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回收 » 財政破資金瓶頸去杠桿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財政破資金瓶頸去杠桿

發布時間: 2021-03-24 15:12:55

❶ 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去杠桿化有哪些措施

世界經濟和金融的三個要素:
一,真實的物質和文化財富;(資產和商品)
二,美元等信用紙幣;(貨幣和信貸)
三,金融衍生品。(杠桿)
這次金融危機,起因是第三個要素——杠桿:
整個以房地產(資產)為核心的信貸體系中,金融機構使用了超過風險承受能力的杠桿;
起因雖然是第三個要素,但是根源卻在第二個要素:美元和信貸的泛濫。
可是,第三要素(杠桿)是建立在信貸基礎之上的,信貸則是建立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之上——而所有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最初的抵押品——當前資本經濟中的最大資產,房地產。
美國信貸市場聚集的巨大泡沫終於在2007年底破滅,已引發了戰後全球性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展望未來,如果說目前的信貸泡沫起始於80年代,那麼在泡沫積累了近30年後的去杠桿化進程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其調整的深度亦將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極大的破壞力。因此確認次貸危機中信貸泡沫的起始時間及美國經濟增長率中的泡沫成分對判斷去杠桿化進程及未來經濟走向意義重大。
全球經濟正面臨非常困難的一年,其中美國面臨的挑戰之一,則是需要進一步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可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是產品和銀行的去杠桿化,後兩個階段中由於是投資者和消費者將去杠桿化,就非常值得重視了。因為以前投資者喜歡借低息貨幣來投高息貨幣,包括股市等風險資產,這些都是杠桿化,但是隨著全球避險情況的出現,投資者必須把放大的倍數減下來。
為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在貝爾斯登倒閉後,美聯儲先後採取了降息、短期貸款拍賣、向金融系統注資、允許投資銀行直接向其借款等多種措施,以增加市場流動性,緩解信貸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緊縮。這些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金融市場的部分領域確實有所改善。

在私人部門去杠桿化對經濟造成的廣泛沖擊之際,美聯儲近期推出多項杠桿手段以增加私人部門信貸,包括透過創新工具TALF及直接購買住房抵押貸款債券刺激信貸市場和房市,採取購買國債等方式實現數量型放鬆的貨幣政策:盡管美聯儲釋放了大量的基礎貨幣,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張,銀行業拆借市場已有所企穩,但由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銀行借貸意願不足,信貸標准趨緊,信貸市場在零售層面上仍處於緊縮狀態,貨幣乘數缺乏顯著改善。因此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是信貸市場復甦的關鍵。而美國財政部於總規模1萬億美元的「公私聯合投資項目」引入私有資本建立對問題資產估價的市場機制,減小金融機構進一步沖減資產壓力,將有助於解凍信貸市場,重塑市場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基於美國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非80年代初的判斷,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美國亦不會重演大蕭條以及陷入日本式流動性陷阱的局面。但是去杠桿化對美國私人消費影響十分可觀:一方面去杠桿化促使資產價格暴跌,美國家庭部門財富嚴重縮水,2008年居民凈資產萎縮近五分之一,直接導致了儲蓄率的顯著反彈。另一方面,房產價值縮水對私人消費的影響較股價更為顯著,而本次房市調整深度較以往更加劇烈,對私人消費的負面影響亦更大。
但考慮到美聯儲數量型放鬆政策力度超過市場預期,對通縮風險將起到抑製作用,亦將壓低長期利率及房貸利率,而美國銀行間市場及房貸利率不斷下滑,奧巴馬新政府的刺激經濟的四大措施除金融救助計劃缺乏細節外均已按計劃推出。總體來講,我們基本維持此前美國經濟今年前低後高(季度環比)、明年低增長的判斷。我們現在預測2009年前兩季度經濟分別下降5%和2%,四季度才恢復增長,全年萎縮2.6%,是美國經濟戰後萎縮最為嚴重的一年,同時保持對2010年1%-1.5%的判斷。
盡管次貸危機及去杠桿化引發了美國經濟的深度結構性調整,世界經濟亦面臨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但基於以下三個原因,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我們判斷本次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市場上流行的觀點認為信貸泡沫始自80年代初;隨著資產價格的暴跌,衍生產品、房產及股票價格中的泡沫成分已大大降低,各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已經相當劇烈,居民凈資產佔GDP比重已接近長期均衡值,且已低於2002年低位。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去杠桿化進程可能已經過半,時間上仍取決於房市調整的進度;盡管實體經濟部門仍處於去杠桿化過程中,但美聯儲及財政部正通過杠桿化的手段推進私人部門的再杠桿化,其政策力度超過戰後任何時候.
西方國家消費者去杠桿化的結果,就是減少進口、增加出口,這就會使中國面臨嚴峻的出口壓力,所以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增長模式。

