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歷史)什麼是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闢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特別是極大地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把火葯、指南針和印刷術稱為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封建社會的貴族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幫助資產階級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機和機器的應用,成為「18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
近代以來,曾經發生過四次科學技術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8世紀70年代,它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主要標志,推動了西歐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迅速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以電力的發明為標志。電力取代蒸汽機成為新的動力,使社會生產力又一次得到迅猛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志。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它以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現為標志,推動了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形態向信息社會或知識經濟形態的過渡。
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科技發展使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提高,使勞動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變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使勞動力結構向著智能化趨勢發展。其二,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微電子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智能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使人們的勞動方式正在經歷著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大系統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根本性變革。其三,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革。新的技術革命在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同時,使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化。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比例日益增長。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進而推動生產的分工和協作的廣泛發展,並使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最終必然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
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代科技革命把我們帶入了信息時代。伴隨科技迅速發展而來的是「知識爆炸」,要求人們不斷更新和充實知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學習已日益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儲存和傳遞信息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極大便利。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等手段,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們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為人們全面自由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使人們能更多地從事科學、藝術、文化、教育等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最後,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引起思維變化的最切近的基礎是實踐。科技革命首先通過改變社會環境來促使思維方式的發展,如擴大了人們的交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現代科技革命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更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人們具有了新的知識理論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現象、新領域、新課題。
總之,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能在科學技術上不斷進取,就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事實表明,我國制定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是正確的戰略決策。
㈡ 如何理解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杠桿作用
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闢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特別是極大地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把火葯、指南針和印刷術稱為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封建社會的貴族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幫助資產階級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機和機器的應用,成為「18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
近代以來,曾經發生過四次科學技術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8世紀70年代,它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主要標志,推動了西歐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迅速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以電力的發明為標志。電力取代蒸汽機成為新的動力,使社會生產力又一次得到迅猛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志。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它以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現為標志,推動了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形態向信息社會或知識經濟形態的過渡。
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科技發展使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提高,使勞動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變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使勞動力結構向著智能化趨勢發展。其二,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微電子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智能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使人們的勞動方式正在經歷著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大系統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根本性變革。其三,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革。新的技術革命在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同時,使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化。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比例日益增長。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進而推動生產的分工和協作的廣泛發展,並使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最終必然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
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代科技革命把我們帶入了信息時代。伴隨科技迅速發展而來的是「知識爆炸」,要求人們不斷更新和充實知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學習已日益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儲存和傳遞信息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極大便利。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等手段,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們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為人們全面自由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使人們能更多地從事科學、藝術、文化、教育等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最後,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引起思維變化的最切近的基礎是實踐。科技革命首先通過改變社會環境來促使思維方式的發展,如擴大了人們的交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現代科技革命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更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人們具有了新的知識理論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現象、新領域、新課題。
總之,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能在科學技術上不斷進取,就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事實表明,我國制定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是正確的戰略決策。
㈢ 傳統製造業是高杠桿企業嗎
當前中國經濟的高杠桿問題已經引起普遍的關注,大家討論中國經濟風險,幾乎三句話不離高杠桿。中國經濟是否進入了風險鐵三角?
