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每個鉤碼的質量為m,O為支點.(1)他將2隻鉤碼懸掛在B點,在A
(1)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時,將2隻鉤碼懸掛在B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動彈簧測力計,則有用功為W有=Gh2=2mgh2,總功W總=F1h2,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W有 |
W總 |
2mgh2 |
F1h1 |
(2)鉤碼的懸掛點在B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1?OA=G?OB;懸掛點移至C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2?OA=G?OC;從圖中可以看出,由OB到OC力臂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有用功不變,但杠桿提升的高度減小,額外功減小,又因為總功等於額外功與有用功之和,因此此次彈簧測力計做的功將小於第一次做的功,並且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變大,即杠桿的機械效率變大.
(3)因為第1與第2的有用功相等,並且第2的額外功小,因為機械效率等於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1的機械效率小於第2的機械效率;
將3隻鉤碼懸掛在C點時,物體升高的高度不變,物重增加,由W有=Gh2可得,有用功變大,但杠桿提升的高度與第2相同,額外功與第2相同,又因為機械效率等於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3的機械效率大於第2的機械效率.
綜上所述,第3的機械效率最大.
(4)有用功是提升鉤碼所做的功,額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桿重力做的功,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總功所佔的比例;提升的鉤碼重一定說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桿自身的重力.
故答案為:(1)勻速;
2mgh2 |
F1h1 |
② 小明在做「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1)實驗前調節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水
解答:解:(1)如圖,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的重心通過支回點,杠桿重力的力答臂為0.
(2)如圖,當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動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F1的力臂是OD,而不是OA,小明誤將OA當作動力臂.
故答案為:(1)0;(2)誤將OA當作動力臂.
③ 小強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如圖1所示:下面是他所設計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步驟:①把杠桿的
(1)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時,應先進行的是杠桿的組裝與調平,第①步驟中版,只描權述了杠桿的組裝,沒有調平的步驟,因此是不完整的;
故答案為:第①、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水平平衡.
(2)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在第1組實驗數據中,2N×0.3m≠1N×0.4m,而是2N×0.3m=1N×0.6m,所以第1組數據錯誤,阻力臂實際值為0.6m;
故答案為:0.6.
(3)因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所以設計的拉力方向不要與杠桿垂直即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不再是力臂,這樣做研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得到結論就不能是: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故杠杠施加的力的示意圖和這個力的力臂如圖所示:
(4)∵重物G和a點到O的距離不變;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知:鉤碼的重力與b點到O的距離的積是一個定值,
即:鉤碼的重力與b點到O的距離成反比.
要使桿保持水平,b點掛的鉤碼個數(各個鉤碼質量相同)和b到O的距離成反比例關系,圖象應該是第一象限內的曲線.
故選B.
④ 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實驗前先將杠桿安裝在支架上,應調節______,使杠桿在_____
(1)為了方便的讀出力臂,實驗前應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①內設杠桿一個小容格代表L,一個鉤碼重為G,
杠桿左端:2G×2L=4GL,
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在B位置掛鉤碼的個數:
nG×L=4GL
n=4;
②只有一次實驗總結實驗結論是不合理的,一次實驗很具有偶然性,要多進行幾次實驗,避免偶然性.
(2)當彈簧測力計在圖乙所示的C位置斜向下拉時,力臂變小,即L1<4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2N×2L=F×L1,即F=
2N×2L |
L1 |
故答案為:(1)平衡螺母;水平;(2)4;不合理;實驗次數少,結論不具有普遍性;(4)大於.
⑤ 小強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如圖所示,下面是他所設計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步驟:①把杠桿的中
(1)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時,應先進行的是杠桿的組裝與調平,第①步驟專中,只描述了杠桿的屬組裝,沒有調平的步驟,因此是不完整的;
(2)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在第1組實驗數據中,2N×0.3m≠1N×0.4m,而是2N×0.3m=1N×0.6m,所以第1組數據錯誤,阻力臂實際值為0.6m;
(3)因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所以設計的拉力方向不要與杠桿垂直即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不再是力臂,這樣做研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得到結論就不能是: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故杠杠施加的力的示意圖和這個力的力臂如圖所示:
.
故答案為:(1)第①;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水平平衡;(2)0.6;(3)見上圖.
