誤民!下面列舉八大概念。
概念一 一個國家既然存在其本幣與海外貨幣,那麼「匯率」,究竟是反映本幣與外幣的關系,還是反映本國的海外貨幣與外幣的關系呢?答案是後者。
概念二 「匯率」還在存在兩種不同的內涵或形態,即「外幣:海外人民幣」的「幣值匯率」,及「外幣兌海外人民幣」的「貿易匯率」兩種不同的「匯率」。前者的「海外人民幣」,屬於我國在海外流通中的實物貨幣(海外人民幣紙幣);後者的「海外貨幣」,僅限於國家的貿易結算專用,是專項帳戶內受管制的貨幣符號。
概念三 關於「匯率操縱」。它也分為對「貿易結算匯率」與「幣值匯率」兩個方面的操縱。
一是國家對「貿易結算匯率」控制與管理,目的是對自身貿易順逆差及直接影響的國際收支的控制與管理。基於這樣的關系,就決定了「貿易結算匯率」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應存在與應操縱的東西。換言之,一個國家操縱其貿易結算匯率是必然的,不會操縱不去干預才是蠢才。
二是任何一個國家,更應控制其「海外貨幣與外幣」的「幣值比率」。對於中國來說,因人民幣一直未走其國際化之路,並形成的巨大的外幣債權,不但其貿易結算的「固定匯率」遲了五年進行調整,還在於未從原來的人民幣與外幣掛鉤的匯率機制,轉到外幣與人民幣掛鉤的匯率機制即人民幣的貿易結算機制上,其海外人民幣幣值就更高於現時的名義匯率甚至「黑市」匯率,這就決定了海外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匯率與幣值匯率,即使要「並軌」,也存在相當一段時間的歷程。
更需明確的是,任何一個國家,其「匯率」的「雙軌制」,長期存在是必然的,短期「兩率」的等值或「並軌」,包括國家在不操縱不幹預的情況下(即央行在「在岸人民幣」與「海外人民幣」兩個市場的所有貨幣購售行為),完全在「市場供求因素」下的等值,才是偶然的。因此,資本項下的放開(即坊間說的「貨幣自由兌換」),是根本就都是錯的思維,是不理解或沒有「一個國家始終存在兩個貨幣價值體系」的基本認識導致的。
概念四 「游資對賭某國匯率」的偽命題。任何市場的因素,根本上都斗不過一國的央行,故「游資對賭某國匯率」,從來都是危言聳聽的無知與偽命題,因為除非該國沒有根本的與獨立的「國內貨幣」與「海外貨幣」這兩套貨幣價值體系。
概念五 貨幣「國際化」本質及其 「經濟邊際條件」。一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在經濟發展後能否與需要建立其海外貨幣價值體系,即通常說的實現其貨幣的「國際化」,與其能否長期取得順差相關。這也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是否到了應「國際化」時候的經濟邊際條件。我國現時就需要建立其海外人民幣價值系統,不僅因為我貿易順差力能一直延續,還因為有巨大的外幣積累,早就有條件這樣做了。
概念六 「聯系匯率」的兩種表達形式及其轉換的邊際條件。「聯系匯率」存在兩種表達形式:一種是本幣與外幣的聯系;一種是外幣與本幣的聯系。兩者轉換的邊際條件與「貨幣國際化」的邊際條件相同。逆差國的聯系匯率是與別人的貨幣掛鉤;順差國的聯系匯率應是別人的貨幣與其掛鉤。而貿易的本幣結算,就是這個具體的形式。
還有一個結論是,強幣必然對應著順差國。故聯系匯率的另一個簡單而正確的理解就是,弱幣必須與強幣進行聯系,或強幣國家應該建立讓弱幣國家的貨幣與其進行聯系的匯率制度。這就是現時國家必須轉換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同時轉換為外幣(美元、歐元等)與人民幣的聯系匯率制度的內在必然。
概念七 外匯儲備的「貨幣債權」本質與轉換。所謂「外匯儲備」,不能僅認作是外國貨幣的儲備,而應認作是以外國貨幣進行的債權表達。但債權表達,卻不一定非要外國貨幣來進行,以本國貨幣進行表達也是可以的。此其一。
其二,「貨幣債權」的儲備,應是以強幣為主的儲備。以前美元是強幣,現在輪到人民幣了。故我國的龐大外匯儲備,在人民幣貿易結算之後,是可以逐步轉換成人民幣債權的——購買外國商品,先花去外幣,出口商品時,全部收取人民幣。這項工作做好以後,名義匯率升值時,就能獲得我人民幣的對外債權同步升值的好處了,有如過去十多年日元升值幾倍的情形。
概念八 關於「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為減少市場因素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甚至沖擊,國家對貿易結算匯率的管理,應採用相對穩定的指導思想,可以採取有一定幅度波動的「固定匯率」制度。但管理兩國的幣值比價,則應選擇「浮動匯率」,以從根本上杜絕游資對實體經濟貿易的沖擊,也不會使國家對外賤賣海外人民幣。我國全面推廣人民幣貿易結算後,應採取這一方針。
3. 簡述匯率決定基礎與貨幣制度的關系。
金本位制度下:兩種貨幣之間含金量之比,即鑄幣平價就成為決定兩種貨幣匯率的基礎。
紙幣本位制度下: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是紙幣本位下決定匯率的基礎。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則是在其產生之日起由各國政府所規定的。
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1.國際收支: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大於支出時,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外匯的供求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
2.相對通貨膨脹率: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因此,國內外通貨膨脹率差異就是決定匯率長期趨勢的主導因素。一般而言,相對通貨膨脹率持續較高的國家,其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將會趨於貶值。
3.相對利率水平:相對利率水平導致借貸資本的供求變化,主要影響短期匯率,對長期影響十分有限。
4.市場預期:只要市場上預期某國貨幣不久會下跌,那麼市場上立即就可能出現拋售該國貨幣的活動,造成該國貨幣的市場價格立即下降。
5.政府的市場干預:例如當一國貨幣匯率處於較高水平而影響該國國際收支改善和經濟發展時,該國中央銀行就會向外匯市場拋出本幣而收購外匯,從而使本幣匯率下跌,以達到擴大出口和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目的。
6.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情,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者本幣的強勁勢頭。
7.政局變化:發生戰爭,政局動盪的國家的貨幣會貶值。
4. 貨幣匯率的匯率制度
貨幣價格也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回種貨幣的價答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匯率是指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價[1] 格。如果把外匯也看成是一種商品 ,那麼匯率既是在外匯市場上用一種貨幣購買另一種貨幣的價格。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指各國或國際社會對於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方法、方式和機構等所作出的系統規定。傳統上,按照匯率變動的幅度,匯率制度被分為兩大類型: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美國的匯率制度是二戰後由固定匯率制度逐漸演變成浮動匯率制度。