美國經濟學家雷恩哈特和羅格夫在2009年出了一本暢銷書:《這次不一樣》。一個主要的結論,是錢借多了、杠桿太高,容易出問題。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杠桿率一直在快速上升,這讓人擔心中國版金融危機是否正在不斷逼近。最近國際清算銀行做了一個研究報告,提出在很多國家出現了風險鐵三角現象:第一,生產率下降;第二,杠桿率上升;第三,政策空間收窄。三個因素攪合在一起,很難走出來,所以叫風險鐵三角。這三個方面的問題,當前中國經濟中似乎也都存在。
今年政府提出五大經濟政策任務「三去一降一補」,其中一個是去杠桿。目前看,去杠桿政策的成效不大,任重道遠。實際上,無論是學界、業界還是政界,對高杠桿問題有普遍的擔憂,但在很多具體問題上,認識並不深入,起碼共識不清晰。
談到杠桿率,國際比較中常用綜合性指標是M2/GDP。中國的負債率做一個簡單的跨國比較可以看到,M2佔GDP比率已經達到200%,美國是80%。除了日本比我們高,再比我們高的已經不多。還有一個更常見的綜合性指標是非金融負債與GDP之比,我國目前是240%左右,這個數字超過多數新興市場經濟的水平,但跟發達經濟比的水平相似。
但如果我們簡單地拿這類數字來下結論,還需要考慮一些結構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中國杠桿率太高其實還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如果細分一下,比如把非金融部門再分成政府、家庭和企業來研究,我們發現其實政府的負債率並不高,居民部門也不算太高,負債率最高的是企業,非金融企業負債與GDP之比達到160%,在全世界都算是很高的比率了。繼續細分下去,我們再把政府分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發現地方比中央的高。
政府杠桿率太高有什麼問題?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國家公共債務佔GDP的比重在30%以下,GDP增長率平均為4.1%;這一比重在30%-90%時,GDP平均增長率大概在2.8%;這一比例超過90%,GDP平均增長率為2.2%。顯然,政府舉債對GDP增長的效應有負面影響。
中國企業的負債率太高似乎是共識,總體達到160%。但各行業的杠桿率差異很大,最高的是房地產與采礦業。如果進一步分解成國企與民營企業,它們的杠桿率也不相同。另外,研究也發現民營企業的杠桿率的提升對GDP增長貢獻比較大,國企差一些。這樣看來,如果加杠桿,加民營企業的杠桿更好,如果去杠桿,去國企的杠桿更好。但現實情況恰恰相反,在經濟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銀行更願意把錢借給國企,民企反而會變得更加保守,它們的杠桿率會下降。這意味著即使政府想刺激經濟增長,但發出的錢更多地流入到了效率相對較低的國企。國企加杠桿、民企去杠桿,從效率的角度看,這可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換句話說,杠桿的質量在下降。這不但令生產率下降,政策空間也會大打折扣,因而出現了風險鐵三角。這就是當前最令人頭痛的困局。
為什麼會走入這樣一個境地?我的解釋是三個雙軌制。第一個雙軌制是國企和非國企的雙軌制;第二是要素市場的雙軌制,政府對金融、土地等諸多生產要素的干預還很明顯;第三是金融行業的雙軌制,傳統大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等市場化金融並行。我們國企與民企杠桿率的分化問題,其實也與這三個雙軌制有關,簡單地看,國企和民企所受到的政府的支持是不一樣的。國企面對軟預算約束,受市場紀律約束相對較少,即便績效一般,銀行也會認為把錢借給國企更安全。從微觀層面看,這完全沒問題。從宏觀層面看,資源不斷流向效率相對較低的部門,這就是一個大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要往前走,關鍵是新舊產業的更替。今後要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但新產業往往得不到好的金融服務。傳統的製造業有很多國企,杠桿率已經很高,下不來,繼續佔用大量的金融資源。無論是東南沿海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還是西北、東北的資源型企業,很多已經失去自生能力。但東南沿海的產業調整非常快,東北、西北的產業調整比較艱難,因此形成了很多僵屍企業。中國當前過剩產能問題嚴重的領域,僵屍企業也很多。
但是對於去杠桿,我們的預期也應該切合實際。去杠桿的重點應該放在改善杠桿的構成與質量,一句話就是增加好杠桿、減少壞杠桿。第一個建議是去僵屍。當然,去僵屍也不是說簡單關門了事,中央政府還應該在就業安排和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提供支持,盡量讓這個過程變得相對平穩。
第二個建議是終結雙軌制。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尤其是金融體系的改革。讓國
㈣ 資本集中的兩個有力杠桿
資本集中的兩個強有力的杠桿是競爭和信用。競爭使大資本吞並小資本,而信用則一方面加強了競爭,另一方面促進了股份公司的發展和資本的聯合。
㈤ 西方經濟學 簡答題 什麼事生產率,其決定因素有哪些
您好!
