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缺陷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際上就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由此開始,人民幣匯率生成逐漸走向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是: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允許市場匯率在一定范圍內圍繞基準匯率上下浮動。盡管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基本上符合中國國情,對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實事求是地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存在著以下缺陷。 建立銀行結售匯制和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銀行結售匯制和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構成了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基礎。從理論上來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反映的是市場供求關系。但從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看,由於存在著兩個突出的特點,即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導致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扭曲,從而使人民幣匯率基本上體現的是政府意志,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匯率。
(1)銀行結售匯制的強制性。結售匯這種制度安排具有較大程度的強制性,企業出口所得外匯必須無條件賣給外匯銀行。企業不能持有外匯賬戶(以後雖允許大型外貿企業持有部分外匯,但受到嚴格的限制),不能根據自己未來的需求和對未來匯率走勢的預期自主選擇適當的出售時機和數量。至於企業的外匯需求,在經常項目下的貿易用匯通過外匯銀行的售匯來滿足,而經常項目下的非貿易用匯則受到較為嚴格的外匯審批控制。在這一制度下,企業無法意願地持有外匯,由此「強賣」而形成的匯率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價格。
(2)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和嚴格管制。銀行間外匯市場即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建立該市場的初衷是為了改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然而從實踐來看這一目標並未達到,這是因為該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第一,封閉性而非開放性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會員制,作為市場主體的外匯指定銀行其會員資格的獲得,須經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局的審批,必須符合嚴格的市場准入規則,從而使該市場失去開放性而成為封閉的市場。
第二,嚴格管制的市場。由於中央銀行對外匯指定銀行持有外匯的額度有嚴格的規定,這就使得外匯指定銀行不能意願地持有外匯,也難以根據本、外幣資產的合理組合來實現在風險可控情況下的收益最大化和規避外匯風險。更為重要的是,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中,由於中央銀行實際上處於壟斷地位,即中央銀行具有對外匯銀行的額度控制權以及中央銀行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和貨幣供給權,從而使中央銀行對該市場人民幣匯率的形成具有絕對的控制權。中央銀行在市場上的絕對壟斷地位,使政府的意志自然而然滲透在匯率之中。
第三,被動干預的市場。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中央銀行處於被動干預的地位,當外匯指定銀行之間的交易不能完全匹配時,由中央銀行彌補不足頭寸,以保證整個市場的「出清」。這種被動干預保證了市場的有效運轉,但也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由於採用迫不得已的被動干預,極大地限制了中央銀行採取靈活的干預模式,其結果使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僅有管理而缺乏浮動,人民幣匯率趨向僵化。毫無疑問,這種狀況對人民幣體現外匯資源價格的真實性和代表性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嚴重製約了市場配置外匯資源效率的進一步發揮。
第四,單調的市場。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交易的幣種僅限於美元等少數幾種貨幣,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為主,而且幾乎不存在遠期、期貨交易,除了少數幾家銀行有資格辦理人民幣遠期交易外,幾乎沒有其他衍生工具。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的狀況對外匯交易量有重要的影響。不言而喻, 真正意義上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交易主體,形成多層次的市場結構,從而具有相當的交易規模。否則,就不可能形成活躍的外匯市場,也就不可能生成合理的市場匯率。 在客觀因素以及一部分主觀因素的作用之下,我國於1994年初開始實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已經逐步演變成為固定匯率安排。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承載了包括政治因素在內的沉重負擔,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對穩定亞洲經濟金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已經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穩定的極其重要的標志。正因如此,人民幣匯率已經陷入僵化即缺乏靈活性或彈性,喪失了調節功能。
