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回收 » 去杠桿要怎麼做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去杠桿要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1-03-16 23:39:54

Ⅰ 如何理解「結構性去杠桿

經濟學家潘向東分析,「結構性」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從總量看,我國宏觀杠桿率趨穩,結構性去杠桿的目標是努力實現宏觀杠桿率穩定和逐步下降,不再追求宏觀杠桿率的快速下降。二是分部門、分債務類型提出不同的去杠桿要求。我國國有企業杠桿率比較高,要實現國企杠桿率的穩步下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比較大,要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在做好「堵後門」的同時也做好「開前門」;我國居民杠桿率上升較快,要抑制居民杠桿率的上升勢頭。

如果政策過度緊縮、融資快速下滑,會導致信用風險集中爆發,引發市場避險情緒上升,進而出現市場低迷、成交量萎縮,甚至導致市場失去正常的價格發現和融資功能,這不僅不利於企業正常融資、不利於實體經濟增長,還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如果去杠桿節奏過慢,則會使杠桿率進一步上升。因此,在杠桿率上升趨緩、經濟增速有所下行的情況下,「穩杠桿」是較為合適的政策選擇。

Ⅱ 在「去杠桿」的年代,怎樣做杠桿收購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化解企業剩餘庫存、防範金融風險金融杠桿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必須仔細分析投資項目中的收益預期和可能遭遇的風險。另外,還必須注意,使用金融杠桿這個工具的時候,現金流的支出可能會增大,否則資金鏈一旦斷裂,即使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投資者也必須要提前出局。

Ⅲ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3)去杠桿要怎麼做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去杠桿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

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Ⅳ 銀行業去杠桿化 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從「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開始的。金融創新繁榮時期,在眾多證券化的資產基礎上,產生了大量衍生結構性金融產品,如CDO、CDS等,這就是「金融產品的杠桿化」。當美國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行、房貸違約率上升時,其影響首先體現在各種建立在次級按揭房貸基礎上的衍生產品的價格上。這是由於杠桿化操作,衍生產品能夠放大內在資產價值的變化。「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就是此類衍生性金融產品市場灰飛煙滅的過程。
「去杠桿化」的第二階段,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一段時間以來,不僅投資銀行,連商業銀行都購買了大量杠桿化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包括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資銀行在短期資金市場(如票據)上的融資。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動性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由於投資衍生產品造成的巨大損失,迫使銀行減記不良資產,並大幅減少其資產負債表整體對風險類資產的暴露。這就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機構的中介功能。具體表現在信貸成本大幅上升,借貸條件變得異常苛刻。這使那些長期依賴金融機構,獲得部分短期資金來源的各類機構投資者(如對沖基金),成了無源之水,從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資產(尤其是風險較高的資產)來保持足夠的現金水平,以備不時之需(如投資者的贖回)。這就是「去杠桿化」的第三階段——「投資者的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的第四階段,是「消費者的去杠桿化」。投資者出售資產,加劇了各類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縮水並產生負財富效應,這使以英美家庭部門為代表的消費者所能做的惟一選擇,就是增加凈儲蓄,以緩沖家庭凈財富的萎縮,而這只能通過減少舉債或提高儲蓄率來實現。以消費的放緩為代價的儲蓄增加,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臨經濟基本面的惡化,各國政府紛紛出台刺激經濟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僅是政府主導的支出規模的函數,而且也取決於其「乘數效應」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數效應」,則要求有關政府的支出,盡量用於購買在本國製造的產品。否則,刺激效應會通過進口而「漏出」到本國經濟系統之外,不能使本國經濟受益。這就為貿易保護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國政府「各掃門前雪」的結果,就是導致「去杠桿化」的第五階段,也是其最高階段:「全球經濟的去杠桿化」,或稱之為「去全球化」。

Ⅳ 央行工作論文:如何才是去杠桿的正確做法

論文頁面設置 3.2.1 頁邊距及行距 學位論文的上邊距:25mm;下邊距:25mm;左邊距:30mm;右邊距:20mm。專 章、節、條三級屬標題為單倍行距,段前、段後各設為0.5行(即前後各空0.5行)。 正文為1.5倍行距,段前、段後無空行(即空0行

