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關於財務杠桿效應理論的文獻綜述
財務杠桿的文獻綜述
米勒的「MM理論」,在財務理論界引起較大反響,在於它與傳統財務理論的大相徑庭。早期的「MM理論」(「無關論」)包括如下三個重要結論:
1、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和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如果不考慮公司所得稅和破產風險,且資本市場充分發育並有效運行,則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資本總成本和公司價值無關,或者說,公司資本結構的變動,不會影響公司加權平均的資金總成本,也不會影響到公司的市場價值,這是因為,盡管負債資金成本低,但隨著負債比率的上升,投資者會要求較高的收益率,因而公司的股權資金成本也會上升,也就是說,由於負債增加所降低的資金成本,會由於股權資金成本的上升所抵銷,更多的負債無助於降低資金總成本。
2、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對股票上市公司而言,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資本向高收益公司自由地流動,最終會使不同資本結構的公司價值相等。例如A公司沒有負債時,財務風險較低,投資收益率也較高,而B公司負債較多,財務風險較大,股價也較低,那麼其股東可能出售其股票,轉而購買A公司的股票,以追求較高的投資回報,這種追求高收益的資本流動短期內看會造成A公司股價上漲、B公司股票下跌,但從長期來看,當投資者發現以較高的股價投資A公司的收益還不及投資B公司的收益時,情況卻會相反,從而導致A公司股票價值下跌而B公司股票價格上升。因此,「MM理論」認為,若以股票市價總值來衡量公司價值,那麼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
3、如果籌資決策與投資決策分離,那麼公司的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公司價值完全由公司資產的獲利能力或投資組合決定,股息與保留盈餘之間的分配比例不影響公司價值,因為股息支付雖能暫時提高股票市價,但公司必須為此而擴大籌資,這樣會使企業資金成本提高和財務風險上升,從而引起公司股價下跌,兩者將會相互抵銷。因此,米勒認為,股息政策僅能反映目前收入與未來期望收入的關系,其本身並不能決定股票市價或公司價值,這一論斷與傳統財務理論也是大相徑庭的。
「MM理論」的前提是完善的資本市場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不考慮公司所得稅,然而現實中不存在完善的資本市場,且還有許多阻礙資本流動的因素,尤其是所得稅對各個公司而言都是存在的,因此,米勒等人後來又對「MM理論」進行了一定的修正,他們認為:考慮所得稅因素後,盡管股權資金成本會隨負債比率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卻會慢於負債比率的提高,因此,修正後的「MM理論」認為,在考慮所得稅後,公司使用的負債越高,其加權平均成本就越低,公司收益乃至價值就越高,這就是修正後的「MM理論」,又稱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公司價值的相關論(簡稱「相關論」)。
按照修正後的「MM理論」,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是100%的負債,但這種情形在現代社會顯然不合理,因此,後來有些學者引入市場均衡理論和代理成本、財務桔據成本(因償債能力不足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損失)等因素,對「MM理論」進一步加以完善。首先是斯蒂格利茲(Stiglitz)等人將市場均衡理論(Market Equilibrium)引入資本結構研究,他們認為,提高公司負債比率,會使公司財務風險上升,破產風險加大,從而迫使公司不選擇最大負債率(100%)的籌資方案而選擇次優籌資方案;另一方面,隨著公司負債比率的上升,債權人因承受更大的風險而要求更高的利率回報,從而導致負債成本上升,籌資難度加大,這樣也會限制公司過度負債。在此之後,又有一些學者將代理成本、財務拮據成本等理論引入資本結構研究,結論是:當公司負債比率達到某一界限之前(如50%),舉債的減稅收益將大大超過股權資金成本上升的損失,隨著負債比率的升高,舉債的減稅收益與股權資金成本的增加將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超過此點後,財務桔據成本和代理成本會上升,在達到另一個峰值時(如80%),舉債減稅的邊際收益正好被負債提高的損失(包括股本成本、財務桔據成本、代理成本的提高)所抵銷,超過此峰值後,負債提高的損失將超過舉債的減稅收益。因此,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相關,但也不是負債越高越好,從而使資本結構理論更趨完善。
米勒教授所提出的資本結構理論盡管有一定的前提和假設條件,但對於開拓人們的視野,推動資本結構理論乃至投資理論的研究,引導人們從動態的角度把握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以及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MM理論」被西方經濟學界稱之為一次「革命性變革」和「整個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理論的奠基石」。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對米勒、夏普(Sharpe)、馬克維茲(MarkowitZ)三人(後兩人亦為財務經濟學家)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的聲明中所說:米勒在財務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對企業財務理論貢獻重大,獲獎乃實至名歸;聲明又說:米勒參與革新企業財務守則,將之從一系列鬆散的規則轉化成可盡量擴大股東價值的守則,影響深遠。米勒生前曾多次到我國香港訪問講學,尤其是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精彩演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為如此,香港《情報》在評論米勒逝世的消息時說:「巨星隕落,影響長存」。
B. 國內外籌資風險與控制的研究成果
目前國內外籌資風險大致分為兩類:(1)資金性籌資風險(或稱現金性籌資風險)。它是指企業在特定時點上,資金流出量超過資金流入量而產生的到期不能償付債務本息的風險。如在資產收益率較低時安排了較高的債務,以及在債務的期限安排上不合理而引起某一時點的償債高峰等。這種風險只要通過合理安排資金流量即能迴避,而對所有者的收益影響不大。(2)收支性籌資風險。它是指企業在收不抵支情況下出現的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本息的風險。在負債規模和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虧損越多,以企業資產償還債務的能力也就越低,最終的收支性籌資風險表現為企業終止清算後的剩餘財產不足以支付債務。
國內外籌資都要綜合考慮籌資的規模、資金的時間段要求、籌資的時機信息、籌資方式與渠道、資金效益性、流動性、安全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並且大多運用財務杠桿,追求最佳企業資產籌資比例。另外,根據企業發展戰略規劃、投資計劃,對資金運營情況進行預測,制定短、中、長期資金需求計劃,依此確定籌資總體方案,選擇合理籌資結構。很多知名企業都在努力提高內部資金使用效率,以減緩對外籌資壓力,化解問題。目前國外的籌資模式主要是間接籌資模式和直接籌資模式兩種。從保持距離型籌資模式與關系型籌資模式的內在效率分析,兩者都具有經濟合理性;從世界籌資模式的發展趨勢來看,兩者有相互融合的趨勢;由於我國的特殊情況,現階段企業的籌資模式應採取過渡模式,即間接籌資為主並逐漸減少,直接籌資為輔並大力發展的過渡模式;目標模式應符合世界籌資模式的趨勢,是融兩種籌資方式於一體的有中國特色的融資模式。
C. 會計論文要寫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誰與寫好了的開題報告的文獻綜述啊
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
[摘 要]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在確保國民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教興國、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提出指導與扶持我國的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已成為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財務風險是現代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育不健全的條件下更是不可避免,試著從中小企業資金結構方面入手,利用財務杠桿原理對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進行分析,提出了風險管理過程式控制制措施,建立預警分析指標體系,進行恰當的財務風險決策,提高中小企業的存續能力。
[關鍵詞] 企業財務 風險管理 資金結構 財務杠桿
一、中小企業經營現狀及面臨的財務風險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形成了一股中小企業發展熱,中小企業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形勢的發展,中小企業開始從輝煌的神壇上走了下來。由於中國當前獨特的經濟體制和中小企業自身的缺陷,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許多難以克服的經濟和制度問題,而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就是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研究如何對中小企業進行財務風險管理迫在眉睫。
在中國現有正規統計中,2003年不同規模及規模以上企業資金來源結構表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中小企業存在著嚴重的財務問題,總的來說中小企業的流動負債為49.1%,長期負債11.4%,所有者權益39.5%,資產負債率為60.5%,流動負債比率為81.2%,然而在如此高的資產負債率下,企業的資產來源卻是非常有限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非常狹窄。(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覽》1999-2006)
2004年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曾對中國四川三個城市的中小企業的資金結構來源狀況做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小企業集資大部分靠自身積累和銀行貸款,其他諸如商業信用和非正規融資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對轄區內的浙江、福建兩省的300多家中小企業問卷調查顯示:銀行貸款在企業外部融資中所佔比例高達60%多,且企業規模越大銀行貸款比例越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的企業利用過民間借款。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對轄區內的3省5市128家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在凈資產來源中,各種借款超過50%,其中銀行借款佔全部借款的94%以上;企業全部債務中銀行借款佔60%,權益性融資僅佔17%。(數據和資料來源於《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和政策分析》應展宇)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中小企業財務方面的現狀: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渠道狹窄,融資困難的窘境;銀行借款是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但是銀行很少提供長期信貸;同時中小企業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不僅僅益性資金來源非常有限且很難獲得長期債務支持;同時中小企業又普遍存在著偏高的資產負債率,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小企業存在著嚴重債務風險。