缺乏靈活性或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從而成為危及我國金融安全的嚴重隱患,最突出地表現為弱化了企業的風險意識。匯率長期窄幅波動,不僅制約了市場引導外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並導致市場忽視匯率風險。在基本固定的匯率安排下,使市場和企業的匯率風險意識淡薄,在經營與投融資活動中很少考慮和顧及風險,從而出現和累積了一定的風險,如大量不良債務的產生,而這些風險的累積則是發生金融危機的重要條件。
由於人民幣匯率缺乏靈活性或彈性,人民幣名義匯率與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產生較大的差距。在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安排下,由於匯率浮動區間處在狹小的范圍之內,這種狀況使匯率難以對其他貨幣間匯率變化及時進行調整,特別是對美元和其他主要儲備貨幣間的匯率變化及其影響做出反應,其結果往往是表面上名義匯率保持穩定,而實際有效匯率已經與之發生偏離。
在我國的貿易結構中,與美元區的貿易額約占貿易總額的50%左右,而與非美元區即日本、歐元區和東南亞的貿易額約占貿易總額的一半左右。我國的現行匯率政策只是重視保持與美元區匯率的穩定,而對非美元區貿易夥伴的匯率穩定則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出現了美元不斷貶值的趨勢,相應地也導致了這些貨幣的升值。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趨降。
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時,我國規定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天的波幅為中心匯率上下0.3%, 而實際上人民幣匯率每天波幅不過幾個基本點。人民幣匯率窄幅波動這種格局,較大程度是由於中央銀行作為銀行間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幾乎每天都參與市場交易,平補市場買賣差額,影響匯率生成。這就形成了中央銀行與市場博弈的格局,造成了匯率變動的政策敏感性。如果匯率出現大幅波動,可能向市場傳遞的是政府縱容或操縱匯率貶值或升值的政策信號,從而使得匯率波動從政策上變得比較敏感,這反過來制約了匯率政策操作的彈性。 1996年我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並對資本項目下嚴格管制,從而使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求決定於貿易項目。而貨幣的購買力則是與貿易相關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需要選擇購買力平價理論作為決定人民幣匯率水平的理論模型。但是,在人民幣匯率制度已經逐步演變成為固定匯率安排的情況下,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人民幣與美元的均衡匯率存在著重大缺陷,如購買力評價理論的前提條件(例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為零、關稅為零)幾乎完全不能滿足,而且由於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一般物價水平既包含了貿易品又包含了非貿易品,其計算結果必然存在著較大的偏差。顯而易見,從理論上來看,現行人民幣匯率的調整缺乏充足的依據。
從實踐上來看,現行人民幣匯率的調整也缺乏准確的依據。在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時,這一市場十分狹窄,而且僅限於由經常項目中的貿易項目派生出的外匯供求,但由於一方面中央銀行與外匯指定銀行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導致中央銀行無法獲取准確定價所需要的完全信息;另一方面,由供求偏好變化而造成的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導致中央銀行管制定價的時間滯後,甚至發生判斷錯誤。在信息不對稱和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管制定價的中央銀行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都難以計算出一個「出清」供給與需求均衡的匯率水平。當中央銀行管制定價無法確定均衡的匯率水平時,匯率水平的調整不得不主要依賴於經驗以及有關黑市匯率水平、出口換匯成本等參考指標,使調整的准確性大為降低。 維持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成本較高,需要付出的代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貨幣政策靈活操作的難度。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固定匯率制將沒有自主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只能被用於維持匯率的穩定;而在資本管制條件下,資本難以自由流動進行套利活動,利率平價理論將不再發揮作用,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政策因此而重新獲得自主性。但是,我國的實踐表明,由於受資本控制有效性和貨幣管理當局沖銷手段的限制以及貿易平衡存在著不確定性,即使在資本管制條件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依然受到較大的影響,有時甚至會發生貨幣政策的作用方向與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背道而馳的現象。