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棋怎麼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最近的高頻熱詞。2015年12月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為何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提法有何政策含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力點在哪裡?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推動這一改革如何減少對社會造成的沖擊?上海如何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做得更好?
上海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教授1月18日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當前經濟下行不是通縮,也非增速換檔
增速換擋,這個提法也有問題。從長期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必然要經歷經濟增速的自然調整下降;但這是有個過程的。而我國經濟增速近幾年從兩位數快速下滑到2015年 的6.9%,目前看來2016年經濟還處在下行壓力中,經濟增速下降速度太快了,至少不是正常的增速換擋。
19日公布的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數據顯示,盡管去年第四季度基本面出現了增長亮色,但其強度不足以支撐經濟明顯反彈,2015年 GDP 增速為6.9%,這是1990年以來我國GDP增速首次跌破7%。
「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對當前中國經濟下行態勢的一種判斷。」周振華解釋,2015年全年始終面臨經濟下行壓力,這樣的情況是在過去一段時間是不常出現的。
正是因為如此,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學界、商界存在著分歧: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通縮;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是在「增速換擋」。
周振華並不認同這兩種觀點,此前他在多個場合都談到過他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
「雖然經濟增速下行、物價水平下降、企業效益下降等指標都是通縮的特徵; 但消費需求增長仍然正常,並沒有呈現明顯萎縮,而且社會上的流動性也沒有表現出通縮中的特徵。」
「增速換擋,這個提法也有問題。從長期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必然要經歷經濟增速的自然調整下降;但這是有個過程的。而我國經濟增速近幾年從兩位數快速下滑到2015年的6.9%,目前看來2016年經濟還處在下行壓力中,經濟增速下降速度太快了,至少不是正常的增速換擋。此外,導致增速換擋的重點拐點,比如人口紅利拐點、勞動參與率拐點,也不是現在就遭遇到的。因此,用增速換擋來解釋當前經濟形勢也是解釋不通的。」
周振華判斷,當前經濟增速下滑原因在於結構性矛盾問題。「過去,我們也提結構性矛盾,是指投資與消費結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產業部門結構、地區差異等問題。現在我們說的結構性矛盾與過去有所不同。」
比如,一方面,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明顯感覺流動性不足,融資難,借貸成本較高;而另一方面,虛擬經濟里流動性又過多,也很活躍。這就是「資金錯配」的問題,資本沒有流動到應該流動的實體經濟去,而在實體經濟之外打轉。
又如,一方面,出現產能過剩及大量庫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明顯的短缺。這個短缺也很復雜,是一種層次性短缺。現在很多人出境購物或者通過網路進行海淘,包括母嬰產品,甚至大米豆油等,這些產品我們國內都能生產,但很多人還是要從國外買,原因在於國內提供的這些產品在層次與品質上與國外不同,這就是一種「要素錯配」的現象。
還有,現在短線操作或叫追求短期收益的操作行為很多,但對於一些投資周期稍微長一點、收益周期稍微長一點,感興趣的資本就很少。這反映的是「預期錯配」的問題。按道理說,如果短期與中長期預期比較穩定的話,會有短期與中長期資源的合理配置,但現在預期不穩定,就產生了追求短期投入或者效益的現象。
要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依靠總量的宏觀調控(包括總量需求側與總量供給側)是行不通的。
「採取總量需求側管理就是採用凱恩斯的總需求管理,目標是解決通縮問題,通過增加政府投資及其產生的投資乘數效應,增加就業、提高收入,以彌補總需求不足。採取供給側總量管理,可以採用美國總統里根曾推行過的供給學派政策,目標是解決滯漲問題。但對於結構性矛盾,只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加以解決。」
當前有一種觀點,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理解為美國總統里根在上世紀70年代末推行過的供給學派政策,並認為應該效仿里根當時的做法,大力推行減稅與私有化。
對此,周振華指出,上世紀70年代末的美國經歷的是滯漲,里根的政策側重在刺激總供給,通過減稅與私有化等手段,一方面能刺激企業投資,激發出投資的活力;另一方面增加了總供給,也可起到平抑物價的作用。但我們現在面對的情況要復雜得多,不是解決總供給不足問題,而是要解決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
去產能的主要目標是僵屍企業
當前有一種觀點,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理解為美國總統里根在上世紀70年代末推行過的供給學派政策,並認為應該效仿里根當時的做法,大力推行減稅與私有化。
但我們現在面對的情況要復雜得多,不是解決總供給不足問題,而是要解決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