貨幣乘數是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擴張關系的數量表現,即中央銀行創造或縮減一單位的基礎貨幣,能使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
貨幣乘數的大小由以下四個因素決定:
(1)法定準備金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均由中央銀行直接決定。通常,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越大。
(2)超額准備金率。商業銀行保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准備金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超額准備金率。顯而易見,超額准備金的存在相應減少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額准備金率與貨幣乘數之間也呈反方向變動關系,超額准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就越大。
(3)現金比率。現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現金比率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因此,凡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響現金比率。例如銀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導致生息資產收益減少,人們就會減少在銀行的存款而寧願多持有現金,這樣就加大了現金比率。現金比率與貨幣乘數負相關,現金比率越高,說明現金退出存款貨幣的擴張過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減少了銀行的可貸資金量,制約了存款派生能力,貨幣乘數就越小。
(4)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由於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於活期存款,各國中央銀行都針對商業銀行存款的不同種類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這樣即便在法定準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改變也會引起實際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改變,最終影響貨幣乘數的大小。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貨幣乘數就會變大;反之,貨幣乘數會變小。
總之,貨幣乘數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准備金率、現金比率及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等因素決定。
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
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基本原理對各類存款來說都是成立的。
在理解創造過程時,作出了五個方面的假設
第一、
商業銀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備金,超額存款准備金全部用於放款或投資;
第二、商業銀行的客戶(包括存款人和借款人)將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銀行,並使用支票結算方式,不提取現金;
第三、銀行體系由中央銀行以及至少兩家以上的商業銀行組成;
第四、商業銀行只經營支票存款(活期存款),不經營定期存款,即存款形式沒有轉化的渠道;
第五、法定的存款准備金率為20%,原始存款為10萬元。
要理解具體的創造過程,採用t型帳戶的形式進行了說明,從這么一個過程可以看出,一筆原始存款,在整個銀行體系存款擴張原理的作用下,可以產生出大於原始存款若干倍的派生存款出來。這個派生存款數額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原始存款數額的大小、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高低。派生存款與原始存款數額成正比,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成反比。
㈥ 是努力去杠桿還是在默默加杠桿
鳳凰財經訊 在2014年已經較高債務的基礎上,2015年的中國經濟繼續加杠桿,而今年依然繼續提高。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警示:目前我國金融杠桿率不斷提高,去年已經超過警戒線,並且至今還在繼續提高,這蘊藏著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危險,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也指出,目前我國貨幣增長繼續放大,不但不能去杠桿,還要迅速提高杠桿率。王小魯擔憂稱,在此情況下,未來我們離金融危機將不遠。
那麼我國政府、居民和企業的杠桿情況分別如何呢?今日華泰證券[1.04% 資金 研報]在華爾街見聞發布最新研究結果,對這一情況進行了分析。
中央、地方政府:已接近國際警戒線,仍持續加杠桿
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政府債務約為388250億元,佔GDP比重為57.37%,國際警戒線為60%,可見我國政府部門杠桿率已然偏高,但低於發達國家。然而,從政府此前表態可以預見,為「穩增長」今後一段時期政府部門仍將處於加杠桿進程。
有許多學者反映,政府部門的「錢」應該花在「正地方」,財政支出應該是幫助經濟結構升級、轉型的支出。市場預計我國今年一季度的社會融資規模會超過5.5萬億元,而其中居民部門加杠桿基數相對較小,所以5.5萬億元的社會融資,絕大部分還是進入了傳統的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廣發證券[1.37% 資金 研報]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表示其經過調研發現,「地方政府拿這個錢,在現有的政策激勵下也沒什麼人幹活,大部分又買入了銀行的理財產品,這是中國目前的金融空轉的狀態。」
居民部門:加杠桿進程,但遠低於發達國家