(2)增加財政負擔。當美元相對於主要貨幣保持強勢的情況下,如果維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絕對穩定,勢必增加我國出口增長的難度,而擴大出口又是保持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為了刺激出口,我國採取了提高出口退稅比率、對出口商品貼息等措施,其結果:一方面是保持了出口的增長,對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國家財政支出,並誘發了出口騙稅等道德風險。
(3)增加外匯管理成本和難度。為維持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在政策操作上我國不得不在一定程度藉助外匯管制的力量來實現既定目標。在1998年以前,為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中央銀行加強了銀行結匯管理,明確規定中資企業借用的國際商業貸款不得結匯成人民幣使用;在1998年以後,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人民幣匯率產生的貶值壓力,中央銀行又加大了對銀行售付匯管理的真實性審核力度。毫無疑問,嚴格的管制勢必增加管理成本。在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下,由於人民幣匯率基本固定、匯率無風險,當國內外利率存在利差時,必然導致無風險套利機會的出現。盡管在我國資本項目外匯管制之下,這種套利活動有一定的成本,但只要收益大於成本,套利仍會通過非法逃套等形式進行。這種狀況增加了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的難度。
(4)外匯儲備增加的成本與風險。在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框架下,強制性結售匯的實施、經常項目可兌換以及中央銀行對外匯指定銀行外匯頭寸額度控制,銀行、企業與居民都不能意願地持有外匯,而中央銀行則以國家外匯儲備的形式持有相當數量的外匯。這種狀況導致我國外匯儲備持續超速增加,由1994年初的212億美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6099億美元。持有如此規模巨大的外匯儲備,盡管可以看作是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穩定以及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重要標志,或者說為市場提供了一個穩定與信心的重要標志,但是持有如此巨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對經濟發展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最突出表現為:
首先,支付巨大的成本。既然外匯儲備是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進行外匯交易和國際債務清算、干預外匯市場的外匯資產,而且這種重要資源又必須具有較高流動性的前提條件,因此外匯儲備屬於暫時閑置或只能獲得很低收益的資產。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外匯儲備的規模越大則意味著資源利用的效率就越低,同時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我國外匯儲備主要用於購買美國政府的短期債券和在境外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其資產收益率大大低於對外借款所支付的利息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所付出的成本。我國在持有大量低收益外匯資產的同時,又以高成本從國際金融市場大量借入外資,造成巨額的資源浪費,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其次,承擔匯率風險。我國外匯儲備高度集中於中央銀行,匯率變動所產生的匯率風險就不可能向其他微觀經濟主體分散,必然由中央銀行獨自來承擔,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市場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特別是美元儲備資產將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
(5)增加社會交易成本。主要表現為:第一,在強制性的結售匯制度下,必然增加企業的額外負擔,使交易成本提高,而成本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第二,對交易真實性的審核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管理費用的支出,而且隨之產生的效率下降也意味著社會成本的增加;第三,在結售匯制度下,對外匯的超額需求是外匯市場的重要特徵,因外匯超額需求而出現的大量的行政審批則又是產生尋租、腐敗等問題的重要根源。這樣不僅降低了外匯資源的使用效率、造成效率損失,而且又要為此支付監管的成本。所有這些,無疑會加大社會交易成本,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
我國加入WTO之後,由於對外貿易擴大、外資流入增加、外資銀行大量進入及其業務增加,外匯市場日趨活躍,致使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壓力逐漸增大。伴隨上述重要變化,資本的流動性在我國逐漸提高,穩定匯率的難度越來越大,外匯管制的成本也將越來越高。這些變化必然要求人民幣匯率加快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B. 高手指點:為什麼會有「匯率超調」現象