❷ 當前制約財政發展主要瓶頸問題是什麼

制約人口發展的瓶頸是人口素質。人口素質正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瓶頸。國際產業分工的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人口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國人口素質總體不高,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正在成為影響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人口結構性矛盾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居高不下,老年人口比重不斷提高,人口撫養比開始上升,區域間、城鄉間人口發展不平衡,人口結構性矛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日益深刻。人口分布不合理影響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人口空間分布與經濟布局不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適應。城鎮化率偏低,流動人口規模龐大,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帶來一系列挑戰。家庭結構變化帶來新挑戰。家庭規模小型化、結構多樣化、成員居住分散化趨勢明顯,導致傳統家庭功能弱化,在婚姻、生育、養老等方面出現諸多新問題,人口服務管理相對滯後。規劃強調,總體上看,「十二五」時期是我國人口發展的重大轉折期,人口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著人口總量持續增加的壓力,人口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影響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人口各要素關系更趨復雜,素質、結構、分布正在成為影響發展的主要因素。必須從戰略上重視人口問題,遵循人口發展規律,充分利用人力資源豐富、社會撫養比低、人口流動活躍的有利時機,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❸ 政府要去杠桿這意味著什麼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3)財政破資金瓶頸去杠桿擴展閱讀:

影響:

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

比如,當投資者意識到次貸風險並解除在次級債券上的投資杠桿時,那些和這些債券有套利關系的其他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其他投資者、以及他們持有的其他品種,都會遭受影響。這個過程可能從有「瑕疵」的債券蔓延到無瑕疵的債券,並最終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進而沖擊實體經濟。

❹ 去杠桿是指降低財務杠桿嗎如果不是,那是指降低什麼

首先定義杠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杠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杠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杠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一、政府去杠桿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里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范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里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具體到銀行,去杠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桿了.

❺ 國家最近提到的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指

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拓展資料:

"去杠桿化"的影響:

1、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2、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3、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

❻ 什麼是去杠桿去杠桿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去杠桿是什麼意思?去杠桿化通俗理解

1、通俗來講去杠桿就是減少負債。

去杠桿是什麼意思?去杠桿化通俗理解

1、通俗來講去杠桿就是減少負債。

2、定義:去杠桿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3、實質:其實杠桿的本質就是負債。借入資金後投入經營,可以實現以小(少量資本金)搏大(更大的總資產),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加杠桿。所以,只要有債務融資,就會有杠桿。我們國家金融體系以間接金融為主,也就是以銀行信貸為主,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佔比最大,所以經濟中的杠桿小不了。

(6)財政破資金瓶頸去杠桿擴展閱讀

1、中國經濟去杠桿化的關鍵是穩住債務,遏制個人負債率過分上升、企業債務明顯偏高和地方財政過分上漲。

2、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3、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❼ 去杠桿有多難,連央行與財政部都吵架了

中國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與新中國同日誕生,地位之尊不言而知。而中國人民銀行的歷史則比較復雜,雖然一直叫著這個名字,但自1948年成立到80年代中期,實為部分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之責,直至1984年1月1日,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國家中央銀行的職能,其商業銀行業務由同日成立的中國工商銀行繼承,這才應該算中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




所以,市場人士通常調侃說央行是媽、財政是爸無不道理,標準的老夫少妻搭配。正如夫妻間沒有不拌嘴的,央行和財政相互之間吵吵鬧鬧的歷史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追溯到有中央銀行開始的30多年前,也頗為正常。

普通人只知道央行是釋放流動性的源頭,殊不知財政存款也是另一股可以釋放出流動性的蓄水池,財政收入、名目繁多的基金、按赤字計劃發行的國債等,都存在央行表報上。所以,才有李博士早幾年就說財政要盤活存量,這兩天又說要加快財政資金支出進度、解決存量資金閑置的說法。財政只要支出了,就相當於增加廣義貨幣,對減輕央行流動性壓力不言而喻。

這次央行和財政互懟,客觀說,央行還是略占理的,她是看著信用投放急轉直下,諸多企業因流動性斷裂而違約甚至倒閉,系統性金融風險近在眼前,捉急啊!

在央行看來,貨幣不能大放水,就算放了也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對銀行來說,則面臨整體的表外資產回表內,導致傾巢之下沒有完卵,各家銀行紛紛惜貸;站在財政部角度,則是地方隱形負債太多,又管不了地方政府,你丫銀行也跟著一起幹了不少壞事,所以也不想管。

這種情況下,內心戲都是想讓對方去穩信用,不要讓自己最後擦屁股。恰如本刊早在這場曠世之懟之前,就提出的「都在甩鍋,誰來接盤?」這一發聾振聵的對天當歌!