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造成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體制的外部環境原因也有中小企業自身結構和經營者的內部原因,從而產生非系統性風險和系統風險兩大類別。
(一)外部原因
外部風險影響到所有被作一個資本價值載體的價值形態,如實物資產、貨幣資產、債權資產直至作為總資產代表的企業本身。它們都是通過風險理財過程中無法迴避的財務風險,由於系統風險沒有有效方法消除,所以也稱「不可分散風險」。在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中大商業銀行多數瞄準於大城市的大客戶,而小的銀行或信貸機構也緊盯大市場而忽視了中小企業市場。而且中國的證券市場和金融體系均不完善與成熟,更加增加了企業融資的難度。
(二)內部原因
1.在現實中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通常會考慮以下四點:
(1)中小企業的經營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企業存續的變數大,容易受經營環境的影響,容易破產倒閉,導致貸款風險大;(2)中小企業一般規模較小、資產少且流動性差,負債能力有限;(3)中小企業的資本需求一次量少但頻率高,導致融資復雜性加大,融資成本及代價高;(4)信息透明度極低,進而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這幾個因素導致中小企業籌資成本高。
2.中小企業的內部原因更多的是因為企業的決策不當所引起的,比如企業籌資規模不當,資金來源結構不當,籌資方式和時間選擇不當,信用交易策略不當,造成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同時企業的投資缺乏可行性,主觀臆斷嚴重,導致企業籌資成本高的同時,浪費了大量資金,更是加劇了企業的風險。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中缺乏優秀的財務管理人才,財務混亂,更是企業的一大威脅。
三、企業財務風險理論分析
企業要擺脫這種由內部原因所引起的財務風險就必須重視企業的資金結構和財務杠桿作用。企業資金結構是指企業的資金來源中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例。企業的負債資金利用投資收益率和負債利息率的差可以產生杠桿作用。在現代企業中負債經營是常見的和必要的。利用好負債及其所帶來的杠桿作用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一)財務杠桿及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是企業制定資金結構時對債務籌資的利用。在現實中只要企業的投資收益率大於負債利率,企業投資中的負債部分所取得的利潤比同期的利息多,在支付利息後還有節余,使得資本收益由於負債經營而絕對值增加,從而使得權益率大於投資收益率,並且產權比率(負債資金/權益資本)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為企業帶來的收益就越多,同時還可以提高企業的權益資金收益率,所以財務杠桿利益的實質便是由於企業投資收益率大於負債利率,有負債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潤轉化給了權益資金,從而使得權益資金的收益率上升。若是投資收益率等於或是小於負債利率,那麼負債所產生的利潤只能或者不足彌補負債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利用權益資金所取得的利潤都不足以彌補利息,從而不得不減少權益資本來補償,這便是財務杠桿損失的本質所在。
負債的財務杠桿作用通常是用財務杠桿系數來衡量的,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權益資本變動相對於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其理論公式為:
財務杠桿系數=權益資本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通過數學變形後公式可變為: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率負債比率×利息率)
根據這兩個公式計算的財務杠桿系數,後者揭示負債比率,息稅前利潤以及負債利息率之間的關系,由此三者綜合決定財務杠桿系數,前者可以反映出主權資本中收益率變動相當於稅前利潤的變動倍數,由於負債利息是企業在稅前支付的,所以企業利用負債資金不僅能提高權益資金收益率,而且能使權益益資金收益率低於息稅前利潤率。
(二)財務風險因素分析
企業財務風險是企業在使用負債資金而產生的在未來收益不確定的情況下由主權資金承擔的由負債資金利息所引起的利率支付和償債風險。財務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與財務杠桿系數的高低。一般情況下,財務杠桿系數越大,主權資金收益率對息稅前利潤的彈性就越大,而風險就會越大;反之財務風險就越小。所以企業在進行負債經營時為了控制和規避風險就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息稅前利率。在上述兩個公式中可知,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息稅前利潤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小,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大。也就說當投資項目的稅前利潤率越高企業獲得的報酬或說投資收益就越多,於是企業在進行負債經營投資項目時,必須從實際出發,深入了解投資項目,並客觀預期利潤以確定最佳的投資方案。
2.負債處息率。在上述兩個公式中可知,息稅前利潤和負債比率一定的情況下,負債利息北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小,即負責利息越低,主權資本收益比會相應的提高。這是因為在稅前利潤和債得利率一定的情況下企業由負債資金和主權資金抽獲得的利潤是固定的,負債利率越低企業支付的利息越少,相應的企業的利潤就越多。
3.資本結構。負債比率和總資本的比率也是影響財務杠桿利益和財務風險的因素之一。在稅前利潤率和負債利息率一定的情況下,負債比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小。但負債比率對主權資本收益率的不同於負債利息率也不同於稅前利潤率的影響,他對主權資本收益率的影響表現為正反兩個反面。在稅前利潤率大於負債利息率時表現為正影響,反之為負影響。
四、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措施
怎樣處理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難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呼之欲出。對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可依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對企業的資金結構和融資政策進行調整,建立風險管理體制;另一方面加強企業的人員素質,提升其決策能力。
(一)建立風險管理體制
1.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引起財務風險。
2.根據生產經營情況合理預測資金需求量,然後通過對資金成本的計算分析,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金結構,充分利用杠桿作用,多方面籌資,拓寬籌資渠道,多樣籌資方式,分散籌資風險。
3.注重投資決策問題,投資決策是企業經營決策之一,直接影響資金結構,必須做好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預期投資收益率和負債利息率。
4.建立風險基金保障制度,保障經營中資金結構的平穩,提高企業應變力和短期償債力。
5.建立資金使用效益監督制度。
6.建立財務預防機制,正確把握企業負債經營的度。企業進行負債經營決策時,應首先考慮企業的規模及償債能力,警惕財務杠桿的負面作用、防範財務風險和關注拮據成本,注重財務杠桿和經營杠桿的聯合使用。
(二)加大對企業財務和經營人員的培訓和完善財務體系
1.提高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風險意識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
2.加大監督力度
企業對風險信號如產品積壓、質量下降、應收賬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據其形成原因及過程,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對財務風險通常採用迴避風險、控制風險、接受風險和分散風險等策略。
3.完善財務體系
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其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發展潛力等指標最具有代表性。資產獲利能力指標有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資本的獲利水平,反映企業運用資產的獲利水平;後者反映每耗費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潤,該指標越高,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償債能力指標有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如果流動比率過高,會使流動資金喪失再投資機會,一般生產性企業最佳為2左右;資產負債率一般為40%60%,在投資報酬率大於借款利率時,借款越多,利潤越多,同時財務風險越大。資產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二指標是企業財務評價的兩大部分。經濟效率的高低直接體現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資產運營能力的指標有應收賬款周轉率以及產銷平衡率。
五、結束語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較晚,還年輕,在發展的道路上難免遇到困難,但是本文認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應注重實際,加強風險意識,主分利用財務杠桿作用,調節資金結構,不斷積累,加強籌資、投資、資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風險管理,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2006年度注冊會計師統一考試指定輔導教材《財力成本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
[2] 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2006年中小企業發展情況和2007年工作要點[J],
[3] 陳四清。財務管理[M].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5
[4] 李天民。現代管理會計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9
[5] 薛小榮。財務管理的杠桿作用[J].陝西工商學院學報,2005,(3),35-39
[6]應展宇。中小企業融資現狀與政策分析[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8
[7]吳少平,李小燕。談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指標的確定標准[J].金融科學,2000.1