匯率超調
匯率超調(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魯迪格·多恩布希(Rudiger·Dornbusch)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又稱為匯率決定的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所謂超調通常是指一個變數對給定擾動做出的短期反應超過了其長期穩定均衡值,並因而被一個相反的調節所跟隨。匯率超調的前提條件是商品價格具有粘性。
所謂粘性價格是指短期內商品價格粘住不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水平會逐漸發生變化直至達到其新的長期均衡值。
基本假設:
①在短期內購買力平價不成立,即由於商品市場和資產市場的調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粘性,調整是漸進的,而資產市場反應卻極其靈敏,利息率將迅速發生調整,使貨幣市場恢復均衡;②從長期來看,購買力平價能夠成立;③無拋補利率平價始終成立;④以對外開放的小國為考察對象,外國價格和外國利率都可以視為外生變數或假定為常數。
核心思想:
當市場受到外部沖擊時,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調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異,多恩布希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商品市場因其自身的特點和缺乏及時准確的信息。一般情況下,商品市場價格的調整速度較慢,過程較長,呈粘性狀態,稱之為粘性價格。而金融市場的價格調整速度較快,因此,匯率對沖擊的反應較快,幾乎是即刻完成的。匯率對外部沖擊做出的過度調整,即匯率預期變動偏離了在價格完全彈性情況下調整到位後的購買力平價匯率,這種現象稱之為匯率超調。由此導致購買力平價短期不能成立。經過一段時間後,當商品市場的價格調整到位後,匯率則從初始均衡水平變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長期購買力平價成立。
C. 現在匯率下降的原因是什麼
一來國匯率貶值,一般情況是會引自起出口商品數量增加。因為本幣貶值意味著用外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下跌,從而使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提高,這可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導致出口增多。但受其它相關因素的影響,匯率貶值對出口的作用則會呈現出一種復雜狀態。
匯率貶值意味著用本幣表示的外國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導致其競爭能力下降,所以進口數量會減小,但與出口情況相似,由於有眾多的其它因素參與匯率貶值對進口支出影響這一過程,所以匯率貶值對一國進口支出的影響有時又出現不確定情況。
D. 最近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調整,會導致什麼後果
閱讀本篇文章只要抓住這個起點,就會很容易理順思路;兩行上市-妄動儲備-外匯儲備與中央財政-解決經濟上思路混亂也就是國家處理局部表面問題時忽略了基本的經濟概念:外匯儲備和中央財政代表的不是一個主題,前者是國家根本憲法後者只是一般法律問題而已,用改憲法的辦法解決一般法律問題十分可笑!其他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經濟學常識,結合了實際情況生發的議論。准確與否就見仁見智了!
1)最初的時候,市場上有10萬億人民幣,也有10萬億物資,物資和貨幣一一對應,所以每一元錢能買一斤大米。
2)由於保持了固定匯率,中國人民央行,就必需有責任和義務,無限制地按8.27買入/拋出,美元兌人民幣。假設現在有一個美國商人,手持4000億美元,來找中國央行,要求兌換成了人民幣。中國央行本沒有錢,便只好新印刷了32000億人民幣,交給美國商人。於是市場上有13.2萬億人民幣,卻只有10萬億物資。從理論上來講,13.2萬億人民幣,爭奪10萬億物資。必然導致了通貨膨脹,市面上的物價上升。
但其實不然,等式實際的平衡,是:13.2萬億人民幣vs10萬億物資+4000億美金從理論上來講,外匯儲備既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中國央行完全可以用4000億美金,去國際市場上購回了小麥,黃金。從而使等式平衡到:13.2萬億人民幣vs13.2萬億物資。仍然是一比一。當積蓄外匯儲備時,國內市場的物價是上升的。但只要國家願意動用外匯買東西,外匯減少,則物價自然下跌。外匯儲備減少到零,物價恢復到一比一。
不幸的是,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央行也是個土財主,守財奴,只進不出。3)第三步。更糟糕的是,人民幣匯率其實是被低估的,美金匯率其實是被高估的,美元並不值得1:8.27的固定匯率,或許只能值1:7至1:5。4000億美金,在國際市場上買不回了32000億公斤的大米小麥。在這種情況下,等式永遠無法配平,原公式:13.2萬億人民幣vs10萬億物資+4000億美金。等式永遠配不成:13.2萬億人民幣vs13.2萬億物資,可能只有:13.2萬億人民幣vs12.8萬億物資,甚至只有:13.2萬億人民幣vs12.0萬億物資當美金的實際購買力只有1:5時,外匯儲備增加得越多,人民幣被攤薄得越快,人民幣貶值越厲害。
今年的現實情況是,美國人蜂擁進入中國,手持著一大堆白紙美鈔,紛紛要求兌換成了人民幣。整個2003年,中國外匯儲備增加1600億美元,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打個比方,1949年建國,一直到1976年毛老逝世,中國的外匯儲備僅只有80億美元。英明偉大的鄧小平,改革開發20周年,至1999年時,中國外匯儲備首次達到了1600億。整個2003一年,外匯儲備增加,相當於建國五十年總和!