華泰證券報告顯示,我國居民部門負債率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低,與新興經濟體相比則略高。負債率低與我國的高儲蓄率有著必然的聯系,此外,居民部門的債務構成單一,只有貸款,其中住房抵押貸款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15年樓市回暖,購房需求集中釋放,人們紛紛前去申請公積金貸款買房。近日數據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蘇州、合肥、福州等多城市公積金貸款額度吃緊,公積金賬戶幾乎出現「被貸空」的現象。今年房地產持續高溫,這一現象恐怕會加劇。
企業部門:去杠桿進程,未來幾年仍將持續
報告數據顯示,上市公司企業資產負債率變化較為平穩,呈穩中有降格局,工業企業則呈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產能過剩行業以及部分傳統行業去杠桿效果明顯。而房地產、部分服務業、新興產業等行業在不斷加杠桿,尤其是房地產行業「加杠桿」明顯。此外,大中型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偏高,地方企業高於中央企業。
華泰證券預期,企業部門去杠桿趨勢在未來幾年仍將持續。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企業部門處於加杠桿進程,但是我國企業部門的杠桿率較高。數據顯示,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相比,均居於首位,高出發達國家平均值80個百分點,高出新興經濟體國家平均值66個百分點。由於經濟下行、企業盈利能力惡化,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近5年內增加了42個百分點。
對此,央行行長周小川多次強調,我國當前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特別是商業銀行主導,這個金融格局直接造成了我國總體杠桿率偏高的事實。未來我們將通過股權投資,減少企業對於借貸杠桿的依賴性。
我國2016年的五大經濟政策任務中,去杠桿位列其首,但是,真的會「去」嗎?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核心問題在於去杠桿和保持適當增長速度存在著矛盾。在經濟增速下行趨勢未得到扭轉的背景下,保持適當增長速度會成為政府的首選。雖然去杠桿關乎經濟長遠健康發展,但在短期內就會被犧牲。危機持續過程中設定去杠桿的任務,核心的意義在於提醒全社會不能迷失方向,不能過度依賴需求方調控,需要供給側合理安排去杠桿的路線圖。李揚認為,降低杠桿率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在控制債務增長速度的同時保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似乎陷入了一個高杠桿陷阱,因為我們很難接受短期調整的成本,不但宏觀層面去杠桿的可能性很低,微觀層面的資產重組也很難推進,金融體系轉型更是無法一步到位。黃益平建議,短期內不宜在宏觀層面過度強調去杠桿,以政府、居民和民企加杠桿配合國企去杠桿。
樓市去庫存應加杠桿還是去杠桿?
關於樓市去庫存應該是加杠桿還是減杠桿的問題,在兩會期間就被討論得沸沸揚揚。重慶市長黃奇帆認為,目前房地產領域用加杠桿的辦法去庫存,風險很大,容易引發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就是先例。而央行行長副行長潘功勝的態度則是,目前中國房地產的杠桿率並不高。
此前,經濟學家李迅雷撰文稱,同時做到去庫存、去產能和去杠桿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是現實中概率很小。目前看到的,至少在房地產領域,還是為了去庫存而加杠桿,但加杠桿的結果,卻是一二線城市房價的大漲,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去庫存的效果尚不明顯。這是由於市場的自發資源配置之下資金的虹吸效應造成的——資金一致流向那些更具有保值投資前景的一線城市樓市。這種情況不僅會帶來對實體產業的抽血,也為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難題更添一重難度。
現在的貨幣政策究竟是穩健的還是寬松的?
最後,華泰證券表示,當前「去杠桿」更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事實上,我們今年也這么做了,從此前央行降准、逆回購「天天見」,SLF(7天期常備借貸便利操作)「月月見」可見一斑。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引用數據稱,去年的GDP增長率是6.9%,但是名義增長率只有6.4%,相比起來,M2增長率是13.3%,「比GDP增長高了7個百分點。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實際上已經是寬松的了。」
「今年1月份,貸款投放增長2.5萬億,同比多增了1萬多億,按這個速度,我們的貨幣增長還要繼續放大,不但不能去杠桿,還要迅速提高杠桿率。」王小魯擔憂稱,「這種情況下,未來我們離金融危機還遠嗎?」
海通證券[0.06% 資金 研報]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稱,09年至今,中國的M2規模不僅超越美國,而且接近於美國的兩倍。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QE,但美國的三次QE,前提是出清,即企業、金融機構和個人都去杠桿了。然後再慢慢加杠桿。中國目前則是在杠桿的基礎上加杠桿,在泡沫的條件下創造泡沫, 在債務的基礎上增加債務。這就很難實現去杠桿和化解泡沫的目標。如果說,寬松的環境有助於改革的順利推進,但過度寬松的環境則往往會樂不思蜀。
說到底,我們都明白,提高經濟生產率、推動供給側改革和結構性改革,才是去杠桿最具活力的方式。
㈦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企業杠桿率將如何變化呢
中大咨詢的國企改革專家認為,去杠桿政策仍是個長期任務。隨著新經濟的迅速發展,創新層出不窮,全要素生產率將進一步提升。而如果新舊模式更替順利,得益於新動能,中國經濟有望迎來新一輪中高速增長,進入良性循環。同時,在新模式下,本來處於高杠桿的上游重工業行業比重不斷降低,戰略新興產業比重進一步增加,整體的企業杠桿率或自發地出現下滑。
㈧ 為什麼說競爭和信用是促進資本集中的有力杠桿
在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的進程中資本可變部分相對減少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引起了資本構成的變化
上一節,我們在資本構成不變的情況下,比較抽象地考察了資本積累。這一節,則把資本構成這個重要因素加進來,考察它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的變化。