[8]顧曉安。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構建[J].財經論叢,2000,7
D. 急求企業合並過程中的風險研究的文獻綜述,開題報告,論文.大哥大姐幫忙啊 !有全套的,感恩!
(二)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企業並購後由於債務負擔過重,缺乏短期融資,導致出現支付困難的可能性。流動性風險在採用現金支付方式的並購企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由於採用現金收購的企業首先考慮的是資產的流動性,流動資產和速動資產的質量越高,變現能力就越高,企業越能迅速、順利地獲取收購資金。這同時也說明並購活動佔用了企業大量的流動性資源,從而降低了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快速反應和調節能力,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如果自有資金投入不多,企業必然採用舉債的方式,通常目標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過高,使得並購後的企業負債比率和長期負債都有大幅上升,資本的安全性降低。若並購方的融資能力較差,現金流量安排不當,則流動比率也會大幅下降,影響其短期償債能力,給並購方帶來資產流動性風險。
(三)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的順利進行,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資金渠道在短期內籌集到所需的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
並購對資金的需要決定了企業必須綜合考慮各種融資渠道。如果企業進行並購只是暫時持有,待適當改造後重新出售,這就需要投入相當數量的短期資金才能達到目的。這時可以選擇資本成本相對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還本付息的負擔較重,企業若屆時安排不當,就會陷入財務危機。如果買方是為了長期持有目標公司,就要根據目標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持續經營的資金需用,來確定收購資金的具體籌集方式。並購企業應針對目標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維持正常的營運資金,使投資回收期與借款種類相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比如用短期融資來維持目標公司正常營運的流動性資金需用,用長期負債和股東權益來籌集購買該企業所需要的其他資金投入,在並購企業不會出現融資危機的前提下,盡量降低資本成本,力求資本結構的合理性。
四、企業並購財務風險的防範對策
在並購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控制風險的影響因素,降低財務風險。如何規避和減少財務風險,可以採取下列具體措施:
(一)改善信息不對稱狀況,採用恰當的收購估價模型,合理確定目標企業的價值,以降低目標企業的估價風險
由於並購雙方信息不對稱狀況是產生目標企業價值評估風險的根本原因,因此並購企業應盡量避免惡意收購,在並購前對目標公司進行詳盡的審查和評價。並購方可以聘請投資銀行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進行全面策劃,審定目標企業並且對目標企業的產業環境、財務狀況和經營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從而對目標企業的未來自由現金流量做出合理預測,在此基礎之上的估價較接近目標企業的真實價值。
另外,採用不同的價值評估方法對同一目標企業進行評估,可能會得到不同的並購價格。企業價值的估價方法有貼現現金流量法、賬面價值法、市盈率法、同業市值比較法、市場價格法和清算價值法,並購公司可根據並購動機、並購後目標公司是否繼續存在以及掌握的資料信息充分與否等因素來決定目標公司的合理評估方法,合理評估企業價值。
(二)從資金支付方式、時間和數量上合理安排,降低融資風險
並購企業在確定了並購資金需要量以後,就應著手籌措資金。資金的籌措方式及數量大小與並購方採用的支付方式相關,而並購支付方式又是由並購企業的融資能力所決定的。並購的支付方式有現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種,其中現金支付方式資金籌措壓力最大。
並購企業可以結合自身能獲得的流動性資源、每股收益攤薄、股價的不確定性、股權結構的變動、目標企業的稅收籌措情況,對並購支付方式進行結構設計,將支付方式安排成現金、債務與股權方式的各種組合,以滿足收購雙方的需要來取長補短。比如公開收購中兩層出價模式,第一層出價時,向股東允諾以現金支付,第二層出價則標明以等價的混合證券為支付方式。採用這種支付方式,一方面是出於交易規模大、買方支付現金能力有限的考慮,維護較合理的資本結構,減輕收購後的巨大還貸壓力;另一方面是誘使目標企業股東盡快承諾出售,從而使並購方在第一層出價時,就達到獲取目標企業控制權的目的。
(三)創建流動性資產組合,加強營運資金管理,降低流動性風險
由於流動性風險是一種資產負債結構性的風險,必須通過調整資產負債匹配,加強營運資金的管理來降低。但若降低流動性風險,則流動性降低,同時其收益也會隨之降低,為解決這一矛盾,建立流動資產組合是途徑之一,使流動性與收益性同時兼顧,滿足並購企業流動性資金需要的同時也降低流動性風險。
(四)增強杠桿收購中目標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穩定性,在財務杠桿收益增加的同時,降低財務風險
杠桿收購的特徵決定了償還債務的主要來源是整合目標企業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在杠桿效應下,高風險、高收益的資本結構能否真正給企業帶來高額利潤取決於此。高額債務的存在需要穩定的未來自由現金流量來償付,而增強未來現金流量的穩定性必須:(1)選擇好理想的目標公司,才能保證有穩定的現金流量。(2)審慎評估目標企業價值。(3)在整合目標企業過程中,創造最優資本結構,增加企業價值。只有未來存在穩定的自由現金流量,才能保證杠桿收購的成功,避免出現不能按時償債而帶來的技術性破產。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編。財務成本管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3
[2]田進等。兼並與收購。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3]陳共榮等。論企業並購的財務風險[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3
[4]鄔義鈞。企業兼並及美國企業五次兼並浪潮的啟示。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00.1
[5]費雷德。斯通著譯。兼並、重組與公司控制(美)J.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E.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獻綜述
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問題研究
【摘要】企業並購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就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規避對策。
一、引言
企業並購,即兼並與收購(mergerandacquicision)是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是社會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企業購並的法律法規的出台,企業戰略購並的法律障礙及政策壁壘正逐步消除。而國內產業分散、企業規模過小、競爭激烈的現實以及外資的不斷進入也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購並和產業整合。可以看到,企業實施兼並與收購,將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通過並購可產生協同效應,但並購並不等同於企業競爭力,並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風險,尤其以財務風險最為突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並購活動的始終,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將影響企業並購的成敗及並購後的整合。
二、企業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順利進行。由於企業並購動輒涉及上萬億元的資金,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籌資渠道在短時間內籌集到所需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融資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資風險,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將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1.債務性融資風險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65%~70%,同時我國金融政策較為嚴格,使得並購資金的來源十分困難。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是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不足,沒有進行並購的信貸項目。另外,企業兼並風險較大,需要資金量也大,商業銀行難以支持。我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發行基本上都是為企業籌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審批嚴格,專款專用,再加上銀行信貸資金切塊分割、規模控制的體制也不利於並購資金的籌集,信貸資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區並購相當困難。債務融資風險來源於收購方的債務風險和目標企業的債務風險。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放大了收益的波動,它比股權方法風險更大。由於並購融資方式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與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並購企業應針對被並購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及維持正常營運資金的多少來做好投資的不同回收期與借款的種類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權益融資風險
權益融資雖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迅速籌集到大量資金,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現的上下限,資本風險較小,但是,我國對股票融資要求較為苛刻。企業為了實現權益融資而不斷努力試圖達到融資標准,跨度時間長,不利於搶占並購時機,而且股票融資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將會稀釋大股東的控制權。股票融資主要有普通股融資和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的風險主要有:第一,由於普通股股東通常都享有投票權,因而發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業控制權;第二,過多的普通股融資會使企業無法達到平均資金成本為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第三,無法享受到像債券融資一樣的稅前抵扣優勢;第四,對外發行新股,容易使新股東坐享其成,即當未來企業的盈餘激增,新股東與舊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第五普通股融資的審查成本較高且普通股的定價通常較債券或優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銷費用通常要較優先股或債券的承銷費用高。優先股融資的風險在於,優先股的稅後資金成本要高於負債的稅後資金成本。由於優先股股東往往負擔了相當比例的風險,卻只能收取固定的報酬,因而在發行效果上不如債券。