在這新增加的1600億外匯之中,僅只有450億是真正的FDI,既我們所謂的外商直接投資。外國人拿著錢來中國建廠辦實業,出口外銷,增加了中國的勞動就業。也轉讓了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所以這是善意的,即使把美金高估一點,招商引資,權當是優惠折扣罷了。而另外更可怕的,國際金融系統,居然有人拿著了1200億的美金,來要求中國央行,按8.27強行收購。如果按照美金實際購買力僅1:5,每兌換1美金,中國人就損失3元錢人民幣。兌換了1200億美金,中國人就損失掉了3600億人民幣。
拿著了這些錢,美國人可以來上海花天酒地,可以買最高檔最豪華的別墅,上海二幢房子算什麼,把目前市面上供應的所有房源都買下來,也不過800億人民幣。(80萬*10萬套)這二年上海的勞動人民呼聲挺高,因為他們發現物價上漲,而手中的終身積蓄正在縮水。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貧窮,是炒家和姦商么,炒作只能堅持一會,而不可能導致長達三五年的綿綿不絕。其背後必定有持續的購買力和財富支持。有人說工資並沒有獲得增加,問題是,新增印的鈔票,都是在美國人的手中,而不是中國白領。
小布希正在大印紙鈔,過高的聯邦赤字債務,亞洲國家的一萬五千億美金借款,正讓這個莽撞的西部牛仔,丟拋棄掉最後一分的羞恥心。當隨著全世界各大國紛紛調低美金匯率,美元一貶再貶。僅只有中國,迄今仍保持著了對弱勢美金的固定匯率。這固然使中國的出口獲得了極大優勢,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隨著450億FDI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還再有1200億兌匯美金也湧入了中國。規模是實體經濟的三倍。要知道,美金是用白紙印的,無論上海的房子是賣10萬還是100萬,對美國人來說,成本為零。
這新印的10000億人民幣,攤薄了人民幣原有的幣值。正是在聯系匯率下,美國人越來越富裕,中國人越來越貧窮。很多事其實並不難解釋,便宛如一串珍珠,只需要了一根繩子將其串聯起來。為什麼三外購房特別多,因為新印刷的人民幣本來就在外國人手中。為什麼房價離本地消費群體越來越遠,因為鈔票都在外國人的手裡。為什麼投資性購房已到警戒線,因為預期貨幣貶值。為什麼房價和房租偏離,因為預期貨幣貶值。為什麼新房空置如此高昂,因為預期貨幣貶值。為什麼購買第二第三套住房,因為預期貨幣貶值,有300萬身家就必須買三套來保值。。。
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貧窮。要討論上海房價今後是漲是跌,是升是降,只需要很簡單地回答二個問題:小布希會不會停止大印鈔票(至少在2004年11月美國大選之前)中國會不會放棄固定匯率如果你對這二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的話。貨幣狂潮還得繼續,人民幣會越加泛濫。繼續手持現金,只能夠使你變得更貧窮。就算不買房子,至少也得買點黃金。4)比第三步更更糟糕的情況,13.2萬億人民幣貨幣所對應的,不僅僅是打折後的美金,而是。。。沒有,什麼也沒有。4000億美金就這樣平空消失了,就僅剩下了3550億。明明放在中國央行保險庫的外匯儲備,怎麼會沒了的呢。4000億外匯儲備,又怎麼又會變成3550億的呢。原來,據聞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虧損嚴重,為了拯救瀕臨破產的中國銀行體系,財政部政府決定從外匯儲備裡面取出450億美金。
給二大銀行注資,不良貸款率減少一半,利國利民雲雲。哦,原來困擾了中國銀行系統數十年,最最難的不良貸款問題,這么好容易解決。中國有4000億外匯儲備,拿450億出來,就救活了二家銀行,照這樣算,別說四大國有銀行,即使是十大國有銀行,也不在話下。更進一步講,下崗職工,國企改革,礦山改制,社保基金,什麼問題都易辦。所謂新世紀中國十大難題,只需要各從外匯儲備劃幾百億,很輕松全都解決了。真的這么簡單地么,歷屆中國高層精英全都是笨蛋,一直到今天才發現外匯儲備的大金礦。困擾了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幾十年的大難題,聰明的中國財政部全都可以解決?關鍵的關鍵,外匯儲備不是財政部的錢,不是央行的錢,不是國務院的錢,這是人民的錢!是你的錢,是我的錢。財政部是不可以動用外匯儲備的,央行也不可以,沒有一個政府部門可以。前面已經講到,人民幣必須和物資一一對應。有多少人民幣,則必須有多少物資。