去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主要做好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重點任務也被外界解讀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個重要方面。
周振華對五大重點任務的具體含義與改革重點一一進行了解讀。
第一,去產能。
產能過剩的載體主要是僵屍企業。所謂僵屍企業,一般存在於國企中,它們長期受到政府保護,缺少市場競爭,盡管已經無法產生效益,但在得到政府背書後它們仍能繼續得到貸款,用貸款來發放工資、償還利息,久而久之這些企業便形成僵屍狀態。去產能,意味著市場出清。市場出清,就是解決僵屍企業。不解決僵屍企業,市場無法出清,也就無法真正去產能。解決僵屍企業,實際上是按照市場競爭規則,取消任何非市場的保護,真正體現出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
僵屍企業已經被很多經濟學家看做中國經濟的拖累。不久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紐約大學教授羅伯特·恩格爾到訪上海,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的資本市場沒有非常有效地分配資本,資本無法優先分配給最具生產力、發展最快的公司,而是被掌握在了很多生產力不那麼高,主要是「僵屍化」的企業中,並由此可能對金融機構的穩定構成危險。他甚至預測,中國並不會像歐美那樣突然爆發金融危機;如果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將會表現得非常、非常緩慢,而背後的推手就是大量的僵屍企業。
周振華表示,解決僵屍企業,既不能手軟,也要穩妥。由於這里有許多沉澱成本,會帶來許多摩擦,最大問題可能是下崗失業。要有穩妥的方案,保障員工下崗順利與轉崗到其他崗位。在這背後,政府要做一系列培訓、提供工作崗位等措施。
第二,去庫存。
一提到去庫存,很多人認為,現在水泥、鋼材等原材料太多,要去庫存。水泥、鋼鐵等原材料庫存是很多,但通過經濟周期變動,是可以釋放出需求的,此外開拓其他新的用途、用替代方式也可以消化這些庫存。比如、鋼鐵、水泥多了,造路、造橋可能不需要那麼多,但我們要建設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等,都是需要水泥、鋼材的。還可以開辟新的、有真正社會需求的投資渠道,包括環保、教育、養老領域的投資,都可以帶動原來庫存的消化。
在他看來,現在最大的庫存是房地產。要去房地產庫存:一是通過促進住房消費,一些二三線城市、很多四五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很大,通過消費拉動比較難;二是部分庫存可以轉化,如原來是商務樓,可以改變用途,變成創業空間、養老院與護理院、文化創意中心等新的投資途徑,但很多房型是固定,完全改作他用,難度也比較大。
第三,去杠桿。
在結構性矛盾中,如虛擬經濟、房地產的膨脹,都是杠桿在起作用,一些杠桿起到扭曲結構的負效應。因此去杠桿與去產能也是聯系在一起。去杠桿也要具體分析,有些助推虛假繁榮、無序擴張的杠桿要取消、整治,而有些杠桿要調整或者要有新的杠桿替代。經濟運行中,杠桿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問題是要規范,要有監管,要把握「度」。比如,對地方融資平台要清理,但同時要開拓另外一些融資途徑,如地方債券與企業債券等,替代原來不規范的融資杠桿。第四,降成本。
降成本是與提供有效供給相互聯系的。一旦成本高企,企業利潤空間就被壓縮,所以要降低成本,特別是要降低交易成本。
第五,補短板。
「這個補短板,不是過去講的因部門短缺而進行的補短板,現在經濟結構中的短缺是層次性短缺,主要是高層次短缺。要彌補這種短缺可能需要整個產業鏈一起補短板,而不是過去那種某個產業部門補短板就可以解決。」周振華說,前面提到的海淘、境外購物,就是當前層次性短缺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境外購買的日用品,其層次與品質高,不僅是工藝精湛,而且也與所用材料有關。因此我們要補這個短板,就不僅是生產這類日用品的部門,而是與提供原材的上游產業部門都有關系。因此補短板可能要上游就開始了,要提高上游部門生產產品的層次與質量,然後是生產部門改進生產工藝等等,整個產業鏈有系統、有關聯地進行科技創新,最終將整個產業鏈的品質提升上去。
此外,除了商品的短缺,當前服務的短缺更加嚴重。「互聯網+」更多是解決消費者服務問題,就是擴大了消費者的需求、增加了消費者服務的供給,但涉及生產者的服務短缺還很大。
背後的病根都是體制機制問題
僵屍企業已經被很多經濟學家看做中國經濟的拖累。
解決僵屍企業,既不能手軟,也要穩妥。由於這里有許多沉澱成本,會帶來許多摩擦,最大問題可能是下崗失業。
過剩可能是市場失靈造成的,像發達國家的經濟危機就是市場失靈引發的過剩,而我們的產能過剩,在這么短時間內就這么嚴重,恐怕不是用市場失靈就能夠解釋的。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重點任務不是單獨分開的,而是五位一體。」周振華指出其中的辯證關系,五個重點任務有加有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要素流出要有去向,補的部分就需要這些要素流入。
在「去」的過程中,資金與勞動力等要素的轉移與流動會產生比較大的摩擦。如,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就涉及一個技能的問題。勞動力流動到新部門,要適應新部門技能要求,就需要進行培訓;設備在部門之間的轉移就更難,有些通用設備可以轉移到新部門,但有些是專用設備,直接轉移過去新部門也無法使用,就要探索其他方式進行轉移。
在周振華看來,五大重點任務的具體內容很多,但背後的病根都是體制機制問題,都要依靠改革創新來化解。
「五大重點任務是結構性地培養新增長點、增加有效供給,這是一場結構性改革,而不是結構性調整。因為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下,通常會促使資源在不同部門與領域之間流動,盡管也會有市場失靈,但不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結構性問題。結構性問題背後,實質上是體制機制的問題,阻礙了生產要素和資源在不同部門與領域之間的流動和配置,逐漸累積形成嚴重性的結構性問題。要解決,不是給出一些一般性的政策,而是要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為何會有大量過剩產能?」周振華反問,過剩可能是市場失靈造成的,像發達國家的經濟危機就是市場失靈引發的過剩,而我們的產能過剩,在這么短時間內就這么嚴重,恐怕不是用市場失靈就能夠解釋的。其中原因是各地的投資沖動,包括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沖動,一哄而上,出現大量重復建設。
