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圖所示,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明發現杠桿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
解(1)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偏高,則重心應向左移動,故應向左調節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
(2)實驗中,如圖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平衡是杠桿的左側在多個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採用這種方式是不妥當的.這主要是因為杠桿的力和力臂數目過多.
(3)不改變支點O右側所掛的兩個鉤碼及其位置,將左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第三個鉤碼的下方,即左側的力是三個鉤碼;
設一個鉤碼的重為G,一格的長度為L,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可得,2G×3L=3G×nL,所以n=2L;即保持左側第2格的鉤碼不動.
(4)乙圖,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杠桿時,拉力力臂為OC,彈簧測力計傾斜拉杠桿,拉力的力臂小於OC,拉力力臂變小,拉力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1)左;(2)C;(3)2;(4)變大;拉力的力臂變小了.
⑵ 在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中
用排除法:
a中 減小摩擦只與物質間接觸表面摩擦有關,和改變力力臂沒直接關系,版很明顯是錯的。權
b中 使每組數據更准確只能是減小誤差,這個就是用更精確的測量工具決定的。
c中,因為改變力和力臂,所以就不能用平均值求法了。
所以選D
⑶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某同學將杠桿懸掛起來,發現杠桿的右端低左端高,他應該將杠桿兩
(1)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平衡螺母調節方向一致)向左調節,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2)從實驗表格中可知,三次實驗數據都滿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他的結論是錯誤的,原因是:動力的單位是N,動力臂的單位是cm,兩個物理量的單位不相同,不能進行加減運算.
(4)圖2中,杠桿的重心不在支點上,杠桿的重力對杠桿轉動產生了影響,導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桿平衡條件計算出來的數值偏大.
(5))①硬幣放在杠桿上,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硬幣作用在杠桿上的力通過硬幣平面圓心,力臂是從最下面平面圓心到支點的距離,力臂測量錯誤.
②如果將兩邊的硬幣以相同速度同時勻速向支點移動的過程中,當在相同時間內,右端的硬幣先到達支點,左端的硬幣在支點的左側,杠桿會向左傾斜.
(6)「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是在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動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條件下得出的,也就是實驗過程中沒有改變動力或阻力的方向.故選項A、C、D錯誤,選項B正確.
(7)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動杠桿時,拉力的力臂變小,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彈簧測力計拉力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
(1)左;水平;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F1L1=F2L2(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將不同的物理量進行了加法運算;
(4)杠桿自重的影響;
(5)錯誤;向左傾斜;
(6)B;
(7)變大;阻力和阻力臂
⑷ (5分)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將杠桿裝在支架上,發現杠桿右端下沉,可將杠桿右側的平衡
1)左復左(2)水平位置便於測制量力臂,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3)右
⑸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小明先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發現杠桿停在如圖所示的位置,此時杠桿
平衡右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2(g取10N/Kg)或1.96(g取9.8N/Kg)下
⑹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李發現杠桿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
(1)杠桿右端低左端高,杠桿的左端上翹,右端的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左端移動. 調節杠版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權桿的重心通過支點,消除杠桿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實驗過程中,在杠桿的兩側掛上鉤碼後,仍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的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 杠桿不平衡時,通過調節鉤碼的個數或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不能再調節平衡螺母. (3)通過實驗總結實驗結論時,一般要進行多次實驗,總結的實驗結論才具有普遍性,結論才正確.只做了一次實驗得出的結論具有偶然性. 且力和力臂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單位不同,不能相加. 故答案為:(1)左;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直接在杠桿上測力臂;數目;位置;平衡螺母; (3)不正確;實驗次數少,不能排除實驗的偶然性;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⑺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明發現杠桿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
(1)杠來桿的右端低,說明這一源側力與力臂的乘積大,應將平衡螺母向左調節,以減小這一側的力臂.因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杠桿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才正好在杠桿上,也就是正好等於相應杠桿的長,這樣測量起來會比較方便. (2)設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杠桿一個小格代表L, 圖甲中,杠桿的左端:4G×3L=12GL, B處的力臂為4L,杠桿的右端:F2×4L=12GL,解得F2=3G,即在B處掛3個同樣的鉤碼;在水平位置平衡時,便於測量力臂; (3)如圖乙,當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動杠桿時,拉力的力臂減小,為保持杠桿平衡,拉力要增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示數會變大. (4)甲組只從一次實驗研究得出結論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實驗結論必須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得出,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實驗結果偶然性出現.力和力臂是單位不同的兩個物理量,故不能相加. 故答案為:(1)左;便於測量力臂.(2)3;便於測量力臂;(3)變大;(4)只做一次實驗就得出結論,且實驗數據還具有特殊性,不同單位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⑻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明將杠桿放在水平桌面上,發現杠桿右端下傾,那麼他應該將杠桿左
(1)杠桿放在復水平桌制面上,發現杠桿右端下傾.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故應該將杠桿左端的螺母向左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2)由圖可知,杠桿左邊鉤碼個數與格數的乘積為12,由杠桿平衡條件知,杠桿右邊鉤碼個數與格數的乘積為12,但由於鉤碼總數為8,A點已掛4個,故杠桿右邊鉤碼個數不能超過4,所以應在杠桿右側3處掛4個鉤碼或右側4處掛3個鉤碼,如下圖:
(3)本實驗中進行多次測量的目的是:避免實驗次數過少,導致實驗結論具有偶然性,便於從中尋找規律.故A正確; (4)不能得出探究結論;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故答案為:(1)左;便於直接讀出力臂;(2)如上圖;(3)A;(4)不能,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⑼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中,我們把支點放在質地均勻的杠桿中間,這樣做的目的是 &n...
避免杠桿自身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或 杠桿重心在支點上、杠桿重力作用線過支點);便於測量力臂; F 1 l 1 =F 2 l 2 (或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表格中的數據); 1 ; 1個鉤碼
⑽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保持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可以直接從杠桿上讀出__________。如圖所示,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