當存在外匯儲備的情況下,有13.2萬億人民幣,卻僅只有10萬億物資。但也不要緊,4000億美金去國際市場上,購回來大米小麥也就可以了。外匯儲備,其實就代表著了物資,代表著了人民幣的購買力。代表著市場上的大米小麥牛羊食鹽。正因為人民幣的背後有物資,有外匯。我們才相信人民幣,才願意拿3000元的工資,才願意擺面攤賣5元一碗的牛肉麵,才願意辛辛苦苦一輩子,只為了銀行存款里的幾位數。外匯儲備,不是財政部的錢,不是央行的錢,是人民的錢,是人民託管在中央銀行保險庫的一筆財富。
中央銀行身受人民的重託,誠惶誠恐尚且都來不及,怎可侵犯人民的利益,將人民的錢拿走,這是背信棄義,監守自盜。450億美金,相當於3600億元人民幣。或居民存款的3%。每一元錢的人民幣,購買力少了3%,相應貶值到了0.97元。銀行里十萬元的儲蓄,便自動貶值至97000元。從外匯儲備里劃帳450億至財政部,相當於往每一個人的頭上抽收取了3000元的《現金稅》。這么天一樣大的事情,怎麼就沒人說哼了一聲,說劃就劃了呢。這么天一樣大的事情,每個老百姓,便交了3000元的稅。中國國有銀行的虧損,主要是因為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廠長經理貪污腐敗,毫不吝惜,毫不愛國。而貪官污吏的腐敗揮霍,貪官一個都不抓,一個都不追究責任。銀行虧損漏洞,卻讓十三億人民來買單,問人民每人抽取3000元稅。貪官喝酒,卻要百姓買單,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為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這件事做得了很不漂亮,整件事非常地缺乏透明性,也再讓人質疑政府的信譽和文明度。劃走450億後,人民幣已經永久性地貶值了3%,然後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又再是6%。
若加上對人民幣信譽的傷害,簡直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中國的央行官員,完全辜負了人民的重託。央行的職責,在於維護發鈔行的信譽,捍衛人民幣的信用度。央行官員的守則,在於誓死捍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此不惜付出生命榮譽職位代價。而當人民的財產被劃走,貨幣信譽顏面掃地,央行官員不站出來說半句話。只想著妄想用技術面手段調控物價,簡直都是玩火自焚。貨幣必須和物資一一對應,一個國家的財富,不可能從印鈔機裡面產生,這是最基本的守則,是不可違背的自然定律。當然從貨幣到物價的傳遞有一個傳導過程。但技術面永不可能取代基本面。調節利率、央行准備金、積極或消極的財政政策、這些都只能微調於一時,延緩於一時,堤防築得越高,洪水也就越強。中國的貨幣/物資比例(M2/GDP),已經達到了十分可怕的220%。而國際社會一般常規,僅只有在70%。
或者說,在目前不變的情況下,物價至少還要再漲三倍,才可以完全消除掉貨幣裡面的泡沫。想當年,居民存款在五萬億的時候,朱老總深切地感嘆到,這是一隻吃人的猛虎,一經下山,會將市面上的物資全部掃光。而今五年以後,貨幣更翻了幾倍,而市面物資增長有限。顢頇短視,怎麼就不知腳下面的火山呢。拉美的一些國家,也曾有過大發紙幣,再靠技術面調節的事情。當時一些軍閥官僚以為高枕無憂,技術面可以超越基本面。但結果他們是住在了洪河堤下,一旦頑疾累深,金融系統終有一天無法支持,大量貨幣再也封鎖不住,當第一筆貨幣進去流通系統時,便會引起雪崩,物價飛漲不可收拾,幾倍,幾十倍,貨幣信譽盪然無存。用技術面調節貨幣泡沫,壓得越久,彈得越大。
還是堅持這樣一個觀點,房價是太低,不是太高,遠遠地太低太低太低。房價上漲,是一個《擠泡沫》的過程,擠掉的是貨幣系統裡面的泡沫。政府應該有次序地,溫和地,盡快地讓物價上漲。盡量讓貨幣泡沫軟著陸,而不是硬著陸。在具體地價格體系調整中,可以考慮剝削內貿補貼外貿。盡量地讓房地產,公交,教育,醫療,水電煤等費用上漲。讓房價上漲五倍,十倍,獨自承擔掉所有的貨幣壓力。把所有的貨幣壓力宣洩口都放在了房價上面。而採取補貼,稅收,技改等方法,讓外銷外貿類部門,成本盡量不上漲,少上漲。剝削國內百姓補貼外貿。中國仍然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的國家,出口貿易高於一切。如果房價不漲,而貨幣壓力流竄到了紡織,電子,機械等出口類部門上面,那可真的是誤國誤民,萬劫不復的了。
