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證監會下周查券商兩融杠桿是利好還是利空
重大利空,股市錢會變少
2. 指望"券商加杠桿"護盤,證監會"周末辟謠"是啥意思
時隔近8年後,《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及配套規則將再次修訂。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8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證監會將公布修訂後的《辦法》,並正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其中,對券商杠桿率的要求有所調整。將證券公司的凈資產比負債指標由不低於20%調整至10%,將凈資本比凈資產指標由不低於40%調整至20%,且將這兩指標優化為一個資本杠桿率指標,即核心凈資本/表內外資產總額,並設定不低於8%的監管要求。
對於杠桿率指標的調整,不少人士理解為證監會鼓勵券商「放杠桿」。即松綁券商,讓他們把有限的資本都盡可能的投入到股市之中,盡可能的往外借錢,給投資者加杠桿,在場內加杠桿,來化解債轉股之後的市場壓力。
在昨天,上證指數失守3000點的悲觀氣氛中,這一信息無疑讓市場看到了利好的曙光,有護盤意味。有人猜測,3000點就是當前的政策底。
然而今天《第一財經日報》援引證監會相關人士表示,市場人士對券商「認為放鬆杠桿控制的說法,是對指標的誤讀」。稱資本杠桿率的優化,主要目的是根據證券行業的業務特點和風險類型,將原來未納入杠桿計算的證券衍生品、資產管理等表外業務納入控制,使風險覆蓋更全面,杠桿計算更合理。
3. 法定的融資融券杠桿率是多少
您好,現在融資融券業務杠桿比例最大是1:1,這是證監會規定的。
4. 證監會如何繼續推進資管業務「去通道」、「降杠桿」
據介紹,下一步,將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督促行業機構全面落實合規風控要求,完善自我約束機制,著力防控風險,練好內功,夯實持續健康發展基礎。
5. 證監會查場外配資降杠桿的利弊
場外配資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高杠桿,這導致了嚴重的系統風險,切斷了配資,市場的系統風險隨之降低;市場的資金來源也減少了,行情不再是暴漲暴跌了;這么多的資金想進場,那國家有關部門也應該研究如何讓資金合理進場,不能光堵不疏,(我比較懷疑小剛的能力)。
切斷非法配資有利無害。
6. 股市交易中,加杠桿和去杠桿是什麼意思
你好,加杠桿是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以一定的杠桿倍率借貸資金用於投資,以小博大的經濟行為。
【案例】
以融資方式買入股票,假設小王有10萬元本金用於投資,2017年小王投資的股票盈利30%,那麼小王盈利3萬元;
假設小王通過某種借貸方式,借了20萬元,2017年小王以30萬元資金投資股票盈利30%,那麼小王盈利9萬元,去掉借貸利息2萬元,小王盈利7萬元,小王在杠桿的幫助下,將盈利從30%擴大到70%;
假設小王通過A,以10萬元借貸了20萬元,又通過B,以30萬元借貸了60萬元,2017年小王以90萬元資金投資股票盈利30%,那麼小王盈利27萬元,去掉利息8萬元,小王盈利19萬元,在杠桿的幫助下,小王將盈利從30%擴大到190%。
減杠桿是指通過降低杠桿倍率或減少杠桿方式減少債務的過程,就是把原來通過各種渠道借來的錢還回去。
【案例】
假設小王有10萬元本金,並向A借貸20萬元,小王投資的股票虧損了10%,那麼小王虧損了3萬元,小王擔心繼續虧損,及時拋售股票,並將借貸的20元還給A並支付利息,小王共虧損5萬元,剩餘5萬元本金。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7. 證監會出手杠桿和配資有什麼區別,股票資金杠桿100
不一樣的,配資裡面的杠桿,一般2-5倍,現在2倍3倍的比較多,這個是按照你的本金給你放大相應的倍數,比如你有100萬,2倍配資。就可以買300萬的股票,如果你出現虧損,配資的100萬虧完了,證券公司為了保護自己的資金不受損失,你就會被系統強制平倉立場,不能再做;原油的杠桿主要是放大你的盈虧倍數,不論盈虧多少,只要不低於系統設定的強平界限,你可以一直操作下去。
8. 證監會擬修訂券商杠桿率指標是利好券商還是利空
針對此次《辦法》修訂後產生的影響,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按修訂後指標測算至2015年底,行業凈資本將有一定幅度的釋放,約增加20%左右。行業風險資本准備約增加2倍,風險覆蓋有效性顯著提高,修改後行業平均水平為200%左右。總體來看,修改後,風險覆蓋率指標更合理。業內人士認為,新規利好券商股。
9. 中國證監會何時開始杠桿的
2014年10月15日,融資融券向全社會股民放開,股市杠桿發威。2015.06.15.證監會開始去杠桿,引起股市巨震,可以說成敗蕭何。
10. 證監會一手退出杠桿又去杠桿該不該問責
2015年,抄A股大起大落,大襲喜大悲,從上半年的牛市沖天,到年中的大調整,再到下半年的反彈重建,充滿了戲劇性。股民們經歷了千股跌停、千股漲停、千股停牌,一年中見到了數十年難得一見的股市奇觀。從「杠桿牛」「資金牛」,到「去杠桿」「擠泡沫」,「杠桿牛」危機不僅給了投資者一個深刻教訓,更凸顯了加強監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