(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
並購價格是並購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合理的並購價格以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科學評估為前提,是並購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合理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信息不對稱可引起並購公司估價風險。由於目標企業內部人【摘要】企業並購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就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規避對策。
一、引言
企業並購,即兼並與收購(mergerandacquicision)是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是社會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企業購並的法律法規的出台,企業戰略購並的法律障礙及政策壁壘正逐步消除。而國內產業分散、企業規模過小、競爭激烈的現實以及外資的不斷進入也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購並和產業整合。可以看到,企業實施兼並與收購,將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通過並購可產生協同效應,但並購並不等同於企業競爭力,並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風險,尤其以財務風險最為突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並購活動的始終,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將影響企業並購的成敗及並購後的整合。
二、企業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順利進行。由於企業並購動輒涉及上萬億元的資金,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籌資渠道在短時間內籌集到所需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融資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資風險,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將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1.債務性融資風險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65%~70%,同時我國金融政策較為嚴格,使得並購資金的來源十分困難。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是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不足,沒有進行並購的信貸項目。另外,企業兼並風險較大,需要資金量也大,商業銀行難以支持。我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發行基本上都是為企業籌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審批嚴格,專款專用,再加上銀行信貸資金切塊分割、規模控制的體制也不利於並購資金的籌集,信貸資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區並購相當困難。債務融資風險來源於收購方的債務風險和目標企業的債務風險。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放大了收益的波動,它比股權方法風險更大。由於並購融資方式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與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並購企業應針對被並購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及維持正常營運資金的多少來做好投資的不同回收期與借款的種類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權益融資風險
權益融資雖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迅速籌集到大量資金,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現的上下限,資本風險較小,但是,我國對股票融資要求較為苛刻。企業為了實現權益融資而不斷努力試圖達到融資標准,跨度時間長,不利於搶占並購時機,而且股票融資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將會稀釋大股東的控制權。股票融資主要有普通股融資和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的風險主要有:第一,由於普通股股東通常都享有投票權,因而發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業控制權;第二,過多的普通股融資會使企業無法達到平均資金成本為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第三,無法享受到像債券融資一樣的稅前抵扣優勢;第四,對外發行新股,容易使新股東坐享其成,即當未來企業的盈餘激增,新股東與舊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第五普通股融資的審查成本較高且普通股的定價通常較債券或優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銷費用通常要較優先股或債券的承銷費用高。優先股融資的風險在於,優先股的稅後資金成本要高於負債的稅後資金成本。由於優先股股東往往負擔了相當比例的風險,卻只能收取固定的報酬,因而在發行效果上不如債券。
(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
並購價格是並購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合理的並購價格以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科學評估為前提,是並購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合理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信息不對稱可引起並購公司估價風險。由於目標企業內部人【摘要】企業並購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就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規避對策。
一、引言
企業並購,即兼並與收購(mergerandacquicision)是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是社會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企業購並的法律法規的出台,企業戰略購並的法律障礙及政策壁壘正逐步消除。而國內產業分散、企業規模過小、競爭激烈的現實以及外資的不斷進入也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購並和產業整合。可以看到,企業實施兼並與收購,將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通過並購可產生協同效應,但並購並不等同於企業競爭力,並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風險,尤其以財務風險最為突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並購活動的始終,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將影響企業並購的成敗及並購後的整合。
二、企業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順利進行。由於企業並購動輒涉及上萬億元的資金,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籌資渠道在短時間內籌集到所需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融資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資風險,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將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1.債務性融資風險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65%~70%,同時我國金融政策較為嚴格,使得並購資金的來源十分困難。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是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不足,沒有進行並購的信貸項目。另外,企業兼並風險較大,需要資金量也大,商業銀行難以支持。我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發行基本上都是為企業籌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審批嚴格,專款專用,再加上銀行信貸資金切塊分割、規模控制的體制也不利於並購資金的籌集,信貸資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區並購相當困難。債務融資風險來源於收購方的債務風險和目標企業的債務風險。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放大了收益的波動,它比股權方法風險更大。由於並購融資方式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與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並購企業應針對被並購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及維持正常營運資金的多少來做好投資的不同回收期與借款的種類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權益融資風險
權益融資雖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迅速籌集到大量資金,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現的上下限,資本風險較小,但是,我國對股票融資要求較為苛刻。企業為了實現權益融資而不斷努力試圖達到融資標准,跨度時間長,不利於搶占並購時機,而且股票融資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將會稀釋大股東的控制權。股票融資主要有普通股融資和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的風險主要有:第一,由於普通股股東通常都享有投票權,因而發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業控制權;第二,過多的普通股融資會使企業無法達到平均資金成本為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第三,無法享受到像債券融資一樣的稅前抵扣優勢;第四,對外發行新股,容易使新股東坐享其成,即當未來企業的盈餘激增,新股東與舊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第五普通股融資的審查成本較高且普通股的定價通常較債券或優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銷費用通常要較優先股或債券的承銷費用高。優先股融資的風險在於,優先股的稅後資金成本要高於負債的稅後資金成本。由於優先股股東往往負擔了相當比例的風險,卻只能收取固定的報酬,因而在發行效果上不如債券。
(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