一旦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即分工和機器這些造成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奠定下來,積累就會引起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發展反過來又成為積累的最強有用的杠桿,二者互相促進。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引起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因為工人用來勞動的生產資料量,如機器、工具、設備和原料等等,隨著他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所以,「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表現為勞動的量比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量相對減少,或者說,表現為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觀因素的量相對減少。」(第683頁;第319頁)也就是表現為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
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又會反映在資本的價值構成上,表現為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也就是表現為,資本價值的不變部分靠犧牲它的可變部分而增加。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規律,其作用會表現在商品價格構成的變化上,即表現為由勞動資料轉來的價值部分比重的增大,由可變資本組成的價格部分比重減少。因此,通過各國或一國不同時期的商品價值的比較分析,就可以證實這一規律的存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一般是由積累引起的。因此,商品價格構成的變化歸根結底與資本積累增進有關。
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只能近似地反映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方面使勞動所推動的生產資料量增加;另一方面,又會使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它的實物量相比,相對減少。例如,從前一個工人,在一個12小時的工作日中,能把10斤棉花紡成紗。現在,勞動生產率提高,在同樣時間內,他可以把100斤棉花紡成紗。但同時棉花的價值也下降了,從前10斤棉花價值10元,現在100斤棉花價值20元。這個工人所消費的棉花量增長了9倍,而其價值卻只增長一倍。可見,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它的實物量並不是按同比例增加的,而其增加要慢得多。因此,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差額,雖然會隨著它們轉化成的生產資料量和勞動力的量之間的差額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增大的程度要小得多。
在積累增進引起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雖然使可變資本部分的相對量減少,但是它的絕對量仍可增加。當然這要以總資本更快增長為前提。
資本積累和特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互相促進的結果,引起資本構成的加速提高
在第四篇中,馬克思已經闡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以大規模的協作為前提。但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中,要進行大規模的協作,我們知道需要有最低限額的單個資本。因此,「單個商品生產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前提。」(第685頁;第320頁)關於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馬克思在十一章有一段話可供參考。「歷史地說,資本主義的協作形式是同農民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生產(不管是否具有行會形式)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對農民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生產來說,資本主義協作好象不是協作的一個特殊歷史形式,而協作本身倒好象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所固有的並表示其特徵的歷史形式。」(第371—372頁;第200頁)這種積累馬克思稱為原始積累,因為它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歷史結果,而是這種生產的歷史基礎。在下一章將對這種積累進行研究,這里只把它當作既定的起點。我們看到,在資本積累的基礎上造成了發展生產力的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生產力的發展則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從而增加資本積累的要素。因此,發展生產力的方法同時是增加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增長又是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擴大生產規模的基礎。可見,資本積累和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間,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這兩種經濟因素互相推動的復合關系,引起資本構成的不斷提高,從而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同不變部分相比越來越小。
資本的積聚