E. 為什麼匯率不穩定,由什麼因素決定
匯率不穩定的因素: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國際收支:當一個國家有較大的國際收支逆差或貿易逆差時,說明本國外匯收入比外匯支出少,對外匯的需 求大於外匯供給,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對外匯貶值;反 之,當一國處於國際收支順差或者貿易逆差時,本幣對外 。匯升值,外匯匯率下跌 ;
利率水平:當一個國家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國利率高於外國利率時,會引起資本流入,由此對本國貨幣需求增大,使本幣升值,外匯貶值;反之,當一國降低利率水平或本國利率低於外國利率時,會引起資本從本國流出,由此對外匯需求增大,使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利率水平變動還會引起遠期匯率變化。高利率貨幣會引起市場上對該貨幣的需求,以期獲得一定期限的高利息收入,但為防止將來到期時該種迴避匯率下跌帶來的風險和損失,人們購進這種貨幣現匯時往往會採取掉期交易,即賣出這種貨幣的遠期,從而使其遠期貼水;
通貨膨脹因素:一國通貨膨脹率上升,高於其餘國家時,貨幣購買力下降,紙幣對內貶值引起對外貶值;
財政貨幣政策:短期而言,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但財政、貨幣政策對匯率的長期影響,則要視這些政策對經濟的長期影響而定,如果擴張性政策能最終增強本國經濟實力,促使國際收支順差,則本幣升值;如果緊縮政策導致本國經濟停滯不前,國際收支逆差擴大,那麼本幣對外幣價值必然逐漸削弱即本幣貶值;
投機資本:投機資本對匯率的作用是復雜多樣且捉摸不定的。有時,投機風潮會使外匯匯率跌宕起伏,失去穩定;有時投機交易則會抑制外匯行市的劇烈波動;
政府的市場干預:貨幣當局在市場上大量買進或拋出本幣或外匯的公開市場業務,會在短期內改變外匯供求關系,促使匯率發生變化;
一國經濟實力:一國經濟實力強弱對匯率變化的影響是較長期的。較強的經濟實力不僅形成本幣幣值穩定和堅挺的物質基礎,也會使外匯市場上人們對該貨幣的信心增強。反之,一國經濟實力差,本幣就失去穩定的物質基礎,對外不斷貶值。經濟實力可以通過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水平、國際收支狀況、外匯儲備以及經濟結構、貿易結構等指標表現出來 ;
其它因素:一些非激光機因素、非市場因素的變化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有關國家的經濟政策、經濟秩序和經濟前景,從而改變人們的心裡預期,引起外匯市場波動。此外,黃金市場、股票市場、石油市場等其它投資品市場價 格變化也會引致外匯市場匯率的變動。
F. 什麼是「匯率超調」現象
匯率超調
匯率超調(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魯迪格·多恩布希(Rudiger·Dornbusch)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又稱為匯率決定的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所謂超調通常是指一個變數對給定擾動做出的短期反應超過了其長期穩定均衡值,並因而被一個相反的調節所跟隨。匯率超調的前提條件是商品價格具有粘性。
所謂粘性價格是指短期內商品價格粘住不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水平會逐漸發生變化直至達到其新的長期均衡值。
基本假設:
①在短期內購買力平價不成立,即由於商品市場和資產市場的調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粘性,調整是漸進的,而資產市場反應卻極其靈敏,利息率將迅速發生調整,使貨幣市場恢復均衡;②從長期來看,購買力平價能夠成立;③無拋補利率平價始終成立;④以對外開放的小國為考察對象,外國價格和外國利率都可以視為外生變數或假定為常數。
核心思想:
當市場受到外部沖擊時,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調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異,多恩布希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商品市場因其自身的特點和缺乏及時准確的信息。一般情況下,商品市場價格的調整速度較慢,過程較長,呈粘性狀態,稱之為粘性價格。而金融市場的價格調整速度較快,因此,匯率對沖擊的反應較快,幾乎是即刻完成的。匯率對外部沖擊做出的過度調整,即匯率預期變動偏離了在價格完全彈性情況下調整到位後的購買力平價匯率,這種現象稱之為匯率超調。由此導致購買力平價短期不能成立。經過一段時間後,當商品市場的價格調整到位後,匯率則從初始均衡水平變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長期購買力平價成立。
G. 政府怎樣調節匯率
在我國,中央銀行是外匯市場的調節者和管理者,他通過買賣外匯來干預外匯市場。專當外匯供給過度時,屬為了防止外匯匯率從下降,本幣幣值被提高,中央銀行將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外匯,促使外匯的供求達到政府所需要的平衡水平上。反之,為防止本幣貶值,政府將賣出外匯,直到外匯的供求在政府所要達到的目標下保持平衡。這就是既要實現與國內經濟增長,物價水平變動相一致的匯率目標,又要適應國際匯市的變動。
H. 固定匯率制的缺陷有哪些
固定匯率的缺點
在固定匯率條件下,要維持匯率不變,必須處理好內外平衡問題:即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以便能夠使匯率維持不變和控制總需求以便接近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的狀態。實行真正的固定匯率制度需要各國付出很大的調整代價。
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不能及時地通過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平衡,而往往引起該國大量黃金外匯外流,國際儲備大大下降。此外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會在國際間傳導通貨膨脹。因為價格一律是商品交換的普遍規律,當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時,該國貨幣對內貶值而由於實行固定匯率制度不能及時調整匯率,必然因國內物價上漲引起其他國家向該國大量出口,導致出口國出現貿易順差,這樣出口國貨幣供給量因外匯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國一方面商品供應減少,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增加,極容易引發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與固定匯率制度密切相關。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法定平價及匯率波動的上下限都是確定的,因此匯率並不能總是正確反映兩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通過干預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必然使貨幣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脫節,影響到幣值對內和對外的同時均衡。
⑴匯率基本不能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經濟杠桿作用
⑵為維護固定匯率制將破壞內部經濟平衡。比如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本幣匯率將下跌,成為軟幣,為不使本幣貶值,就需要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但這種會使國內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失業增加。
⑶引起國際匯率制度的動盪和混亂。東南亞貨幣金融危機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