還有,一說要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各地有條件沒條件、有優勢沒優勢全都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短期內就造成了過剩現象,這背後也是體制機制問題。
又如,現在都說成本高,其實主要是交易成本高,包括融資成本高、准入成本高、信息成本高、維權成本高。這背後是金融體制問題、市場准入體制問題、政府信息透明度問題、信用體系問題、產權保護問題。
再如,在補短板方面,已經產生了一些有購買力的市場需求,但有效供給卻出不來。這既有技術問題,又有體制機制的問題。一些部門還處在壟斷地位,缺乏有效競爭,就難以形成有效供給。現在傳統服務很多,但高端服務相對短缺,尤其是教育、醫療等高端服務。短缺原因就是,服務領域開放度還不夠、進入門檻太高,沒有引入充分市場競爭。
「上述問題表面看都是經濟問題,但背後卻是體制機制問題,要解決,只有通過改革。如,去產能、去庫存,不應依靠過去那種『關、停、並、轉』的行政性手段,而要依靠市場力量,通過改革發揮市場性作用,進行市場並購、資產重組,讓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其中。」周振華強調說,去產能,不是簡單消滅產能,也可以通過提高產能能級來實現,即提升技術含量,減少、去掉那些低效產能,變為高效產能。還有一部分產能,可以通過「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等輸出轉移。簡而言之,去產能,一是轉移,二是提升,但兩種途徑肯定都是通過市場導向、市場手段實現。
上海更多要做的是補短板
上海在「十二五」期間進行的努力,與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上海如何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做得更好,繼續作為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周振華指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上海就已經意識到金融危機背後的產能過剩問題,因此在「十二五」期間就提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主線,明確了減少「四個依賴」(即減少對重化工業增長的依賴、減少對房地產業發展的依賴、減少對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減少對投資拉動的依賴),同時積極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說,上海在「十二五」期間進行的努力,與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現在上海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建議政府可以在這些方面進行梳理,抓落實,抓推進。更多要做的是補短板。更多地要考慮發展新興服務貿易,特別在教育培訓、醫療保險、大健康、文化創意、環保等方面,要大力發展,從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角度上看,這些都是短板。
在降成本方面,要理性看到,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成本上升是一種必然趨勢。無論是商務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都不應該人為去壓制,而是要讓市場本身來為其定價。但有一些成本是需要降低的,比如,各種非市場的、行政性手段造成的交易成本是應該降低的。可以通過更好地增加政府透明度、建立與完善信息體系、實行商事制度改革,實行「先照後證」等改革,同時結合自貿區制度創新試驗與推廣復制一些改革,以降低准入門檻、規范市場秩序等。
此外,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方面,上海還可以深入地做些工作。
如,建設用地減量化是去產能的重要方面,那麼上海可以在已有土地上做文章。原來的工業園區有些產能低效,可以通過二次開發,提升園區品質;隨著郊區新城的建設,鎮一級無論是空間布局還是經濟活力與實力都相對比較薄弱,可以通過城鄉一體化建設進行調結構;中心城區的城市更新,也是調存量的一種方式,等等。
上海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還有一項很重要任務,就是製造業的升級,特別在材料工業、裝備工業、智能製造方面的升級,因為這將是上海在實現我國工業化和製造業強國中承擔的國家戰略任務。如何在這方面實現新突破,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杠桿 企業怎麼做

戰術上主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內五大任務。容
參考: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51223/u1ai9150380.html

Ⅷ 去杠桿通俗什麼意思

1、通俗來講去杠桿就是減少負債。

2、定義:去杠桿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3、實質:其實杠桿的本質就是負債。借入資金後投入經營,可以實現以小(少量資本金)搏大(更大的總資產),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加杠桿。所以,只要有債務融資,就會有杠桿。我們國家金融體系以間接金融為主,也就是以銀行信貸為主,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佔比最大,所以經濟中的杠桿小不了。

(8)去杠桿要怎麼做擴展閱讀

1、中國經濟去杠桿化的關鍵是穩住債務,遏制個人負債率過分上升、企業債務明顯偏高和地方財政過分上漲。

2、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3、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