並購價格是並購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合理的並購價格以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科學評估為前提,是並購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合理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信息不對稱可引起並購公司估價風險。由於目標企業內部人員與並購方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上市和非上市的目標企業在高質最的信息資料獲取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容易形成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財務風險。
2.我國企業並購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其相關的規定也多為原則性的內容,可操作性不強。並購過程中人的主觀性對並購影響很大,並購並不能按市場價值規律來實施。
3.缺乏服務於並購的中介組織,無法降低並購雙方的信息成本和對並購行為提供指導和監督,增加了並購的交易成本及新企業的整合風險和成本。
(三)缺乏規范運作的中介機構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中介機構的作用一是為雙方牽線搭橋,降低企業並購的信息成本;二是能提供中立、公正的判斷,避免較強的主觀傾向,從而最終導致交易的達成。我國的企業並購中,投資銀行等中介機構較少,完全依靠並購企業自己自主搜尋目標、設計方案、籌集資金、談判價格等等,結果由於並購方信息不靈,缺乏操作的經驗,又苦於兼並融資困難,往往使應該成功的並購曠日持久,成本過高,甚至歸於失敗。
三、企業並購中財務風險的規避
(一)利用杠桿收購
杠桿收購(Leverag Buyout,LBO)作為一種創新的融資方式在西方國家興盛一時。它是指通過增加並購企業的財務杠桿去完成並購交易的一種方式。這種並購方式的實質是並購企業主要以借債方式購買被收購企業的產權,繼而以並購後目標企業的資產或現金流來償還債務。杠桿收購融資的積極意義在於:
1.可以滿足資金不足而又急於擴大生產規模企業的融資需要。採用杠桿收購的融資方式企業只需投入少量的資金便可迅速獲得大量的資金使用額。
2.以杠桿收購融資方式進行企業並購,能有效地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縮短並購時間,有助於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
3.並購企業通過杠桿收購可以獲得意外的收益。由於在收購活動中,目標企業的售價一般會低於其內在價值,通過杠桿收購,並購企業可以獲得目標企業資產增值的價值。
4.杠桿收購可以使企業獲得稅收優惠。杠桿收購中的債務資本往往佔全部資產的0%~90%。由於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稅前抵扣因而可以減輕企業的稅負。另外目標企業並購前的虧損可以遞延沖抵並購後產主的盈餘,從而降低了納稅基礎。
5.杠桿收購有利於管理協同效應的發揮。杠桿收購可以充分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使並購方更加重視經營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完成與目標企業的有機整合。
(二)合理運用並購中的納稅籌劃
並購企業在完成兼並後能夠提高其債務權益比率,創造更多的稅收收益和更多的價值。最佳的債務權益比率,是當增加債務所致的邊際稅收收益等於增加債務所致的邊際財務困境成本時所對應的債務權益比率。當一個企業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量來滿足經營合同中所要求的款項時,如不清償到期應付利息,它就將陷入財務困境。因為並購會產生某種多元化效應,聯合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會比持有這些現值的兩個單一企業的小,所以,並購企業在並購完成後能夠提高其債務權益比率,創造更多的稅收收益和更多的價值。另一方面應當充分利用經營凈損失形成的納稅虧損。如果一家企業有稅收減免額度,卻由於處在虧損狀態而無法使用這個額度,而另一家企業由於處於盈利狀態而必須繳納稅款時,這兩家企業的合並就可以使它們獲得稅收利益。這種增效作用的價值等於並購所產生的稅收利益的現值,因此,可選擇並購有累計經營虧損的企業,以虧損企業賬面虧損沖抵盈利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這樣就會減少企業的所得稅稅基,而且在實行累進稅率時,還可能降低適用稅率,降低企業整體稅負,從稅務上降低並購中的財務風險。
(三)做好資產評估,防範財務風險
對企業的資產評估,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的資產評估組織,其中應有經濟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二是充分考慮被評估企業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尤其要注意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資產評估。三是評估方法的採用應靈活,對待繼續運營的企業產權,應採用預期收益凈現值法,對待破產的企業或企業的部分資產時,應採用重置資本計算的賬面凈現值法。
(四)要大力發展中介機構
大力推廣企業並購的中介機構,充分利用中介機構的專業人才、科學的程序和方法,發揮其在並購中的服務和監督職能。首先,利用中介機構對企業的經營能力、財務狀況進行客觀評估;其次,利用中介機構掌握的目標企業的各類信息,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降低估價風險;再次,參考中介機構制定的並購方案。
只有合理估計財務風險,才能有效地規避風險。現代企業並購涉及金額大,只有充分合理的估計到並購可能產生的各種財務風險才能做好並購工作。
F. 會計方面的文獻綜述
一、相關文獻介紹 1.1 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經濟學家大衛.杜蘭特(1952)發表了題為《企業債務與權益資本計量方法的發展和問題》的演講,把當時的融資思想歸納為三種類型:凈收入理論、凈營業收入理論和傳統理論。凈收入理論認為企業增加負債,提高財務杠桿,可降低其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增加企業的價值,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債務資本為 100%時的資本結構是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凈營業收入理論認為當企業利用財務杠桿進行債務融資時,即使能夠維持債務成本,也會帶來企業權益資本風險的增加,進而造成權益資本成本上升。因此,企業負債比例的提高不會降低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企業的總價值固定不變,並不存在最佳的資本結構。傳統理論認為企業利用財務杠桿會導致權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限度內,債務的低成本能與權益成本的上升相抵消,企業就能獲得因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降低所帶來的好處。但是一旦超過限度,債務的低成本將無法抵消權益資本的增加,而且債務成本也會隨著企業負債率的增加而增大,從而使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上升加快。因此,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從下降轉為上升的轉折點上,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該點上的負債比例就是最佳資本結構。 Modigliani和 Miller(1958)在其經典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融資和投資理論》中提出,無企業稅 MM 模型,即在不考慮稅收的情況下,企業總價值不受資本結構的影響,即風險相同但資本結構不同的企業,其總價值是相同的。Modigliani和 Miller(1963)在《企業所得稅和資本成本:一項修正》中提出有公司稅MM模型,即負債杠桿對企業價值和融資成本確有影響。如果企業負債率達到100%,則企業價值最大,融資成本最小,即最佳資本結構應該全部是債務,不需要發行股票。 米勒(1976)在《債務與稅收》一文,為了探討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建立了一個同時考慮公司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在內的模型。米勒均衡理論模型的基本結論是:個人所得稅的存在,會在某種程度上抵消負債的節稅利益,但是在正常稅率的情況下,負債的節稅利益並不會完全消失。因此,米勒模型認為企業負債率越高,則企業市場價值越大。 在權衡理論、代理理論以及不對稱信息理論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Myers 和Majluf (1984) 在《財務學刊》雜志的《資本結構之謎》一文中提出了「啄食」優序融資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公司融資順序有較明顯的先後之分:所需要的資金首先依賴於內源資金;在內源資金不足,需要外部資金注入時,債權融資成為次優選擇;而外部股權融資由於成本太高,只是作為一種融資渠道的補充來源形式存在。因此,企業融資通常都遵循所謂的「啄食順序」,即先內源融資、再外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優先考慮債權融資,不足時再考慮股權融資。 1.2 國內的研究狀況 對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狀況的研究。國內學者張人驥、閻達五、黃少安和張崗、方曉霞、劉星等人對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狀況進行的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與歐美、日本等資本市場發達的上市公司相比,資產負債率明顯偏低,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具有明顯的股權融資偏好,其融資順序表現為股權融資、短期債務融資、長期債務融資和內部融資。上市公司在進行長期融資決策時普遍存在「輕債務重股權」的股權融資偏好。這種融資順序安排顯然不符合西方的優序融資理論。袁國梁,鄭江淮,胡志乾對我國股市的股權結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及公司治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其中對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的解釋中,認為股權融資成本低於債權融資成本是造成企業融資偏好的主要原因。劉星,魏鋒和詹宇對中國的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我國上市公司進行融資決策時,首選外部融資。而在外部融資中,以股權融資為主,債權融資又以短期債務為主。 近幾年,袁衛秋(2004)檢驗靜態權衡理論和啄食順序理論在我國市場的適用性,發現啄食順序理論不宜用來解釋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特徵,而靜態權衡理論可用來解釋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特徵。張兆國、宋麗夢、和張慶(2005)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股權代理成本的影響,結果發現經營者持股比例與股權代理成本有較顯著負相關性;負債融資比例、法人股比例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與股權代理成本有不顯著的負相關性;國家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均與股權代理成本有較顯著的正相關性。張兆國、閆炳乾、和何成風(2006)通過實證研究了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的治理效應,結果發現主營業務利潤率、經營費用率、和資產利用率三個指標比公司價值指標能夠更好地解釋公司績效;國家股比例對經營績效的負向影響越來越不顯著;法人股比例和負債融資對公司績效有不顯著的正向影響;流通股與公司績效之間沒有顯著關系;股權集中度和經營者持股比例對公司績效有較顯著正向影響;留存收益對公司的績效有顯著負向影響。 