積累是資本增大的基礎,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則是資本增大的形式。積聚指的是由積累造成的資本在單個資本家手裡的集中和增大。「每一個資本,都是生產資料的或大或小的積聚,並且相應地指揮著一支或大或小的勞動軍。」(第685頁;第321頁)積累擴大了生產資料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從而也就擴大了生產規模和協作、分工以及使用機器這些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法的基礎。因此資本的積聚也會引起資本構成的變化。社會總資本的增長是許多單個資本增長的結果。但是,單個資本在增長的同時,也會發生分裂,分為幾個獨立執行職能的資本。從而資本家的人數也有所增加。「在這方面,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分產起著重大的作用。」(第686頁;第321頁)這種分裂又削弱了資本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因此,這種和積累等同的積聚,有兩個特徵:
第一,積聚,受社會財富增長程度的限制。
第二,分散,伴隨積累的積聚不僅分散在許多彼此獨立而競爭的資本家身上,而且其增長還受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分裂的阻礙。
資本的集中
集中同積聚不同,它是已經形成的各資本積聚的個體獨立性的消滅,是資本家剝奪資本家,是許多小資本合並為少數大資本。因此,集中不象積聚那樣以資本積累為前提,而是以現有資本在分配上的變化為前提,因此,資本的集中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量的限制。當然,沒有積聚,也就沒有集中。就是說,沒有單個資本家手中資本的積聚,談不上資本家間剝奪或合並而引起的集中。但集中同積聚不僅作為資本增大的兩種方式有重大差別,甚至有實質性的差別。集中反映的是資本家之間的關系,即用資本家互相剝奪的方法來增大資本;積聚反映的卻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關系,即資本家用加強對工人的剝削以增加積累的辦法來增大資本。因此,集中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的總量而由積累引起的積聚卻是社會資本增大的基礎。
資本集中的兩個杠桿:競爭和信用
我們知道,競爭是促進資本集中的重要杠桿。首先,在競爭中,較大的資本戰勝較小的資本。其次,由於經營某種行業所需資本最低額的提高,小資本被排擠到大工業還沒有被全佔領的生產領域。在那裡,眾多的小資本進行著激烈地競爭。結果一部分資本集中為大資本,一部分歸於消滅。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信用制度,很快成了競爭斗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武器,成了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即銀行等金融機構。
積累和集中互相促進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展,資本集中具有越來越強烈的趨勢。因為:第一,競爭和信用這兩個集中的有力杠桿,隨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展而發展。
第二,積累的增進,不僅使集中的材料——單個資本增加,而且生產的擴大隻有靠集中才能建立的大工業企業,創造出社會需要和技術手段。
因此,集中的趨勢隨積累的增進而更加強烈。積累促進了集中。由於財富在眾多個別資本家手中的積累是競爭和信用發展的基礎,從而也是集中運動進行的基礎,因此,集中運動在資本主義企業中進行的相對廣度和強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即能否為資本的集中迅速提供其他必要的條件,例如,能否使被吞並的資本迅速投入擴大生產,能否使股份公司迅速形成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集中運動的程度。雖然如此,但集中的進展決不取決於由積累造成的社會資本的實際增長量。「這正是集中和積聚特別不同的地方」。(第687頁;第323頁)在一個生產部門中,如果全部資本融合為一個資本,集中便達到了極限。在社會范圍內也是如此。
「集中補充了積累的作用,使工業資本家能夠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第688頁;第323頁)不論靠積累擴大生產規模,還是靠集中擴大生產規模,其經濟作用完全一樣。生產規模的擴大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起點。但是,集中引起的資本增大比積累要快得多。馬克思說:「假如必須等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第688頁;第324頁)集中在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了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從而促進了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集中不僅補充了積累的作用,而且成了加速資本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杠桿。因為集中迅速地擴大了生產規模,大大增加了剩餘價值的生產。今天,當談到社會積累的增進時,已經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內了。
在積累進程中對勞動需求的相對和絕對減少
在正常的積累進程中,追加資本往往充當工業改良的手段,使追加資本的技術構成不斷提高,因此,同量的追加資本吸收的工人會越來越少。同時,原資本在積累的進程中,會在技術更完善的形式上再生產出來。就是說,其技術構成也會提高,從而引起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而且,經歷這種更新過程的資本越是由於集中運動而大量積聚,其技術構成的提高就越迅速,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也就越厲害。總之,在積累的進程中,由於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追加資本同自己的量相比,會越來越少地吸收工人。而原資本也會越來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的工人。
資本集中的手段——競爭和信用
在資本集中的過程,競爭是一個強有力的杠桿。大企業憑借經濟上的優勢,在競爭中迅速打敗小企業,或通過清償債務等方式並吞小企業,壯大自身的資本。
信用也是促進資本集中的強有力的杠桿。信用即借貸行為的總稱。一方面通過貨款形式加強了大資本的競爭力量,打垮和合並中小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股份公司,
促使中小資本聯合起來,使個別資本迅速擴大。資本集中對於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互相促進,共同使單個資本不斷擴大,資本有機構成迅速提高。兩者既有密切聯系,也有顯著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