文章指出,當前這種囧境無非是三個層面導致:一是表外理財,銀行甩鍋不管,到期不續;二是地方政府對各類平台風險的甩鍋;三是監管只顧政治正確,政策層層加碼,不考慮緩沖,其實也是對過去監管弱化存在的問題甩鍋。

所以說,目前的僵局,不僅是貨幣政策抬,財政、監管同時都得抬。特別是商業機構自己造出來的幾十萬億的表外,也不能當甩鍋俠,不管了。現在表外之前穿透後的主體,多多少少還有一些白名單,自已還要制定回表的計劃,穿透後多多少少還有白名單,不能當甩鍋俠。

好吧,現在央行、財政部都出來公開表達過觀點了,負責監管的銀保會,也該你們出來走兩步了。難道不知道嗎,整個市場眾望所歸、同仇敵愾地一致認為:這鍋,其實應該銀保監來背。

❽ 如何理解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積極穩妥去杠桿

積極穩妥去杠桿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當前,杠桿率高企弱化了實體企業的投資能力,加大了債務違約風險,亟須多措並舉去杠桿,為產業轉型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提供必要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應堅持市場化路徑,充分發揮經濟主體的能動性。
從短期看,應針對企業的債務結構分類施策,合理運用金融市場工具,逐步化解存量債務風險。一是支持適應市場發展並有持續經營能力、但暫時存在資金流轉困難的企業以債務轉移或置換等方式降低債務負擔。可由債務企業的關聯方或有意對負債企業進行重組的企業購買並承接債務;也可給予增信安排,通過發行長期公司債券置換短期債務。二是積極探索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實施方案,推動企業債務重組。引入第三方評級機構,選擇有較好發展前景但面臨周期性、暫時性困難的企業,以及雖然債務負擔較重但運營正常的企業,以企業價值為核心,適時將部分債務轉化為優先股或普通股,並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需要注意的是,應警惕惡意逃廢債現象。同時,加大僵屍企業出清力度,杜絕其搭債轉股便車。三是推進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金。以有穩定現金流、系統性風險較小的大中型企業為主,通過結構性融資安排將存量資產轉化為可交易對象,提高資金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合理匹配資產和負債期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的效益和價值,以優化劣,分散風險。同時,進一步探索做市商制度,提高做市商的積極性和做市能力,增強資產證券化產品二級市場流動性。化解債務風險方式的選擇,應遵循市場規則,由債務雙方協商決定,切忌搞「拉郎配」。應依託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價值回歸功能,由市場對證券化產品合理定價,防止在債務重組過程中出現虛抬資產價格和過度投機行為,並制定配套措施,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
從中長期看,應逐漸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所佔比重。一方面,在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框架下,商業銀行應嚴格落實資本金管理制度,構建信用風險評估體系,通過風險權重調整、優化授信結構等方式提高抗風險能力。同時,嚴控影子銀行規模和表外業務風險,從源頭控制企業部門杠桿率。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推動債券市場發展。通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再融資、發行債券等途徑加速股權、債權資本形成,幫助企業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化解債務風險,引導社會資本向優質企業集中。同時,改革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監管框架,為各類經濟主體投融資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從根本上看,企業去杠桿要建立在宏觀經濟穩增長的基礎上。這就要求追加企業貸款或擴大赤字,但二者均有導致不良債務增加的隱患。因此,應保持穩增長和去杠桿的平衡,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企業經營環境,逐步優化企業債務結構,消除經濟泡沫化風險隱患。一方面,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有效的信用管理,清除資金向實體企業流動的障礙;以預期管理降低匯率波動等外部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為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拓展空間。另一方面,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企業去杠桿和優化全社會杠桿結構結合起來,優化債務在政府、企業和居民間的分布。同時,加快稅收制度改革,降低企業稅負;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企業活力,提高資本回報率。

❾ 國家怎樣去杠桿

這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增級過程,一旦抵押品價格下降。其實地方政府之所以杠桿特別大,那麼一端是長期才能有微薄回報的基礎設施資產,而且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級最高,它能夠發行或者代理發行項目債或者特別國債在經濟領域。首先,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因此、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目的是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情況,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平台移開行,所以融資成本最低,地方移中央,「杠桿」就是通過借債;從小處看、政府發行國債,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2016年3%的赤字率對於政府來說,加杠桿的空間就要大很多了,也需要適時安排給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財力。當然,一端則是短期的銀行借貸和性價比更差的影子融資,但如果杠桿率過高。中央政府的財權比較大、擴大經營規模,都是「加杠桿」的行為,債務增速過快,預算內的「吃飯財政」不是一個大問題,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例如個人融資融券。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大處看。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通俗地說,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設功能,反而會拖累發展。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把一部分符合標準的地方債務承接過來、企業向銀行借貸,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地方債等、去投資風險,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很多本來應該由中央政府承擔的事權都交給地方政府。其次。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政府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地方融資平台可以把債務轉給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最大的中央融資平台)。」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融資平台就是以土地為資本金的杠桿操作,但是地方政府的事權又比較大。由於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總體來看非常健康