林凡(2007)《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本書通過理論分析發現,在中國特定的政策環境以及不健全的市場環境下,股權結構成為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控制人主導是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形成機制的主要特徵,由此本書以「制衡控制人的權利」為出發點提出了治理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總體思路和規范措施,這對推動中國相關制度、法律環境的完善和證券市場的規范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相關綜述和評價 美國學者Myers 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了優序融資理論,較早的對融資偏好問題進行了直接研究。他們探討了公司如何選擇最優融資渠道,即遵循「啄食順序」,先內源融資、再外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優先考慮債權融資,不足時再考慮股權融資。此後,又有很多學者對融資偏好進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都認為,企業融資應該遵循「內源融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的先後順序。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學者開始對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問題進行研究。他們研究發現,中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與國外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大相徑庭,突出表現為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具有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這種融資偏好在微觀上表現為上市公司通過不同形式的股權融資方式進行「圈錢」行為。在宏觀上表現為資本使用效率不高、資源配置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等。中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行為如果不及時加以規范治理,最終將影響到中國證券市場以及公司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制度和市場環境各方面的差異,現有西方財務理論尚不能對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進行圓滿解釋。國內有些學者表示,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低是形成融資偏好的直接原因。資金成本是公司決定融資行為的最根本的因素。公司為融入資本必須給予投資者一定的回報,回報率的高低,基本上反映了融資單位成本的高低。與債權投資者相比,股權投資者承擔更大的風險,因而要求更高的回報率。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證券市場的過小規模與投資者巨大的需求空間存在反差,加之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證券市場市盈率和股價長時間維持在較高水平上,而與之相比的公司派息水平則顯得微不足道,因此投資者並不指望通過獲取公司的派息來得到投資回報,而是希望在市場的短期投機行為中獲取資本利得。從公司的角度看,股權資本成本是以配股價或新股發行價為計算基礎的,而我國的配股價和新股發行價多以市盈率為計算基礎,通常要遠遠高出每股賬面凈資產,由此計算的股權資本成本很低。正是這種不合理的現狀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現象的形成。從公司的角度看,股權資本成本是以配股價或新股發行價為計算基礎的,而我國的配股價和新股發行價多以市盈率為計算基礎,通常要遠遠高出每股賬面凈資產,由此計算的股權資本成本很低。正是這種不合理的現狀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現象的形成。近十多年來,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高速發展。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不斷壯大,上市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和非上市企業比較而言,中國上市公司經營行為比較規范,管理理念比較科學,很多上市公司已經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因此,對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針對性治理措施,將有利於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完善證券市場監管,加速證券市場建設,提升公司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凡.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黃少安,張崗.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分析[J].經濟研究,2001(11). [3] 劉星,魏鋒.我國上市公司融資順序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2004(6). [4] 何佶.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分析[D].東南大學,2005. [5] 張霞.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11). [6] 鄭志波.淺議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現狀[J].經營管理,2009. [7] 楊鑫.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 [8] 謝聰.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分析[J].財會通訊,2008(1).
G.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國外研究現狀以及文獻綜述 是中小企業財務風險而不是財務管理 沒有國外的國內的也行
1.1關於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國內綜述 早在1987年,清華大學郭仲偉教授就在《風險分析與決策》一書中,全面系統的研究了風險分析與決策的方法,借鑒國外風險理論,指導人們如何對風險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在1989年,北大商學院的劉思錄、湯谷良發表「論財務風險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論述了財務風險的定義、特性及財務風險管理的步驟與方法。 1994年,基於我國國情,北京大學於川等著《風險經濟學導論》,對經濟風險尤其是針對我國所特有的經濟風險,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對我國財務管理方向樹立了一個大體的風向標。於此同時,財政部向德偉博士發表「論財務風險」一文,全面細致的分析了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礎,該文中的觀點認為「財務風險是企業經營風險的集中體現,他運用廣義財務風險概念,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四項。」文章明確指出了財務風險的重要性,為財務風險理論向更深一層推進奠定了基礎。 著名經濟學家怯來法在1995年為財務風險下立定義,認為財務風險是「由公司的負債直接引起的,並由負債公司的股東承受的風險」,「公司資本結構中的借入資本比例愈大,則公司沒有剩餘現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東承受的這種股息減少或沒有股息的風險稱為財務風險」。我國學者紀連貴在1998年也採用廣義財務風險概念,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融資風險、使用資金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資金分配風險,並認為籌融資風險表現為:籌資數量不當風險、籌資時機不當風險和資本結構惡化風險。 在對財務風險進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張延波、彭淑雄提出通過建立一系列財務報表監控指標來達到財務風險監測的目的。才使得財務風險能實體化,范圍化。 在財務預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茲帕特里克最早運用單變數進行企業財務風險以及財務困境預測研究,並得出結論,判斷企業是否陷入嚴重財務困境的兩個財務比率為凈利潤/股東權益和股東權益/負債。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國周首華等人所發表的《論財務危機的預警分析》中,以企業財務指標作為評價體系,提出了如何預測企業 陷入財務危機的F分數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華夏等人所著《企業預警管理實務》中,在實證考察和分析我國企業經營現狀的基礎上,對我國企業由於管理失誤等原因所導致的經營困境或破產倒閉等現象及其規律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構建了初步的預測指標體系和數理分析模型,為我國財務風險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004年,黃錦亮、白帆認為應緊緊圍繞「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理財目標,提出針對籌資、投資、資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個方面的風險建立起由「識別—評估—防範和控制」三個環節組成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對其中狹義財務風險的控制主要還是通過指標分析法和財務杠桿系數法來進行。 1.2關於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國外綜述 國外對風險問題的研究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書中從經濟學意義上提出了風險的概念。他認為:「風險一 詞在經濟學和其他領域中,並無任何技術上的內容,它意味著損害的可能性。某種行為能否產生有害的後果應以其不確定性界定,如果某種行為具有不確定性時,其行為就反映了風險的負擔。」 世界上第一個對風險進行理論探討的經濟學家是美國學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學位論文《風險與保險的經濟理論》中給風險下了這樣的定義:「風險是關於不願發生的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客觀體現。」威雷特博士簡明的定義卻概述了風險的三層涵義:(1)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2)風險是客觀存在的;(3) 風險被人們厭惡、不願其發生。 美國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漢斯在他們合著的《風險管理與保險》一書中,把風險定義為「在給定的情況下和特定的時間內,那些可能發生的結果間的差異。如果肯定只有—個結果發生,則差異為零,風險為零;如果有多種可能結果,則有風險,且差異越大,風險越大。」 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對風險的涵義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風險不是一般的不確定性,而是「可測定的不確定性」,他明確指出,經濟生活中的現實風險和未來風險都可以藉助數理統計分析來計量和測定。奈特的觀點為後來風險的評估和測度理論的建立奠定了一塊基石。 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倒塌所帶來的匯率風險,引起人們 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關注。