主要由兩大因素影響貨幣匯率,一是貨幣的供給和需求,二是各國貨幣的價格,這種價格是以各國自己的單位標定的。盡管外匯市場上有如此種種不同的交易,但匯率決定的基本原則是一樣的。
外匯交換的價格,即匯率,就定於供給和需求取得平衡的那一點。外匯交換的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決定了貨幣的匯率。
5. 的貨幣的實際匯率與規定的匯率的關系該如何處理
1992年夏季,當時歐洲各國都採取相應的措施,設法保護本國的貨幣,使其免遭風暴的襲擊。而索羅斯則看到,盡管各國政府和金融界會採取力所能及的措施,但是,經濟的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金融活動也是如此。早就孕育於歐洲匯率機制內的危機,就要發生了,至於這場危機將傷害到哪些國家,這要看它的貨幣的實際匯率與規定的匯率的關系,如果兩者是一致的,它就不會受到太大的沖擊,相反,如果它的匯率違背了實際價值,就必然發生貨幣貶值、匯率下降等問題。
6. .匯率變動與貨幣幣值的關系是怎樣的
匯率變動對應著貨幣的貶值和升值。
相關介紹:
上浮(appreciation)與下浮(depreciation)是浮動匯率制度下回匯率變化的兩種形式答,在該制度下貨幣匯率隨時常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當外匯求過於供時,其匯率會由下往上升高,稱為上浮,意味著該國貨幣升值。當外匯供過於求時,其匯率就會由上往下降低,稱為下浮,意味著該國貨幣貶值。如果中國貨幣持續上漲就會影響匯率上浮的下浮。
(6)匯率與幣制擴展閱讀
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
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
7. 人民幣匯率與外幣匯率是怎麼定義的
匯率的標價方法
確定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先要確定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准。由於確定的標准不同,於是便產生了幾種不同的外匯匯率標價方法。
直接標價法。又稱為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本國貨幣來表示其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國貨幣數額固定不變,匯率的漲跌都以相對的本國貨幣數額的變化來表示。一定單位外幣折算的本國貨幣減少,說明外幣匯率下跌,即外幣貶值或本幣升值。我國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直接標價法。我國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根據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主要外幣的匯率。我國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直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稱為應收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額的外國貨幣來表示其匯率。在間接標價法下,本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變,匯率的漲跌都以相對的外國貨幣數額的變化來表示。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折算的外幣數量增多,說明本國貨幣匯率上漲,即本幣升值或外幣貶值。反之,一定單位本國貨幣折算的外幣數量減少,說明本國貨幣匯率下跌,即本幣貶值或外幣升值。英國一向使用間接標價法。目前世界上使用間接標價法的國家不多,主要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
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所表示的匯率漲跌的含義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種貨幣的匯率和說明其匯率高低漲跌時,必須明確採用哪種標價方法,以免混淆。
8. 人民幣匯率制度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同一個意思嗎
兩者是不同的意思,要理解它們的不同,首先要從兩者的定義方面去理解。
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是指以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去決定人民幣匯率,而有管理是指我國相關職能部門會以我國經濟利益為基礎去進行干預匯率,以求能有利於我國的經濟。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簡稱匯率機制,實際上就是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完善匯率機制是我國自主的選擇,必須要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
從以上兩者的定義來看,前者是指我國實施的匯率政策,而後者是決定這項政策如何實施的機制,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後者決定前者。所以兩者是不同的,不是一個意思。
9. 匯率升降與貨幣價值的關系
本幣的匯率降低,本幣貶值,外幣升值;外幣的匯率降低,外幣貶值,本幣升值
本幣的專匯率升高,本幣升屬值,外幣貶值;外幣的匯率升高,外幣升值,本幣貶值
在信用貨幣制度下,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就是該國貨幣的對內購買力。其大小由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決定,因此貨幣的對內購買力通常與一國國內物價水平呈反向相關關系。用數學公式表示就是貨幣的對內購買力等於該國國內物價水平的倒數。所謂貨幣對外價值是指一國貨幣對外的兌換能力,通常通過匯率來表現,兌換的外幣越多,說明對外價值越高,反之則反是。一般來說貨幣的對內價值是決定其對外價值的基本依據,但二者之間經常發生較大幅度的偏離,這主要是因為貨幣的對外價值不僅取決於對內購買力的大小,還要受外匯市場上貨幣供求狀況變化的影響,影響因素十分復雜,各種匯率理論對這些因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貨幣的對內價值、貨幣的對外價值、貨幣的購買力、匯率等是一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