❿ 去杠桿對經濟發展趨勢真的有利嗎

總有一天,中國企業需要開始去杠桿。很難准確地預測這個過程會什麼時候開始,被什麼觸發,但去杠桿肯定是不可避免的。當它發生時,結果就是國內的需求增長會被嚴重拖累。而除非能找到其他需求來源,內需減弱意味著GDP增長大幅減速。
中國可以嘗試通過鼓勵非公司進行投資和支出,從而刺激需求。然而,從其他經濟體在類似處境下的歷史經驗來看,這條路可能不是特別行得通。原因是家庭負債近年來也在快速增長。指望他們在經濟增長放緩,並且假定企業去杠桿的這個時期加大借貸似乎不太現實。當然,我們可以期待中國利率降到接近於零,並開始實行量化寬松政策。
零利率和量化寬松政策將對人民幣造成顯著的貶值壓力。這或許行得通,因為歷史告訴我們的另外一件事是,需求不足、正經歷去杠桿化的經濟體,可以通過貨幣貶值並依靠外需來支持經濟增長。
當然,在這個假定情況下的大多數國家在並沒有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而對中國來說,由於供應鏈貿易對中國十分重要,所以即使人民幣大幅貶值,對提振經濟的效果也不明顯,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人民幣貶值雖然會使出口更便宜,但也會使進口的原料、原件更昂貴。如果這些推理是正確的話,這就意味著,中國想要調整就需要使貨幣大幅貶值,不然更加緩慢的過程就會更加痛苦,又或許兩者都有點。

然而,一般的看法是,中國不會讓人民幣大幅貶值。貶值對提振凈出口的作用不大,但它會令以美元計價的貸款更加昂貴(從而增加了一些公司去杠桿的壓力),還會擠壓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並且讓政府丟面子。如果中國抵制貶值,那麼需求缺口將會更大,並且去杠桿過程的痛苦也會更大。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不希望看到其外匯儲備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政府將需要重新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但是即使是最嚴厲的資本管制也可能有太多疏漏,無法阻止儲備一點一點地流出去(也無法抵擋最終的貶值壓力),除非中國政府同時對貿易和投資實行嚴厲的控制。然而,控制貿易和投資對中國經濟不會有任何好處。因此,合理的預期是,盡管政府可能會抵制貶值一段時間,它最終將選擇所有可行選項里最不壞的那個。
還有第三個潛在的需求來源:政府舉債。盡管中國經濟作為一個整體有很多的債務,但是中央政府的債務負擔是GDP的40-50%,屬於比較適中。如果去杠桿化開始突然發生,似乎可以肯定,中國政府會毫不猶豫地承擔問題債務,接手快不行了的公司,並且為巨額的公共投資行為借款。政府為債務融資的能力應該不成問題,他們可以鼓勵人們出於愛國心購買政府債券,或採用量化寬松。但花錢對拉動需求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這很難說。如果政府同時還要抵抗貨幣貶值,那麼中國可能會陷入與日本極其相似的情況,即巨額預算赤字也不足以拉動強勁復甦。
也許,也許,中國政策正好可以解決所有這些問題。也許它可以讓貨幣貶者,讓不良企業破產,保護好該被保護的債權人以防止恐慌,對信貸良好的借款人持續提供信用流動性,通過貨幣寬松政策保持住總需求,並在必要的時候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確保人們相信這一切。然而在實踐中,政府總得先把一些大事搞砸,然後才能開始把事情做好。所以大概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增長低迷的中國通過貶值來出口一部分疲軟輸出到國外,一種是拒絕貶值卻以嚴重得多的方式經濟下滑,到最後還是會輸出經濟疲軟。中國衰退將給世界各地都帶來通縮的壓力。如果到時候全世界還困在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利率之中,這是很可能的,那麼這一通縮的壓力就不會輕易被抵消。並且這一切還都是假設中國設法避免了重大金融危機。
在那之後,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或許歐元區將再次陷入衰退,最後解體。或許每個人都只是需要再咬緊牙關堅持幾年。但中國的債務負擔越大,中國去杠桿化將帶來的影響就越近在眼前,在不太遙遠的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它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