盡管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應該成為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財務風險管理的發展並沒有引起管理和經濟學界的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財務風險管理終於在1998年的美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會引起了業界重視。美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會時任主席Stephen在大學的主 席演講中特別指出:「風險管理與保險的研究應該從對純粹風險的研究轉向對投資風險的研究,從對人身和財產風險管理的研究轉向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而國際上從事財務風險管理相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三位著名經濟學家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對財務風險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馬可威茨在《財務學》雜志上發表的《資產組合選擇》一文,該文同時採用風險資產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資產組合的收益和風險問題,被學界視為現在資產組合理論的起點。他提出了證券投資組合的效率邊界概念,即在相同風險下,效率邊界上的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邊界的組合風險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繼承並發展了馬可威茨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他提出的這一理論結論是:一種股票的風險包括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通過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統風險,為了承擔風險,投資者必須得到補償,風險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計算股票系統風險的方法和通過系統風險計算股票預期收益的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米勒的貢獻是在研究公司資本結構的策劃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論,MM論嚴密驗證了不同的資本結構下,公司資本成本保持不變,他們從資本成本的角度論證了由於財務杠桿收益與財務杠桿風險同步漲落,公司價值不受資本結構的影響。 1976年,詹森和麥克林發表了《企業理論:管理行為、代理成本和資本結構》一文,該文中的「詹森—麥克林委託代理模型」已成為經濟學界研究企業價值、股東風險偏好和管理者風險道德的財務規則。從總體上看,國外學者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於保險金融業風險管理的研究,處理方式主要研究財務危機發生後如何應付和如何擺脫危機的策略問題,而很少對財務風險的事前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後來研究逐漸轉向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並對財務風險管理能夠創造價值有所涉及。
希望採納
H. 重大錯誤報告風險的識別評估的``相關文獻及文獻綜述```
摘要:企業並購對其財務框架會發生重大影響,相應帶來財務風險:最佳資本結構的偏離,造成企業價值下降,財務風險高漲;杠桿效應使負債的財務杠桿效益和財務風險都相應放大;股利和債息政策也隨負債的變化而變化。同時,目標企業價值評估風險、融資風險和流動風險貫穿企業並購的始終。因此,在並購的過程中,應認真分析並有效防範和控制財務風險。
目前,並購作為企業間的一項產權交易日益活躍於資本市場。1990年,全球企業並購金額還只有4000億美元,而到2000年,就上升到3.5萬億美元,並購浪潮可謂風起雲涌。國內企業間的並購亦是如火如荼。並購作為資本運營方式日益為企業所推崇。本文是對企業並購的含義、並購財務風險及其防範措施的探討。
一、並購的含義
企業並購(M&A),即企業之間的合並與收購行為。企業合並(Merger)是指兩家或更多的獨立企業合並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合並可採取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兩種形式。一個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稱為吸收合並。兩個以上公司合並設立一個新的公司,合並各方解散,稱為新設合並。收購(Acquisition)是企業通過現金或股權方式收購其他企業產權的交易行為。合並與收購兩者密不可分,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業產權交易行為。合並以導致一方或雙方喪失法人資格為特徵。收購以用產權交易行為的方式(現金或股權收購)取得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權力為特徵。由於在運作中它們的聯系遠遠超過其區別,所以兼並、合並與收購常作為同義詞一起使用,統稱為「購並」或「並購」,泛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企業為了獲得其他企業的控制權而進行的產權交易活動。企業並購的直接目的是並購方為了獲取被並購企業一定數量的產權和主要控制權,或全部產權和完全控制權。企業並購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是企業資本運營的重用方式,是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的重要途徑。
二、並購對公司財務框架的影響及其帶來的財務風險
(一)資本結構偏離風險
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企業並購所需大量資金的融資渠道有:銀行借款、發行債券和股票以及認股權證等。由於並購的動機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和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企業並購所借入的大量債務和新發行的債券、股票往往造成企業資本結構失衡,形成資本結構偏離,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資本成本最低和企業價值最大的暫時背離是以巨大的財務風險為代價的。債務資金的規模龐大和新發行債券、股票的沉重壓力使並購方不得不考慮融資決策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二)杠桿效應
債務的存在是財務杠桿發生作用的根本原因,也是產生財務杠桿效益的源泉。同時,正因為財務杠桿效益存在,使得債務的存在合理。隨著債務增加,杠桿效益亦是水漲船高,高財務風險的背後是投資高回報的預期。研究表明,企業並購導致杠桿率增加,特別是在杠桿收購案例中。杠桿收購指並購企業通過舉債獲得目標企業的股權或資產,並用目標企業的流量償還負債的並購方式。杠桿收購旨在通過舉債解決收購中的資金問題,並期望在並購後獲得財務杠桿利益。並購企業的自有資金只佔所需資金的10%,投資銀行的貸款占資金總額的50%~70%,向投資者發行垃圾債券占收購金額的20%~40%.所謂的垃圾債券是指企業在並購過程中發行的利息很高,但評級很低,存在較大違約風險的債券。高息垃圾債券的發行及大量投資銀行的貸款使企業資本財務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高風險。並購企業必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使並購中產生的財務杠桿利益抵消財務風險增大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I. 急求財務報表的文獻綜述
摘要:財務分析也就是財務報表分析,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所提供的會計數據的分析,評估企業價值,對企業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從而做出合理決策。財務報表全面、系統、綜合的記錄了企業經紀業務發生的軌跡,相關利益人對它的分析越來越關注。本文首先對財務報表的相關理論進行文獻綜述,從財務報表的定義及其內容出發,分析財務報表的主體、對象和目的,在分析了財務報表的原則和步驟之後,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進行綜述。關鍵字: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綜合分析、杜邦體系前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走上的上市之路,而財務報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向各種報表使用者提供了反映公司經營情況及財務狀況的各種不同數據及相關信息,但對於不同的報表使用者閱讀報表時有著不同的側重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上市公司也越來越接近人們的生活,通過對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幫助廣大的投資者,稅務機關,政法,甚至是企業管理者做出重要決策。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上市公司就是這兩權分離的代表。上市公司的股東、債權人等相關外部利益者要求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就要通過分析公司對外披露的信息,這使得財務報表以及財務報表分析具有了必要性。財務報表是企業會計信息系統通過核算財務信息並藉助於會計報表等形式的財務報告表達出來的關於企業財務狀況,是企業經營成果的靜態與動態的信息。在眾多的上市對外披露的信息中,財務報表一直都是相關利益者關注的重點。財務分析是指以財務報表和其它資料為依據和起點,採用專門方法,分析和評價企業的過去和現在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變動,目的是了解過去、評價現在、預測未來、幫助利益關系集團改善決策。對外發布的財務報表,是根據全體使用人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因此,報表使用者要從中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重新排列,並研究其相互關系,使之符合特定決策要求。向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有關的財務信息,從而為他們的決策提供依據。但是財務報表是通過一系列的數據資料來全面地、概括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對報表的使用者來說,這些數據是原始的、初步的,還不能直接為決策服務。本綜述以財務報表的定義,內容為基礎,通過一些會計學、金融學等相關類知識以及近十年的相關學者的著作、理論予以解釋和闡述。正文:一、財務報表的定義及相關內容(一)、財務報表的定義美國紐約州銀行協會委員會於1898年2月提出議案,要求所有的借款人必須提交由他們簽字的資產負債表,以衡量企業的信用和償債能力,1923年美國的白利斯(James Bliss)出版了《管理中的財務和經營比率》一書,他提出並建立了各行業平均的標准比率,便於人們對企業進行橫向財務比較。1921年的吉爾曼(Gilman)出版了名著《財務表表分析》,他指出不能高估比率分析的作用,因為財務比率和資產負債表之間的關系似乎難以明確。財務報表亦稱對外會計報表,會計主體對外提供的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和經營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或財務狀況變動表、附表和附註。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報告、管理分析及財務情況說明書等列入財務報告或年度報告的資料。對外報表即指財務報表。對內報表的對稱,是以會計准則為規范編制的,向所有者、債權人、政府及其他有關各方及社會公眾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會計報表。