⑥ 如圖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
(1)杠抄桿右端下沉,應將杠桿重心向左移,所以應將兩端的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左調節,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2)設杠桿的一個小格為L,一個鉤碼重為G,
圖中,由杠桿平衡條件得,4G×3L=nG×2L,
解得:n=6(個),所以應在杠桿左邊A處掛6個相同的鉤碼.
實驗時,如果只用一組數據得到結論,偶然性太大,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應獲取多組實驗數據歸納出物理規律;
(3)如果實驗中將彈簧測力計改為向下方斜拉,要使杠桿繼續保持水平平衡,拉力力臂變小,拉力F的大小將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
(1)沒掛鉤碼;左;
(2)6;正確;僅憑一組實驗數據得出的結論不具有普遍性;
(3)變大.
⑦ 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1)杠桿平衡後,小明在圖1甲所示的A位置掛上兩個鉤碼,可在B位置
(1)設每隻復鉤碼的重力G,杠制桿每一格的長度為l,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2G×2l=nG×l,解得,n=4,則在杠桿b處應掛的鉤碼數是4個;
(2)力和力臂乘積大的一端,杠桿該端下沉.如果再在A、B兩處各加掛一個鉤碼,設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杠桿一個小格代表L,
杠桿的左端:3G×2L=6GL,
杠桿的右端:5G×L=5GL,
所以杠桿的左端下沉.
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
(3)斜向下拉,力臂變小,力變大.
(4)實驗中,用如圖2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也能水平平衡(杠桿上每格等距),因為該種方式力和力臂數目過多所以大家不要採用這種方式.
(5)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如果得出如下結論:「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這個結論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符,原因是實驗過程中沒有改變力的方向.
故答案為:(1)4;(2)左;F1L1=F2L2;(3)大於;(4)D;(5)B.
⑧ 小明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明發現杠桿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
(1)杠桿重心右移應將左端平衡螺母向左調節,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
(2)假設每小格長度1cm,
如圖杠桿左端F2=G×4=4G,L2=1cm×3=3cm,右端L1=1cm×4=4cm,根據F1L1=F2L2得
F1=
F2L2 |
L1 |
4G×3cm |
4cm |
故在杠桿左邊A處掛四個相同鉤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杠桿右邊B處掛同樣鉤碼3個;
(3)若拉力F向右傾斜時,此時F的力臂變短,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力變大;
(4)做實驗時,如圖丙所示的杠桿已達到平衡.當杠桿由圖乙的位置變成圖丙的位置時,其動力臂、阻力臂的比值是不變的,所以在阻力不變的情況下,動力是不變的.
(5)①有用功為W有=Gh1,總功W總=Fh2,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W有 |
W總 |
Gh2 |
Fh1 |
②杠桿提升鉤碼時,對鉤碼做有用功,克服杠桿重做額外功,W有+W額=W總,
設杠桿重心升高的距離為h,所以,Gh1+G杠h=Fh2,G不變,h1不變,G杠不變,
鉤碼從A點到C點,鉤碼還升高相同的高度,杠桿上旋的角度減小,杠桿升高的距離h變小,
所以Gh1+G杠h變小,所以Fh2也變小.
根據η=
Gh1 |
Fh2 |
故答案為:(1)左;測力臂;(2)3;(3)變大;力臂變小;(4)不變;(5)①
Gh2 |
Fh1 |
⑨ 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和質量相同
(1)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左調節,直至重心回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答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2)據題能看出,通過一次實驗得出結論,偶然性大,不能代表物理規律性,故小明的結論是錯誤的;且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3)在桿上A點處仍掛4個鉤碼,為了使杠桿在原位置平衡,在C點處測力計應豎直向上拉,理論上拉力大小為:
FCLC=FBLB
FC?4L=4N?3L
解得FC=3N;
如果測力計由沿豎直方向轉為向右上方拉杠桿,此時F的力臂變短,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力變大;
(4)若不計杠桿的重力,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
F向上L向上=F向下L向下
但由於桿的重心在桿的中點,方向豎直向下,重力與鉤碼同時使杠桿向逆時針方向轉動;
故測力計讀數×3dm大於4N×6dm.
故答案為:(1)左;水平;力臂;(2)①一組數據不能得出一般結論(或沒有多次實驗尋找普遍規律);②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3)上;3;變大;(4)大於;杠桿自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