(二)、財務報表分析的定義財務報表分析,又稱財務分析,是通過收集、整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的有關數據,並結合其他有關補充信息,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進行綜合比較和評價,為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管理決策和控制依據的一項管理工作。(三)、財務報表的組成1、資產負債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三項。其中資產包括: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它資產。負債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所有者公益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當然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固定資產等還要分成其很多子目這里不再贅述。這里有個等式就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2、利潤表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營業費用-銷售稅金及附加=銷售利潤;銷售利潤+其它業務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利潤;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利潤總額;利潤總額-所得稅=凈利潤3、現金流量表是財務報表的三個基本報告之一,也叫賬務狀況變動表,所表達的是在一固定期間(通常是每月或每季)內,一家機構的現金 (包含現金等價物) 的增減變動情形。二,財務報表比率基本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財務報表上若乾重要項目的相關數據相互比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評價公司的經營活動以及公司目前和歷史狀況的一種方法,是財務分析最基本的工具。由於進行財務分析的目的不同,因而各種分析者包括債權人、管理當局,政府機構等所採取的側重點也不同。作為股票投資者,主要是掌握和運用四類比率,即反映公司的獲利能力比率、償債能力比率、成長能力比率、周轉能力比率這四大類財務比率。(一)、財務報表比率分析主要的包括四方面內容分析1、盈利能力分析比較常用的指標有: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總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總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率=利潤總額/營業收入凈額以上三個指標值越大,盈利能力越強。2、償債能力分析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該指標應大於1,否則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有問題,最佳值為2以上。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其中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待攤費用,該指標大於1較好。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可與行業平均值比較。3、周轉能力分析 周轉能力比率亦稱活動能力比率是分析公司經營效應的指標,其分子通常為銷售收入或銷售成本,分母則以某一資產科目構成。(1)、應收帳款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應收帳款周轉率=銷售收入(期初應收帳款+期末應收帳款)=銷售收入平均應收帳款 由於應收帳款是指未取得現金的銷售收入,所以用這一比率可以測知公司應收帳款金額是否合理以及收款效率高低。這一比率是應收帳款每年的周轉次數。如果用一年的天數即365天除以應收帳款周轉率,便求出應收帳款每周轉一次需多少天,即應收帳款轉為現金平均所需要的時間。其演算法為:應收帳款變現平均所需時間=一年天數應收帳款年周轉次數應收帳款周轉率越高,每周轉一次所需天數越短,表明公司收帳越快,應收帳款中包含舊帳及無價的帳項越小。反之,周轉率太小,每周轉一次所需天數太長,則表明公司應收帳款的變現過於緩慢以及應收帳款的管理缺乏效率。(2)、存貨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期初存貨+期末存貨)=銷售成本平均商品存貨 存貨的目的在於銷售並實現利潤,因而公司的存貨與銷貨之間,必須保持合理的比率。存貨周轉率正是衡量公司銷貨能力強弱和存貨是否過多或短缺的指標。其比率越高,說明存貨周轉速度越快,公司控制存貨的能力越強,則利潤率越大,營運資金投資於存貨上的金額越小。反之,則表明存貨過多,不僅使資金積壓,影響資產的流動性,還增加倉儲費用與產品損耗、過時。(3)、固定資產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固定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固定資產金額這一比率表示固定資產全年的周轉次數,用以測知公司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其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資產周轉速度越快,固定資產的閑置越少;反之則不然。(4)、資本周轉率,又稱凈值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資本周轉率=銷售收入股東權益平均金額運用這一比率,可以分析相對於銷售營業額而言,股東所投入的資金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比率越高,表明資本周轉速度越快,運用效率越高。但如果比率過高則表示公司過份依賴舉債經營,即自有資本少。資本周轉率越低,則表明公司的資本運用效率越差。(5)、資產周轉率,其計算公式如下: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這一比率是衡量公司總資產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指標。總資產周轉速度的快慢,意味著總資產利用效率的高低。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總資產,相似可以計算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凈資產周轉率等。存貨周轉率=銷貨成本/存貨平均余額應收賬款周轉率=賒銷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其中賒銷凈額常用主營業務收入代替。 周轉率指標越大,說明資產周轉越快,利用效率越高,營運能力越強。4、成長能力分析 成長能力比率可用來測知公司擴展經營的能力。上述償債能力比率,在一定意義上也可用來測知公司擴展經營的能力。因為安全性乃是收益性、成長性的基礎,公司償債能力比率的指標合理,財務結構才健全,才有可能擴展經營,否則,如果償債能力弱,則很難想像公司有餘力去擴展經營。至於舉債經營比率、固定資產對長期負債比率,則更是公司外部的成長性比率指標。公司舉債經營比率高,一方面也說明信譽高,債權人樂於向它投資,公司靠舉債獲得更多資金擴展經營。而如果固定資產對長期負債比率高,也表明其尚有餘力借入更多的長期債務用於擴展經營。總資產增長率=本年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反映公司內部性的擴展經營能力的比率則主要有:(1)、利潤留存率。其計算公式為:利潤留存率=稅後利潤-應發股利稅後利潤這一比率表明公司的稅後利潤(盈利)有多少用於發放股利,多少用於留存收益和擴展經營。其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越重視發展的後勁,不致因分發股利過多而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比率越低,則表明公司經營不順利,不得不動用更多的利潤去彌補損失,或者分紅太多,發展潛力有限。(2)、再投資率,又稱內部成長性比率。其計算公式如下:再投資率=稅後利潤股東權益×股東盈利-股息支付股東盈利=資本報酬率×股東盈利保留率這一比率表明公司用其盈餘所得再投資,以支持公司成長的能力。公式中的股東盈利保留率即股東盈利減股息支付的差額與股東盈利的比率。股東盈利則指每股盈利與普通股發行數的乘積,實際上就是普通股的凈收益。三、杜邦分析法杜邦分析法說明凈資產收益率受三類因素影響:營運效率,用利潤率衡量;資產使用效率,用資產周轉率衡量;財務杠桿,用權益乘數衡量。(一)、資產凈利率資產凈利率是影響權益凈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標,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而資產凈利率又取決於銷售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的高低。總資產周轉率是反映總資產的周轉速度。對資產周轉率的分析,需要對影響資產周轉的各因素進行分析,以判明影響公司資產周轉的主要問題在哪裡。銷售凈利率反映銷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擴大銷售收入,降低成本費用是提高企業銷售利潤率的根本途徑,而擴大銷售,同時也是提高資產周轉率的必要條件和途徑。(二)、權益乘數權益乘數表示企業的負債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財務杠桿進行經營活動的程度。資產負債率高,權益乘數就大,這說明公司負債程度高,公司會有較多的杠桿利益,但風險也高;反之,資產負債率低,權益乘數就小,這說明公司負債程度低,公司會有較少的杠桿利益,但相應所承擔的風險也低。邦分析體系在財務分析方面的優勢是簡潔、系統和可操作性強。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杜邦分析體系日漸顯露其缺陷,就是核心指標「權益凈利率」的收益質量的下降。本文在保留原體系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原有指標的建議,如經濟附加值,並通過層層分解,結合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對該指標由表及裡進行解釋。四,財務分析框架(一)、財務分析是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說會計工作是收集基礎數據,那麼財務分析的則是對這種數據的進一步加工(解讀),解讀的目的是為了以數字解釋公司現在的經營狀況,肯定公司經驗、揭示問題教訓,為相關人員決策提供支持。(二)、財務管理的主要手段:制度建設:他解決了一個管理原則,和出發點;內部審計:他解決的是制度建設是否合理——執行的效果如何;執行效率如何;合規性;預算管理:實時控制,過程式控制制;財務分析:包括定性、定量分析,他綜合反映了制度建設,預算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結論: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向各種報表使用者提供了反映公司經營情況及財務狀況的各種不同數據及相關信息,但對於不同的報表使用者月度報表時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一般來說股東都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但發起人股東或國家股股東則更關心公司的償債能力,而普通股東或者潛在股東則更關心公司發展前景。本綜述通過分析財務報表相關理論,並對財務報表分析的指標和方法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了解到財務分析的目的是進行財務分析的最終目標,財務分析的最終目標是為財務報表使用者做出相關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財務分析的目的受財務分析主體的制約,不同的財務分析主體進行財務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通過一種或多種方法,多種比率分析綜合分析財務報表,分析這種方法的利弊,尋找能夠彌補這些弊端的方法,提高財務報告的可用度。雖然公司的財務報表提供了大量可供分析的第一手資料,但他是一種歷史性的靜態文件,只能概括地反映一個公司在一段時間內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這種概括的反映遠不足以作為投資者作為投資決策的全部依據,它必須將報表與其他報表中的數據或統一報表重的其他數據相比較,否則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